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新经济政策

朝鲜的新经济政策

一、朝鲜的经济新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陶东冬[1](2021)在《春牛图里催稼穑——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春牛图赏析》文中提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也是春季农忙的起始点,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乡村围绕立春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迎春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迎春仪式中,由人来扮演芒神,由地方官员行香主礼,鞭打象征农事的春牛,

胡小诺[2](2021)在《威权政体类型影响东亚民主转型的路径分析 ——基于11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主衰落了吗?”在2015年一度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重要的政治现象,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的版图。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民主似乎在衰落。许多成熟的民主国家在经济方面表现不佳,民主质量下降;参与阿拉伯之春的国家的后续发展使“第四次民主化浪潮”的希望烟消云散;而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时期实现民主的6个东亚国家也出现了民主倒退的迹象。回首追溯,不难发现某些威权政权在20世纪末逆全球趋势并保持对权力的控制,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仍然存在,甚至可能还会延续很多年。这就非常有必要对威权政权是脆弱的这一传统观念进行重新思考,进一步对威权政体类型影响东亚民主转型问题进行探索。从威权政体弹性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展开思考,发现其主要来源于内部的国家因素和外部的国际因素,并体现在面对危机和解决危机的能力中。根据制度分析理论和组态思想,将东亚民主转型的影响因素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类展开探索。面对威权政体类型这一重要政治因素,结合亨廷顿威权政体类型划分理论和戈迪斯不同威权政体的脆弱性理论,将东亚威权政体进一步划分为制度化威权政体和非制度化威权政体。通过对这两类威权政体的特点和脆弱性的初步分析和归纳,可以发现在面对政治动员和民众抗争时,两种威权政体的不同弹性和民主化潜力。为验证上述理论假设,用定性比较分析中的清晰集技术来开展研究。根据定性比较分析的原理和逻辑,可以判别不同条件因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的形式,有利于探索威权政体类型在多因素条件下影响东亚政治转型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而清晰集技术适用于东亚地区的小样本范畴和关键变量的二分处理,具有一定的逻辑和技术优势,符合本次研究的设想和目的。根据研究假设和相关理论,除了主要条件变量威权政体类型外,以民主为结果变量,选取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城市化和民众抗争作为辅助的条件变量,对东亚11个政体进行定性比较分析。通过将上述变量进行定量操作和软件分析,得到了由三个组态构成的布尔最小化公式。结合最小化公式进行组态分析,探索出三条在不同的威权政体条件下的东亚民主转型路径:(1)非制度化威权政体下的激进革命模式(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伴随着大规模持续性的民众抗争;(2)制度化威权政体内部改良模式(蒙古),基于高度的城市化和平均的收入分配;(3)两种威权政体类型并存的交互模式(韩国和中国台湾),民众抗争和社会经济发展并存。结合案例展开讨论,发现民众抗争之所以对东亚民主转型产生如此强劲的作用,正是因为非制度化威权政体固有的脆弱性。

薛睿,王安潮[3](2020)在《探寻东亚音乐交流的历史踪迹——评赵维平《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文中认为赵维平在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中成果颇丰,后又开拓发展,进而衍及东亚音乐领域。本文对其《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进行了专题评析,藉此而管窥出该着在研究视角的新拓展、音乐史料的挖掘与运用技巧、论证思辨中的多种方法运用等特色,而这些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民族音乐学的当下研究中所应深入之处。

汪玭[4](2020)在《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卓越成就充分表明,坚持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彰显了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且充分发挥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正面效用。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所有制的思想、理论为指引,汲取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习近平高度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制度、经济角度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合理性。就制度地位而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地位不可动摇。从经济地位来看,习近平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与创业就业的重要领域。习近平在明确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探索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系列原则,从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新时代的健康有序运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背景下,逆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格局。