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功治疗失眠嗜睡的机理

浅谈气功治疗失眠嗜睡的机理

一、浅谈气功治愈失眠与嗜睡的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李薇[2](2021)在《运用临床状态医学理念指导失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彭艳霞[3](2021)在《三焦调气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梁诗敏[4](2021)在《调神针法治疗考试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

蔡佾庭[5](2021)在《调神针法结合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许围城[6](2021)在《壮医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昌鑫[7](2021)在《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中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新的治疗办法及思路。方法:选取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共剔除及脱落4例,剩余62例,最终完成试验人数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以相同的卒中病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穴取神庭及双侧本神穴(智三针),每次30min,日1次;对照组予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每次50mg,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 D-2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 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HAMD评分与ADL评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 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HAMD-24项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比较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各量表评分比较:2.1 HAMD-24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的HAMD-24项评分均较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评分较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疗前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NIHSS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的NIHSS评分均较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评分较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两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ADL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的ADL评分均较疗前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评分较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两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HAMD评分比较结果具有相关性(P<0.01),ADL评分与HAMD评分比较结果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1.经颅重复针刺法与口服盐酸舍曲林片均可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四周后疗效相当,且经颅重复针刺法起效更快。2.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有相关性。

黎仁权[8](2021)在《运用壮医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晓东[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失眠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治疗不同证候的失眠处方进行收集整理,探究这些处方的用药特点以及组方规律,并根据药物之间的关联系数演化出新处方,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证候筛选出最关联的处方制成药茶方,为失眠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参考。方法:在知网医学、维普网以及万方医学网站上收集近十年治疗失眠的医案和方书中治疗失眠的处方。将这些失眠处方进行整理并录入Excel表格中,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收集到的失眠处方进行二次筛选和数据预处理,将这些处方先统一整理并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管理中的方剂管理系统中。先对这些数据进行一次总体的分析,得出临床常见的失眠证候如肝胃不和、阴虚火旺、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和肝郁化火等五种证候;然后在方剂管理系统中的词典管理中选择方剂类型管理,输入五种失眠证候,再从原始数据中对这些处方按照证候的不同进行一次系统筛选,最后把筛选出的五种证候失眠处方按名称、类型、药物组成以及剂量再次录入方剂管理系统中。并利用该软件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算法,从这些失眠处方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以及新方分析等方面进行总体的和单一证候的数据分析;最后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以及每个失眠证候的新处方。结果:1.总体:本次研究共录入450首处方,包含279味中药,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酸枣仁、甘草、茯苓、柴胡、半夏、白芍、远志、黄连、龙骨、当归、首乌藤等;四气是寒、温、平并重,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心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酸枣仁、川芎、甘草、当归、茯苓、远志和白芍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10组新处方,从这些新方中分析得出失眠常见的五种证候,即肝胃不和型失眠、阴虚火旺型失眠、痰热扰心型失眠、心脾两虚型失眠以及肝郁化火型失眠。2.不同类型的失眠证候:治疗肝胃不和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柴胡、酸枣仁、甘草、茯苓、白芍、半夏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川芎、柴胡、酸枣仁、半夏、郁金和柴胡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黄芩、当归、半夏、龙骨以及桂枝组成的新处方;治疗阴虚火旺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酸枣仁、黄连、甘草、白芍、首乌藤和知母等,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心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知母、酸枣仁、黄芩、黄连、阿胶和黄芩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茯神、首乌藤、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的新处方;治疗痰热扰心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是半夏、竹茹、黄连、陈皮、茯苓、甘草等;四气以温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脾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半夏、竹茹、陈皮、黄连、枳实和酸枣仁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竹茹、僵蚕、陈皮、紫苏梗、酸枣仁、知母组成的新处方;治疗心脾两虚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酸枣仁、甘草、当归、茯苓、川芎、远志等,四气以平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知母、川芎、甘草、酸枣仁、当归和茯神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木香、党参、黄芪、升麻、酸枣仁、桂枝组成的新处方;治疗肝郁化火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柴胡、栀子、酸枣仁、黄芩、龙骨和首乌藤等,四气寒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黄连、柴胡、栀子、牡丹皮、甘草和当归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龙胆、生地黄、远志、白芍、当归、牡丹皮组成的新处方。结论: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得到的各种证候的失眠新处方可以作为药茶方的底方,常用的处方组合为安神药、补虚药、化痰药、理气药以及清热药等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通过对得到的新处方进行以药测方,以方测证,可以得出治疗失眠的原则总体当以补虚泄实,调整阴阳为原则,处方中有很多疏肝的药,再结合中医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在对失眠的辨证论治中还应把调理情志作为治失眠的原则。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更加完整、大量和精确的失眠处方进行分析处理,能发现更有潜在价值的用药规律,这些用药规律可以作为临床诊治失眠的新思路。

