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经贸合作现状及我国应采取的战略

亚太地区经贸合作现状及我国应采取的战略

一、亚太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状况及我国应采取的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吴安庆[1](2021)在《战后日本参与国际秩序建设的制度战略选择 ——以日美非对称相互依赖为中心的分析》文中认为

高文胜,张永涛[2](2021)在《日本“巨型FTA”战略:演变、特征、评估及对中国的影响》文中认为大力推动"巨型FTA"是日本FTA战略逐渐深化的结果,代表着日本自由贸易的新动向。日本"巨型FTA"战略分为形成和发展两大演变阶段,其实施特征主要包括同时推进、重点突破、灵活机动,建立并完善"高标准"贸易规则模板,以主导推动亚太自贸区成行为最终目标。"巨型FTA"战略是日本亚太经济合作战略的体现,对于日本进一步获取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有助力作用,不过在战略层面上难以摆脱美国的制约,而日本政权更迭又增大了战略实施的不确定性。日本"巨型FTA"战略在贸易规则、贸易环境与战略布局这三个层面上会对中国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密切关注。

潘涛[3](2021)在《“一带一路”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

宋佳致[4](2021)在《安倍内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议案通过的国内政治机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蔺嘉玮[5](2021)在《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互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李晗晗[6](2021)在《“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构建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满足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耗大国以及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迫切要求推进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促成环境保护合作的进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国家产业结构较为粗放或急需面临转型,碳排放需求大,碳市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具备一定的可行性。构建统一性国际碳市场作为我国政府一项重要的战略构想,能够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促进沿线国家生态战略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由此,进一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现状,探索森林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碳市场构建经验,比较我国国内的碳试点市场的优势与不足并总结有效经验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本文比较分析国际成熟碳市场经验,立足当前我国碳试点市场状况,结合沿线国家碳市场发展情况,首先是分析“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利用熵权法分析沿线各国风险水平状况,并就沿线国家经济状况、金融风险因素、社会环境、工业发展水平和碳汇水平,分析构建“一带一路”森林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其次是构建“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通过对市场的构建原则与组织框架进行总体规划,再就市场要素、市场运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进行设计;最后从经济、资源、法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提出适合“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的保障制度,促进市场高效运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构建“一带一路”国际碳市场建设的构想是可行的。通过对沿线国家状况及我国碳市场发展状况的研究,中国及沿线国家的森林碳汇量需求是巨大的。(2)国际碳市场建设中国际沟通与联合机制坚持多边链接原则,能够实现碳市场的成功建设。(3)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要基于实际,提供经济、资源、法律、社会等制度与政策方面的不断完善与健全。不断加大低碳理念普及力度,为国际碳市场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孙秀娟,路广[7](2021)在《CPTPP正式生效后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Progress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是当前亚太区域首个自由贸易协议,该协议有高标准和高质量的特征,是全球贸易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的重要表现。CPTPP作为一种重构的贸易规则,生效后会对我国产生极大影响。基于此,主要研究CPTPP生效后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并分析为应对多种挑战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田人渠[8](2020)在《“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农业深度融入世界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进展,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耕地投资更是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部分国家的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式为主,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低,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高度互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具有互利共赢的基础及广阔的投资前景。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安全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各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亦是现阶段我国与“一带一路”成员急需深入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对外耕地投资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耕地资源状况、双边距离及制度环境等因素对我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影响机制,可以丰富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投资领域的研究,为优化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耕地投资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在理论方面,本文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来探究影响我国在沿线地区耕地投资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双边经济距离、东道国制度环境和耕地资源水平影响中国对外耕地投资区位选择及投资规模的理论假说,拓展了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东道国2008-2017年的耕地资源水平,并采用东道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依存度测算双边经济距离,将这两个变量和东道国制度环境等区位特征纳入实证模型中,实证分析中国在沿线国家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投资规模的影响机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基于资源配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国家的投资合作模式。本文的实证分析补充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耕地投资的经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一带一路”国家耕地资源各指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在耕地评价指标体系中,可再生淡水资源和可灌溉农田面积所占权重较高,反映了耕地质量本身的相对重要性。(2)中国的耕地投资在区位选择阶段和投资规模决策阶段既有相同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因素。在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阶段,我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近的双边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政府腐败水平较低的国家。在投资规模决策阶段,东道国的耕地资源水平、腐败水平、农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和地理距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东道国的耕地资源水平对我国耕地投资的吸引力会受到腐败水平的负向调节,而政府有效性和市场规模有助于强化耕地资源对我国耕地投资的促进作用。(3)沿线国家的区位特征差异较大,我国需要结合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开展差异化的耕地投资合作,在欠发达的地区注重保护水土资源及农户生计,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注重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环节,加强企业与当地市场的联系,保证沿线地区耕地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谨慎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企业层面:(1)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国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应重点关注双边经济距离较近及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2)跨国耕地投资应注重对当地资源环境的保护,确保耕地投资的可持续发展;(3)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地制宜的开展耕地投资合作。政府层面:(1)缩短双边经济距离,为中国的耕地投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制定和完善国际耕地投资规则标准。有效识别东道国投资风险,降低企业对外耕地投资的不确定性。