国内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明晰政府与市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关系,应对发展中的“三山三门”挑战,处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所受负面影响。为应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艰难形势,习近平提出从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治环境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权益。以完善立法保障、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司法保障,从法制环境层面为非公有制经济保驾护航;同时提出打造有效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市场环境以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及统一战线工作,稳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多管齐下,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效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思想结晶,具有特殊的价值意蕴。从理论价值上看,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以实践价值而言,扫除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指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公有制经济协同作用,能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适度融入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

李国敏[5](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冯嘉莹[6](2019)在《从军政府到民选政府:缅甸政治演进及其对泰中两国影响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缅甸从军政府到民选政府的政治演进长达六十多年,最终在2016年从真正意义上由军政府过渡到民选政府。本文详细分析了缅甸独立后缅甸政治演进的整个过程,从1948年到1988年的吴努、奈温时期,1988年到2010年的苏貌、丹瑞新军政府时期,2011年到2015年的吴登盛和2016年至今民盟执政时期。本文还根据不同的时期分析了当时比较重要的政策,经济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和外交政策,对缅甸政治演进的背景、原因、过程、政策等加以分析,结合现有的军政关系理论,如拉斯韦尔的“卫戍国家”、亨廷顿的“客观文官治军”,还有简诺威茨的“专业军人”,试图对缅甸民盟政府和军方的未来关系与国内外政策走向作出分析与评价。缅甸的这次政治转型,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对泰国的政治影响和对中国的外交影响。在缅甸顺利完成民选政府成立的同时,一直深陷政治周期性动荡的泰国,因政治局势失去控制,泰国军队再次上台。长期受到军人威权统治的缅甸迎来了民主政治的转型,而被认为是东南亚国家中民主转型较成功的泰国却出现“民主倒退”,其原因可能是两国军方在执政合法性、宗教支持度、民众支持度、自身意愿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但缅甸式的政治转型也能给泰国一些影响和参考。民盟政府延续前政府与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对华政策也有所调整,中缅关系向着更平衡、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对缅关系上也要作出相应调整,与缅甸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要与当地政府加强交流与合作,在民间的互动上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注意其他西方国家、日本、印度等国家可能对中缅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刘丽丽[7](2019)在《建交前中韩经贸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中韩两国关系从朝鲜战争后尖锐对立的状态到“非官方”、“非政治”的交往,最终转向官方的政治交往,直至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经贸和民间交流起了先导作用。经贸关系、特别是贸易方面的双方关系的进展,是双方改善政治关系、推进建交的重要因素。关于建交前中韩关系史的研究,在政治、人文、体育等领域已经有一些成果。但关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交流,中韩建交前主要以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为主,限于资料的约束,还较少研究。本论文以韩国“外交史料馆”已经公开的至1987年的中韩经贸相关档案(韩国称“外交文书”)为基本资料,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中韩建交之前的中韩民间贸易、投资的状况,包括双方贸易政策、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形式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韩两国关系从此前的敌对、紧张,开始出现松动与缓和,两国间的民间贸易也由此发端。在两国贸易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双方遵循政治和经济分离的大原则,谨慎、隐秘地逐步推动两国贸易由间接贸易向直接贸易发展。建交前中韩两国间的民间经贸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为第一个时期,80年代中后期至1992年中韩建交是第二个时期。这两个时期两国的经贸关系在贸易政策、贸易形式、贸易结构等方面,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前一个时期两国间的民间贸易起点低,总贸易额不高;两国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不多,以玉米为代表的谷物和煤炭、石油等矿产能源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品,韩国则主要往中国输出钢铁制品、彩电等工业制成品。受两国国内经济形势和朝鲜、台湾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大,贸易发展不平衡,涨、跌幅明显。