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张笑敏,许浚,张纪红,张铁军,陈常青,刘昌孝[1](2020)在《吴茱萸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吴茱萸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黄酮等类成分,传统认为生物碱和苦味素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生源途径、化学成分与传统功效、传统药性、新的临床用途、毒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及不同配伍环境几方面对吴茱萸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吴茱萸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刘珊珊[2](2016)在《吴茱萸水溶性成分及其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吴茱萸在历版的《中国药典》中来源有三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新版的《Flora of China》(2008年)将其合并为一种。作为国家标准的《中国药典》与权威植物志在品种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出入,而目前有关三品种间的品质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课题组前期已对脂溶性生物碱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资源调查收集样本以及对水溶性成分进行研究,制备对照品,进而对三品种多产地样本进行全面的品质评价,旨在说明其品种、产地差异性。此外,还对不同生长期挥发油成分累积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一、资源调查,收集样本通过对我国9省21地区实地调查,共收集近成熟果实样本49批,包括吴茱萸14批,石虎13批,疏毛吴茱萸22批;不同生长期三品种样本19批,为下一步品质比较提供样本。通过资源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吴茱萸主要分布在江西、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及广西、安徽、浙江、陕西、重庆部分地区。商品吴茱萸主要来源于栽培,以散户种植为主,野生资源蕴藏量少。全国吴茱萸栽培品年产量约3500 t,产销基本平衡,药材价格基本稳定。二、水溶性成分研究采用硅胶真空柱色谱(VLC),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Flash快速制备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吴茱萸水提取物中共分离出23个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光谱数据(1H-NMR,13C-NMR,1H-1H COSY,HMBC,HSQC,NOESY)鉴定出22个化合物结构,包括14个黄酮及其苷,4个酚酸,1个柠檬苦素苷,1个生物碱,1个苯丙素苷,1个脂肪酸,其中新化合物2个,9个化合物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柠檬黄素-3-O-β-D-木糖(1→2)-β-D-葡萄糖苷(LSS-1**),柠檬黄素-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LSS-13**),柠檬黄素-3-O-β-D-葡萄糖苷(LSS-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lss-7),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lss-8),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lss-2),异鼠李素-3-o-β-d-木糖(1→2)-β-d-葡萄糖苷(lss-3),柠檬黄素-3-o-芸香糖苷(lss-4),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lss-5),槲皮素-3-o-β-d-木糖(1→2)-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桑布双糖苷)(lss-10),异鼠李素-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lss-11),新绿原酸(lss-22),绿原酸(lss-23),隐绿原酸(lss-25),6,7-二羟基-3,7-二甲基-2(e),4(e)-二烯-1-辛酸(lss-19),松柏苷(lss-15),咖啡酸(lss-26),limonindiosphenol17-β-d-glucopyranoside(lss-24),去氢吴茱萸碱(lss-14),槲皮素(lss-9),金丝桃苷(lss-27),芦丁(lss-12),其中lss-1和lss-13为新化合物,lss-2,3,8,10,11,15,19,22,25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三、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及抗菌活性比较27批样本挥发油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β-顺式-罗勒烯,β-月桂烯,柠檬烯&β-水芹烯,β-反式-罗勒烯,芳樟醇,氧化石竹烯,石竹烯等,其中β-月桂烯,柠檬烯&β-水芹烯,β-反式-罗勒烯在各批样本中差异较大。系统聚类结果显示,挥发油成分种内差异较大,种间差异性不显着,且无产地特异性。抗菌活性研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均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较强。选取的样本因成分差异而导致活性不同。四、uplc指纹图谱分析及镇痛抗炎活性比较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49批吴茱萸中共有峰17个,通过与对照物质的保留时间比对,指认了对照指纹图谱中色谱峰17个,其中包括共有峰10个。17个共有峰峰面积占各样本峰面积总和的59.9180.57%;各批药材相似度为0.6020.967,范围较宽,说明其内在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未体现化学成分之间的品种及产地特异性。根据pls-da分析,其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绿原酸为代表的大极性化合物部分。吴茱萸样本的水提液、醇提液均有一定的镇痛抗炎活性,总体来说各品种水提液的镇痛抗炎效果大于醇提液。选取的三样本间因药理活性比较因成分不同而有所侧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吴茱萸药材在小鼠最大给药剂量,即10g·kg-1时,安全性较好。五、不同生长期挥发油成分累积变化规律研究挥发油成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由倍半萜及含氧倍半萜向以β-月桂烯、柠檬烯&β-水芹烯、β-顺式-罗勒烯、β-反式-罗勒烯为代表的单萜类成分转化。一般在花瓣脱落时,各类成分变化最快。通过本研究,明确了吴茱萸质量在药材品种、产地、采收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三品种间化学成分类型基本一致,但含量差异较大,且种内差异大于或等于品种间的差异。三品种间的药理作用因有效成分群的含量及比例差异而有所侧重。综合药材实际种植移栽情况、与质量有关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药效等研究结果,我们认为《Flora of China》将吴茱萸的三个品种归并为一个品种的做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建议将《中国药典》中的三种吴茱萸合并。
