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白垩纪几个重要问题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白垩纪几个重要问题

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白垩系的几个重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飞[1](2019)在《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兰坪盆地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部,是典型造山盆地。经历了中、新特提斯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亦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域。然其构造演化尚存在争议,成矿系统亟待建立。本文通过碎屑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从沉积物物源、思茅地块归属性以及盆地性质等方面研究,解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解剖了盆地典型矿床,探讨了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过程。碎屑岩具有轻稀土右倾、重稀土平缓、负Eu异常,较低的La/Sc(平均4.35)、Sc/Th(0.79),Cr/Th(5.01)和Co/Th(0.76)值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25162304Ma、18931855 Ma和244185 Ma三个区间,提出盆地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和思茅地块。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显示思茅地块在新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峰值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扬子板块一致,有别于腾冲-保山地块,认为前者属于华夏古陆,后者属于冈瓦纳大陆。结合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提出兰坪盆地三叠纪–新近纪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分为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早侏罗世裂谷盆地、中侏罗–晚白垩世陆内坳陷盆地、古近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以来的走滑拉分盆地等阶段。金满-连城Cu-Mo矿床具有δ65Cu(-0.350.21‰)、δ13C(-5.3-4.1‰)、δ18O(11.915.5‰)和δ34S(-2.0-4.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盆地沉积岩。δD(-95.2109.7‰)、δ18O(6.28.0‰)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160300℃;820%NaCleqv)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水,部分来自盆地热卤水和大气降水,提出其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金顶Pb-Zn矿床具有δ66Zn(00.35‰)、δ34S(-22.0-13.0‰,-1.02.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新生代砂岩、膏岩层及古油气藏。黄/白铁矿较高Co/Ni值(0.510.0),与MVT型矿床一致,含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属于MVT型矿床。盆地南部笔架山Sb、扎村Au等矿床含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灰岩及岩浆岩,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重点解剖盆地典型矿床和盆地构造演化,划分出古新世-早始新世中低温热液脉型Cu-Mo-Pb-Zn-Ag、渐新世MVT型Pb-Zn-(Cu)和始新世低温热液Sb-Au-As-Hg三类成矿系统,并提出两种复合成矿作用类型。

骆银辉[2](2009)在《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江并流区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接触带东南缘,200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遗产名录》。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极度脆弱,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落后,但又是我国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的富集区。本文根据云南省对三江并流区提出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选择,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提出了三江并流区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并对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专题研究。(1)在分析区域气候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总结了区内的地质生态环境特征,将生态环境划为四个区类。分析了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途径。(2)系统论述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机制,即“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主要是各类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害,其发育机制就是区内地形地貌的改造和演化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机制。将促进地质灾害发育的各类影响因子总和—动力势与减缓地质灾害发育的各类影响因子总和—抗力势之间的差值,作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并且用于量化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点的调查分析对各类影响因子赋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解出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方程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模型,评价了区内典型区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根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程度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将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划为四个区类。根据区内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分区特征,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3)在研究地质灾害发育机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具体论述了水电、道路等重大工程的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旅游开发地质环境问题。(4)最后综合所有地质环境要素,选择土地使用条件的优劣性、水资源使用的便程度和水资源保证程度、自然安全保证程度、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性、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大气环境的优劣性等五个地质环境因子作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建立了地质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模型。通过地质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评价了三江并流区典型区段和主要城镇的现状地质环境质量,并选择评价了适宜城镇、村落发展的地质环境区域。论文指出了三江并流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系统分析了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提出工程—经济活动中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或处理对策。论文成果达到预期目标,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邹光富,毛英,毛琼,夏彤[3](2017)在《西南三江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文中指出西南三江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自早古生代以来,区内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属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成矿条件,区内已发现有色金属、贵金属为主的矿床约200处;其中,超大型矿床12处,大型矿床60余处,各种金属矿床(点)2 000余处。是我国最重要的金属矿床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区从东到西可划分出九个大地构造单元:巴颜喀拉-扬子陆块、甘孜-理塘板块结合带、德格-中甸陆块、金沙江-哀牢山板块结合带、昌都-思茅陆块、澜沦江板块结合带、左贡-保山陆块、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波密-腾冲陆块;可划分为与此对应的9个成矿带。论述了西南三江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的关系。提出了西南三江地区造山带自寒武纪以来主要经历了8个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发展演化阶段。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在区内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种矿床成因类型的金属矿床。研究表明,本区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层控型多金属矿床、浊积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岩浆期后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剪切带型金矿床等,为该区金属矿床研究与找矿突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资料。

