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乘用车滚轮轴名称

统一乘用车滚轮轴名称

一、统一客车用滚柱车轴名称(论文文献综述)

陈强光[1](2019)在《上海地铁09A01车型齿轮箱大修作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地下铁道发展迅速,各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大都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紧张状况。就我国人口众多而言,更应该发展地铁工程,我国的地铁也有着良好的前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偏远地区的人流不断的涌现到大城市,导致了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加剧。对于上海而言,地铁网也将越来越密集,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为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更多方便。由于目前上海对地铁的需求量大,对运行的质量要求高,要求对地铁的大修工作更加快速和严格。齿轮箱大修在车辆大修环节中处于关键环节,要求在更的短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的齿轮箱。由于之前的齿轮箱大修生产不科学,产能和效率勉强可以达到目标,但是远不能满足未来车辆大修的需求。本文以工业工程技术为理论基础,使用工业工程的方法来对齿轮箱大修作业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然后利用精益生产的思想来优化齿轮箱大修作业中问题。齿轮箱大修作业中存在移动次数多,移动距离长,不必要的拿取动作多,等待时间长,作业人员易疲劳导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通过使用“5W1H”的提问方法来发现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场地布置和工作台的设计不理想,工具和配件的领取不科学。本文使用了精益生产的思想和工具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搬运浪费和动作浪费,降低等待时间,提高作业人员的技能和积极性,优化了工作台、物料、工具的摆放,减轻了作业人员的疲劳度。将一台齿轮箱大修的时间由1009分钟减少到570.5分钟,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通过与优化前的齿轮箱大修作业的对比,有着明显的改善,这验证了基于工业工程的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潘冠男[2](2019)在《基于多学科联合仿真的重型车辆混合动力行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重型车辆在载重机动性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混合动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混合动力多轴重型汽车便应运而生,它有运载重型装备、提高功率储备、增强机动性能、提高运输效率、保护路面和桥梁等特点,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以六轴重型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针对车辆加速、巡航、制动运行时多性能指标的综合优化问题,研究包括驱动和制动控制的整车多工况综合控制策略,使车辆动力性、安全性得到提升。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混合动力多轴重型汽车的驱动控制和制动控制的研究需求,本文采用多学科联合仿真方法,结合整车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包括动力、驱动、制动、行驶、操控等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的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可以满足整车多种控制策略研究的需求,为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仿真平台。(2)本文通过分析混合动力汽车的功率需求特性,提出了以动力响应为目标,适应平直道路、上坡、低附着路面等多种道路条件的动态协调驱动控制策略。它包括了以提高车辆加速能力为目的整车功率需求策略,使车辆快速响应驾驶员加速需求;另外,本文在分析了多轴汽车纵向动力学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分层思想的多电机转矩协调分配控制策略,目的是使多工况车辆综合表现较优,即令车辆在越野工况下有更强的适应性,并在常规行驶时机动性更好,运行效率更高。(3)本文以保证车辆安全制动距离、提高能量利用率为目的,提出了适应下坡缓行、平路多路面附着条件下的动态制动控制策略。依据电池电量和车速设计了串行式混合制动策略、依据电机角加速度和电池电量设计了并行式混合制动策略,然后两者结合形成串-并行混合制动策略,利用运行过程中容易直接获得的物理参量进行计算,解决了控制参数难以获得的问题,并综合阈值控制和模糊控制方法,使车辆在各种制动工况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4)为了观察所设计整车控制系统的效果,本文对试验工况进行了原控制策略与所设计策略的仿真对比,发现整车加速性和最高车速均得到了较大提高,验证了驱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并且为了验证多工况整车控制策略的适应性,本文设计了包括起步、爬坡、加速、巡航、坡路缓行以及多路面附着系数下的制动工况,对整车控制策略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控制策略下整车动力性较强、制动安全性较好,且在不同工况下适应性强,使车辆在多种行驶路况的综合性能指标较优。

陈玉娟[3](2018)在《《电传动列车概论》(第三章)中译英复句难点及翻译策略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秉承“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倡议精神,近年来,中国的海外高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与之相关的项目交流需要规范化的翻译,相关英译研究也需要跟进。本文以铁道部规划教材《电传动列车概论》的英译为例,以复句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由于汉语复句在结构、逻辑和层次关系上复杂,因此在英译转换过程中给译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阐释了联合复句、多重复句、“把”字复句中的翻译要点和难点,并提出了直译法、重构法、省略法、合译法和分译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加以解决。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内容,翻译标准和任务描述;第二章是翻译过程的描述;第三章分析了翻译难点和重点并给出解决方案;第四章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经验和不足。其中,第三章是主要章节,笔者分析了汉语复句的特点,并运用交际翻译理论来解决汉语复句中的联合复句,多重复句和“把”字复句的英译问题。