吴天博[9](2020)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步入21世纪后,中国林业产业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贸易自由化浪潮以及世界木质林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不断提升自身生产加工水平、扩大产品生产种类及规模,促使我国林业产业生产及供给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木质林产品外贸规模显着扩大、贸易流量逐年攀升,产品与市场结构也日趋完善。时至今日,中国林业产业已在国际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木质林产品生产国、加工国及贸易国,被誉为“世界木材工厂”。尽管如此,林业作为我国战略性基础产业,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三期叠加”时期,中国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也在与日俱增。一方面,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持续推进及“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国林业经济结构随着国家森林资源禀赋水平及比较优势发生了深刻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有效利用国内外森林资源与市场是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维护我国木材安全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时至今日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市场仍长期高度集中于北美、东南亚、东亚及少数欧盟国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木质林产品全球供应链及稳定出口渠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以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设为具体途径,秉承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包容和平衡发展,通过提高区域间开放水平,开展跨国互通互联,提升经贸合作水平,以此实现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再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为我国打造稳定的、高质量、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林业开放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有利契机。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视角研究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以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从贸易规模、贸易产品质量及贸易竞争力等三个层面入手,对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对中国进口产品质量及提升潜力进行了分析,对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并对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发展对策,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长足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参考。本文具体结论如下: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表明:21世纪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我国常年处于贸易顺差。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市场稳定且集中,进口产品以原木、锯材、木浆等木材原料为主,出口产品以人造板、纸制品、木制品、木家具等木材制成品为主,进口对象主要集中于东欧及北欧国家,出口对象主要集中于西亚及西欧地区国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贸易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但双边木质林产品贸易合作空间仍未得到充分开拓,仍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研究表明:双边人均经济水平的增长对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提升作用最为显着,双边人口规模的扩大同样有利于提升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空间距离对贸易的阻碍作用仍然存在;“五通”建设整体水平及各分项指标水平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各类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效率均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现阶段看来,“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效率提升的贡献更大,但从发展角度而言,“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贸易效率提升潜力层面,双边贸易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除“资金融通”外,其他“五通”建设水平的提升均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各类木质林产品贸易效率的升级。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研究表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后,中国从大部分沿线国家进口木质林产品质量呈显着上升趋势,除原木进口质量小幅下滑外,其余各类产品进口质量均稳步提升。“五通”建设总水平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均有助于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的升级,但由于现阶段我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设水平的相对滞后,“民心相通”指标回归结果显着为负;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质量升级潜力有着巨大的正向促进作用,表明贸易便利化和民意基础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贸易畅通”和“民心相同”应是未来的重点关注领域。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中国木质林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但限于我国森林资源禀赋水平、林产工业发展水平及投入资本等诸多因素,我国木质林产品在出口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与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木质林产品综合竞争力在研究国家中处于下游,“大而不强”仍是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在木材原料产品的竞争劣势表现明显,且在短时间内无法逆转。但木材加工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优势明显,人造板、木制品及木家具等3类产品竞争优势突出,印证了近年来中国林产工业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竞争优势与中国相似,多集中于木材加工产品,表明未来沿线木质林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的进步对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起关键作用。最后,依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从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木质林产品贸易环境、提升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及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多元化木质林产品市场等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启示,以期为推进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长远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参考。

李振福,王紫荆,韩春美[10](2020)在《国内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综述》文中指出为对北极地区进行更深入和更细致的探索,助力我国参与北极事务和开发利用北极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北极问题展开研究。文章梳理国内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分别从来源、应用和展望等方面对现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主要包括渐进决策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和地缘势理论、通权论和"通实力"理论、国际公共品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以及多层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及多学科交融的新型方法;基于相关理论和方法尚缺乏纵向支撑、系统体系和量化分析的现状,未来北极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研究体系增强系统性、学科交融、研究理论富于实用性以及研究方法融入更多量化分析。

