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虫害监测与预测 第一讲 病虫调查与系统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雷云飞[1](2021)在《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文中认为
梁振京[2](2020)在《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的构建》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气候和耕作制度等影响,安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严重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不仅导致小麦减产,产生的毒素还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因此建立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十分必要,本文在数据库构建和病情预测的基础上,建立小麦赤霉病毒素污染预测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建立了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基础数据库采用了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了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测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气象数据、系统调查田数据库、普通调查田数据库、毒素含量数据库等5个子数据库。2、构建了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采用thinkphp框架和phpstorm编辑器结合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的小麦赤霉病菌毒污染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有数据上报、数据查询、病情预测、毒素预测和系统维护等5大功能模块。数据上报模块病害数据由各县级植保站直接上报,而气象数据和毒素数据由系统管理员统一上报。数据查询模块设置了3种查询方式,可查看已上报的数据,对未上报的数据进行催报,还可对错误数据进行反馈和追报。病情预测模块,建立了利用气象相似年分析和综合预测等2种预测方法。病情智能预测与专家经验结合,提高了准确性。毒素预测模块:建立不同级别病穗率比例(y:病穗率比例)与病穗率(x:病穗率)的关系模型,其中一级病穗率比例与病穗率关系模型为:y=0.489x+2.128,R2=0.867;二级为:y=0.277x-0.737,R2=0.862;三级为:y=0.217x-0.362,R2=0.854;四级为:y=0.365x-1.075,R2=0.915;在病情预测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病级病穗率比例、产量损失、各级病穗毒素的产毒量等建立了毒素预测模型,并应用毒素预测系统。系统维护模块可实现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应用的管理和技术服务。3、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的回检利用2019年蒙城县、凤台县、肥东县、桐城市、宿松县和宁国市,实际检测的数据进行对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进行回检,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中病情预测准确率为85%,毒素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实测值在预测值区间范围内,证明该系统预测的可靠。4、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的应用利用该预警系统对202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和毒素污染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蒙城县、埇桥区、怀远县小麦赤霉病将轻度发生,霍邱县为偏轻发生,凤台县、桐城市为中等发生,毒素预测的结果DON毒素含量蒙城县、埇桥区、凤台县、怀远县、霍邱县和桐城市小麦中DON含量分别为2.35-7.22μg/kg、13.53-35.08μg/kg、633.4-1461.49μg/kg、3.28-9.66μg/kg、103.47-246.15μg/kg和1042.19-2393.36μg/kg,可为各地及时防治赤霉病提供参考。
胡瑞瑞[3](2019)在《森林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密度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决定。当森林病原物和害虫受到上述因素严重干扰时,则会出现由于相关调控因子失调,而使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密度、物种结构和空间分布等发生改变的现象,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丧失调控力,并最终引发病虫害的暴发和流行。本研究基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病虫基指数(Pest based index,PBI)指标。在特定区域的纯林中,筛选出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病虫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病虫基指数曲线群。在病虫基指数曲线群的基础上,建立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并将病虫基指数的值域(0~100)平均划分为5个区间。最后,在昆嵛山区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样地,分别开展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和昆嵛山腮扁叶蜂影响关系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模型对所提病虫基指数模型和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将研究结果做以下概括:(1)基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基本原理,将同一研究区域的纯林发生特定病虫害严重程度的差异归因于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的综合作用;通过定量评价与某纯林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特定病虫害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特提出病虫基指数(Pest based index,PBI),它亦是一个可以评价林地病虫害潜在发生程度的指标。(2)确定病虫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建立了病虫基指数主曲线和曲线群,它可以定量评价林分的立地条件对特定病虫害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曲线群中的5个等级自下而上表示为:Ⅰ级-极轻度病虫害发生,Ⅱ级-轻度病虫害发生,Ⅲ级-中度病虫害发生,Ⅳ级-重度病虫害发生,Ⅴ级-特重度病虫害发生。若样本点的病虫情指数落在[0,20)区间内,则表示该林地的立地对病虫害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为Ⅰ级,在此类立地中,病虫害极轻度发生,以此类推。