通过香港、日本等第三方的转口贸易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贸易形式,只有煤炭等个别商品实现了直接运输出口。在1986-1992年的第二个时期,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质的提升,间接贸易规模持续增大的同时,直接贸易和投资贸易成为这一阶段贸易的重要方式,1990年直接贸易额占比达到52.6%,超过了间接贸易额。两国双向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多,除了纤维类产品以外,纺织品、钢铁制品、有机化学制品的进出口增加,双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韩国的大宇、乐喜金星(LG)等大企业在拓展对华商品和投资贸易中充当了开路先锋,功不可没。两国的经贸交流不断发展,迫切需要两国关系能够实现正常化,为经贸往来提供更好、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领域先行,并以经贸发展促进政治关系改善是建交前中韩关系发展的一大特色。中韩间的经贸往来与政治交流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两国关系从非政治领域交流到正式建交产生了极大的正面影响。在经贸交往过程中,中韩两国的商务、外交等政府部门发挥了主导、协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等多领域的政策;解决经贸交流中的经常性问题,如人员出访、来访的审批和签证;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如渔民到对方国家紧急避难、1983年的劫机事件等。这些活动推动了两国外交等政府部门人员的直接接触。经贸交流的同时还带动了两国间人员的流动和人文交流,商务旅游、探亲访友和学术交流增多。韩国驻香港总领馆作为韩国在中国的官方代表,和我国新华社香港分社接触频繁。超越意识形态的障碍、改善两国关系成为两国官、民双方的共识,最终促成了两国正式建交。

焦杨[8](2019)在《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随着2013年德国政府推出的“工业4.0发展战略,使得德国制造业乃至世界制造业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多年来德国制造一直是先进制造业的代名词,在100多年来的漫长发展史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而同样将制造业视为国民经济命脉的中国,还仍处于制造业探索起步阶段,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能源利用率也相对低下。虽也在2015年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但与德国制造业水平还相去甚远。鉴于有关系统总结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以及对中国制造业启示的文献还有待于充实,本文将主要采取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政策与发展战略、人才与教育储备以及德意志精神文化等方面对德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与中国现状进行比较,找出我国在发展制造业上的不足,利用向德国制造业学习的经典案例,最终结合中国国情指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g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注重人才培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等。

杜军[9](2018)在《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的阿富汗国家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拉克查伊王朝是继杜兰尼王朝之后近代阿富汗的第二个君主制王朝。曾在前王朝政府机构中担任要职的巴拉克查伊部落的穆罕默德查伊家族在内讧中异军突起,逐渐在形式上再次完成了阿富汗版图的统一。新政权建立后阿富汗的内外环境比前王朝更加严峻与复杂。君主需要在内部以恩威并施的手段维护政权的稳定。作为最高统治者在国内不得不应对代表地方的部落、前王朝残余政治势力的复辟以及宗教势力带来的挑战,并且在几方势力中周旋以防止大权旁落。19世纪的阿富汗最终沦为英俄大博弈的产物。在内外交困的一百多年时间内,阿富汗的民族国家构建包含了制度建设、现代化改革以及对外交往的各种尝试,集中涌现出了诸如道斯特·穆罕默德、希尔·阿里、阿卜杜尔·拉赫曼以及阿马努拉几位代表性的君主,特别是拉赫曼与阿马努拉时期的改革在阿富汗近代史上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历史遗产。本文在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坚持按历史演进逻辑观察传统的阿富汗部落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并注重对现今阿富汗国家的长久影响的解析。运用整体史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辅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全面考察巴拉克查伊王朝国家的部落与国家、国家的变革措施、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态、对外关系,以及国家构建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阿富汗国家建设现状全面深入地认识阿富汗国家发展的困境和症结。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以阿富汗前现代国家的地区面貌与早期历史文化的演变轨迹作为开端,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历史变迁与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即杜兰尼王朝有机的联系起来。国运短暂的杜兰尼王朝初创了阿富汗国家治理机构与官僚体系的基础,巴拉克查伊王朝在其基础之上正式开启了阿富汗近代国家的发展历程与轨迹。阿富汗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历史特别是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生根发芽对于后续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二章以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阿富汗部落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将阿富汗部落社会的宏观与微观结构以及外部特征予以剖析。