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一、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杜吉国[1](2013)在《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文中指出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在我国是地处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其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分别只有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江之隔的距离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在分析人口对经济增长所给予的影响时,可以将人口作为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因为人口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有机结合。人口的变动对经济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能力均具有重要影响。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黑龙江省人口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分别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流动两个方面来研究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种种影响。人口变动的三种形式分别是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当人为干预措施使人口的自然变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那么,机械变动中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就会对社会及经济方面产生突出的影响。引起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条件。如城市的发展、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等因素。同时,人口迁移也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生产,如合理分配生产力、加速新开发地区的建设,并能够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并提高人民的物质需要和文化生活水平。合理化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利于生态的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人口统计学等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并针对目前黑龙江省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阐述,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人口红利并为以后经济持续增长,为相关部门制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针对黑龙江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

杨发祥[2](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提出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张竞月[3](2016)在《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对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朝鲜族具有着独特的形成历史和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朝鲜族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体制的变化给朝鲜族农民创造了迁移条件,很多朝鲜族人口开始离开原居住地,迁移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特别是中韩建交以后,更是有许多朝鲜族人凭借着与韩国相似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迁移到韩国务工经商。除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问题,朝鲜族人口发展的另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生育率特别低,大规模的迁移和超低的生育率是造成朝鲜族人口数量连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朝鲜族人口的迁移行为和生育行为都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和超前性,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否是造成朝鲜族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因素,这是我们想要关注的主要问题。由此出发,本文尝试综合分析朝鲜族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而分析和判断朝鲜族人口迁移对其生育行为的影响程度。本文首先梳理了朝鲜族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背景,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厘清了朝鲜族人口的迁移历程,进而分析了朝鲜族人口迁移和生育行为的特征,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口迁移对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的影响:第一,通过对朝鲜族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把握人口迁移人群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以及主要的迁移目的地,以此判断在朝鲜族主要迁移人群中是否有能够影响生育行为的人群;第二,通过分析朝鲜族人口迁移行为对初育和二胎生育行为的影响,把握人口迁移对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的影响程度;第三,通过从历史、社会和个体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迁移行为的发生对个体生命历程,尤其是对生育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Logistic二分类和多分类回归、事件史分析等方法,通过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主要II数据来源为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三类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数据资料权威、准确,分析具有可验证性。本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朝鲜族具有着独特的形成历史和发展历程,造成中国朝鲜族人口数量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是由于朝鲜族人口生育率下降,社会原因则是因为朝鲜族人口迁移。朝鲜族人口的迁移行为和生育行为都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和超前性,许多研究已经表明,人口迁移也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章首先对“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和“生育行为”等文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说明和界定,列举了研究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理论,分别从人口迁移、人口生育和迁移者生育行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目前研究朝鲜族人口迁移、人口生育和迁移者生育行为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从国际相关研究和国内相关研究两个角度进行梳理。第三章介绍了朝鲜族人口迁移的背景和迁移历程,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与客观的社会背景和相关的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章首先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和迁移相关的政策进行了回溯,并梳理了朝鲜族人口迁入中国,形成传统聚居区,而后又走出传统聚居地区,到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韩国经商务工,从而形成了新的朝鲜族聚居区的过程。第四章首先对朝鲜族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而后鉴于女性迁移人口在朝鲜族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又单独对朝鲜族女性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之后对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的特征和转变过程进行基本的分析,试图勾勒出朝鲜族人口迁移和生育行为的基本轮廓,以期为后文中的深入定量分析建立基本的认识基础。第五章主要使用二分类、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朝鲜族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在对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情况进行分析以后,研究发现,中国朝鲜族女性的迁移特征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朝鲜族女性的迁移风险高于男性,而且朝鲜族女性的迁移方式主要是“独立迁移”。鉴于朝鲜族女性人口迁移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本章后半部分对朝鲜族女性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也作出了定量分析。第六章的第一部分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人口迁移对朝鲜族女性的初育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则是通过离散时间模型分析了人口迁移对朝鲜族女性二胎生育行为的影响。