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旧体制交织下的农民工——与“草根学者”张英洪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尹文波[1](2012)在《武汉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的调研及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也为武汉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政府以及企业单位在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单位用人制度,切实维护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过芹芹[2](2012)在《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外来务工者的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务工者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外来务工者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现实中,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完全不能与其贡献相称,并且外来务工者就业时受到歧视和排斥,权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关注外来务工者权益缺失的制度根源,关心他们的生存和生活,不仅能使他们安居乐业,为城市作出更大贡献,更能促进城市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以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杭州市西湖科技经济园为调研考察区域,这无疑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据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派出所最近的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外来流动人口占经济园区人口的65%,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农村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从封闭的农村进入到相对开放的城市,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进入现代化工业的工厂工作,这一特定的人生经历将促使他们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他们,使其更快地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安定下来。而更加值得本文关注的是他们自身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心理上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人生有何新的进取和规划,这将影响到城市的和谐和进步。本文在提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理论、外来务工者的推拉和劳动力市场就业理论,采用问卷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首先,对杭州市西湖科技经济园区的外来务工者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结合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务工者的困境及成因展开分析;第三,通过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务工者的重要性,分别从城市化发展和外来务工者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议。目的在于探求政府加强对外来务工者的服务和管理,帮助外来务工者认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最终在城市的和谐和发展中有更好的生存能力。通过对外来务工者的困境及成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城市化发展角度来看,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进一步转变服务职能,加强对外来务工者的政策引导,提升他们的素质层次,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和优质就业。而外来务工者本身,必须强化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城市,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努力适应和追求事业的发展,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俞燕锋[3](2007)在《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与基层政府管理研究——对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为流入地创造了经济财富,也对当地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文章对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与管理现状作了大量广泛深入的调研,提出了要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把它作为社会和谐、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去研究;要重视本地化融入渠道、载体与机制建设,同时要建立与输入地横向联合的管理机制,使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现状、管理质量与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黎煦[4](2005)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力产权从来就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在各种产权形式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国家产权。在这种权利结构下,劳动关系由国家通过企业行政与劳动者构成,企业只不过是行政体系中的一个中介机构,每一个劳动者只是行政体系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二者都不具备独立的产权身份,劳动关系本身异化为行政隶属关系。 由于国有产权的外部性非常大,因而产权效率很低。