李广全[4](2018)在《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动态特性及疲劳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齿轮箱系统是高速列车转向架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列车电机与轮对之间的牵引扭矩和制动扭矩,对于保障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齿轮箱结构服役里程不断增加和服役环境不断恶化,如何保障高速列车齿轮箱的动力传递平稳性及其在服役期间的安全性,得到了铁路行业的广泛关注。对于齿轮箱的动态特性及疲劳可靠性分析,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机械领域,涉及铁路行业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实测信号数据对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动态特性及疲劳可靠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齿轮箱的结构特点,分析了齿轮箱承受的载荷类型,通过建立隔振橡胶的有限元模型,得到了预紧载荷及振动幅值对橡胶非线性刚度的影响规律。将齿轮箱端部吊杆制作成力传感器,线路测试了齿轮箱载荷的时间历程,结合车载GPS信号分析了典型运行工况下齿轮箱载荷的变化特点。根据齿轮箱的受载情况将试验载荷分解为趋势载荷和动态载荷,并采用雨流计数法对齿轮箱载荷进行编谱,分析了趋势载荷对动态载荷及载荷谱的影响规律。利用均值-幅值二维谱分析趋势载荷与动态载荷幅值之间的变化关系,最后编制了列车高低速运行时齿轮箱的趋势载荷谱、动态载荷谱和实测载荷谱。(2)通过建立齿轮箱箱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箱体的固有频率、弹性振型等模态参数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试验法得到了箱体的固有频率、阻尼等参数,并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根据高速列车动车结构及相关参数建立了考虑齿轮传动系统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分析齿轮箱箱体在有、无电机输出扭矩作用下的加速度及动应力响应特性。结合线路试验数据,验证了仿真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同时依据疲劳损伤一致性准则计算得到齿轮箱箱体不同部位处的等效应力,分析了电机不同输出扭矩对箱体疲劳强度的影响规律。(3)在实测齿轮箱箱体振动加速度的基础上,分析了箱体在时域和频域内的振动特征,得到了列车运行速度及高速通过道岔对箱体振动的影响。编制加速度幅值谱,获取了齿轮箱加速度幅值与作用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平均加速度幅值来反映箱体不同位置之间的振动关系。采用幅值法研究了箱体振动在不同频率时的传递关系,并对其进行了 1/3倍频程分析,得到了箱体振动信号带宽能量的分布情况及传递关系。最后结合振动烈度评估方法和核密度函数振动评估方法对高速列车齿轮箱的振动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研究,从概率统计的角度给出齿轮箱振动评估的振动幅值,可为新型箱体的开发设计及振动评估提供参考。(4)根据齿轮箱载荷的变化特点,分析了不同载荷作用下箱体的应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趋势载荷作用下的箱体应力幅值变化较大,且不同位置处的响应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列车运行速度、运行方向及线路条件对齿轮箱箱体的应力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定义疲劳损伤影响参数来反映不同载荷对齿轮箱箱体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情况,得到了疲劳损伤影响参数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增大时的变化规律。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箱体应力数据进行统计,得到箱体应力的分布特点。针对不同的分布函数,本文提出了组合分布函数,并采用卡方检验法对各分布函数进行假设检验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推算了应力最大值,编制了应力扩展谱,进而对齿轮箱箱体的疲劳损伤进行评估分析。(5)针对试验中箱体应力测点需要筛选和缩减等问题,进行等效应力相关性分析。定义等效应力传递系数来表征不同测点与基准点的应力对应关系,基于结构疲劳可靠度相关理论,得到了不同出现概率下的等效应力传递系数。根据等效应力与疲劳强度的干涉关系,建立了箱体等效应力—疲劳强度的疲劳可靠性模型,分析列车运行方向、线路条件、轮对磨耗状态等典型工况下箱体的疲劳可靠性,得到了列车服役里程与箱体疲劳可靠性之间的关系,为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的疲劳寿命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张楷[5](2017)在《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建模与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减振器是列车悬挂和动力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至关重要。由于高速列车长期暴露于露天环境下,液压减振器受风雨、日晒、大气和不同路况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了漏油等故障现象。液压减振器通过油液进行作用,其故障有较强的隐蔽性,难以通过数学建模直接分析其参数与故障之间的关系。同时,故障数据采集方式和分类标准不统一给其故障研究带来诸多困难。此外,高速列车运行工况多变,存在诸如轨道不平顺等随机激励,其环境噪声和突变样本对故障诊断准确率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本文分析了液压减振器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此构建了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仿真精细化模型,通过总结典型故障模式和分析其故障机理,对该仿真模型进行了典型故障注入动力学仿真,获取了正常及故障状态液压减振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信号,研究了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和基于该故障模型进行特征辨识的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液压减振器故障诊断方法。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并验证了液压减振器精细化模型。基于AMESim,通过液压减振器的模型化表达和关键部件的HCD库设计,构建了精细化的液压仿真模型,从而实现了对SIMPack整车动力学模型中液压减振器传统简化模型的改进,与液压减振器工程测试示功图及数学理论模型示功图进行了对比验证。(2)提出了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模型的故障仿真方法。针对液压减振器元件故障与参数难以直接关联分析,通过分析液压减振器典型故障模式、零部件故障和构建典型故障模式的故障树,建立了故障模式与AMESim模型参数集之间的映射关系,获取了故障状态下的示功图和F-v图,并通过液压减振器工程测试的示功图对比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高速列车SIMPack和AMESim联合仿真进行了振动信号提取。(3)改进了 VPMCD模式识别算法。针对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识别率不够理想的情况和提取特征维度较大时VPMCD识别方法对样本数量的要求,根据高速列车同一阶段输入样本数据存在突变样本但大部分是连续稳定性的故障数据特点,以样本集的形式作为输入,通过滑窗逐步回归和样本关联对原有VPMCD方法进行了改进,有效提高了故障诊断的识别率和稳定性,并通过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动力学仿真实例进行了验证。(4)通过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动力学仿真实例进行故障诊断研究,为液压减振器健康状态监测测点布置提供了工程运用的理论依据。同时,该方法也可扩展应用于样本数据具有连续性和相关性特点的复杂系统故障诊断中。