通过第六章的分析,结果显示,人口迁移对朝鲜族女性生育行为的影响巨大,是改变朝鲜族女性生育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建立朝鲜族女性初育模型和二胎生育行为模型,本文也验证了验证社会化假设、适应假设和干扰假设对中国朝鲜族迁移人口的生育行为模式的可行性。第七章是基于生命历程理论,使用三位一体的方式,分别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探讨了迁移行为通过影响哪些媒介因素,进而对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了朝鲜族人口生育水平的低下。迁移行为的发生虽然是个体主观的决策,但是同时也与迁移个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迁移事件是迁移者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将给迁移者带来一系列的改变。第八章总结了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和人口低生育率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国朝鲜族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给朝鲜族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同时,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的迅速转变,生育率水平的持续走低也给朝鲜族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朝鲜族社会的变化过程中,如何面对和解决由朝鲜族人口迁移和生育行为转变带来的种种影响,促进朝鲜族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目前朝鲜族社会需要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本章中,我们将分析和总结出朝鲜族人口迁移和生育行为转变给朝鲜族社会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许洁霜[4](2012)在《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1994年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开始明确青少年(10-19岁)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不同于成年人,把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确定为应当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倡导下,各国都通过创造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信息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培养个人技能和鼓励青年(15-24岁)参与决策等干预措施来促进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公共政策即“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的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卫生政策也属于公共政策。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中国迄今尚未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专项政策,更缺乏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相关研究。我国政府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下,自1998年开始在第4周期(1998-2002)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国际合作项目中开辟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并逐渐扩大试点范围到第5周期(2003-2005)和第6周期(2006-2010)。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专项政策,我们选择了覆盖全国30个省市的第6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中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方案作为相关政策的研究案例。研究在特定的政策背景下有哪些参与者与政策过程发生互动,他们的参与程度如何?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卫生系统和卫生服务提供的关键因素?政策制定是否利用证据使决策更高质量、更科学性?是否有公民社会组织参与使决策更加民主化?政策中的内容之一--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全面实施选择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是否可行?本研究致力于填补这些空白,为今后我国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提供偱证的政策建议,提高我国青少年/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水平。二、研究目的对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政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并研究此相关政策在我国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施的可行性,为今后我国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专项政策提供循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采用非随机目的抽样的方法在国家和项目县层面选择包括政府官员、公民社会组织、决策者、卫生管理者、国际发展伙伴、学者共15人进行关键知情人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直至信息饱和,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建立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研究理论框架模型,从政策背景、政策过程、政策内容和政策参与者等影响政策的主要方面对第6周期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卫生系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提供、公民社会组织和循证决策等关键因素对政策过程的作用及影响。2.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内容之一--“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实施选择了项目县的妇幼保健机构,但前一部分的案例研究仅仅反应了在一个项目县的试点研究情况,为了了解全面实施的可行性,本部分兼顾分层、区域差异还有调查的可行性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我国全部55家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和50%二级妇幼保健机构(225家),利用卫生政策实施的资源投入模型从财政资源、硬件条件、物资与健康教育材料、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制度与政策支持以及青年参与7个方面评价了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可行性。3.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采用社会学的内容分析法,回顾自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所有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主要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和未婚青年流动人口政策四个维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结合国家层面决策者的个人深入访谈分析现有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4.未来制定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的建议:综合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未来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的循证政策建议。四、主要研究结果(一)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1.国际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重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政治承诺和工作重点的转变,国际合作项目为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再加之我国国内青少年/未婚青年生殖健康问题的凸显,以及公民社会组织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都推动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被列入政策议程。2.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由UNFPA发起,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过程除了有政府机构如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参与,也包括了国内的公民社会组织如专家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青年网络。项目县层面的政策实施由当地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计生、卫生、教育部门和青年代表各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国家协调委员会和项目县领导小组的成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保证了多部门的协作配合,为项止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行性。3.在政策过程中,通过前期经验总结、领导与协调机制、过程监督和评估机制统筹考虑了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卫生系统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4个关键因素,为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加了可行性。