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宁[1](1984)在《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我们党从抗大开始一直就是这么明确地提出并坚持这个原则的。但是,在全党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的今天,还有没有必要重新强调这个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同林彪、“四人帮”的所谓“突出政治”是不是一码事;同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学生以学为主是相悖的还是一致的;怎样才算真正地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等等,人们的认识并没有完全统一,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这对于办好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建国治军人才,至关重要。

蔡毅强[2](2019)在《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校立德树人本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而建构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教育系统。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构建是要研究如何让“立德树人系统”这一客观存在的对象,通过系统化地运行而有效性地实现育人目标。重点是要回答好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怎样系统化运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准确、科学地把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是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进行深刻精辟的论述,为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蕴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以阐述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系统思想,描绘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基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人学理论内涵,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形成了重要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实践,高校立德树人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通过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现状的审视,我们发现立德树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运行过程和方式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整体性功能和系统性运行的不足。因此,从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境遇出发,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系统。只有在充分分析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过程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探索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外路径,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先以马克思人学理论来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之后,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为理论依据,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来探索构建一套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外协同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启了新视界。

徐光辉[3](1998)在《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着重从内容、特征上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探究.在内容上概括了五个方面,同时,揭示了邓小平教育思想所具有的“五性”特征,力求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完整、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骆郁廷[4](200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德育的基本经验》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德育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的新路子,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主要体现在: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开展高校德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高校德育;坚持在高校德育中贯彻疏导的方针;坚持引导青年知识分子走正确的成长道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德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德育的基础。认真总结、概括和凝练这些基本经验,是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重要前提。

韩强[5](2008)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文中认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经受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使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的恢复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改革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

杨德广[6](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三代领导人对教育地位和功能、教育方针、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在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脉搏,传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工作做了系列重要论述。一是强调教育优先的地位和培养人才的功能,提出"四个服务",重视高校育人功能;二是从党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强调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出培养"三有"新时代青年,确定"五育"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指出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四是明确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师的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好老师,关注教师待遇;五是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我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把我国从教育大国建设成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王晖[7](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杨燕[8](2005)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共和国的教育事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推进我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本论文侧重于从素质教育的思想道德方面,系统地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重要内容异同及其主要特征,从而有利于正确理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内容;有利于正确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地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来指导教育实践。特别是得出的对全面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即坚持与时俱进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显着特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搞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是搞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对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冯建军[9](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从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之首,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再到"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对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也是对教育本真和德性的回归,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德育的规律。1978—2018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的40年。学校德育工作从"文革"之后步入正轨有序的发展,

吴艳东[10](2010)在《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文中研究指明“方向”和“道路”问题,无论于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发展事实上总存在多重方向的空间,而正确的方向往往具有唯一性。这种“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客观上需要为人和社会的发展引导方向,即导向。导向作为一种古今中外的普遍性的社会历史现象,是导向主体引导客体朝着某种方向发展的行动和过程。简单而言,导向就是主体为客体引导方向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贯穿于阶级社会始终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导向,即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它是为帮助和引导人们辨别、选择和坚持一定的方向,并循着这种方向行动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论文以“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为线索,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本质、内容、规律等问题,又将这一论题置于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时代价值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效果的基本思路。本文除了导论部分外,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价值进行了深刻透析。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高度自觉。从根本上说,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因而,研究导向问题就是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可以划清各种思想理论界限,反对错误倾向,增强核心价值主导。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可以为个体引导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可以指明社会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社会发展道路。第二部分在对导向概念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内涵,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本质及其特征。本文从活动的意义上理解导向,认为所谓导向,是指导向主体引导客体朝着某种方向发展的行动和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阶级社会以来存在并贯穿阶级社会始终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内在包含着导向。即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是指为了帮助和引导人们辨别、选择和坚持一定的方向并循着这种方向而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从思想政治上进行的一种倾向性引导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具有方向性、控制性、前瞻性、选择性、能动性、实践性等特征。第三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主要包含思想导向、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等内容。思想导向是指帮助和引导人们对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辨别、选择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并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行为的活动和过程。政治导向,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人们进行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和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给人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路线和政治态度上的把关定向。价值导向是用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个体的价值取向进行倾向性引导的活动和过程,进一步说就是为帮助和引导人们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辨别、选择、坚持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并用其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舆论导向,简言之,就是对社会舆论进行倾向性地引导的活动和过程,进一步讲就是帮助和引导人们对多样化的社会舆论进行辨别、有倾向性地选择某种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思想导向是根本,政治导向是核心,价值导向是基础,舆论导向是保障。第四部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几个规律性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活动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效果是以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规律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必然趋势。本文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六个规律性问题:政治主导问题;思想调节问题;疏导结合问题;协调导向问题;反复强化问题和交互作用问题等。第五部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实施思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效果是对本论题开展系统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效果的基本思路:第一,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领导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有没有效果以及取得多大效果,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是否正确与科学。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导向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导向素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活动并保证其能取得积极效果必须具备的素养和品质。它既包含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度自觉的导向意识,也包含一定的导向能力。第三,运用多种导向途径即理论引导;典型引导;目标引导;制度引导;环境引导;媒介引导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合力;第四,要积极创设、利用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引导作用,彰显环境的引导力。