尹利顺,孙蓉[3](2016)在《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吴茱萸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并阐述其药理毒理现代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吴茱萸的古代文献和关于其挥发油的近十几年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挥发油是吴茱萸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目前已从挥发油中分离得到的成分以吴茱萸烯烃类和吴茱萸内酯为主;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主要有镇痛作用、抑菌作用及促进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等作用;现代毒理学研究表明,挥发油能产生一定的急性肝损伤。结论挥发油既是吴茱萸药效物质基础,也是毒性物质基础,但两者的研究都是孤立的,缺少关联性,应该在发挥药效的同时,进行毒性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开展剂量范围、作用机制、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为吴茱萸挥发油的合理、安全开发提供实验数据和文献依据。
董嘉皓[4](2019)在《吴茱萸“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吴茱萸为六大陈药之一,素有“陈久者良”之说,然其道理何在,则少有深究。课题组前期已对吴茱萸的谱-效-毒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明确了其功效/毒性物质基础。本文拟建立基于加速试验的中药陈用研究方法,综合性状、组分、药效/毒性等指标,全面评价中药陈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再对统一来源的吴茱萸进行陈化研究,发现其活性成分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找到功效与毒性的平衡点,系统剖析“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方法】1、为系统探讨陈化过程中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将其分为三个部位来研究,即醇提物、水提物和挥发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吴茱萸醇提物、水提物同时进行指纹图谱定性和多指标定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吴茱萸挥发油成分进行指纹定性和归一化法定量。2、将来源一致的吴茱萸分为正常陈化组、加速陈化组和冰冻陈化组,分别放置于室温、37℃和-18℃环境中贮藏,按实验设计的时间节点取样,用上述分析方法进行测定,记录各组药材的外观性状、挥发油含量、组分及其含量变化,追踪上述指标在陈化期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评价陈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3、采用经典的醋酸扭体实验和热板实验,取陈化期各关节点的吴茱萸与初始样品(第0周,-18℃冰冻)进行比较,以验证陈化前后吴茱萸镇痛效果的差异。4、采用台阶型恒温法,设置几组较高温度的加速实验,根据Arrhenius公式得到各化合物的反应常数,外推得到加速陈化相当于正常陈化的时间折算系数λ。5、综合各组试验结果,从外观性状、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活性成分群)、药效(镇痛、止呕)和毒性(急性毒性、肝毒性)等方面对不同陈化期的吴茱萸进行全面评价,结合中药陈用理论,系统阐述吴茱萸“陈久者良”的科学道理。【结果】1、建立了吴茱萸醇提物和水提物指纹图谱,分别确定了33个和27个共有峰,归属了其中的23个和17个共有峰;在指纹图谱的条件下建立了吴茱萸醇提物和水提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别定量了8个和7个活性成分;同时建立了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GC-MS方法,分析了51个挥发油成分。2、在本文研究期限内,所有药材均符合药典要求,药材质量未见显着变化。(1)外观性状方面,吴茱萸及提取液的颜色逐渐变深,刺激性气味减弱。(2)指纹图谱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显示:吴茱萸醇提物中除了反式咖啡酰葡萄糖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反式咖啡酰葡萄糖酸-γ-内酯、13、15和18号峰面积上升外,其余有机酸类、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6、7、8和22号全部减少,喹诺酮类生物碱、14和24号保持稳定。水提物中除了咖啡酸、反式咖啡酰葡萄糖酸-γ-内酯、15和19号基本稳定外,其余有机酸类、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6、7、8、11、14、16、17和18号峰面积全部减少。(3)多指标定量发现:醇提物和水提物变化趋势一致,绿原酸含量降低,去氢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上升,吴茱萸碱和二氢吴茱萸卡品碱未见明显改变。加速陈化组中芦丁和金丝桃苷含量降低,槲皮素从无到有,而正常陈化组中却未见明显变化。(4)挥发油油量显着下降,α-罗勒烯和β-罗勒烯的百分占比减少。(5)陈化期内,吴茱萸的上述观测与分析指标均呈现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至第76周时,这种趋势明显变慢,进入了平台期。3、相对于空白组,各实验组均有显着的镇痛效果。醇提物的镇痛效果优于水提物。初始组(第0周)、正常组(第76周)和加速陈化组(第76周)的镇痛效果无显着差异,表明陈化前后吴茱萸的镇痛效果没有明显改变,不能判断其为平衡点。4、通过台阶型恒温法得到时间折算系数λ=1.97,即加速陈化(37℃)1年相当于正常陈化(20℃)1.97年。【结论】本实验建立了基于加速试验的中药陈用研究方法,设计了正常陈化、加速陈化和冰冻陈化,3种方法可以相互比对、验证,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在本文条件下,加速陈化相当于正常陈化的时间折算系数λ=1.97。结果表明采用模拟自然环境的加速实验来研究中药陈化过程是合理的、可行的。在一定的陈化期内,吴茱萸质量稳定,毒性和燥性得到缓和,因此,“陈久者良”有其科学道理。陈化后,吴茱萸的功效成分如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略有增加,燥性或毒性成分如挥发油的含量显着降低,这是吴茱萸“陈久者良”的主要内在依据。吴茱萸可能有最佳陈化期限,其最佳陈化期限研究还在进行中。
魏宝阳[5](2012)在《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相关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贵州铜仁地区产的吴茱萸,颗粒均匀、色泽绿、香气浓烈、味辛辣、品质上乘,饮誉中外。因贵州铜仁地区所产吴茱萸产量大、质量优良,被称为贵州道地药材,也为贵州名药之一;湖南新晃产吴莱萸质量最好,为吴茱萸道地药材。研究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的相关因子,探讨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的机制,构建吴茱萸道地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评价的共性技术体系,结合社会经济条件,为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区域布局和发展优势品种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吴茱萸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网络调查了全国吴茱萸资源;实地考察了全国吴茱萸主要产区并对产区的种植品种、引种来源、蕴含量、经纬度、海拔、土壤类型等进行详细记录,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这些产区的根、茎、叶、果实和土壤等样品;利用TCMGIS技术对中药吴茱萸道地产区进行区划分析;用吴茱萸的嫩叶为试验材料,利用ITS、AFLP、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的吴茱萸进行遗传背景分析;采用平板分离法对湖南新晃、浏阳、湘乡、娄底,贵州铜仁,江西万载和浙江平阳、建德等地的吴茱萸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比较分析,采用HPLC, LC-MS等分析技术对产吴茱萸碱、吴茱萸碱次碱及结构类似物等成分的微生物进行分析;采用HPLC对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药吴茱萸果实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滴定法测定土壤呼吸强度、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MPN)进行微生物生理类群(钾细菌、氨化细菌、自生好氧固氮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测定,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等酶的活性,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1.