乔军伟[4](2019)在《青藏高原聚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后一片神秘而神奇的大地,对于煤炭地质也是如此。高原上煤矿(点)众多,含煤地层广布,但是煤炭资源地质调查研究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大部分地区属于煤田地质工作的空白。为此,本文运用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及盆地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就青藏高原聚煤作用基本特点开展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地质调查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早石炭世以来有8个主要聚煤期,形成的14套含煤地层残留在3个构造区10个赋煤带,赋存在东昆仑、昌都、土门格拉、冈底斯北缘、拉萨、冈底斯南缘6个聚煤盆地。其中,昌都、土门格拉、冈底斯北缘、拉萨4个聚煤盆地发育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煤层层数较多,部分煤层较稳定;东昆仑聚煤盆地为主要为陆相沉积,煤层层数少,煤层不稳定;冈底斯南缘聚煤盆地具有由海陆过渡相沉积至陆相沉积演变的特征,始新世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煤层层数较多,部分煤层较稳定,中新世-上新世演变为陆相沉积,含煤层数较少,煤层不稳定。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受东特提斯洋弧盆演化的控制,含煤沉积主要发育在大陆边缘海岸带的弧后盆地及弧背前陆盆地;中生代–新生代聚煤作用主要受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含煤沉积发育在昌都地块弧背前陆盆、甜水海–北羌塘前陆盆地、东昆仑山间盆地、冈底斯地区弧间盆地及走滑拉分盆地。在板块构造运动控制下,青藏高原聚煤作用具体特定的时空迁移规律,早石炭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位于昌都地块南缘,晚三叠世迁移至昌都地块内部及南、北羌塘地块过渡区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迁移至冈底斯地块北缘,在始新世迁移至冈底斯地块南缘。根据板块构造及其控制之下的岩相古地理特点,提炼出弧后伸展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弧间坳陷盆地、弧前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山前坳陷盆地、山间断陷盆地7种聚煤盆地类型。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历史和剥蚀速率,认为昌都盆地隆起高度的近一半被剥蚀,造成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呈块状大面积出露;冈底斯北缘主要受盆内断层和北侧怒江深大断裂影响,含煤地层支零破碎;拉萨盆地剥蚀作用相对较弱,但含煤地层强烈褶皱和错断;东昆仑盆地含煤地层仅分布在逆冲构造的下盘,冈底斯南缘盆地含煤地层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断层的下盘。由此构造变形特点,预测了冈底斯北缘、拉萨和冈底斯南缘主要赋煤区煤炭资源潜力,认为冈底斯北缘盆地找煤前景较好。本论文包括插图77幅,表格43个,参考文献235篇。

易树健[5](2018)在《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藏铁路是中国西南一条重要的高速运输通道,工程区将跨越金沙江结合带、澜沧江结合带、怒江结合带、雅鲁藏布结合带等多条地壳板块碰撞结合带。板块及结合带的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等,对铁路工程建设有着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川藏铁路跨越板块结合带、各地块的广阔区域为研究范围,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线路区域高精度遥感地质解译以及川藏铁路已有的规划、勘察工作,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板块及结合带的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研究制约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各要素的发育特征,筛选出工程岩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气象水文、地形变场以及地震活动等7个评价因子建立工程地质评价体系,基于GIS技术对评价因子叠加分析,最终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有:(1)板块的碰撞缝合过程对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石建造、工程岩组、活动断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灾易发性以及地震危险性等诸方面工程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2)以工程岩组、地形坡度、构造影响程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年降雨量、地形变速率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适用于川藏铁路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其中地质构造的权重最大,其次是工程地质岩组,地形地貌和气象水文条件权重值也相对较高,地震活动、地质灾害以及地形变场权值相对较小。(3)采用ArcGIS软件对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分级:昌都与贡觉之间的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以及伯舒拉岭等高原地带工程地质条件好;离活动断裂距离较远,且受其他因素影响也相对较小的区段工程地条件相对较好;位于活动断裂外围,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工程岩组、降雨量、地形起伏、地震活动等因素影响的区段属于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区;而在金沙江结合带、澜沧江结合带、怒江结合带和雅鲁藏布结合带边界断裂以及嘉黎-察隅断裂与贡觉涌-热拥断裂附近地区,构造活动影响强烈,且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工程地质条件较差。(4)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工程地质环境具有显着的分区特性,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主要工程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发育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四条结合带以及德格-白玉片(板)状岩构造侵蚀高山-山原区、昌都-芒康岩浆岩-碎屑岩构造侵蚀-剥蚀山原区、类乌齐-左贡片状结晶岩-层状岩剥蚀高原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块状岩浆岩构造剥蚀-侵蚀高原区、高喜马拉雅构造剥蚀板状结晶岩极高山区五个工程地质区,各区段工程地质特性差别较大,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也有所不同,故在进行铁道工程设计、施工时,应分区段考虑。

