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Ⅰ)根芽中驱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沈阳药学院、辽宁省药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1](1974)在《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3.鹤草酚驱绦作用及其原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鹤草酚的急性毒性实验指出,小鼠口服LD50为599.8毫克/公斤,油、洒和蓖麻油增加该药毒性,该药引起蛔虫兴奋,因此提出,在服用该药时,忌服大量油酒类食物、避免用蓖麻油作致泻剂和先驱蛔虫后驱绦虫为宜的看法。实验证明,该药对猪肉绦虫囊尾蚴、猪肉绦虫幼虫、短膜壳绦虫和莫氏绦虫均有驱除或杀灭作用,而且对成虫的作用要比对幼虫和囊尾蚴的作用更为敏感。在对短膜壳绦虫和莫氏绦虫作用的比较实验看到,该药比别丁和灭绦灵作用快、海性小、效力高。通过对猪肉绦虫幼虫、莫氏绦虫成虫作用方式的观察和对莫氏绦虫的糖元、虫体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指出,该药驱绦的显著疗效可能是由于该药迅速使绦虫吸盘丧失吸着功能,又全虫急骤挛缩呈痉挛性麻痹状态,致使绦虫脱离肠壁驱于体外;该药杀灭绦虫的原理可能是它显著和持久地抑制虫体细胞代谢,切断维持生命的能量供给所致。
王根法,杨元清,乐文菊,杨惠中,尤纪青,谢蓉蓉[2](1979)在《鹤草酚及其合并硝唑咪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鹤草酚(Agrlmophol)为中药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bed.)根芽的提取物,有促使动物体内血吸虫移行入肝和杀死血吸虫成虫的作用。后一作用在中药试验治疗血吸虫病时尚属首次发现。但鹤草酚治疗小白鼠血吸虫病的疗效不高,不适宜于单独使用,当和小剂量的合成药物硝唑咪共同使用时,则明显提高了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效果,病犬的雌虫减少率可达98~100%。鹤草酚的毒性症状主要表现在肠胃道及神经系统反应,应用较大剂量时可使家犬双目失明,病理观察也证明了上述损害,但猕猴口服大剂量鹤草酚,除产生肠胃道反应外并未发现视力障碍。
沈阳药学院、辽宁省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室[3](1973)在《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1.根芽中驱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分析》文中认为 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又名龙牙草,系蔷薇科(Rosaeeae)龙牙草属植物,野生于我国各地。同属植物在东北有三个品种,即:龙牙草(A.pilosa);大托叶龙牙草(A.coreana);圆叶龙牙草(A.obtusifolia)及一个变种腺枝龙牙草(Var.A.viscidula)。其中以龙牙草(A.pilosa)分布最广。清《本草纲目拾遗》曾记载:“仙鹤草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及肠风下血、崩痢”。我国
沈阳药学院中草药研究室,辽宁省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室[4](1974)在《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Ⅰ)根芽中驱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根芽驱绦有效部分的两种提取方法:石灰乳法和石油醚法,以上两种方法经临床验证均可应用。同时进一步介绍了仙鹤草根芽驱绦有效成分鹤草酚的提取和精制方法:用石油醚抽提,得浅黄色粗结晶。用氯仿溶解,后用石油醚重结晶,即得鹤草酚。鹤草酚经薄层鉴定为单一色斑,分子量474,分予式为C26H34O8,并作了紫外、红外光谱分析数据。文中还介绍了利用碱度分溶法分离结晶A和鹤草酚的工艺流程。晶A体外灭囊试验无效。鹤草酚体外灭囊试验和临床观察证明是主要有效成分。因而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化学研究工作(请见《中草药通讯》1974年5,6期连载)。
辽宁省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室[5](1973)在《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提取》文中指出 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又名龙牙草,系蔷薇科龙牙草属植物,野生于我国各地。同属植物在东北地区共有三个品种即:龙牙草(A.pilosa);大托叶龙牙草(A.coreana);圆叶龙牙草(A.obtusifolia)及一个变种腺枝龙牙草(Var.vicidula)。其中以龙牙草(A.pilosa)分布最广。国内外对同属植物的研究较多,但未见有关驱线虫有效成分方面的报道。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遵
张慧波,孙向东[6](2003)在《超临界萃取的鹤草芽浸膏中鹤草酚成分研究》文中提出对由超临界萃取和溶剂法萃取的浸膏中酚性物应用化学方法进行了性质检验、失重检验 ,利用紫外光谱进一步确定了酚性物中的鹤草酚含量 ,通过对比再次证明了超临界萃取不仅萃取率高 ,而且萃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也高。
