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oloy 800H合金表面激光熔覆SiC的显微组织分析

Incoloy 800H合金表面激光熔覆SiC的显微组织分析

一、Incoloy 800H合金表面激光熔覆SiC的显微组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方琳[1](2021)在《P20H基体激光熔覆Fe90合金粉末组织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利用Nd.YAG激光器在P20H模具钢基体上熔覆制备了Fe90合金粉末涂层。并通过金相、EDS等手段对涂层的组织及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90熔覆层组织主要由平面晶、树枝晶和胞状树枝晶和等轴晶组成,涂层成分主要是CrB2、Fe2B、Fe3C和合金渗碳体。多道熔覆后获得Fe基涂层无气孔和裂纹,与P20H模具钢呈冶金结合。熔覆涂层距离表面0.3mm左右显微硬度最高,为668HV,而基体显微硬度为362HV,硬度约是基体的1.8倍,耐磨性也大大提高。

唐雪[2](2021)在《ERNiCrMo-3焊丝熔敷金属组织及蠕变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温气冷堆是第四代核电技术的主要堆型之一,其一回路出口氦气温度可达750℃,堆内构件多用高温镍基合金UNS N06625,ERNiCrMo-3是其匹配焊丝。ERNiCrMo-3在高温下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抗应力开裂以及抗点蚀等优点,常应用于核电的蒸汽管道和控制棒等关键部位的焊接。不同于其母材固溶合金,ERNiCrMo-3焊丝熔敷金属的显微组织特征是晶界不规则,亚晶不均匀,成分偏析和析出相复杂,导致ERNiCrMo-3焊缝成为核电设备的薄弱环节,尤其是高温蠕变性能。关于ERNiCrMo-3焊丝熔敷金属高温蠕变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钨极氩弧焊(GTAW,Gas Tungsten Arc Welding)方式对ERNiCrMo-3焊丝进行熔敷,并将得到的熔敷金属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ERNiCrMo-3熔敷金属的焊态组织与750℃时效组织的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测试了熔敷金属750℃的蠕变性能并对其蠕变行为进行分析;阐述了ERNiCrMo-3熔敷金属的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ERNiCrMo-3熔敷金属焊态微观组织以树枝晶和枝晶间析出相为主,析出相主要为Laves相、MC/TiN、针状δ相。从底部到顶部,焊态熔敷金属的硬度趋于降低。焊态熔敷金属的平均冲击功为160 J。常温及750℃拉伸断裂模式为微孔聚集型断裂。对ERNiCrMo-3熔敷金属进行了750℃时效处理,发现随时效时间增加,显微硬度整体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纳米级γ’’相与M23C6碳化物在时效10 h后出现并随时效时间增加而数量不断减少,焊态存在的Laves相逐渐溶解,相反地,针状δ相不断增多且尺寸增大。MC/Ti N在时效过程中始终存在。γ’’相、δ相分别与基体具有半共格界面,γ’’相、δ相的数量变化是硬度随时效变化的原因。对ERNiCrMo-3熔敷金属进行了750℃蠕变断裂行为研究,发现高应力下的蠕变曲线没有典型的蠕变三阶段且蠕变断裂延伸率较高,最小蠕变速率随蠕变应力载荷的降低而降低。750℃下的蠕变断裂模式为沿凝固晶界开裂的沿晶断裂。蠕变断裂后的微观组织中,熔敷金属的析出相主要为针状δ相,少量MC/Ti N与M23C6碳化物,晶界上析出相出现了时效处理组织中不存在的扭曲现象。随蠕变应力载荷降低,δ相尺寸不断增大且数量增多。蠕变断裂后,位错在蠕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了定向运动,晶界和针状δ相阻碍位错运动。ERNiCrMo-3熔敷金属的晶界滑移与位错运动主导其蠕变变形,三叉晶界交汇处及晶界上的蠕变空洞长大连接成裂纹,最终导致沿晶蠕变断裂。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ERNiCrMo-3熔敷金属在室温和750℃都具有良好的韧性,在高温下析出的δ相能提高蠕变性能。本研究为ERNiCrMo-3焊材的国产化及其在核电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薛智超[3](2021)在《基于DIC与小冲孔的镍基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镍基焊材具有优异的强度以及耐高温性,考虑到补焊强度或者异种接头碳迁移问题,设备重要位置以及焊接裂纹的修复工程上可采用镍基焊材,因此,研究使用镍基焊材的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ENi Cr Mo-3为焊材的15Cr Mo R焊接接头为研究对象,从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与小冲孔试验(SPT)方法两方面结合微观分析,系统研究了镍基焊材焊接接头元素和显微组织分布、室温与高温下微区域拉伸行为和断裂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1)镍基焊材焊接接头元素与显微组织分布对焊接接头各区域进行金相显微观察与扫描电镜面扫描(EDS),结果发现:母材(BM)与热影响区(HAZ)元素主要以Fe、Cr元素为主,元素未发生偏析;焊缝区(WM)主要以Cr、Ni和Fe元素为主,含有一定量的Nb与Mo元素并产生偏析;焊缝表面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到二次相沉淀,Nb/Mo元素含量上的差异导致沉淀相形貌不同。BM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细晶区(FGHAZ)组织为细小铁素体与珠光体,粗晶热影响区(CGHAZ)为过热组织,即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粗大奥氏体周围分布黑色网状屈氏体。WM主要组织为枝晶,形态尺寸与温度梯度以及Nb/Mo元素含量有关。(2)基于DIC技术评定焊接接头局部拉伸性能利用DIC技术研究了镍基焊材焊接接头的局部力学性能,通过DIC试验得到焊接接头的全场应变并转化为局部应力应变关系,利用Considère准则对不完整的局部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外推得到焊接接头各区域的抗拉强度与完整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焊接接头屈服强度σy由BM至WM递增,在WM位置存在一定离散性。利用硬度与屈服强度σy及抗拉强度σus的相关性,将硬度数据与屈服强度以及抗拉强度关联,得到硬度与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经验方程。(3)基于小冲孔试验评定焊接接头室温微区拉伸性能与失效机制基于室温小冲孔试验研究了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屈服载荷Py、抗拉强度σus的关联参数Pmu、最大轴向位移um、断裂能ESPw的分布规律并建立了焊接接头各区域Py与屈服强度σy关联式,结合上述小冲孔参量与常规试验结果的关系发现:HAZ的σy和σus比BM高,BM与HAZ的塑性与断裂韧性相近,WM的强度参量高于BM与HAZ,而塑性韧性参量低于BM与HAZ。此外,通过SPT宏观断口和金相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焊接接头各区域失效形式与断裂机理。