同时政策过程科学地参考了对以往项目的评估结果和重大国际事件等证据,因而项目完全符合国际倡导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框架,并发扬前期工作的优势,改进不足。在项目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如教育部门的有效参与不足、项目资金的划分不清和投入不足、以及人力资源缺乏和执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都影响了执行的效果,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二)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1.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政策内容之一是在卫生系统的妇幼保健机构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友好服务。现有妇幼保健机构中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是青春期门诊。按照卫生部1995年《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的要求--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机构都要在其二级专业分科中设置“青春期保健”门诊,对一级妇幼保健机构未做要求。但目前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青春期临床保健门诊比例仅40.0%,二级机构的比例更低为11.1%;不同区域妇幼保健机构中开展青春期临床和保健门诊的情况也不同,以华中和华北最高超过25%,华东、华南和西南接近20%,东北和西北地区最低分别为12.2%和3.6%。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机构绝大多数都位于城市,现有青春期门诊的设置格局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未婚青年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2.中国为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现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妇幼保建机构的各项工作中尚未受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青春期门诊都无独立的科室建制,而是作为二级专业归属于其他临床或保健科室。无论是三级机构还是二级机构,大多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服务人员仍然沿用过去单一的成人服务模式;服务时间不适合青少年就诊;对外宣传青春期保健及其门诊的力度不够,被动地等患者上门;男性青少年明显地被排除在服务之外;环境布置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地保护隐私;免费避孕措施配备不足,健康教育材料青少年取用不方便;缺乏青年参与;缺乏规范的技术常规;服务费用青少年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服务提供者的理念和技能有待提高等等,目前大多尚不具备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实施的可行性。3.经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环境布置对青少年友好、多种信息宣传方式、面向青少年的多种服务模式以及青年参与青春期门诊的设计和运营是青春期门诊总评价得分的有利因素。参与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实施有少量门诊运营经费的支持并不足以提高友好服务实施的可行性。也在更大规模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第二章政策过程的研究结果:虽然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但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友好服务的开展不利。因此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赖完善的政策保障与财政支持。(三)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1.青少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虽然现有的政策法规都包含了青少年健康和发展权益的内容,但国家层而迄今仍没有关于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的专项立法。保障权利,法律先行。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只有以法律的形式所确认,才有可能使之得到保障,也才能推动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的产生,进而促使问题通过公共政策的途径得到有效解决。2.我国政府在性教育法律体系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显着的进展,但性教育在政策之间定义的不一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建设,教师缺乏、其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以及缺乏面向校外青少年/未婚青年的性教育政策和实施体系,这些都制约了性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性教育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向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青少年/未婚青年一直被排除在外,他们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政府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计划仍然不明晰。怎样保证他们对生殖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可接受性应成为今后政策关注的焦点。4.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着比同龄常住人口更多、更复杂的生殖健康风险。现有的政策法规虽然有加强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原则性条款,但他们能够享受哪些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具体由什么机构负责、怎样来实施、以及经费由谁来保证都未明确规定。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充分考虑怎样保障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享受与已婚育龄人群同样的生殖健康权力。5.青少年生殖健康需要在政策支持、教育和服务等多个维度共同促进,其实施需要建立长效的跨部门的合作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协作上的壁垒,才能使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实现积极的效果和可持续效应。五、政策建议建议将青少年生殖健康置于国家公共政策议程的优先地位,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并将重点放在政策过程的关键因素、考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改进目前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1.加强高层倡导,推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纳入政策议程,确保其在政策内容里得到有效落实。2.高度重视青少年/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在政策法规中明确他们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并构建保障权利实现的实施体系,确保他们获得适宜和可接受的信息、教育和服务。3.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性教育政策及实施体系,包括:明确性教育的策略和目标,并据此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完善性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校外青少年和流动人口的性教育政策和实施体系的建立;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性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4.制定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的专项政策,包括:把青少年生殖保健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之中;建立适宜青少年/未婚青年生殖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建设;加强青少年参与友好服务提供;提高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和开发青少年生殖保健服务技术规范;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5.关注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和服务职能,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障以及社会其它各部门联手联动来构建面向未婚青年流动人口完善的教育和服务体系。6.政府要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制定和落实青年参与决策的制度和法律,不断丰富青年的参与方式,扩大青年的参与范围,提高青年的参与水平。7.加强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合作关系,政府要赋予公民社会组织更多的职能,引导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制度性参与”;对于独立的公民社会组织,政府要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他们的发育、成长和成熟。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本身,应加强组织完善和能力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介入政策过程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8.国务院妇儿工委应作为牵头部门,发挥其跨部门的强大协调优势,推动和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共同营造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的良好支持性环境。

