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外气对肠功能调节作用的观察

气功外气对肠功能调节作用的观察

一、气功外气对肠道功能调节作用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杜菁[1](2020)在《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学中的“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中医体系来说,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都离不开“气”,它是人体生命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人体之气是一种无形无象的的非实体物质,它充斥在人体组织结构中,也弥散在有形实体的周围,人体之气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体之气的深刻理解促进中医气学说理论的发展,对揭示气的现代科学实质起着指导性作用。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气可以相互影响和调节,神气相关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人体生命的作用存在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通过2个实验来证明人体之气对生命的影响。首先,运用太赫兹波检测技术检查了劳宫穴能够辐射太赫兹波的客观存在,并且证明通过搓手后太赫兹波的辐射强度增强,以推论人体之“气”具有太赫兹波的特征;接着,将通过搓手来激发出来的人体之气作用于体外人体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对其的影响。为阐释人体之气对生命的作用,为临床疾病康复过程中,人体之气实现机体自身修复提供实验依据,为中医学和中医气学说理论的发展提供突破口。方法:(1)运用太赫兹波检测技术对60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健康大学生分别在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搓手也不加意识)、搓手组(快速搓手20s)、搓手+意识(搓手20s后加“细胞活力增强,生命力旺盛”的意识)三组实验下,进行劳宫穴太赫兹波光谱特征检测。然后对检测所得的太赫兹波谱线进行图谱处理,求出各实验组总平均值的差值曲线并作图,对各实验组之间的具体真实差异进行比较。此外将三组实验太赫兹波总平均值辐射曲线的差值进行两两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以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性,比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2)采用体外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技术,将对数生长期的间充质干细胞种于96孔板下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人体之气组、人体之气+意识组进行干预实验,搓手即快速搓手10s后将掌心覆于孔板上,停留30s后再次搓手10s,如此反复6次;连续进行2次。然后观察细胞增殖活力变化。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运用太赫兹波检测技术,结果发现三组实验组太赫兹波曲线的频谱特征非常相似,波峰都处于同一频率上;同时发现搓手组和搓手+意识活动组,劳宫穴的平均谱线均高于不经过搓手和意识活动的劳宫穴的平均谱线,搓手+意识组的太赫兹波辐射量高于单纯搓手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2)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研究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发现:与空白对照组对比,人体之气组和人体之气+意识组的细胞增殖促进率均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之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人体之气+意识组的细胞促进增殖率高于单纯人体之气组。结论:(1)搓手后人体劳宫穴检测出太赫兹波辐射量,且人体劳宫穴的太赫兹波辐射量增强,进一步验证人体之气的客观存在,推论出人体之气具有太赫兹波的特征,搓手可以激发人体之气的发放;(2)搓手激发的人体之气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使其促进增殖率增强,证明人体之气能对生命起到促进作用;(3)意识可以影响太赫兹波的辐射量,意识活动的参与使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增强,因此,意识可以调控人体之气。综上,人体之气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能够起到促进生命动力的作用,为临床疾病康复过程中,人体之气实现机体自身修复提供了实验依据。

赵吉超[2](2020)在《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文中提出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背景,选取秦汉以前传统文化中道、儒两家的代表着作《管子》、《老子》、《列子》、《庄子》、《四书》,进行传统文化气学说源流研究,寻找中医学术赖以建立的气学说内涵。并以此为根据,选取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着作,对其中的气学说进行研究,以明晰古代气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气学说源流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之前道儒两家共八本着作中气学说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诸多名词的内涵与气相同,如道、天、心、性等。并且古人对气的体悟称为“内求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出很多观点,涵盖了对形而上本体的认识,以及形而下万事万物的认识,成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构架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天人整体的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通过对第一章的研究论述,阐发气学说相关的六大基本定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充盈于宇宙虚空;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气与神相关。第三章为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将中医基础理论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为形成时期与发展时期。形成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分别代表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中药理论基础,分析其中的气学说的内涵,以明晰气学说对其形成的影响。发展时期分为晋至唐、宋至明、清至近代三个阶段,共15位医家及相关的15本着作,对各医家的着作进行气学说的研究分析,明晰气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内容,归纳出两点启示,展望气学说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方向。第四章为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结合中医学的医学属性,对比了其与现代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异同,对中医学两大生命观进行了简单概括。