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工程专业施工管理类课程总体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何照明[2](2021)在《工程设计模式在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从建筑工程质量入手,在分析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建筑施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将工程设计模式应用于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之中,提出工程设计模式案例教学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思路。通过对建筑学专业工程设计模式案例教学过程的展示和教学效果的分析,阐述工程设计模式教学的程序与特点。教学实践证明,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工程设计模式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还提高了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徐锋,朱丽华,沈斌,王洪粱[3](2021)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文中研究说明为提升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分析人才培养体系基本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遵循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加以实施,同时通过课内、校内、校外等3个循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研究表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总体设计;课程体系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重要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制建立、指导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预期产出的手段;可通过课内、校内、校外闭合循环方式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
尚明瑞[4](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力心[5](2021)在《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工程咨询行业自1992年正式确立以来不断规范壮大,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招标代理等各种不同专业的中介服务组织逐渐形成。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建筑行业委托人的需求呈现越来越复杂高端化趋势,传统工程建设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体现出碎片化的咨询服务与项目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需求的矛盾。新环境下,为适应建筑行业发展新需求,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应运而生。基于上述背景,伴随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工程咨询行业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之势。但现阶段,基于传统工程咨询业务分阶段、碎片化的模式弊端,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仍有很大阻碍。因此,本文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研究基础,从价值链视角出发,识别全过程咨询业务的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在上述基础上对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流程进行再造重构,并构建与之匹配的组织团队和信息支撑平台,以满足委托人需求,提升服务附加值,更好地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分析传统咨询服务的模式弊端和全过程咨询再造的需求,对工程咨询行业进行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的内外部动因进行分析。同时,根据PEST分析法对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进行再造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对其再造的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实施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的科学可行性。其次,基于“价值链理论”,以企业价值链为介入点,分析企业价值链和业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确定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业务价值链模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识别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对比传统工程咨询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新业务体系的构建。在新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服务团队的组织结构,并构建信息化的支撑环境。最后,本文选取X造价咨询企业,介绍了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背景,以该企业参与实施的首个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为例,以案例方式论证该项目的业务再造过程,并对再造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够为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流程再造提供理论借鉴,以助力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发展和运用。
闫欠欠[6](2020)在《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标准化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技术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标准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型的雨洪管理理念,在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存在相关基础性规范和标准缺失、行业配合困难等问题,亟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因此,本论文进行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工作,为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化奠定基础。论文分析了现有水务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综合节水、风景园林等海绵城市相关领域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借鉴其构建思路,选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适用框架结构。对现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进行梳理,研究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布进程、标准性质、标准发布部门、标准实施对象及实施区域分布;地方层面上,对我国大部分省市技术标准进行初步统计,研究各地方标准建设工作现状,明确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状,借鉴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标准化工作案例,为河北省标准化工作提供建议。根据现有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分析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存问题,并提出海绵城市标准化工作可行性建议。以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以及主管部门发布的技术文件为基础,按照专业门类、专业序列、标准层次三维结构构建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列示标准信息统计表和明细表,按照专业门类和专业序列统计相关技术标准,并结合河北省实际,提出该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意见。