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发现,中药吴茱萸的道地性与纬度(27。左右)和海拔(200-600m)有关,说明纬度和海拔是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的关键因子;通过吴茱萸的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吴茱萸品种的选择对吴茱萸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通过TCMGIS的吴茱萸产地适宜性区划分析发现吴茱萸中的石虎品种82%的适宜产地在贵州,贵州作为石虎的道地产区与文献记载的完全吻合。2.ITS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药材ITS序列多态性较差,序列相似度大,仅部分样品存在少量碱基突变;AFLP分析结果表明,AFLP分子标记技术能很好地区分吴茱萸药材三个来源植物吴茱萸和石虎、疏毛吴茱萸之间的遗传差异;湖南新晃、贵州铜仁等高海拔山区作为中药吴茱萸道地产区,植株遗传背景比较稳定,这可能是生产质量稳定的药材原料的基础;SRAP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遗传背景多样性比较明显,由SRAP对吴茱萸的聚类分析可知,吴茱萸遗传背景有品种的差异,即石虎和疏毛吴茱萸的遗传差异较大,各地区有按同一品种聚类的趋势,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小,突出表现为贵州铜仁、湖南新晃道地产区的样品聚集较紧密。3.对不同产地同一品种、同一产地不同品种、同一产地同一品种的不同采收期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检测表明,品种、产地、采收期对中药吴茱萸的道地性都有重要的影响。4.对不同吴茱萸产区的土壤因子研究表明,土壤Zn、土壤蔗糖酶活、土壤Cu等因子对中药吴茱萸道地性有显着影响。5.从8个吴茱萸产区共分离到31株内生真菌和37株内生细菌,分别从吴茱萸的叶、茎和果实中分离到不同的内生菌,表现为组织特异性,且在不同产地的内生菌的种类和优势种群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具有地域特异性;筛选出产吴茱萸碱和次碱及结构类似物的4株内生真菌和1株内生细菌。6.吴茱萸挥发油的抑菌试验表明,吴茱萸挥发油的抑菌能力可以作为中药吴茱萸道地性的一个重要的药效指标。[结论]中药吴茱萸道地性的形成主要是以下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产地吴茱萸栽培品种的差异、遗传背景的特异性等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如品质最好的湖南新晃的中药吴茱萸品种单一,全为石虎,其遗传背景差异小且稳定;环境因子中的温度,海拔和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和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元素的分布规律等外在因素起关键作用。研究吴茱萸道地性的技术包括:用于遗传背景分析的AFLP和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用于道地产地区划的TCMGIS-Ⅱ系统分析法,用于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类群分析的最大或然法,用于土壤总微生物的含量测定的酸碱滴定法。
吴豪,钟荣玲,夏智,黄厚才,仲青香,封亮,宋捷,贾晓斌[6](2016)在《潜在肝毒性中药的成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中药在科研中所占的比例及其临床上的使用量逐渐增高。其研究价值也越来越大,然而中药在使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中药毒性研究逐渐深入,一些传统性的无毒中药也被发现有潜在的毒性。除了中草药的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之外。还包括以下原因:1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变质也会引起对机体的副作用;2临床上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对症用药,配伍得当的原则;3患者体质皆不相同,除了少部分品种中药是固有型肝毒性中药外,大部分中药的潜在肝毒性具有特异质型的特征。肝脏在药物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容易受到药物的损伤作用,因此中药潜在肝毒性及其毒性成分研究成为中药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该文在查阅肝毒性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肝毒性的临床分型,靶细胞损伤发病机制,并且系统的对中药潜在肝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研究提供思路,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顾琦,魏旭超,刘露,梁莹,李健,董洁,蔡徐艺,顾薇,陈军[7](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肉桂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Euodiae Fructus、胡椒Piperis Fructus 5种辛热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并与防风Saposhnikoviae Radix等10味辛温中药挥发油进行比较,得到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采用TIGER数据库筛选在皮肤中表达的蛋白,用Cytoscape 3.7.0软件建立"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并用STRING数据库建立潜在关键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结果辛热中药挥发油中倍半萜类成分质量分数高于辛温中药挥发油,倍半萜类成分在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给药时更倾向于滞留在皮内,是决定透皮促渗能力的关键成分,可能为辛热中药挥发油的关键物质基础。"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结果表明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主要涉及产热相关的核受体共激活蛋白2(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2,NCOA2)靶点及脂代谢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A)、类视黄酸X受体α(retinoic acid X receptorα,RXRA)、NCOA2靶点及抗炎相关的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rostaglandinG/Hsynthase1,PTGS1)、PTGS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靶点,提示产热、减脂、抗炎为辛热中药挥发油倍半萜类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结论β-石竹烯、α-muurolene、吉马烯、β-榄香烯、δ-榄香烯、β-芹子烯、α-胡椒烯等倍半萜类成分为辛热中药挥发油的特征组分,可能通过作用于PPARA-RXRA-NCOA2信号轴及PTGS2、PTGS1、IL-6等炎性因子,从而产生产热、减脂、抗炎等作用。