以此分析了气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运用及价值。最后,选取《古今医案按》、导师以及笔者自身临床中的医案进行分析,对气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中的具体临床运用,以气学说为核心对临床诊断、疾病机理、药理进行了分析,以细节展现气学说的价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气学说包含了形而上本体论与形而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能量论与规律论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通过内求法对自身生命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高度总结,涵盖了内圣的修持理法与成就外王事业具体运用的学说。气学说使中医学在根本上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致的存在,将之运用于自身则可循理体悟本体,运用于社会,则可拯危救困。同样,这些研究为气学说的现代化乃至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薛中华[3](2020)在《道教辟谷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教辟谷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民众对辟谷的认识往往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目前已有的研究也尚未将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方法等基本问题做出系统完整的阐述。本文希望能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对道教辟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整体把握明晰内涵并梳理其历史发展、整理其思想与方法,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本文以“总-分”的结构展开对道教辟谷文化的解析。首先,总体上把握道教辟谷文化的内涵,并给出其在道教文化中的清晰定位,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梳理,说明其在道教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对道教辟谷文化进行分维度论述,从纵、横两个维度对道教辟谷文化展开系统的梳理和讨论。纵向维度研究道教辟谷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结合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对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做出清晰的分段,并就各分段关于辟谷的记载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历代方志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阐明道教辟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形式、历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审视道教辟谷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必然。横向的维度,主要研究道教辟谷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以把握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形态,解析道教辟谷的思想理论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逐条理出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思想理论及对应的辟谷方法。在整理思想理论与方法的时候,本文依据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分段,将其划分为早期道教内丹兴起前的辟谷和内丹兴起之后的内丹辟谷两个大的部分来分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本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道教辟谷及其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在此过程中,围绕本文设定的主要研究问题,从内涵定位、历史发展、思想方法等方面分别做了相关研究进展的综述,然后明确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指出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第二章是道教辟谷及其在道教文化中地位与作用。对辟谷文化进行考察时,本文区分了一般的辟谷文化和道教辟谷文化,并注意阐述了辟谷文化的层次性与丰富性。运用文献综合考察法,本文以统观的视角指出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的地位,论述了道教辟谷文化是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修仙中具有核心地位、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康寿追求中具有基础地位等观点。在关于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的论述中,本文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归纳得出道教辟谷文化具有对神仙的阐释作用、对生命的保障作用和对修炼成果的显化作用等重要作用。第三章是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本文依据对道教历史的总体把握,把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分为起源阶段(先秦到西汉)、早期发展阶段(东汉到唐朝)、成熟发展阶段(唐末至近代)等三个大的阶段,结合对大量的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历代方志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阐明道教辟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形式、历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各阶段的主要表现是:起源阶段提出了辟谷的概念,且已存在一些零散的辟谷思想和实践方法;道教辟谷文化早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在道教思想理论和修仙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辟谷理论和较完整的辟谷实践方法;道教辟谷文化成熟阶段主要表现是,在标志着道教养生修炼走向成熟的内丹修仙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基于内丹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辟谷理论和辟谷方法。第四章是道教辟谷的思想理论。本文着重从道教早期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思想和内丹辟谷思想两个部分来论述。根据文献综合分析得出,早期的辟谷思想主要包括:节食尚俭思想、食气者寿思想、虚静无为思想、天气地味思想、除三尸九虫思想、清肠除滓思想、仿生导引思想、气药疗病思想、金津玉液思想、日精月华理论、减食增寿理论等等。内丹辟谷思想部分首先阐述了内丹辟谷理论的几个内涵,然后进一步阐示内丹辟谷思想有:绝粒为宗思想、精气神全思想、减阴增阳思想、先天自动思想等等。第五章是道教辟谷方法。本文在这一章主要论述道教早期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方法和内丹辟谷方法。道教早期辟谷方法主要有:代谷辟谷法、节食辟谷法、导引行气辟谷法、除三尸九虫辟谷法、存思辟谷法、守一辟谷法、服药服丹辟谷法、服水辟谷法、服气辟谷法、胎息辟谷法等等。内丹辟谷方法,主要是根据内丹修炼程序分为炼己筑基辟谷、炼精化气辟谷、炼气化神辟谷和炼神还虚辟谷。

