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

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

一、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明珠[1](2014)在《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前,世界各国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成为不同国家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多年来,中国一贯强调反腐倡廉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治理腐败,但是腐败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从制度层面研究反腐败问题,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廉洁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思路由以往的单项法规制度的制定上升到“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创新”这一新高度,这对于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交叉研究法、实证分析法以及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对我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提出了我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研究框架:一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二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三是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运行机制和长效实施机制。本文的正文和结语都是围绕这一框架展开的。第一章导论。该部分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腐败与治理腐败的基本理论。本章综合考察了国内外学者对腐败概念的研究成果,从政治学的角度,将“腐败”界定为公职人员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即权力腐败。本章还对腐败成因理论和治理腐败理论进行梳理,阐述了现代化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论和交互决定理论等腐败成因理论,论述了反腐败战略理论、反腐败体系理论以及反腐败机制设计理论等治理腐败理论。第三章当代中国腐败现象与反腐倡廉阐释。本章从分析权力腐败的突出表现、主要特点以及根本原因入手,找出诱发腐败的个体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公共权力因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及其成效。第四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本章主要从制度的结构、价值、功能这三个方面入手,紧紧围绕十八大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以“四大制度”(教育制度、监督制度、预防制度和惩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并在四大制度中体现教育的长效机制、监督的保障机制、预防的防范机制以及惩治的惩戒机制等四大机制,为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六、七、八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教育制度建设。本章在明确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考察了目前教育制度建设的实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创新角度提出了完善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的对策与思路。第六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关键:监督制度建设。本章在了解反腐倡廉监督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监督制度建设的现状及成效,指出了监督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反腐倡廉监督制度的对策与思路。第七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预防制度建设。本章重点论述了反腐倡廉预防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预防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构建预防制度的对策与思路。第八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点:惩治制度建设。本章分析了反腐倡廉惩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惩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惩治制度的对策和建议。结语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本文认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最终要取得成效,还需要建立长效实施机制和科学运行机制。

梅士伟[2](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吕永祥[3](2019)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全面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监察委员会面临着在腐败存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有效预防腐败来遏制腐败增量这一重要任务,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研究是一个兼具理论前沿性和实践重要性的研究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执政为民、秉公用权为目标的政党,她在使用公共权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公共福祉的同时,还必须同公权力腐败这种公权私用的现象作长期和坚决的斗争。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是我国反腐败战略的两大支柱,随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政权对公权力腐败的成因和廉政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预防腐败在我国反腐败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成为我国反腐败的重要方针。预防腐败是比惩治腐败具有更高复杂性和前瞻性的反腐败战略,对反腐败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原本分散的预防腐败机构及其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为国家监察委员会有效预防公权力腐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何结合自己的机构属性和职能设置来有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预防腐败战略,仍旧是摆在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新成立的国家反腐败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也亟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回应。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预防公权力腐败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理论逻辑是,通过消除公权力腐败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构成要件来切断公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机制。基于此,本文在厘清公权力腐败和预防腐败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制度预防腐败理论等国内外廉政理论资源,从“公共权力—腐败动机—腐败机会→腐败行为”这一解释公权力腐败发生机理的主流范式出发,结合我国反腐败政策文件对预防腐败战略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职能设置,尝试性地构建“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制度建设→预防腐败”这一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采取政策试点的改革方法,其政策运行过程先后经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政策试点、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的政策扩散和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正式形成三个发展阶段。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对我国提升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和之后的两种国家监察机关乃至两种预防腐败体系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提升预防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整合分散的预防腐败职能,构建集中统一的预防腐败体系,对于我国更加有效地预防权力腐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预防腐败实践的角度看,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一个兼具预防腐败职能和惩治腐败职能的综合性国家反腐败机构,是我国预防腐败战略的主要执行者。随着预防腐败局、行政监察机关等原预防腐败机构被整合至国家监察委员会之中,国家监察委员会在我国预防腐败体系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国家监察委员会在贯彻执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战略的同时,结合《监察法》赋予的对公职人员开展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等监察职能,形成了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三管齐下的预防腐败模式。机构是履行职能的载体,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履行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提出监察建议等监察职能都有相应的内设机构和外派机构作为支撑,意在通过开展预防性监督和发现性监督防范公共权力滥用,通过开展廉政教育抑制公职人员的腐败动机,通过制度建设减少公职人员的腐败机会,从而释放出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治理效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承认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实践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还应客观地看到,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监察委员会在预防公权力腐败时还会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结合纪检监察机关的调研材料、相关统计数据等经验材料和理论分析来看,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履行预防腐败职能的过程中亟需解决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和运用监察建议推动被监督单位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等问题。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国家监察委员会要将其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预防腐败的效能,就需要在借鉴中国香港等高度廉洁地区的预防腐败经验的基础上,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和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三大目标,从多措并举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效性、构建主体协调、分类施教和高度参与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和积极运用监察建议督促被监督单位提升廉政制度质量及其执行力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预防腐败的有效性。虽然公权力腐败行为与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战略之间的较量和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党和人大的领导之下,加强与其他预防腐败主体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履行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监察建议三项预防腐败职能的有效性,综合运用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之间的互补效应,就能够在公权力腐败和预防腐败行动之间的长期博弈中不断取得胜利。

