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施氮肥后效定量研究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施氮肥后效定量研究

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氮肥后效的定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楠,刘影,杜承航,胡乃月,孙振才,张英华,王志敏[1](2022)在《优化氮肥配置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栽培水氮利用效率》文中提出为探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贮墒旱作节水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基于贮墒旱作栽培(冬小麦和夏玉米灌底墒水或出苗水,生育期内不灌水),在全年施氮量360kg/hm2下开展了前后茬作物施氮量配比不同的大田试验。试验设置4种施氮处理,分别为冬小麦120kg/hm2+夏玉米240kg/hm2(W0N1);冬小麦180kg/hm2+夏玉米180kg/hm2(W0N2);冬小麦240kg/hm2+夏玉米120kg/hm2(W0N3),并设常规灌溉施肥模式(冬小麦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施纯氮180kg/hm2;夏玉米灌出苗水,施纯氮180kg/hm2)为对照(W1Nc)。试验测定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物质生产与水、氮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全年施氮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贮墒旱作栽培适当减少夏玉米季施氮量、增加冬小麦季施氮量可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稳定夏玉米产量,使全年水、氮利用效率和总产量增加,W0N3比W0N2和W0N1全年产量分别增加3.20%~5.17%和6.84%~9.94%;与常规模式(W1Nc)相比,贮墒旱作模式减少灌溉量150mm,各处理周年产量降低,但W0N3在多雨年份的产量差异不显着,在干旱年份减产11.38%,且在不同年型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均显着提高。因此,在贮墒旱作和有限施氮的条件下,将氮肥较多分配给冬小麦季更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效。

李梦月,胡田田,崔晓路,罗利华,陈绍民[2](2021)在《基于Meta分析的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施氮/磷增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施用氮肥和磷肥对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控制因素,以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施氮及施磷条件下,试验年份、作物品种、生育期降水量、种植密度、施氮量、灌水量、土壤质地、施磷量以及施磷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就试验年份来讲,2007年以后施氮的增产效果更为稳定,这可能与品种更替和农艺措施的变迁有关。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生育期降水量≥350 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灌水量≥75 mm、土壤质地为粘壤土、施氮量为151~210 kg·hm-2时,夏玉米增产率最大,分别为36.92%、34.00%、18.19%、42.37%、67.88%、47.96%。施氮能够显着增加冬小麦产量,冬小麦品种为小偃22,生育期降水>230 mm,灌水量为46~75 mm,土壤质地为粉砂质粘壤土、施氮量为90~150 kg·hm-2时施氮的增产率最大,分别为77.91%、79.63%、75.94%、52.06%、69.27%。施磷总量为90~150 kg·hm-2、夏玉米、冬小麦施磷比例为0∶1时(磷肥全部施于小麦季),冬小麦、夏玉米单季及轮作体系总产量均表现出最佳的增产效果。施氮量、灌水量、施磷量、施磷比例、作物品种、种植密度以及土壤质地是影响施肥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分别控制在上述范围时可使施肥的增产效果得到充分发挥,这可作为关中平原氮/磷肥合理施用的依据。

牛一楠[3](2021)在《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麦季一次性施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梦棣[4](2021)在《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磷肥的合理施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持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南部石灰性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16~2019期间采用田间不同磷肥用量(每个轮作周期0、120、180、240、300、360kg P2O5/hm2)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两个产量水平下磷肥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经济效益、磷素吸收量、磷肥利用效率、土壤全磷、有效磷及各种无机磷形态含量等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不施磷均会影响两个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的土壤供磷能力,影响作物对磷素养分的吸收,造成产量和收益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持续降低。2017、2018、2019三个轮作周期土壤连续不施磷的供磷能力以相对产量和相对吸磷量来表征,其中低、高产量水平不施磷处理3个轮作周期的相对产量分别为84.8%、79.6%、75.3%和85.5%、84.4%、78.2%。高产量水平下土壤的连续供磷能力高于低产量水平。(2)施磷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两个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经济效益均随施磷量(每个轮作0~360kg P2O5/hm2范围内)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略微降低的趋势。产量和经济效益与施肥量的关系均可用直线加平台模型拟合,综合考虑冬小麦/夏玉米三个轮作周期,求得低产水平下最高产量施磷量为290kg/hm2,经济施磷量为278kg/hm2;高产水平下最高产量施磷量为210kg/hm2,经济施磷量为193kg/hm2。(3)在每个轮作施用0~360kg P2O5/hm2范围内,磷肥利用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基本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保障两个产量水平下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的前提下,低产量水平在经济施磷量时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5.4kg/kg、74.8kg/kg和17.8%;高产量水平在经济施磷量时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20.4kg/kg、123.3kg/kg和24.0%。(4)随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年限的延长,两个产量水平下不施磷处理的土壤(0~20cm)全磷、有效磷及无机磷各种形态的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程度存在差异。高产量水平的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下降速度快于低产量水平。(5)在一定的施磷范围(每个轮作0~360kg P2O5/hm2)内,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的供磷能力逐渐升高,但不同施磷处理的土壤磷素形态含量存在差异。从维持试验前土壤磷素肥力的角度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低产量水平的经济施磷量和高产量水平的经济施磷量均可以维持土壤有效磷、Ca2-P和Ca8-P的含量。两个产量水平下,低于经济施磷量,土壤磷素肥力持续下降;高于经济施肥量,容易因土壤磷素累积而造成环境风险。研究结果以期为石灰性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可持续的目标。