王英璟[4](2019)在《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典型性代表,其所具有的养生功能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而得到强调,属于中国绘画美学“体用美学”的部分。然而,中国画这部分属于最高层级,即上升到道的境界的功能,在清末民国时期因外部大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受到影响,中国画养生功能发挥和探索几近中止。由于目前中国画的存在环境、发展模式、人员构成及其性质与养生功能中止前有很大的不同,原本已经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中国画养生功能,迄今为止仍然处于在本领域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的状态。有鉴于此,本文致力于对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对其核心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和新角度的探索,借此推进对于中国画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本文以中国画为研究对象,不是从具体的养生门派(比如道家养生、道教养生、儒家养生、中医养生)等出发,而是从整个养生链的原理出发,为中国画养生找到根据和定位。本文以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为研究中心,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访谈法,以中国历代书论画论为基础资料,以中国养生理论为对应依据,辅以对中国画所呈现出来的养生功能与西方绘画及其它养生方式的对比,解析一直流传但没有得到深入探索和辩证分析的“中国画养生”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画养生功能因为创作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探讨了写意画与工笔画在养生方面产生的不同效应,不同画科在养生方面的差异,以及文人写意背后所要求的综合素养、整个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中所包含的养生功能。本文认为,中国画养生是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其核心是修性,也可以说是修心神,但是其修命的部分也很重要。综合各方面来看,中国画的确是比较完美的养生方式。论文一共分为六小部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从总体上阐释和论述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原理和历史流变,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大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画养生功能进行具体的解析和阐述,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此三小部分;第三大部分是对中国画养生中的不足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余论部分。第一章首先对争论已久的“中国画”概念进行梳理,对养生概念进行解析并概括论述其原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与其它在普遍意义上被认可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尝试为中国画养生功能定位。中国画养生功能在养生链条中进入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怡情养性,从长远来看可以调节人的性情,完善人的性格;二是养命,与气功和太极拳有相通之处,在命体上进行调节。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发生是分层次的,与艺术所达到的水平直接相关,艺术境界所达到的阶段与养生功能到达的层级实现了完美对接,如果实现书画艺术养生的各个层面,必须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和修为,并非浮于表面的一日之功。第二章梳理了中国画养生的流变,依次讨论了魏晋山水画“畅神”“卧游”说中隐含的养生之义,隋唐时期提出的“代取杂欲”,宋代到明代文人写意画中对“得意”“适意”“尽意”的追求,清代中国画养生的综合发展,清末民国从“养生”到“治生”的转变,新时期中国画养生大众化和外向化的转向。论文提出,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与“以书入画”密切相关,新时期,正是书法在中国画中的缺位,不但使其养生功能减弱,而且影响了中国画的正常传承和特色的保留。第三章首先对文人画、写意画和工笔画等概念进行厘清,着重探究中国画创作主体在身份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创作原动力对作品风格的影响。继而探讨三者对养生的影响,从心源上分析各种中国画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主要创作动机的不同所生发出来的不同艺术精神和作品风格,从而区别了中国画创作主体的不同内在驱动力与作画方式。由此探讨了如下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作品审美要求的差异,决定着创作过程的差异,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养生效果。本章认为,文人写意画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中国画的养生功能。第四章沿着文人写意画的创作流程,进一步研究了文人写意画中的养生功能。文人写意画是自然产生的,先有文人后有文人写意画,但是在文人写意画兴起之后,对文人画家这一群体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分别体现在文化素养、书法功力和品德修养上,这是文人写意画产生的前提,其中的养生意蕴是综合性的,包括读书以养气,以书入画以抒情,万物静观中的休闲情调。不过,这是比较理性的人为可以控制的,最重要的是人的本心喜好所决定的“同气相求”,主动地选择中国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渠道,形成良性循环。在文人画家成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整个创作过程所包括的环境要求、心理准备、身心状态和具体的创作技术中的养生功能。这一部分以整个中国画的完成活动为线索,以文人写意画为核心,将“环境”“器具”“心态”“技术”“评”“赏”中的养生机理进行了概括整合。第五章辨析中国画中最主要的三科(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在养生方面所处的位置以及原因。由于三个画科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文人参与和重视程度不同,最主要的是其自身特质的差异,其养生功能也就有所差别。其中,山水画被称为“画中烟云供养”,而人物画的养生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无人提及,花鸟画还没来得及提及中国画的养生功能的发展就进入了中止期。在对画中三科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三者体现出来的特质,同时根据中医情志相胜理论,以及人的性格所具有的后天可塑性的特点、性格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等,将三科设定性格类型并与人的性格进行匹配,以期待达到调节性格,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效应。历来对书画养生功能的研究只从正面即优势入手,对其可能存在的不足有所忽视。余论从现实接触到的画家群体实况入手进行分析,对中国画养生功能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隐患,从多个角度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提出中国画养生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不可避免,也并非其自身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关键还是从事这项活动的个人,主要是个人要有意识的进行防护,提高养生意识的观点。