张崇佩[8](2019)在《“樟帮”特色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优选黄连水炒吴茱萸的炮制工艺,比较炮制前后各成分的变化,为吴茱萸饮片的生产提供相关工艺参数和依据,发扬并传承特色炮制技术,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采用UPLC建立不同年份吴茱萸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为吴茱萸“陈久者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对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L9(34)正交设计表,以黄连的用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min)为考察因素,吴茱萸中酚酸类(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和隐绿原酸)、黄酮类(芦丁、金丝桃苷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生物碱类(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和二氢吴茱萸卡品碱)和挥发油类(β-月桂烯、β-萜品烯和(Z)-β-罗勒烯)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炮制工艺。2.基于超高相液相色谱法(UPLC)建立3种不同年份共47批吴茱萸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样品进行模式识别。3.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对吴茱萸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4.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黄连水炒吴茱萸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1.黄连水炒吴茱萸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吴茱萸:黄连=10:1,炒制温度150℃,炒制时间8 min。2.建立了47批吴茱萸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97),标定了40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12个,运用PCA和OPLS-DA分析,有效区分了3种不同年份的吴茱萸,共筛选出22个质量差异性标志物。3.吴茱萸生品共鉴定出38种挥发油,占挥发油总量的96.65%,黄连制吴茱萸共鉴定出20种挥发油,占挥发油总量的95.12%,甘草制吴茱萸共鉴定出21种挥发油,占总成分的95.13%,开水泡吴茱萸共鉴定出18种挥发油,占总成分的94.2%,黄连水炒吴茱萸共鉴定出36种挥发油占总成分的96.12%。4.从黄连水炒吴茱萸提取物中共鉴定出30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和其他类化合物。结论:1.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合理、稳定,可行。2.通过吴茱萸U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对不同年份的吴茱萸进行有效区分,为吴茱萸“陈久者良”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3.HS-GC-MS联用技术能有效用于吴茱萸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成分的测定。4.UPLC-Q-TOF/MS联用技术能快速准确的鉴别黄连水炒吴茱萸的化学成分,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王世永[9](2008)在《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分离、鉴定及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吴茱萸为常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头痛、胃痛、腹痛、痛经及高血压等疾病。近代研究证明,其具有镇痛、镇静、抗菌、降压、抗缺氧等药理作用。挥发油(精油),是植物或中草药中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在常温下能挥发的油状液体的总称,以萜类、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为主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中药、香料中,常以含量的高低来评价原料质量的优劣。对吴茱萸果实中挥发油的提取、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分离、纯化将吴茱萸挥发油纯化后,配制成溶液,应用气相色谱仪(FID检测器)优化了气相色谱分离条件,进样口压力7.32psi、程序升温速率8℃/min条件下,分离效果最好。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的谱图比较,发现石油醚的提取效果较好。实验结果得出各主要色谱峰相对保留值的RSD值<1.92%;色谱峰面积的RSD<2.3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样品测定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另外,比较了同时蒸馏萃取法、超声提取法、浸泡提取法及热回流提取方法在提取效果上的差异。得出结论:同时蒸馏萃取法对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效果优于其它几种提取方法。研究比较并优化了提取时间、料液比、样品粉碎度等提取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料液比为1:14,提取时间10h,粉碎度为20~40目(380~830μm)时,条件最优,挥发油得率为0.31%。2吴茱萸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Kvoats保留指数法对吴茱萸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分析,从吴茱萸挥发油提取物中分离出70余种化合物,并鉴定出其中的29种,占总含量的71%,主要是:3-蒈烯、α-蒎烯、圣亚麻三烯、4-(1-甲基乙基)-1-环己烯-1-甲醛、石竹烯、刺蕊草烯、γ-芹子烯、异喇叭烯、1,4-二戊基苯、马兜铃烯、δ-杜松烯、檀紫三烯、喇叭烯氧化物Ⅱ、d-莰烯、十五烷酸甲酯、α-愈创木烯、对-斯巴醇、柏木烯醇、雪松烯醇、贝壳杉烯、邻苯二甲酸丁基环已酯、异丁子香烯、丁子香酚、罗勒烯、6,9-十八碳二烯酸甲酯、黑松烯。3吴茱萸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用K3[Fe(CY)6]体系测定了吴茱萸挥发油的还原力;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体系、过氧化氢体系和DNA体系对吴茱萸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在体外,在浓度为2.00mg/mL时,同蒸提取和回流提取的吴茱萸挥发油使自由基诱导的大鼠肝线粒体MDA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65.38%和61.54%,对肝组织匀浆MDA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21.43%和31.90%(无诱导组)、67.32%和67.07%(Fe2+诱导组)、49.54%和47.43%(H2O2诱导组);使自由基诱导的大鼠肝线粒体肿胀度低于对照组。在体内,吴茱萸挥发油具有减少小鼠体内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表现出抗氧化作用;同时也有提高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作用。4吴茱萸挥发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用滤纸片法测定了吴茱萸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在体外,T(同时蒸馏萃取)和H(回流提取)样品在10mg/mL浓度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石竹烯、榄香烯、丁子香酚、α-蒎烯及罗勒烯等主要成分有关。
