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位介电测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晟劼[1](2020)在《高频电磁法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及温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开发中油井开采原油会引入大量的水,随着开采年限的增长,开采出来的原油的含水率不断增长,直接导致油田开采成本的增长及开采寿命的不断减少。为了解决此问题,中石油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了“二三结合”开发模式的解决方案,通过测量原油含水率了解地下油藏储层油水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包括地下各储层的含水率信息,制定出最优开采方案、延长开采寿命。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重点研究了带有温度补偿功能的高频电磁波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设计。针对油田在线测量原油含水率测量问题,以高频电磁波同轴线传感器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含水原油介电常数模型、电磁波传输及衰减、相移特性分析以及同轴线含水率测量模型等理论研究。利用仿真软件,仿真了不同含水率比例下同轴线含水率模型,得到了信号幅度衰减、相位移动的规律,并且进一步研究了温度与含水原油的介电常数数学模型之间关系以及对幅度衰减、相位移动的影响,验证了测量理论的正确性。在理论计算、仿真研究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相应的发射电路、信号调理电路、检波电路、数据采集电路以及流体温度测量电路等含水率测量系统模块,并设计调试了配套的软件程序。最终,搭建了室内实验平台以及前往油田现场开展了高频电磁波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的实验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测量装置工作稳定,实验的误差小于7%,能够实现全范围有效测量原油含水率。
杨夺[2](2020)在《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及在油田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石油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作为战略储备物资,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油田进入到了开采的中后期阶段,许多油藏在天然原油快要枯竭时注水,提高开采量和采收率。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注水开采比例的最高国家,大部分的油田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随着地下原油受注入水的长期驱替,水淹程度严重,从而伴随着开采难度增大等相关问题。影响油田水淹层的识别因素较为复杂,地下水分布及矿化度变化莫测,因此,正确识别和评价水淹层级别,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是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以此问题切入,设计了一种基于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模型用于油田水淹层的识别,并利用相关实验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取芯井测井资料数据预测油田水淹层水淹级别,其中特征指标集的构造至关重要。本文中将从矿场得到的实际测井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利用沃尔什滤波的正变换与反变换,实现了对测井数据的预处理,并构造了水淹层识别的特征指标集。(2)研究了一种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模型,样本数据和竞争层权值采用量子比特来进行描述,凭借量子计算的高效计算机制和非线性映射能力,并依据相关实验可以得出,所构建的网络模型具有识别率高的优点。(3)结合在矿场获得的实际测井资料数据,对水淹层进行识别,对比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模型在水淹层识别问题上具有较高识别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伍永康[3](2020)在《油基钻井液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电阻率测井是识别和评估储层的重要技术。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电阻率测井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宽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主要应用于导电的水基钻井液环境中。相较于水基钻井液,油基钻井液具有提高钻井效率和减小钻井风险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油基钻井液的电绝缘性会阻断低频测量通路,导致传统的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方法失效。因此,研究适用于油基钻井液环境下的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开展了油基钻井液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方法的应用研究,为解决油基钻井液的电绝缘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解决油基钻井液的电绝缘性问题,本文结合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测量(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ion,C4D)技术和电感耦合原理开展了适用于油基钻井液环境下的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新方法研究。一方面,C4D技术的引入可以克服油基钻井液的电绝缘性的影响,构建有效的交流测量通路。另一方面,基于电感耦合原理,可以产生稳定的感生电压作为交流测量通路的激励源。(2)基于测井新方法,设计了一款新型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仪,并对测井仪的探测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测井仪具有良好的电阻率测量精度、较深的探测深度和较高的垂直分辨率,验证了测井新方法的可行性。