邹德辉,张亚倩,钱朝良,杨金月,尔佳丽,张燕[5](2019)在《气功“外气”古今临床应用规律浅议》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挖掘和比较气功"外气"的古今临床应用特点,为气功临床、科研,开拓新思路。方法检索1979年至今发表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数据库中关于气功"外气"的相关文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方法进行疾病种类、归属系统、所属科别及主治作用等数据的提取、归纳、整理与分析。结果按系统来分:主要应用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按科别来分:以肿瘤科、内科、外科、伤科及风湿免疫科疾病为多见;从临床作用来看,主要用于抗癌瘤、镇痛、排石、调节血压等研究。结论气功"外气"疗法虽效应机理尚不明朗,但其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万苏建,丁智炜,杨莉[6](2019)在《临床气功学30年的临床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证明外气疗法具有有效性及必要性。方法运用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方法以及近三十年的临床实例。结果气功医师通过发放外气对患者能够达到治疗作用:相关的研究及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外气疗法对于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对创伤性截瘫、小儿脑瘫等诸多疾病患者的效果确切,特别是针对婴幼儿及无能力进行气功功法修炼的患者,他们需要外气治疗来获得进行气功治疗的疗效。结论外气疗法是有效的,在气功的临床应用中是必要的;临床气功学应当包括外气疗法和气功功法处方两部分。

赵张旸,刘争强,章文春,赵吉超,曾雅婷[7](2019)在《气功外气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个案报道》文中指出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类型。在现有医疗手段中,手术完整地切除肿瘤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气功外气对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进行个案报道,对气功外气治疗此例小儿肝母细胞瘤进行定期的B超检测,并观察患儿生理与精神状态,来研究气功外气对此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以为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拓宽思路。

邢欢[8](2019)在《中医气学说神气相关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气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的世界观,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医药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通过对气的历史源流进行回顾性研究,概括气的概念,梳理气的本质和特点,提出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神气相关理论。在中医学理论中,气和神是人体生命的构成要素,神气的协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气与神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人体生命的奥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更深入研究神气相关理论,本文通过梳理神概念的源流,探析神的本质内涵,认为神的本质寓意是宇宙的自然规律,其本体是气,具有灵动性和控制性。在人体生命中,神多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神气相关多是指人的意识与气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探讨神气相关的理论渊源,将其实质内涵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神气相一。神(意识)的本体是一种特殊的气,气是神(意识)的基础,两者均可展现物质、功能、信息的本质特点。而且神和气不仅本质上一致,还具有一致的特性,即灵动性和控制性。其二,神气相调。神与气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和调控。神(意识)可以通过情志的变化间接地调控气,也可以直接导引气机。而气机的异常和气的盛衰可影响人的情志。其三,神气相化。气是化神之源,神可驭气统精,神和气互为基础。基于神气相关理论的实质内涵,本文分别分析和阐述神气相关理论在人体生理病理、中医治疗和优化人体生命状态中的运用。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神和气密切相关,神(意识)与气相互协调不仅可以维系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也可互相影响引起气机失常或情志疾病。在中医治疗方面,五志相胜的情志疗法、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既可以调神来调整气机的失常变化,还可以通过调气来治神。此外,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状态,可通过运用意识分别对形、气、神进行调控。其中,运用意识对气的调控可分为意识引导人体之气在体内的运动变化、意识引导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相通。而对神的调控,可大致归纳为神意虚静法、神意导引法、神意内守法三种,强化人体内的形和气,从而使形气神三位一体。此外,本文通过整理神、气的相关现代科学研究以及导师团队的实验结果,初步佐证了神气相关的本质内涵。实验所得结果初步揭示人的意识可以引导人体之气,也可以对自然之气产生影响。意识可引导经络、穴位之气,在相应部位出现太赫兹波、红外、导电等变化,意识还可以借助于与自然之气结合,促进细菌、细胞之气的变化,从而出现生物结构的变化。由此,可得出意识和气是密切相关的。神气相关理论可为现代科学研究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饶斌[9](2019)在《基于脑电及太赫兹检测技术对练功前后人体生命状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化人体生命状态方法的本质是使人体形、气、神三位一体。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阐释了人体生命的构成和机理,指出人体生命是自我组织的稳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有“形”、“气”、“神”三个相关的子系统的序参量,三者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合作协调维持人体整体生命的稳态,使人体生命的有序性增加从而优化生命[7]。