王涛[7](2020)在《工程项目中业主方的设计管理研究 ——以连云港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建筑业的发展也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开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变的越来越重要,而设计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对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业主方作为设计管理的核心,对管理的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工程项目的业主方设计管理研究对我国经济建设非常有意义。本论文首先初步总结了国内外学者针对设计管理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对基于BIM和建筑师负责制下工程项目中业主方设计管理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然后以设计管理的理论为基础,从业主方设计管理角度,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的设计管理进行了阐述。然后就工程项目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最后结合具体工程项目案例的业主方设计管理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设计管理理论如何在业主方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运用。
史文惠[8](2020)在《基于自主设计理念的现代通信网学习平台》文中研究说明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使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传统教学一般注重课堂讲授,而高校中的通信专业,由于其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使得同学们即便理解和掌握了每一门课程的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也无法通过专门的实验操作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切身体会所学的专业。所以我国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支撑点,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重点突破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文首先对当前虚拟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又分析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和当前高校中实践教学的缺口结合,构建了一个基于自主设计理念的现代通信网学习平台,供高校中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该学习平台能够提供实际光通信网络的设计和搭建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功能,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虚拟搭建符合通信原理的网络,有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本文使用C++语言为代码编辑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下使用,并结合了SQL Server2008数据库,进行学习平台的开发设计,学习平台的重点功能在于学生用户的实验仿真功能和学习效果评价反馈体系。本课题将经典的Apriori算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学生学习行为和评价指标的联系,通过对学生用户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的数据进行挖掘,经过算法分析后给出评分,并在学习平台中进行效果呈现,最后对学习平台的功能进行模拟测验,修正不足。通过使用该课题所涉及的现代通信网学习平台,学生可以综合所学到的繁琐复杂的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效果评价功能得到反馈,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实际生活中的通信网,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张雪晗[9](2020)在《基于交通事故情境的图像复原VR教学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学资源从二维到三维、静态到动态、单向到交互的转变,推动了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基于交通事故情境的图像复原课程开发。在学习之前加入交通事故情境的模拟,以此增加学习趣味性,使用PC电脑和HTC Vive虚拟现实头盔来搭建硬件系统,并利用Unreal Engine 4以及相关插件实现设备间的通信连接,实现图像复原课程的学习和图像恢复操作。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本文针对国内外先进的虚拟现实教学应用现状,对本课程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交通事故情境,结合图像复原课程特点对虚拟学习和操作流程进行了框架设计。利用逆滤波及其改进方法和维纳滤波法对模糊车牌图像进行了复原处理。其次,详细的阐述了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碰撞检测技术、虚拟动画技术、UI设计和射线检测技术。对几何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处理:由Sphere包围盒作碰撞包裹处理,通过添加碰撞器和触发器实现碰撞触发;绑定虚拟人物模型和骨骼模型,利用动画技术实现人物和车辆的驱动;UI界面的设计贯穿整个课程开发过程,利用射线检测沿给定的线执行碰撞追踪,检测识别车辆的信息。完成了虚拟场景的搭建和灯光的渲染。最后,阐述了图像复原虚拟教学课程的实现的实现方法及过程。在虚拟情境实现中,阐述了人物角色的控制创建和虚拟动画的实现;结合HTC Vive虚拟现实头盔和手柄控制器实现了系统学习模块和操作模块,在操作模块中,将逆滤波法、改进的逆滤波法和维纳滤波法分别用试验题和排序题的形式,添加到 3DUI界面,最终用户通过点击交互呈现复原图像。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建筑工程专业施工管理类课程总体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工程专业施工管理类课程总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工程设计模式在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现状 |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工程设计模式教学 |
(一)工程设计模式案例教学的设计 |
1.工程设计案例教学总体模式 |
2.具体案例教学 |
(二)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强化课程实践训练 |
(三)改革课程成绩评定制度,建立工程设计机制模式考查 |
1.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 |
2.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 |
四、工程设计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
(一)纵横双向教学比较 |
1.纵向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
2.横向与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比较 |
(二)工程设计模式教学的影响 |
五、结语 |
(3)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人才培养体系的要素及作用关系 |
2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2.1 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
2.2 建立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
2.3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素质 |
2.3.1 坚持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2.3.2 创设条件,选派教师赴工程一线挂职锻炼 |
2.3.3 依托“产学研”,强化与企业的科研合作 |