邓惠娟[5](2008)在《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以嘉定区为例》文中提出本课题采用公共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客观分析。捕捉到了“政策实施过程”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研究的关键点。论文立足嘉定地区,着重从嘉定区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嘉定区实施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益经验,同时找出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困难的原因与表现。通过研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嘉定地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政策本身缺陷、生育观念的陈旧、重管理轻服务等主要原因。为下一步完善政策、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由于流动人口问题是过去十多年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上存在很多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制约性因素,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计划生育政策是国家从民族与长远利益出发,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干预的手段和措施。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社会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生育政策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单靠行政制约手段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适应影响人口变动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必须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方法必须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施政转变,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进程,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因此,开展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的研究,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制约因素、成因以及对策作一粗浅的分析,有利于校正政策执行中的不当行为,更好地实现原有的政策目标,有助于拓宽一些特定问题领域的研究广度。通过研究为新时期政府实现有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找到突破口并实现更有有效的管理。

李若建[6](2003)在《关于地方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法规的几点探讨》文中认为中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的制定是地方性法规先行,全国性的法规在后。在法规建设中各地方法规之间存在一些需要协调的问题,地方性法规在可操作性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和相关法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对流动人口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义;二是注意与当前的户籍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三是实行以居住地计划生育政策为主要标准的管理模式。

田步伟[7](2015)在《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流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户籍制度限制的松动,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快速增长,从1982年的657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2.21亿人,人口流动已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已逐步内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人口流动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流动以人口流入为主,流动人口为这些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以人口流出为主,流动人口带回的资金对于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提高流出地家庭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劳动年龄人口大量流出,给人口流出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边境是两国临近边界的区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意义。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东北边境地区边境线长度达到4700余公里,占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度的1/5以上,东北边境地区共辖33个边境县(市、市辖区),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人口约720万人,占全国边境地区人口总量的31%。由于生育水平偏低和人口流动的原因,近年来东北边境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偏低,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此外,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流出,造成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快速变动。东北边境地区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会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利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于2011年开展的“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的数据,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相关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的“三类地区”,指的是陆地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调查采用调查员入户填写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包括县级、乡级、村级和家庭等各层面的经济社会数据。结合所掌握的数据,本文以分层研究的视角,从宏观到微观的逐层分析东北边境县市、乡村和家庭的发展状况与人口流动状况,发掘不同层面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同时综合运用Excel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描述分析法、聚类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影响东北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人口流动对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全文共有7个章节,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并对国内外有关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对研究主题“边境地区”和“人口流动”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释,并说明本论文的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部分。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如人口流动理论中的“推力—拉力”理论,“二元经济模型”理论,“投资—收益”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古典经济理论,政府干预理论,人口与发展理论进行了描述和评论。第三章是东北边境县市的宏观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变动部分。利用《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对东北边境县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经济状况、教育状况、产业结构状况,人口情况如人口数量、结构和人口流动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从而说明东北边境地区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东北边境县市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优于全国边境县市的平均水平,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人口分布不均衡,性别结构比较均衡,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由于人口流动,生育水平较低的原因,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东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县市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家庭规模较小,以核心家庭为主,人口的文化素质较高,但就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第四章是东北边境乡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流动部分。利用“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的社区问卷数据,对被调查的东北边境乡镇和村屯的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人口流动状况进行分析,并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边境村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东北边境乡镇、村屯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推动人口流出,尤其是耕地面积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距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的村屯,人口流动的情况更为普遍。