部落社会经过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已深深嵌入阿富汗政治文化机理之中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格局与运行机制。部落体制在阿富汗国家创立后又成为近代君主国家权力文化即“君主—宗教势力—部落”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部落体制与君主制的结合以及伊斯兰教三者的互动决定了阿富汗君主权力及其政府权威始终受到诸多限制而显得脆弱不堪。第三章以巴拉克查伊王朝的现代化改造为主线并按照国家实际发展状况分阶段展示不同的君主在不断变化的主客观条件下对阿富汗国家进行的深浅不一的现代化改革,其中拉赫曼和阿马努拉国王发起的改革对于阿富汗国家的影响最为深刻。作为一个封闭保守的伊斯兰国家,阿富汗能在19世纪末期兴起一股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并与政府的改革达成相当程度的契合。这一状况成为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引人注目的时代亮点。然而这一时期各君主发起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因自身认知的不足以及英俄干涉等主客观因素局限而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而阿富汗终究难以改变被大国主宰的悲剧。第四章着力探讨19世纪阿富汗主权国家的发展与外部交往。英俄大博弈以及阿富汗与英俄互动背后反映出的国家实力的非对称性使阿富汗遭遇国家主权的空前破坏。在主权遭遇严重挑战的同时,阿富汗以其作为利益交换获得了英国提供的现金、技术及人员援助。正是这些外在的援助才确保了前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的成绩。一方面,19世纪对阿富汗而言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同时正是在外部势力的客观影响下落后的阿富汗发生了一些较为显着的积极正向的改变。第五章多角度综合归纳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阿富汗国家构建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研究理论均展示出阿富汗近代国家治理展现出的不同的轮廓。阿富汗自身的自然环境与内在的政治文化是影响近代国家构建成效的最关键因素。近代阿富汗国家构建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也极为突出,其中包括民族主义范式在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中的独特地位、历任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决策失误以及阿富汗自身面临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困境三个层面。第六章聚焦于近代阿富汗国家构建历程中的民族问题与主权变迁及其对于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与治理的合理启示与经验借鉴。时至今日阿富汗在国家构建中遭遇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于地区邻国及中国的西部边疆安全产生关联性的影响。根据客观环境与紧迫的形势制定中国的阿富汗战略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并能服务于中国地区安全战略。总而言之,本文以近代民族国家构建为主线串接起阿富汗巴拉克查伊王朝君主制国家的发展状况,同时希冀该主题能够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即将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这一主题与当下的阿富汗局势关联起来,并且能够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与治理有所裨益。

赵欣[10](2018)在《论徐冰《碎玉集》版画语言与艺术观念的延伸》文中研究指明徐冰作为我国着名的版画家、艺术家,在全球艺术界享有盛名。他最早对艺术界有影响的作品是1978年至1985年间在中央美院上大学时创作的一批掌心尺寸大小的木刻小品版画,有一百多幅,统称为“碎玉集”。这些作品题材大多选自农村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色,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且表达的寓意美好而深刻、刻制技艺精湛并且数量之多,徐冰把自己当时的艺术思想、艺术修养以及艺术审美充分地展现在这些作品中,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碎玉集》是徐冰艺术创作生涯早期的作品,同时也是他80年代初期的代表作品。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这批小品木刻版画作品进行概述以及阐述其形成的历史、社会语境和我国七八十年代的美术状况;第二章通过具体分析作品中本土元素、传统文化符号等时代性、民族性的体现,从美学、哲学等方面得出徐冰这批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第三章探究徐冰作品艺术创作观念的来源以及对其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学习;第四章总结徐冰早期版画的艺术价值,通过具体分析后期作品得出前期版画艺术的语言和文化艺术思想对后期作品的影响,以徐冰的艺术创作实践为例对当下艺术界发展中的现状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照并引发我们思考。

二、朝鲜的经济新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鲜的经济新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2)威权政体类型影响东亚民主转型的路径分析 ——基于11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
    一、第三波民主化、威权政体和民主转型
        (一)第三波民主化
        (二)威权政体
        (三)民主转型
    二、威权政体类型影响东亚民主转型的研究假设
        (一)对于威权政体弹性的再思考
        (二)组态视角下东亚民主转型的因果复杂性
        (三)不同威权政体类型的民主化潜力
第三章 研究方法: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 QCA)
    一、超越定性与定量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一)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逻辑
    二、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运算逻辑和技术使用