刘占虎[4](2015)在《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协同性研究》文中认为廉洁兴邦、腐败丧权,是古今中外政权运行的必然规律。治理腐败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执政党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一项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事业。廉洁政治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世代先贤为此孜孜以求、铢积寸累。对于反腐倡廉的必要性,作为时代的“常识”毋庸赘言。对于腐败治理中的困境,至今尚未找到理想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一种法律或制度是天衣无缝的,可以有效规训权力、规范行为;也没有一种道德或伦理是自发而成的,可以彻底征服人心、调节贪望。当然,健全而完善的防治措施本身并不代表着反腐倡廉的有效性,丰富而多样的治理路径也不意味着就能形成应有的“聚合力”。在中国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治理腐败的进程中,协同性已成为科学和有效治理腐败的内在诉求。本文从权力形态的分化中理清腐败生发的多重逻辑,在多元原因解析、多种防治方式协同、多元治理主体互动的维度上探析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实现机制,以增强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权力作为腐败的核心要素,在现代性境遇下发生了多元分化,腐败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隐蔽化。本文立足权力本身,通过对不同时空和制度语境下腐败与廉政的内涵检视和逻辑分析,阐明“反腐”与“倡廉”的一致性和互成性。在比较分析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德性制约权力、以文化制约权力、以政策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实践局限的基础上指出,协同性作为整体性的重要表征,是事物系统及各系统诸要素之间的配合、协调,使得多种力量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于单一要素功能总和的协同效应。增强反腐倡廉的协同性,是实现“惩防并举”与“标本兼治”的内在诉求。协同性理论是以哈肯的协同学为根基,并包括政治系统论、社会工程论、空间生产论、交往实践论中的协同性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德法共治、西方制度伦理和马克思主义廉政建设思想的整体性思想。反腐倡廉协同性是以彰显公共权力的政道为目标,运用协同学的基本原理把众多具有善政取向的防治举措和治理主体协同起来,在防治权力滥用、建设廉洁政治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整体效应。具体包括制度建构的协同性、过程机制的协同性、实践主体的协同性。为了实现反腐倡廉的科学化、有效化和廉价化,就必须从权力腐败生发的心灵场、物理场、心物场中形成制度建构、过程机制与治理主体之间多维的动态的协同性,通过预防、监督、惩处、教育和保障机制的有机互成来实现治理对策的高度协同。当代中国的腐败是普遍性机理和特殊性元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决定着中国在治理腐败的目标、方略和路径选择上的特殊性。制度反腐、过程防腐与文化倡廉作为主要实现方式,存在着实践中的困境,诸如制度反腐缺乏支撑制度执行力的法治精神和过程机制,文化倡廉缺乏人文化成的廉洁教育和制度实践,运动反腐缺乏过程防腐的长效机制和法制保障。针对以上不足,需要以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为主线,在预防、监督、惩处、教育、保障五个维度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机制。在预防机制上,重在推进政务公开的法制化和信息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干部任用的制度化与公开化;在监督机制上,横向层面加强监督权的制衡力和制度保障,纵向层面推进中央巡视监督的常态化和全面化,空间维度推进多元监督力量的网络化和动态化;在惩处机制上,坚持一视同仁与依法严惩的原则统一,坚持党纪处分与国法惩治的内容统一,坚持制度惩处与公开透明的方式统一;在教育机制上,坚持政治教育与岗位教育相结合,警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行为示范与环境育人相结合;在保障机制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协同的领导原则;坚持“长期规划”与“五年计划”协同的战略原则;坚持顶层设计与群众路线协同的实践原则。在全面治理腐败的进程中,制度建设要充分考量过程防腐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完善系列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对既有制度体系的清理和整合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政务公开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文化倡廉重在坚持执政为民来扬弃“官本位”文化,坚持依法行政来杜绝权力“潜规则”,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廉洁价值观。廉政文化的育成依托于公职人员的为民务实清廉,通过廉洁职业文化养成实现干部清正,通过廉洁政治文化生成实现政府清廉,通过廉洁社会文化育成实现政治清明。总之,社会主义制度下政道逻辑决定着建设廉洁政治的可预期性。悠久而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复杂的国情差异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单一举措和单向行动。本文通过回到权力本身,建构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基础理论,探寻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协同性机制,增强反腐倡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旨在让权力成为建构优良公共生活、承载人民福祉的力量。

王明高[5](2006)在《中国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模型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反腐败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反腐败力度的加大,贪官外逃已成为国内职务犯罪活动的新动向。对于贪官外逃,必须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机制。本文旨在对中国(特指中国大陆)贪官外逃现象进行分析,借鉴国外打击贪官外逃的经验,力图为党和政府预防与惩治贪官外逃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贪官外逃在政治上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经济上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严重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当今国际社会,为遏制贪官外逃现象,许多国家采取了加强廉政立法和反腐败立法、实施“透明”制度和“阳光法案”、实行财务审计监督制度,设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加强国际合作等多种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外逃贪官多为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的主要或重要负责人。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贪官外逃的现状及特征,特别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角度,理论推绎贪官外逃成本-收益、贪官外逃委托-代理、非法资金外逃博弈模型,深入剖析了中国贪官外逃的原因及危害。本文认为,我国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从源头上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机制。从构建国有企业反腐防腐机制、建立健全家庭财产申报制、完善金融实名制、设立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二是从经济上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机制。切实抓好遏制资金外逃、加大反洗钱力度、利用民法追缴外逃赃款等重要环节的机制建设。跳出刑法追缴赃款的固定思维,构建民法追缴赃款机制,建立独立的民事追诉机制。三是从出境上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机制。创立公民信用保障号码体系、完善护照管理制度,建立官员出国审查、官员亲属出国备案制度、完善电子出入境管理系统、推行“证纹一致”制度、实施“黑名单”制度等措施。四是从法制上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机制。降低贪贿罪的起刑点,废除贪贿罪的死刑设置,增设贪污受贿罪的资格刑和罚金刑;适应国际惯例和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需要,建立对外逃贪官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协同打击外逃贪官;制定专门的《反腐败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引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研究方法,对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力争实现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全文论证在兼顾一般的同时,注意突出重点,对反洗钱问题、引渡问题、追缴外逃资金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吴国斌[6](2014)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廉政建设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讨论的问题。反腐廉政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核心的议题之一就是提升绩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政府中和社会上的反腐廉政建设已经进行了60多年。在这60多年中,党和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反腐廉政建设中,人民群众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入到反腐廉政建设的实践中。60多年的反腐廉政建设取得怎样的效果,党的领导人、纪检监察部门、学术界的研究者、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均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作出自己的判断。另外,国(境)外政客和学者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建设的成效作出自己的分析。毫无疑问,以上的各种判断和分析,有些是符合我国反腐廉政建设实际的,有些是罔顾事实的编造,有些甚至是利用腐败问题攻击我国的口实。要想科学、全面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腐廉政绩效,必须学习反腐廉政绩效理论,熟悉反腐廉政绩效的历史,总结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绩效的经验和绩效不足的教训,有效开展反腐廉政绩效评估。反腐廉政绩效理论方面,要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理论的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反腐廉政绩效历史方面,既要认清每一历史阶段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的绩效及经验启示,也要把握60多年这一整体阶段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的绩效及经验启示。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的经验和绩效不足的教训方面,经验的把握要注重层次性,看哪些经验是阶段性的,只是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带来的经验;哪些经验是长久性的,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建设的始终。教训的提炼要深刻,注重从腐败产生和蔓延的深层次规律、反腐廉政建设的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总结。