杜超[7](2008)在《HPLC法测定仙鹤草中鹤草酚含量及鹤草酚结构的2DNMR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又名龙牙草,系蔷薇科(Rosaceae)龙牙草属植物。野生于我国各地,储量较大。据历代本草记载,仙鹤草有收敛止血,消积止痢,解毒消肿的功效,我国民间多用其全草止血消炎,根茎治痢,茎叶治肠道痢血。药理研究也表明,仙鹤草具有抗菌,抗寄生虫,消炎和止血,抗癌等多种作用。仙鹤草秋芽及所含的鹤草酚具有显著的驱绦虫作用。利用HPLC法测定了仙鹤草不同部位中的鹤草酚的含量,修订完善了文献中对其含量测定方法的色谱条件,并进一步考察了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等条件,提高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溶剂提取及反复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Sephadex LH-20和反复重结晶等手段,从仙鹤草秋芽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数据等方法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鹤草酚(agrimophol,1)、伪绵马素(pseudo-aspidin,2)、仙鹤草酚B(agrimol B,3)、花旗松素(taxifolin,4)、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agrimonolide-6-O-β-D-glucopyranoside,5)、异台黄杞苷(isoengeletin,6)、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pyranoside,7)、没食子酸(gallic acid,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其中化合物6、7为首次从龙牙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对鹤草酚进行了测试,并且对该结构的高分辨二维NMR数据进行了分析。
张丰聪[8](2013)在《近代中药研究与理论嬗变 ——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中心》文中认为研究动机: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医药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对现代影响至深的“近代模式”。近代医药学期刊,以其动态性、真实性、时效性、交流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保存了大量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刊载了大量中药研究的论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代医药学期刊发表的中药文献的研究,总结近代中药研究成果,反思近代以来中药研究的利弊得失,探讨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结合的可能层次。研究目的:以近代医药学期刊文献为基础,研究近代中药理论的嬗变。由此出发,探讨近代中药理论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对近现代中药理论的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学方法: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以“全国报刊索引”中的《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和《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为主要检索资料来源,以《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和《中药研究与文献检索》为线索,对《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进行过录,系统收集近代医药学期刊中的中药研究文献,建立近代医药学期刊中药文献数据库,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近代中药理论进展,研究近代中药理论嬗变。(2)史学研究法:系统运用历史方法学中的归纳、比较、分析、考证等方法,分析古今中药理论之变迁,梳理当时之期刊参与者以及中药研究者对近代中药理论的作用和贡献,划分近代中药研究的三个阶段。(3)社会学方法:采用间接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近代医药学期刊等第二手资料,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对中药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的影响。(4)哲学方法:综合运用矛盾分析、现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药理论嬗变进行系统分析和辩证综合,分析近代中药理论的形成模式,探讨近代科学思维对中药研究的影响。(5)思维科学方法:运用形象(直感)思维学方法,从经验思维和抽象思维角度出发,研究中药理论从经验或感觉上升为系统理论过程,探讨近代科学思维对近代中药研究的影响。研究内容:(1)对近代医药学期刊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不同期刊特点,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2)对近代医药学期刊中涉及中药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近代医药学期刊中药文献数据库,分析涉及中药理论和研究的文献,总结近代中药理论特点;(3)在深入了解近代中医理论嬗变基础上,对比古今中药理论,探析近代中药理论特点,分析“本草”到“中药”的嬗变过程,探讨近代中药理论嬗变对近现代中药研究影响;(4)分析古代本草学的继承性、创造性和局限性,结合中药传统药理与现代药理等的对比,讨论近代文化、社会等因素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研究结论:1.