刘玉[6](2016)在《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强度校核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轨道车辆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的设计与制造更是我国轨道车辆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名片”。在轨道车辆车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出于对结构轻量化、防火、密封、隔音隔热、减震等方面的考虑,许多新型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玻璃钢、蜂窝材料、泡沫材料等在轨道车辆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新材料的广泛应用给轨道车辆结构设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研究课题,新材料连接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对于部分新型材料,传统的材料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等不能实现有效、可靠的材料连接,或者即便能够完成材料连接,但所采用的操作手段与工艺方法较为复杂,接头区域应力较为集中,在工程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此情况下,粘接技术由于具有良好的异种材料连接性能、密封性能、疲劳耐久性能并且能够减轻结构重量、均匀分配接头应力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轨道车辆的生产制造当中。尽管粘接技术具备以上优点,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对粘接技术的相关研究情况来看,针对粘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其中,工程粘接结构强度校核尤其是复杂环境、复杂受力状态下的粘接结构强度校核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基于准静态对标的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强度校核设计方法研究》,对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的强度校核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分析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中胶层的结构特点及主要应力分量,设计相关粘接实验试件并测试胶粘剂强度条件曲线;然后,初步提出一种粘接接头强度校核方法,并通过粘接结构实验测试验证该校核方法的有效性;接着,研究温度对不同类型粘接试件接头强度的影响规律,初步建立胶粘剂三维破坏强度曲面,揭示胶粘剂破坏强度与环境温度、胶层应力状态之间的影响关系;最后,测试胶粘剂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剩余强度条件曲线,并据此完成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的强度校核。根据上述研究路线,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分析粘接结构胶层应力状态、测试胶粘剂强度条件。对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中胶层的结构特点、受力状态进行初步分析与简化处理,提取出胶层的主要应力分量:粘接面法向正应力与切向剪应力,并定义两者之比为正剪应力比,简称正剪比。对圆形、方形两种结构类型的粘接试件进行仿真分析,选定方形试件作为本文胶粘剂实验试件的基本形式;设计并制作了七组不同正剪比的粘接实验试件以及相应的粘接、测试工装夹具;通过准静态拉伸破坏试验测得七组实验试件的破坏强度,并拟合出胶粘剂的强度条件曲线,作为后续强度校核方法的基础。第二、提出基于粘接面法向正应力与切向剪应力的粘接结构强度校核方法。以胶粘剂强度条件曲线为基础,具体阐述粘接结构强度校核方法的流程,并对该操作流程以及强度校核结果的可视化进行编程处理,实现该校核方法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以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模型为例,对该强度校核方法进行操作演示。完成了对多段折线式的胶粘剂强度条件的曲线拟合处理,并用简单的函数表达式进行表示,实现强度校核方法的优化处理。在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中截取一段粘接结构作为验证模型,通过强度校核与实验测试两种研究方法的数据对比,验证该强度校核方法的有效性。第三、研究环境温度对粘接结构接头强度的影响规律。在胶粘剂工作温度范围内选择七个温度测点,分别测试对接、单搭接试件的破坏强度,总结出环境温度对粘接试件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关系。对粘接试件接头强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处理,用简单的函数表达式进行表示。对实验测试所需的温度测点进行优化处理,减少实验测试所需的温度测点数目,提高实验测试效率。测试温度对拉剪共同作用下的粘接试件接头强度的影响规律,初步建立了胶粘剂三维破坏强度曲面,揭示胶粘剂破坏强度与环境温度、粘接胶层应力状态之间的影响关系。第四、研究复杂环境条件下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的强度校核方法。对高速动车组的实际运行环境条件进行初步分析,制定高低温湿热循环的粘接结构耐候性实验处理方案。对七组不同正剪比的粘接试件进行60周期的高低温湿热循环处理,并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在高温环境下测试该粘接试件的破坏强度,得到经历高低温湿热循环处理后的胶粘剂剩余强度条件曲线。根据该强度条件曲线对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进行强度校核,为了完成该项研究,提出一种整体模型与局部细化模型相结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顺利实现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的强度校核。根据高速动车组实车运行后侧窗粘接结构的安全状况,验证了该强度校核方法的可靠性。

李秋泽[7](2016)在《CRH5型动车驱动系统万向轴失效机理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铁道部技术引进的四种动车组中,只有CRH5型动车组驱动系统采用体悬式结构,运营初期驱动系统暴露的故障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万向轴及其连接的齿轮箱小齿轮轴和牵引电机输出轴上。万向轴长1945mm,布置于车体和转向架间,因故障脱落后将导致车体"撑杆跳",严重影响动车组的安全运营。本文以CRH5型动车驱动系统万向轴为研究对象,从驱动系统的布置、万向轴运动特性、万向轴结构和制造等方面分析了万向轴失效的机理,提出了驱动系统和万向轴的结构优化方案,经实际线路测试、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驱动系统的优化方案和新结构万向轴是可行的,主要内容如下:(1)统计和梳理了 CRH5型动车组驱动系统、万向轴在运用和检修中发生的典型故障,建立了驱动系统故障树,采用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法重点分析了万向轴的典型故障。(2)研究双十字轴式万向轴运动特性,分析万向轴Z-W型布置时的附加力矩、附加载荷及轴的波动率,建立了 CRH5型动车驱动系统运动分析简图,计算万向轴空间运行姿态极限位置及相应位置时附加力矩和附加惯性力矩。(3)采用SIMPACK多体系统仿真软件,考虑齿轮箱组成及牵引电机的悬挂结构,建立带有万向轴驱动系统的CRH5型动车组车辆动力学模型,考虑万向轴驱动系统与车辆振动系统的耦合,分析驱动系统对动车组非线性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列车在直线和曲线工况下万向轴回转力矩、角速度及角加速度、牵引电机的位移及加速度;分析驱动系统振动频率的变化和转动惯量变化对驱动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经动力学对比得知:驱动系统传动比由2,5改为2.22,降低系统转速,可使万向轴附加力矩、转角加速度降低8%-11.2%;驱动系统布置角度由4.41°降为2.91°,可使万向轴附加力矩、转角加速度降低2%-3%。(4)利用ANSYS软件建立CRH5型动车驱动系统的刚柔耦合模态分析模型,通过齿轮箱和牵引电机的响应分析确定万向轴的一阶弯曲频率为89.34Hz,万向轴对应的临界转速为5360rpm;对万向轴驱动系统进行台架测试,万向轴在系统中的自振频率为74Hz,对应的临界转速为4440rpm;采用传统公式计算得到的万向轴临界转速为5610rpm。对比分析可知:万向轴在驱动系统中临界转速为有限元分析法计算临界转速的82%左右,为传统公式计算临界转速的79%。(5)通过对万向轴本身结构研究得出其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1)万向轴的动不平衡限值,通过试验证明减小动不平衡值,万向轴两端的振动幅值降低,可减小万向轴失效概率;2)滚针轴承是万向轴的薄弱环节,在结构设计时应考虑轴承衬套和滚针的接触压应力变化;3)万向轴在设计和制造时应重视润滑与密封的设计。(6)采用多目标函数优化法,确定了 CRH5型动车组万向轴驱动系统优化方案:1)优化万向轴驱动系统布置角度,由4.41°改为2.91°;2)优化万向轴驱动系统传动比,由2.5改为2.22;3)优化驱动系统悬挂件刚度;4)采用新结构万向轴,经线路测试数据对比和万向轴分解检查分析,验证万向轴驱动系统优化方案切实可行。