2.3.4 组建“教师+企业专家”的专业教学团队 |
2.4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制 |
2.4.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
2.4.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
2.4.3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提升责任与持续改进机制 |
2.5 指导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
2.5.1 建立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 |
2.5.2 构建全程德育育人体系 |
2.5.3 搭建大学生安全科技创新孵化中心 |
2.5.4 吸纳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 |
3 人才培养体系的改进与完善 |
4 结论 |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目标及其作用 |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任务及其作用 |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组织及其结构 |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课程体系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咨询行业收入增速趋缓,服务附加值低桎梏发展 |
1.1.2 全过程工程咨询快速发展,传统咨询企业适配困难 |
1.1.3 业务流程再造成为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必由之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文献研究 |
2.1.1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必要性研究 |
2.1.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念研究 |
2.1.3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差异性研究 |
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文献研究 |
2.2.1 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的研究现状 |
2.2.3 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路径分析 |
2.3 价值链驱动下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的文献研究 |
2.3.1 价值链的基本理论研究 |
2.3.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价值链的特征研究 |
2.3.3 基于价值链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重构路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准备阶段的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思路设计 |
3.1.2 研究方法分析 |
3.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实施阶段的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思路设计 |
3.2.2 研究方法分析 |
第四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动因及可行性分析 |
4.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动因分析 |
4.1.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外部动因分析 |
4.1.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内部动因分析 |
4.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环境分析 |
4.2.1 政治环境分析 |
4.2.2 经济环境分析 |
4.2.3 社会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五章 价值链视角下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再造与构建 |
5.1 基于价值链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体系构建 |
5.1.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价值目标的确定 |
5.1.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价值链的识别 |
5.1.3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的再造实施 |
5.2 基于新业务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团队构建 |
5.2.1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的确定 |
5.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团队的构建 |
5.3 基于BIM的信息化支撑技术的应用 |
5.3.1 决策阶段的信息集成 |
5.3.2 勘察设计阶段的信息集成 |
5.3.3 招标代理阶段的信息集成 |
5.3.4 施工阶段的信息集成 |
5.3.5 竣工阶段的信息集成 |
5.3.6 运营阶段的信息集成 |
第六章 基于X造价咨询公司的实践分析和案例验证 |
6.1 X造价咨询公司再造实施背景 |
6.1.1 公司概况简介 |
6.1.2 业务类型和组织架构 |
6.2 基于案例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再造过程分析 |
6.2.1 项目概况介绍 |
6.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再造和实施过程 |
6.2.3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团队的构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
6.3 基于流程再造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背景及意义 |
1.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 |
2.1 标准发展概况 |
2.2 相关领域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概述 |
2.2.1 水务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
2.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
2.2.3 城市综合节水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
2.2.4 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 |
2.3 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发展状况 |
3.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状概述 |
3.2 国家、行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状 |
3.2.1 标准发布进程 |
3.2.2 标准构成 |
3.2.3 标准建设内容 |
3.3 地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状 |
3.3.1 各地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准现状 |
3.3.2 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状 |
3.3.3 其他省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存问题及建议 |
4.1 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现存问题 |
4.2 河北省海绵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
4.2.1 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
4.2.2 加强对标准管理工作 |
4.2.3 建立公众参与标准制定机制 |
4.2.4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
4.2.5 加强标准普及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 |
5.1 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基础 |