        (一)以布尔代数为基础的cs QCA
        (二)cs QCA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三、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的适用性与优势
第四章 威权政体类型影响东亚民主转型的研究设计
    一、东亚地区案例的选择和阐释
        (一)东亚地区案例选择的原则和条件
        (二)东亚制度化威权政体案例的阐释
        (三)东亚非制度化威权政体案例的阐释
    二、影响东亚民主转型的变量与测量
        (一)变量选择的策略和迭代
        (二)结果变量的阐释与测量
        (三)条件变量的阐释与测量
第五章 威权政体类型影响东亚民主转型的定性比较分析
    一、二分数据并构建真值表
    二、东亚民主转型的条件和组态分析
        (一)单因素的必要条件分析
        (二)发生民主转型的组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三、东亚民主转型的路径分析和案例讨论
        (一)非制度化威权政体下的激进革命模式
        (二)制度化威权政体下的内部改良模式
        (三)两种威权政体类型并存的交互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基本理论
        二、列宁所有制相关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非公有制经济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需要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发展需求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与原则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重要论述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地位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地位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原则的重要论述
        一、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原则
        二、坚定“三个没有变”原则
        三、提出“自己人”原则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挑战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国际挑战
        一、“逆全球化思潮”蕴含风险
        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造成压力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国内挑战
        一、两对关系
        二、“三山三门”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举措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营造法治环境”
        一、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立法保障
        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执法行为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司法保障
    第二节 “优化市场环境”
        一、“打造有效市场”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第三节 稳定政治环境
        一、落实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
        二、强化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一战线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思想
        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理论
        三、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扫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思想障碍
        二、指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公有制经济协同作用
        三、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适度参与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从军政府到民选政府:缅甸政治演进及其对泰中两国影响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缅甸独立后军人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国内外政策
    第一节 1948年-1988年吴努、奈温时期
        一、从议会民主到军人独裁的过程
        二、巩固缅甸式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内外政策
    第二节 1988年-2010年苏貌、丹瑞新军政府时期
        一、新军人政权发展的过程
        二、新军人政权发展的国内外政策
第二章 2011年至今缅甸从军人威权政治到民主政治的变革
    第一节 2011年前后推动政治变革的因素
        一、国际社会放松对缅甸的制裁
        二、国内社会出现推动变革的因素
    第二节 缅甸政治变革的过程
        一、民盟胜选
        二、民盟执政初期
第三章 主导新时期缅甸政治变革的军人政府与民盟
    第一节 军政府与民盟的博弈与共识
        一、在政治决策上的博弈与共识
        二、在法律上的博弈与共识
        三、在国家权力机构组成中的博弈与共识
    第二节 缅甸政治转型中形成的政治体制
        一、简单多数的选举制度
        二、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
        三、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四章 缅甸政局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泰中两国的影响
    第一节 民盟新政府下缅甸未来局势走向分析
        一、民盟新政府的政策走向分析