姜涛[8](2015)在《CKE1型宽轨大功率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文中提出铁路运输因其环境污染小、运输速度快、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低、适应能力强等诸多特点,成为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运输手段。其中机车的性能的好坏是保证铁路运输的重要环节,世界知名机车制造厂商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面向不同用户努力研发性能优越的机车产品,且因其起步早、经验丰富,占据了国际机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近年来,我国机车制造行业综合实力的有了大大的提升,国内机车行业有了飞跃般的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拥有了一席之地。目前国内主要机车制造企业均已向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出口了性能优越的机车产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国情等诸多原因,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铁路运输轨距一直难以统一,目前世界各国主要使用的轨距有标准轨、宽轨及窄轨。我国铁路为标准轨距,国内无非标准轨机车的运用,因此出口机车要根据出口地的轨距要求进行转向架设计。CKE1型宽轨大功率电力机车就是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首次面向中亚国家出口的大功率宽轨电力机车产品,进行宽轨电力机车转向架的设计研究,有助国内机车行业实现机车产品的多样化,拓宽国际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论文首先明确了该转向架的设计思路,通过利用在国内已经有成熟设计及运用经验的HXD3型电力机车技术平台,并结合复杂零件结构设计的概念单元方法,按照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铁路标准进行宽轨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设计。本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领域,对国内外机车供应商的宽轨电力机车研制情况进行了简单了解,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2)在已搭建的技术平台上进行转向架设计,首先构建出满足功能的转向架的基本几何物理模型。(3)将全新设计的零部件及选用的模块化零部件对已构建的几何物理模型进行充实完善,获得转向架的概念构型,进一步得到具有性能优良的结构构型及布置方式。(4)对建立的转向架构架三维实体模型进行刚度和强度设计,分析转向架构架的刚度及强度能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最终的到能够满足强度刚度要求的结构构型及布置方式。同时对设计的产品进行疲劳寿命的评估。(5)根据CKE1型宽轨大功率电力机车及转向架的结构及悬挂参数,使用多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建立机车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全面的机车动力学分析计算,对机车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预测。

李焕新[9](2015)在《回转体残余应力的超声无损检测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首先对残余应力的概念与国内外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几种典型回转体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压力容器内压测量和远程监控技术的需求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说明。然后描述了超声波的种类及特性,分析了LCR波的特性及应力检测原理,重点对周向、轴向与径向残余应力的检测原理重新进行了推导,同时对压力容器内压的非介入式测量原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理论研究,编制多通道残余应力超声监测软件;搭建硬件系统。制作区域残余应力动态监测系统、筒类构件残余应力的自动化超声检测装置、火炮身管自紧应力自动化检测设备、手动扫查装置、便携式应力测量系统校准的应力发生装置。对回转体构件的周向、轴向与径向残余应力的超声检测原理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原理相吻合,且证明检测的绝对误差小于20MPa,非常实用。对纵波检测残余应力梯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多个实验均证明,纵波检测应力梯度的是可行的。并进行了X射线、小孔法与超声法的残余应力对比检测分析,由于超声、X射线、小孔法的检测区域不一,导致检测结果不同,但趋势类似。对压力容器内压非介入式测量原理进行打压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原理相吻合,其检测的相对误差一般小于5%。还对所做装置进行了实验验证,区域残余应力动态监测系统、筒类构件残余应力的自动化超声检测装置与火炮身管自紧应力自动化检测设备都非常实用,检测结果非常理想。最后在包头兵器447厂、包头兵器617厂、新疆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湘潭兵器627厂、成都中石油西南油气管道公司、齐齐哈尔兵器123厂、北京航天三院239厂、郑州宇通客车公司等单位对所做装置进行现场应用。主要应用对象有火炮身管、油气管道、扭力轴、扭杆、弹药、客车蒙皮、装甲车底甲板等构件。目前该课题研究的一些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上述单位,并在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富强,黄银霞,曲云腾[10](2015)在《铁路专用产品运用试用考核适用性研究》文中提出铁路专用产品的运用试用考核是国际通行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铁路一直以来评价产品使用适应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铁路产品运用试用考核的要求及做法,提出铁路专用产品认证过程中的运用试用考核实施方案。同时,针对目前运用试用考核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考核对认证产品标准制修订的需求,并提出运用试用考核大纲编制、结果判定和最终考核评价等实施建议。

二、统一客车用滚柱车轴名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一客车用滚柱车轴名称(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地铁09A01车型齿轮箱大修作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工作研究相关概念
    2.1 工作研究起源
    2.2 工作研究技术
    2.3 工作研究的步骤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SHBRT公司齿轮箱大修生产现状
    3.1 SHBRT公司简介
    3.2 齿轮箱大修生产现状
    3.3 齿轮箱大修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大修生产流程改善方案及评价
    4.1 生产场地布置的改善
    4.2 工序的改善
    4.3 公司层面的改善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多学科联合仿真的重型车辆混合动力行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2.1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混合动力重型汽车
        1.2.3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技术
        1.2.4 联合仿真技术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多学科联合仿真建模
    2.1 混合动力系统组成
    2.2 动力系统建模
        2.2.1 动力系统组成及原理
        2.2.2 动力单元建模
        2.2.3 锂电池组建模
        2.2.4 动力系统能量管理单元建模
    2.3 驱动系统建模
        2.3.1 驱动系统组成及原理
        2.3.2 轮边驱动电机建模
        2.3.3 轮胎及轮边减速机构建模
    2.4 机械制动系统建模
        2.4.1 制动系统组成及原理
        2.4.2 机械制动系统建模
    2.5 整车模型
    2.6 模型验证
        2.6.1 整车试验情况
        2.6.2 模型验证
        2.6.3 整车模型验证
    2.7 本章小结
3 驱动控制研究
    3.1 功率需求特性设计
    3.2 多电机协调控制研究
        3.2.1 总体设计方案
        3.2.2 转矩初分配控制策略
        3.2.3 驱动防滑控制策略
        3.2.4 转矩协调控制策略
    3.3 本章小结
4 制动控制研究
    4.1 混合制动方案简介及问题分析
    4.2 串行混合制动策略的设计
    4.3 并行混合制动策略的设计
    4.4 串-并行混合制动策略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综合工况行驶控制仿真
    5.1 跑车状态优化效果仿真
    5.2 综合工况的设计
        5.2.1 驱动综合工况的设计
        5.2.2 制动综合工况的设计
    5.3 综合工况下的整车仿真研究
        5.3.1 驱动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3.2 制动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工作与结论
    主要创新性工作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申请专利
致谢