绩效评估方面要把握好评估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唯有处理好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腐廉政绩效,也才能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的反腐廉政绩效。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研究的问题及如何开展研究进行了概括。主要对腐败、廉政、反腐倡廉建设、绩效、反腐廉政绩效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同时,阐明了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梳理了反腐廉政绩效理论。主要是提炼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并将现代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中的绩效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党建理论和廉政学理论,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理论、博弈论,政策科学、法学的相关理论在反腐廉政绩效主题下进行梳理,为提升反腐廉政绩效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探讨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反腐廉政绩效。分别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始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徘徊中前进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并总结每一阶段反腐廉政建设取得成效的经验教训。第四章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廉政绩效。分别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迈向新世纪、新世纪新阶段的反腐廉政绩效,并总结了每一阶段反腐廉政取得成效的经验教训。第五章总结了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绩效的主要经验和绩效不足的原因、教训。本章立足于历史考察的经验启示和现实问题的全面分析,分别探究了反腐廉政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效应及主要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归纳了反腐廉政建设绩效与目标出现差距的表现、原因和教训。第六章提出了提升反腐廉政绩效的对策建议。在总结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绩效的经验和绩效不足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反腐廉政绩效的建议:一、完善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反腐廉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正确认识反腐廉政形势和绩效,科学制定政策措施;四、提升专门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五、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六、提高反腐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

廖冲绪[7](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人类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追求和政治目标。反腐倡廉作为世界性难题,是国际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为研究对象,从反腐倡廉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即一些人甚至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不仅对反腐倡廉成效不自信、理论不自信、制度不自信、道路不自信,而且对反腐倡廉文化不自信、前途不自信,以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理论和系统论为分析工具,运用政治学、管理学、制度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倡廉教育、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及权力制约监督和惩治腐败等四个层面展开全方位深入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提炼,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力图证实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中国反腐倡廉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既是对世界腐败治理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以期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自信,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增强人们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第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教育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的总结,得出“反腐倡廉教育是思想建党的筑基工程,必须要以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为重点,特别是抓好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教育和培训;反腐倡廉教育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常态抓;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大众化、时代化、科学化;反腐倡廉教育必须与制度建设、权力制约监督和腐败的惩治有机结合;反腐倡廉教育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必须相结合”等重要启示。第二,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的总结,得出“构建科学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必须坚持法治理念;构建科学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必须坚持系统理念;构建科学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必须坚持创新理念;构建科学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必须坚持协同理念”等重要启示。第三,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的总结,得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始终以人为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坚持依法依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等重要启示。第四,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的总结,得出“惩治腐败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惩治腐败要始终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腐败要始终坚持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惩治腐败要始终坚持依法依规;惩治腐败要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等重要启示。反腐倡廉教育、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权力制约与监督、惩治腐败“四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复杂系统和科学体系。论文以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四位一体”的复杂系统进行研究,认为教育特别是廉洁教育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保障,权力制约和监督是预防腐败的关键,惩治腐败是必须的治标之举,具有震慑和教育警示作用;初步发掘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厘清了其理论体系与制度机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取得初步成功的秘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为指导;坚持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坚持依靠民主法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反腐倡廉方式方法;坚持推进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反腐倡廉可以说是人类的长征,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域展开,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是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反腐倡廉,既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廉洁国家、廉洁社会和廉洁政治的必然要求,必须继续加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之路,才能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并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才能把中国共产党建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艾多斯(Urykkaliyev Aidos)[8](2015)在《改进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腐败问题向来是政府在惩治国家时所必须要面对的难题。纵观人类文明史,腐败的惩治可以说是从未停止过的。哈萨克斯坦作为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自独立之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也得到增强。在一系列可喜的变化背后是哈萨克斯坦全国共同的努力,也是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功绩。然而,腐败现象在哈萨克斯坦却不可谓不严重。由于独立最初近十年间的政治转型,导致哈萨克斯坦政府在惩治腐败这一领域并没有太大的作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哈萨克斯坦的腐败问题。因此,进入21世纪后,腐败的滋生终于让哈萨克斯坦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着手建立反腐的法律和机构体制。从此时,哈萨克斯坦国内的腐败现象才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腐败的惩治仍然需要政府下大力气,需要长期坚持下去。而作为哈萨克斯坦邻国的中国,在惩治腐败这一领域同样有着自己的经验和特点。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反腐败惩治在取得巨大成就,在国际上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比两国在惩治腐败政策上的特点,以期分析出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政策存在的不足,进而得出中国政府在惩治腐败的政策上对哈萨克斯坦的启示,并给出相关建议。希望哈萨克斯坦政府在惩治腐败这一领域多向其他有经验的国家学习,最终为自己所用,建设一个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