孙儒骁[5](2021)在《不同施磷水平对关中平原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对稳定粮食产量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中地区作为陕西省粮食主产区,磷肥过量投入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会降低磷肥利用率还会造成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累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为比较单季不同磷肥施用量对关中平原不同轮作体系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本论文选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和豌豆-夏玉米两种典型周年轮作体系,在冬小麦和豌豆播前分别进行5个不同施磷水平处理(0、75、150、225、300 kg P2O5/hm2),在冬小麦、豌豆、夏玉米不同生育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施磷水平下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和潜在磷源变化规律,探究施磷对不同轮作体系土壤磷有效性、磷肥当季利用率和夏玉米季磷肥后效的影响差异,为从轮作角度加强关中平原磷肥科学管理,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冬小麦-夏玉米和豌豆-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生育期变化,总体上成熟期显着降低,且在冬小麦拔节期、扬花期、成熟期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根际土壤。施磷增加根际土、非根际土的速效磷含量,两者呈显着正相关。与施磷量150 kg/hm2处理相比,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冬小麦各生育期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着;与施磷量为225 kg/hm2相比,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豌豆各生育期速效磷含量显着增加。试验两年两个轮作体系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非根际、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与施磷量均呈显着正相关。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冬小麦苗期、拔节期、扬花期土壤磷酸酶活性有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豌豆-夏玉米轮作体系下,豌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不一。夏玉米季磷酸酶活性相较于冬小麦和豌豆季磷酸酶活性有所降低,且不同生育期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差异不大,总体上与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呈正相关性,而根际土壤速效磷呈负相关。3、方差分析表明,施磷量显着影响冬小麦、豌豆、夏玉米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含量。总体上试验225 kg/hm2和300 kg/hm2高施磷处理下麦-玉、豆-玉两种轮作体系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磷高于75 kg/hm2和150 kg/hm2低施磷量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潜在供磷潜力。4、不同施磷水平下,总体上麦-玉、豆-玉两种轮作体系冬小麦、豌豆成熟期根际、非根际有机磷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土壤p H有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相同处理下冬小麦、豌豆成熟期非根际土壤有机磷高于根际土壤。在夏玉米成熟期土壤p H、土壤有机磷含量低于冬小麦、豌豆成熟期,并且也呈现出非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高于根际土壤的趋势。5、施磷有增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作物产量的潜力。施磷增加冬小麦产量,施磷量为225 kg/hm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与不施磷处理相比,2019年施磷量为150 kg/hm2处理与冬小麦轮作夏玉米产量显着增加,2020年与施磷量为225 kg/hm2处理显着高于不施磷和施磷量为225 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但试验周年施磷量为150 kg/hm2作物产量与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磷素农学效率均也较高。综合两年,试验冬小麦季150 kg/hm2的施磷水平满足轮作周年的肥料需求,为最佳经济产量施用量。6、施磷增加试验两年豌豆-夏玉米作物产量,但不同施磷水平增产潜力表现出年际差异。2018-2019年施磷量为150 kg/hm2处理下豌豆产量最高,显着高于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2019-2020年施磷量为150 kg/hm2处理豌豆产量与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试验两年75 kg/hm2处理显着增加与豌豆轮作夏玉米产量,但与高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试验两年豌豆的磷素农学效率均在施磷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最高,豌豆-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素农学效率均在施磷量为75 kg/hm2时达到最高。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豌豆和冬小麦-夏玉米、豌豆-夏玉米两种轮作体系在试验两年的磷肥偏生产力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王平,殷复伟,李平海,闫保罗,宗燕,李芳,刘翔攀,侯玮[6](2021)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残留及下茬作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不同类型土壤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土壤氮素残留对后茬作物的影响,本研究在砂壤土和砂姜黑土2种土壤条件下,分别对小麦/玉米季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残留及其对下茬作物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了小麦、玉米收获后土壤氮素残留量。随着追氮后移,土壤氮素残留量提高,特别是提高了残留氮素在上层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在后季作物不施用氮肥的情况,前茬作物残留氮素对后季小麦、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后季作物正常施用氮肥的情况下,前季作物残留氮素的影响不显着。不同类型土壤间比较发现,砂姜黑土试验地的氮素残留量大于砂壤土,且上层土壤残留比例较高。在后茬作物不追氮素的情况下,砂姜黑土种植作物产量下降幅度较小,高于砂壤土;在后茬作物追氮的情况下,砂壤土产量提高幅度显着高于砂姜黑土。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玉米季土壤残留氮素对下茬作物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下茬作物氮肥用量的增加这种增产效应不再明显。黏性土壤的保肥能力更强,但是对施入氮肥的敏感性较低。

李梦月[7](2021)在《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水源紧缺和肥料过量施用是限制我国西北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控释肥是一种具有长效节肥、高效增产的新型肥料,控释肥的应用效果及其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与释放期长短、灌水量和施肥量有密切关系。因而,本研究于关中平原地区开展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水量为主处理,施氮量和控释肥类型分别为副处理和次副处理,其中,灌水量设30、60和90 mm;冬小麦施氮量设0、75、150和225 kg·hm-2的施肥梯度;夏玉米施氮量为0、90、180和270 kg·hm-2;冬小麦控释肥类型包括释放期分别为60、120 d的聚氨酯包膜尿素(PCU60,PCU120),夏玉米控释肥类型包括释放期分别为60、90 d的聚氨酯包膜尿素(PCU60,PCU90),以普通尿素作为对照(CO)。获得如下主要研究进展:(1)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获得较高产量的控释肥释放期及其水氮用量。控释肥类型为PCU120和PCU90时,冬小麦和夏玉米可分别获得最佳的作物产量,且控释肥类型、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显着地影响了作物产量。在不同的控释肥条件下,随着灌水量和氮肥用量的逐渐升高,作物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灌水量和氮肥用量都为中水平时作物产量达到最高。