(3)设计了 一套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仪样机,主要包括传感器和硬件电路两部分。利用所设计的硬件电路进行了电阻箱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硬件电路具有良好的电阻测量精度。(4)利用砂岩搭建了实验井来模拟真实的地层,通过在实验井井壁上加工不同的图案来模拟地层中的裂缝和刮痕。基于测井仪样机和实验井搭建了 一套实验装置,并在该装置上进行了测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测井仪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实验井井壁上的图案,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的测井新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所研发的测井仪的有效性。
邹德鹏[4](2019)在《粘土矿物对介电常数频散的影响实验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常规电阻率测井方法基于Archie公式求解地层的含水饱和度,且Archie公式适用于地层水电阻率明显低于油的电阻率这一多数情况。然而,由于油田开发后期注水性质变化,导致地层孔隙水矿化度多变、矿化度未知,以及由于油气层含淡水造成的低对比度油气藏等情况的出现,介电测井作为另外一种评价地层含水饱和度的测井方法,愈发凸显其应用优势。目前,国内对介电测井的基础研究不够完善,岩心的介电机理研究不够透彻,介电测量实验对粘土矿物种类及其含量这两项影响因素研究较少。针对这一现状,本次研究制作了含不同粘土矿物的人工岩心共16块,在1MHz~1GHz的较宽频段内采用平行板电容法进行扫频介电测量,通过分析实验测量数据,得到了岩心介电常数与岩心所含水矿化度、孔隙度、离子种类、含水饱和度、粘土矿物含量、粘土矿物种类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计算得到其中四种影响因素的敏感度系数,更全面的研究了含水岩心的介电特性。为了探索更有优势的岩心介电频散机理的数值模拟方法,本文在深入调研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原理的基础上,借鉴了前人在流体力学领域应用格子玻尔兹曼的经验,通过合理类比,对格子玻尔兹曼理论在岩心介电频散机理的数值模拟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为今后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李康[5](2018)在《双频微波低产油井产出剖面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田的开发进入后期,油井的产量越来越低,而含水率则越来越高,使得含水的测量成为一个难题。持水率是产出剖面测井的重要测量参数,准确测量持水率是准确评价各层产出情况,制定合理开采方案的基础。目前的含水测量方法均不能实现含水0%-100%测量的要求,为此而研发出了双频微波持水率仪。为了使双频微波持水率仪能够早日在油田中得到应用,必须尽快研制对应的解释方法。本论文第二章对双频微波持水率仪的测量原理进行了剖析,并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第三章通过对数值模拟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频率下相对介电常数与相位差的关系以及矿化度对相位差的影响大小。从双频微波持水率仪的油水两相流动实验资料出发,分析了集流式流量计和双频微波持水率仪与仪器响应计数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持水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油水两相的滑脱速度与持水率的关系。第四章在实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制作了双频微波持水率仪产出剖面的解释图版,并对矿化度的影响提出了校正方法。最后使用提出的解释方法对实际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通过论文的研究表明,在高频和低频范围内都存在相位差与介电常数的线性关系较好的频率区段。仪器的工作频率越高,矿化度对仪器响应计数率的影响越小,在矿化度较小时,矿化度的变化对计数率的影响较大,随着矿化度增加到一定值后,矿化度的变化对计数率的影响基本保持不变。在含水率较高时,仪器的高频工作模式比低频工作模式测量效果要好。使用解释图版对实际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了解释方法的可行性,也表明了双频微波持水率仪在含水测量中的可靠性。
张晓辉[6](2015)在《介电测井探测器天线阵列的设计与仿真》文中指出介电测井是利用岩石介电常数探测岩层特性的的一种方法。由于油和多数造岩矿物的介电常数与水的介电常数差别很大,所以岩层的介电常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水的含量。因此介电测井仪能借助介电常数的测试准确测量地层水含量,并结合其他信息获取岩层结构。本文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储层结构的极化机理和介电测井的基本原理,研究了不同传播模型电磁波的具体传播路径和传播模型,确定了不同传播模型下介电响应关于地层电参数的具体表达式,形成了基于测试结果到介电常数的对应关系。然后从1.1GHz单频点介电测井探测器天线单元的设计出发,分析设计了天线单元的结构,对天线单元的基础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仿真与分析,并对天线单元的关键尺寸进行了优化分析。以上述天线单元设计为基础,对探测器天线收发阵列进行了设计与分析。重点对天线关键尺寸和天线单元间距对收发信号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仿真验证分析。最后,对电磁测井的数据反演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了和研究,初步验证了基于探头测量的数据反演方法。
柳杰,殷小敏,张彦伟,于增辉,刘耀伟,张中庆[7](2015)在《新型油基泥浆测井电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电成像测井能够直观地获取岩性、沉积以及裂缝等地质信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得到日益广泛应用.在油基泥浆环境中,电成像装置采用电容耦合原理把交变电流发射到地层中,测量各个钮扣电极的电流或者电位,可以得到钮扣的阻抗,把阻抗信号进行标定,获得反映地层特征的图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成像处理方法,把测量的复数信号经过数据处理,不但能够获取地层电阻率图像,同时也能够获取地层的介电常教图像.运用该方法对地层模型进行了验证,与此同时对试验井测量资料进行成像处理,获得了清晰的电阻率图像和介电常数图像.