赵海滨[6](2006)在《滇西兰坪盆地中北部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地质条件》文中研究表明西南“三江”位于特提斯与环太平洋两个巨型造山带的结合部,是欧亚、印度、太平洋板块三大巨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区,经历了从特提斯形成演化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高原隆升的复杂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形成了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之一,也是世界规模的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坪盆地位于“三江”造山带的中段,夹持于金沙江断裂带与澜沧江断裂带之间,经历了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弧后盆地-前陆盆地阶段及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阶段的演化。此过程形成了铅、锌、铜、银等金属的巨量富集,其中产出有世界级的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三江”成矿带中一个国内外瞩目的金属富集区。其主要成矿作用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主要矿床类型为热水沉积改造型矿床,主要成矿时代在始新世-早中新世(约56-21Ma)。喜马拉雅期兰坪盆地东缘的金沙江断裂、西缘的澜沧江断裂和位于盆地中央的“中轴断裂”是本区与深部相连的主要的导矿构造,盆地热卤水的循环和深部含矿流体的上升,均以这些深断裂带作为上升通道。上三叠统三合洞组(T3s)、中侏罗统花开佐组(J2h)、下白垩统景星组(K1j)和南新组(K1n)是区内的重要的矿源层。碳酸盐岩和砂岩是区内重要的赋矿岩石。碳酸盐岩中特别富集元素有Co、Ba、Sc,富集元素有Cu、Pb、Zn、As、Sb等17种元素;砂岩中特别富集元素为Co、Ni、Sb、Sc、Mn、Ba、Th,富集元素有Cu、Pb、Zn、V、P、As等13种元素。对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兰坪盆地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的特点,既有盆地内浅源地层物质,又有深部物质的参与,流体中既有盆地卤水、大气水,又有岩浆水。兰坪盆地中岩浆岩出露不多,但对有限的岩浆岩露头的研究表明,成矿作用与岩浆岩活动可能有较密切的关系,成矿作用时代与岩浆活动时代相近。本次工作在金顶矿床附近新发现有云煌岩,进一步证实了前人认为兰坪盆地深部有隐伏侵入体存在的推测。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的活化提供了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兰坪盆地可划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以兰坪—思茅断裂(中轴断裂)为界,东矿带以银、铅、锌为主,西矿带以铜、钴为主。这种矿床的分带性,主要是由不同的矿源层、不同的成矿流体系统、不同的深部壳幔结构、不同的地球化学块体造成的不均一形成了东、西成矿元素的差异。总结区域成矿模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矿源层的形成,盆缘岩石特别是