在施用PCU120和PCU90的条件下,各自适宜的水肥用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季(PCU120):47.72~52.28 mm、159.23~199.47 kg·hm-2;夏玉米季(PCU90):48.45~55.98 mm、176.81~195.99 kg·hm-2。两者所能获得的最高产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7744~7906 kg·hm-2(PCU120);夏玉米,9834~10075 kg·hm-2(PCU90)。(2)探明了控释肥释放期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控释肥类型为PCU120和PCU90时,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且控释肥类型、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显着地影响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在冬小麦季不同类型肥料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因此,在灌水为低水平、施氮量为中水平时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值。在夏玉米季不同类型肥料条件下,随着灌水和施氮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因此,在灌水和施氮均为中水平时达到最高值。在施用PCU120和PCU90的条件下,其各自适宜的水肥用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季(PCU120):23.79~31.31mm、129.98~174.71 kg·hm-2;夏玉米季(PCU90):46.50~54.02 mm、178.73~197.39 kg·hm-2。两者所能获得的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区间分别为:2.14~2.19 kg·m-3(PCU120);2.45~2.66 kg·m-3(PCU90)。(3)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获得较高氮肥表观利用率的控释肥释放期及其水氮用量。控释肥类型、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均显着地影响了氮肥表观利用率,且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氮肥表观利用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够显着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增效节肥节水效果,冬小麦季推荐PCU120,夏玉米季推荐PCU90为适宜的控释肥类型。其各自适宜的水肥用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季(PCU120):46.80~54.33mm、123.71~146.29 kg·hm-2;夏玉米季(PCU90):47.85~55.37 mm、119.96~136.30 kg·hm-2。两者所能获得的最高氮肥利用率区间分别为:48.28~51.17%(PCU120);49.70~51.22%(PCU90)。(4)探明了控释肥释放期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降低土壤NO3--N残留的影响。灌水量、施氮量以及控释肥类型单因素均对冬小麦、夏玉米成熟期土壤NO3--N残留量有显着影响。土壤NO3--N残留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灌水量为中水平时达到最低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递增,在施氮量为低水平时达到最低值。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够显着降低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冬小麦季PCU60处理较CO降低41.6%;PCU120处理较CO降低54.4%;夏玉米季PCU60处理较CO降低29.8%;PCU90处理较CO降低39.4%。综合来看,冬小麦季施用PCU120,夏玉米季施用PCU90对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效果更佳。(5)明确冬小麦/夏玉米高产高效的控释肥释放期及其水氮用量。结合水氮生产函数及频率分析法,综合考虑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率及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冬小麦季推荐施用PCU120,夏玉米季推荐施用PCU90,两者各自适宜的水氮用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季(PCU120)47.72~54.33 mm和159.23~174.71 kg·hm-2;夏玉米季(PCU90)48.45~54.02 mm和178.73~195.99kg·hm-2。该模式是适宜于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水氮施用策略。

姜云[8](2021)在《施氮及栽培模式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1980年以来,我国氮肥用量大幅度增加,虽然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氮肥的利用率较低,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等。农业生产中肥料氮施用后的去向一直是氮素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在保障粮食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分析常年大量施用氮肥后我国旱地农田氮素的盈亏及硝态氮累积状况,用合适的方法计算氮肥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对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该地区干旱少雨,降雨集中导致施用的氮肥大量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旱地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旱地氮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养分平衡法与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等评价长期施用氮肥的效应及土壤氮素平衡状况。利用“大型渗漏池15N试验”评价残留肥料氮的残效,采用差减法、15N同位素示踪法以及平衡法来评价氮素利用效率,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小麦种植系统产量的影响如下:FP(垄沟)>SM(覆草)>CT(常规)>WS(节水),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玉米、小麦产量,但在N120和N240处理下,产量差异不显着。利用差减法和平衡法计算的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利用效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的计算方法适应于不同的情况,差减法比较适应于长期试验,利用多年试验数据计算的氮肥累积利用率年际间数值更稳定,将氮肥的残效考虑在内,可消除因气候、管理措施所造成的年际间差异,能很好的反映肥料氮施用的真实效果;平衡法反映了氮素的利用效率,不仅可以评价一季还可评价多年试验结果,同时,还可以评价土壤的氮素平衡状况、施肥状况及残留效应。(2)氮素表观平衡值(氮输入-氮输出)随肥料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农田氮素平衡来看,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表现为:SM>FP>WS>CT。2012~2019年N0处理氮素平衡值表现为负值,在施氮120 kg/hm2和240 kg/hm2的情况下,氮素盈余量(氮输入-氮输出)分别达656 kg/hm2和2256 kg/hm2,年均盈余量分别为94 kg/hm2和322kg/hm2。土壤中NO3--N累积数量与氮肥用量密切相关,连续33季作物施用氮肥120kg/hm2和240 kg/hm2,0~200 cm土层NO3--N残留量达487~1921 kg/hm2。从2003-2005、2005-2012、2012-2019三个时间段下两者之间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氮素表观平衡值与NO3--N累积量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每增加100 kg/hm2土壤氮素平衡值,NO3--N的累积量将增加5.3~80.0 kg/hm2。说明大量施用氮肥将污染环境,增加成本投入,浪费资源,导致肥料氮大量盈余在土壤中,从而引起矿质态氮的淋溶。(3)大型渗漏池15N试验结果显示:15N标记肥料施入土壤后,小麦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平均为55.9%,五季小麦的叠加利用率平均为69.6%。连续种植五季小麦后,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Ndff)和土壤(Ndfs)的比例分别为24.0%~31.5%和68.5%~76.0%,残留肥料氮被后季作物吸收的量占作物地上部总吸氮量的比例为1.1%~6.5%,26.5%~47.1%的肥料仍残留在0~200 cm土壤中,平均有33%的肥料氮以硝态氮的形式残留在土壤剖面中,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残留15N肥料大幅度降低,损失率达8.6%~11.1%。说明肥料氮施入土壤后,有很长的残留效应,并且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的氮肥利用率较高,损失少。综上所述,过量施氮导致氮肥利用率低,氮素在土壤剖面大量盈余;残留的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主要以硝态氮形态存在,可被后季作物吸收利用,大量降水会增加了其淋溶风险。借助平衡法可以对氮素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且可以评价长期施氮下的土壤平衡状况。