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总结分析人体处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状态下的生理特征,对人体生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中医气学说研究内容的创新与突破。运用太赫兹检测技术检测人体手掌劳宫穴太赫兹波以及运用脑电图检测技术检测头部各区域电位的变化旨在探讨人体处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状态中意念活动和人体之气变化的特征。方法:对64名在校大学生(34名男性,30名女性)右手劳宫穴的太赫兹波强度检测,每名受试者重复测量10条太赫兹波曲线;同时佩戴32导联电极帽进行脑电图检测。总检测过程分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为常态,受试者坐于检测窗口前,意识活动与日常生活相同,尽量减少肢体活动并将右手劳宫穴抵住太赫兹检测窗口,同时检测太赫兹10条与脑电图180秒;第二种状态为听入静音频口令词入静,检测脑电图180秒,不检测太赫兹波。第三种状态为形气神三位一体,将右手劳宫穴抵住太赫兹检测窗口,同时检测太赫兹10条与脑电图180秒。太赫兹波检测结果使用仪器内OPUS软件对测得的太赫兹波曲线进行处理,输出每名受试者重复测量的平均曲线数值;脑电数据运用仪器自带的BP Analyzer软件检测出的脑电图谱线进行图谱处理。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21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状态之间、男女组间数据是否有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电波分析显示:(1)入静及形气神状态与常态之间比较,α波在功率值显着升高,其他三种脑波δ、θ、β功率值为显着降低,α波升高的脑区为除前额(FP1、FP2,FP9、FP10)及左右半球靠正中线附近(F7、F8、T7、T8)外所有区域,其功率均值差异最大处为顶部(Pz);(2)而形气神与入静之间比较,主要差异在于θ波的进一步降低,其他三种脑波δ、α、β则无明显变化;(3)男女之间总体比较,男性的α波强度改变显着高于女性;(4)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状态中,人体手掌劳宫穴的太赫兹辐射强度呈降低趋势。结论:本课题研究在中医气学说的指导下,对形气神三位一体的锻炼过程中部分生理特征数值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对人体形、气、神进行调控和锻炼,可以使人脑α波升高、θ波降低,处于此状态下,人的认知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记忆力等得到了增强,更容易产生灵感[51,52],同时,脑波呈α优势化转变使人脑有序性增加,生命活动呈负熵态,达到了优化人体生命的效果;手掌劳宫穴太赫兹波强度随练功而降低说明意识与形体结合,即“内向性运用意识”时,人体之气亦不外放,证实了人体生命形气神三要素中,神能够主动调控气的变化。同时也佐证了中医气功“以意引气”和“意到气到”的理论。研究得出的结果为中医气功修炼的机制进行了现代科学角度的阐述,同时将多种修炼方法的本质进行了剖析,总结出了简便、有效的优化人体生命状态的手段——对形气神的调控和修炼,为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任建坤,邱烈泽,林松,赵怀洋,章文春[10](2016)在《基于气功“外气”对体外培养小鼠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气功"外气"对体外培养的lewis小鼠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取生长状态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制备成密度为5.0×104/mL细胞悬液。96孔板(对照组1盘、实验组3盘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每盘接种20个复孔,每孔加入细胞悬液180μL,培养24h细胞贴壁后,气功师对实验组发放不同时长的"外气"(1号低3min、2号中6min、3号高9min),对照组不给予处理。于发气后继续培养2 h后,取出4块96孔培养板,每孔加入MTS试剂20μL。摇床震荡10 min,4h后酶联仪于490 nm处测出各孔吸光度A,按下式计算细胞抑制率,细胞抑制率=(A对照组一A实验组/A对照组)×100%。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发气时长高9分钟、中6分钟、低3分钟组细胞的吸光度A明显降低,抑制率分别为:9分钟组达到12.47%,6分钟组为14.65%,3分钟组为12.00%;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气功外气对肠道功能调节作用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功外气对肠道功能调节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气学说概要
        1.1 中医学“气”的概念
        1.2 人体之气的概述
        1.2.1 人体之气的概念
        1.2.2 人体之气的分类
        1.2.3 人体之气的特点
        1.2.4 人体之气的分布特征
        1.2.5 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
        1.2.6 人体之气的功能
        1.3 小结
    2 人体之气的现代科学研究
        2.1 人体之气的效应研究
        2.1.1 生物光子放射效应
        2.1.2 声波效应
        2.1.3 红外效应
        2.1.4 微弱磁场效应
        2.1.5 现代科学对人体之气实质的相关研究
        2.2 人体之气的太赫兹波研究
        2.2.1 太赫兹波及其特点
        2.2.2 人体之气的实质与太赫兹波的联系
        2.2.3 太赫兹波对生物效应的相关研究
        2.3 小结
    3 人体之气对生命的调控
        3.1 中医针灸对人体之气的调控
        3.2 中医气功导引对人体之气的调控
        3.2.1 以形引气
        3.2.2 以意引气
        3.2.3 以音引气
        3.3 搓手对人体之气的激发作用
        3.3.1 搓手“熨目”法
        3.3.2 搓手强肾法
        3.3.3 搓手“玉面功”
        3.4 小结
    4 意识对人体之气的调控
        4.1 神气相关理论
        4.2 意识对人体之气的调控表现
        4.3 意识对人体之气的现代科学研究
        4.3.1 基于太赫兹波检测技术研究意识对于人体之气的影响
        4.3.2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意识对于人体之气的影响
        4.3.3 其它研究
        4.4 小结
    5 间充质干细胞概要
        5.1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5.1.1 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
        5.1.2 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机制
        5.2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5.2.1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化研究
        5.2.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电磁场研究
