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变测量的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闫振靖,李伟[1](2013)在《应力应变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应力应变电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及其优越性,论述了应力应变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研发、制造、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且测试结果对产品设计、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陆妙华[2](1967)在《应变测量的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应变测量的电测技术,从发明到现在祗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其以电阻应变片作为传感器制成的电阻应变仪的准确度、灵敏度高,所以在近代宇宙航行、航空、原子能、土建、力学等科学技术部门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但能测量机器、机构、建筑物等的静态应力状况,而且能够测
张如一[3](1988)在《第五讲 特殊条件下应变电测技术》文中指出 在研究结构强度时,往往需要在特殊环境下测定构件的应变状态,在这方面,应变电测技术是现有实验应力分析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但是,应变电测技术现已达到何种水平,在各种特殊环境下,应采取那些技术措施,以及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本讲针对这些问题作一扼要介绍。
杨峰[4](2019)在《静压管桩施工中倾斜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楼房越盖越高基坑朝着大而深的方向发展,使得桩基工程成为建筑工程中重要一环,于此同时也带动了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关于桩基检测的手段有很多,但对管桩倾斜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的管桩倾斜监测技术研究工作,正是基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根据应变电测技术设计出了一种新的静压管桩倾斜监测装置,利用应变仪器对监测装置的倾斜变化进行了实验数据采集,并应用于工程实例中,最终根据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得出了管桩倾斜度的变化情况,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2)利用Pro/E软件构建管桩倾斜监测装置模型,把构建好的两种模型导入ABAQUS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受弯应变测量要比受压应变测量更加灵敏。(3)利用小波去噪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对小波阈值去噪算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软、硬阈值折衷函数改进方案,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各类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小波去噪具有较好的数据处理能力。(4)利用BP神经网络对预处理的数据进行建模,构建出了管桩倾斜角度与测得应变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原始数据和去噪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去噪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何思龙[5](1980)在《实验应力分析中的应变电测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本文是笔者在四川省电测光弹第三次经验交流会上,对1979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实验应力分析学术交流会作的汇报改写而成,内容包括天津会议的电测技术动态和笔者在工作中收集到的一些国内外有关资
洪水棕[6](1989)在《电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述电测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检测元件、电测微机系统和恶劣环境下电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电测技术在新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电测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
张振,王永刚[7](2018)在《基于激光干涉测试技术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实验测试系统》文中认为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实验的传统测试技术是基于应变片的电测技术,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强烈依赖于应变片与杆之间粘贴质量,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文中采用基于多普勒频移原理的双探头全光纤激光干涉测速技术,以粒子速度为监测目标,借助应力波传播理论,换算成试件的应变和应力,从而建立了SHPB实验的非接触光学测试系统。针对韧性和脆性两类材料,分别提出了激光正入射和激光斜入射两种测试技术。再以铝合金和PZT陶瓷为例,通过与传统的应变片测试结果以及DIC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两种测试技术的有效性。与传统的应变片测试技术相比,新的激光干涉测试技术具有免标定、抗干扰、可靠性高等许多优点,有助于实现SHPB实验测试系统标准化。