孙蓉,李晓宇,王亮,徐男,吕莉莉[10](2016)在《基于“效-毒”相关的Q-marker合理辨识与科学控制》文中提出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是药品的三大基本属性且相互联系与依托。中药"效-毒"二重性不仅是中药药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中药的根本属性;而且因其"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配伍应用、长期用药"等中医药特点,导致中药的可控性极端复杂,单一或多个化学成分检测无论是从质量专属性、活性与功效关联度还是毒性与安全性控制等方面都难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再加上基原、产地、采收、贮藏、提取等中药固有因素和炮制与配伍应用等中医习惯用法等方面的影响,致使中药质量控制也因此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技术瓶颈。根据刘昌孝院士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本研究选择有毒中药吴茱萸为模式药物,开展基于"效-毒"关联评价的Q-marker合理辨识与科学控制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质量控制保证。
二、中药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吴茱萸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生物碱类 |
1.2 苦味素类 |
1.3 黄酮类 |
1.4 挥发油 |
1.5 酚酸及其衍生物 |
1.6 苯丙素类 |
1.7 蒽醌类 |
1.8 其他类 |
2 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 |
2.1 吴茱萸碱 |
2.1.1 抗肿瘤作用 |
2.1.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2.1.3 抗炎、镇痛作用 |
2.1.4其他作用 |
2.2 吴茱萸次碱 |
2.2.1 对心脏的作用 |
2.2.3 抗炎作用 |
2.2.4 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
2.3 去氢吴茱萸碱 |
2.4 柠檬苦素 |
2.5 其他成分 |
3 Q-marker的预测分析 |
3.1 基于原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3.2 基于化学成分与有效性相关证据的Q-marker预测分析 |
3.2.1 成分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 |
3.2.2 成分与传统药性的相关性 |
3.2.3 成分与新的药效用途的相关性 |
3.2.4 成分与毒性的相关性 |
3.3 基于化学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3.4 基于入血化学成分的Q-marker预测分析 |
3.5 基于不同配伍中表达组分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 结语 |
(2)吴茱萸水溶性成分及其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吴茱萸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
第一节 吴茱萸药材道地沿革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第二节 吴茱萸药材实地调查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吴茱萸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第二节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三节 实验数据及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四节 实验部分 |
1 仪器与材料 |
2 植物来源与鉴定 |
3 提取与分离 |
第三章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样本收集 |
1 不同产地近成熟样本收集 |
2 不同生长期样本收集 |
第二节 挥发油提取方法优化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第三节 挥发油成分鉴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吴茱萸近成熟果实抗菌活性比较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吴茱萸UPLC指纹图谱及镇痛抗炎活性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吴茱萸UPLC指纹图谱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吴茱萸三品种镇痛抗炎活性比较 |
1 材料与试药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六章 文献综述-吴茱萸非生物碱类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研究 |
2 药理作用研究 |
2.1 镇痛作用 |
2.2 抑菌作用 |
2.3 促进交感神经- 肾上腺机能作用 |
3 毒理作用研究 |
4 讨论 |
(4)吴茱萸“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特色与创新性成果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吴茱萸醇提物、水提物和挥发油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吴茱萸醇提物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吴茱萸醇提物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吴茱萸水提物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吴茱萸水提物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五节 吴茱萸挥发油的GC-MS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不同陈化期中吴茱萸醇提物、水提物和挥发油的变化 |
第一节 陈化实验的设计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不同陈化期中吴茱萸醇提物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不同陈化期中吴茱萸水提物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不同陈化期中吴茱萸挥发油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台阶恒温实验推测吴茱萸的最佳陈化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陈化期中吴茱萸的镇痛作用研究 |
第一节 不同陈化期中吴茱萸醇提物的镇痛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陈化期中吴茱萸水提物的镇痛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答辩委员会成员 |
个人简历 |
(5)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相关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道地性研究概况 |
1 道地性简介 |
1.1 道地药材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
1.2 药材道地性形成的机理 |
2 影响道地性形成的因素 |
2.1 遗传背景 |
2.1.1 基因组的特异性 |
2.1.2 功能基因表达的特异性 |
2.2 活性成分 |
2.3 温度 |
2.4 水分 |
2.5 光照 |
2.6 土壤 |
2.7 内生菌 |
3 选题来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吴茱萸资源调查 |
1 吴茱萸简介 |
1.1 道地药材吴茱萸沿革 |
1.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
2 吴茱萸主要栽培种 |
2.1 吴茱萸 |
2.2 石虎 |
2.3 疏毛吴茱萸 |
2.4 其他价值低的栽培种 |
2.4.1 密果吴茱萸 |
2.4.2 硬毛吴茱萸 |
2.4.3 未鉴定种 |
3 吴茱萸资源调查 |
3.1 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 |
3.1.1 文献调研 |
3.1.2 实地考察 |
3.2 吴茱萸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
3.2.1 树茎、树高与产量的关系 |
3.2.2 树间距、树冠与产量和病虫害的关系 |
3.3 冻害对吴茱萸的影响 |
4 基于TCMGIS的中药吴茱萸产地适宜性区划 |