姚鑫,邓建辉,刘星洪,周振凯,姚佳明,戴福初,任开瑀,李凌婧[7](2020)在《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InSAR初步识别与发育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泛三江并流区是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关键带,因此,全覆盖地调查该区活动性滑坡,研究其发育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泛三江并流区17.9×104 km2研究区为例,示范了In SAR大数据处理→滑坡解译→发育规律分析→重点区段剖析的滑坡In SAR调查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获得了研究区海拔4 000 m以下的的活动性滑坡数据。结果表明:1)现有的SAR数据源、InSAR技术和解译方法可以满足开展大区域中小比例尺活动性滑坡识别的需求,开展全国滑坡InSAR调查时机已经成熟;2)设计的"相位共振增强PRE-InSAR"技术,针对大冗余SAR观测的快速计算,可以消除大部分不利的干涉条件,突出滑坡的位置、范围和活动强度,有效地完成适合大区域滑坡识别的InSAR数据处理,技术上具有推广潜力;3)辅助地貌和光学遥感图像解译,考虑地层岩性、制灾机理、诱发因素,总结出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的10类发育地貌位置;4)共解译海拔4 000 m以下活动性滑坡904处,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的汪布堆—波罗、松雄、中心绒,怒江的八宿,澜沧江的察雅、囊谦、德钦、黄登水库8个区段;5)活动性滑坡主要是古(老)滑坡堆积体的复活,对其影响大的环境要素依次是河流侵蚀、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气温,活动构造和地震对活动性滑坡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并不直接显着,地灾与人类活动互馈是本区域滑坡发育的一大特点;6)InSAR识别结果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活动性滑坡的自然发育规律,加深了对泛三江地区滑坡灾害的认识,但也应该看到,InSAR观测和活动性滑坡的解译具有多解性,制定标准化的InSAR识别工作流程,进行多源数据的融合观测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王泽丽[8](2016)在《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文中指出黄土作为研究古气候变化的载体之一,对研究局部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土各种理化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局地地区黄土的成因、物质来源以及黄土的形成历史等重要信息。本论文选取了金沙江涛源、元谋、巧家黄土状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和样品采集,对其样品的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矿物成分、石英表面结构形态、湿陷性和色度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并与金沙江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金沙江河漫滩相砂、怒江黄土状物质、澜沧江河流相沉积物、黄土高原典型第四纪风成黄土(马兰黄土)以及宣威碳酸盐岩红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金沙江黄土状物质的成因、物质来源,同时结合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揭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形成与演化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土状物质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小于1600m的涛源、元谋、巧家等干热河谷内,而在非干热河谷地区尚未发现黄土状物质。其中,涛源地区黄土状物质的分布海拔高度为1280-1380m,元谋黄土状物质分布的海拔高度为1200-1600m,巧家黄土状物质分布的海拔高度为921-1400m。(2)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与第四纪典型风成黄土马兰黄土相比,在粒度特征上极其相似,都主要以10-50μm的粒径为主。但与金沙江堰塞湖湖相沉积物、金沙江河漫滩相砂、澜沧江河流沉积物、碳酸盐岩红土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粒度组成以粉砂质为主,10-50μm粗粉砂粒径组含量丰富,与风成黄土(马兰黄土)的粒径组成特征较为相似,可能与风尘作用有关。此外,根据黄土状物质与马兰黄土对比,发现这两种物质具有相似的矿物成分、色度特征、湿陷性,指示了黄土状物质是风成沉积物。(3)通过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和金沙江堰塞湖湖相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发现金沙江黄土状物质不仅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与堰塞湖湖相沉积物相似,如Si O2含量分别为60.02%(变化于48.95%-71.76%)和61.84%(变化于41.82%-79.42%);Al2O3平均含量分别为13.34%(11.51%-15.04%)和11.66%(8.96%-13.83%),而且微量元素含量和稀土元素也极其相似,根据其特征变化,可分为三种情况:黄土状物质W、P、Cr、Co、Bi含量略小于堰塞湖沉积物;黄土状物质Ba、Mn、V、Zn含量略大于堰塞湖沉积物;Zr、Rb、Ni、Cu、Nb、Hf、Sr含量二者几乎相等。但是与金沙江河漫滩相砂、怒江黄土状物质、黄土高原马兰黄土、澜沧江河流相沉积物、碳酸盐岩红土无论是微量元素,还是常量元素(氧化物)、稀土元素均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黄土状物质与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具有相似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结构特征,这说明粉尘以风力悬浮状态被搬运到黄土堆积区,较好的继承了湖相沉积物的石英颗粒形态特征。由此可见,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是黄土状物质的物源。(4)根据元谋马头山黄土状物质的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为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5)从黄土状物质沉积特征和形成年代,可以确定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以前,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和金沙江快速下切,使得金沙江河谷相对高差增大,金沙江峡谷形成,从而导致山谷风加强。当河流下切至1600m时金沙江河谷气候变干,干热河谷开始形成。(2)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开始至今,随着金沙江不断下切,金沙江河谷内焚风效应作用明显,河流阶地上出现适应干热环境的黄土状物质堆积,以及河谷内出现黄土状物质,揭示了这一时期金沙江河谷地区气候开始向干旱、半干旱转变,干热河谷形成。