第五章是东北边境地区的家庭状况和人口流动部分,利用“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的家庭问卷调查数据,首先对被调查者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对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进行统计,发现东北边境的男性数量略多于女性,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汉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其次是朝鲜族和满族,有配偶者的比例高于未婚者的比例,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也占有一定比重。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外出6个月以上经历、家庭规模、文化水平等变量对于人口的流动决策具有显着的影响,而性别和民族对于人口流动的影响并不明显。第六章是人口流动对东北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部分。通过对“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家庭调查问卷中涉及的流动人口信息和留守人口信息进行统计,结合在部分边境县市实地调研中发现的情况,研究人口流动给东北边境地区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从人口老龄化、婚姻挤压到人力资源流失,从流动人口到留守人口,多角度的揭示了东北边境地区发展需要应对的人口问题。第七章是促进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对策部分。在前六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边境地区的地缘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东北边境地区实际,推进人口合理聚集,提高东北边境地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降低社会公共服务成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同时为返乡者创业提供便利,关注留守人口的生存状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周晓焱,方伟明,邱心凯[8](2017)在《以发展为导向的黑龙江省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流动儿童政策的现状和影响流动儿童福利政策制定、执行等环节的因素可知,从省级层面来看,黑龙江省本身缺乏吸引流动人口的地理区位和经济优势,在就业机会和政策法规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吸引力。因此,应该从流动儿童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流动儿童福利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对流动儿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业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政策设计,完善流动儿童福利政策执行,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努力构建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新模式。

牟靖文[9](2020)在《生育政策演变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分析 ——以黑龙江省黑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活力的主导因素就是人。我国的人口要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多方面协调发展,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人口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人口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在创造人口红利的同时也累积了一些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结构失衡等;因此,生育政策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开展生育政策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政策理论体系,提升政策效果,也能够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的人口问题,为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操作模式。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构成,首先对相关文献、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确立研究框架;其次从国家、省级、市级三个层面对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及不同阶段生育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分析;接着利用“四普”、“五普”和“六普”的人口数据,对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了剖析,论述生育政策演变对人口变动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最后为优化当前社会人口结构、协调人口全面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生育政策对生育率变化有显着影响作用,但是生育政策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机制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在新时期要有新的调整和对策。一是完善生育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效果;二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生育服务;三是提高女性福利、就业权益、经济补贴等;四是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姜玉[10](2017)在《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全国的四大经济区中,东北地区面积最小、自然条件最为接近、人口数量最少,当前与经济增速滑落同时表现出来的东北人口现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东北地区的生育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三省均位列全国后五位。1980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9.07%下降到2015年的7.96%,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在生育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迁移流动成为影响地区人口态势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再加上户籍管理的限制,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很少。80年代中期以后,流动人口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47亿人。与其他地区不同,东北地区人口的迁移流动有自身的独特性,很难借鉴其他省份已有的经验,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1-2014年),从地区人口整体状况出发,把人口流动分为区域内流动、区域流入和区域流出,由此消除了东北三省之间流动对地区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分析了2011-2014年间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的变化。从人口流动规模上看,东北地区是人口净流出的地区,2011年以来年平均流出人口超过200万,且数量逐年递增,人口外流的趋势加剧;从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上看,无论是东北地区内部的人口流动,还是东北地区流出人口,都呈现从北到南的趋势。地区内部的从北到南,是指从黑龙江向吉林和辽宁、吉林向辽宁的方向流动。地区外部的从北向南,是指从东北地区向我国东南省市流动,人口主要流出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及广东。从人口学特征看,东北地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的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地区流入人口,流出人口更为年轻,平均受教育年限更长,地区人口的流出包括了数量与素质的双重外流特征。从地区内部省际差异看,拥有两个副省级城市的辽宁为人口净流入省份,而吉林和黑龙江则是人口净流出省份,黑龙江省人口流出最为严重,2014年净流出数量超过170万。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东北地区非农业户口人口流出的比例较高,而且本地区流出人口愿意迁移户口的比例较高。除了居住地发生改变而户籍登记地不发生改变的非迁移性流动人口以外,还有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同时发生改变的迁移性流动人口,即迁移人口。研究发现,东北地区不仅仅是人口净流出的地区,也是人口净迁出的地区,2012年东北地区人口净迁移率为负数,黑龙江人口净迁出情况最严重。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时候户籍登记地和居住地都会发生变化,是迁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在东北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低于生源占比,东北面临大学生毕业生的外迁,同时东北还面临高校教师等人才外迁的情况,人口的外流对不利于经济增长,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已经开始负增长,受到人口惯性的影响,负增长的趋势将长期保持。针对东北人口流出和人口迁出的现状,要结合国家引导大学生等到东北地区就业、以及相关就业倾斜的有利政策,通过着力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和吸引外出人才回流的政策来改善东北地区的人口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平台,激发地区经济活力。