肖飞[8](2014)在《介电常数探测器的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电测井是利用岩石介电常数区分不同岩层的一组测井方法的统称。由于石油和多数造岩矿物的介电常数与水的介电常数差别很大,所以岩层的介电常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水的含量。因此介电测井仪能准确测量地层水含量和岩石结构。本文首先根据介质的极化机制确定了介电测井仪的工作频率范围为几十MHz到1GHz;研究了此频段内电磁波在实际测井环境中的传播波形,进而确定了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改进平面波模型和球面波模型。并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了不同模型中介电响应关于仪器参数和地层参数的表达式。其次,利用数值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介电响应在典型地层中关于频率、源距、间距的具体数值变化。根据仪器的制作的具体要求,进而确定了仪器的工作频率20MHz~300MHz和1GHz,且20MHz~300MHz时适用于球面波模型1GHz时适用于改进平面波模型;源距范围为45mm~120mm;间距选择为25mm。最后,直接对改进平面波模型进行反解计算和利用Lambert W函数的性质对球面波模型推导化简,得到了介电参数关于测井参数的解析表达式。进行编程计算,结果显示数值解的误差可控制在千分之一之内。
涂波[9](2014)在《高含水期油田含水率计响应特性的实验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含水率作为反映油井生产能力和井内流体组成成分的重要参数,是地质部分评价区块产能、制定开发方案的主要依据。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井下地质情况,高含水期油田含水率的测量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油水两相流含水率测量难、测准更难等实际问题,通过对生产动态测井中油井测试的意义、国内外测试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现状以及油井测试的仪器特点的了解;知道了两相流、两相流动参数、含水率与持水率的关系、影响滑脱的因素等对于油井测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同轴线相位含水率计的工作原理,包括设计思想、主要任务、信号处理及传输电路等。以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所属杏北油田的水驱油井为例,根据取样式电容法找水仪仅适用于低含水率油井,阻抗式过环空找水仪和探针产出剖面找水仪仅适用于高含水率油井,且阻抗式过环空找水仪和探针产出剖面找水仪的传感器易被沾污而影响含水率测量结果等现状,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的评价,分析了影响同轴线相位含水率测量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综合分析得出了同轴线相位法含水率计具有比以往任何同类仪器更宽的含水率测量范围,不仅能连续测量油井中的含水率,而且能在高含水率油井中准确测量含水率,从而提高了油田测量精度及采收率,并能更好地满足油田不同含水率油井测试的需要的结论。
穆乃刚[10](2013)在《低产液油井三相计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深入研究了低产液油井的三相计量技术,对油井的三相计量方案进行了比选,提出了一种基于管柱式气液分离器组合含水分析仪和涡轮流量计的计量方案,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可以实现油井的三相计量。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首先介绍了油井计量技术,油井三相计量技术从计量分离方面可分为不分离式和全分离式两种,本部分对国外的油井计量技术的现状做了详细介绍,并分别对不加分离型的三相流量计和分离式三相流量计中的典型系统做了研究比较,然后对国内的油井计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深入探讨。第二部分进行了油井三相计量方案的比选,该部分对油井三相不分离计量方案和油井三相部分分离计量方案的计量原理做了研究比较,并做了实验模拟,实验表明采用气液柱状旋流分离器(GLCC)的三相计量系统的计量效果良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第三部分详细讲述了油井三相计量系统的设计,该部分主要对基于气液柱状漩流分离器(GLCC)的三相流计量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系统采用气液柱状漩流分离器(GLCC)进行被测混合流体的气液分离,采用含水分析仪来测量液相混合流体中的水的含量,采用涡轮流量计来计量液体的流量,并对三相计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做了详细论述。第四部分进行了油井三相计量系统的效果分析,该部分对所设计的基于气液柱状漩流分离器(GLCC)的三相流分离计量系统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对油、气、水三相流的在线计量效果良好,计量精度满足实际需要。
二、相位介电测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位介电测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频电磁法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及温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原油含水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原油含水率仪器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高频电磁波含水率测量原理及环境因素分析 |
2.1 电磁波波谱的划分 |
2.2 电磁波在导电媒质中的传播特性 |
2.2.1 弱导电媒质中的均匀平面波 |
2.2.2 良导体中的均匀平面波 |
2.3 含水原油两相流介电常数理论 |
2.4 高频电磁波同轴含水率传感器 |
2.4.1 同轴线传感器结构及优势 |
2.4.2 同轴线传感器参数 |
2.4.3 同轴线传感器模型仿真 |
2.5 高频电磁波含水仪影响分析 |