        二、民盟新政府与军队关系走向分析
    第二节 缅甸政治变革对泰国和中国的影响
        一、对泰国的政治影响
        二、对中国的外交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建交前中韩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中韩两国开展经贸关系的背景与基本原则
    2.1 中韩两国的关系及民间贸易的发端
        2.1.1 中韩关系敌对期
        2.1.2 中韩关系松动期
        2.1.3 中韩关系走向正常化时期
    2.2 中韩两国开展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
        2.2.1 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原则的制定
        2.2.2 两国开展经贸关系共同遵循的原则
第3章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中韩经贸关系
    3.1 中韩民间贸易兴起
        3.1.1 进出口贸易的规模
        3.1.2 进出口商品的种类
        3.1.3 进出口贸易的方式
    3.2 1979-1985年间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2.1 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
        3.2.2 影响中韩经贸关系的因素
第4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建交前的中韩经贸关系
    4.1 中韩经贸关系的提升
        4.1.1 中韩进出口贸易规模
        4.1.2 中韩进出口商品的种类
        4.1.3 间接贸易向直接贸易的过渡
    4.2 1986-1992年间中韩经贸的特点及分析
        4.2.1 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
        4.2.2 影响中韩经贸关系的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德国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1.2.2 德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及分行业的研究
        1.2.3 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统计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论文结构及核心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德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德国制造业历史概况
    2.2 德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第3章 德国制造业相关经济政策
    3.1 经济结构政策
        3.1.1 产业结构分配
        3.1.2 区域结构分配
        3.1.3 生产要素分配
    3.2 能源环保政策
        3.2.1 可再生能源
        3.2.2 能源品种多元化
        3.2.3 可持续发展计划
    3.3 创新政策
        3.3.1 创新指标
        3.3.2 科研创新体系
第4章 德国制造业发展战略
    4.1 德国制造业国家战略
        4.1.1 德国工业4.0
        4.1.2 国家工业战略2030
    4.2 德国制造业市场战略
        4.2.1 社会福利市场经济
        4.2.2 市场开拓与市场发展
    4.3 德国制造业创新战略
    4.4 德国制造业企业和行业战略
        4.4.1 中小企业战略
        4.4.2 企业营销战略
        4.4.3 制造业中各行业的发展战略
第5章 德国制造业成功因素分析
    5.1 历史渊源
        5.1.1 自强道路
        5.1.2 战争因素
    5.2 政策层面
        5.2.1 社会福利与保障体制
        5.2.2 劳动力政策
        5.2.3 创新科研政策
        5.2.4 能源环保政策
        5.2.5 金融政策
        5.2.6 税收政策
    5.3 人才与教育储备
        5.3.1 高等教育
        5.3.2 职业培训
    5.4 德意志精神文化
第6章 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1 可资借鉴的经验
        6.1.1 经济基础与主体
        6.1.2 政府与行业协会层面
        6.1.3 人才教育与科研创新
        6.1.4 弘扬“工匠精神”
    6.2 向德国制造业学习的经典案例分析与思考
        6.2.1 华为与SAP智能制造联合解决方案
        6.2.2 宝钢与西门子联合探索钢铁行业工业4.0
    6.3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的阿富汗国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巴拉克查伊王朝的建立
    第一节 阿富汗前现代国家的历史回顾
        一、阿富汗独特的地缘政治与地理面貌
        二、阿富汗的地理状况与早期地区及国家历史文化轨迹
    第二节 阿富汗杜兰尼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一、阿富汗首个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条件与背景
        二、杜兰尼王朝的建立及其短暂发展
        三、杜兰尼王国的国家结构与特征
    第三节 巴拉克查伊王朝的建立
        一、杜兰尼王朝的终结
        二、巴拉克查伊王朝的建立及其时代特征
第二章 巴拉克查伊王朝与阿富汗部落社会
    第一节 阿富汗的部落社会与构成
        一、阿富汗的部落格局属性
        二、普什图部落社会结构解析
        三、普什图部落体制的特征
    第二节 阿富汗部落社会与政治文化特征
        一、普什图部落体系的运行机制
        二、地域与行政区划结构视野下的阿富汗部落格局
        三、阿富汗文化生态与部落体制
    第三节 阿富汗部落社会内部关系解析
        一、阿富汗部落的权力文化
        二、阿富汗的部落社会中的权力模式
第三章 巴拉克查伊王朝的君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巴拉克查伊王朝建立初期的改革
        一、道斯特·穆罕默德时期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