4.1 TCMGIS简介及应用 |
4.2 基于TCMGIS-Ⅱ石虎产地适宜性分析 |
5 吴茱萸资源破坏的原因 |
5.1 缺乏统筹管理,导致药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
5.2 药材品种混乱,药材质量良莠不齐 |
6 小结 |
第三章 吴茱萸遗传背景与道地性的关系 |
1 ITS序列分析 |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1 材料 |
1.1.2 仪器 |
1.1.3 试剂 |
1.2 方法 |
1.2.1 吴茱萸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2 吴茱萸ITS序列的扩增 |
1.2.3 扩增产物检测与测序 |
1.2.4 序列分析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吴茱萸DNA提取效果 |
1.3.2 吴茱萸ITS扩增效果 |
1.3.3 ITS测序分析 |
1.3.4 2009年样品ITS序列对比分析 |
1.3.5 2010年吴茱萸ITS序列的比对分析 |
1.4 讨论 |
2 AFLP分析 |
2.1 试剂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试验材料 |
2.2 AFLP分析方法 |
2.2.1 基因组提取 |
2.2.2 双酶切 |
2.2.3 连接反应 |
2.2.4 预扩增 |
2.2.5 选择性扩增 |
2.2.6 PCR产物电泳及检测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2.3 AFLP结果与分析 |
2.3.1 AFLP引物筛选及体系构建 |
2.3.2 AFLP多态性分析 |
2.3.3 AFLP聚类结果 |
2.4 讨论 |
3 SRAP分析 |
3.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吴茱萸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DNA提取 |
3.2.2 SRAP引物的筛选 |
3.2.3 SRAP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3.2.4 电泳及显影观察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3.3 SRAP结果及分析 |
3.3.1 SRAP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3.3.2 SRAP聚类结果 |
3.3.3 基于SRAP的种群遗传参数分析 |
3.4 讨论 |
3.4.1 吴茱萸遗传背景分析 |
3.4.2 吴茱萸遗传多样性参数 |
3.4.3 遗传背景差异与道地性的关系 |
4 小结 |
第四章 采收期、生长年限和产地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HPLC检测条件 |
2.2 样品处理和标准品溶液制备 |
2.3 检测方法 |
2.4 含量测定 |
2.4.1 回归方程的建立 |
2.4.2 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采收期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 |
3.1.1 吴茱萸不同采收期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变化规律 |
3.1.2 石虎不同采收期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变化规律 |
3.1.3 疏毛吴茱萸不同采收期吴茱萸碱和次碱的变化规律 |
3.2 生长年限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 |
3.3 产地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 |
3.3.1 同一品种不同产地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 |
3.3.1.1 产地对吴茱萸的品质的影响 |
3.3.1.2 产地对石虎品质的影响 |
3.3.1.3 产地对疏毛吴茱萸品质的影响 |
3.3.2 同一产地不同吴茱萸的品质比较 |
4 讨论 |
4.1 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作为吴茱萸品质的指标的依据 |
4.2 采收期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 |
4.3 产地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五章 道地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1 土壤肥力对产量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1.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1.1.2.2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
1.1.2.3 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测定 |
1.1.2.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1.1.2.5 数据分析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根际微生物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1.2.2 土壤肥力有关的微生物和道地性的关系 |
1.2.3 土壤呼吸强度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1.2.4 土壤酶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1.3 讨论 |
2 土壤、药材元素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元素检测方法 |
2.1.2.2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壤元素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2.2.2 果实元素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2.2.3 非线性SVR模型回归分析 |
2.3 讨论 |
3 小结 |
第六章 吴茱萸内生菌与道地性相关性研究 |
1 吴茱萸内生真菌分离、纯化和鉴定 |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1 试验材料 |
1.1.2 仪器与试药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1.2.2 吴茱萸内生真菌的发酵 |
1.2.3 薄层鉴定 |
1.2.4 LC-MS分析 |
1.2.5 ITS序列鉴定 |
1.2.5.1 吴茱萸内生真菌DNA的提取 |
1.2.5.2 DNA电泳检测 |
1.2.5.3 PCR扩增ITS序列 |
1.2.5.4 ITS序列的BLAST分析 |
1.3 试验结果 |
1.3.1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
1.3.2 内生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和发酵产物的提取 |
1.3.3 薄层鉴别 |
1.3.4 LC-MS分析 |
1.3.5 ITS序列鉴定 |
1.3.5.1 DNA提取条件优化结果 |
1.3.5.2 ITS的PCR扩增结果分析 |
1.3.5.3 ITS分子标记技术鉴定 |
1.4 讨论 |
1.4.1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预测 |
1.4.2 吴茱萸内生真菌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2 吴茱萸内生细菌分离、纯化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2 方法 |
2.2.1 内生细菌分离、纯化 |
2.2.1.1 细菌分离培养基 |
2.2.1.2 内生细菌分离 |
2.2.1.3 内生细菌纯化 |
2.2.2 内生细菌发酵 |
2.2.3 发酵产物的薄层鉴别 |
2.2.4 形态学观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内生细菌分离结果 |
2.3.2 内生细菌发酵 |
2.3.3 发酵产物的薄层鉴别 |
2.3.4 形态学观察 |
2.4 讨论 |
2.4.1 研究吴茱萸内生细菌所面临的问题 |
