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患者血清洋地黄样物质含量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患者血清洋地黄样物质含量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患者血清类洋地黄物质的含量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帅垠琦[1](2020)在《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价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三桔咳喘口服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临床数据支持。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提供可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69名(最终完成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基本情况及基线水平情况的比较,确保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2)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桔咳喘口服液,连续观察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观测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气分析等指标。(3)收集数据,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三桔咳喘口服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价。2.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3.概括总结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愈显率12.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愈显率40.6%。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痰液总积分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对比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通过(治疗前-治疗后)的次要症状积分差值来对比,组间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比较:FEV1/FVC在治疗14天后,两组比较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EV1预计值百分比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未优于对照组。(4)血气分析的比较:试验组Pa O2、Pa O2测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营养指标、电解质水平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中医全程参与、畅通气道、慎用利尿剂、强心剂等。3.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病与辨证结合。结论:1.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此临床研究中均表现了有效性,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三桔咳喘口服液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黎辉[2](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杜亮亮[3](2009)在《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分型中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serum digitalis-factor,sEDF)含量变化,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CHF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含量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筛选出准确判定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方法:1、设计调查表,准确填写临床资料;以泸州医学院中医科和心血管内科160名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2、在导师及导师组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上述临床资料并参照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辨证分型,确定证型;3、从所有研究对象获取血清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60例CHF患者进行sEDF测定;4、计量资料各变量均采用(x±s)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各组与正常人比较采用单个样本的T检验(One-Sample T Test);计数资料用X2检验;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运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代入,计算出各指标的判别系数,从而建立各中医证型的判别函数。结果:1、CHF患者sEDF含量明显降低(P<0.05);2、CHF不同心衰程度组之间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心衰程度越重,sEDF含量越低。sEDF含量随心衰程度加重逐渐降低,呈负相关性。Ⅲ度心衰组与Ⅱ度心衰组比较(P<0.05)降低,Ⅲ度心衰组与Ⅰ度心衰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Ⅱ度心衰组与Ⅰ度心衰组比较(P<0.05)降低。3、CHF患者不同病因组之间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风心病心衰患者sEDF含量最低,依次为高心病、心肌病、冠心病、而肺心病患者sEDF含量则没有其他四组下降明显。风心病组与高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肌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高心病组与心肌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心肌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冠心病组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4、CHF患者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阳虚水泛组含量最低,依次为心肾阳虚组,气阴两亏组,气虚血瘀组,而痰饮阻肺组患者sEDF含量则没有其它四组下降明显。阳虚水泛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心肾阳虚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气虚血瘀组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5、CHF不同中医证型组间临床症状体征得分比较: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气虚血瘀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6、CHF不同中医证型组心率比较结果:气阴两亏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比较(P<0.05)降低;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痰饮阻肺组与心肾阳虚组,心肾阳虚组与气虚血瘀组,气虚血瘀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7、CHF不同中医证型组之间血压(收缩压)的比较结果:气虚血瘀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气阴两亏组与阳虚水泛组,痰饮阻肺组与阳虚水泛组,痰饮阻肺组与心肾阳虚组,阳虚水泛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8、CHF不同中医证型组之间血压(舒张压)的比较结果:心肾阳虚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阳虚水泛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阳虚水泛组与痰饮阻肺组,阳虚水泛组与气虚血瘀组,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9、CHF患者不同脉象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脉象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沉细脉组与代