        5.3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搓手激发劳宫穴太赫兹波辐射的研究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装置
        1.3 实验环境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与分析
        1.6 实验结果
        1.7 讨论和分析
    2 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实验步骤
        2.3 细胞增殖情况测定(MTT法)
        2.3.1 MTT试剂的配制
        2.3.2 MTT测定
        2.3.3 测定注意事项
        2.3.4 数据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和分析
    3 实验小结
结语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意义和运用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2)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气学说源流研究
    1 《管子》气学说研究
        1.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1.2 《管子》气学说的特点
        1.2.1 精气、心、道、德同论
        1.2.2 心为主宰
        1.2.3 修持理法
        1.3 《管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2 《老子》气学说研究
        2.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2.2 《老子》气学说的特点
        2.2.1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2.2 对道的体认
        2.2.3 对道体性用的描述
        2.3 《老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3 《列子》气学说研究
        3.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3.2 《列子》气学说的特点
        3.2.1 宇宙万物的来源
        3.2.2 道家的修道
        3.2.3 气形质——天地万有产生的四个阶段
        3.2.4 冲和气者为人
        3.3 《列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4 《庄子》气学说研究
        4.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4.2 《庄子》气学说的特点
        4.2.1 养气所达境界——逍遥游
        4.2.2 乘天地之正气的至人、神人、圣人
        4.2.3 对证得道体的修持理法及悟道境界的描述
        4.2.4 道无处不在
        4.2.5 《庄子》的养生
        4.2.6 内圣为体,外王为用
        4.2.7 气“化”
        4.3 《庄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5 《四书》气学说研究
        5.1 《四书》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5.2 《四书》气学说的特点
        5.2.1 《论语》学问的境界——仁
        5.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5.2.3 《中庸》之中和境界
        5.2.4 《孟子》之养吾浩然之气
        5.3 《四书》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6 小结
第二章 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
    1 气学说基本定理的内容
        1.1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2 气充盈宇宙虚空
        1.3 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
        1.4 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5 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
        1.6 气与神相关
    2 以气学说为基石的气科学体系
        2.1 气学说与阴阳学说
        2.2 气学说与五行学说
        2.3 气学说与干支理论
        2.4 气学说与八卦
第三章 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时期
        1.1 理论基础
        1.1.1 《黄帝内经》
        1.1.2 《难经》
        1.2 临床基础
        1.2.1 《伤寒论》
        1.3 中药理论基础
        1.3.1 《神农本草经》
        1.4 小结
    2 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时期
        2.1 晋至唐
        2.1.1 葛洪《肘后备急方》
        2.1.2 巢源方《诸病源候论》
        2.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2.1.4 王焘《外台秘要方》
        2.1.5 小结
        2.2 宋至明
        2.2.1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2.2 张从正《儒门事亲》
        2.2.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2.2.4 朱丹溪《格致余论》
        2.2.5 张景岳《景岳全书》
        2.2.6 赵献可《医贯》
        2.2.7 杨继洲《针灸大成》
        2.2.8 小结
        2.3 清至近代
        2.3.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3.2 吴鞠通《医医病书》
        2.3.3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2.3.4 唐容川《医易通说》
        2.3.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3.6 小结
    3 对气学说发展方向的启示
        3.1 气学说的发展可吸收现代优秀的科技成果
        3.2 现代物理学场性物质对气学说的揭示作用
第四章 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气学说与中医学生命观
        1.1 天人整体的生命观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3 中医、西医生命观之异同
    2 气学说与人体生理
        2.1 形的生理
        2.2 气的生理
        2.3 神的生理
    3 气学说与人体病理
        3.1 形的病理
        3.2 气的病理
        3.3 神的病理
    4 气学说与中医诊断
        4.1 气学说与望闻问切
        4.2 气学说与辨证
    5 气学说与中医治疗
        5.1 气学说与针灸治疗
        5.2 气学说与导引吐纳
        5.3 气学说与按摩刮痧
        5.4 气学说与中药治疗
    6 气学说与中医养生
        6.1 强调天人合一