结果发现:BM的失效是由于大量塑性变形导致在滑移带处产生孔洞并形成裂纹扩展,最终造成韧性断裂;WM在断裂前发生较少的颈缩形变,裂纹跨越一次枝晶组织形成断裂失效,断裂形式为穿晶解理和韧性混合断裂。(4)基于小冲孔试验评定焊接接头微区高温拉伸性能与失效机制基于400℃和500℃下小冲孔试验研究了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Py、Pmu、um、ESPw的分布以及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并且结合小冲孔参量与常规试验结果的关系发现:400℃下,HAZ的σy、σus、塑性和断裂韧性比BM高,WM的塑性参量、韧性参量与屈服强度参量低于其他区域,抗拉强度参量介于BM与HAZ之间;500℃下,HAZ的σy、塑性和断裂韧性优于BM,σus与BM相近,WM的屈服强度参量与塑性参量低于BM与HAZ,韧性参量介于BM与HAZ之间,抗拉强度参量高于BM与HAZ;此外,随着温度的增加,各区域σy不断降低,塑性不断增加,BM与WM的σus不断降低,HAZ的σus先增后降,WM的断裂韧性不断增加,BM与HAZ的断裂韧性先增后降。通过对比焊接接头各区域室温、400℃和500℃下的小冲孔宏观断口结合500℃下SEM微观断口发现:室温至500℃,BM与HAZ始终保持韧性宏观特征,WM向韧性宏观形貌转变;500℃下,BM与HAZ试样由于显微孔穴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而扩展相连,最终造成韧性断裂;WM试样在高温下塑性与韧性得到改善,观察到大量韧窝、少量解理平台以及贯穿试样厚度方向的解理裂纹,呈现韧-脆混合断口。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以ENi Cr Mo-3为焊材的15Cr Mo R焊接接头的元素与显微组织分布,构建了DIC技术与SPT评价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的方法,并且通过DIC、SPT以及宏观与微观断口观察系统地研究了焊接接头室温至500℃下各区域力学性能分布以及力学性能与失效形式随温度的演化规律,这些研究工作为使用镍基焊材的Cr-Mo钢焊接接头的设计和安全评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畅[4](2020)在《TP321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与晶界特征分布研究》文中提出TP321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易加工性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海洋等恶劣的环境中。晶界作为多晶材料的薄弱环节,往往会成为奥氏体不锈钢腐蚀的突破口,发生晶间腐蚀。通过提高奥氏体不锈钢中特殊晶界的比例,打断大角度晶界的网络连通性,可实现晶界特征分布优化,提高材料抗晶间腐蚀性能。本文研究了TP321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单次冷轧退火工艺和循环压缩热处理工艺对TP321奥氏体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探讨了TP321奥氏体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优化中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当敏化时间一定时(48 h),TP321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最敏感温度为700℃;而当敏化温度固定为700℃,敏化时间越长,TP321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程度越重。900℃稳定化处理,可降低TP321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稳定化处理过程中析出了大量的Ti C颗粒,消耗了固溶的C原子。随着稳定化时间的延长,再活化率Ra下降,晶间腐蚀敏感度降低,处于良好的钝化状态。单道次小变形量(6.5%)冷轧变形后,TP321奥氏体不锈钢在900℃条件下退火,退火12 h,不足触发再结晶。特殊晶界比例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2 h退火后,特殊晶界比例由35.6%增大至60.2%。而经大变形量(50%)冷轧变形的材料,可迅速完成再结晶,特殊晶界的比例随退火时间的延长,变化较小。而在单次变形量3~12%循环形变热处理中,随着循环道次的增加,平均晶粒尺寸越大,晶粒有异常长大的趋势。变形量越大,应变不均匀程度越高,晶粒异常长大现象越明显。TP321奥氏体不锈钢中,特殊晶界生成主要发生在退火的再结晶过程,特殊晶界比例与应变不均匀、晶粒异常长大和再结晶程度有关,其中主要因素为再结晶程度。在变形量、热处理、热处理温度/时间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奥氏体不锈钢再结晶程度越高,特殊晶界比例越大。

王涛[5](2020)在《基于SLM的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研究及预测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区激光熔化技术作为金属增材制造领域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由于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易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通过深入分析挖掘加工设备隐含的特性,研究工艺参数对成形质量的影响作用规律,开发一套能够实现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控制原则的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预测软件。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研究工艺参数对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通过响应面中心复合设计试验建立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间距和铺粉厚度与尺寸精度、致密度和表面粗糙度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利用方差分析和拟合度R2综合分析对模型进行选择,结合响应面法分析研究工艺参数与成形质量之间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最优的尺寸精度和致密度数学回归模型均为2次方回归模型,表面粗糙度的最优数学回归模型为2FI回归模型;激光功率对成形件尺寸精度的影响最为显着,且成反比关系;铺粉厚度对成形件致密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为显着,且与致密度成反比关系,与表面粗糙度成正比关系。其次,建立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预测模型。