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结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代脉组与结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结脉组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10、CHF患者不同舌质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舌质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舌质淡胖有齿痕组与舌质紫暗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暗淡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舌质紫暗组与舌质暗淡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舌质暗淡组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11、CHF患者不同舌苔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舌苔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舌苔少或无苔组与舌苔白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黄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舌苔白腻组与舌苔黄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舌苔黄腻组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12、整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度为81.9﹪(34+27+30+20+20/160)。痰饮阻肺型判别准确率为75.6﹪,气虚血瘀型判别准确率为93.1﹪,气阴两亏型判别准确率为85.7﹪,心肾阳虚判别准确率为76.9﹪,阳虚水泛型判别准确率为80.0﹪。在进行判别时,容易将心肾阳虚型判定为阳虚水泛型,将痰饮阻肺型判定为心肾阳虚型。结论:1、CHF患者与正常人比较,sEDF含量明显降低。2、CHF中医证型和sEDF含量密切相关:阳虚水泛型患者sEDF含量下降最为明显,依次为心肾阳虚型、气阴两亏型、气虚血瘀型、痰饮阻肺型患者。sEDF测定值在114.49~47.39之间可能划定为痰饮阻肺型,在86.70~46.38之间可能划定为气虚血瘀型,在62.38~31.22之间可能划定为气阴两亏型,在42.89~19.23之间可能划定为心肾阳虚型,在27.95~7.83之间可能划定为阳虚水泛型。3、CHF患者心衰程度越重,sEDF含量越低,其sEDF含量随心衰程度加重逐渐降低,呈负相关性。4、不同病因的CHF患者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风心病患者sEDF含量最低,依次为高心病、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5、CHF患者病情由轻到重发展过程中其脉象呈现出由弦促脉依次到结脉、代脉、沉细脉的变化规律。舌质呈现出由舌质红依次到舌质暗淡、舌质紫暗、舌质淡胖有齿痕变化规律。舌苔呈现出由舌苔白滑依次到舌苔黄腻、舌苔白腻、舌苔少或无苔变化规律。6、sEDF可能就是心阳气的实质性物质体现。7、根据上述差异,使用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方程判别准确度为81.9﹪,具有较高的判别效能,但在进行判别时,容易将心肾阳虚型判定为阳虚水泛型,将痰饮阻肺型判定为心肾阳虚型。

温志浩[4](2009)在《黄芪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及黄芪对能量转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的老龄化,CHF患病率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HF防治指南的广泛应用,使其防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病死率和致残率仍很高。很多科学家都在致力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针对心肌能量代谢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其中的热点之一,不过目前尚缺乏公认有效的针对心肌能量代谢的特异性药物。运用中药益气法治疗CHF的理念与改善衰竭心脏能量代谢有共通之处,近年来进行了很多有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肯定的疗效。但这些研究尚未得到系统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推广和应用。黄芪注射液是益气药的代表药——黄芪的提取物,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CHF。本文选择有关该药治疗CHF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探讨其干预作用机制与心肌细胞能量转运的关系,以期为益气法治疗CHF提供循证和实验依据,同时也为寻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做出有益的探索。一、黄芪注射液治疗CHF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1)以“(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不限制年限;(2)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统一者通过讨论达到一致;(3)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并加以评价;(4)对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blin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检索到246篇文献;(2)经过两次筛选,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共117篇文献入选评价;(3)入选文献的研究设计普遍存在缺陷,有8篇文献的Jadad评分为1分,2篇为2分,没有文献得分在2分以上,将这10篇文献,即10个RCT纳入Meta分析,总样本量为711例。(4)Meta分析结果显示,加用黄芪注射液,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LVEF)(P<0.001)、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P<0.00001)、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P<0.00001)、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P<0.00001)和临床总有效率(P<0.001);对采用单平面改良的Simpson法测量的两个RCT的结果合并后结果提示加用黄芪注射液对LVEF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67);加用黄芪注射液与加用硝酸甘油对比,死亡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加用黄芪注射液对左室舒张末期容积(P=0.17)、左室收缩末期容积(P=0.21)和二尖瓣E/A(P=0.75)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分析结果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可更好地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不过根据目前的Meta分析尚不能得出最终结果,真正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CHF的疗效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严格设计的高质量RCT。黄芪注射液治疗CHF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提高:严格确定研究对象;加强辨证论治的应用;探索合适的阳性对照药或安慰剂和可行的盲法执行方案;选择恰当的疗效评价指标,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完整的随访和不良反应报告。二、黄芪注射液对肥大心肌细胞能量转运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运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刺激心肌细胞,建立肥大心肌细胞模型。实验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络沙坦组和黄芪注射液组。在24h和48h两个时点,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及黄芪注射液的干预作用;采用生化法和高速电泳法观察肥大心肌细胞中总肌酸激酶活性和同功酶组成的变化和黄芪注射液的干预作用;运用RT-PCR法观察肥大心肌细胞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同功酶和腺苷酸转位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ANT)异构体mRNA表达的影响和黄芪注射液的干预作用。