熊尉宏[9](2016)在《区域廉政风险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腐败程度或廉政风险程度是衡量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科学评价、预测和防控廉政风险是有效遏制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前提,也是当前廉政建设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通过中国知网、维普和Elsevier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研究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同类成果还比较少。中国是灵活的单一制国家,对区域廉政风险评价分析具有较普遍性的意义。要科学评价区域廉政风险,如果采取传统的单纯定性或者基于单一数据笼统判定都具有较大局限性。本研究在理论方法准备、实地调研走访、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基础上,按照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与实证、预测分析与实证和提出决策建议等主要步骤,综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在实证区域选择上,考虑到数据收集,以及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被查处,尤其是江西省委原书记苏荣案在全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等因素,选择江西省进行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1.概念界定和系统分析。对廉政风险、区域廉政风险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区域廉政风险评价进行了硬系统分析(HSM)和软系统分析(SSM),建立了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和软系统分析模型。2.构建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廉政风险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腐败机会、激励保障、监督制约、惩治力度和区域环境”等5类客观因素;以及“重视程度、廉洁程度、治理效果和公众信心”等4类主观因素,初步建立了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草案。选择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社科院等10多个科研单位和机构的20多位专家进行德尔菲问卷咨询,运用信度、效度和Ridit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筛选,确定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3.区域廉政风险评价与实证。运用多种不同综合评价方法与只运用一种评价方法相比,数据利用更全面,评价更客观公正,结果也更接近现实。因此,基于MATLAB软件,首先,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评价(AHP)模型,通过聚类分析、幂法、相似系数加权等综合确定指标权重,明确了指标评价区间,对江西省2010年—2014年共20个季度廉政风险情况进行了实证评价。其次,分别运用模糊层次评价(FAHP)模型和灰色层次评价(GAHP)模型对江西省2010年—2014年各季度廉政风险情况进行实证评价。3种综合评价方法给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主客指标走势较为类似,与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对比相对较吻合,表明区域廉政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实证结果表明,江西省2010年1季度至2014年4季度的廉政风险先扬后抑,风险水平总体可控且处于较低风险区间。客观指标风险评价值高于主观指标,“监督制约”“区域环境”等指标风险评价值较高,需要引起重视。另外,十八大以后江西省廉政风险持续下降;中央和地方换届等政治周期对江西省廉政风险有较大影响;主要领导个人变动对江西省廉政风险短期影响不明显。4.区域廉政风险预测与实证。根据江西省廉政风险历史评价结果,分别运用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SVM模型对江西省2015年—2016年8个季度的廉政风险趋势进行了预测。3种方法给出的预测结果均表明江西省廉政风险逐季降低。预测精度上,SVM预测精度好于BP神经网络预测和灰色模型预测。5.基于因子分析和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提出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策略。对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9个二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主因子。分别建立了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饮鸠止渴”“成长上限”“目标侵蚀”和“富者愈富”基模。提出了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以及江西省防控廉政风险的操作对策。本文研究源于参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2015)》,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统计与决策》《江西社会科学》《求实》等学术期刊上。

曹梦越[10](2020)在《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是政治之“殇”,反腐乃新生之“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层扶贫事业实现从粗放转向精准的跨越式发展。基层政府虽处于国家权力机构最末梢,却是带领基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可是,当前基层政府中部分公职人员在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仍然凸显,严重危害基层党群关系,削弱政府公信力。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反腐力度不断增强,党中央重点关注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在基层扶贫领域的反腐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本文的研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反腐理论与制度反腐理论作为研究指导。首先,筛选出新时代基层政府部分公职人员在扶贫领域腐败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基础,结合其腐败现状中所呈现的腐败特征进行后续的反腐分析。其次,采取三阶段控制原理作为分析逻辑,从事前预防、过程监督、事后惩处的三个环节对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举措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公开曝光扶贫领域腐败案件、推进扶贫领域民主法治建设形成的预防屏障;对基层政府不断开展的扶贫领域督查暗访与专项调研形成的监督屏障;对基层政府腐败人员从严从重的惩处形成的惩治屏障,是扶贫领域反腐之合力,对保障我国基层扶贫攻坚成效与促进基层整体的反腐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反腐是一场拉锯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预防、监督、惩治而言,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扶贫领域管人、管钱、管权、管事的反腐制度设计尚存缺漏,制度执行力亟待加强,过程监督的横纵不协调,事后惩处责任追究制度的不健全与立法层次的不统一均为当前反腐之阻力,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形势依旧无比严峻。最后,根据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本文对优化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进行了思考,提出坚持“制度为基、执行为主”的反腐基础,形成“预防为先、注重反馈、惩戒为重”的基层政府扶贫反腐思路,以期在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通的反腐动态系统,促进反腐预防效果的提升,用更加精密的反腐网络确保我国基层政府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重点
        1.4.2 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腐败与治理腐败的基本理论
    2.1 腐败及其成因理论
        2.1.1 腐败的概念
        2.1.2 腐败成因理论
    2.2 治理腐败理论
        2.2.1 反腐败战略理论
        2.2.2 反腐败体系理论
        2.2.3 反腐败机制设计理论
3. 当代中国腐败现象及反腐倡廉阐释
    3.1 当代中国腐败现象理论分析
        3.1.1 突出表现
        3.1.2 主要特点
        3.1.3 根本原因
    3.2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实践及其成效
        3.2.1 反腐败历程
        3.2.2 工作成效
        3.2.3 存在问题
4.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
    4.1 反腐倡廉“四位一体”体系构建
        4.1.1 “四位一体”制度体系
        4.1.2 严密的制度结构
    4.2 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价值分析
        4.2.1 制度体系的科学化定位
        4.2.2 制度体系的强大抑制作用
    4.3 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功能分析
        4.3.1 制度系统整体功能
        4.3.2 制度子系统功能
5.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教育制度建设
    5.1 教育制度建设概述
        5.1.1 教育制度的地位
        5.1.2 教育制度的作用
        5.1.3 教育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5.2 教育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存在“通吃”和“空转”的问题
        5.2.2 存在普及不够、渗透力不强问题
        5.2.3 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5.2.4 缺乏制度保障
    5.3 构建教育制度的对策思路
        5.3.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教育制度
        5.3.2 各学科取长补短,改进教育理念
        5.3.3 创新教育的形式
6.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关键:监督制度建设
    6.1 监督制度建设概述
        6.1.1 监督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6.1.2 我国监督制度的现状
        6.1.3 监督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6.2 监督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工作思路的局限
        6.2.2 体制机制的障碍
        6.2.3 权力监督的失衡
        6.2.4 整体效能的缺失
        6.2.5 监督制度的缺陷
    6.3 构建监督制度的对策思路
        6.3.1 监督主体要全面
        6.3.2 权力约束要硬化
        6.3.3 监督手段要强化
7.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预防制度建设
    7.1 预防制度建设概述
        7.1.1 预防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7.1.2 预防制度建设的成效
    7.2 预防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7.2.1 惩治与预防力度失衡
        7.2.2 预防制度建设工作进入“瓶颈期”
        7.2.3 防范机制的缺失
    7.3 构建预防制度的对策思路
        7.3.1 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7.3.2 完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7.3.3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8.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点:惩治制度建设
    8.1 惩治制度建设概述
        8.1.1 惩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8.1.2 我国惩治制度的现状
        8.1.3 开始注重惩治制度的“治本”功能
    8.2 惩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8.2.1 惩治机制的滞后性
        8.2.2 惩治机制的不严密性
        8.2.3 惩治结果的不平衡性
    8.3 构建惩治制度的对策思路
        8.3.1 树立专门机关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8.3.2 建立完善的惩治制度
        8.3.3 现代法治:应对腐败实行“轻刑必罚”
9. 结语:建立反腐倡廉制度的长效实施机制和科学运行机制
    9.1 执行:制度的生命力
    9.2 法制:制度的保障力
    9.3 问责:制度的约束力
    9.4 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四位一体”机制的长效运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贡献
    三、研究述评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三)既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思路安排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校腐败