2.5.1 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2.5.2 矿化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水率测量系统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
3.1 测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设计 |
3.3 正弦波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3.4 功分器电路设计 |
3.5 滤波电路设计 |
3.6 幅度相位检波电路设计 |
3.7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3.8 通信电路设计 |
3.9 AD采集及保护电路 |
3.10 NAND FLASH存储电路 |
3.11 STM32 系统电路 |
3.1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水率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4.1 含水率测量系统总体软件 |
4.2 AD采集子模块设计 |
4.3 数字信号处理子程序 |
4.4 测温模块子程序 |
4.5 FLASH存储模块子程序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含水率测量系统测试 |
5.1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
5.1.1 室内实验系统 |
5.1.2 测试应注意事项 |
5.2 室内模拟实验 |
5.3 室外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完成的工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及在油田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1 自组织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水淹层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量子计算与自组织网络的融合进展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量子计算基础 |
2.2.1 量子比特 |
2.2.2 量子门及酉矩阵 |
2.2.3 量子态计算并行性 |
2.3 自组织网络聚类算法 |
2.3.1 SOM网络结构 |
2.3.2 SOM工作原理 |
2.3.3 SOM算法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量子自组织网络模型及算法 |
3.1 引言 |
3.2 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模型 |
3.2.1 量子比特的Bloch球面描述及旋转 |
3.2.2 量子比特的投影测量 |
3.2.3 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模型 |
3.3 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算法 |
3.3.1 样本量子态描述 |
3.3.2 竞争学习规则 |
3.3.3 QSON网络聚类算法 |
3.4 仿真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QSON在油田水淹层的识别方法 |
4.1 引言 |
4.2 水淹层识别方法 |
4.3 水淹层识别概述 |
4.3.1 水淹层识别意义 |
4.3.2 水淹层识别特点及困难 |
4.3.3 水淹过程中参数变化 |
4.3.4 本文方法的优势 |
4.4 水淹层识别特征指标集的构造 |
4.5 识别方案设计 |
4.5.1 水淹层识别方案设计 |
4.5.2 网络参数设计 |
4.5.3 网络结构设计 |
4.6 实际应用及结果分析 |
4.6.1 水淹层实测数据 |
4.6.2 水淹层识别结果 |
4.6.3 水淹层识别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油基钻井液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本概念 |
1.2.1 电缆测井与随钻测井 |
1.2.2 水基钻井液与油基钻井液 |
1.2.3 电阻率测井方法概述 |
1.3 文献综述 |
1.3.1 随钻测井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油基钻井液的电绝缘性问题研究现状 |
1.3.3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技术综述 |
1.3.4 电感耦合原理综述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2.1 研究方案 |
2.2 新型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仪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仪仿真研究 |
3.1 有限元法和COMSOL简介 |
3.2 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仪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1 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仪仿真模型 |
3.2.2 仿真条件 |
3.3 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仪探测性能 |
3.3.1 电阻率测量性能 |
3.3.2 探测深度与侵入影响 |
3.3.3 围岩影响与分层能力 |
3.4 油基钻井液电学特性对测井仪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井仪样机设计 |
4.1 测井仪样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4.2 测井仪传感器设计 |
4.3 测井仪硬件电路设计 |
4.3.1 电源单元 |
4.3.2 电流检测单元 |
4.3.3 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 |
4.3.4 数字相敏解调技术原理 |
4.4 测井仪硬件电路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井实验 |