结果:(1)24h,模型组MMP较空白组显着下降(P<0.01),各用药组较空白组上升,黄芪注射液组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模型组MMP较前进一步下降,与其余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用药组MMP则趋于正常:(2)ANT的异构体ANT1在肥大心肌细胞中的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在48h下降明显(P<0.01),而黄芪注射液有维持其水平的作用。ANT2 mRNA表达水平在肥大心肌细胞未发生明显变化,黄芪注射液在24h有提高其表达水平的作用(P<0.01),48h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h,模型组和各用药组的CK-M亚基mRNA表达水平出现明显下降(P值均<0.05),CK-MM所占比例也出现明显下降(P<0.01),同时CK-B亚基mRNA表达水平和CK-BB所占比例均明显上升(P<0.01),此时各组间CK-MB所占比例和总CK活性均无显着差异;48h,模型组CK-M亚基的mRNA表达继续下降(P<0.01),各用药组的表达水平回升至正常水平,模型组和络沙坦组的CK-MM所占比例均继续下降(P值均<0.01),而黄芪注射液组则回升至正常水平,模型组心肌细胞CK-B亚基mRNA表达继续上升(P<0.01),其CK-BB所占比例仍偏高(P<0.01),而各用药组均出现回落,黄芪注射液组恢复至正常水平,络沙坦组CK-MB比例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模型组的CK活性出现了明显的下降(P<0.01),而各用药组则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肥大心肌细胞的MMP较正常心肌细胞明显下降,CK同功酶出现胚胎化改变,到衰竭期则出现ANT1的mRNA表达和CK的总活性降低,说明能量代谢尤其是能量物质转运出现异常。在络沙坦或黄芪注射液的干预下这些变化有所改善。结合上述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实验部分研究,我们推断,黄芪注射液提高CHF患者心功能的机制,有可能与稳定能量物质转运酶系和MMP,从而改善心肌细胞舒缩功能有关。

郭留学[5](2007)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文献研究综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小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临床疗效,从而制订一个既能提高临床疗效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优化方案。研究方法:以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痰浊蕴肺、肺气郁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基本证型为痰浊蕴肺、肺气郁闭,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为治法,方用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桔梗汤合方。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并同时服用中药安慰剂。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控制性氧疗,积极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纠正心衰,营养支持,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疗效性指标为:总体疗效、中医主症及次症积分、西医体征积分、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血气分析等。结果:两组14天病死率无差异,但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提高临床综合疗效,在部分中医主症、次症、西医体征以及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异常等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能更迅速地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能改善肺功能,治疗组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不良反应比对照组低,两组治疗后安全性分析无明显异常.结论:与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比较,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综合疗效,改善症状、体征,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副作用少,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以减少低钾血症发生,从而减少酸碱失衡发生。

沈会[6](2006)在《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证。心力衰竭是多种心系疾病或非心系疾病发展的结果,如心悸、胸痹心痛、咳嗽等。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而一直受到普遍重视。本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从先秦时期到现代,历经二千多年,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认识,逐渐完善了心力衰竭的发病规律和辨证要点,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记述了先秦时期到现代中医文献中心力衰竭的历史源流及各时期对该病论述的发展及独到之处,回顾和研究不同阶段的特点,这对今后深入探讨心力衰竭辨证治疗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确定文中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范围,对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进行探讨。按现代中医的标准对心力衰竭病名作出明确的定义,指出心力衰竭一病所包括的西医病名范围。由于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而该病的相关病名却有出现,并且在不同历史时代对其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该部分对与本病相关的七个病名的内涵及沿革作了探讨。第二部分分为先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几个阶段,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分别对各期主要论着及医家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剖析,总结其发展与独到之处。在每一阶段中介绍心力衰竭相关文献中所载内容的特点,包括继承、创新和发展;重点对有代表性的着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特点、调护等多个方面,并对心力衰竭论治有卓越贡献的医家进行了简单论述,以便于了解心力衰竭论治理论提出的背景。这些丰富的理论、经验、学术思想对今人的研究将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是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病证、治疗、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总结。建国以后,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方法,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分型方面更加丰富。在治疗上,不光是传统的方药、针灸、气功的治疗,还有中药注射液、中药雾化剂、中药药液灌肠、中药栓剂的应用。并且,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也值得借鉴。

卢云[7](2006)在《“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其对内分泌因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临床研究,对“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疗效进行评价,并观察其对内分泌因素中ADH的影响。试图揭示“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水肿治疗作用的部分机制 研究方法:以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痰浊壅肺、肺气郁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合并周围性水肿的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温阳利水为治法,方选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去白酒)、桔梗汤合苓桂术甘汤加泽泻。