        二、希尔·阿里的现代化初步尝试
        三、巴拉克查伊王朝初期改革的时代效应
    第二节 阿富汗君主改革的开启
        一、阿富汗国家性质的转变
        二、拉赫曼时期的系统性改革
        三、拉赫曼改革与治理的时代遗产
    第三节 阿富汗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一、阿富汗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阿富汗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阿富汗民族主义的困境
    第四节 阿富汗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正式开启
        一、哈比布拉的短暂执政与改革
        二、阿马努拉时期的全面改革
        三、哈比布拉与阿马努拉改革的时代效应
第四章 阿富汗主权国家的发展与外部交往
    第一节 19世纪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环境与英俄大博弈
        一、19世纪阿富汗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及其影响
        二、英俄大博弈与阿富汗的边疆危机
    第二节 英阿关系与阿富汗的主权国家的发展
        一、英国对阿富汗政策的提出
        二、巴拉克查伊王朝初期的英阿关系
        三、19世纪中后期的英阿关系
        四、阿富汗的独立与外交新思路的实施
    第三节 阿富汗的国家建设与外部交往
        一、英国与阿富汗关系中的资助金因素
        二、英国资助金与英阿双边互动关系的建立
        三、英国资助金的历史效应解析
第五章 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阿富汗国家构建的解析
    第一节 阿富汗近代国家的治理模式解析
        一、分离与聚合交替论视角下的阿富汗君主国家治理
        二、内部殖民主义视野下的阿富汗君主国家治理
        三、妥协平衡论视野下的阿富汗君主国家治理
    第二节 巴拉克查伊王朝国家构建的影响因素解析
        一、阿富汗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解析
        二、阿富汗社会中的政治文化解析
    第三节 阿富汗近代国家构建失败的经验教训
        一、民族主义范式与阿富汗近代国家构建
        二、阿富汗君主治理角色中的失误与教训
        三、阿富汗近代国家建构中的地理与民族文化困境
第六章 阿富汗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经验与中国西部边疆安全问题
    第一节 近代阿富汗主权与边疆的发展与演变
        一、近代阿富汗国家边疆的形成与发展
        二、近代阿富汗国家的边疆与民族问题的治理
    第二节 近代阿富汗的发展转型及其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治理
        一、阿富汗近代国家边疆与民族问题对中国西部边疆治理启示
        二、阿富汗近代国家转型及其对中国国家发展与治理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阿富汗新战略
        一、中国阿富汗战略的实施背景
        二、中国阿富汗新战略的必要性
        三、阿富汗新战略的实施路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10)论徐冰《碎玉集》版画语言与艺术观念的延伸(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碎玉集》系列创作的艺术与时代特征
    1.1 徐冰小品木刻《碎玉集》简述
    1.2 《碎玉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章 《碎玉集》语言形式及艺术风格
    2.1 民俗文化的借鉴与吸收
    2.2 平面装饰性的审美追求
    2.3 借景抒情式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 徐冰艺术创作观念与审美取向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3.2 “艺术为人民”
    3.3 “懂得古元”
    3.4 “齐白石的工匠之思与民间智慧”
第四章 艺术观念与版画语言的延伸
    4.1 “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4.1.1 版画语言的延伸
        4.1.2 艺术观念的深化
    4.2 对当下艺术创作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朝鲜的经济新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春牛图里催稼穑——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春牛图赏析[J]. 陶东冬.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10)
  • [2]威权政体类型影响东亚民主转型的路径分析 ——基于11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D]. 胡小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探寻东亚音乐交流的历史踪迹——评赵维平《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J]. 薛睿,王安潮.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0(02)
  • [4]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研究[D]. 汪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从军政府到民选政府:缅甸政治演进及其对泰中两国影响的评价[D]. 冯嘉莹. 深圳大学, 2019(12)
  • [7]建交前中韩经贸关系研究[D]. 刘丽丽. 山东大学, 2019(09)
  • [8]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焦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的阿富汗国家构建研究[D]. 杜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10]论徐冰《碎玉集》版画语言与艺术观念的延伸[D]. 赵欣. 山西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朝鲜的新经济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