2.4.2 吴茱萸内生细菌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3 小结 |
第七章 吴茱萸抑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菌种 |
1.1.2 吴茱萸挥发油 |
1.1.3 培养基 |
1.1.4 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挥发油提取 |
1.2.2 菌种活化 |
1.2.3 抑菌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挥发油对不同细菌的抑菌效果 |
2.1.1 抑菌试验结果 |
2.1.2 不同挥发油对细菌抑制效果 |
2.2 抑菌效果的成对样本检验(t检验)及多重比较(LSD检验) |
3 讨论 |
3.1 吴茱萸抑菌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 |
3.2 吴茱萸挥发油的抑菌机理 |
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吴茱萸道地性受品种的影响,不同品种有不同的道地产区 |
1.2 海拔和纬度是吴茱萸道地性的关键因子 |
1.3 SRAP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中药吴茱萸的关键技术 |
1.4 采收期、生长年限和种植地等人为因素对吴茱萸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 |
1.5 土壤因子是吴茱萸道地性的重要生态因子 |
1.6 内生菌通过改变吴茱萸的有效成分合成的微环境而影响吴茱萸的道地性 |
1.7 吴茱萸挥发油的抑菌活性为吴茱萸道地性从药理方面评价找到新的方法 |
2 展望 |
2.1 吴茱萸道地性评价机制的完善 |
2.2 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的分子机制 |
2.3 吴荣萸内生菌与道地性形成的关系 |
缩写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潜在肝毒性中药的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肝损伤的临床分型 |
1.1 根据发病机制分型 |
1.1.1 固有型肝损伤 |
1.1.2 特异质型肝损伤 |
1.2 根据损伤靶细胞类型分类 |
1.2.1 肝细胞损伤型 |
1.2.2 胆汁淤积型 |
1.2.3 混合型 |
1.2.4 肝血管损伤型 |
2 导致肝损伤的主要中药成分 |
2.1 含萜类化合物潜在肝毒性的中药 |
2.1.1 含二萜类化合物的中药 |
2.1.1. 1 雷公藤 |
2.1.1. 2 黄药子 |
2.1.2 含三萜类化合物的中药 |
2.1.2. 1 川楝子 |
2.1.2. 2 柴胡 |
2.2 含生物碱类潜在肝毒性的中药 |
2.2.1 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类中药 |
2.2.1. 1 紫菀 |
2.2.1. 2 菊三七 |
2.2.1. 3 千里光 |
2.2.1. 4 款冬花 |
2.3 含蒽醌类肝毒性的中药 |
2.3.1 何首乌 |
2.3.2 大黄 |
2.4 含挥发油类潜在肝毒性的中药 |
2.4.1 吴茱萸挥发油类 |
2.4.2 艾叶挥发油类 |
2.4.3 薄荷挥发油 |
2.4.4 细辛挥发油 |
3 展望 |
(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材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 |
1.4 数据库与软件 |
2 方法 |
2.1 辛热、辛温中药挥发油的制备 |
2.2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的中药挥发油成分分析 |
2.2.1 供试品的制备 |
2.2.2 GC-MS条件 |
2.3 辛热中药挥发油中倍半萜类成分与靶点网络及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构建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辛热与辛温中药挥发油的差异成分测定 |
3.2 辛热中药挥发油中倍半萜类成分与靶点网络的分析 |
3.3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3.3.1 辛热中药挥发油作用于 |
3.3.2 辛热中药挥发油作用于 |
3.3.3 辛热中药挥发油作用于PTGS2、PTGS1和IL-6靶点发挥抗炎作用 |
4 讨论 |
4.1 辛热中药挥发油作用于机体药性显热的分子机制 |
4.2 辛热中药挥发油影响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 |
4.3 辛热中药挥发油发挥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 |
(8)“樟帮”特色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及其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2.1 非挥发性指标成分的测定 |
2.2 挥发性指标成分的测定 |
3 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的优选 |
3.1 正交设计与结果 |
3.2 工艺验证试验 |
4 讨论 |
第二章 吴茱萸U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方法学考察 |
3 结果 |
3.1 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共有峰的确定 |
3.2 吴茱萸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3.3 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
4 讨论 |
第三章 吴茱萸及其炮制品UPLC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吴茱萸炮制品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5 线性关系的考察 |
2.6 方法学考察 |
2.7 样品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吴茱萸及其炮制品挥发性成分研究 |
1 仪器与药材 |
2 方法 |
2.1 样品处理 |
2.2 HS-GC-MS条件 |
2.3 样品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黄连水炒吴茱萸UPLC-Q-TOF/MS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质谱条件 |
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 结果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9)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分离、鉴定及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吴茱萸及其同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1.1 吴茱萸植物资源 |
1.2 生产状况 |
2 吴茱萸成分研究概况 |
2.1 生物碱类 |
2.1.1 生物碱 |
2.1.2 苦味素类 |
2.2 挥发油类 |
2.3 其它成分 |
3 挥发油成分分析研究现状 |
3.1 中药挥发油 |
3.2 挥发油的提取 |
3.3 挥发油的分离纯化 |
3.4 挥发油分析手段 |
3.4.1 气相色谱法 |
3.4.2 GC-MS联用与中药分析 |
4 药理作用研究 |
4.1 挥发油的应用 |
4.2 吴茱萸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 |
4.2.1 吴茱萸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4.2.2 吴茱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4.2.3 吴茱萸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4.2.4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作用 |
4.2.5 其它主要单体成分的作用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1.2.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1.2.3 分离方法和试样制备 |
1.2.4 色谱条件 |