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控制性氧疗,积极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纠正心衰,营养支持,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加安慰剂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疗效性指标(总体疗效、中医主症积分、西医体征积分、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自我生活能力评分等)、机理性指标(ADH)、卫生经济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改善症状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生活能力改善、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无明显副作用。水肿消退时间,对照组在3天优于治疗组,但7天、14天以后无差别。同时治疗组在降低血清ADH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初步研究提示,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具有提高总体疗效,改善症状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缩短疗程,改善生活能力等优势,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此治疗方法对激素ADH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抑制ADH分泌可能是“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部分机理。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适合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周围性水肿规范治疗提供有益借鉴。

徐学功[8](2005)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观察其对部分细胞因子及免疫状态的影响。试图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优化方案。 研究方法:以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痰浊蕴肺、肺气郁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基本证型为痰浊蕴肺、肺气郁闭,采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为治法,方选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桔梗汤合方。兼肺脾两虚者,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健脾益肺为治法,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兼阳虚水泛者,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温阳利水为治法,在基本方基础上加五苓散。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控制性氧疗,积极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纠正心衰,营养支持,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疗效性指标(总体疗效、中医主症及次症积分、西医体征积分、胸部X线、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气分析、肺功能、自我生活能力评分等)、机理性指标(IL-8、T细胞亚群、IgG、IgA、IgM等)、卫生经济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降低症状体征积分、缩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异常的恢复时间、提高血氧分压和FEV1/预测值及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安全性分析均无明显异常。同时治疗组在降低血清IL-8水平、提高CD3+、CD4+、CD4+/CD8+、IgG、IgA、IgM水平等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结论:初步研究提示,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能具有提高总体疗效,改善症状体征,缩短疗程,降低医疗费支出,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能力等优势,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此方案对部分炎症因子及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防治优化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王恒和[9](2003)在《生脉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地戈辛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戈辛(Digoxin,DG)是临床应用非常普遍和有效的强心药,但由于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使临床安全用药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DG合并生脉注射液(Pulse-activating Injection,PAI)用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治疗,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但这种有效的经验性联合用药是否安全以及DG和PAI在药动学方面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PAI对DG代谢的影响会有3种可能—或促进、或延缓、或没有明显影响,据有限的临床经验,其结果可能是后者,但不能排除前两种可能。为阐明PAI对DC代谢的影响,给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该项研究,即临床研究Ⅰ和临床研究Ⅱ(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10909)。 临床研究Ⅰ选择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近一周内未用过洋地黄制剂及影响DG代谢药物、除外有明显肝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住院患者40例,按年龄分层随机分为DG组(对照组)和DG加PAI 3种不同剂量组(治疗组),比较DG单用及和PAI联合用药时不同时点的DG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别(DG血浓度测定采用放免法,药动学参数计算应用3P97软件)。结果显示,PAI:(1)小剂量(20ml)组DG血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消除半衰期(T1,2)、消除速率常数(Ke)、表观分布容积(Vd)、血浆清除率(C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等药动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中、高剂量(40ml、60ml)组DG血浓度和上述药动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变化(P>0.05);(3)小剂量组与中、高剂量组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分析这一结果,认为其可能影响机制或环节是PAI:①DC的肾排泄;②DG的组织分布:③内源性洋地黄物质(EDLS)的分泌和释放,干扰了用放免法测定DG浓度的结果。 为了明确PAI是否对EDLS的分泌和释放存在影响,补充设计实施了临床研究Ⅱ,选择HF患者40例(病例选择标准同前),按年龄分层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PAI 3种不同剂量组(治疗组),比较PAI 3种不同剂量组及与空白对照组HF患者的血清EDLS血浓度是否存在差别(EDLS血浓度测定采用放免法)。结果表明,HF血清EDLS浓度:(1)中、高剂量(40ml、60ml)组均显着高于对沪戈J荷要照组(P<0.01);(2)低剂量组(20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 .05);(3)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高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亦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5)。提示尸AI对内源性洋地黄物质的分泌和释放存在影响。 该项研究是“中西结合药动学”系列研究之一,通过以上研究提示:①PAI和DG联合用药时对HF患者DG血浓度和药动学参数存在影响。②PAI对HF患者EDLS的分泌和释放亦存在一定影响。 关于PAI对HF患者DG肾排泄及组织分布的影响,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关于PAI对HF患者EDLS分泌和释放的影响,本次研究样本量小,但研究结果初步表明PAI可能具有刺激EDLS分泌和释放的作用,今后需进行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何云南,赵绪忠[10](2000)在《DigoxinRIA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文献综述)》文中认为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患者血清类洋地黄物质的含量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患者血清类洋地黄物质的含量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