但是,一种无效率的产权结构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存在,竞争将使交易费用更小的产权结构替代以前无效率的产权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前那种产权结构的制度安排已经达到了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国家在这一制度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收益呈下降趋势,这种成本和收益的高比例使国家有动力进行劳动力产权的重新界定。 劳动力产权的重新界定以及对行为的考核要花费成本,因此理论上比较有效的产权结构往往不一定被社会采纳。除了要考虑产权的经济功能外,产权结构的现实安排还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政府对所有制的偏好;二是一个社会群体对这种产权结构安排的接受程度;三是原有产权结构下的受益者和受损者可能作出的反应。因此,产权制度安排本质上是不同主体博弈的结果。当一个特定均衡实现以后,所有的博弈者又会对新的均衡作出理性的反映。随着产权界定成本不断增减,不同主体谈判力量的改变,制度演变就是一个博弈均衡的更新过程。 全文包括四部分,共7章。第1部分是第1章导论;第2部分包括第2章和第3章,这部分建立全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3部分包括第4章和第5章,这部分运用前两章建立的理论框架,具体分析我国劳动力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变迁的历程;第4部分包括第6章和第7章,主要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整合的政策分析和结论。 第1章:导论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二元分割,在经济转轨时期演化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本文运用产权理论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变迁。
汤潇[5](2004)在《新旧体制交织下的农民工——与“草根学者”张英洪对话》文中提出
二、新旧体制交织下的农民工——与“草根学者”张英洪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旧体制交织下的农民工——与“草根学者”张英洪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的调研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武汉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生存状况 |
1.1 从事职业 |
1.2 劳动时间 |
1.3 社会保障 |
1.4 生活娱乐 |
1.5 收入与开销 |
2 武汉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困境 |
2.1 政府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问题时的引导和扶助乏力 |
2.2 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导致参保困难, 社保制度门槛高、转移难, 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 |
2.3 用人单位雇佣程序不规范, 不能提供足够的住房 |
3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
3.1 建立全国性外来务工人员社保系统 |
3.2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做好理财规划 |
3.3 企业积极配合政府联合用人制度, 落实用人合同制度, 尽最大努力保障住房问题, 适时建立住房收费制度 |
(2)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外来务工者的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资料数据来源 |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不足 |
2 主要理论基础 |
2.1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理论 |
2.1.1 城市化的涵义 |
2.1.2 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
2.2 外来务工者就业的理论 |
2.2.1 推拉理论 |
2.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2.3 国家、省级政府对外来务工者的相关政策与制度 |
2.4 杭州市对外来务工者的有关规定 |
3 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外来务工者的就业现状分析 |
3.1 外来务工者基本情况 |
3.1.1 外来务工者来源 |
3.1.2 外来务工者规模 |
3.1.3 外来务工者结构 |
3.1.4 外来务工者的行业分布 |
3.1.5 外来务工者的工资水平 |
3.2 外来务工者的生活现状 |
3.2.1 业余文化生活 |
3.2.2 居住条件和子女教育状况 |
3.2.3 融入城市的基本状况 |
4 外来务工者的就业困境及成因 |
4.1 外来务工者面对城市生活的困境 |
4.1.1 自身期望与环境歧视 |
4.1.2 进城打算与城市化进程要求 |
4.2 外来务工者就业困境及行业歧视 |
4.2.1 就业渠道单一,岗位选择空间局限 |
4.2.2 职业定位与岗位要求差距 |
4.2.3 工作环境差异,社会保障困境 |
4.2.4 工作时间长,收入较低 |
4.3 制度与政策不相适宜 |
4.3.1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就业制度 |
4.3.2 过低的社会保障制度 |
4.3.3. 政府服务职能缺位 |
4.4 城市文化对外来群体的排斥 |
4.4.1 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者的歧视 |
4.4.2 外来务工者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偏差 |
4.5. 城市化要求与信息不灵导致外来务工群体弱势 |
4.5.1 外来务工者自身教育程度偏差导致就业能力低下 |
4.5.2 信息不对称导致外来务工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较低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外来务工者 |
5.1.2 加强对外来民工服务与管理有利于推进杭州市城市化建设 |
5.1.3 加强培训与教育有利提升外来务工者的整体素质和生存能力 |
5.2 建议 |
5.2.1 针对外来务工者特征,建立充分而有效的就业途径 |
5.2.2 针对外来务工者发展加强政策引导 |
5.2.3 逐渐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 |
5.2.4 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增强城市认同感 |
5.2.5 加强教育培训政策扶持,提升素质层次,实现优质就业 |
5.2.6 强化外来务工者培训,促进其主动适应城市能力 |
5.2.7 强化外来务工者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