徐燕生[8](2021)在《基于应变片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疲劳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纤维缠绕复合气瓶的广泛使用,由于其充装介质大多易燃易爆,纤维缠绕复合气瓶时有爆炸伤人等安全事故发生,它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关注。目前使用的检测和监测方法虽各具优势,但大多对工作条件、气瓶尺度大小有一定要求,或是需要特殊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不适合大范围的推广使用,实际操作性并不好。针对现有对纤维缠绕复合气瓶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以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中提出一种基于应变片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疲劳监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有:(1)对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的疲劳过程进行分析,考虑到疲劳后期纤维缠绕复合气瓶表面可能会出现应变变化,结合应变监测的普适性,提出使用应变片对纤维缠绕复合气瓶进行疲劳监测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试验设计,然后选择了合适的试验材料和试验设备搭建实验平台,对其进行疲劳监测试验,通过对实际试验时监测数据的采集,证明该监测系统可以成功运行。(2)试验后,对试验的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应变片在桥梁、建筑等混凝土结构上的应用情况,判断对本试验结果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温度的变化。提出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温度效应的分离,通过分离温度效应的前后数据对比,证明分离温度效应对原始数据中的关键因素没有影响,得到了能真实反映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变化情况的试验数据,再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峰峰值处理及分析,确定了复合层的刚度退化情况,与前文中的理论分析部分相映照,验证了采用应变片进行疲劳监测试验的有效性。(3)为进一步确定试验结果,采用CT检测和渗透检测等检测方法对疲劳后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进行损伤检测,通过这些检测确定了疲劳后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的主要损伤方式为纤维分层、纤维空隙、基体损伤以及内胆裂纹,与之前的分析和试验情况做印证,证明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应变片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为了探究不同压力条件下,采用应变片进行疲劳监测的实际效果,使用相同规格气瓶以及应变片进行33.4Mpa为最大压力条件的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疲劳压力试验的压力上限过大会导致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表面基体提前开裂,影响实际的监测效果。
邱志斌,阮江军,黄道春,黄聿琛[9](2015)在《GW6-252型隔离开关操作绝缘子动态应变特性》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压隔离开关操作力矩过大引起支柱绝缘子断裂的问题,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技术对GW6-252型隔离开关操作绝缘子进行了动态应变测试,分析了三相绝缘子应变大小及分布特性,测试了隔离开关机构卡涩、合闸不到位、平衡弹簧故障情况下的绝缘子应变.结果表明:隔离开关动作过程中,操作绝缘子上节顶端承受扭转应力最大;三相连杆安装调试不当、传动和转动机构卡涩会导致绝缘子异常受力,其最大应力可达正常动作情况下的4.3倍,接近绝缘子的破坏应力.
谭辉彦[10](2018)在《柔性高压电缆终端在弯曲工况下长期运行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电力电缆在电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保证电力电缆的安全可靠运行,成为供电企业的重要任务。预制式柔性电缆终端在电缆终端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预制式柔性终端故障占电缆附件故障比例较高,故障终端普遍存在不同弯曲程度运行。弯曲对电缆终端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极大的影响,研究电缆终端弯曲状态下的性能检测设备及评估方法非常必要。目前在预制式柔性电缆终端检测方面,缺乏弯曲状态检测的方法技术,界面应力在线监测的设备也未形成,实际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本论文深入分析了弯曲对预制式柔性电缆终端运行特性的影响,介绍了电缆终端与电缆的接触界面特性,研究了目前工程领域中检测应力应变的常用手段。并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用于柔性电缆终端界面应力及弯曲状态检测领域,分析了拟应用在电缆终端界面应力检测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理论,同时进行了标定试验;得到了光纤光栅传感器波长与应力之间对应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了波长对弯曲位置与弯曲角度的函数关系。同时,还对电缆终端界面应力特性与击穿电压及局部放电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运用时-温等效原理确定电缆终端弯曲时内表面的伸长率,确定了不同弯曲程度下的电缆终端寿命。完成了电缆终端界面应力检测主机研制,完成了FBG光纤光栅波长与界面应力关系研究,实现了利用光纤光栅对电缆终端界面应力测量;完成了展示软件开发,可以通过电脑了解电缆终端弯曲运行情况,并能够直观显示对应界面应力与运行状态,实现了实时监测电缆终端弯曲运行状态的预警功能。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在工程实际中,通过检测界面应力可以预测电缆终端的安全运行年限及存储年限,同时,为电缆终端弯曲工况下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应变测量的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变测量的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应力应变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应力应变电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
2 应力应变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 |
2.1 断路器安装地脚冲击力测量 |
2.2 分析断路器某些构件断裂的原因 |
结束语 |
(4)静压管桩施工中倾斜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静压管桩简介 |
1.2.1 管桩分类 |
1.2.2 静压管桩的优缺点 |
1.3 PHC管桩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1 国外PHC管桩发展概况 |
1.3.2 国内PHC管桩发展概况 |
1.4 管桩倾斜监测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静压管桩倾斜监测系统设计 |
2.1 倾斜监测技术基本原理 |
2.1.1 应变片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2 应变片的主要特性 |
2.1.3 应变片的选择与粘贴工艺 |
2.2 倾斜监测系统测量方案 |
2.2.1 测量电桥原理 |
2.2.2 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
2.2.3 应变测量接线方法 |
2.2.4 构件弯曲应变测量方案 |