(3)建立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可以对宜林地是否适合种植特定纯林树种做出预判。将某宜林地的关键立地因子的值代入方程中,便可计算出该宜林地的病虫基指数。若所得病虫基指数的值落在[0,20)区间内,则该宜林地对特定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的作用等级是Ⅰ级,以此类推。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与有林地病虫基指数曲线群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定量评价不同立地潜在发生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指标体系。(4)在昆嵛山区赤松纯林中设立样地,研究了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和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林分密度和郁闭度与赤松赤枯病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枝下高、树高、冠幅和胸径的值随着病害的加重而极显着减小(P<0.01);赤松赤枯病在高海拔、平坡、坡向为阳坡、坡形为凹坡和腐殖质层厚度小的林地中发生程度低于其他类型的样地,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有机质、总氮和全钾的值在感病与健康样地中差异显着(P<0.05),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在6类林分之间差异不显着。未被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的赤松林的密度和草本盖度极显着高于遭受虫害的林地(P<0.01),但树高、冠幅、胸径和枝下高的值在未被取食的赤松林中较低。昆嵛山腮扁叶蜂在位于高海拔和中坡位的赤松林中发生严重,在处于阴坡的赤松林中发生较轻。(5)逐步回归和偏相关分析显示影响赤松赤枯病和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分别是林分密度和冠幅。依据病虫基指数指标的定量方法,分别建立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和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主曲线和曲线群图。主曲线的表达式分别是:Q=65.61/(1+e-0.0015x+2.32)和Q=75.53/(1+e-0.84x+3.40),决定系数R2分别是0.5198和0.5230。模型场外检验表明,所选拟合方程符合平均预估精度要求(94.65%和89.28%)和赤松赤枯病、昆嵛山腮扁叶蜂分别随林分密度和冠幅发生的实际规律,说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病虫基指数模型合理且可靠。(6)通过查阅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图和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曲线群图,得出各研究样地相对应的病虫基指数,运用数量化理论Ⅰ筛选出关键立地因子并建立其与病虫基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它们的表达式分别是:y=77.055+9.081x21+6.425x22+1.689x23-15.031x41-14.868x42-14.125x43-0.052x5-1.605x88和y=5.187+27.236x41+29.914x42+7.816x43+0.047x5-0.497x6+2.157x8。两个模型在统计上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决定系数(R2)均在0.6500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模型的场外检验表明二者的平均预估误差(MPE)分别是8.73%和5.87%,说明预估精度均达到90%以上,且TRE值均较趋近于0。
陈育民[4](2018)在《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2014-2016年佛山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旨在发现和解决佛山市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佛山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如下:(1)佛山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随着佛山市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常年种植的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比重随着面积比重的增加而增加。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有害生物爆发成灾,也因此佛山市各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复杂,主要虫害16种,主要病害多达50种以上,各种病虫害可在不同寄主间转移为害,多数害虫无明显越冬现象,常年发生为害,交叉危害时间长。(2)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技术。佛山市农作物病虫防控始终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病虫测报体系,测报工作从无到有,测报设备不断更新;测报人才队伍稳定,各区均有专人负责相应工作。除此之外,还不断探索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农业防控等病虫害防控手段新方法,选育及引进一大批抗病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防虫网、无菌组培苗等绿色病虫害管理技术,通过多种信息媒介发布病虫情报,坚持化学防治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最后一道防线原则,每年为佛山农业生产挽回大量损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测报体系建设及防控技术探索为佛山市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市”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力量。(3)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的对策。佛山市现有有害生物防控设备多数是国内小厂家生产,产品研发及更新换代不及时,需不断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尽管人才队伍稳定,但是负责病虫防控人员还肩负行政工作,而且没有试验基地无法及时进行田间应用试验,也给定点测报带来不便,佛山市应建设更完善的测报监测点,减少技术人员行政工作负担。由于缺少历史数据资料,在病虫害测报方面没有相关数学模型,今后应及时记录气候信息及病虫发生数据,建立病虫害测报模型。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紧紧抓住每次同各级各类机构和科研院所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专业技术水平提高。