        6.2 注重形气神合一
        6.3 重视正气
    7 病案举例
        7.1 《古今医案按》医案举例
        7.2 导师医案
        7.3 笔者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文献综述 气学说研究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道教辟谷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道教辟谷文化的概念和定位
    2.1 道教辟谷文化的相关概念
        2.1.1 一般辟谷的概念
        2.1.2 道教辟谷的概念
        2.1.3 辟谷文化的丰富性
    2.2 道教辟谷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
        2.2.1 道教辟谷是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2.2.2 道教辟谷在道教修仙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2.3 道教辟谷在道教康寿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2.3 道教辟谷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
        2.3.1 道教辟谷对神仙文化的阐释作用
        2.3.2 道教辟谷对修炼过程的保障作用
        2.3.3 道教辟谷对修炼成果的显化作用
3. 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
    3.1 道教辟谷的起源:西汉之前
        3.1.1 辟谷的提出
        3.1.2 先秦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1.3 西汉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2 道教辟谷的早期发展:东汉至唐
        3.2.1 东汉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2.2 三国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2.3 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2.4 唐朝关于辟谷的记载
    3.3 道教辟谷的成熟发展:唐末至近代
        3.3.1 内丹的兴起与道教辟谷的成熟
        3.3.2 内丹辟谷早期代表人物
        3.3.3 钟吕派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3.3.4 南宗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3.3.5 北宗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3.3.6 正史中内丹辟谷代表人物
        3.3.7 近代内丹辟谷代表人物
4 道教辟谷的思想
    4.1 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思想
        4.1.1 节首尚俭思想
        4.1.2 天气地味思想
        4.1.3 食气者寿思想
        4.1.4 城食增寿思想
        4.1.5 去除三尸思想
        4.1.6 清肠除滓思想
        4.1.7 轻身疗病思想
        4.1.8 金津玉液思想
        4.1.9 虚静无为思想
        4.1.10 仿生导引思想
        4.1.11 存思日月思想
        4.1.12 知一守一思想
        4.1.13 闭气胎息思想
    4.2 内丹辟谷思想
        4.2.1 内丹辟谷思想的内涵
        4.2.2 绝粒为宗思想
        4.2.3 精气神全思想
        4.2.4 减阴增阳思想
        4.2.5 先天自动思想
5. 道教辟谷的方法
    5.1 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方法
        5.1.1 节食辟谷法
        5.1.2 代食辟谷法
        5.1.3 咽津辟谷法
        5.1.4 除三尸辟谷法
        5.1.5 服符水辟谷法
        5.1.6 导引行气辟谷法
        5.1.7 守一辟谷法
        5.1.8 存神辟谷法
        5.1.9 存思日月辟谷法
        5.1.10 服气辟谷法
        5.1.11 胎息辟谷法
    5.2 内丹辟谷方法
        5.2.1 炼己筑基阶段的辟谷法
        5.2.2 炼精化气阶段的辟谷法
        5.2.3 炼气化神阶段的辟谷法
        5.2.4 炼神还虚阶段的辟谷法
6.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释题
    二、选题缘由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选题意义
第一章 养生原理与中国画养生功能之根据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与阐释
        一、“中国画”简述
        二、“养生”的概念及原理
    第二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概述
        一、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位置
        二、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途径
        三、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层面
第二章 中国画养生功能观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萌芽时期
        一、隐含于魏晋时期
        二、显现于隋唐时期
    第二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发展时期
        一、宋元至明代前期基本成型
        二、明代中后期到清代的丰富发展期
    第三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转变期
        一、清末民国——从“养生”到“治生”的转变
        二、近现代——外向化与大众化的转变
第三章 写意画与工笔画养生功能之差异论析
    第一节 中国画创作内驱力的差异
        一、绘画者名称的演变及其内蕴
        二、中国画创作主体内在动力与养生
    第二节 写意画与工笔画养生功能的不同
        一、文人画与写意画的界定
        二、写意画与工笔画在养生中产生的不同结果
        三、文人写意画中的养生意蕴
第四章 文人写意画养生功能论析
    第一节 文人画家综合素养中的养生功能
        一、读书以养气——文人画家所读的书
        二、“以书入画”——书法养生的移入
        三、“万物静观皆自得”——文人的养生情调
    第二节 创作环境与用具中的养生功能
        一、中国画创作环境中的养生功能
        二、古代文房用具中的药物养生
    第三节 创作时的心理要求与养生功能
        一、“兴”的产生与养生“恍惚”之境
        二、作画过程中的“守一”
        三、延续到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第四节 创作姿势中的养生功能
        一、创作姿势的演变
        二、正确的创作姿势
        三、创作中的姿势与练功的关系
    第五节 执笔创作所刺激到的穴位
        一、指实掌虚对穴位的刺激
        二、运腕用笔对原穴的作用
第五章 不同中国画科相应的养生功能
    第一节 “画中烟云供养”之论析——山水画的养生功能