以响应面中心复合设计试验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采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初始连接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遗传算法的优化能够有效提高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对GA-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试验验证,成形件尺寸精度、致密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分别5.59%、0.49%和6.79%,证明GA-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实现较准确有效的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预测。最后,开发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预测软件。以GA-BP神经网络预测函数作为核心算法,采用C#和SQL语言利用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结合SQL Server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E-R模型完成数据概念的设计,结合数据库设计范式进行数据逻辑结构的设计。建立了一套包括用户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材料管理模块、工艺管理模块和质量预测模块的软件系统,实现对设备、材料和工艺等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能对选定的工艺参数组合的成形质量进行预测。开发一套准确有效的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预测软件,能够实现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控制原则,降低成形零部件的废品率,为保证选区激光熔化零部件的成形质量提供保障。

朱红梅,李柏春,朱锦云,邱长军,唐忠锋[6](2019)在《熔盐堆用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中的腐蚀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熔盐堆(Molten salt reactor,MSR)是第四代先进核反应堆中唯一的液态燃料反应堆,因在热转化效率、中子经济性、固有安全性、在线燃料循环、核废料处理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熔盐的选择对MSR的运行安全及效率至关重要。熔融氟化盐如LiF-BeF2(FLiBe)、LiF-NaF-KF(FLiNaK)等具有较小的热中子吸收截面、高热导率、高比热容、良好的流动性、低的蒸气压(高温时)、良好的高温稳定性等一系列优异的热物化性能,被公认为MSR最理想的冷却剂和核燃料载体。目前,国内外均选用镍基合金作为MSR的主要结构材料。然而,超强高温腐蚀性熔融氟盐的存在对镍基合金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熔盐堆用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中腐蚀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中热腐蚀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微观机制,二是提高镍基合金的耐高温熔盐腐蚀性能。一般认为,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中的腐蚀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本质腐蚀、氧化性杂质引起的腐蚀、温差驱动的腐蚀和异种材料引起的腐蚀。因此,合金自身和熔盐腐蚀环境是影响镍基合金在氟盐中热腐蚀行为的两大主要因素。在合金自身方面,主要为合金元素(Ni、Cr、Mo、Fe、Si等)及含量、合金显微组织(晶界特征、组织缺陷等)的影响;在熔盐腐蚀环境方面,主要为熔盐组分、熔盐中的杂质及腐蚀产物、熔盐温度、坩埚材质、核裂变产物等的影响。目前,提高镍基合金耐熔盐腐蚀性能的主要途径有:在镍基合金方面,包括有微合金化(添加Ti、RE等)、晶界工程处理、陶瓷相增强复合材料技术;在熔盐方面,包括熔盐纯化、添加单质金属(如Zr、Be、Li等)降低熔盐的氧化还原势等。此外,采用电镀法、激光熔覆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喷涂法等表面改性技术在镍基合金上制备金属涂层(Ni、Co、Mo、NiCoCrAlY等)和陶瓷涂层(氮化物如AlN、碳化物如SiC)。本文重点综述了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中热腐蚀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微观机制,以及国内外研究者在提高镍基合金耐高温熔盐腐蚀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已开发的镍基合金与强腐蚀性的熔融氟盐相容性亟待解决的一些关键基础问题,提出了未来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工程应用中的主要技术方向和发展趋势,为耐高温氟盐腐蚀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重要思路。

吴刚刚[7](2019)在《TC4表面激光熔覆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耐热、耐腐蚀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特别是基于现代战机轻量化、高推重比的核心设计思想,钛合金含量已成为衡量发动机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钛合金本身硬度低、耐磨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作为关键零部件的进一步应用。多主元高熵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耐磨性能、高温抗氧化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成为材料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i-6Al-4V(TC4)表面制备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并通过添加适量的TiB2,以期进一步提高钛合金的表面硬度,改善其耐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高熵合金涂层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显微组织由粗大的树枝状晶转变为典型的枝晶(DR)组织和枝晶间(IR)组织。涂层的显微硬度值略有降低。当激光功率P=1500W,扫描速度v=20mm/s,获得与基体达到冶金结合,无明显缺陷的高熵合金涂层。最佳参数下,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由FCC+BCC双相结构组成,其中DR为富Al-Co-Ni-Ti的FCC相,IR的非共晶组织为富Fe-Cr的BCC相,共晶组织为FCC+BCC相。随着TiB2含量的增加,TiB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逐渐出现Laves相、(Ni,Co)Ti2以及(Fe,Co)Ti金属间化合物相,复合涂层的脆性逐渐增加。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的平均硬度为706.3HV,为钛合金硬度的2.32倍(304.3HV)。