施洁琼[5](2017)在《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文中指出小麦赤霉病是安徽省麦区重大流行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在安徽省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正在逐年扩大和加重,目前发病严重地区已经从沿江、江淮麦区蔓延到淮北麦区,常年发生面积高达2000多万公顷。因此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的研究是十分迫切的。本文在分析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气象相似法,构建了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本系统目前具有数据监督、数据查询、发生预测以及系统维护4个模块。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小麦赤霉病预测基础数据库数据库是系统进行赤霉病发生预测的基础。本文收集了安徽省多年的气象资料数据、病虫数据以及安徽省的地理信息数据,经过对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和分类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基础数据库。本研究构建的小麦赤霉病预测基础数据库有4个子库,分别是气象信息数据子库、病害信息数据子库、空间信息数据子库以及案例信息数据子库。2.构建了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用Power builder编译程序结合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了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满足植保工作关于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的一般需求,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并及时上报汇总、可选择性的查询调用数据、图形化的分析和展示数据。3.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检测利用2016年安徽省6个生态区的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对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回检,主要过程是利用系统进行计算,找出了与2016年气象变化相似的年份,将相似年份的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与2016年各地实际气象情况结合进行预测,得出当地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并与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证明了小麦赤霉病预测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利用2017年安徽省3月份的气象数据预测6个生态区的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指导农民防治。
王薇[6](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程登发,周益林,张云慧,曹学仁,李祥瑞[7](2014)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学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1.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的定义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是及时、有效地控制其暴发成灾的先决条件之一。由于农作物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的发生危害受作物布局、栽培耕作制度、品种抗性、害虫的迁飞、滞育规律、病害流行规律、农田小气候及气象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鉴于我国幅员辽阔、耕作栽培制度各不相同,加之近年来气候条件的改变,致使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表现出突发性、暴发性和流行性为害的特点,对农作物稳产丰产造成
张云慧,程登发[8](2013)在《突发性暴发性害虫监测预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草地螟、黏虫和稻飞虱等害虫,在我国表现出突发性和暴发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等"3S"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对于该类害虫的有效防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方法、取得的进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分析了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探讨了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的发展方向。
任惠,陈冠南,王宏,朱均权[9](2013)在《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推广应用概况》文中指出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完善了广东省茂名市荔枝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推动了荔枝蒂蛀虫测报工作的开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和防控效果;规范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减少了田间农药用量、施药次数,降低了防治成本,控制了农药残留量。本文介绍了2005年以来该技术规程在推广应用规模、主推技术、主要推广措施、推广难点等方面的概况。
刘海波[10](2012)在《基于WebGIS平台水稻病虫害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水稻病虫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20年来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产发展,因此,及时、准确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不仅对种植区水稻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区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数据管理和GIS等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病虫害的检测和预测等领域。为适应农作物病虫资料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要求,本文以桃源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区域,以1992-2003年的水稻二化螟虫情数据和气象数据为基础,建立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套基于WebGIS的水稻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模拟分析,预测结果比较理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和分析:(1)本文以粗糙集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分辨矩阵的约简算法对病虫害属性数据进行约简,降低数据冗余性,将筛选出来的影响因子作为非线性回归预警模型的变量,建立预警模型,预测病虫害发生的等级,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2)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水稻病虫进行诊断,判别病虫害种类;(3)建立了趋势外推法与指数平滑法相结合的时间序列混合模型,预测病虫害中长期发生的数量,预测结果比较理想;(4)应用季节性指数平滑方法,建立季节性预测模型为短期预测提供依据;(5)应用GIS缓冲区分析,预测病虫害蔓延的范围,实现空间上的预测。(6) WebGIS预警系统构建。使用ArcIMS, PostgresSQL/GIS和ⅡS软件搭建WebGIS平台。该系统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清晰简明的地图和统计报表,方便用户查询。通过预测分析,直观明了地显示病虫害发生程度和蔓延区域,该系统为测报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网络服务平台。