二、亚太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状况及我国应采取的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太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状况及我国应采取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6)“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构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际碳交易
        2.1.2 国际碳市场分类
        2.1.3 清洁发展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经济理论
        2.2.2 排污权交易理论
        2.2.3 科斯产权理论
        2.2.4 行为经济学理论
        2.2.5 公共产品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交易市场构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构建必要性分析
        3.1.1 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建设现状
        3.1.2 构建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的外在必要性
        3.1.3 构建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的内在必要性
    3.2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设碳市场基础条件现状
        3.2.1 化石能源消耗
        3.2.2 经济发展现状
        3.2.3 生态环境现状
    3.3 基于熵权法下的国际森林碳市场风险测度分析
        3.3.1 熵权法
        3.3.2 指标选取
        3.3.3 实证分析
    3.4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可行性分析
        3.4.1 低风险国家需加快碳市场建设进程
        3.4.2 中风险国家需加强沟通与支持
        3.4.3 高风险国家需暂缓考虑建设碳市场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构建
    4.1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构建原则及组织架构
        4.1.1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构建原则
        4.1.2 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组织框架
    4.2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要素设计
        4.2.1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主体
        4.2.2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客体
        4.2.3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平台
    4.3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设计
        4.3.1 总量控制及覆盖机制
        4.3.2 初始配额分配机制
        4.3.3 市场交易机制
        4.3.4 监测、报告及核查(MRV)机制
        4.3.5 履约与惩罚机制
        4.3.6 国际沟通与联合机制
    4.4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4.4.1 风险预警机制
        4.4.2 风险监控机制
        4.4.3 风险管理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保障制度
    5.1 健全市场机制并完善金融环境的经济保障制度
        5.1.1 构建完善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建设
        5.1.2 加强森林碳汇宣传广告投入推广
        5.1.3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5.1.4 创造良好森林碳汇金融环境
        5.1.5 加大林业经营目标生态经济补偿力度
    5.2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源保障制度
        5.2.1 实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5.2.2 提高森林资源保护与抚育力度
        5.2.3 积极推动森林管理与生态补偿机制
        5.2.4 健全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制度
        5.2.5 完善人为毁林防治和惩罚制度
    5.3 完善补偿法规体系的法律保障制度
        5.3.1 建立森林碳汇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5.3.2 健全森林碳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5.3.3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风险管控法律
        5.3.4 完善森林碳汇扶贫补偿法律制度
    5.4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并发展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
        5.4.1 推动森林碳市场人才战略建设
        5.4.2 提高区域统筹与民生扶贫保障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CPTPP正式生效后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CPTPP正式生效后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与CPTPP成员国间出口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二)我国在亚太地区中经济贸易话语权降低
    (三)我国加入CPTPP协定难度会逐渐提升
二、我国在CPTPP正式生效后对外贸易的出路
    (一)尽快与CPTPP成员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三)完善竞争政策
    (四)优化调整产业出口产品结构
    (五)联合发展中国家增强话语权
    (六)考虑尽快加入CPTPP