        (二)治理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二)理论性取样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一)科层治理机制
        (二)网络治理机制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预测问卷设计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相关研究
        (二)预防腐败相关研究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与预防腐败交叉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一)腐败与公权力腐败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
        (三)预防腐败与惩治腐败
    二、理论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理论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三)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三、理论分析框架
        (一)切断公权力腐败发生链条:预防腐败的理论逻辑
        (二)权力—动机—机会→腐败行为:公权力腐败发生机理
        (三)监督—教育—制度→预防腐败: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及其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政策试点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的政策扩散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正式形成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一)提升预防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整合分散的预防腐败职能
        (三)构建集中统一的预防腐败体系
第三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职能设置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监督职能
        (一)监督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能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督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三)以事前监督防范公权力滥用:权力监督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廉政教育职能
        (一)廉政教育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廉政教育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三)以廉政教育抑制腐败动机:廉政教育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监察建议职能
        (一)监察建议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建议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三)以制度建设减少腐败机会:监察建议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第四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履行预防腐败职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
        (一)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的表现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的原因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一)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表现
        (二)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一)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的表现
        (二)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的原因
第五章 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有效性的实践路径
    一、多措并举提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效性
        (一)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提名和考察权限
        (二)提高国家监察委员会财政经费供给的独立性
        (三)保障国家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二、构建主体协调、分类施教与高度参与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
        (一)加强对廉政教育主体的内部整合与外部协调
        (二)对不同类型的廉政教育对象分类施教
        (三)以创新廉政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度
    三、运用监察建议督促被监督单位提高廉政制度质量及其执行力
        (一)以科学化的监察建议帮助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弥补制度缺陷
        (二)将制度执行不力作为提出监察建议的一种主要情形
        (三)逐步运用监察建议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协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 逻辑框架、创新思考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二) 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三) 主要研究方法
上篇 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 腐败与廉政的内涵阐释和逻辑分析
        第一节 腐败的生成逻辑与哲学反思
        一、古今内涵:以权谋私与契约侵蚀
        二、生发逻辑:权力让渡与权力异化
        三、哲学反思:人性渊源与制度困境
        第二节 廉政的制度保障和主体自觉
        一、古今内涵:清官明君与为民务实清廉
        二、制度保障:善治诉求与制度自觉
        三、德性自觉:贤能之治与德法共治
        四、文化自觉:廉政文化与廉洁教育
    第二章 治理腐败常规方式的困境与可能路径
        第一节 治理腐败的常规方式
        一、制度反腐:以“权力”制约权力
        二、社会反腐:以“权利”制约权力
        三、道德反腐:以“德性”制约权力
        四、文化反腐:以“文化”制约权力
        五、运动反腐:以“政策”制约权力
        第二节 权力生产中的格式化困境
        一、强制与排他:权力极端化的制约困境
        二、有形与无形:权力虚拟化的规制困境
        三、资源与博弈:权力合作化的规范困境
        四、职权与能力:权力个体化的自觉困境
        第三节 协同性:突破腐败治理困境的可能进路
        一、对策协调:联通“制度—过程—文化”
        二、时空衔接:规制权力的隐性化和虚拟化
        三、主体互动:协同“国家—政党—社会”
    第三章 反腐倡廉协同性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协同性的理论资源
        一、协同学理论
        二、政治系统论
        三、社会工程论
        四、空间生产论
        五、交往实践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德法共治的思想资源
        一、修齐治平的政治本位
        二、家国同构的伦理教化
        三、礼法相济的治政传统
        第三节 西方制度伦理的思想资源
        一、制度设计:正义与程序并重
        二、制度保障:民主与法治相济
        三、制度实施:平等与效率兼顾
        四、制度效力:信用与公开并行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以人民民主防止权力异化
        二、列宁:以人民监督防止官僚主义
        三、毛泽东:以思想教育确保公仆本色
        四、邓小平:以法制建设规避权力腐败
        五、江泽民:教育法制监督的三维反腐
        六、胡锦涛:健全惩预体系的综合治理
        七、习近平:科学防治腐败的有效推进
    第四章 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内容与实现机制
        第一节 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内涵
        一、协同性的内涵
        二、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内涵
        第二节 反腐倡廉协同性的追求
        一、反腐倡廉的科学化
        二、反腐倡廉的有效化
        三、反腐倡廉的廉价化
        第三节 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场域
        一、心灵场:心性—行为
        二、物理场:环境—制度
        三、心物场:心灵—环境
        第四节 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内容
        一、反腐倡廉制度建构的协同性
        二、反腐倡廉过程机制的协同性
        三、反腐倡廉实践主体的协同性
        第五节 反腐倡廉协同性的机制
        一、协同性的预防腐败机制
        二、协同性的权力监督机制
        三、协同性的腐败惩处机制
        四、协同性的廉洁教育机制
        五、协同性的廉政保障机制
下篇 协同治理腐败的中国语境
    第五章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形势与目标
        第一节 当代中国腐败的主要内容和趋势
        一、视角:从构成要素界分腐败类型
        二、内容:公权私用与契约侵蚀并存
        三、趋势:时空交汇与多元衍生蔓延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成效与形势
        一、评估当代中国腐败形势的比较视野
        二、从实践历程看全面治理腐败的形势
        第三节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目标、方略与路径
        一、目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方略:把权力关在善治的制度笼子里
        三、路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
    第六章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主要形式与局限
        第一节 当代中国制度反腐的实践特性与局限
        一、制度反腐的内涵与理路
        二、当代中国制度反腐的实践特性
        三、当代中国制度反腐的实践困境
        第二节 当代中国过程防腐的实现形式与问题
        一、过程防腐的提出和意义
        二、当代中国过程防腐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当代中国过程防腐展开中的问题
        第三节 当代中国文化倡廉的实现形式与难点
        一、文化倡廉的内容与目标
        二、当代中国文化倡廉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当代中国文化倡廉的实施难点
    第七章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当代中国预防腐败机制协同化
        一、政务公开的法制化与信息化
        二、财产申报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三、干部任用的制度化与公开化
        第二节 当代中国权力监督机制协同化
        一、横向监督:加强监督权的制衡力和制度保障
        二、纵向监督:推进巡视监督的常态化和全面化
        三、空间监督:形成多元监督的网络化和动态化
        第三节 当代中国腐败惩处机制协同化
        一、基本原则:一视同仁与依法严惩
        二、惩处内容:党纪处分与国法惩治
        三、实现方式:法制惩处与公开透明
        第四节 当代中国廉洁教育机制协同化
        一、政治教育与岗位教育结合
        二、警示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
        四、行为示范与环境育人结合
        第五节 当代中国廉政保障机制协同化
        一、领导原则: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协同
        二、战略原则:长期规划与五年计划协同
        三、实践原则:顶层设计与群众路线协同
        四、激励原则:物质保障与精神鼓励协同