    3 研究方案
        3.1 技术路线
        3.2 样本含量的估计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判定
        3.6 统计分析方法
    4 统计分析结果
        4.1 病例分组情况
        4.2 脱落与剔除病例统计
        4.3 基线分析
        4.4 试验数据分析
        4.5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
讨论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2 研究三桔咳喘口服液的意义
    3 研究基础
        3.1 中医对肺心病病名的认识
        3.2 中医学对肺心病病位的认识
        3.3 中医学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4 三桔咳喘口服液处方分析
        4.1 桔梗汤
        4.2 香砂六君子
        4.3 瓜蒌薤白半夏汤
        4.4 三拗汤
        4.5 合方分析
    5 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讨论
        5.1 祛痰止咳,改善通气
        5.2 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6.1 强调中医全程参与
        6.2 畅通呼吸道
        6.3 慎用无创呼吸机
        6.4 慎用强心剂
        6.5 慎用利尿剂
        6.6 慎用糖皮质激素
        6.7 慎用碱剂
        6.8 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7 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7.1 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7.2 辨病与辨证结合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机
        1.2 中医证型
        1.3 治法方药
        1.4 讨论
    2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呼衰的研究进展
        2.1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
        2.2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失代偿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课题来源
    3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4 研究方案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4.2 设计类型
        4.3 样本含量估计
        4.4 治疗方案
        4.5 观察指标
        4.6 疗效的判定
        4.7 安全性判定
        4.8 盲法的设计
        4.9 质量控制
        4.10 数据管理
        4.11 统计分析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5 结果
        5.1 病例分布情况
        5.2 试验完成情况
        5.3 基线分析
        5.4 疗效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3 研究基础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4.1 慎用镇静剂
        4.2 慎用强心剂
        4.3 慎用利尿剂
        4.4 慎用碱剂
        4.5 慎用激素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8.1 参苓白术散
        8.2 五苓散
        8.3 合方分析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4 注重以人为本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5 注重调摄脾胃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5.2 重视补益脾胃
        5.3 重视养护脾胃
    6 注重疏畅情志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7 用药贵在精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3 总结和展望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4.1 控制感染
        4.2 保持气道通畅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4 利尿剂
        4.5 正性肌力药
        4.6 血管扩张剂
        4.7 抗凝剂
        4.8 其他治疗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3)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分型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
    2 病例来源及实验前准备
    3 统计学方法
    4 简要实验流程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表对照表
致谢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症候分型与类洋地黄因子关系的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4)黄芪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及黄芪对能量转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慢性心衰的诊治和疗效评价进展
    黄芪注射液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概况
    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状态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黄芪注射液对肥大心肌细胞能量转运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黄芪注射液治疗心衰文献信息采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文献研究综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1.1 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肺心病的记载
        1.2 肺心病中医现代研究
    2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2.1 定义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临床表现
        2.5.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2.6.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课题来源
    3.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
        3.1 病例诊断标准
        3.2 病例选择标准
    4.研究方法
        4.1 基本设计方案
        4.2 随机分组方法
        4.3 治疗方案
        4.4 治疗疗程
        4.5 观察项目及评分标准
        4.6 疗效评定方法
        4.7 统计学处理
    5.结果
        5.1 病人基础资料
        5.2 基线齐性比较
        5.3 治疗结果
    6 讨论
        6.1.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作用机理探讨:
        6.2.导师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经验体会
    7 结论
附件:
致谢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中医心力衰竭病名探讨
    1.1 心力衰竭中医病名探讨
    1.2 历代中医文献中心力衰竭同类病名的记载
        1.2.1 心痹
        1.2.2 心咳
        1.2.3 心水
        1.2.4 心胀
        1.2.5 心脏衰弱
        1.2.6 心衰
        1.2.7 心脏麻痹
2 心力衰竭的古代文献研究
    2.1 先秦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1.1 早期文献中心力衰竭的相关记载