二、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2.1 数据及研究方法
        1.2.2 文章结构安排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口变动
        2.1.2 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
        2.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口转变理论
        2.2.2 人口迁移理论
        2.2.3 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黑龙江省人口变动分析
    3.1 人口结构变化过程
        3.1.1 人口总量分析
        3.1.2 黑龙江省人口年龄与性别状况分析
        3.1.3 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
    3.2 黑龙江省人口发展的主要方向
        3.2.1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2.2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2.3 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3.2.4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第4章 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发展过程分析
    4.1 建国以后黑龙江省人口迁移状况
        4.1.1 1954-1980 年人口迁移规模变化情况
        4.1.2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口迁移重新活跃
    4.2 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4.2.1 人口迁移流量和分布
        4.2.2 人口迁移的构成
        4.2.3 特点与分析
    4.3 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4.3.1 现状
        4.3.2 黑龙江省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
第5章 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效应分析
    5.1 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5.1.1 农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5.1.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就显着
        5.1.3 科技投入与科技事业共同发展
        5.1.4 特点与问题
    5.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5.2.1 人口净迁出降低人口红利作用
        5.2.2 人口迁移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
        5.2.3 人口流动使性别结构发生了改变
    5.3 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5.3.1 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面效应
        5.3.2 人口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5.3.3 其他影响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6.1.1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
        6.1.2 人口结构产生新变化
        6.1.3 就业状况出现新特点
        6.1.4 人口迁移呈现新趋势
        6.1.5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3)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对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2.1 研究方法
        1.2.2 数据来源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国朝鲜族
        2.1.2 人口迁移
        2.1.3 生育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口迁移理论
        2.2.2 生育行为理论
        2.2.3 迁移者生育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朝鲜族人口迁移
        2.3.2 朝鲜族人口生育
        2.3.3 迁移者生育行为
第3章 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的背景和历程
    3.1 迁移的社会制度背景
        3.1.1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对朝鲜人口的迁移制度
        3.1.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人口迁移制度
        3.1.3 韩国外籍劳动力引进政策的变迁
    3.2 朝鲜族人口的迁移历程
        3.2.1 新中国成立以前朝鲜族人口迁入中国的历程
        3.2.2 新中国成立以后朝鲜族人口的迁移历程
        3.2.3 朝鲜族人口的跨境迁移
第4章 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与生育行为特征
    4.1 朝鲜族迁移人口的特征
        4.1.1 朝鲜族迁移人口特征分类描述
        4.1.2 朝鲜族女性人口的迁移
    4.2 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特征
        4.2.1 朝鲜族人口生育特征分类描述
        4.2.2 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的转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朝鲜族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模型
        5.1.1 模型研究假设
        5.1.2 模型变量说明
        5.1.3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及分析
        5.1.4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及分析
    5.2 朝鲜族女性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模型
        5.2.1 模型变量说明
        5.2.2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及分析
        5.2.3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朝鲜族人口初育行为的风险因素分析
        6.1.1 模型研究假设
        6.1.2 模型评估及变量设置
        6.1.3 模型结果及分析
    6.2 朝鲜族人口二胎生育行为的风险因素分析
        6.2.1 模型研究假设
        6.2.2 模型评估及变量设置
        6.2.3 二胎风险模型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口迁移对中国朝鲜族人口生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7.1 模型基础架构
        7.1.1 三位一体结构
        7.1.2 公共生命历程
        7.1.3 生命历程的常态与转折
    7.2 朝鲜族人口迁移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7.2.1 迁移历史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7.2.2 不同社会背景下迁移对生育的影响
        7.2.3 个体对时代的反应与迁移生育决策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朝鲜族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8.1 朝鲜族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8.1.1 迁移行为产生的问题
        8.1.2 低生育水平产生的问题
    8.2 解决路径
        8.2.1 社会制度
        8.2.2 人口政策
        8.2.3 文化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4)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一、 研究背景
    二、 既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七、 质量控制
    八、 伦理学审查
    九、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制定的政策环境
    第三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内容
    第四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政策过程
    第五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第六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中关键因素的统筹考虑
    第七节 基于循证的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
    第八节 政策问题 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建议
第四章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三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四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五节 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六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 研究总结
    二、 政策建议
    三、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模板1