卢慧宇[9](2021)在《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作物产量和氮磷效率及氮磷淋失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作物体系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种植模式,但该体系普遍存在过量施肥以及不合理灌溉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肥利用率低、养分淋失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风险。因此,合理调控水肥对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田间渗漏池试验,2016-2020年于陕西杨凌塿土(黄土母质,自然褐土发育)进行,设计习惯水肥(CP1、CP2,CP1处理渗漏池深为120/150 cm,CP2处理渗漏池深为100 cm)、灌水优化(CP1-W)、养分优化(CP1-F)、水分养分优化(OPT)、习惯水肥+生物炭(CP2+B)以及水分养分优化+生物炭(OPT+B)7个处理,探讨了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水分优化、养分优化以及生物炭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磷效率和氮磷淋失的影响。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4个轮作年冬小麦籽粒产量变化范围为3099~6954 kg hm-2,夏玉米籽粒产量的变化范围为6779~15732 kg hm-2。在习惯水肥(CP1)的基础上水分优化对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均无显着影响;养分优化显着减少2017-2018年和2019-2020年小麦产量(10.4%和16.2%),对夏玉米和轮作年作物总产量无显着影响。除2017-2018年外,水分养分同时优化显着减少了其余3个轮作年作物总产量。除2018-2019年外,在习惯水肥(CP2)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后轮作年作物总产量平均显着增加16.5%,而在水分养分同时优化(OPT)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显着减少了2018-2019和2019-2020年的作物总产量(平均15.2%)。2)在习惯水肥(CP1)的基础上水分优化对4个轮作年氮磷偏生产力和氮磷利用效率(平衡法)均无显着影响,而养分优化显着提高氮磷偏生产力,显着提高了氮磷利用效率(2016-2017和2018-2019),其中氮磷偏生产力4年平均增幅分别为32.2%和67.0%。水分养分同时优化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显着增加26.4%(除2016-2017年外),磷肥偏生产力4年平均显着增加56.2%。在习惯水肥(CP2)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显着增加2017-2018和2018-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平均17.8%)及4个轮作年磷肥偏生产力(平均39.9%)和磷素利用效率(平均53.9%),在水分养分同时优化(OPT)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显着降低了2018-2019和2019-2020年氮肥偏生产力,而显着提高了2018-2019年磷肥偏生产力(14.6%)。总体而言,施用生物炭对氮磷利用效率(平衡法)无显着影响。3)4个轮作年氮素淋失主要以有机氮(ON)为主,其次为硝态氮(NO3--N),再次为铵态氮(NH4+-N)。在习惯水肥(CP1)的基础上水分优化对全氮(TN)的淋失量无显着影响,但养分优化和水分养分同时优化均显着减少了TN和NO3--N的淋失量。除2018-2019年外,在习惯水肥(CP2)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年均NO3--N、ON和TN淋失量分别显着减少50.5%、31.5%和36.0%;在优化水肥(OPT)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显着减少了2016-2017和2017-2018年TN和ON的淋失量,而显着增加了2018-2019和2019-2020年TN和ON的淋失量。4)4个轮作年磷素淋失主要以钼酸盐反应磷(MRP)为主。在习惯水肥(CP1)的基础上减水、减肥,总磷(TP)的淋失量均减少(除2016-2017年外),水分养分同时优化显着减少颗粒磷(PP)、可溶性有机磷(DOP)和TP的淋失量(2018-2019)。在习惯水肥(CP2)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对磷素的淋失量无显着影响,而在水分养分优化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显着增加了年TP的淋失量(2017-2018,2018-2019)。综上所述,在习惯水肥的基础上水分优化可维持作物产量,养分优化和水分养分同时优化可显着提高氮磷偏生产力,提高部分轮作年氮磷利用效率,减少氮磷的淋失量,但长期水分养分同时优化显着减少了轮作年作物总产量。在习惯水肥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可提高作物总产量、氮磷偏生产力、磷素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淋失;而在水分养分同时优化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有降低作物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加氮磷淋失的风险。可见,在不同水肥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作物产量和氮磷利用效率以及氮磷淋失的影响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许欢欢[10](2021)在《施用有机肥对农田N2O排放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Meta分析及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作物农田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近年来,为提高作物产量,大量施用氮(N)素化肥,但作物N肥利用率(NUE)仅为30%左右,农田土壤N盈余导致N2O排放大幅增加。如何减缓农田N2O排放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是农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肥力。由于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管理措施等差异,施用有机肥对N2O排放和NUE的影响有很大的时、空异质性。本文以Meta分析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施用有机肥对粮食作物农田N2O排放和NUE的影响及其主要调控因子。旨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玉米”、“maize”、“小麦”、“wheat”、“水稻”、“rice”为关键词,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及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的搜集。从2006年以来我国已发表的有关N2O排放的文献中,筛选出目标文献105篇和有效数据628个,定量评价不同气候(年均温度、年均降雨量、气候类型)、土壤性质(质地类型、p H、总N、有机碳含量)、管理措施(作物种类、有机肥类型、灌溉方式)等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N2O排放和NUE的影响。由于Meta分析所涉及的研究多为1~3年的短期施肥试验,而长期施用有机肥对N2O排放和NUE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选取渭河冲积平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开展田间观测,作物体系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设置不施肥对照(CK)、全化肥(NPK)、秸秆+化肥(NPKS)、牛粪+化肥(NPKM)四个处理,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对N2O排放和作物产量进行观测,阐明N2O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评价秸秆还田和施用牛粪对N2O排放和NUE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表明:(1)施肥农田N2O排放量、N2O排放系数、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作物产量与施N量均无显着相关性;施肥农田NUE与施N量呈显着负线性相关(r2=0.13,P<0.01)。