(3)《电传动列车概论》(第三章)中译英复句难点及翻译策略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2 翻译任务描述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翻译准备
        2.1.1 资料准备和相关工具
        2.1.2 术语表的制定
    2.2 翻译过程
        2.2.1 初译阶段
        2.2.2 修改阶段
        2.2.3 审校阶段
        2.2.4 润色阶段
        2.2.5 翻译问题界定
第三章 翻译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翻译问题
        3.1.1 联合复句逻辑关系复杂
        3.1.2 多重复句层次关系复杂
        3.1.3 “把”字复句处置关系复杂
    3.2 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3.2.1 直译法和重构法
        3.2.2 合译法、分译法和省略法
        3.2.3 译成被动句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的收获和价值
    4.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动态特性及疲劳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工程意义
        1.1.1 齿轮箱箱体疲劳破坏情况
        1.1.2 齿轮箱的振动测试
        1.1.3 疲劳裂纹产生原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齿轮箱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2.2 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1.2.3 结构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高速列车齿轮箱载荷特性分析研究
    2.1 载荷类型分析
        2.1.1 内部激励
        2.1.2 轮轨激励
        2.1.3 隔振橡胶特性分析
    2.2 动态载荷识别理论
        2.2.1 频域识别法
        2.2.2 时域识别法
        2.2.3 直接测试法
    2.3 齿轮箱载荷测试方案
        2.3.1 应变片动态响应分析
        2.3.2 齿轮箱载荷直接测试法
        2.3.3 线路试验方案
    2.4 齿轮箱载荷时域特征分析
        2.4.1 载荷分解
        2.4.2 典型工况分析
    2.5 齿轮箱载荷谱编制
        2.5.1 载荷循环计数方法
        2.5.2 趋势载荷对动态载荷的影响分析
        2.5.3 齿轮箱载荷谱编制
    2.6 本章小结
3 电机扭矩对齿轮箱箱体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3.1 箱体模态分析
        3.1.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3.1.2 箱体计算模态分析
        3.1.3 箱体的试验模态分析
    3.2 高速列车动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1 高速列车动车结构及相关参数
        3.2.2 齿轮传动系统模型
        3.2.3 高速列车动车动力学模型
    3.3 齿轮箱箱体数值仿真分析结果
        3.3.1 加速度数值结果
        3.3.2 动应力计算方法
        3.3.3 动应力数值结果
    3.4 齿轮箱箱体线路试验分析
        3.4.1 测点布置
        3.4.2 加速度响应分析
        3.4.3 动应力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齿轮箱振动特性及振动评估方法研究
    4.1 齿轮箱实测信号分析
        4.1.1 频谱分析方法
        4.1.2 加速度信号分析
        4.1.3 运行速度对齿轮箱振动的影响
        4.1.4 通过道岔对齿轮箱振动的影响
    4.2 齿轮箱振动传递分析
        4.2.1 加速度幅值谱
        4.2.2 振动频响函数
        4.2.3 1/3倍频程
        4.2.4 振动传递系数
    4.3 齿轮箱箱体振动评估方法
        4.3.1 基于振动烈度评估方法
        4.3.2 基于核密度函数的振动评估方法
    4.4 齿轮箱箱体抗冲击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齿轮箱应力响应及疲劳损伤研究
    5.1 疲劳累积损伤模型
    5.2 箱体应力响应及疲劳损伤影响参数分析
        5.2.1 齿轮箱应力试验方案
        5.2.2 趋势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响应
        5.2.3 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响应
        5.2.4 疲劳损伤参数分析
    5.3 箱体等效应力计算
        5.3.1 铸造铝合金疲劳强度
        5.3.2 等效应力分析结果
    5.4 箱体应力幅值分布研究
        5.4.1 基本理论方法
        5.4.2 卡方拟合检验法
        5.4.3 趋势载荷的等效处理
        5.4.4 齿轮箱应力幅值分布拟合
    5.5 齿轮箱箱体疲劳损伤评估
        5.5.1 极值推断方法
        5.5.2 箱体疲劳损伤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齿轮箱箱体疲劳可靠性研究
    6.1 相关性理论
        6.1.1 Pearson矩相关系数
        6.1.2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6.2 齿轮箱等效应力相关性分析
        6.2.1 齿轮箱等效应力相关系数
        6.2.2 等效应力传递系数
    6.3 基于概率分布的箱体疲劳可靠性分析
        6.3.1 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6.3.2 可靠度表达式
        6.3.3 应力-强度干涉模型中随机变量的假设
        6.3.4 指定齿轮箱箱体服役寿命下的可靠性
        6.3.5 随齿轮箱箱体服役寿命变化的可靠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建模与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1.2.2 高速列车及液压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精细化建模与仿真方法
    2.1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精细化建模思路
    2.2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结构与理论特性分析
        2.2.1 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组成
        2.2.2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2.3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理论特性分析
    2.3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物理模型与仿真模型映射
        2.3.1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物理性能单元分析
        2.3.2 AMESim液压仿真应用库
        2.3.3 物理性能单元与AMESim仿真组件的映射
    2.4 基于AMESim的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精细化建模
        2.4.1 AMESim液压仿真建模流程
        2.4.2 基于HCD库的液压减振器精细化模型建模
    2.5 AMESim液压减振器仿真模型验证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AMESim的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典型故障建模
    3.1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仿真路线
    3.2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典型故障模式及危害分析
    3.3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树构建
    3.4 基于AMESim的液压减振器故障建模方法
        3.4.1 液压减振器零部件故障参数集设置
        3.4.2 液压减振器故障参数集映射规则
    3.5 液压减振器典型故障建模及其验证
        3.5.1 典型故障建模
        3.5.2 故障模型验证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振动信号的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1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诊断技术路线
    4.2 基于AMESim与SIMPack联合仿真的故障信号获取
        4.2.1 仿真开发环境
        4.2.2 联合仿真配置步骤
    4.3 基于振动信号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4.3.1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振动数据信号特点
        4.3.2 基于非平稳振动信号的典型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及其对比分析
        4.3.3 基于EEMD的高速列车油压减振器故障特征提取
    4.4 故障特征辨识方法研究
        4.4.1 典型故障特征辨识方法及其对比分析
        4.4.2 基于AS-VPMCD的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辨识方法
    4.5 小结
第5章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建模与诊断实例
    5.1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工况设置及仿真振动信号获取
    5.2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特征提取
    5.3 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特征辨识及诊断结果分析
        5.3.1 诊断结果
        5.3.2 结果分析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作者的科研成果