添加5%、10%、15%、20%TiB2的复合涂层相较于未添加TiB2涂层的硬度值分别提高了19.3%、27%、36.4%和43.4%。常温下,TC4钛合金的磨损机理主要为磨料磨损,AlCoCrFeNiTix涂层和5%TiB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的磨损机理均主要为粘着磨损。两种涂层的耐磨性能分别较基体提高了约42倍和80倍。600℃高温下,TC4钛合金的磨损机理主要为磨料磨损和氧化磨损,AlCoCrFeNiTix涂层和5%TiB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的磨损机理均主要为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两种涂层的高温耐磨性能分别较基体提高了约12倍和6倍。氧化试验表明,TC4钛合金的等温氧化增重速率为0.918mg·cm-2,氧化膜厚度约为8.75μm。AlCoCrFeNiTix涂层和5%TiB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的等温氧化增重速率分别为0.232mg·cm-2和0.22 mg·cm-2,AlCoCrFeNiTix涂层的DR区域氧化膜厚度约为0.95μm,IR区域的氧化膜厚度约为1.80μm,添加5%TiB2复合涂层的氧化膜厚度约为0.91μm。两种涂层的氧化膜主要由Al2O3、TiO2和(Cr,Fe)2O3氧化物组成,致密的氧化膜能够阻止氧元素向涂层内部扩散,涂层展现出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任楷[8](2019)在《激光表面处理对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燃煤利用率和热效率,成为我国改建或在建发电机组的首选引进技术。9Cr马氏体耐热钢以其良好的热强性和较低的膨胀系数等物理性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电站机组用耐热材料。目前,在国产化的进程中,研发工作大量研究都集中于电站的耐热材料组织优化和服役过程的组织演化上,而对大型铸件铸造组织中不可避免的缺陷问题和后期强化手段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探究了激光表面处理对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通过表征补焊和强化的效果,以评价其可行性。本实验首先设计了一种新型9Cr马氏体耐热钢以模拟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用缸体材料。在首轮铸锭组织中发现存在含量较多的δ-铁素体,经过不同的均质化退火温度、正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处理后虽明显降低了组织中δ-铁素体的含量,但全视野范围内δ-铁素体总含量仍超过3%的可使用范围,该成分耐热钢不能支撑与后续激光表面处理实验;之后,对原设计9Cr马氏体耐热钢的成分进行优化改良,其铸态组织中未发现δ-铁素体相的存在,说明改良方案合理可行。随后对其进行均质化+正火+回火的全流程热处理研究,并探讨了相同保温时间下,不同回火温度对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均质化退火(加热温度1070℃、保温时间10h,空冷)+正火(加热温度1100℃、保温时间5h,空冷)+回火(加热温度700℃、保温时间2h,空冷)的热处理工艺下可获得了组织均匀、回火马氏体板条最细小,硬度较高的显微组织,并固化为基体的最优热处理制度。为了模拟对9Cr马氏体耐热钢的补焊行为,在基体进行全程热处理之后对其激光熔覆Fe基合金粉末。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性能测试等手段,评价了熔覆层和基体的显微组织形貌及硬度指标。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比熔覆层和基质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熔覆层与基体达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在熔覆层中发现了弥散析出的Cr7C3和Cr3C2,增强了熔覆层硬度,其硬度高于基体的硬度。激光熔覆后经去应力退火,熔覆层及过渡层硬度明显下降。同时发现界面层中有轻微铁素体组织形成,这是由热传递引起的。电化学测试表明,熔覆层的耐腐蚀性略优于基板的耐腐蚀性,3.5NaCl%溶液浸泡实验中未观察到界面明显的相互作用,熔覆层与9Cr马氏体耐热钢可进行良好的匹配。为了探究9Cr马氏体耐热钢激光表面强化行为,在基体进行全程热处理之后对其表面进行激光淬火。通过组织观察及硬度测试,探究了淬火后各区域的显微组织及硬度分布。结果表明,表面淬火后得到了细小的全马氏体层,并获得了较高的硬度保护。

陈明慧[9](2017)在《Hastelloy N合金表面涂层的制备及其耐熔盐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熔盐堆(Molten Salt Reactor,MSR)被列入6种第四代先进核反应堆候选堆型之一,具有热转化效率高、固有安全、核燃料可持续利用等诸多优点。目前国际上对MSR中的主要结构材料均选用Hastelloy N合金,但其高温、强腐蚀环境对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因此,如何提高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Hastelloy N合金的耐熔盐腐蚀性能,是保证这一新型候选金属结构材料能在MSR中长期稳定运行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论文采用表面涂层技术在熔盐堆用结构材料Hastelloy N合金表面制备了三类涂层。一方面,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了NiCoCrAlY和纯金属(Ni、Co)涂层;另一方面,利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纯Ni涂层,获得了理想的耐熔盐腐蚀涂层。利用自主搭建的腐蚀装置进行静态腐蚀实验,采用失重腐蚀法、XRD、SEM对Hastelloy N基材和涂层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腐蚀行为及腐蚀机理进行分析,以期为熔盐堆用Hastelloy N合金表面制备高温耐熔盐腐蚀涂层的工程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激光熔覆NiCoCrAlY涂层表面连续平整,且致密均匀,无孔隙、裂纹等缺陷,呈现良好的冶金结合。涂层腐蚀前由γ-Ni、Al0.983Cr0.017、AlNi3等物相组成,腐蚀后仅存在γ-Ni相。Hastelloy N基材腐蚀前由γ-Ni和Mo等物相组成,腐蚀后新析出Cr1.12Ni2.88相。NiCoCrAl Y涂层和基材在熔盐中均受到持续腐蚀,腐蚀失重分别为0.1512 mg/mm2和0.3257 mg/mm2。(2)激光熔覆纯金属(Ni、Co)涂层表面连续平整,组织均匀致密,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纯Ni涂层腐蚀前主要由γ-Ni、NiO、Cr2O3等物相组成,腐蚀后仅存在γ-Ni相。纯Co涂层腐蚀前主要由γ-Co和Cr2O3等物相组成,腐蚀后仅存在γ-Co相。纯Ni和纯Co涂层的腐蚀失重分别为0.1263 mg/mm2和0.1529 mg/mm2。(3)电沉积纯Ni层质量良好,表面平整光滑,组织细致均匀,无孔隙、起皮等现象;镀Ni层经过热处理后镀层/基体的结合力增强。原始电沉积纯Ni层腐蚀前主要由γ-Ni和Cr2Ni3等物相组成,腐蚀后Cr2Ni3转变为Cr1.12Ni2.88相。而热处理后的电沉积纯Ni涂层腐蚀前后均仅含γ-Ni物相。电沉积纯Ni层原始试样与热处理试样的腐蚀失重分别为0.337 mg/mm2和0.169 mg/mm2。(4)Hastelloy N基材主要以典型的晶间腐蚀为主,其中Cr元素沿晶界发生选择性脱溶腐蚀。涂层试样均表现为轻微的均匀腐蚀,少量元素由涂层均匀向熔盐扩散流失腐蚀。其中NiCoCrAlY涂层中的Al元素充当“消耗品”由涂层均匀向外扩散,形成的腐蚀产物可阻碍涂层中其它元素的扩散从而保护基材。而纯金属涂层和电沉积Ni层中的Ni或Co元素自身较耐熔盐腐蚀,可阻挡基体元素向熔盐中流失。