二、病虫害监测与预测 第一讲 病虫调查与系统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虫害监测与预测 第一讲 病虫调查与系统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2)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小麦赤霉病发生概况 |
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症状 |
1.2 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与DON毒素的污染 |
1.3 小麦赤霉病病粒率与DON毒素含量的关系 |
2 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资料的来源 |
2.2 应用软件 |
2.3 数据库的建立 |
2.3.1 统一数据格式 |
2.3.2 数据分类 |
2.4 数据查询模块构建 |
2.4.1 数据库数据查询 |
2.4.2 系统数据查询 |
2.5 基于病情的小麦赤霉病毒素含量预测模型构建 |
2.5.1 病穗率与发病级别的关联性 |
2.5.2 不同级别病穗的产量损失模型 |
2.5.3 严重度与毒素含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测数据库构建 |
3.1.1 空间数据库 |
3.1.2 气象数据库 |
3.1.3 普通调查田数据库 |
3.1.4 系统调查田数据库 |
3.1.5 毒素含量数据库 |
3.2 构建小麦赤霉病毒素污染预警系统 |
3.2.1 系统登录 |
3.2.2 数据上报 |
3.2.3 数据查询 |
3.2.4 病情预测 |
3.2.5 毒素预测 |
3.2.6 系统维护 |
3.3 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病情预测的回检 |
3.3.1 蒙城县 |
3.3.2 凤台县 |
3.3.3 肥东县 |
3.3.4 宿松县 |
3.3.5 桐城市 |
3.3.6 宁国市 |
3.3.7 病情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比较 |
3.4 毒素污染预测回检 |
3.4.1 凤台县 |
3.4.2 桐城市 |
3.4.3 毒素预测结果与实测值比较 |
3.5 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的应用 |
3.5.1 蒙城县 |
3.5.2 埇桥区 |
3.5.3 凤台县 |
3.5.4 怀远县 |
3.5.5 霍邱县 |
3.5.6 桐城市 |
4 讨论 |
5 结论 |
5.1 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基础数据库 |
5.2 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与各级病穗率比例表 |
作者简介 |
(3)森林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及危害 |
1.2.2 环境因子对森林病虫害流行的影响 |
1.2.3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
1.2.4 森林病虫害的预测模型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目标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2.1 有林地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2.1.1 病虫基指数理念提出的背景 |
2.1.2 病虫基指数的概念 |
2.1.3 病虫基指数指标的定量 |
2.2 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 |
2.2.1 标准地的选择 |
2.2.2 病虫基指数的获得 |
2.2.3 因子项目和类目的选择 |
2.2.4 自变量的筛选 |
2.2.5 模型建立 |
2.2.6 模型评价 |
2.2.7 模型应用的依据 |
2.3 小结 |
第三章 昆嵛山区域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模型 |
3.1 引言 |
3.1.1 昆嵛山概况 |
3.1.2 赤松赤枯病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设置 |
3.2.2 调查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4 试验结果 |
3.4.1 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的影响 |
3.4.2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3.4.3 立地因子对赤松赤枯病的影响 |
3.4.4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建立 |
3.5 试验分析 |
3.5.1 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的影响 |
3.5.2 病基指数模型的验证 |
3.5.3 立地因子对赤松赤枯病的影响 |
3.5.4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验证 |
3.6 小结 |
3.6.1 赤松赤枯病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
3.6.2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模型 |
3.6.3 关于赤松赤枯病与立地因子的关系 |
3.6.4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 |
第四章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模型 |
4.1 引言 |
4.1.1 昆嵛山概况 |
4.1.2 昆嵛山腮扁叶蜂 |
4.2 研究方法 |
4.2.1 样地设置 |
4.2.2 调查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4.4 试验结果 |
4.4.1 林分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 |
4.4.2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4.4.3 立地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 |
4.4.4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验证 |
4.5 试验分析 |
4.5.1 林分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 |
4.5.2 虫基指数模型的验证 |
4.5.3 立地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 |
4.5.4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方程模型 |
4.6 小结 |
4.6.1 林分因子与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发生 |