(8)“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一、耕地及耕地资源
        二、对外耕地投资
        三、区域投资合作
        四、研究范围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论文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第二节 对外耕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旧殖民时期与现代对外耕地投资
        二、对外耕地投资的评价
        三、全球耕地投资的主要投资国与目标国
    第三节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动因
        二、中国对外耕地投资规模及对东道国的影响
        三、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第四节 现有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说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
        三、资源配置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双边距离对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模型基本框架
        二、双边距离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三节 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
    第四节 东道国耕地资源对产业聚集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现状、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对外农业投资及耕地投资现状
        一、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分析
        二、沿线国家的耕地投资现状
    第二节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机遇和优势
        一、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机遇
        二、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优势
    第三节 我国对外耕地投资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层面
        二、宏观层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测算
    第一节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择及系统构建
        二、各指标空间集聚特征和异常值分析
    第二节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简介
        二、沿线国家耕地资源实证研究
    第三节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带一路”耕地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模型设定
        一、实证研究范围
        二、计量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三、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研究讨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投资合作模式研究
    第一节 东道国区位特征分析
        一、对应分析基本原理
        二、对应分析结果
    第二节 基于优势互补的投资合作模式
        一、中国与俄罗斯的投资合作分析
        二、中国与缅甸的投资合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企业层面
        二、国家层面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沿线国家外资获得东道国耕地使用权规定
    附录2 沿线国家范围(第六章实证分析)
    附录3 2008 -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48个国家的耕地资源评价指标权重
    附录4 2008 -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48个国家的耕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附录5 沿线国家农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计算结果
    附录6 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农作物产业区位熵值
    附录7 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农作物产业区位熵值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研究综述
        1.2.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的研究综述
        1.2.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下国际贸易的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理论框架
    2.1 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1.1 国际贸易规模相关理论
        2.1.2 国际贸易质量相关理论
        2.1.3 国际贸易竞争力相关理论
    2.2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站位
        2.2.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论内涵与意义
        2.2.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际贸易规模
        2.2.3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际贸易质量
        2.2.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际贸易竞争力
    2.3 理论框架的构建
        2.3.1 国际贸易规模、国际贸易质量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逻辑关系
        2.3.2 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支撑与经验支撑
    2.4 本章小结
3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3.1.1 中国木质林产品整体贸易现状
        3.1.2 中国木质林产品分类产品贸易现状
        3.1.3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特点
    3.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范围界定
        3.2.2 双边贸易流量分析
        3.2.3 双边贸易结构分析
        3.2.4 双边贸易互补性关系分析
        3.2.5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存在问题分析
    3.3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五通”建设水平分析
        3.3.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五通指标体系构建
        3.3.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五通水平测算
    3.4 本章小结
4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及潜力评估
    4.1 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
        4.1.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4.1.2 研究国家选取及数据来源
        4.1.3 模型回归结果及相关分析
    4.2 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构建
        4.2.2 模型回归结果及相关分析
        4.2.3 变量相对重要性分析
    4.3 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效率提升潜力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分析
    5.1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测度
        5.1.1 国际贸易产品质量测算方法选取
        5.1.2 研究国家选取及数据来源
        5.1.3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测算结果及相关分析
    5.2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设定
        5.2.2 模型回归结果及相关分析
        5.2.3 变量相对重要性分析
        5.2.4 影响机制讨论
    5.3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质量的提升潜力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6.1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
        6.1.1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及理论综述
        6.1.2 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
        6.1.3 研究国家选取
        6.1.4 木质林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评价
        6.1.5 木质林产品分类国际竞争力评价
    6.2 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
        6.2.3 模型回归结果及相关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政策启示
    7.1 完善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环境
    7.2 提升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
    7.3 打造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多元化木质林产品市场结构
    7.4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国内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
    1.1 渐进决策理论
    1.2 地缘政治理论和地缘势理论
    1.3 通权论和“通实力”理论
    1.4 国际公共品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1.5 多层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
2 北极问题研究的方法
    2.1 定性分析方法
    2.2 定量分析方法
    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2.4 多学科交融的新型方法
3 北极问题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趋势
    3.1 现有研究理论和方法评价
        3.1.1 研究领域广泛,但缺乏纵向支撑
        3.1.2 理论结合时政,但缺乏系统体系
        3.1.3 研究方法丰富,但缺乏量化分析
    3.2 突破空间和发展趋势
        3.2.1 研究体系系统性逐步增强
        3.2.2 学科交融成为研究新趋势
        3.2.3 研究理论富于实际应用性
        3.2.4 研究方法融入更多量化分析
4 结语

四、亚太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状况及我国应采取的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参与国际秩序建设的制度战略选择 ——以日美非对称相互依赖为中心的分析[D]. 吴安庆. 外交学院, 2021
  • [2]日本“巨型FTA”战略:演变、特征、评估及对中国的影响[J]. 高文胜,张永涛. 日本学刊, 2021(05)
  • [3]“一带一路”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D]. 潘涛. 河北大学, 2021
  • [4]安倍内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议案通过的国内政治机制因素分析[D]. 宋佳致. 外交学院, 2021
  • [5]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互影响研究[D]. 蔺嘉玮.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6]“一带一路”国际森林碳交易市场构建问题研究[D]. 李晗晗.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CPTPP正式生效后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探索[J]. 孙秀娟,路广. 经济研究导刊, 2021(01)
  • [8]“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D]. 田人渠.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2)
  • [9]“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研究[D]. 吴天博.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10]国内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综述[J]. 李振福,王紫荆,韩春美.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10)

标签:;  ;  ;  ;  ;  

亚太地区经贸合作现状及我国应采取的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