5.1.1 构建说明 |
5.1.2 收录范围 |
5.1.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
5.2 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
5.3 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表 |
5.3.1 标准体系编号 |
5.3.2 标准信息统计 |
5.4 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意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工程项目中业主方的设计管理研究 ——以连云港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设计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设计管理理论综述 |
2.1 设计管理概述 |
2.1.1 设计管理的定义 |
2.1.2 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类型 |
2.2 工程项目中业主方设计管理的管理内容 |
2.2.1 设计管理的范围管理 |
2.2.2 设计管理计划和组织 |
2.2.3 设计管理的项目控制 |
2.2.4 设计管理的协调管理 |
2.3 基于BIM的工程项目中业主方设计管理特点分析 |
2.3.1 BIM的定义 |
2.3.2 应用BIM工程设计管理的优点 |
2.3.3 当前发展的困境 |
2.4 建筑师负责制背景下工程项目中业主方设计管理特点分析 |
2.4.1 建筑师负责制定义 |
2.4.2 建筑师负责制的优点 |
2.4.3 建筑师负责制的发展困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项目中业主方在项目不同阶段的设计管理 |
3.1 工程项目阶段划分 |
3.2 工程项目中业主方在各阶段的设计管理分析 |
3.2.1 决策阶段设计管理 |
3.2.2 设计阶段设计管理 |
3.2.3 施工阶段设计管理 |
3.2.4 项目使用阶段设计管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项目中业主方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4.1 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4.1.1 存在的问题 |
4.1.2 改进策略 |
4.1.3 价值工程在工程项目限额设计的应用案例分析 |
4.2 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应用帕累托法分析设计质量管理问题 |
4.2.3 改进策略 |
4.2.4 PDCA循环管理在设计质量管理的应用案例分析 |
4.3 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改进策略 |
4.3.3 动态控制在工程项目设计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4.4 制度管理 |
4.4.1 流程制度 |
4.4.2 评选制度 |
4.4.3 合同管理制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云港项目设计管理过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项目投资管理的过程分析 |
5.2.1 投资目标 |
5.2.2 投资经济分析 |
5.2.3 设计管理项目价值工程的应用 |
5.3 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分析 |
5.4 项目进度管理的过程分析 |
5.4.1 设计进度控制流程 |
5.4.2 设计进度计划 |
5.5 项目制度管理过程分析 |
5.5.1 工作任务分工 |
5.5.2 设计管理工作流程 |
5.6 设计管理应用成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自主设计理念的现代通信网学习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虚拟教学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 |
2.1 系统网络结构模式分析 |
2.2 软件开发关键工具分析 |
2.2.1 开发语言C++ |
2.2.2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
2.2.3 SQL Server数据库 |
2.3 数据挖掘技术与Apriori算法 |
2.3.1 数据挖掘及关联规则算法 |
2.3.2 基于数组的Apriori算法改进 |
2.3.3 实例分析与结果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与现代通信网有关课程分析 |
3.1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
3.2 通信网有关课程分析 |
3.2.1 课程内容分析 |
3.2.2 课程特点分析 |
3.3 通信网相关理论 |
3.3.1 网络拓扑 |
3.3.2 路由算法 |
3.3.3 传输网三大设备 |
3.4 学习资源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主设计理念与学习平台总体设计 |
4.1 自主设计理念 |
4.2 系统可行性分析及设计原则 |
4.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4 学习行为评价设计 |
4.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2 评价信息的收集和数据预处理 |
4.4.3 改进的Apriori算法的应用设计 |
4.5 数据库构建和E-R模型 |
4.5.1 数据库表构建 |
4.5.2 E-R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习平台软件总体方案与功能实现 |
5.1 学习平台开发环境 |
5.2 面向学生用户主要实现功能 |
5.2.1 个人中心模块 |
5.2.2 实验仿真学习模块 |
5.2.3 留言答疑模块 |
5.3 面向管理员用户主要实现功能 |
5.3.1 用户管理模块 |
5.3.2 资料管理模块 |
5.3.3 留言管理模块 |
5.3.4 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功能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概要 |
6.1.1 学生用户功能测试用例 |
6.1.2 管理员用户功能测试用例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3 测试结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交通事故情境的图像复原VR教学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仿真平台的选择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虚拟教学课程总体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架构设计 |
2.3 功能模块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虚拟教学课程的关键技术及场景搭建 |
3.1 碰撞检测技术的研究 |
3.2 虚拟系统动画技术的研究 |
3.3 其他关键技术 |
3.4 虚拟场景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4 图像复原虚拟教学课程的实现 |
4.1 情境动画的实现 |
4.2 学习模块的实现 |
4.3 操作模块的实现 |
4.4 奖励功能的实现 |
4.5 交互功能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建筑工程专业施工管理类课程总体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工程设计模式在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何照明. 高等建筑教育, 2021(03)
- [3]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J]. 徐锋,朱丽华,沈斌,王洪粱.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05)
-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5]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张力心.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6]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闫欠欠.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7]工程项目中业主方的设计管理研究 ——以连云港项目为例[D]. 王涛.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8]基于自主设计理念的现代通信网学习平台[D]. 史文惠.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9]基于交通事故情境的图像复原VR教学课程开发[D]. 张雪晗.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