姜晶晶[10](2016)在《饱和盐水环境下激光熔覆耐磨耐蚀涂层及其组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饱和盐水环境下,石油钻杆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腐蚀和磨损而失效,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一般修复手段对失效部位的修复效果不明显,而利用激光熔覆的方法在材料表面制备具有抗氧化、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且与基底材料呈良好的冶金结合的熔覆涂层是一种有效解决材料表面失效的手段。本实验从粉末体系及激光工艺参数两方面出发,设计出了一种Co基/Al2O3/稀土(La2O3)复合激光熔覆粉末,利用10 KW CO2激光熔覆柔性加工系统进行实验,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实验仪、电化学工作站对激光熔覆涂层的微观形貌、微区成分、物相组成、显微硬度、耐磨损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过程如下:首先,设计出12组粉末配方,通过激光熔覆处理,对熔覆涂层显微硬度进行测试,确定了最佳的激光熔覆粉末配方;其次,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确定了最佳激光熔覆工艺参数:激光功率P=3 kW,扫描速率v=6 mm/s,光斑直径D=4mm,搭接率为40%;最后,研究了熔覆涂层物相组成及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涂层显微组织主要由胞枝状的初生相和其间的共晶组织构成。固定Al2O3含量的条件下,随着La2O3的加入,组织逐渐均匀,晶粒尺寸变小。继续增加稀土La2O3的含量,熔覆涂层中物相增多。Co元素与熔池中的Al元素形成了化合物Al13Co4,Co基合金粉末中的Cr、Si、C元素分解于熔池中并形成了化合物Cr9.1Si0.9,SiC。La2O3添加量为0.4 wt.%时,熔覆涂层的硬度最高,为627.23HV1;耐磨性能最好,稳定的摩擦系数为0.43;失重量最低,为0.005g;熔覆涂层磨痕较窄、表面呈浅平犁沟。并且稀土La2O3的添加明显改善了基材的耐腐蚀性能,在La2O3的添加量为0.2wt.%时,激光熔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最好,自腐蚀电位Ecorr和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分别为-233.418mV,1.041μA/cm2。

二、Incoloy 800H合金表面激光熔覆SiC的显微组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coloy 800H合金表面激光熔覆SiC的显微组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P20H基体激光熔覆Fe90合金粉末组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目标
2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3 试验分析
    3.1 金相分析
    3.2 显微硬度分析
    3.3 熔覆层成分及相分析
4 结语

(2)ERNiCrMo-3焊丝熔敷金属组织及蠕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镍基合金焊材
        1.2.1 镍基合金及其焊材种类
        1.2.2 核电镍基合金焊材
    1.3 国内外镍基合金熔敷金属研究进展
        1.3.1 镍基合金熔敷金属
        1.3.2 ERNiCrMo-3 熔敷金属
    1.4 蠕变理论
        1.4.1 蠕变过程
        1.4.2 蠕变断裂机理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准备与方法
    2.1 前言
    2.2 实验准备
        2.2.1 材料
        2.2.2 焊接工艺
        2.2.3 样品制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组织及物相分析
        2.3.2 力学性能实验
第3章 ERNiCrMo-3 焊丝熔敷金属焊态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熔敷金属焊态组织
    3.3 焊态熔敷金属力学性能
        3.3.1 显微硬度
        3.3.2 常温及高温拉伸
        3.3.3 冲击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RNiCrMo-3 焊丝熔敷金属的750℃时效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时效时间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4.2.1 晶粒形貌
        4.2.2 析出相
    4.3 时效时间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4.4 时效微观组织演变与显微硬度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RNiCrMo-3 焊丝熔敷金属的750℃蠕变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蠕变曲线及蠕变断裂寿命曲线
    5.3 蠕变断裂试样组织表征
        5.3.1 蠕变断口形貌
        5.3.2 蠕变断口垂直截面形貌
        5.3.3 蠕变断裂试样析出相演变
        5.3.4 蠕变前后位错组态演化
    5.4 蠕变断裂机制简单阐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DIC与小冲孔的镍基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r-Mo钢镍基焊接接头研究现状
        1.2.2 DIC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1.2.3 小冲孔试验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
2 镍基焊材焊接接头微观研究
    2.1 试验准备
        2.1.1 焊接方案与工艺
        2.1.2 试验设备与试样制备
    2.2 焊接接头元素分布
        2.2.1 焊接接头元素含量
        2.2.2 焊接接头各区域元素分布
    2.3 焊接接头各区域微观组织构成
        2.3.1 母材及热影响区金相显微组织
        2.3.2 焊缝金属金相组织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DIC图像数字相关技术的焊接接头局部拉伸性能研究
    3.1 试验准备
    3.2 DIC图像数字相关技术的应用
        3.2.1 焊接接头局部应变研究