曾庆高,王保弟,西洛郎杰,毛国正,刘海永,刘恭喜[9](2020)在《西藏的缝合带与特提斯演化》文中研究指明西藏的缝合带一直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立足于西藏高原4条主要缝合带的物质组成、缝合结构以及形成时代等资料,根据时空结构分析认为古特提斯演化与转换构造有关,雅鲁藏布江洋盆扩张与羌塘-三江地区的印支运动具有耦合的时空变换关系;重点讨论了以班公湖-怒江带为中心的古-新特提斯转换扩张性质,构造体制上属左行走滑拉分,形成了西藏高原上颇具特色的与走滑拉分方向平行的伸展构造类型杂岩系,其重要意义不亚于高原周缘逆冲-拆离系构成的杂岩系和美国西部的盆-岭变质核杂岩;探讨了西藏东、西部地区不同地质结构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冈底斯岩浆弧拓展加宽受雅鲁藏布洋双重俯冲的制约.

施美凤,林方成,李兴振,凌小明,石洪召[10](2011)在《东南亚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邻区地层分区及沉积演化历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五国及毗邻的中国西南地区地层的对比研究,依据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特征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冈瓦纳型的印度地层区、过渡型亲冈瓦纳的滇缅马地层区、过渡型亲华南的印支地层区、属劳亚大陆的扬子地层区和华夏地层区。论述了地层区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各地层区间做了沉积演化对比,进而阐明了区域的重要构造事件与洋盆沉积演化历史。

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白垩系的几个重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白垩系的几个重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5.1 解析盆地性质
        1.5.2 示踪沉积物物源
        1.5.3 约束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1.5.4 研究新生代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作用
2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2.1 原特提斯洋
    2.2 古特提斯洋
    2.3 中特提斯洋
    2.4 新特提斯洋
    2.5 新生代碰撞造山
3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
    3.1 物质来源
        3.1.1 盆地地质
        3.1.2 样品与岩相学
        3.1.3 碎屑岩地球化学
        3.1.4 碎屑锆石年代学
        3.1.5 物质来源讨论
    3.2 地块属性与盆地性质
        3.2.1 地块属性
        3.2.2 盆地性质
4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
    4.1 金满-连城Cu-Mo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矿体与矿石
        4.1.3 含矿流体
        4.1.4 成矿物质
        4.1.5 成矿制机制
    4.2 金顶Pb-Zn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矿体与矿石
        4.2.3 含矿流体
        4.2.4 成矿物质
        4.2.5 成矿机制
    4.3 白秧坪Pb-Zn-Cu-Ag矿集区
        4.3.1 东矿带
        4.3.2 西矿段
5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5.1 古新世前陆盆地与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
        5.1.1 成矿时代
        5.1.2 成矿物质
        5.1.3 含矿流体
        5.1.4 成矿机理
    5.2 渐新世走滑拉分盆地与MVT型成矿系统
        5.2.1 成矿年代
        5.2.2 成矿物质
        5.2.3 含矿流体
        5.2.4 成矿机理
    5.3 始新世前陆盆地与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5.3.1 成矿年代
        5.3.2 成矿物质
        5.3.3 含矿流体
        5.3.4 成矿机理
    5.4 盆地复合成矿作用
6 结语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1.1 思茅地块属性
        6.1.2 盆地沉积物物源
        6.1.3 盆地构造演化
        6.1.4 盆地成矿系统
    6.2 存在问题
        6.2.1 成矿系统时限约束
        6.2.2 成矿系统与岩浆岩关系
        6.2.3 成矿系统间耦合关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地质环境研究进展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技术路线
    1.3 完成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提出
    2.1 三江并流区基本概况
    2.2 三江并流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2.3 三江并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2.4 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提出
    2.5 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研究进展
    2.6 开展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研究的意义
    2.7 小结
3 三江并流区区域地质背景特征
    3.1 地层岩性
    3.2 区域地质构造
    3.3 地形地貌
    3.4 构造运动与地貌演化特征
    3.5 现代地壳稳定性特征与地震
    3.6 小结
4 三江并流区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1 怒江流域段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4.2 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段的立体气候
    4.3 三江并流区现代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4.4 小结
5 三江并流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改善途径
    5.1 三江并流区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5.2 三江并流区生态环境类型特征
    5.3 三江并流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途径
    5.4 小结
6 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发育机制与防治对策
    6.1 地质灾害发育机制
    6.2 地质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
    6.3 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区
    6.4 江并流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6.5 小结
7 大型水电站和道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7.1 开发三江水能和建设滇藏公路、铁路的重要意义
    7.2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7.3 道路工程和水电站工程的环境影响效应分析
    7.4 小结
8 三江并流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8.1 开发三江矿产资源是国家资源战略的需要
    8.2 三江并流区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8.3 三江并流区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8.4 实例分析—德钦县江坡铁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8.5 小结
9 三江并流区旅游地质环境问题
    9.1 三江并流区旅游资源概况
    9.2 旅游开发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9.3 关于典型自然景观保护的探讨
    9.4 小结
10 三江并流区城镇与村落发展地质环境问题
    10.1 城镇与村落发展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10.2 现有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0.3 城镇与村落发展地质环境选择
    10.4 实例分析—德钦县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0.5 小结
结论
    1 三江并流区区域地质背景特征
    2 三江并流区气候与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保护和改善途径
    3 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发育机制与防治对策
    4 大型水电站和道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5 三江并流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6 三江并流区旅游地质环境问题和景观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7 三江并流区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及城镇发展区域选择
    8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项目情况