(2)N2O排放量与NUE无显着相关性,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与NUE呈显着负线性相关(r2=0.23,P<0.01)。(3)年均降雨量为750~1000 mm、年均温度为15~20℃的气候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显着减少、作物产量和NUE显着增加。土壤(p H>7.3)和全N为0.5~2 g·kg-1、土壤有机碳<10 g·kg-1的土壤施用有机肥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显着减少、NUE显着增加。(4)施用粪肥显着减少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显着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对N2O排放系数、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产量和NUE均无显着影响。(5)小麦、玉米施用有机肥显着减少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和NUE。水稻田施用有机肥对N2O排放系数、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作物产量和NUE均无显着影响。(6)采用分次施肥(基肥、追肥)方式施用有机肥可降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提高作物产量。而一次性施肥方式施用有机肥可降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提高作物产量和NUE。漫灌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可降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长期定位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N2O排放季节变化波动较大,排放高峰[最高峰值163 g·(hm2·d)-1]均出现在施肥后。土壤湿度、铵态氮含量为各处理全年观测期N2O排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CK、NPK、NPKS、NPKM处理的N2O年排放量分别为1.05、2.61、2.93、2.75 kg·hm-2。(3)各处理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为0.16~0.19 g·kg-1。与NPK相比,NPKM减少了单位产量N2O排放量。(4)各处理作物产量和NUE分别为13.0~17.6 t·hm-2和20.8%~29.4%,秸秆还田和施用牛粪均提高作物产量和NUE。(5)渭河冲积平原施肥处理冬小麦季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与NUE无显着相关性,夏玉米季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与NUE呈显着负线性相关(r2=71;P<0.01)。综上所述,年均降雨量为750~1000 mm、年均温度为15~20℃、碱性和土壤N含量、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的气候及土壤条件下,有机肥兼具降低N2O排放和提高作物NUE的显着效果。在旱地作物中一次性施用粪肥是较为理想的农田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实现N2O减排的有效措施。

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氮肥后效的定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氮肥后效的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优化氮肥配置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栽培水氮利用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3 土壤硝态氮残留
    2.4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氮效率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基于Meta分析的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施氮/磷增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分类
    1.3 Meta分析
        1.3.1 标准差计算
        1.3.2 效应量计算与整合
        1.3.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夏玉米施氮增产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2.1.1 试验年份
        2.1.2 生育期降水量及灌水量
        2.1.3 田间管理措施
        2.1.4 土壤质地
    2.2 施氮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生育期降水量及灌水量
        2.2.2 田间管理措施
        2.2.3 土壤质地
    2.3 施磷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产量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施磷量对夏玉米-冬小麦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
        2.3.2 施磷比例对夏玉米-冬小麦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
3 讨论
    3.1 试验年份对夏玉米施氮增产效应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施氮增产效应的影响
    3.3 生育期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施氮增产效应的影响
    3.4 施氮量对夏玉米-冬小麦施氮增产效应的影响
    3.5 灌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施氮增产效应的影响
    3.6 施磷量及施磷比例对夏玉米-冬小麦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
4 结论

(4)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磷肥施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1.1.1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
        1.1.2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品质的作用
        1.1.3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作用
    1.2 过量施磷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3 土壤供磷能力的研究和评价
        1.3.1 土壤磷的含量和形态
        1.3.2 土壤磷的动态转化过程
        1.3.3 影响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因素
    1.4 磷肥施用适宜用量的研究
        1.4.1 根据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推荐磷肥用量
        1.4.2 根据作物施磷的函数效应法确定磷肥的适宜用量
    1.5 磷肥利用率的研究及其提高途径
        1.5.1 磷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1.5.2 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1.6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植株、土壤样品采集
        2.3.2 实验室测定项目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1 计算公式
        2.4.2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效益及磷素吸收量的影响
        3.1.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3.1.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经济效益的影响