        2.1.2 《黄帝内经》对于心力衰竭的论述
        2.1.2.1 心力衰竭的症状
        2.1.2.2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2.1.2.2.1 外感六淫
        2.1.2.2.2 七情内伤
        2.1.2.2.3 饮食不节
        2.1.2.2.4 脏腑经脉传变
        2.1.2.2.5 气血失常
        2.1.2.3 心力衰竭的脉象描述
        2.1.2.3.1 心动过缓之脉
        2.1.2.3.2 心动过速之脉
        2.1.2.3.3 心律不齐之脉
        2.1.2.4 心力衰竭的诊断
        2.1.2.5 治则治法
        2.1.2.5.1 辛温散寒法
        2.1.2.5.2 活血化瘀法
        2.1.2.5.3 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
        2.1.2.6 预后调理
    2.2 汉晋南北朝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2.1 《难经》
        2.2.2 《神农本草经》
        2.2.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2.2.3.1 心水病名的提出
        2.2.3.2 心力衰竭的症状及体征脉象
        2.2.3.3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2.2.3.3.1 心衰关乎少阴
        2.2.3.3.2 气虚血瘀、血不利则为水
        2.2.3.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心力衰竭的治法方剂总结
        2.2.3.4.1 补益心阳
        2.2.3.4.2 温阳利水
        2.2.3.4.3 活血利水
        2.2.3.4.4 强心复脉
        2.2.4 《华氏中藏经》
        2.2.5 《脉经》
        2.2.6 《小品方》
    2.3 隋唐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3.1 《诸病源候论》
        2.3.2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3.2.1 对心力衰竭传变的认识
        2.3.2.2 心力衰竭新的治疗方药的提出及饮食禁忌
        2.3.2.2.1 十水散(丸)
        2.3.2.2.2 补心汤
        2.3.2.2.3 水肿禁盐
        2.3.3 《外台秘要》
    2.4 宋金元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4.1 《圣济总录》
        2.4.1.1 《圣济总录》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2.4.1.1.1 明确心气不足、水停心下为心力衰竭之因
        2.1.1.1.2 心病及脾
        2.4.1.1.3 心衰病根于心
        2.4.1.2 心力衰竭治方的丰富
        2.4.2 《鸡峰普济方》
        2.4.3 《济生方》
        2.4.4 《世医得效方》
        2.4.5 朱丹溪及其着作
        2.4.5.1 逐水消饮合调养心血并用治心衰
        2.4.5.2 心力衰竭之喘
        2.4.5.3 心衰水肿
    2.5 明代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5.1 《普济方》
        2.5.2 《杂病证治准绳》
        2.5.2.1 心力衰竭心肾肺相关病机、治法的深化
        2.5.2.2 对于五皮散主治病证的新认识
        2.5.3 《景岳全书》
        2.5.3.1 对心力衰竭怔忡的认识
        2.5.3.2 对心力衰竭咳喘的认识
        2.5.3.2.1 虚喘
        2.5.3.2.2 水病之喘
        2.5.3.3 对心力衰竭水肿的认识
    2.6 清代和民国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6.1 温病心痹
        2.6.2 张锡纯对心衰的论述
        2.6.2.1 心脏麻痹
        2.6.2.1.1 心脏麻痹概念的提出
        2.6.2.1.2 心脏麻痹之因机证治
        2.6.2.2 大气下陷致心力衰竭怔忡
        2.6.2.2.1 大气的形成和作用
        2.6.2.2.2 大气下陷至心衰的因机证治
        2.6.2.3 心力衰竭的其它用方
        2.6.2.3.1 来复汤
        2.6.2.3.2 既济汤
        2.6.2.3.3 参赭镇气汤
        2.6.3 心力衰竭悸、怔忡、喘咳、水肿因机证治的完善
        2.6.3.1 心力衰竭悸、怔忡、喘咳、水肿病因病机
        2.6.3.2 心力衰竭治方
        2.6.4 心力衰竭血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6.4.1 血瘀的形成
        2.6.4.2 血瘀的外在表现
        2.6.4.3 血瘀心衰怔忡病机及治法
        2.6.4.4 血瘀心衰水肿病机及治法
3 现代对心力衰竭的研究
    3.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3.1.1 急性心力衰竭
        3.1.1.1 病因
        3.1.1.2 临床表现
        3.1.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1.1.4 治疗
        3.1.2 慢性心力衰竭
        3.1.2.1 病因
        3.1.2.2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1.2.2.1 左侧心力衰竭
        3.1.2.2.2 右侧心力衰竭
        3.1.2.2.2 舒张性心力衰竭
        3.1.2.2.3 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3.1.2.3 诊断
        3.1.2.4 并发症
        3.1.2.5 防治
    3.2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3.2.1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人体生理
        3.2.1.1 心脏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3.2.1.2 津液代谢的生理
        3.2.1.3 血和津液的关系
        3.2.2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3.2.2.1 感受外邪
        3.2.2.2 心病久延、气血阴阳不足
        3.2.2.3 脏腑功能失调
        3.2.2.4 药物误用、滥用
        3.2.2.5 其它
        3.2.3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3.2.3.1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血不足相关
        3.2.3.2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肾相关
        3.2.3.3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脾相关
        3.2.3.4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肺相关
        3.2.3.5 强调心力衰竭五脏相关
    3.3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3.3.1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3.3.2 心力衰竭的辨证治疗
        3.3.2.1 以本虚为主的证型
        3.3.2.1.1 气阴两虚
        3.3.2.1.2 阴虚火旺、营阴枯竭
        3.3.2.1.3 心肺气虚
        3.3.2.1.4 心肾阳虚
        3.3.2.2 本虚标实并见的证型
        3.3.2.2.1 气虚血瘀
        3.3.2.2.2 热痰壅肺
        3.3.2.2.3 寒痰阻肺
        3.3.2.2.4 肝脾不和
        3.3.2.2.5 气滞血瘀、肝脾肿大
        3.3.2.2.6 胸阳不振、心血瘀阻
        3.3.2.2.7 胸阳不振、肝血瘀滞
        3.3.2.2.8 肺肾气虚、痰浊壅盛
        3.3.2.2.9 阳气衰微、水湿泛滥
        3.3.2.2.10 热瘀水结
        3.3.2.3 心力衰竭急病
        3.3.2.3.1 阴竭阳脱
        3.3.2.3.2 热邪内陷心包、痰蒙清窍
        3.3.2.4 瘿瘤合并心衰(甲亢合并心衰)
        3.3.3 现代中医治疗心力衰竭举例
        3.3.3.1 中医辨证分型
        3.3.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3.3.4 有关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3.3.4.1 关于心衰原发病治疗及心衰证型的转化与随证施治