二、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的存在论
        二、人的本质论
        三、人的发展论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解读
        一、人的发展之“全面性”
        二、实现人的发展途径之“全面性”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指导意义
        一、现实的人: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二、人的需要: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
        三、人的主体性:立德树人的人“自主性”确立
        四、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
        二、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
        三、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五、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六、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状况审视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不断提高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良好态势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性提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全员育人:不同主体间尚缺共同发力
        二、全过程育人:不同育人阶段还缺有效衔接
        三、全方位育人: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还需共建共享
        四、高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合力还未完成形成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者教育理念还不完全清晰
        二、教育对象“自我同一性”的矛盾
        三、社会环境时代性变化带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
    第一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生成之要求
        二、教育主客体间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协调立德树人多重矛盾关系的有效方法
        四、体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
    第二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在系统科学理论中的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对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启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总体目标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一、运行的主体要素
        二、运行的介体要素
        三、运行的环体要素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分析
        一、教育实践是教育力与教育关系的有机构成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在动力
        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子系统
    第四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过程
        一、运行过程的基本维度
        二、运行过程的主要环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部路径
    第一节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一、明确全员育人的范畴与责任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
        三、构建教学相长、休戚与共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构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结合的全程育人机制
        一、构建小中大研循序渐进的教育链
        二、开展好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教育
    第三节 架构多维的全方位立德树人空间体系
        一、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课程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与话语体系
        三、多层面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涵养作用
    第四节 完善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工作机制
        一、巩固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把牢和夯实院系党的领导
        三、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外部条件
    第一节 立德树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环境对立德树人的影响
    第二节 整合与构建立德树人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
        一、优化家校关系与合作机制
        二、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共同育人格局
    第三节 构建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一、全媒体和拟态环境的生成
        二、构建主流价值主导、有序清朗的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德育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二、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开展高校德育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高校德育
四、坚持在高校德育中贯彻疏导的方针
五、坚持引导青年知识分子走正确的成长道路
六、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德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七、坚持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
八、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德育的基础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恢复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
    (一) 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重视
二、改革发展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
    (一) 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体制
    (二) 加强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加强
    (四) 高校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成绩斐然
    (五) 其他方面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三、创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至今
    (一) 创新推进高校党建成为主流
    (二) 制度建设有新突破
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教育地位和功能的论述
    (一)教育优先的地位
    (二)培养人才的功能
    (三)“四个”服务的功能
    (四)育人的功能
二、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
    (一)按照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培养人
    (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四个服务”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四)重视体育和美育
三、关于人才培养的论述
    (一)人才的极端重要性
    (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三)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四、关于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
    (一)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做好育人工作
    (三)做“四有”好老师
    (四)高素质教师评价标准
    (五)关注教师的待遇
五、关于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三)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
六、结语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及其相关概念
        1. 素质的涵义
        2. 素质教育
        3. 素质教育观
        4.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
    (二)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2. 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素质的提高
    (三)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研究状况
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形成
    (一) 毛泽东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形成
        1. 形成的历史条件
        2. 形成的过程
    (二) 邓小平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形成
        1. 形成的历史条件
        2. 形成的过程
    (三) 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形成
        1. 形成的历史条件
        2. 形成的过程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一) 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继承与发展
        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2.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思想
        3. 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思想
        4.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思想
    (二) 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继承与发展
        1. 不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 关于三个面向的思想
        3.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4. 关于“四有”新人的思想