(3)西南三江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与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1 巴颜喀拉-扬子陆块(Ⅰ)
    1.2 甘孜-理塘板块结合带(Ⅱ)
    1.3 德格-中甸陆块(Ⅲ)
        (1)义敦晚三叠世岛弧带(Ⅲ1)
        (2)义敦晚三叠世岛弧弧后盆地带(Ⅲ2)
        (3)中咱地块(Ⅲ3)
    1.4 金沙江-哀牢山板块结合带(Ⅳ)
    1.5 昌都-思茅陆块(Ⅴ)
        (1)江达-维西-绿春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火山弧(Ⅴ1)
        (2)昌都-思茅中生代坳陷带(Ⅴ2)
        (3)杂多-德钦-景洪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火山弧带(Ⅴ3)
    1.6 澜沦江板块结合带(Ⅵ)
    1.7 左贡-保山陆块(Ⅶ)
        (1)类乌齐-耿马被动边缘褶冲带(Ⅶ1)
        (2)保山地块(Ⅶ2)
    1.8 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Ⅷ)
    1.9 波密-腾冲陆块(Ⅸ)
2 三江地区成矿带的划分
    2.1 巴颜喀拉-扬子陆块西南缘成矿带
    2.2 甘孜-理塘成矿带
    2.3 德格-中甸成矿带
    2.4 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
    2.5 昌都-思茅成矿带
    2.6 澜沦江成矿带
    2.7 左贡-保山成矿带
    2.8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2.9 波密-腾冲成矿带
3 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4 找矿方向
5 结论