        3.3.4.1.1 心衰原发病治疗
        3.3.4.1.2 心衰证型的转化与随证施治
        3.3.4.2 心力衰竭调理脾胃
        3.3.4.3 心衰咯血
        3.3.4.4 关于心力衰竭标本缓急治法
        3.3.4.5 关于西医左右心衰与中医心衰辨证分型的关系
        3.3.4.6 应用西药后的辨证
        3.3.5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3.3.5.1 张晓星
        3.3.5.2 陈慈煦
        3.3.5.3 邓铁涛
        3.3.5.4 董燕平
        3.3.5.5 郭维琴
        3.3.5.6 李介鸣
        3.3.5.7 林慧娟
        3.3.5.8 刘延忠
        3.3.5.9 柯雪帆
        3.3.5.10 邢月朋
        3.3.5.11 颜德馨
        3.3.5.12 詹文涛
        3.3.5.13 张侃如
        3.3.5.14 赵淳
        3.3.5.15 周次清
        3.3.5.16 罗克聪
        3.3.5.17 李可
    3.4 心力衰竭的单味药用药经验
        3.4.1 黄芪
        3.4.1.1 重用
        3.4.1.2 后下
        3.4.2 威灵仙
        3.4.3 五味子
        3.4.4 茯苓
        3.4.5 熟地黄
    3.5 心力衰竭的古方及中西药混合剂治疗
        3.5.1 心衰的古方治疗
        3.5.1.1 葶苈大枣泻肺汤
        3.5.1.2 苓桂术甘汤
        3.5.1.3 大承气汤
        3.5.1.4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3.5.1.5 大青龙汤
        3.5.1.6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3.5.1.7 五苓散
        3.5.1.8 桂枝茯苓丸
        3.5.1.9 大黄虫丸
        3.5.1.10 白通加猪胆汁汤
        3.5.1.11 木防己汤
        3.5.1.12 防己茯苓汤
        3.5.1.13 薯蓣丸
        3.5.1.14 己椒苈黄汤
        3.5.1.15 桂枝加桂汤
        3.5.1.16 金匮肾气丸
        3.5.1.17 真武汤
        3.5.1.18 小青龙汤
        3.5.1.19 黄连阿胶汤
        3.5.1.20 小陷胸汤
        3.5.1.21 苓桂味甘汤
        3.5.1.22 生脉散
        3.5.1.23 逍遥散
        3.5.1.24 鲤鱼汤
        3.5.1.25 升陷汤
        3.5.1.26 补阳还五汤
        3.5.1.27 参附汤
        3.5.1.28 血府逐瘀汤
        3.5.1.29 甘露消毒丹
        3.5.1.30 温胆汤
        3.5.1.31 归脾汤
        3.5.1.32 八珍汤
        3.5.1.33 桃红四物汤
        3.5.1.34 鸡鸣散
        3.5.1.35 独参汤
        3.5.1.36 苏子降气汤
        3.5.1.37 实脾饮
        3.5.1.38 茯苓导水汤
        3.5.1.39 当归补血汤
        3.5.1.40 回阳救急汤
        3.5.2 中西医混合剂治疗
        3.5.2.1 运用中药治疗心衰的同时,适当配以西药,常能取得更佳疗效
        3.5.2.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晚期病情危急者有其优势
    3.6 心力衰竭的中医其它疗法
        3.6.1 中药注射液的应用
        3.6.1.1 参附注射液
        3.6.1.2 生脉注射液
        3.6.1.3 川芎嗪注射液
        3.6.1.4 刺五加注射液
        3.6.1.5 独参汤注射液
        3.6.1.6 丹参注射液
        3.6.1.7 葛根素注射液
        3.6.1.8 黄芪注射液
        3.6.2 中药雾化剂的应用
        3.6.2.1 复方丹参气雾剂并肝素雾化
        3.6.2.2 宣肺化痰、活血化瘀剂雾化
        3.6.3 中药药液灌肠、中药栓剂的应用
        3.6.3.1 丹苓液保留灌肠
        3.6.3.2 中药复方强心栓剂的应用
        3.6.4 心力衰竭的针灸与气功治疗
        3.6.4.1 毫针治疗
        3.6.4.1.1 慢性心衰的毫针治疗
        3.6.4.1.2 急性心衰的毫针抢救
        3.6.4.1.3 心力衰竭并发脚趾痉挛痛的的毫针治疗
        3.6.4.2 火针治疗
        3.6.4.3 水针治疗
        3.6.4.4 针刺治疗心衰的机理研究
        3.6.4.5 心衰的气功治疗
        3.6.4.5.1 指玄功治疗心力衰竭
        3.6.4.5.2 内气吐纳法治疗心力衰竭
        3.6.4.5.3 坐卧站功治疗心力衰竭
    3.7 心力衰竭的护理与食疗
        3.7.1 护理
        3.7.1.1 一般护理
        3.7.1.2 心理护理
        3.7.1.3 医疗体育
        3.7.2 心力衰竭的食疗
        3.7.2.1 辨证施食
        3.7.2.1.1 气血不足
        3.7.2.1.2 气阴两虚
        3.7.2.1.3 肾阳虚衰
        3.7.2.1.4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3.7.2.1.5 心肾阳虚
        3.7.2.2 饮食禁忌
    3.8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3.8.1 心力衰竭舌象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3.8.2 心力衰竭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3.8.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1.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血液相对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
        3.8.2.1.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关系
        3.8.2.2 生化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1 体内激素水平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2.2 红细胞内 ATP 酶、SOD,钠钾钙镁及血清LPO 的变化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2.3 血管活性肽水平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4 血浆 NO 及 TNF-a 含量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5 免疫功能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3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功能关系探讨
        3.8.3 方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3.8.3.1 强心作用
        3.8.3.2 减轻容量负荷
        3.8.3.3 改善心肌代谢、增加冠脉流量
        3.8.3.4 延缓心肌细胞调亡及促进病变部位的修复与再生
        3.8.3.5 对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
        3.8.3.6 对血流动力学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3.8.3.7 抗氧自由基作用
        3.8.3.8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心力衰竭防治方剂
致谢
个人简历

(7)“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其对内分泌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
    1.试验目的
    2.课题来源
    3.对象与方法
        3.1 合格对象选择
        3.2 研究设计
        3.3 观察项目及评分标准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疗效评定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3.7 质量控制
    4.结果
        4.1 病人基础资料
        4.2 基线齐性比较
        4.3 临床疗效比较
        4.4 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对老师本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的理解