4.6.2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模型 |
4.6.3 立地因子与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发生 |
4.6.4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5.1.2 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5.1.3 林分因子与病虫发生的关系 |
5.1.4 立地因子与病虫发生的关系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讨论与展望 |
5.3.1 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5.3.2 病虫基指数模型的验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2006-201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 |
1.1.2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现状 |
2.1 水稻病虫害 |
2.1.1 佛山市水稻种植情况 |
2.1.2 近3年佛山市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
2.2 蔬菜病虫害 |
2.2.1 佛山市蔬菜种植情况 |
2.2.2 近3年佛山市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
2.3 其它作物病虫害 |
2.3.1 佛山市其它作物种植情况 |
2.3.2 近3年佛山市其它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 |
3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 |
3.1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 |
3.1.1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的发展 |
3.1.2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方法 |
3.1.2.1 调查方法 |
3.1.2.2 统计方法 |
3.2 病虫害防控技术 |
3.2.1 物理防控 |
3.2.2 生物防控 |
3.2.3 农业防控 |
3.2.4 化学防控 |
3.3 病虫害防控实例 |
3.3.1 番茄青枯病的防控 |
3.3.2 无菌组培苗防控粉葛茎基腐病 |
3.3.3 防虫网防控黄曲条跳甲 |
3.3.4 波尔多液防控火龙果蜗牛 |
3.3.5 可降解无纺布防控农田杂草 |
3.4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效果 |
4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对策建设的建议 |
4.1 加大对佛山市病虫害防控的硬件投入 |
4.1.1 更新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
4.1.2 增加测报点,完善测报网络建设 |
4.1.3 增加高、精、尖的现代化测报仪器设备投入 |
4.1.4 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建立测报模型 |
4.2 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
4.2.1 引进专业病虫害防控及测报人才 |
4.2.2 激发兴趣,全面提高病虫害防控人员的工作热情 |
4.2.3 创造条件,适当提高基层病虫害防控人员待遇水平 |
4.3 增加教育培训,提升病虫害防控技术知识系统性 |
4.3.1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创新考核激励机制 |
4.3.2 提高农民对测报预警及防治意见的解读能力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2 引言 |
3 材料和方法 |
3.1 数据资料 |
3.1.1 数据资料来源 |
3.1.2 数据资料列表 |
3.2 应用软件 |
3.3 建立数据库 |
3.3.1 数据转换 |
3.3.2 数据清理 |
3.3.3 数据分类 |
3.4 数据提取 |
3.4.1 建立数据窗口对象 |
3.4.2 建立数据窗口 |
3.5 气象相似年预测模型的构建 |
3.5.1 气象相似年理论 |
3.5.2 气象相似年预测模型的建立 |
4 结果和分析 |
4.1 构建小麦赤霉病预测基础数据库 |
4.1.1 气象数据库 |
4.1.2 空间数据库 |
4.1.3 病害数据库 |
4.1.4 案例数据库 |
4.2 构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 |
4.2.1 系统登录 |
4.2.2 数据监管 |
4.2.3 数据查询 |
4.2.4 发生预测 |
4.2.5 系统管理 |
4.3 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回检 |
4.3.1 淮北生态区 |
4.3.2 沿江、江淮北部生态区 |
4.3.3 江淮中部生态区 |
4.3.4 沿江、江淮南部生态区 |
4.3.5 皖西南生态区 |
4.3.6 皖南生态区 |
4.3.7 预测准确度 |
4.4 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
4.4.1 淮北生态区 |
4.4.2 沿江、江淮北部生态区 |
4.4.3 江淮中部生态区 |
4.4.4 沿江、江淮南部生态区 |
4.4.5 皖西南生态区 |
4.4.6 皖南生态区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5.2.1 构建了小麦赤霉病预测基础数据库 |
5.2.2 构建了小麦赤霉病气象相似年监测预警系统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学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1. 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的定义 |
2. 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的研究概貌 |
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近年的发展现状 |
1. 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勘界和异地测报技术的研究 |
2. 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 |
3.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
4. 水稻“两迁”害虫的实时监测 |
5.2012年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预测 |
6. 蚜虫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的建立 |
7.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 |
8. 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
三、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
四、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主要发展趋势及对策 |
1. 目前我国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存在的问题 |
2. 主要发展趋势与展望 |
3. 对策及建议 |
(8)突发性暴发性害虫监测预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发展现状 |