杨星[10](2021)在《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四逆散是治疗阳郁厥逆证和肝脾不和证的常用方剂,属于导师临床中常用方剂,且疗效颇佳。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历代医家对四逆散的认识,明晰其配伍制方之奥义;再通过收集导师临床医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分析导师用四逆散加减临床用方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高建忠老师使用的四逆散加减临床医案453例,把数据分别录入Excel表格,针对医案中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等内容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探索四逆散加减的临床用方经验。结果:1.频数统计1.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占比5.52%,女性占比94.48%,男女比例约为1:17;(2)主要发病年龄在31~40岁,总占比31.57%,发病人群以中年女性为主;发作时间各月频率接近,以7月份相对较多,占比13.91%,2月份较少仅为3.09%。1.2症状分布情况:经过数据收集,症状主要表现在妇科疾病,频率最高的是月经量少(38.85%),其次是经色暗红(26.27%)、经期延后(24.28%)、月经血块(21.41%)、行经腹痛(18.98%);其他症状中频率最高的是便干(34.22%),其次是睡眠欠佳频率较高(24.94%)、腰困(18.54%)、乏力(16.34%)、口干(15.01%)、肢冷和胃脘不适频率均为14.13%。1.3舌脉情况:整理453例医案,发现:舌质以淡暗为主,占比40.62%;暗红舌次之,占比28.92%,暗舌占比17.88%;舌苔以白苔(58.06%)为主;脉象以复合脉象为主,其中脉细缓占比最大为49.23%,其次是脉细弦缓(16.78%),和脉细弦(15.45%),单一脉象所占比例较少,以脉缓为主占比9.49%。1.4用药情况:使用四逆散化裁治疗疾病,常用的药物,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柴胡(100%)、炒鸡内金(84.99%)、生甘草(82.56%)、当归(71.08%)、牡丹皮(70.64%)、枳壳(67.77%)、赤芍(53.20%)、焦山楂(48.79%)、党参(45.25%)、生白芍(42.83%);药物类别方面,以解表药(100%)为主,其次是消食药(84.99%)、补虚药(82.56%);联合方组方面,柴桂龙牡方使用频率最高,占比27.15%,其次是半夏泻心汤(16.56%)和温胆汤(15.23%)。2.聚类分析2.1针对频率排在前12个症状做聚类分析,得出5类组合,分别为S1:经色暗红、月经血块、经期延后、行经腹痛;S2:口干、肢冷、胃脘不适、腰困、乏力;S3:睡眠欠佳;S4:便干;S5:月经量少。2.2针对频率排在前15位的药物做聚类分析,得出2类组合,分别为S1:柴胡、炒鸡内金、当归、牡丹皮、生甘草、枳壳、赤芍、焦山楂,此类药常作为四逆散常用加减药物使用;S2:鸡血藤、水红花子、青皮、瓜蒌、生白术、生白芍、党参,此7味药常配伍四逆散根据患者兼症加减使用。2.3针对频率排在前12个症状以及发病年龄频率排在前3的做聚类分析,得出3类组合,分别是S1:经色暗红、月经血块、经期延后、行经腹痛、21至30岁;S2:睡眠欠佳、41至50岁;S3月经量少、31至40岁。3.关联规则分析3.1对使用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显示,两药组合中,置信度最高的有5项分别是:柴胡→枳壳、柴胡→牡丹皮、柴胡→当归、柴胡→生甘草、柴胡→炒鸡内金,置信度均为100%,支持度最高是炒鸡内金→柴胡和生甘草→柴胡,支持度均为100%;三药组合内,有三组置信度均是100%,分别为柴胡→牡丹皮、生甘草,柴胡→当归、生甘草,柴胡→生甘草、炒鸡内金;支持度最高的三药组合为生甘草→炒鸡内金、柴胡,支持度为84.989%3.2对症状进行关联分析,其中置信度最高的是经色暗红→月经血块,为62.887%,置信度在50%—60%之间的有月经量少→经期延后、月经血块→经色暗红、经期延后→月经血块、月经量少→经色暗红;另外支持度最高的两组是月经量少→经色暗红以及月经血块→经色暗红,支持度均为26.269%,支持度在20%以下仅有三组,为月经血块→行经腹痛、月经量少→行经腹痛、便干→口干。3.3症状与药物关联分析表明,置信度最高的是水红花子→月经量少,为49.645%,支持度最高的是水红花子→经色暗红,支持度为36.613%,其次是生白芍→胃脘不适、赤芍→胃脘不适、枳壳→胃脘不适,支持度均为36.384%。结论:通过对导师临床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疾病的医案整理分析,可得出下列结论:1.所治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或因气滞日久形成的气滞血瘀证和气滞血虚证,使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通郁,调整气机升降出入,并根据兼症加减健脾消食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四逆散加减适用人群,多以女性为主,且年龄段多在21至40岁之间。舌质以颜色偏黯的舌象为主,表现为淡暗舌和暗红舌,舌苔以白、腻苔较多,脉象多表现为细缓脉、细弦缓脉、细弦脉。3.使用四逆散加减时,气血并治,寒热并用,虚实兼顾,并肝脾同治,注重固护脾胃功能。4.根据伴随症状,运用联合方组,拓展治疗范围,提高疗效。四逆散的使用,应把握“郁”的基本病机,重视气机的升降浮沉,运用四逆散以“通”立法,疏肝郁、理肝气、畅气机,治疗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并随证加减治疗。