附件三 半结构式访谈问卷2
附件四 文献分析工具模板
附件五 妇幼保健机构青春期门诊调查问卷
附件六 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评分量表
附件七 已发表文章

(5)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以嘉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1、问题的提出
    2、意义和价值
    3、文献综述
    4、本文的主要观点
    5、本文研究方法
    6、本文的研究难度
    7、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 分析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一般框架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及一般制约因素
        1、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含义
        2、公共政策有效性表现
        3、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制约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因素
        1、外来流动人口:歧义性的概念
        2、政策、法规的整合程度低
        3、资源相对缺乏
        4、政策工具的单一化
    第三节 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与管理的难度
        1、户籍制度与属地管理
        2、流动人口的特征
        3、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
    第四节 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
        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及发展过程
        2、国家和地方层面制度安排
第二章 嘉定区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第一节 嘉定区外来流动人口的状况
        1、嘉定区域人口发展背景
        2、嘉定区外来流动人口的差别特征
    第二节 嘉定区外来流动人口计生政策执行难的原因与表现
        1、计划外生育现象严重
        2、外来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转变难度大
        3、婚育证持证率低,信息掌握不全
        4、政策法规的"刚性"和"弹性"反差明显
        5、违反政策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嘉定区实施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益经验
        1、组织与职能定位
        2、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强化社会综合治理
        3、深化宣传教育,促进流动人口婚育观念的转变
        4、深化服务,拓宽服务领域
        5、便民维权措施
        6、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7、嘉定区在管理上的成效
第三章 嘉定区外来人口计生政策创新的限度
    第一节 制度安排的不完善性
        1、户籍地与居住地配合管理存在真空
        2、基层管理手段弱化,对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3、综合管理与部门协作不明显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政策执行不力
        5、外来流动人口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
        6、生育观念难以转变,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
    第二节 供给与需求矛盾
        1、编制限制与资源不足
        2、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政策有效性存在问题
    第三节 体制转型与管理的变革
        1、行政控制减弱与利益导向机制的形成
        2、常态管理与流动性的矛盾
        3、流动对象多样性和计划生育管理手段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区域内、区域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5、考核机制的弊端
        6、流出地和流人地管理缺位矛盾
        7、观念塑造行为
第四章 对策
    第一节 管理机构体制机制的创新
        1、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
        2、落实流入地责任,强化属地化管理
        3、落实流出地责任,加强源头管理
        4、强化双向配合,建立层级协调机制
        5、推动多地合作,建立完善区域协作机制
        6、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便捷高效的工作平台
    第二节 加大公共宣传力度,转变流动人口生育观念
        1、人口与计生工作形势、任务的变化需要改革创新
        2、宣传目标、方式、内容、组织的改革创新
    第三节 完善政策体系
        1、健全必要的全国性流动人口管理法规
        2、建立综合治理协调制度
        3、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及其相关权益的立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6)关于地方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法规的几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规的制定情况
二、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协调问题
三、地方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法规的可操作性问题
四、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法规的几点思考

(7)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人口流动的原因与经济社会影响
        1.2.2 边境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
    1.3 相关概念
        1.3.1 边境地区
        1.3.2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1.4 研究设计
        1.4.1 逻辑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3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
    2.1 人口流动的主要理论
        2.1.1 “推力—拉力”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1.3 “投资—收益”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2.1.4 新经济迁移理论
    2.2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2.2.3 人口与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东北边境县市的宏观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变动
    3.1 东北边境县市经济社会状况
        3.1.1 东北边境县市的经济发展
        3.1.2 东北边境县市的教育和医疗
        3.1.3 东北边境县市的产业结构
    3.2 东北边境县市的人口变动
        3.2.1 东北边境县市的人口数量
        3.2.2 东北边境县市的人口结构
        3.2.3 东北边境县市的人口流动
        3.2.4 东北边境县市的人口素质
    3.3 东北边境县市经济社会状况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结论
第四章 东北边境乡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流动
    4.1 东北边境乡镇的经济社会状况与人口流动
        4.1.1 东北边境被调查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4.1.2 东北边境乡镇的人口流动现状
    4.2 东北边境村屯的经济社会状况与人口流动
        4.2.1 东北边境村屯的自然条件
        4.2.2 东北边境村屯的社会公共服务状况
        4.2.3 东北边境村屯的人口流动
    4.3 东北边境村屯经济社会状况与人口流动的聚类分析
    结论
第五章 东北边境地区的家庭状况和人口流动
    5.1 东北边境地区家庭的人口和经济状况
        5.1.1 家庭成员的结构
        5.1.2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
        5.1.3 家庭成员的人口流动状况
        5.1.4 家庭经济状况
    5.2 东北边境地区人口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 对影响东北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变量的解释
    结论
第六章 人口流动对东北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
    6.1 流动人口对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1.1 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失衡
        6.1.2 人力资本的流失
        6.1.3 人口流动促进了东北边境地区经济发展
    6.2 留守人口对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2.1 随迁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看护与教育
        6.2.2 留守老人的养老与医疗困境
        6.2.3 留守配偶的婚姻危机
    6.3 农村基层组织老化和内卷化
    结论
第七章 促进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对策
    7.1 推动边境地区人口合理流动
        7.1.1 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7.1.2 合理规划边境地区人口布局