        一、山水画养生功能的渊源
        二、山水画养生功能产生的原因
        三、山水画养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花鸟画与人物画中的养生功能
        一、关于花鸟画、人物画养生功能现状的分析
        二、花鸟画养生功能论析
        三、人物画养生功能论析
    第三节 情志相胜-体质与中国画的配伍
        一、不同画科的选择与创作者身心的关系
        二、性情、性格、气质和个性及其关系
        三、中国画与性格的培养
余论: 中国画养生功能中的优缺点及其拓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气功外气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个案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案情况
    1.1 病情介绍
    1.2 气功外气调理
    1.3 治疗方案
2. 讨论
3. 总结

(8)中医气学说神气相关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气学说探析
    1 气的概念及其源流
        1.1 气概念的多义性
        1.2 气概念的源流
        1.3 气概念的界定
    2 气的本质及其特点
        2.1 气的本质
        2.2 气的特点
    3 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3.1 气为万物之原本
        3.2 气是万物构成的基本要素
        3.3 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变化的肇基
        3.4 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3.5 气充盈于宇宙虚空
    4 气实质的现代科学研究
        4.1 现代科学的相关研究
        4.2 气的太赫兹波特征
第二章 神的探析
    1 神的概念及其源流
        1.1 神概念的多义性
        1.2 神概念的源流
        1.3 神概念的界定
    2 神与意识
        2.1 意识的概念
        2.2 意识的本质
        2.3 神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3 神的现代科学研究
        3.1 现代心理学对神的认识
        3.2 现代物理学对神的研究
第三章 神气相关理论
    1 神气相关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质内涵
        1.1 理论渊源
        1.2 实质内涵
        1.2.1 神气相一
        1.2.2 神气相调
        1.2.3 神气相化
    2 神气相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2.1 神气相关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的运用
        2.2 神气相关在中医治疗中的运用
        2.3 神气相关在优化人体生命状态中的运用
    3 神气相关的现代科学研究
        3.1 神(意识)对人体之气的影响
        3.2 神(意识)对自然之气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9)基于脑电及太赫兹检测技术对练功前后人体生命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
    1 人体生命优化状态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1 人体生命优化状态概述
        1.2 人体生命优化状态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3 优化人体生命状态的方法
    2 脑电与人体生命状态的检测
        2.1 脑电图简介
        2.2 正常生理状态的脑电图特征
        2.3 脑电检测与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关系
    3 太赫兹与人体生命状态的检测
        3.1 太赫兹波简介
        3.2 太赫兹波的特性
        3.3 传统中医“气”理论的阐述
        3.4 人体外气实质的现代科学研究
        3.5 太赫兹检测与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关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前言
    2 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
        2.1 目的
        2.2 实验对象
        2.3 实验培训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室条件
        2.6 实验方法
        2.7 数据采集和提取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脑电图检测结果
        3.2 常态与形气神三位一体状态下手掌劳宫穴太赫兹波平均功率均值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意义与运用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入静音频口令词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四、气功外气对肠道功能调节作用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D]. 杜菁.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2]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D]. 赵吉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道教辟谷文化研究[D]. 薛中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4]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D]. 王英璟. 山东大学, 2019(02)
  • [5]气功“外气”古今临床应用规律浅议[A]. 邹德辉,张亚倩,钱朝良,杨金月,尔佳丽,张燕.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2019
  • [6]临床气功学30年的临床探讨[A]. 万苏建,丁智炜,杨莉.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2019
  • [7]气功外气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个案报道[A]. 赵张旸,刘争强,章文春,赵吉超,曾雅婷.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8]中医气学说神气相关的理论研究[D]. 邢欢.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基于脑电及太赫兹检测技术对练功前后人体生命状态的研究[D]. 饶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基于气功“外气”对体外培养小鼠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A]. 任建坤,邱烈泽,林松,赵怀洋,章文春.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2016

标签:;  ;  ;  ;  ;  

气功外气对肠功能调节作用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