5.2.8 正确自身定位,促进其努力适应事业发展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基本概念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1.2.2 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批判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基本框架 |
1.5 理论创新与待改进之处 |
1.5.1 可能的理论创新 |
1.5.2 有待改进之处 |
2 劳动力产权的内涵与界定 |
2.1 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 |
2.1.1 劳动力产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
2.1.2 劳动力产权反映两重关系 |
2.1.3 劳动力产权是一个权利束 |
2.2 西方企业理论对劳动力产权的研究 |
2.2.1 科斯定理:劳动力产权研究的起点 |
2.2.2 产权:一个不完全的契约 |
2.2.3 交易费用理论对劳动力产权的认识 |
2.2.4 代理理论:劳动力所有者行为的研究 |
2.3 劳动力产权的内涵 |
2.3.1 产权研究的两种范式比较 |
2.3.2 劳动力产权的内涵 |
2.4 劳动力产权的特征 |
2.4.1 劳动力产权的自然属性:不可分离性 |
2.4.2 劳动力产权的社会属性:可分离性 |
2.4.3 劳动力产权的特征 |
2.5 劳动力产权的二重界定 |
2.5.1 国家行为与个人产权 |
2.5.2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产权博弈 |
3 劳动力产权残缺与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变迁 |
3.1 劳动力产权残缺的历史考察 |
3.1.1 古典企业中劳动力产权的残缺:马克思的观点 |
3.1.2 古典企业中劳动力产权残缺的再认识 |
3.2 计划体制下劳动力产权的残缺 |
3.2.1 产权残缺的现代企业理论解释 |
3.2.2 计划体制下劳动力产权的残缺 |
3.3 制度变迁的动因与方式 |
3.3.1 制度变迁的动因 |
3.3.2 制度变迁的方式 |
3.3.3 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 |
3.4 劳动力产权残缺与制度变迁 |
3.4.1 劳动力产权残缺与“帕累托改进”的制度变迁 |
3.4.2 劳动力产权残缺与“非帕累托改变”的制度变迁 |
3.4.3 “非帕累托改变”制度变迁的产权博弈分析 |
4 国有产权支配下我国劳动力的计划配置 |
4.1 劳动力计划配制的主要特征 |
4.1.1 劳动力计划配制的两种错误认识 |
4.1.2 计划就业体制的主要特征 |
4.2 国有企业雇佣关系的契约性质 |
4.2.1 人力资本契约关系的规制结构 |
4.2.2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契约关系的规制结构 |
4.3 单边契约关系的效率分析 |
4.3.1 单边契约关系中的劳动供给行为 |
4.3.2 单边契约关系中的劳动需求行为 |
4.4.劳动力计划配制的原因 |
4.4.1 国家效用与劳动力计划配置 |
4.4.2 意识形态原因 |
5 我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路径选择与内在动力 |
5.1 国有产权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条件 |
5.1.1 国有产权改革的动因 |
5.1.2 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条件 |
5.2 我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路径选择 |
5.2.1 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流动 |
5.2.2 强制性制度变迁下的城镇就业体制改革 |
5.3 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实证研究 |
5.3.1 数据说明 |
5.3.2 理论模型 |
5.3.3 计量结果分析 |
5.3.4 结论 |
5.4 我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内在动力 |
5.4.1 合作博弈的基本分析框架 |
5.4.2 博弈主体的目标效用函数 |
5.4.3 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博弈 |
6 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与城乡统筹就业 |
6.1 劳动力市场整合的微观基础 |
6.1.1 城镇职工计划权利的置换与改革 |
6.1.2 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下的农民工权利 |
6.1.3 劳动力需求变动趋势 |
6.1.4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劳动就业 |
6.2 地方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 |
6.2.1 地方政府的效用目标 |
6.2.2 地方政府何时放弃国有企业产权 |
6.2.3 地方政府行为与民营企业发展 |
6.2.4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
6.3 城乡统筹就业:以浙江为例 |
6.3.1 浙江统筹就业概况 |
6.3.2 民营经济发展与浙江统筹就业 |
6.3.3 政府职能转变与统筹就业的制度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旧体制交织下的农民工——与“草根学者”张英洪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与农民工同吃同住 |
新旧体制的交互作用 |
农民工是当代新兴的工人阶级 |
权利缺失与制度供给 |
农民工欠薪责任在政府 |
促进社会进步和体制完善 |
四、新旧体制交织下的农民工——与“草根学者”张英洪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的调研及分析[J]. 尹文波.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05)
- [2]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外来务工者的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D]. 过芹芹.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1)
- [3]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现状与基层政府管理研究——对嘉兴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俞燕锋.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7(02)
- [4]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D]. 黎煦. 浙江大学, 2005(07)
- [5]新旧体制交织下的农民工——与“草根学者”张英洪对话[J]. 汤潇.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