(6)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强度校核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粘接技术国内外相关标准
    1.3 粘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粘接结构接头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1.3.2 粘接结构接头失效模型与强度预测研究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本文选题依据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粘接结构胶层应力状态分析及胶粘剂强度条件测试
    2.1 引言
    2.2 粘接结构分析
        2.2.1 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
        2.2.2 粘接结构胶层受力分析
    2.3 粘接试件形状分析
        2.3.1 圆形粘接试件仿真分析
        2.3.2 方形粘接试件拉伸仿真分析
        2.3.3 圆形、方形试件仿真分析对比
        2.3.4 拉伸实验试件方案选择
    2.4 粘接试件及工装夹具设计
        2.4.1 粘接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2.4.2 粘接工装夹具的制作
    2.5 粘接材料及粘接流程
        2.5.1 胶粘剂及粘接基材
        2.5.2 胶粘剂操作使用流程及注意事项
    2.6 胶粘剂强度条件测试
        2.6.1 实验方案设计
        2.6.2 实验测试设备
        2.6.3 实验测试夹具
        2.6.4 实验数据提取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粘接面法向正应力与切向剪应力的粘接结构强度校核方法
    3.1 引言
    3.2 粘接结构强度校核方法
        3.2.1 粘接结构强度校核方法操作流程
        3.2.2 安全应力余量比系数与低应力余量比系数
        3.2.3 强度校核方法程序化
        3.2.4 接头强度校核结果可视化处理
    3.3 接头强度校核过程实例演示
        3.3.1 车窗粘接结构简化模型
        3.3.2 车窗粘接结构简化模型强度校核
    3.4 强度校核方法改进研究
        3.4.1 胶粘剂强度条件曲线拟合
        3.4.2 计算效率对比
    3.5 强度校核方法实验验证
        3.5.1 强度校核方法验证模型
        3.5.2 验证模型仿真分析
        3.5.3 验证模型实验测试
        3.5.4 强度校核与实验测试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对粘接结构接头强度的影响
    4.1 引言
    4.2 温度对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胶粘剂哑铃型试件
        4.2.2 实验方案制定
        4.2.3 实验测试环境控制设备
        4.2.4 实验数据
    4.3 温度对粘接试件接头强度的影响
        4.3.1 实验方案制定
        4.3.2 实验数据
        4.3.3 粘接接头破坏强度-温度曲线
        4.3.4 胶粘剂接头强度-温度曲线拟合处理
        4.3.5 温度测点优化处理
    4.4 斜接试件实验测试
        4.4.1 实验方案制定
        4.4.2 实验数据
    4.5 胶粘剂三维破坏强度曲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环境条件下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强度校核
    5.1 引言
    5.2 胶粘剂剩余强度条件测试
        5.2.1 实验测试方案制定
        5.2.2 试验测试设备补充
        5.2.3 实验测试数据
        5.2.4 胶粘剂剩余强度条件曲线
    5.3 整体模型与局部细化模型相结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5.4 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强度校核
        5.4.1 高速动车组车体结构建模
        5.4.2 车体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
        5.4.3 车窗粘接结构局部细化模型
        5.4.4 车窗胶粘剂强度的校核与评价工作
    5.5 高速动车组实车运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CRH5型动车驱动系统万向轴失效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工程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车组驱动系统分类及发展
        1.2.2 机车车辆万向轴驱动系统应用及发展现状
        1.2.3 万向轴驱动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现状
        1.2.4 万向节与传动轴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CRH5型动车组驱动系统故障树及万向轴典型故障分析
    2.1 CRH5型动车组驱动系统基本结构
        2.1.1 CRH5型动车组驱动系统组成
        2.1.2 驱动系统各部件结构及主要参数
    2.2 驱动系统故障树的建立
        2.2.1 故障树理论
        2.2.2 驱动系统故障树
    2.3 万向轴典型故障及可靠性分析
        2.3.1 万向轴典型故障
        2.3.2 万向轴故障可靠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万向轴驱动系统运动特性研究
    3.1 单十字轴式万向节运动特征及受力分析
        3.1.1 单十字轴式万向节运动特征
        3.1.2 单十字轴式万向节受力分析
    3.2 双十字轴式万向轴传动运动特征
        3.2.1 双十字轴式万向轴等速运动条件
        3.2.2 双十字轴式万向轴布置方式
        3.2.3 双十字轴式万向轴Z-W型组合布置偏斜角
        3.2.4 双十字轴式万向轴波动率
        3.2.5 万向轴轴系附加力矩及输入轴和输出轴轴座载荷
    3.3 CRH5型动车组万向轴传动转角运动分析
        3.3.1 万向轴运动分析简图
        3.3.2 直线运行时万向轴轴线夹角
        3.3.3 动力车曲线运行时万向轴轴线夹角
        3.3.4 动力车通过R100M曲线万向轴轴线最大角度及行程
        3.3.5 CRH5型动车组万向轴附加力矩和附加惯性力矩
    3.4 本章小结
4 万向轴驱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与性能研究
    4.1 万向轴驱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4.1.1 动车动力学模型
        4.1.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4.1.3 轨道不平顺时域谱
    4.2 驱动系统对动力车非线性稳定性的影响
    4.3 直线运行驱动系统动力学性能
        4.3.1 万向轴铰接点纵向力
        4.3.2 万向轴两端铰接点回转力矩
        4.3.3 万向轴绕Y轴转角
        4.3.4 万向轴绕Z轴转角
        4.3.5 万向轴绕X轴角加速度
        4.3.6 齿轮箱绕Y轴转角及角加速度
        4.3.7 牵引电机垂向位移及垂向加速度
        4.3.8 牵引电机横向位移及横向加速度
        4.3.9 万向轴最大伸缩量
    4.4 曲线运行驱动系统动力学性能
        4.4.1 万向轴纵向力
        4.4.2 万向轴齿轮箱端力矩
        4.4.3 万向轴牵引电机端力矩
        4.4.4 万向轴绕Y轴转角
        4.4.5 万向轴绕X轴角加速度
        4.4.6 牵引电机垂向位移及垂向加速度
        4.4.7 牵引电机横向位移及横向加速度
        4.4.8 万向轴伸缩量
    4.5 驱动系统振动频率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驱动系统万向轴失效影响因素研究
    5.1 驱动系统传动轴布置角度影响
        5.1.1 驱动系统齿轮箱反作用杆橡胶节点刚度
        5.1.2 牵引电机悬挂刚度
    5.2 驱动系统转速
        5.2.1 转轴振动和临界转速
        5.2.2 万向轴的临界转速计算
        5.2.3 基于刚柔耦合的驱动系统模态分析
        5.2.4 驱动系统临界转速测试
        5.2.5 驱动系统传动比对驱动系统的影响
    5.3 万向轴动平衡限值
        5.3.1 动平衡执行标准
        5.3.2 万向轴动平衡计算
        5.3.3 动不平衡量对驱动系统振动响应实验及分析
    5.4 万向轴弯曲度
        5.4.1 CRH5型动车组万向轴弯曲度测量
        5.4.2 CRH5型动车组万向轴弯曲度的影响因素
    5.5 万向轴滚针轴承强度
        5.5.1 HERTZIAN接触理论及其应用
        5.5.2 轴承模型概述
        5.5.3 有限元计算模型
        5.5.4 边界条件及载荷
        5.5.5 轴承VON-MISES应力
        5.5.6 滚针接触点应力变化
        5.5.7 轴承套应力变化情况
        5.5.8 轴承接触压应力
        5.5.9 轴承套与滚针之间接触压力变化情况
    5.6 万向轴的润滑与密封
        5.6.1 滚针轴承形成油膜的条件
        5.6.2 CRH5型动车组用万向轴的润滑与密封
    5.7 本章小结
6 CRH5型动车组万向轴驱动系统优化及线路测试
    6.1 CRH5型动车组万向轴驱动系统优化方案