5.1 实验装置设计 |
5.1.1 实验井 |
5.1.2 实验装置 |
5.2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得科研成果 |
(4)粘土矿物对介电常数频散的影响实验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心介电特性及实验研究现状 |
1.2.2 介电测井仪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介电频散理论基础 |
2.1 介电极化机理 |
2.2 水溶液的介电特性 |
2.3 岩心介电常数测量方法简介 |
2.4 介电测井解释模型 |
第3章 介电测量实验方案 |
3.1 人工岩心参数 |
3.2 测量仪器介绍 |
3.3 实验方法流程 |
第4章 岩心介电实验数据分析 |
4.1 干岩样介电特性 |
4.2 含水饱和度对岩心介电特性的影响 |
4.3 孔隙水矿化度及离子种类对岩心介电特性的影响 |
4.4 孔隙度对岩心介电特性的影响 |
4.5 粘土矿物种类对岩心介电特性的影响 |
4.6 粘土矿物含量对岩心介电特性的影响 |
4.7 岩心介电特性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
第5章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岩心介电常数数值模拟探讨 |
5.1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D2Q9模型 |
5.2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岩心介电常数的模拟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双频微波低产油井产出剖面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持水率测井技术研究 |
1.2.2 产出剖面解释方法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持水率计测量原理 |
2.1 电容持水率计 |
2.1.1 连续型 |
2.1.2 取样型 |
2.2 微波持水率计 |
2.2.1 油水混合介质的介电常数 |
2.2.2 电磁波在同轴传感器内的传播特性 |
2.2.3 介电常数与相位差的关系 |
2.2.4 微波持水率计测井响应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双频微波持水率仪实验研究 |
3.1 数值模拟实验资料分析 |
3.1.1 相位差与相对介电常数的关系 |
3.1.2 持水率和相位差的关系 |
3.1.3 矿化度的影响 |
3.2 两相流动实验资料分析 |
3.2.1 流量与仪器响应的关系 |
3.2.2 持水率的计算方法 |
3.2.3 油水滑脱速度分析 |
第四章 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方法研究 |
4.1 产出剖面常用解释方法 |
4.1.1 实验图版解释方法 |
4.1.2 模型解释方法 |
4.2 双频微波产出剖面解释方法 |
4.2.1 解释流程 |
4.2.2 解释图版 |
4.2.3 矿化度影响校正 |
4.3 实测资料处理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介电测井探测器天线阵列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介电测井的基本理论 |
2.1 岩层的介电性质 |
2.1.1 介电的极化机理 |
2.1.2 复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 |
2.1.3 常见岩石和流体混合物的相对介电常数 |
2.2 介电测井电磁波传播机理分析 |
2.2.1 无限大空间电磁波的传播特征 |
2.2.2 平面波模型 |
2.2.3 改进的平面波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介电测井探测器天线单元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
3.1 探测器天线单元的基本结构 |
3.2 探测器天线单元的基础设计过程 |
3.2.1 自由空间 |
3.2.2 增加腔体 |
3.2.3 增加填充材料 |
3.2.4 增加封盖 |
3.3 探测器天线单元关键参数优化分析 |
3.3.1 腔体的尺寸 |
3.3.2 天线在腔体中的相对位置 |
3.3.3 腔体内部填充材料 |
3.3.4 封盖厚度 |
3.4 探测器天线和井筒的联合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介电测井探测器天线阵列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
4.1 探测器天线阵列的设计与分析 |
4.1.1 天线阵列的结构设计 |
4.1.2 工作原理 |
4.2 天线探测器阵列的仿真结果 |
4.2.1 天线关键尺寸对收发信号的影响 |
4.2.2 天线单元间距对收发信号的影响 |
4.2.3 填充物方式对收发信号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介电测井数据正演和反演 |
5.1 介电测井数据正反演基本概念 |
5.2 介电测井数据正演 |
5.2.1 正演计算模型设计 |
5.2.2 正演计算结果 |
5.3 介电测井数据反演 |
5.3.1 反演计算方法 |
5.3.2 反演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新型油基泥浆测井电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基泥浆电成像仪器工作原理 |
2 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 |
3 介电常数提取原理与方法 |
3.1 介电常数提取原理 |
3.2 交汇图版的制作 |
4 数据结果 |
4.1 理想地层模型验证 |
4.2 试验井资料处理 |
5 结论 |
(8)介电常数探测器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介电测井简介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4 本论文的安排 |
第二章 介电测井的基本理论 |
2.1 岩层的介电性质 |
2.1.1 介质的极化机理 |
2.1.2 介电常数及其频散特性 |
2.2 介电测井原理 |
2.2.1 电阻率的频率特性 |
2.2.2 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的平面波模型 |
2.2.3 改进的平面波模型 |