1.2.5 吴茱萸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研究 |
1.2.5.1 单因素实验 |
1.2.5.2 正交实验 |
1.2.6 吴茱萸挥发油的分离纯化 |
1.2.6.1 化学分离法初步分离吴茱萸精油样品 |
1.2.6.2 柱层析分离吴茱萸挥发油中性油成分 |
1.2.7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初步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2 不同萃取溶剂对吴茱萸挥发油提取效果比较 |
2.3 不同提取方法色谱图比较 |
2.4 吴茱萸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 |
2.4.1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2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3 粉碎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4 样品浸泡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 |
2.4.5 正交实验结果 |
2.5 吴茱萸挥发油的分离纯化 |
2.5.1 化学分离法初步分离吴茱萸精油样品 |
2.5.2 柱层析分离吴茱萸挥发油中性油成分 |
2.6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结构初步鉴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吴茱萸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样品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吴茱萸挥发油还原能力的测定 |
1.2.2 吴茱萸挥发油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测定 |
1.2.3 吴茱萸挥发油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1.2.4 吴茱萸挥发油清除H_2O_2能力的测定 |
1.2.5 吴茱萸挥发油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1.2.6 吴茱萸挥发油对小鼠肝匀浆体外生成MDA的影响 |
1.2.6.1 小鼠肝匀浆的制备 |
1.2.6.2 样品对小鼠肝匀浆MDA生成的影响 |
1.2.6.3 样品对诱导体系小鼠肝匀浆MDA生成的影响 |
1.2.7 对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1.2.7.1 小鼠肝线粒体悬浮液的制备 |
1.2.7.2 小鼠肝线粒体肿胀度的测定 |
1.2.7.3 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生成MDA的测定 |
1.2.8 体内抗氧化 |
1.2.9 吴茱萸挥发油乳化液稳定性实验 |
1.2.9.1 乳油外观测定方法 |
1.2.9.2 乳化效果及乳液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
1.2.9.3 乳油冷贮稳定性试验方法 |
1.2.10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吴茱萸挥发油的还原能力 |
2.2 吴茱萸挥发油清除超氧阴离子作用的结果 |
2.3 吴茱萸挥发油清除羟基自由基作用的结果 |
2.4 吴茱萸挥发油清除H_2O_2作用的结果 |
2.5 吴茱萸挥发油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2.6 吴茱萸挥发油对小鼠肝组织匀浆MDA生成的影响 |
2.7 对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2.7.1 小鼠肝线粒体肿胀度的测定 |
2.7.2 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生成MDA的测定 |
2.8 体内抗氧化效果 |
2.8.1 对小鼠体内肝组织MDA生成的影响 |
2.8.2 对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 |
2.9 吴茱萸挥发油乳化液乳化性和稳定性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吴茱萸挥发油抗菌实验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样品 |
1.1.2 实验菌种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样品制备 |
1.2.2 菌种接种 |
1.2.3 滤纸片法 |
1.2.3.1 菌悬液制备 |
1.2.3.2 倒平板 |
1.2.3.3 涂布 |
1.2.3.4 贴片 |
1.2.3.5 培养 |
1.2.4 吴茱萸挥发油乳化液稳定性实验 |
2 实验结果 |
2.1 滤纸片法测定的抑菌实验结果 |
2.2 精油乳化液乳化性和稳定性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基于“效-毒”相关的Q-marker合理辨识与科学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效-毒关联评价的Q-marker概念提出 |
1.1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
1.2 中药质量控制现状 |
1.3 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科学构建意义 |
1.4 基于效-毒关联评价的Q-marker概念 |
2 基于“效-毒”关联评价的Q-marker研究思路 |
2.1 中药质量的核心内涵 |
2.2 中药质量的过程控制 |
3 功效—证候—毒性关联背景下的Q-marker确认与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
3.1 功效—证候—毒性关联背景下的Q-marker确认的必要性 |
3.2“功效-证候-毒性”关联背景下的Q-marker确认的方法研究 |
4 以吴茱萸为例研究基于“效-毒”关联评价的Q-marker |
5 吴茱萸“功效-证候-毒性”相关的Q-marker的发现及确定 |
5.1 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 |
5.2 网络药理学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四、中药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吴茱萸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J]. 刘丽,张笑敏,许浚,张纪红,张铁军,陈常青,刘昌孝. 中草药, 2020(10)
- [2]吴茱萸水溶性成分及其品质评价研究[D]. 刘珊珊. 首都医科大学, 2016(11)
- [3]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研究进展[J]. 尹利顺,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6(03)
- [4]吴茱萸“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研究[D]. 董嘉皓.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相关因子的研究[D]. 魏宝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6]潜在肝毒性中药的成分研究进展[J]. 吴豪,钟荣玲,夏智,黄厚才,仲青香,封亮,宋捷,贾晓斌.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7)
- [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J]. 顾琦,魏旭超,刘露,梁莹,李健,董洁,蔡徐艺,顾薇,陈军. 中草药, 2021(05)
- [8]“樟帮”特色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及其化学成分研究[D]. 张崇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分离、鉴定及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D]. 王世永.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10]基于“效-毒”相关的Q-marker合理辨识与科学控制[J]. 孙蓉,李晓宇,王亮,徐男,吕莉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