        3.2.2 构建局部应力应变曲线
        3.2.3 焊接接头局部拉伸性能研究
    3.3 焊接接头各区域硬度研究
        3.3.1 硬度分布规律
        3.3.2 硬度关联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焊接接头不同微区域的室温小冲孔试验研究
    4.1 焊接接头室温小冲孔试验
        4.1.1 小冲孔试验及重复性论证
        4.1.2 焊接接头小冲孔试样制备
        4.1.3 小冲孔试验加载速度
    4.2 焊接接头室温力学性能分布
        4.2.1 屈服载荷确定
        4.2.2 屈服强度的关联方法
        4.2.3 抗拉强度的关联方法
        4.2.4 最大轴向位移与断裂能分布
    4.3 焊接接头小冲孔室温宏观形貌与断裂机理
        4.3.1 小冲孔断口宏观形貌
        4.3.2 金相显微观察
    4.4 本章小结
5 焊接接头不同微区域的高温小冲孔试验研究
    5.1 焊接接头高温小冲孔试验
    5.2 焊接接头高温拉伸性能分布
        5.2.1 高温小冲孔试验结果
        5.2.2 温度对小冲孔试验参数的影响
    5.3 焊接接头小冲孔高温断口形貌与断裂机理
        5.3.1 宏观断口形貌
        5.3.2 微观断口形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TP321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与晶界特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奥氏体不锈钢简介
    1.2 奥氏体不锈钢性能与应用
    1.3 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1.3.1 晶间腐蚀简介
        1.3.2 晶间腐蚀机理
        1.3.3 不锈钢的敏化与稳定化
        1.3.4 晶间腐蚀的检测分析方法
    1.4 晶界特征分布优化
        1.4.1 晶界特征分布优化的概念
        1.4.2 奥氏体不锈钢的晶界特征分布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晶界特征分布对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的影响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路线及方法
    2.1 研究路线
    2.2 试验材料与样品制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样品制备方法
    2.3 分析方法
        2.3.1 金相组织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EBSD分析
    2.4 电化学分析
    2.5 形变热处理
        2.5.1 单次冷轧热处理
        2.5.2 循环压缩变形及热处理
    2.6 敏化及稳定化热处理
    2.7 晶间腐蚀试验
    2.8 硬度测试
第三章 TP321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
    3.1 TP321 奥氏体不锈钢平衡相图
    3.2 敏化处理对321 奥氏体不锈钢抗晶间腐蚀的影响
        3.2.1 敏化温度对TP321 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
        3.2.2 敏化时间对TP321 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
    3.3 敏化处理对TP321 不锈钢DL-EPR特性的影响
        3.3.1 敏化温度对321 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
        3.3.2 敏化时间对TP321 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
    3.4 稳定化处理对TP321 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单次冷轧热处理对TP321 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
    4.1 原始显微组织
    4.2 单次冷轧热处理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2.1 冷轧变形量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2.2 退火时间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3 冷轧热处理对特殊晶界比例的影响
        4.3.1 冷轧变形量对特殊晶界比例的影响
        4.3.2 退火时间对特殊晶界比例的影响
    4.4 分析与讨论
        4.4.1 形变储存能对特殊晶界比例的影响
        4.4.2 晶界特征分布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循环压缩热处理对TP321 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
    5.1 原始显微组织
    5.2 循环形变热处理对TP321 微观组织及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
        5.2.1 循环次数对TP321 不锈钢组织演变的影响
        5.2.2 道次变形量对TP321 不锈钢组织演变的影响
        5.2.3 循环形变+热处理对TP321 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
    5.3 循环形变+热处理对TP321 不锈钢再结晶程度的影响
        5.3.1 循环次数对TP321 不锈钢再结晶程度的影响
        5.3.2 道次变形量对TP321 不锈钢再结晶的影响
    5.4 循环形变+热处理对TP321 不锈钢硬度的影响规律
    5.5 循环形变+热处理对TP321 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影响的机制分析
        5.5.1 晶粒异常长大
        5.5.2 循环形变+热处理TP321 不锈钢特殊晶界比例的影响因素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SLM的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研究及预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艺规律研究
        1.2.2 成形预测研究
        1.2.3 软件开发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试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备
        2.1.1 成形设备
        2.1.2 检测设备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响应面法
        2.3.2 神经网络法
    2.4 本章小结
3 工艺参数对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