        5. 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素质的思想
    (三) 江泽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继承与发展
        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2. 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的思想
        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共同特征
    (一) 理论体系上的同源性
        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理论的科学性
        1. 理论的真理性
        2.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 理论服务的人民性
        1. 培养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2. 指导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践
        3. 指导全民认识思想道德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
    (四) 理论对客观反映的连续性
        1. 对社会需求反映的连续性
        2. 对教育实践反映的连续性
        3. 具体内容的连续性
四、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全面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 指导人们认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 指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践
    (二) 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
        1. 指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处理
        2. 指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关系的处理
    (三) 有利于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迎接先进文化的挑战
        2. 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角度指导保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五、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启示
    (一) 坚持与时俱进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显着特征
        1. 人本身的素质发展要求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时俱进
        2. 社会的发展要求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时俱进
    (二)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
        2. 实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目的的途径
    (三) 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
        1. “高素质”教师的含义
        2. 教师的“高素质”在教学中的体现
        3. 教师的“高素质”如何全面影响学生
    (四) 全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是搞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1. 社会各部门如何搞好本部门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 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处理注重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开展
        3. 各部门应关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五)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
        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注重创新教育
        2.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着力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德育的恢复与整顿 (1978—1982)
    1. 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处理好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 颁布各级各类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恢复学校德育工作秩序
    3. 恢复和开设思想政治课
    4.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素养教育
二、新形势学校德育的曲折探索 (1982—1992)
    1. 把学校德育提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
    2. 坚持“三个面向”, 培育“四有”新人
    3. 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的制度化管理
    4. 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
三、学校德育的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1992—2000)
    1. 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2.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3. 实施学校德育系统工程, 建设德育的新格局
四、学校德育的完善与提升 (2001—2017)
    1. 确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3. 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
    4. 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10)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缘起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价值
    一、划清思想是非界限,增强核心价值主导
    二、引导人生发展方向,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三、指明社会发展方向,坚持正确发展道路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本质
    一、导向的内涵
        (一) 导向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 导向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内涵与本质
        (一)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内涵
        (二)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本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特征
        (一) 方向性
        (二) 控制性
        (三) 前瞻性
        (四) 选择性
        (五) 能动性
        (六) 实践性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内容
    一、思想导向
        (一) 思想观点的激荡
        (二) 思想是非的辨别
        (三) 思想导向的实质
        (四) 坚持真理的追求
    二、政治导向
        (一) 政治导向的实质
        (二) 政治方向的辨别
        (三) 选择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价值导向
        (一) 价值取向的冲突
        (二) 价值导向的实质
        (三) 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与坚持
    四、舆论导向
        (一) 社会舆论的多样性
        (二) 舆论导向的实质
        (三)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五、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内容的关系
        (一) 思想导向是根本
        (二) 政治导向是核心
        (三) 价值导向是基础
        (四) 舆论导向是保障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一、政治主导问题
    二、思想调节问题
    三、疏导结合问题
    四、协调导向问题
    五、反复强化问题
    六、交互作用问题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实施思路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一) 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领导
        (二) 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领导
        (三) 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导向素质
        (一)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导向意识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导向能力
    三、运用多种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活动
        (一) 理论引导
        (二) 实践引导
        (三) 典型引导
        (四) 目标引导
        (五) 利益引导
        (六) 媒介引导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环境
        (一)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宏观环境
        (二)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微观环境
参考文献
    一、经典文献类
    二、学术着作类
    三、主要论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J]. 王永宁. 学术论坛, 1984(02)
  • [2]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D]. 蔡毅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J]. 徐光辉. 楚雄师专学报, 1998(01)
  • [4]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德育的基本经验[J]. 骆郁廷. 高校理论战线, 2009(11)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 韩强. 理论学刊, 2008(02)
  •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J]. 杨德广. 重庆高教研究, 2020(05)
  •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研究[D]. 杨燕. 武汉大学, 2005(05)
  • [9]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J]. 冯建军. 中国德育, 2018(20)
  • [10]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 吴艳东. 武汉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