2.3 倾斜监测系统设计 |
2.3.1 倾斜监测装置设计 |
2.3.2 倾斜监测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4 数据采集仪 |
2.4.1 静态应变仪 |
2.4.2 动态应变仪 |
2.5 本章小结 |
3 静压管桩倾斜监测装置有限元仿真分析 |
3.1 模型建立 |
3.1.1 建模软件的选取 |
3.1.2 实体建模过程 |
3.2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及步骤 |
3.3 ABAQUS简介 |
3.4 管桩测斜装置有限元分析 |
3.4.1 几何模型建立 |
3.4.2 设置分析步 |
3.4.3 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 |
3.4.4 划分网格 |
3.4.5 提交分析作业 |
3.4.6 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模型处理 |
4.1 小波去噪简介 |
4.2 小波去噪原理 |
4.3 小波阈值去噪 |
4.3.1 阈值函数选取 |
4.3.2 阈值确定 |
4.3.3 小波去噪效果评价 |
4.4 实验数据预处理 |
4.5 构建应变与倾角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 |
4.5.1 BP神经网络简介 |
4.5.2 BP网络学习算法推导过程 |
4.5.3 BP网络结构设计 |
4.5.4 BP网络模型训练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静压管桩倾斜监测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监测目的、依据和方法 |
5.3.1 监测目的 |
5.3.2 监测依据 |
5.3.3 监测方法 |
5.4 监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激光干涉测试技术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实验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 |
2 实验方案 |
3 典型实验结果分析 |
3.1 激光正入射测试技术 |
3.2 激光斜入射测试技术 |
4 结论 |
(8)基于应变片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疲劳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纤维缠绕复合气瓶概述 |
1.2.1 纤维缠绕复合气瓶的结构组成 |
1.2.2 纤维缠绕复合气瓶的缠绕方式和缠绕工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原理 |
2.1 纤维缠绕复合气瓶疲劳性能 |
2.1.1 金属材料疲劳 |
2.1.2 复合材料疲劳 |
2.1.3 自紧工艺 |
2.2 应变电测技术 |
2.2.1 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2 电桥测量 |
2.2.3 电阻的温度效应 |
2.2.4 应变片的选用 |
2.2.5 应变片的粘贴 |
2.3 应变片对纤维缠绕复合气瓶进行监测的优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疲劳监测试验 |
3.1 引言 |
3.2 疲劳监测试验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方案 |
3.3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设备 |
3.4 疲劳监测试验平台搭建 |
3.5 疲劳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4.3 温度效应分离 |
4.3.1 回归分析 |
4.3.2 分离结果及分析 |
4.4 峰峰值处理 |
4.4.1 峰峰值处理 |
4.4.2 处理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进一步研究分析 |
5.1 引言 |
5.2 纤维缠绕复合气瓶的CT检测 |
5.2.1 CT技术简介 |
5.2.2 CT检测结果及分析 |
5.3 渗透探伤 |
5.3.1 渗透探伤简介 |
5.3.2 渗透探伤结果及分析 |
5.4 不同压力条件监测试验 |
5.5 打压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柔性高压电缆终端在弯曲工况下长期运行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缆终端弯曲特性及界面应力 |
2.1 终端故障现象分析 |
2.2 弯曲影响电缆终端运行特性分析 |
2.3 电缆附件界面应力检测方法 |
2.4 电缆终端环向应变测量界面应力 |
2.5 小结 |
第三章 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框架 |
3.2 系统设计 |
3.3 传感器设计 |
3.4 保护装置设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弯曲工况下电缆终端可靠性研究 |
4.1 传感器特性研究 |
4.2 传感器界面应力检测(FBG) |
4.3 界面应力的电气性能试验 |
4.4 电缆终端弯曲长期运行寿命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现场分析与应用 |
5.1 传感器对电缆终端运行影响 |
5.2 应用一:电缆附件的试验室检测 |
5.3 应用二:电缆终端弯曲运行状态验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应变测量的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应力应变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J]. 闫振靖,李伟.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21)
- [2]应变测量的电测技术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J]. 陆妙华. 高压电器, 1967(03)
- [3]第五讲 特殊条件下应变电测技术[J]. 张如一. 实验力学, 1988(03)
- [4]静压管桩施工中倾斜监测技术研究[D]. 杨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5]实验应力分析中的应变电测技术[J]. 何思龙. 四川机械, 1980(04)
- [6]电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洪水棕. 上海力学, 1989(03)
- [7]基于激光干涉测试技术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实验测试系统[J]. 张振,王永刚. 爆炸与冲击, 2018(05)
- [8]基于应变片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疲劳监测方法研究[D]. 徐燕生.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9]GW6-252型隔离开关操作绝缘子动态应变特性[J]. 邱志斌,阮江军,黄道春,黄聿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0]柔性高压电缆终端在弯曲工况下长期运行可靠性研究[D]. 谭辉彦.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