    6.2 CRH5型动车组万向轴驱动系统线路测试
        6.2.1 测试车辆及线路
        6.2.2 测试内容及布点
        6.2.3 试验设备
        6.2.4 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6.3 驱动系统改进方案万向轴分解
        6.3.1 分解前检测
        6.3.2 分解检查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CKE1型宽轨大功率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研究领域
        1.1.1 课题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领域
    1.2 转向架概述
    1.3 宽轨机车转向架概况
        1.3.1 轨距简介及宽轨铁路分布
        1.3.2 宽轨机车的使用情况及发展介绍
        1.3.3 国外宽轨电力机车转向架发展现状
        1.3.4 国内宽轨电力机车转向架发展现状
    1.4 研究CKE1型宽轨大功率电力机车转向架的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2 CKE1型转向架方案设计
    2.1 转向架设计要求及难点
        2.1.1 转向架设计要求
        2.1.2 转向架设计难点
    2.2 方案设计
        2.2.1 转向架主体方案
        2.2.2 HXD3机车技术平台简介及发展
        2.2.3 概念单元方法设计方法
        2.2.4 转向架结构组成
    2.3 构架
        2.3.1 构架设计原则
        2.3.2 构架形式选择
        2.3.3 构架组成
    2.4 轮对驱动系统
        2.4.1 轮对驱动系统的设计原则
        2.4.2 轮对驱动系统悬挂系统选择
        2.4.3 轮对驱动系统布置方案
    2.5 悬挂系统
        2.5.1 悬挂系统方案选择
        2.5.2 轴箱装配方案选择
        2.5.3 悬挂系统布置方案
    2.6 牵引装置
        2.6.1 牵引装置方案选择
        2.6.2 牵引装置布置方案
    2.7 基础制动装置
        2.7.1 基础制动装置选择
        2.7.2 基础制动装置布置方案
    2.8 转向架组成及技术特色
    2.9 本章小结
3 转向架构架设计优化及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
    3.1 构架设计及其优化
        3.1.1 构架轻量化设计
        3.1.2 构架加刚度强度设计
    3.2 静强度及疲劳强度计算及设计改进
        3.2.1 构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3.2.2 构架基本计算载荷
        3.2.3 构架载荷组合工况
        3.2.4 边界条件
        3.2.5 静强度评定条件
        3.2.6 构架结构的设计改进
    3.3 静强度计算分析
        3.3.1 最终方案计算结果
        3.3.2 超常载荷工况应力云图列举
        3.3.3 静强度评价
    3.4 疲劳分析
        3.4.1 疲劳强度评定
        3.4.2 分析选用的焊缝
        3.4.3 疲劳结果计算分析
        3.4.4 疲劳强度评价
    3.5 静强度与疲劳强度试验
        3.5.1 测试方法
        3.5.2 静强度试验评价
        3.5.3 疲劳强度试验评价
    3.6 结论
4 动力学分析
    4.1 概述
        4.1.1 分析内容概要及结构参数
        4.1.2 机车物理模型
        4.1.3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4.1.4 轨道激扰与轨道谱
    4.2 机车的非线性临界速度分析
    4.3 机车平稳性分析
        4.3.1 机车垂向平稳性分析(较差线路条件的平稳性分析)
        4.3.2 机车横向平稳性分析(较差线路条件的平稳性分析)
    4.4 机车悬挂参数的优化分析
        4.4.1 一系垂向阻尼的优化
        4.4.2 二系垂向阻尼的优化
        4.4.3 二系横向阻尼的优化
    4.5 机车的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4.5.1 300m半径曲线通过
        4.5.2 机车的稳态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4.6 型式试验
        4.6.1 安全性试验
        4.6.2 平稳性试验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回转体残余应力的超声无损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残余应力介绍
        1.1.2 几种典型回转体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需求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残余应力检测方法研究现状及对比
        1.2.2 几种典型回转体构件残余应力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回转体残余应力的超声检测理论研究
    2.1 超声波介绍
    2.2 曲面构件三维残余应力的超声检测原理
        2.2.1 临界折射纵波的产生及特性分析
        2.2.2 轴向应力检测原理
        2.2.3 周向应力检测原理
        2.2.4 径向应力检测原理
        2.2.5 压力容器内压非介入式测量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检测与校准的仪器制作及使用说明
    3.1 软件设计
        3.1.1 插值算法
        3.1.2 互相关算法
        3.1.3 系统稳定性软件判断
        3.1.4 温度补偿
        3.1.5 残余应力检测系统界面设计与主要功能
    3.2 硬件系统搭建
        3.2.1 残余应力检测设备
        3.2.1.1 超声波激励及数据采集卡的触发
        3.2.1.2 数据采集理论及采集卡型号选择
        3.2.1.3 数字滤波器
        3.2.1.4 换能器型号选择
        3.2.1.5 有机玻璃楔块结构设计
        3.2.1.6 传感器入射点间距的设计
        3.2.1.7 磁吸式超声收发装置设计
        3.2.2 区域残余应力分布动态监测系统
        3.2.2.1 技术指标
        3.2.2.2 技术原理
        3.2.3 筒类构件残余应力的自动化超声检测装置
        3.2.3.1 筒类构件的夹紧与驱动部分
        3.2.3.2 声楔块的夹紧与驱动部分
        3.2.3.3 耦合剂自动挤出部分
        3.2.3.4 筒类构件残余应力分布的检测方式
        3.2.4 火炮身管自紧应力自动化检测设备
        3.2.5 手动扫查装置
        3.2.6 便携式应力测量系统校准的应力发生装置
        3.2.6.1 一种用于应力测量系统校准的拉应力发生装置
        3.2.6.2 一种用于应力测量系统校准的压应力发生装置
    3.3 残余应力检测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检测原理与仪器的实验验证
    4.1 拉伸试验验证轴向应力检测原理
    4.2 C型环实验验证周向应力检测原理
    4.3 径向应力检测原理的实验验证与精度分析
        4.3.1 实验验证
        4.3.2 精度分析
        4.3.2.1 时间测量精度
        4.3.2.2 两种方法检测精度的对比分析
    4.4 对纵波检测残余应力梯度的可行性实验分析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理论依据
        4.4.3 比对实验
        4.4.4 C型环实验
        4.4.5 梯形试块实验
        4.4.5.1 梯形试块的设计与制作
        4.4.5.2 实验过程与结果
        4.4.5.3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4.4.5.4 结论
    4.5 超声法、X射线、小孔法对比检测实验
        4.5.1 实验对象
        4.5.2 实验现场
        4.5.3 实验方案
        4.5.3.1 检测原理
        4.5.3.2 检测过程
        4.5.4 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
        4.5.5 实验分析与结论
    4.6 压力容器内压非介入式测量原理的实验验证
    4.7 区域残余应力分布动态监测系统的实验验证
    4.8 筒类构件残余应力的自动化超声检测装置的实验验证
    4.9 火炮身管自紧应力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实验验证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仪器的工程与项目应用
    5.1 兵器XXX厂弹带检测应用
    5.2 兵器XXX厂火炮身管检测应用
    5.3 成都西南油气田公司管道检测应用
    5.4 新疆西部油气管道分公司检测应用
    5.5 兵器XXX厂检测应用
    5.6 宇通客车公司检测应用
    5.7 多通道残余应力超声检测设备
    5.8 兵器XXX厂检测应用
    5.9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申请专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批/申报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批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活动
致谢