    第八章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协同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制度反腐注重制度体系协同性和实效性
        一、完善系列反腐倡廉法律制度体系
        二、增强既有法律制度体系的协同性
        三、重点推进政务公开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第二节 文化倡廉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廉洁价值观
        一、坚持执政为民,扬弃“官本位”文化
        二、坚持依法行政,杜绝权力“潜规则”
        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廉洁价值观
        第三节 廉洁政治是廉政实践与廉洁文化的协同共生
        一、公职人员为民务实清廉与廉洁职业文化养成
        二、党政机关为政清廉高效与廉洁政治文化生成
        三、构建清正廉明政治生态与廉洁社会文化育成
结论
    一 主要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模型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难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1.4.1 基本结构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贪官外逃经济学分析
    2.1 贪官成本-收益分析
        2.1.1 经济人假设理论
        2.1.2 政府官员成本-收益核算模式
    2.2 贪官委托-代理分析
        2.2.1 贪官的委托-代理模型
        2.2.2 贪官外逃的委托-代理与寻租模型
    2.3 非法资金外逃博弈分析
        2.3.1 博弈模型假设
        2.3.2 博弈收益
        2.3.3 博弈模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贪官外逃特征与危害分析
    3.1 贪官外逃特征分析
        3.1.1 贪官外逃人数统计
        3.1.2 贪官外逃个体特征
        3.1.3 贪官外逃方式
        3.1.4 贪官外逃去向
    3.2 贪官外逃危害分析
        3.2.1 政治危害
        3.2.2 经济危害
        3.2.3 社会危害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贪官资金外逃规模测算
    4.1 资金外逃的含义与性质
        4.1.1 资金外逃的含义
        4.1.2 资金外逃的性质
    4.2 资金外逃的方式与渠道
    4.3 资金外逃的主要测算方法
    4.4 中国资金外逃测算模型
        4.4.1 世界银行剩余法资金外逃测算模型
        4.4.2 国内剩余法资金外逃测算模型
    4.5 中国贪官资金外逃规模测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防贪官资金外逃机制研究
    5.1 构建国有企业反腐败机制
        5.1.1 推进国企改革,加强权力制衡
        5.1.2 深化拒腐防变教育,加强道德防范意识
        5.1.3 实行人本管理,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5.1.4 严格依法治企,提高制度规范效能
    5.2 完善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5.2.1 国外家庭财产申报制度概况
        5.2.2 中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现状
        5.2.3 完善中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构想
    5.3 健全金融实名制度
        5.3.1 金融实名制度概况
        5.3.2 金融实名制度的防治腐败功能
        5.3.3 健全中国金融实名制度的构想
    5.4 建立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
        5.4.1 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概况
        5.4.2 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的防治腐败功能
        5.4.3 建立中国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的构想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惩治贪官资金外逃机制研究
    6.1 完善反洗钱机制
        6.1.1 洗钱的含义和危害
        6.1.2 国际社会反洗钱概况
        6.1.3 中国反洗钱的现状与缺陷
        6.1.4 中国反洗钱的立法与措施
    6.2 建立民法追缴贪官外逃赃款机制
        6.2.1 刑事法打击贪官外逃的局限性
        6.2.2 民法打击贪官外逃的有效性
        6.2.3 民法打击贪官外逃符合国际潮流
        6.2.4 民法追缴贪官外逃赃款的费用补偿和“收益分享”
        6.2.5 建立中国追缴贪官外逃赃款制度的构想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预防贪官外逃机制研究
    7.1 建立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
        7.1.1 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的国际考察
        7.1.2 中国公民身份管理制度概况
        7.1.3 建立中国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的必要性
        7.1.4 建立中国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的构想
    7.2 完善护照管理制度
        7.2.1 护照制度的历史考察
        7.2.2 中国护照管理制度的缺陷
        7.2.3 完善中国护照管理制度
    7.3 健全出境管理制度
        7.3.1 出境管理现状及缺陷
        7.3.2 健全中国出入境管理制度
    7.4 创设“证纹一致”制度
        7.4.1 创设“证纹一致”制度的必要性
        7.4.2 创设“证纹一致”制度的构想
    7.5 实施“黑名单”制度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惩治贪官外逃法制研究
    8.1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
        8.1.1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的必要性
        8.1.2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的可行性
        8.1.3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的构想
    8.2 完善贪污受贿罪的刑罚设置
        8.2.1 贪污受贿罪起刑点设置的缺陷
        8.2.2 废除贪污受贿罪死刑设置
        8.2.3 增设贪污受贿罪资格刑和罚金刑
    8.3 建立外逃贪官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8.3.1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历史考察
        8.3.2 域外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立法例
        8.3.3 中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现状
        8.3.4 建立贪官外逃缺席审判制度的必要性
        8.3.5 构建中国外逃贪官缺席审判制度
    8.4 加强国际司法合作
        8.4.1 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惩治贪官外逃的必要性
        8.4.2 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惩治贪官外逃的可行性
        8.4.3 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惩治贪官外逃的构想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6)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0.1.1 问题的缘起
        0.1.2 研究的意义
    0.2 基本概念的界定
        0.2.1 腐败、廉政、反腐倡廉建设
        0.2.2 绩效、反腐绩效、廉政绩效和执政绩效
        0.2.3 反腐廉政绩效概念的总结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研究
        0.3.2 国(境)外关于中国大陆反腐廉政绩效的研究
        0.3.3 反腐廉政绩效研究的总结
    0.4 研究的思路、路径和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路径
        0.4.3 研究方法
    0.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0.5.1 研究重点
        0.5.2 研究难点
        0.5.3 研究创新点
1 反腐廉政绩效的理论梳理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
        1.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
        1.1.2 列宁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
        1.1.3 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
    1.2 多学科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1.2.1 现代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1.2.2 经济学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1.2.3 政策科学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1.2.4 法学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2 改革开放之前反腐廉政绩效的历史考察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2.1.1 整风整党运动达到预期效果
        2.1.2 “三反”“五反”运动的显着成效和不足
    2.2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2.2.1 “新三反”和新的反贪污浪费运动巩固成果
        2.2.2 纪检监察工作全面展开
    2.3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2.3.1 整风运动的积极作用和严重后果
        2.3.2 农村“三反”和整风整社的成绩和偏差
        2.3.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成绩和严重失误
        2.3.4 监察制度和纪律检查制度的新变化削弱绩效
    2.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2.4.1 “精兵简政”、“节约闹革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4.2 “一打三反”运动酿成新的冤假错案
        2.4.3 党的领导体制和反腐机构被破坏
    2.5 在徘徊中前进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2.5.1 拨乱反正,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5.2 惩处腐败分子,促进经济恢复和思想解放
3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廉政绩效的历史考察
    3.1 改革开放初始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3.1.1 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逐步形成反腐工作体制机制
        3.1.2 继续查案办案,反对干部特殊化
        3.1.3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3.2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3.2.1 整党活动的成绩和不足
        3.2.2 纠正新的不正之风,挽回经济损失
        3.2.3 “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推进各方面事业发展
        3.2.4 反腐廉政绩效倒退,出现政治风波
    3.3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3.3.1 查处腐败犯罪案件,掀起反腐风暴
        3.3.2 反对不正之风和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
        3.3.3 反腐廉政间接效果明显
    3.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3.4.1 加大查案力度,改革纪检监察体制