(4)青藏高原聚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现状
    1.3 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局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聚煤背景
    2.4 赋煤构造单元
    2.5 小结
3 主要盆地含煤沉积发育特征
    3.1 聚煤盆地划分
    3.2 东昆仑构造区
    3.3 羌塘-三江构造区
    3.4 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区
    3.5 小结
4 聚煤作用及其时空迁移规律
    4.1 晚古生代聚煤作用
    4.2 中生代聚煤作用
    4.3 新生代聚煤作用
    4.4 聚煤作用时空迁移规律
    4.5 聚煤盆地类型分析
    4.6 小结
5 聚煤盆地改造与煤炭资源潜力
    5.1 新生代构造演化
    5.2 聚煤盆地的改造
    5.3 冈底斯煤炭资源潜力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板块结合带地质环境
        1.2.2 工程地质定量评价方法
        1.2.3 GIS在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环境
    2.1 大地构造环境
    2.2 区域地块地质建造-构造特征
        2.2.1 川滇地块
        2.2.2 北羌塘-昌都-思茅地块
        2.2.3 南羌塘-左贡-保山地块
        2.2.4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
        2.2.5 喜马拉雅造山带
    2.3 板块结合带地质建造-构造特征
        2.3.1 金沙江结合带
        2.3.2 澜沧江结合带
        2.3.3 怒江结合带
        2.3.4 雅鲁藏布结合带
第3章 制约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因素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
        3.3.1 金沙江断裂带
        3.3.2 贡觉涌-热拥断裂
        3.3.3 澜沧江断裂带
        3.3.4 怒江断裂带
        3.3.5 嘉黎断裂
        3.3.6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
    3.4 气象及水文地质特征
        3.4.1 气候环境特征
        3.4.2 流域水文及水文地质特征
    3.5 地质灾害
        3.5.1 金沙江-白玉灾害区
        3.5.2 江达河谷灾害区
        3.5.3 八宿-怒江河谷灾害区
        3.5.4 帕隆藏布河谷(波密)灾害区
        3.5.5 通麦-鲁朗(拉月曲)灾害区
        3.5.6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3.6 地应力与地形变
        3.6.1 地应力场
        3.6.2 地形变场
    3.7 地震活动
    3.8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要素综合归纳
第4章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级
    4.1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
        4.1.1 层次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4.1.2 基于GIS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步骤
    4.2 工程地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2.2 评价指标量化
        4.2.3 指标的权重
    4.3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环境分级
第5章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
    5.1 工程地质分区
    5.2 结合带的工程效应
        5.2.1 金沙江结合带(A)
        5.2.2 澜沧江结合带(B)
        5.2.3 怒江结合带(C)
        5.2.4 雅鲁藏布结合带(D)
    5.3 各分区工程地质特征
        5.3.1 德格-白玉片(板)状岩构造侵蚀高山-山原区(Ⅰ)
        5.3.2 昌都-芒康岩浆岩-碎屑岩构造侵蚀-剥蚀山原-高原区(Ⅱ)
        5.3.3 类乌齐-左贡片状结晶岩-层状岩剥蚀高原区(Ⅲ)
        5.3.4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块状岩浆岩构造剥蚀-侵蚀高原区(Ⅳ)
        5.3.5 高喜马拉雅构造剥蚀板状结晶岩极高山区(Ⅴ)
    5.4 工程地质分区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滇西兰坪盆地中北部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地质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三江”地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4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元古界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断裂构造
        2.3.2 兰坪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3.3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2.4 构造-岩浆岩带
        2.4.1 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
        2.4.2 新生代火成岩
第三章 兰坪盆地典型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3.1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成矿分带概述
    3.2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
        3.2.1 西矿带典型矿床
        3.2.2 东矿带典型矿床
        3.2.3 兰坪盆地成矿期的划分
第四章 矿床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组成
    4.1 矿床硫同位素特征
    4.2 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及特征
    4.3 矿床稀土元素特征
    4.4 矿床微量元素特征
第五章 兰坪盆地成矿流体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一般特征
    5.2 各矿床(点)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
    5.3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5.3.1 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
        5.3.2 流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
    5.4 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5.4.1 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特征
        5.4.2 流体包裹体的微量元素特征
    5.6 流体包裹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5.6.1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演化
        5.6.2 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
    5.7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7.1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的估算
        5.7.2 成矿流体的酸碱度(pH 值)
        5.7.3 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电位(Eh 值)
    5.8 流体通道及流体系统
    5.9 小结
第六章 兰坪盆地成矿控矿条件综合分析
    6.1 兰坪盆地金属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
        6.1.1 成矿大地构造环境
        6.1.2 成矿时代
        6.1.3 矿床产出特点及成因类型
        6.1.4 矿床区域分布的分带性
    6.2 东、西矿带的对比及矿床分带的原因
        6.2.1 东、西矿带的异同点
        6.2.2 造成矿床分带的可能原因
    6.3 兰坪盆地的区域控矿因素
        6.3.1 区域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6.3.2 区域地层及沉积作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6.3.3 区域岩浆作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6.3.4 深部壳幔结构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6.4 兰坪盆地的区域成矿模型
        6.4.1 成矿元素的迁移和沉淀
        6.4.2 区域成矿模型
结语
    1、结论
    2、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7)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InSAR初步识别与发育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区In SAR识别的地质环境
    1.1 地质构造特征
        1.1.1 大地构造
        1.1.2 活动断裂
        1.1.3 地层岩性
    1.2 区域地形地貌特点
    1.3 区域水文气象条件
2 相位共振增强In SAR观测
3 活动性滑坡解译
    3.1 滑坡In SAR变形解译标准
    3.2 滑坡发育的地貌部位
4 区域分布规律
    4.1 与地貌和河流侵蚀的相关性
        4.1.1 与地貌相关性
        4.1.2 与水系相关性
    4.2 与地质岩性和活动断裂的相关性
    4.3 与气候的关系
    4.4 与人类活动相关性
        4.4.1 滑坡孕育“生命岛”
        4.4.2 人类活动促进滑坡的活动
5 主要发育区
    5.1 金沙江汪布堆—波罗河流侵蚀滑坡段
    5.2 金沙江雄松沿岸临江古滑坡密集发育区
    5.3 金沙江中心绒古地震滑坡群
    5.4 澜沧江囊谦县城周边反倾红层滑坡群
    5.5 澜沧江察雅古地震红层滑坡群
    5.6 澜沧江盐井—德钦沿江滑坡段
    5.7 澜沧江黄登库区红层滑坡段
    5.8 怒江八宿变质杂岩滑坡发育区
6 讨论
7 结论