近代医药学期刊是近代中药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要媒介,刊载了大量近代中药研究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珍贵的文献价值;2.“西风东渐”对近代中药研究影响甚巨,文化、社会因素影响传统本草理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科学化研究提供条件,传统本草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逐步向现代中药研究模式转变,取得较多成果;3.近代中药的研究的内容以生药学、中药的化学研究和药理研究为主,中药药理的研究代表了近代中国药学的研究水平;4.中药“近代模式”对现代中药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现代中药研究基本上沿袭了近代中药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但其研究结果能否回归传统中医药理论值的反思。
陈钧鸿,周同惠,杜棣华[9](1979)在《建国三十年来药物分析的成就》文中提出 建国以来,我国药物研究和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分析任务,使药物分析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准确、灵敏、快速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解决了许多过去很难解决的问题,又促使我国药物科研和生产迅速改变面貌。 1959年以前药物分析成就已有综述,现根据能得到的资料,就近二十年来的工作,按药物结构分析和药物成分分析两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以反映我国药物分析所取得的成就。一、药物结构分析
李端[10](1977)在《关于中西药结合的几个途径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 为努力发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药品,多快好省地研制和生产新品种,积极创制中西结合的新药,战斗在医药卫生战线的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六·二六”指示和“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进一步认识到:
二、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Ⅰ)根芽中驱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Ⅰ)根芽中驱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6)超临界萃取的鹤草芽浸膏中鹤草酚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原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性质鉴别 |
1.2.2 失重检验 |
1.2.3 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酚性物中鹤草酚的鉴别 |
2.1.1 酚性物性质检验 |
2.1.2 酚性物干燥实验 |
2.1.3 酚性物中鹤草酚含量测定 |
3 结 论 |
(7)HPLC法测定仙鹤草中鹤草酚含量及鹤草酚结构的2DNMR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仙鹤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1 化学成分 |
2.2 药理作用 |
第三章 HPLC法测定仙鹤草植物中鹤草酚方法研究 |
3.1 文献报道概况及分析 |
3.2 试验仪器及材料 |
3.3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试验 |
3.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3.3.2 流动相的考察 |
3.4 对照品鹤草酚的制备及纯度测定 |
3.5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6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6.1 提取方法的考察 |
3.6.2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
3.7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8 精密度试验 |
3.9 重复性试验 |
3.10 稳定性试验 |
3.11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2 样品的测定 |
3.13 结论 |
第四章 仙鹤草秋芽化学成分研究 |
4.1 引言 |
4.2 得自仙鹤草秋芽化合物简介 |
4.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五章 鹤草酚的~(13)C-NMR和2D-NMR谱的测定及分析 |
第六章 实验部分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 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
6.3 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图 |