        3.1.3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吸收量的影响
        3.1.4 轮作体系产量、效益和磷素吸收量两因素方差分析
    3.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效率的影响
        3.2.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3.2.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2.3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2.4 磷肥效率的年份、施磷量两因素方差检验
    3.3 土壤磷素形态含量及周年变化特征
        3.3.1 基础土壤0~100cm剖面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3.3.2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及无机磷形态的周年变化特征
        3.3.2.1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全磷周年变化特征
        3.3.2.2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有效磷周年变化特征
        3.3.2.3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无机磷形态的周年变化特征
        3.3.3 施磷对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3.1 施磷对土壤表层全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3.2 施磷对土壤表层有效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 施磷对土壤表层无机磷形态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1 施磷对土壤表层Ca_2-P、Ca_8-P、Ca_(10)-P及Ca-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2 施磷对土壤表层Al-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3 施磷对土壤表层Fe-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4 施磷对土壤表层O-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5 施磷对土壤表层Pi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5 土壤表层磷素形态与土壤全磷、有效磷以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磷量的相关性分析
        3.3.6 施磷对土壤无机磷各形态含量占无机磷总量百分比的影响
        3.3.7 土壤磷素形态的年份、施磷量两因素方差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适宜施磷量的评价
    4.2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效率的评价
    4.3 不同产量水平的土壤供磷能力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不同施磷水平对关中平原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速效磷对磷肥施加的响应
        1.2.2 土壤有机磷对磷肥施加的响应
        1.2.3 土壤微生物磷对磷肥施加的响应
        1.2.4 影响磷素有效性的因素
        1.2.5 不同作物磷肥利用率对施磷水平的响应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
        2.3.2 土壤指标的测定
        2.3.3 产量及产量指标的测定
    2.4 计算公式与数据分析
        2.4.1 计算公式
        2.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施磷水平下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速效磷和磷酸酶动态变化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施磷水平下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速效磷动态变化
        3.1.2 不同施磷水平下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磷酸酶动态变化
        3.1.3 土壤速效磷与磷酸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磷水平下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潜在磷源变化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影响
        4.1.2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有机磷的影响
        4.1.3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p H的影响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磷水平对作物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1.2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残留及下茬作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季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成熟期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
        2.1.1 小麦产量极其构成因素
        2.1.2 成熟期土壤氮素残留
    2.2 小麦季土壤残留氮素对下茬玉米的影响
        2.2.1 玉米产量极其构成因素
        2.2.2 成熟期土壤氮素残留
    2.3 玉米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及成熟期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
        2.3.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2 成熟期土壤氮素残留
    2.4 玉米季土壤残留氮素对下茬小麦的影响
        2.4.1 小麦产量及其构成
        2.4.2 成熟期土壤氮素残留
3 结论
4 讨论

(7)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缓/控释肥的定义及种类
        1.2.2 缓/控释肥的优缺点及其养分释放机制
        1.2.3 缓/控释肥研发现状
        1.2.4 控释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1.2.5 控释氮肥对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1.2.6 控释肥对土壤及环境的影响研究
        1.2.7 控释肥释放期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2.8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1.3.2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3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利用与残留的影响
        1.3.4 基于产量和水氮利用的控释肥优选策略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与计算方法
        2.3.1 产量的测定
        2.3.2 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2.3.3 植物全氮的测定
        2.3.4 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2.3.5 交互效应值的计算
        2.3.6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的确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1.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增产效果的影响
        3.1.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3.1.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冬小麦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
        3.1.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增产节肥节水效果