(10)铁路专用产品运用试用考核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铁路产品运用试用考核要求
    1.1 国际铁路联盟标准
    1.2 欧盟铁路技术法规
    1.3 欧盟铁路标准
2 我国铁路产品运用试用考核要求
3 铁路专用产品认证运用试用考核实施方案
    3.1 采信目录运用试用考核的确定原则和实施要求
    3.2 采信目录运用试用考核前的评价和产品试用证书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四、统一客车用滚柱车轴名称(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地铁09A01车型齿轮箱大修作业研究[D]. 陈强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0)
  • [2]基于多学科联合仿真的重型车辆混合动力行驶控制研究[D]. 潘冠男.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19(03)
  • [3]《电传动列车概论》(第三章)中译英复句难点及翻译策略实践报告[D]. 陈玉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 [4]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动态特性及疲劳可靠性研究[D]. 李广全.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1)
  • [5]高速列车液压减振器故障建模与诊断方法研究[D]. 张楷.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6]高速动车组侧窗粘接结构强度校核方法研究[D]. 刘玉. 吉林大学, 2016(08)
  • [7]CRH5型动车驱动系统万向轴失效机理及对策研究[D]. 李秋泽.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6)
  • [8]CKE1型宽轨大功率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D]. 姜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9]回转体残余应力的超声无损检测方法[D]. 李焕新.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 [10]铁路专用产品运用试用考核适用性研究[J]. 韩富强,黄银霞,曲云腾. 中国铁路, 2015(11)

标签:;  ;  ;  ;  ;  

统一乘用车滚轮轴名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