    3.1 数学回归模型的选择
    3.2 工艺参数对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
        3.2.1 方差分析
        3.2.2 响应面分析
    3.3 工艺参数对致密度的影响规律
        3.3.1 方差分析
        3.3.2 响应面分析
    3.4 工艺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3.4.1 方差分析
        3.4.2 响应面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成形质量预测模型建立
    4.1 数据设计与预处理
        4.1.1 数据设计
        4.1.2 数据预处理
    4.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训练流程
        4.2.2 训练参数设计
        4.2.3 模型测试与预测实现
    4.3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3.1 遗传算法
        4.3.2 优化流程
        4.3.3 优化参数设计
        4.3.4 结果分析与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预测软件开发
    5.1 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5.1.1 需求分析
        5.1.2 设计原则
    5.2 总体结构设计
        5.2.1 开发环境与语言
        5.2.2 功能框架设计
        5.2.3 预测算法的封装
    5.3 数据模型设计
        5.3.1 数据概念设计
        5.3.2 逻辑结构设计
        5.3.3 数据访问技术的选择
    5.4 主要功能的实现
        5.4.1 登录主界面
        5.4.2 设备管理模块
        5.4.3 工艺管理模块
        5.4.4 质量预测模块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熔盐堆用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中的腐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中热腐蚀行为的影响因素
    1.1 镍基合金
        1.1.1 合金成分
        1.1.2 合金显微组织
    1.2 熔盐腐蚀环境的影响
        1.2.1 熔盐组分
        1.2.2 熔盐中的杂质及腐蚀产物
        1.2.3 熔盐温度
        1.2.4 坩埚材质
        1.2.5 核裂变产物
2 提高镍基合金耐熔盐腐蚀性能的主要途径
    2.1 镍基合金方面
        2.1.1 微合金化
        2.1.2 晶界工程
        2.1.3 复合材料
    2.2 熔盐方面
    2.3 涂层法
        2.3.1 金属涂层
        2.3.2 陶瓷涂层
3 结语

(7)TC4表面激光熔覆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钛及钛合金
        1.1.1 钛及钛合金简介
        1.1.2 钛合金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1.2 高熵合金
        1.2.1 高熵合金的定义及性能
        1.2.2 高熵合金的制备方法
        1.2.3 钛合金表面激光熔覆高熵合金涂层研究现状
    1.3 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基体材料
        2.1.2 熔覆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2.2 实验设备及熔覆工艺
    2.3 实验测试方法
        2.3.1 显微结构测试
        2.3.2 显微硬度测试
        2.3.3 耐磨性能测试
        2.3.4 高温抗氧化性能测试
第3章 激光熔覆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的显微结构
    3.3 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的显微硬度分布
    3.4 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的耐磨性能
    3.5 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熔覆TiB_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组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TiB_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的显微结构
    4.3 TiB_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分布
    4.4 TiB_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的耐磨性能
    4.5 TiB_2/AlCoCrFeNiTix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激光表面处理对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激光熔覆技术
    1.3 激光淬火技术
    1.4 激光技术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母材
        2.1.2 熔覆材料
    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2.2.1 激光熔覆实验及设备
        2.2.2 激光熔覆微观组织研究方法及设备
        2.2.3 激光熔覆性能测试方法及设备
第三章 基体材料的观察及组织优化
    3.1 基体材料的夹杂物和铸态组织观察
    3.2 均质化退火对基材的影响
    3.3 正火+回火对基材的影响
    3.4 基材成分优化及热处理
        3.4.1 钢中夹杂物的观察及分析
        3.4.2 改良钢铸态组织观察
        3.4.3 基材全流程处理
第四章 激光熔覆对9Cr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1 激光熔覆对马氏体耐热钢的影响
    4.2 不同扫描速度对激光熔覆铁基试样硬度的影响
    4.3 激光熔覆后去应力退火处理
    4.4 马氏体耐热钢激光熔覆后的电化学行为
    4.5 马氏体耐热钢激光熔覆后的腐蚀行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淬火试样的组织及性能分析
    5.1 激光淬火试样的显微组织
    5.2 扫描速度对相变硬化区深度的影响
    5.3 不同扫描速度对相变硬化区硬度的影响
    5.4 激光淬火试样的去应力退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Hastelloy N合金表面涂层的制备及其耐熔盐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熔盐堆用结构材料腐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2.1 激光实验设备