(8)近代中药研究与理论嬗变 ——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1.1 核心问题 |
1.2 时间界定 |
1.3 载体界定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3.1 文献学方法 |
3.2 史学研究法 |
3.3 社会学方法 |
3.4 哲学方法 |
3.5 思维科学方法 |
第一部分 近代医药学期刊研究概况 |
1.近代医药学期刊现状调查 |
1.1 近代医药学期刊出版情况 |
1.2 现存近代中医药期刊调查 |
1.3 近代医药学期刊研究现状 |
2.近代中医药期刊特点 |
3.近代中医药期刊涉及的主要问题 |
3.1 中医发展之路 |
3.2 中医在困境中的抗争 |
3.3 中西汇通之探讨 |
3.4 中医教育 |
3.5 名医之话 |
3.6 名医验案 |
3.7 医学科普 |
3.8 中药、方剂学的研究 |
3.9 其他 |
第二部分 近代期刊的中药文献研究 |
1.近代中药研究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
2.近代重要中医药期刊有关中药的文献研究 |
2.1 《绍兴医药学报》 |
2.2 《中医杂志》 |
2.3 《三三医报》 |
2.4 《奉天医学杂志》 |
2.5 《杏林医学月报》 |
2.6 《广东医药月报》 |
2.7 《中医世界》 |
2.8 《自强医学月刊》 |
2.9 香港《国医杂志》 |
2.10 《医林一谔》 |
2.11 《神州国医学报》 |
2.12 《国医公报》 |
2.13 《光华医药杂志》 |
2.14 《现代中医》 |
2.15 《医界春秋》 |
2.16 《中医新生命》 |
2.17 《北平医药月刊》 |
2.18 《文医半月刊》 |
2.19 《国医砥柱月刊》 |
2.20 《中国医学》 |
2.21 《新中医刊》 |
2.22 《北京医药月刊》 |
2.23 《国药新声》 |
2.24 《国医导报》 |
2.25 《复兴中医》 |
2.26 《中国医药月刊》 |
2.27 《医文》 |
2.28 《华西医药杂志》 |
2.29 《苏州国医杂志》 |
3.近代刊载中药研究文献的其他刊物 |
3.1 《中华药学杂志》 |
3.2 《中国生理学杂志》 |
3.3 其他 |
第三部分 近代中药研究及理论嬗变 |
1.近代中药研究概述 |
1.1 文献研究 |
1.2 实验研究 |
2.基于医药期刊的近代中药研究 |
2.1 生药学研究 |
2.2 中药的化学研究 |
2.3 中药药理研究 |
2.4 中药临床研究 |
2.5 研究机构 |
3.近代中药研究评价 |
3.1 研究内容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较少 |
3.2 研究范围较狭窄 |
3.3 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较少 |
4.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本草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
1.1 传统本草学与博物学 |
1.2 现代中药理论研究困惑 |
2.从传统“本草”到近代“中药” |
2.1 本草 |
2.2 中药 |
3.近代中药理论研究内容变化的原因 |
3.1 中药理论的“近代模式”及其影响 |
3.2 近代中药研究重心的转移 |
3.3 影响因素 |
结论 |
致谢 |
其他参考书目 |
附录 |
四、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Ⅰ)根芽中驱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3.鹤草酚驱绦作用及其原理的研究[J]. 沈阳药学院、辽宁省药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74(00)
- [2]鹤草酚及其合并硝唑咪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研究[J]. 王根法,杨元清,乐文菊,杨惠中,尤纪青,谢蓉蓉. 药学学报, 1979(06)
- [3]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1.根芽中驱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分析[J]. 沈阳药学院、辽宁省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室.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73(01)
- [4]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研究 (Ⅰ)根芽中驱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分析[J]. 沈阳药学院中草药研究室,辽宁省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室. 中草药通讯, 1974(05)
- [5]仙鹤草驱绦虫有效成分的提取[J]. 辽宁省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室. 新医药学杂志, 1973(03)
- [6]超临界萃取的鹤草芽浸膏中鹤草酚成分研究[J]. 张慧波,孙向东. 辽宁化工, 2003(09)
- [7]HPLC法测定仙鹤草中鹤草酚含量及鹤草酚结构的2DNMR分析研究[D]. 杜超. 沈阳药科大学, 2008(11)
- [8]近代中药研究与理论嬗变 ——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中心[D]. 张丰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建国三十年来药物分析的成就[J]. 陈钧鸿,周同惠,杜棣华. 分析化学, 1979(06)
- [10]关于中西药结合的几个途径的探索[J]. 李端. 新医药学杂志, 19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