        1.1 导师中医治疗经验:
        1.2 西医治疗经验
    2.协定处方之组方分析
        2.1 药物组成如下:
        2.2方义及药物分析
    3.疗效分析与机理探讨
        3.1 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3.2 疗效分析
        3.3 ADH分泌增加和SIADH的区别
        3.4 抑制ADH分泌初探
    4.结论
    5.目前存在的不足:
    6.努力方向:
附件
祖国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合并水肿的认识
    1.古代文献有关肺心病水肿的论述
        1.1 对肺心病水肿症状的描述
        1.2 对肺心病水肿病因病机的论述
        1.3 对肺心病水肿治法方药的论述
        1.4 对肺心病水肿预后及转归的论述
    2.肺心病水肿中医现代研究概况
        2.1 对肺心病水肿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水肿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对肺心病水肿治法方药的研究。
肺心病水肿西医研究概况
    1.发病机制
        1.1.右心功能不全。
        1.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
        1.3 抗利尿激素
        1.4 心钠素
        1.5 肾功能不全
    2.肺心病水肿的西医治疗
        2.1 利尿剂
        2.2 血管扩张药
        2.3 正性肌力药
        2.4 抗凝药
        2.5 单药为主治疗
参考文献
申明

(8)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
    1.试验目的
    2.课题来源
    3.对象与方法
        3.1 合格对象选择
        3.1.1 健康人标准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
        3.2 研究设计
        3.2.1 总体设计
        3.2.2 参加医院及病例数要求
        3.2.3 分组方法
        3.2.4 随机化方法
        3.3 治疗方法
        3.3.1 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治疗方案
        3.3.2 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及方法
        3.4.1 一般项目
        3.4.2 安全性观察项目
        3.4.3 疗效性观察项目
        3.4.4 机理方面的指标
        3.5 疗效评定方法
        3.5.1 中医症状和西医体征评分法
        3.5.2 呼吸功能不全疗效判定原则
        3.5.3 自我生活能力评定标准
        3.5.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3.6 统计学分析
        3.7 质量控制
结果
    1.病人基础资料及基线齐性分析
    2.临床疗效比较
        2.1 总体疗效
        2.2 单项主症积分变化
        2.3 单项次症积分变化
        2.4 体征积分变化
    3.自我生活能力评价
    4.胸部X线疗效
    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变化
    6.肺功能变化
    7.血液气体分析的变化
    8.两组住院总费用比较
    9.血清IL—8的变化
    10.血清T亚群变化
    11.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12.安全性分析
讨论
    1.中医学对CPHD的认识
        1.1 肺胀的历史沿革
        1.2 现代中医对CPHD的认识
        1.2.1 关于CPHD病因病机
        1.2.2 关于CPHD急性发作期的辨证施治
        1.2.3 关于CPHD急性发作期的辨病治疗
    2.对导师治疗CPHD学术思想的理解
        2.1 症状与发病
        2.2 辨证治疗思路
        2.3 治疗需把握“三宜”、“三忌"
        2.4 中药在CPHD治疗中的作用
        2.5 西医治疗方面的经验
    3.综合治疗方案中药组方分析
    4.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4.1 总体疗效评价
        4.2 综合方案对CPHD急性发作期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
        4.3 综合方案对自我生活能力的影响
        4.4 综合方案对胸部X线、血白细胞及分类的影响
        4.5 综合方案对血气和肺功能的影响
        4.6 医疗费支出比较
        4.7 安全性评价
    5.综合方案对CPHD急性加重期部分机制探讨
        5.1 综合治疗方案对IL-8的影响及意义
        5.2 综合治疗方案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及意义
        5.3 综合治疗方案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及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肺心病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中西医研究现状
附件2 中医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概况
附件3 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项目
附件4 声明

(9)生脉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地戈辛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略语与英汉对照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地戈辛的药物动力学
    第三节 地戈辛药动学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Ⅰ--生脉注射液对心衰患者地戈辛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Ⅱ--生脉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内源性洋地黄物质血浓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本课题研究总结
附录Ⅰ Boston HF诊断标准、SAS标准
附录Ⅱ 临床研究Ⅰ入选病例分组方案、具体处理措施
附录Ⅲ DG、EDLS浓度测定的拟合函数和曲线图
附录Ⅳ 临床研究Ⅱ入选病例分组方案、具体处理措施
附录Ⅴ 已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患者血清类洋地黄物质的含量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帅垠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分型中作用的研究[D]. 杜亮亮. 泸州医学院, 2009(06)
  • [4]黄芪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及黄芪对能量转运影响的研究[D]. 温志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5]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文献研究综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小结[D]. 郭留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6]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沈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7]“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其对内分泌因素的影响[D]. 卢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8]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D]. 徐学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 [9]生脉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地戈辛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D]. 王恒和. 天津中医学院, 2003(01)
  • [10]DigoxinRIA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文献综述)[J]. 何云南,赵绪忠.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0(04)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患者血清洋地黄样物质含量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