(8)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黄土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1.1.1 黄土的成因
        1.1.2 黄土的物源
        1.1.3 黄土的堆积环境
        1.1.4 黄土的气候意义
        1.1.5 黄土的湿陷性研究
    1.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及其研究现状
        1.2.1 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
        1.2.2 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方法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目的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研究区地质地貌概况
        2.1.3 研究区气候特征
        2.1.4 研究区植被特征
        2.1.5 研究区土壤特征
第3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特征
    3.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
        3.1.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水平分布的划分方法
        3.1.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水平分布特征
    3.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垂直分布特征
第4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对比分析
    4.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粒度特征对比
        4.1.1 粒度在黄土中的运用
        4.1.2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1.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粒度特征对比与分析
        4.1.3.1 粒度组成特征
        4.1.3.2 粒度参数特征
        4.1.3.3 粒度三角图
    4.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2.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4.2.2.1 常量元素(氧化物)特征
        4.2.2.2 微量元素特征
        4.2.2.3 稀土元素特征
    4.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矿物成分特征
        4.3.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3.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矿物成分对比分析
    4.4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对比分析
    4.5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湿陷性特征
        4.5.1 湿陷性黄土的判定
        4.5.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湿陷性特征
    4.6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色度特征
        4.6.1 材料与方法
        4.6.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色度特征对比分析
第5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形成年代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5.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
        5.1.1 黄土状物质的搬运动力
        5.1.2 黄土状物质的物源
        5.1.3 黄土状物质的成因
    5.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
        5.2.1 黄土状物质测年剖面的选取
        5.2.2 测年方法的选择
        5.2.3 样品采集和测量
        5.2.4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
    5.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环境指示意义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西藏的缝合带与特提斯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可可西里-金沙江叠接带
    1.1 构造-沉积建造
    1.2 洋板块地质
    1.3 缝合带走滑运动-转换断层
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对接带与羌塘-三江复合板块
    2.1 缝合带时限数据
    2.2 羌塘-三江复合板块时空结构分析
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3.1 缝合带内物质组成
    3.2 班公湖-怒江洋盆形成演化分析
    3.3 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关闭
4 雅鲁藏布江叠接带与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4.1 雅鲁藏布江叠接带结构及物质组成
    4.2 雅鲁藏布洋与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
    4.3 雅鲁藏布双重俯冲与冈底斯弧盆系
5 结语

(10)东南亚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邻区地层分区及沉积演化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区划分方案
2 各地层区特征
    (1) 印度地层区
    (2) 滇缅马地层区
    (3) 印支地层区
    (4) 扬子地层区
    (5) 华夏地层区
3 结论

四、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白垩系的几个重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D]. 杨立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 骆银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7)
  • [3]西南三江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J]. 邹光富,毛英,毛琼,夏彤. 矿物岩石, 2017(01)
  • [4]青藏高原聚煤作用[D]. 乔军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3)
  • [5]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D]. 易树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6]滇西兰坪盆地中北部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地质条件[D]. 赵海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2)
  • [7]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InSAR初步识别与发育规律分析[J]. 姚鑫,邓建辉,刘星洪,周振凯,姚佳明,戴福初,任开瑀,李凌婧.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05)
  • [8]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D]. 王泽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9]西藏的缝合带与特提斯演化[J]. 曾庆高,王保弟,西洛郎杰,毛国正,刘海永,刘恭喜. 地球科学, 2020(08)
  • [10]东南亚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邻区地层分区及沉积演化历史[J]. 施美凤,林方成,李兴振,凌小明,石洪召. 中国地质, 2011(05)

标签:;  ;  ;  ;  ;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白垩纪几个重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