        2.2.2 电沉积实验设备
        2.2.3 腐蚀实验设备
    2.3 主要表征方法
        2.3.1 金相显微镜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X射线衍射仪(XRD)
第3章 Hastelloy N基材及激光熔覆NiCoCrAlY涂层的腐蚀行为
    3.1 激光熔覆NiCoCrAlY涂层制备
    3.2 Hastelloy N基材与NiCoCrAlY涂层腐蚀失重研究
    3.3 Hastelloy N基材显微组织分析
        3.3.1 Hastelloy N基材表面SEM分析
        3.3.2 Hastelloy N基材截面SEM分析
        3.3.3 Hastelloy N基材XRD物相分析
    3.4 NiCoCrAlY涂层显微组织分析
        3.4.1 NiCoCrAlY涂层表面SEM分析
        3.4.2 NiCoCrAlY涂层截面SEM分析
        3.4.3 NiCoCrAlY涂层XRD物相分析
    3.5 Hastelloy N基材与NiCoCrAlY涂层的腐蚀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熔覆纯金属(Ni、Co)涂层的腐蚀行为
    4.1 激光熔覆纯金属(Ni、Co)涂层制备
    4.2 纯金属(Ni、Co) 涂层腐蚀失重研究
    4.3 纯Ni涂层显微组织分析
        4.3.1 纯Ni涂层表面SEM分析
        4.3.2 纯Ni涂层截面SEM分析
        4.3.3 纯Ni涂层XRD物相分析
    4.4 纯Co涂层显微组织分析
        4.4.1 纯Co涂层表面SEM分析
        4.4.2 纯Co涂层截面SEM分析
        4.4.3 纯Co涂层XRD物相分析
    4.5 纯金属(Ni、Co)涂层的腐蚀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沉积纯Ni涂层的腐蚀行为
    5.1 电沉积纯Ni涂层制备
    5.2 电沉积纯Ni涂层腐蚀失重研究
    5.3 电沉积纯Ni涂层显微组织分析
        5.3.1 电沉积纯Ni涂层SEM分析
        5.3.2 电沉积纯Ni涂层XRD物相分析
    5.4 电沉积纯Ni涂层的腐蚀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饱和盐水环境下激光熔覆耐磨耐蚀涂层及其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1.1.1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内容
        1.1.2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特点
    1.2 激光熔覆技术
    1.3 常用激光熔覆材料
    1.4 激光熔覆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基体材料
        2.1.2 熔覆涂层材料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熔覆材料的准备
        2.3.2 激光熔覆涂层硬度检测
        2.3.3 最佳激光工艺参数的选择
        2.3.4 激光熔覆涂层金相检测
        2.3.5 激光熔覆涂层X射线衍射检测
        2.3.6 饱和盐水环境下激光熔覆涂层耐磨性能检测
        2.3.7 饱和盐水环境下激光熔覆涂层的耐蚀性能检测
第三章 最佳激光熔覆工艺参数的优化
    3.1 正交表用法及其特点
    3.2 激光熔覆的正交实验设计
    3.3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激光熔覆涂层的组织结构分析
    4.1 熔覆涂层的物相分析
    4.2 熔覆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4.2.1 纯Co基合金显微组织结构与微区成分分析
        4.2.2 Co基合金+5%Al_2O_3显微组织结构与微区成分分析
        4.2.3 Co基合金+5%Al_2O_3+0.2%La_2O_3显微组织结构与微区成分分析
        4.2.4 Co基合金+5%Al_2O_3+0.4%La_2O_3显微组织结构与微区成分分析
        4.2.5 Co基合金+5%Al_2O_3+0.6%La_2O_3显微组织结构与微区成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饱和盐水环境下激光熔覆涂层的耐磨性分析
    5.1 硬度检测
    5.2 耐磨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饱和盐水环境下激光熔覆涂层的耐蚀性分析
    6.1 电化学腐蚀测试
        6.1.1 电化学腐蚀简介
        6.1.2 极化曲线
        6.1.3 钝化现象
        6.1.4 塔菲尔直线外推法
    6.2 耐蚀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Incoloy 800H合金表面激光熔覆SiC的显微组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P20H基体激光熔覆Fe90合金粉末组织及性能[J]. 方琳.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8)
  • [2]ERNiCrMo-3焊丝熔敷金属组织及蠕变行为研究[D]. 唐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基于DIC与小冲孔的镍基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研究[D]. 薛智超. 常州大学, 2021
  • [4]TP321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与晶界特征分布研究[D]. 王畅. 东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SLM的316L不锈钢成形质量研究及预测实现[D]. 王涛.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 [6]熔盐堆用镍基合金在熔融氟盐中的腐蚀研究进展[J]. 朱红梅,李柏春,朱锦云,邱长军,唐忠锋. 材料导报, 2019(11)
  • [7]TC4表面激光熔覆AlCoCrFeNiTix高熵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研究[D]. 吴刚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激光表面处理对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 任楷. 天津理工大学, 2019(08)
  • [9]Hastelloy N合金表面涂层的制备及其耐熔盐腐蚀行为研究[D]. 陈明慧. 南华大学, 2017(04)
  • [10]饱和盐水环境下激光熔覆耐磨耐蚀涂层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 姜晶晶. 贵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Incoloy 800H合金表面激光熔覆SiC的显微组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