        3.1.5 基于频率分析的产量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产节水节肥效果
    3.2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2.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增产效果的影响
        3.2.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3.2.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夏玉米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
        3.2.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增产节肥节水效果
        3.2.5 基于频率分析的产量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产节水节肥效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果的影响
        4.1.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4.1.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
        4.1.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节水节肥及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果
        4.1.5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效节水节肥效果
    4.2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果的影响
        4.2.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4.2.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
        4.2.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节水节肥及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果
        4.2.5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效节水节肥效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利用与残留的影响
    5.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5.1.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效果的影响
        5.1.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5.1.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冬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的水氮耦合效应
        5.1.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效果
        5.1.5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效节水节肥效果
    5.2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5.2.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效果的影响
        5.2.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5.2.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夏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的水氮耦合效应
        5.2.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效果
        5.2.5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效节水节肥效果
    5.3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成熟期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3.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降低硝态氮残留效果的影响
        5.3.2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冬小麦的水氮耦合效应
    5.4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成熟期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4.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降低硝态氮残留效果的影响
        5.4.2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夏玉米的水氮耦合效应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施氮及栽培模式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肥料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 栽培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
        1.2.3 施氮对土壤氮素平衡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1.2.4 氮肥的去向
        1.2.5 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1.2.6 氮肥的残留效应
        1.2.7 氮肥利用率评价指标
    1.3 小结
    1.4 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施用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2.2 施用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氮肥利用效率评价
        2.2.4 技术路线
    2.3 玉米-小麦轮作长期定位试验
        2.3.1 试验设计
        2.3.2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 计算与统计分析
    2.4 大型渗漏池~(15)N 标记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样品采集与测定
        2.4.3 计算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3.2.2 作物产量的年际间变化
        3.2.3 不同处理下夏玉米、冬小麦季氮素吸收量的年际变化
        3.2.4 施氮及栽培方式对夏玉米、冬小麦当季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5 施氮及栽培方式对作物周年氮肥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的影响
        3.2.6 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
        3.2.7 玉米-小麦轮作体系氮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3.3 讨论
        3.3.1 施氮及栽培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3.2 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当季利用率及累积利用率
        3.3.3 氮素利用效率评价
第四章 长期定位试验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土壤剖面氮素盈余及硝态氮累积状况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土壤氮素平衡状况
        4.2.2 不同时间段下0~2 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状况
        4.2.3 0~2 m土壤剖面贮水量在三个时间段下的变化情况
        4.2.4 施氮量及栽培方式对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4.2.5 氮素平衡值与硝态氮累积的关系
    4.3 讨论
        4.3.1 氮素平衡状况
        4.3.2 施氮及栽培模式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4.3.3 施氮及栽培模式对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4.3.4 硝态氮累积与氮素平衡的关系