二、浅谈气功治愈失眠与嗜睡的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气功治愈失眠与嗜睡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1.1 NAFLD病因
        1.2 NAFLD发病机制
        1.3 NAFLD的诊断
        1.4 NAFLD的治疗
        参考文献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3.1 中医体质学说
        3.2 NAFLD体质类型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病例收集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2.2 性别分布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2.4 学历分布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4.2 调查方法
        4.3 中医体质判定
        4.4 BMI的测定
        4.5 血压的测定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4.7 脱落病例处理
        4.8 整理资料
        4.9 统计分析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6. 讨论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整理资料
        3.8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6.3 现代药理研究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学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2.西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2.1 病名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学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的估算
        1.3 分组方法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2.主要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项目及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分布情况
        1.3 卒中病程分布情况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24 量表评分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量表评分比较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比较
    5.两组PS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1 治疗2 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5.2 治疗4 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6.相关性研究
        6.1 治疗前后HAMD-2 4 分 值 与NIHSS分 值 相关性
        6.2 治疗前后HAMD-2 4 分 值 与ADL分 值 相关性
    7.不良事件
讨论
    1.立题依据
    2.选穴依据
    3.经颅重复针刺手法理论依据
    4.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5.结果分析
        5.1 治疗前结果分析
        5.2 治疗2 周后结果分析
        5.3 治疗4 周后结果分析
    6.HAMD与NIHSS-24、ADL相关性分析
    7.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基于数据挖掘失眠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失眠病的研究现状
        1.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
    2 药茶治疗失眠的研究
        2.1 药茶的起源
        2.2 药茶的分类与含义
        2.3 茶的药用发展以及现代研究
        2.4 药茶禁忌
    3 中医临床与数据挖掘
        3.1 中医学与大数据
        3.2 数据挖掘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数据的预处理
        2.2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与录入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失眠处方的总体分析结果
        3.2 治疗肝胃不和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3 治疗阴虚火旺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4 治疗痰热扰心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5 治疗心脾两虚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6 治疗肝郁化火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7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失眠处方的总体用药规律研究
        1.1 用药频次分析
        1.2 四气五味归经的分析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失眠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1.4 基于无监督的新处方熵层次聚类的分析
    2 五种证候的失眠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2.1 肝胃不和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2.2 阴虚火旺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2.3 痰热扰心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2.4 心脾两虚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2.5 肝郁化火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药茶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四逆散文献研究
    1.四逆散来源
    2.四逆散条文
    3.四逆散方义
    4.四逆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研究资料
    2.资料规范化
    3.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频数统计
    2.系统聚类分析
    3.关联规则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症状分析
    2.症状与年龄分析
    3.运用四逆散加减的指征
    4.用药规律分析
    5.药物与症状特点
    6.联合方组
    7.临证用药规律特点
    8.医案举隅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四逆散方证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谈气功治愈失眠与嗜睡的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运用临床状态医学理念指导失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李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三焦调气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 彭艳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调神针法治疗考试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梁诗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调神针法结合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临床观察[D]. 蔡佾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壮医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研究[D]. 许围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7]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 李昌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运用壮医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黎仁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9]基于数据挖掘失眠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D]. 李晓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D]. 杨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浅谈气功治疗失眠嗜睡的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