2.2.4 球面波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介电响应规律和测井仪工作参数的选择 |
3.1 介电测井仪工作频率的选择 |
3.1.1 介电测井仪工作频率的定性分析 |
3.1.2 介电测井仪工作频率的数值分析 |
3.2 介电测井仪源距的选择 |
3.2.1 介电响应随地层参数的变化规律 |
3.2.2 介电测井仪源距范围 |
3.2.3 介电测井仪接收器间距 |
3.3 几种典型地层的介电响应 |
3.4 小结 |
第四章 测井参数与介电参数的转换 |
4.1 改进平面波模型的反解 |
4.2 球面波模型的反解 |
4.2.1 球面波模型的传统反解方法 |
4.2.2 球面波模型的反解算法改进 |
4.3 均匀地层下各模型反解算法实现验证对比 |
4.4 多层非均匀地层下反解算法的适用性说明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介电常数探测器的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9)高含水期油田含水率计响应特性的实验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0.2.1 生产测井与生产动态测井 |
0.2.2 国内外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0.2.3 目前常用的找水仪 |
0.2.4 油井测试仪器的特点 |
0.2.5 高含水油井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一章 试验区块的地质背景 |
1.1 构造及断层 |
1.2 储层特征 |
1.3 储层岩性及物性 |
1.3.1 储层岩性 |
1.3.2 储层物性 |
1.4 储层分布及流体性质 |
第二章 两相流流动特点及储层流体物性 |
2.1 两相流概述 |
2.2 两相流动参数及意义 |
2.2.1 持水率 |
2.2.2 含水率 |
2.2.3 滑脱速度 |
2.2.4 流体流动的平均速度 |
2.2.5 流体的表观速度 |
2.2.6 两相混合物速度 |
2.2.7 滑脱比(滑移率或滞留率) |
2.2.8 两相介质的流动密度 |
2.2.9 两相介质的真实密度 |
2.2.10 流型 |
2.3 含水率与持水率的关系 |
2.4 影响滑脱的因素 |
第三章 同轴线相位法含水率计 |
3.1 同轴线相位含水率计的研究背景 |
3.2 同轴线相位法含水率计原理 |
3.3 同轴线相位法找水仪 |
3.3.1 普通集流伞式同轴线相位法找水仪 |
3.3.2 溢气型集流伞式同轴线相位法找水仪 |
第四章 同轴线相位含水率计的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评价 |
4.1 现场动态试验 |
4.2 现场影响同轴线相位含水率计测量的因素分析 |
4.2.1 沾污对含水率的影响 |
4.2.2 滑脱对含水率的影响 |
4.2.3 全水对含水率的影响 |
4.2.4 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对含水率的影响 |
4.2.5 集流器对含水率的影响 |
4.2.6 气体对含水率的影响 |
4.2.7 矿化度和温度对含水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低产液油井三相计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油井计量技术 |
1.1 国外技术现状 |
1.1.1 不加分离型的三相流量计 |
1.1.2 分离式三相流量计 |
1.2 国内技术现状 |
1.3 国内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油井三相计量的方案比选 |
2.1 油井三相不分离测量方案 |
2.1.1 测量原理 |
2.1.2 相关法的计量原理 |
2.1.3 模型实验分析 |
2.2 油井三相部分分离计量系统 |
2.2.1 采用带控制阀的气液分离器的三相部分分离式计量系统 |
2.2.2 采用气液柱状旋流分离器(GLCC)的三相部分分离式计量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井三相计量系统的设计 |
3.1 同轴线相位法含水率计的计量原理 |
3.2 流量计的计量原理 |
3.3 气液柱状旋流分离器的原理 |
3.3.1 气液柱状旋流分离器的结构 |
3.3.2 气液分离原理分析 |
3.4 采用管柱式旋流分离器(GLCC)的油井三相计量系统模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井三相计量系统的效果分析 |
4.1 实验室模拟计量 |
4.2 现场计量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相位介电测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电磁法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及温度效应研究[D]. 杜晟劼.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2]量子衍生自组织网络及在油田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D]. 杨夺.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油基钻井液随钻侧向电阻率测井技术研究[D]. 伍永康. 浙江大学, 2020(02)
- [4]粘土矿物对介电常数频散的影响实验及机理研究[D]. 邹德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双频微波低产油井产出剖面解释方法研究[D]. 李康.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8)
- [6]介电测井探测器天线阵列的设计与仿真[D]. 张晓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7]新型油基泥浆测井电成像方法研究[J]. 柳杰,殷小敏,张彦伟,于增辉,刘耀伟,张中庆.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2)
- [8]介电常数探测器的数值模拟[D]. 肖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9]高含水期油田含水率计响应特性的实验与分析[D]. 涂波.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10]低产液油井三相计量的研究[D]. 穆乃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