第五章 旱地残留肥料氮去向及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氮肥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5.2.2 ~(15)N标记肥料的残留特性
        5.2.3 残留肥料氮的去向
    5.3 讨论
        5.3.1 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
        5.3.2 残留~(15)N肥料氮的去向
        5.3.3 ~(15)N标记肥料的残留特性及动态分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作物产量和氮磷效率及氮磷淋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淋失的影响
        1.2.4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淋失的影响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3.1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对作物群体发育、产量的影响
        1.3.2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对作物氮磷效率的影响
        1.3.3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对氮素淋失的影响
        1.3.4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对磷素淋失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计算
        2.4.1 计算公式
        2.4.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吸氮和吸磷量的影响
    3.3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作物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和需磷量的影响
    3.4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3.4.1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偏生产力的影响
        3.4.2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淋失的影响
    3.6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淋失的影响
    3.7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表观氮盈亏的影响
    3.8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表观磷盈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2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作物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的影响
    4.3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淋失的影响
    4.5 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淋失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施用有机肥对农田N2O排放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Meta分析及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N_2O产生机理
        1.2.2 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因素
        1.2.3 氮肥利用率
        1.2.4 N_2O排放量和氮肥利用率
        1.2.5 Meta分析在N_2O排放研究中的应用
    1.3 主要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文献数据收集
    2.2 数据计算
    2.3 数据分析
    2.4 试验田概况
    2.5 试验设计
    2.6 测定项目及方法
    2.7 参数计算
    2.8 统计方法
第三章 Meta分析施用有机肥农田对N_2O排放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田N_2O排放
        3.2.2 施肥农田氮肥利用率
        3.2.3 气候因素对N_2O排放、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4 土壤性质对N_2O排放、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5 管理措施对N_2O排放、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N_2O排放与施N量的关系
        3.3.2 施肥农田氮肥利用率及其N_2O排放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3.3.3 施用有机肥农田N_2O排放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因子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定位施用有机肥农田N_2O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土壤温度与WFPS
        4.2.2 土壤无机N含量
        4.2.3 土壤DOC含量
        4.2.4 N_2O排放通量
        4.2.5 N_2O累积排放量和排放系数
        4.2.6 作物产量和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氮肥利用率
    4.3 讨论
        4.3.1 N_2O排放的影响因素
        4.3.2 施用牛粪对N_2O排放的影响
        4.3.3 秸秆还田对N_2O排放的影响
        4.3.4 秸秆和牛粪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3.5 N_2O排放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Meta分析搜集施肥农田N_2O排放监测数据汇总
附录 B Meta分析所搜集文献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氮肥后效的定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优化氮肥配置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栽培水氮利用效率[J]. 周晓楠,刘影,杜承航,胡乃月,孙振才,张英华,王志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01)
  • [2]基于Meta分析的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施氮/磷增产效应研究[J]. 李梦月,胡田田,崔晓路,罗利华,陈绍民.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06)
  • [3]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麦季一次性施磷技术研究[D]. 牛一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D]. 杨梦棣. 山西大学, 2021(12)
  • [5]不同施磷水平对关中平原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D]. 孙儒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残留及下茬作物的影响[J]. 王平,殷复伟,李平海,闫保罗,宗燕,李芳,刘翔攀,侯玮. 中国农学通报, 2021(15)
  • [7]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李梦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施氮及栽培模式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姜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水肥调控及生物炭施用对作物产量和氮磷效率及氮磷淋失的影响[D]. 卢慧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10]施用有机肥对农田N2O排放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Meta分析及长期定位施肥试验[D]. 许欢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施氮肥后效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