        3.4.2 制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3.4.3 开展专项治理,狠刹各种不正之风
    3.5 迈向新世纪的反腐廉政绩效
        3.5.1 查办大案要案取得重大进展
        3.5.2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3.5.3 加强权力的监督,规范权力的运行
        3.5.4 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惩防并举
    3.6 新世纪新阶段的反腐廉政绩效
        3.6.1 继续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
        3.6.2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3.6.3 大力发展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3.6.4 改革和完善纪检体制,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
        3.6.5 构建惩防体系,开辟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4 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绩效的主要经验和绩效不足的原因、教训
    4.1 反腐廉政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1.1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1.2 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1.3 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2 反腐廉政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2.1 对经济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2.2 对政治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2.3 对文化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2.4 对社会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2.5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4.3 反腐廉政建设绩效不足的原因和教训
        4.3.1 绩效与目标产生差距的表现
        4.3.2 绩效与目标出现差距的原因
        4.3.3 绩效与目标出现差距的教训
5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提升反腐廉政绩效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
    5.1 完善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5.1.1 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的原则
        5.1.2 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的标准
        5.1.3 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的方法
    5.2 建立反腐廉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5.2.1 目前国内外反腐廉政绩效评估指标的评析
        5.2.2 反腐廉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正确认识当前反腐廉政形势和绩效,科学制定政策措施
        5.3.1 正确认识当前反腐廉政形势和绩效
        5.3.2 科学制定反腐廉政的政策措施
    5.4 提升专门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5.4.1 提升反腐廉政专门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5.4.2 加强反腐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5.5 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5.5.1 丰富社会监督形式,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5.5.2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6 提高反腐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
        5.6.1 反腐廉政绩效与反腐廉政建设科学化
        5.6.2 绩效导向下的反腐廉政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价值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境)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反腐倡廉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溯源
    2.1 基本概念
        2.1.1 腐败
        2.1.2 廉洁与廉政
        2.1.3 反腐倡廉
    2.2 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腐倡廉的思想
        2.2.2 毛泽东等关于反腐倡廉的理论
    2.3 传承镜鉴
        2.3.1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思想资源
        2.3.2 西方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考察
        2.3.3 国(境)外反腐倡廉建设经验教训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倡廉教育
    3.1 反腐倡廉教育概述
        3.1.1 教育及其功能
        3.1.2 反腐倡廉教育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反腐倡廉教育的理论
        3.2.1 邓小平等关于反腐倡廉教育的理论
        3.2.2 江泽民等关于反腐倡廉教育的理论
        3.2.3 胡锦涛等关于反腐倡廉教育的理论
        3.2.4 习近平等关于反腐倡廉教育的理论
    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教育的实践
        3.3.1 改革开放初期的反腐倡廉教育
        3.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反腐倡廉教育
        3.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反腐倡廉教育
        3.3.4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教育新实践
    3.4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教育的经验启示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4.1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概述
        4.1.1 制度及其功能、特征
        4.1.2 反腐倡廉制度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理论
        4.2.1 邓小平等关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理论
        4.2.2 江泽民等关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理论
        4.2.3 胡锦涛等关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理论
        4.2.4 习近平等关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理论
    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实践
        4.3.1 改革开放初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4.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4.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4.3.4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新探索
    4.4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5.1 权力制约和监督概述
        5.1.1 权力与权力腐败
        5.1.2 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
    5.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理论
        5.2.1 邓小平等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理论
        5.2.2 江泽民等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理论
        5.2.3 胡锦涛等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理论
        5.2.4 习近平等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理论
    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实践
        5.3.1 改革开放初期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5.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5.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5.3.4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新实践
    5.4 中国共产党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经验启示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惩治腐败
    6.1 惩治腐败概述
        6.1.1 惩治及其功能
        6.1.2 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
    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惩治腐败的理论
        6.2.1 邓小平等关于惩治腐败的理论
        6.2.2 江泽民等关于惩治腐败的理论
        6.2.3 胡锦涛等关于惩治腐败的理论
        6.2.4 习近平等关于惩治腐败的理论
    6.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实践
        6.3.1 改革开放初期的惩治腐败
        6.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惩治腐败
        6.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惩治腐败
        6.3.4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惩治腐败
    6.4 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经验启示
第7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改进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哈萨克斯坦国内关于政府惩治腐败的相关研究
        1.2.2 国外关于政府惩治腐败的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政府惩治腐败概述
    2.1 政府的含义
    2.2 政府惩治腐败的含义
    2.3 政府惩治腐败的特点
第3章 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1 主要腐败现象
        3.1.1 买官和卖官现象严重
        3.1.2 高官腐败盛行
        3.1.3 行政采购腐败
    3.2 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的基本做法
        3.2.1 制定了相关的反腐政策
        3.2.2 建立了相关的反腐败机构
    3.3 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政策的历史沿革
    3.4 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现存的问题
        3.4.1 惩治腐败政策中关于腐败的定义过于狭窄
        3.4.2 行政部门的透明度不够
        3.4.3 反腐力度仍待加强,相关执法部门权力有限
        3.4.4 惩治腐败的机构设置不合理
    3.5 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4章 改进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的对策