2 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 |
2.1 传统的监测预警技术 |
2.2 现代监测预警技术 |
2.2.1 迁飞昆虫的雷达遥感技术 |
2.2.2 害虫暴发为害的高光谱遥感技术 |
2.2.3 害虫暴发成灾的早期预警技术 |
2.2.4 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发布技术 |
2.3 突发性暴发性害虫监测预警实例 |
2.3.1 水稻“两迁”害虫的虫源追踪和迁飞为害的实时监测 |
2.3.2 草地螟虫源监测及防控 |
2.3.3 黏虫成灾机制及预测预报 |
3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3.1 目前我国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存在的问题 |
3.2 对策及建议 |
4 展望 |
(9)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推广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广应用规模及主要成效 |
(一) 推广应用规模 |
(二) 主要工作成效 |
1. 经济效益明显。 |
2.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 |
二、主推技术 |
(一) 系统监测调查技术 |
(二) 科学预测预报技术 |
(三) 多渠道信息发布技术 |
(四) 综合防控技术 |
1. 农业防治。 |
2. 生物防治。大力推广印楝素、阿维菌素、增效灭 |
3. 化学防治。 |
三、推广应用的主要措施 |
(一) 通过完善测报体系, 夯实荔枝蒂蛀虫测报工作基础 |
(二) 通过加强田间调查, 提高荔枝蒂蛀虫测报的准确率 |
(三) 通过加强果农培训, 提高荔枝蒂蛀虫群防群治水平 |
(四) 通过加强试验示范, 提高荔枝蒂蛀虫测报技术水平 |
四、主要体会 |
(一) 必须从组织层面切实加强项目规划 |
(二) 必须从技术层面不断加以完善 |
(三) 必须从推广层面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
五、推广难点 |
(一) 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 |
(二) 测报手段落后, 对荔枝蒂蛀虫的调查、监测 |
(三) 果农千家万户, 集约生产程度低, 文化水平 |
(四) 做好虫情预报需要采集大量的果实进行调 |
(10)基于WebGIS平台水稻病虫害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背景 |
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3 研究的目标与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主要创新点 |
4 相关领域及研究现状 |
4.1 病虫害预警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4.2 GIS在水稻病虫害中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5.1 研究思路 |
5.2 系统研究 |
6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水稻病虫害数据预处理研究 |
1 水稻病虫害数据冗余性处理 |
1.1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
1.2 实例分析 |
2 属性的重要性处理 |
2.1 基本概念 |
2.2 实例分析 |
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水稻病虫害特征诊断及预测分析 |
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虫害特征诊断 |
1.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
1.2 网络的结构 |
1.3 训练集的构成 |
1.4 网络的训练 |
2 基于非线性回归的预警模型 |
2.1 非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
2.2 回归方程的选择 |
2.3 模型的建立 |
3 基于混合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 |
3.1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
3.2 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基本流程 |
3.3 混合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
4 基于季节性指数平滑的预测分析 |
4.1 季节性指数平滑方法的基本概念 |
4.2 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的建立 |
5 基于缓冲区分析的病虫害蔓延范围的预测 |
5.1 缓冲区(Buffer)方法的概述 |
5.2 建立缓冲区的主要步骤 |
6 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6.1 数据源 |
6.2 预测结果 |
7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WebGIS的水稻病虫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1 WebGIS的基础技术 |
2 WebGIS平台比较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技术实现 |
3.2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 WebGIS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1 地图基本操作与管理 |
4.2 病虫害信息查询与录入 |
4.3 预警分析结果图示 |
4.4 病虫害蔓延区域预测 |
4.5 模型库的管理 |
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病虫害监测与预测 第一讲 病虫调查与系统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D]. 雷云飞. 西南大学, 2021
- [2]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预警系统的构建[D]. 梁振京.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3]森林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D]. 胡瑞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4]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研究[D]. 陈育民.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D]. 施洁琼.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7]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学科发展研究[A]. 程登发,周益林,张云慧,曹学仁,李祥瑞. 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4
- [8]突发性暴发性害虫监测预警研究进展[J]. 张云慧,程登发. 植物保护, 2013(05)
- [9]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推广应用概况[J]. 任惠,陈冠南,王宏,朱均权. 中国热带农业, 2013(03)
- [10]基于WebGIS平台水稻病虫害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海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