        7.1.3 加快户籍改革进度
        7.1.4 加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便利
    7.2 促进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7.2.1 规范劳务输出途径
        7.2.2 关注留守人口生存状态
    7.3 加强边境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生育政策演变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分析 ——以黑龙江省黑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生育政策的研究
        1.2.2 关于生育政策对人口变动影响的研究
        1.2.3 黑河市人口发展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生育政策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机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育政策
        2.1.2 人口变动
    2.2 生育政策影响人口变动的理论
        2.2.1 孩子成本—效用理论
        2.2.2 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2.3 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机制
        2.3.1 生育政策的要素构成和作用机制
        2.3.2 不同阶段生育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
    2.4 黑龙江省生育工作的开展
    2.5 黑河市两种生育政策的实施
第3章 黑河市人口变动情况分析
    3.1 黑河市基本情况
    3.2 黑河市人口变动分析
        3.2.1 人口总量变动
        3.2.2 人口结构变动
第4章 生育政策演变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分析
    4.1 黑河市生育政策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4.1.1 对生育率的影响
        4.1.2 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4.2 生育政策影响人口变动的机制分析
        4.2.1 对生育观念转变的影响
        4.2.2 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4.2.3 新形势下生育政策作用降低
第5章 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健康发展的对策
    5.1 低生育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经验
    5.2 完善生育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效果
    5.3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生育服务
    5.4 统筹解决黑河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
    5.5 完善养老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数据来源
        1.2.1 研究内容
        1.2.2 数据来源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
        1.3.2 关于东北人口相关问题的研究
    1.4 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口流动与流动人口
        2.1.2 迁移性流动与非迁移性流动
    2.2 相关理论
        2.2.1 雷文斯坦的人口迁移理论
        2.2.2 推-拉理论
        2.2.3 人口迁移转变理论
        2.2.4 成本-效益理论
        2.2.5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2.2.6 托达罗预期收入理论
第3章 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及相关政策
    3.1 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历史回顾
    3.2 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特点分析
    3.3 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相关政策
第4章 东北地区的人口总量变动分析
    4.1 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变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4.1.1 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的历史回顾
        4.1.2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的人口变动
        4.1.3 现阶段东北地区的人口变动
    4.2 自然增长率与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变动
        4.2.1 出生率与东北地区人口变动
        4.2.2 死亡率与东北地区人口变动
    4.3 从生育意愿看未来人口变动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人口流动分析
    5.1 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的数量分析
        5.1.1 人口流动的数量分析
        5.1.2 人口净流出趋势变动
    5.2 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
        5.2.1 区域内流动
        5.2.2 区域流出
        5.2.3 区域流入
    5.3 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5.3.1 人口流动的年龄结构分析
        5.3.2 人口流动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5.4 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与其他省份比较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的差异性分析
    6.1 辽宁省人口流动分析
        6.1.1 人口流动规模
        6.1.2 流向分布
        6.1.3 就业与收入状况
        6.1.4 住房和居留意愿
        6.1.5 生育情况
        6.1.6 其他指标
    6.2 吉林省人口流动分析
        6.2.1 人口流动规模
        6.2.2 流向分布
        6.2.3 就业与收入状况
        6.2.4 住房和居留意愿
        6.2.5 生育情况
        6.2.6 其他指标
    6.3 黑龙江人口流动分析
        6.3.1 人口流动规模
        6.3.2 流向分布
        6.3.3 就业与收入状况
        6.3.4 住房和居留意愿
        6.3.5 生育情况
        6.3.6 其他指标
    6.4 省际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地区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东北地区流出人口愿意迁出户口比例
    7.2 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7.3 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回归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东北地区迁移性人口流动分析
    8.1 迁移率的分析
    8.2 东北地区毕业生就业迁移情况
        8.2.1 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迁出率较高
        8.2.2 全国重点高校毕业生迁移到东北比例较低
        8.2.3 三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迁移差异分析
    8.3 其他类型的人口迁移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分析
    9.1 人口迁移流动、人力资本与经济的关系
    9.2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9.2.1 指标选取
        9.2.2 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9.3 其他影响分析
        9.3.1 对就业人口素质的影响
        9.3.2 对流出地其他问题的影响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 杜吉国. 吉林大学, 2013(08)
  • [2]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3]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对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竞月. 吉林大学, 2016(08)
  • [4]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D]. 许洁霜. 复旦大学, 2012(02)
  • [5]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以嘉定区为例[D]. 邓惠娟. 复旦大学, 2008(04)
  • [6]关于地方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法规的几点探讨[J]. 李若建. 人口学刊, 2003(01)
  • [7]东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流动研究[D]. 田步伟. 吉林大学, 2015(08)
  • [8]以发展为导向的黑龙江省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研究[J]. 周晓焱,方伟明,邱心凯.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06)
  • [9]生育政策演变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分析 ——以黑龙江省黑河市为例[D]. 牟靖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D]. 姜玉. 吉林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