    4.1 充分借鉴中国政府惩治腐败的经验
        4.1.1 中国政府惩治腐败的基本情况
        4.1.2 中国政府惩治腐败的历程
        4.1.3 中国政府惩治腐的特点
        4.1.4 中国政府惩治腐败对策对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启示
    4.2 改进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的对策
        4.2.1 进一步建立健全反腐体制
        4.2.2 继续加大反腐力度,促进权力公开透明化
        4.2.3 充分发动群众,利用新兴的网络工具辅助反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区域廉政风险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境)外有代表性的研究
        1.2.2 国(境)内有代表性的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风险
        2.1.2 廉政风险和腐败风险
        2.1.3 区域廉政风险和区域廉政风险评价
    2.2 基础理论
        2.2.1 廉政建设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3 基础方法
        2.3.1 系统分析方法
        2.3.2 层次分析法(AHP)
        2.3.3 模糊综合评价
        2.3.4 灰色评价和灰色预测
        2.3.5 BP神经网络
        2.3.6 支持向量机(SVM)
        2.3.7 因子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HSM/SSM分析
    3.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HSM分析
        3.1.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逻辑维
        3.1.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时间维
        3.1.3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知识维
    3.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SSM分析
        3.2.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情景感知
        3.2.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根定义
        3.2.3 建立评价模型
        3.2.4 系统预测分析
        3.2.5 提出决策建议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逻辑
        4.1.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
    4.2 区域廉政风险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4.2.1 区域廉政风险的形成机理
        4.2.2 区域廉政风险的影响因素
    4.3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草案设计和专家咨询
        4.3.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草案设计
        4.3.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的专家咨询
    4.4 专家调查的统计分析
        4.4.1 专家权威性和积极性分析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4.3 Ridit分析
    4.5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5.1 保留指标的调整
        4.5.2 确定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廉政风险的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和实证数据采集
        5.1.1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5.1.2 实证数据采集
    5.2 区域廉政风险的改进AHP综合评价
        5.2.1 改进AHP综合评价模型
        5.2.2 实证分析
    5.3 区域廉政风险的FAHP综合评价
        5.3.1 FAHP综合评价模型
        5.3.2 实证分析
    5.4 区域廉政风险的GAHP评价
        5.4.1 GAHP综合评价
        5.4.2 实证分析
    5.5 实证结果分析
        5.5.1 总体趋势分析
        5.5.2 客观指标走势分析
        5.5.3 主观指标走势分析
        5.5.4 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廉政风险的预测分析
    6.1 区域廉政风险的灰色模型预测
        6.1.1 灰色GM(1,1)预测模型
        6.1.2 实证分析
    6.2 区域廉政风险的BP神经网络预测
        6.2.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6.2.2 实证分析
    6.3 区域廉政风险的SVM预测
        6.3.1 SVM预测模型
        6.3.2 实证分析
    6.4 预测结果比较和分析
        6.4.1 预测精度比较
        6.4.2 预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的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策略
    7.1 区域廉政风险的因子分析
        7.1.1 因子分析的步骤
        7.1.2 区域廉政风险的因子分析
    7.2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
        7.2.1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饮鸠止渴”基模分析
        7.2.2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成长上限”基模分析
        7.2.3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目标侵蚀”基模分析
        7.2.4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富者愈富”基模分析
    7.3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策略分析
        7.3.1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
        7.3.2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
        7.3.3 实证区域江西防控廉政风险的操作对策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和不足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调查咨询问卷
    附录B Radit值计算结果
    附录C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D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三级指标权重表
    附录E 江西省廉政风险社会公众民意调查问卷
    附录F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MATLAB程序
    附录G 区域廉政风险预测MATLAB程序
    附录H 江西省2010年 1 季度至2014年 4 季度廉政风险FAHP评价值(总评价值和二级指标评价值)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二、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
        二、基层政府
        三、腐败与反腐
    第二节 研究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反腐理论
        二、国外相关反腐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腐败现状
    第一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腐败的形式
        一、无中生有骗取扶贫款项
        二、欺上瞒下挪用扶贫资金
        三、优亲厚友垄断扶贫项目
        四、受贿索贿获取不法利益
    第二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腐败的特征
        一、腐败主体基层化
        二、谋财型腐败突出
        三、腐败行为集体化
    第三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腐败的危害
        一、阻碍基层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影响国家扶贫战略目标的实施
        三、影响基层党群关系与政府公信力
第四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举措及成效
    第一节 新时代扶贫领域反腐的顶层设计
        一、中央关于扶贫反腐监督执纪的全面部署
        二、中央关于扶贫腐败的直接督办与专项巡视
    第二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举措
        一、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预防举措
        二、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过程监督
        三、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惩治举措
    第三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积极成果
        一、一定程度保障了我国基层扶贫攻坚成效
        二、以点及面促进基层反腐廉政建设新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反腐的事前预防尚有缺漏
        二、扶贫反腐的过程监督尚存不足
        三、扶贫反腐的事后惩治威慑不够
    第二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制约因素
        一、预防层面
        二、监督层面
        三、惩治层面
第六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思路和对策分析
    第一节 强化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基本思路
        一、制度为基,执行为主
        二、全程控制,以防为先
        三、环环相扣,注重反馈
        四、全民动员,惩戒为重
    第二节 强化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事前预防保障力
        二、加强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事中监督约束力
        三、强化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事后惩戒威慑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研究[D]. 曹明珠. 内蒙古大学, 2014(01)
  • [2]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3]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D]. 吕永祥. 吉林大学, 2019(10)
  • [4]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协同性研究[D]. 刘占虎. 兰州大学, 2015(02)
  • [5]中国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模型与机制研究[D]. 王明高. 中南大学, 2006(01)
  • [6]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绩效研究[D]. 吴国斌. 武汉大学, 2014(06)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研究[D]. 廖冲绪.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0)
  • [8]改进哈萨克斯坦政府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D]. 艾多斯(Urykkaliyev Aidos). 东北大学, 2015(04)
  • [9]区域廉政风险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D]. 熊尉宏. 南昌大学, 2016(02)
  • [10]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研究[D]. 曹梦越. 华侨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惩治腐败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