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热凉血通下祛瘀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180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思灵[1](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临床医案数据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挖掘,突破以往传统的主观分析,结合计算机技术,探索和挖掘其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COVID-19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本文整理、归纳、总结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诊治思路、用药规律。通过回顾性研究,筛选2019年12月-2020年8月姜良铎教授诊治COVID-19的所有医案,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OVID-19医案174人次,收集治疗COVID-19的处方165首,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做统计分析,得到患者的症状特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布、功效归类、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展示以及核心处方等。结果1.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诊治思路:姜良铎教授认为COVID-19可命名为“湿毒疫”,病因是感受戾气,戾气与气候、地域结合作用于不同个体而致病。COVID-19的病机要从三方面认识:外邪犯肺,肺气受伤,气不摄津,气不流津,成湿成痰是其核心病机。COVID-19可能发展为热入心包、气阴两虚、阴竭阳脱等危候,这是其潜在病机。COVID-19为“戾气”致病,临床特点有“湿”的表现,再结合患者就诊时的状态,判断其所处的疾病阶段,辨识患者当前病机。总的治疗原则应为“清、透、下”,祛湿、分清泄浊,补虚贯穿始终,注意防治肺萎。2.本研究基于症状及舌脉的研究显示北京地区COVID-19患者其临床表现与武汉地区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与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的差异有关,与北京处于供暖季亦有一定相关性,北京地区表现为湿邪夹热,热像表现更为突出。3.对药物的分析得出:COVID-19普通型和危重型的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苦、甘、辛;普通型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脾、胃;危重型患者治疗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心、胃。普通型和危重型功效统计发生频次最高的治疗药物前三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普通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麸炒枳壳、麸炒白术、薏苡仁、北柴胡、连翘、赤芍、广藿香、麸炒枳实、桑白皮、茯苓、芦根。危重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西洋参、黄芩、三七、人参、浙贝母、蜜麻黄、瓜蒌、青蒿、地黄、赤芍、猪苓、牡丹皮、麸炒白术、麦冬、知母。除此之外,黄芪、石膏、麸炒枳壳、仙鹤草、山茱萸、麸炒山药、五味子、红参、麸炒苍术、连翘、厚朴、玄参、金银花、丹参、北沙参这15位药物应用频次也较高。4.基于药物组方规律研究得出:COVID-19普通型患者组方常用药对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薏苡仁之间的相互配伍,体现了宣肺祛湿、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治疗思想。COVID-19危重型显示西洋参、猪苓、三七、牡丹皮、麸炒白术、知母、青蒿、瓜蒌、黄芩、蜜麻黄、人参、浙贝母、赤芍、麦冬为治疗的主要药物,同时相互联用频率也最多。危重型的常用药对中,绝大多数具有清热利湿、滋阴益气、凉血祛瘀、分清利浊的功效。5.基于药物核心类方得出:普通型方剂聚类为3类①黄芩,麸炒枳壳,赤芍,远志,麸炒白术;②黄芩,蜜麻黄,炒苦杏仁,金银花,薏苡仁;③黄芩,麸炒枳壳,北柴胡,广藿香,麸炒白术;普通型患者基本以这3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清热利湿、健脾理气、分清泄浊的用药思路。危重型方剂聚类为4类:①西洋参,麸炒白术,黄芩,三七,浙贝母,麸炒山药;②人参,西洋参,黄芩,地黄,三七,知母;③浙贝母,牡丹皮,三七,瓜蒌,人参,黄芩;④西洋参,地黄,赤芍,人参,蜜麻黄,三七。危重型患者基本以这四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扶正补虚、清热利湿、清营凉血、健脾理气、滋阴生津、预防肺萎的用药思路。
林呈翰[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玉液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统计工具-数据挖掘,在古代医籍诊案的基础上,对现代期刊中玉液汤进行频数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等。揭示玉液汤之诊治用药规律,有助于临床进一步运用。研究方法:对1955~2018年的中医期刊文献库记载的所有玉液汤进行搜索下载,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逐条记录玉液汤临床医案诊疗信息。将这些信息规范药名、病名、症状和证候等术语,对这些医案建立数据库,并运用MedcaseV3.2数据挖掘工具进行统计处理,依据统计数据重点在症状、病种、方药、病机等几个方面深入挖掘分析探讨玉液汤。研究结果:提炼期刊中484诊次医案进行数据研究分析,性别方面,232诊次为女性,252诊次为男性患者;年龄方面,最大者为76岁,最小者仅4岁(小儿夏季热);年龄段方面,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年龄段分别为:50~59岁、40~49岁、30-39岁这三个年龄段。①中西医病名方面,频率在5%以上的所有中西医疾病病名主要有糖尿病、冠心病这两种病名。依据频次排序前十位西医病种中,其中内分泌系统疾病占多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甲亢、重症肌无力;频次在十次以上的中医病种为:消渴病、胸痹、项痹、内燥,疾病种类统计显示分布广泛,中医特色之异病同治突显无疑。②临床表现方面,主症总数共计30类别,频率大于30%的主症包括乏力、口干、多饮、神疲、尿频、尿有泡沫、寐差、头晕、心烦。进行内关联规则数据分析,所有症状间只有口干与乏力两组项集支持度最高,多饮与口干的项集支持度次之。神疲、乏力与多饮三个症状为置信度最高的症状。关联项集分析显示,关联项集最多的症状是乏力(达8项),次之为口干(共7项集)。③舌苔方面,统计显示最常见的舌质为质红(61.78%),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质红明显高于其余舌质出现的频率。频率最高的舌苔为苔薄白(31.40%)、苔薄(25.21%),结果显示苔薄白和苔薄频率均在20%以上,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苔薄白和苔薄明显高于其余舌苔出现的频率。进行内关联规则数据分析,A→B示舌质红与苔薄白、苔薄的关联度最密切,支持度非常高。B→A示苔薄白、苔薄与舌质红的关系也较密切,其中的支持度也是最高,从内关联分析来看,舌质红与苔薄白、苔薄之间的相关性非常之高。④脉象方面,频率数据分析,细脉频率最高,其次为弦脉,由高到低脉象依次为细脉(85.74%)、弦脉(57.44%)、滑脉(43.80%)、数脉(25.83%),频率均大于20%。对脉象相兼性进行内关联规则数据统计分析,A→B示细脉与弦脉的关联度也大,B→A示弦脉与细脉的关系也较密切,说明,常见的相兼脉为弦脉和细脉,弦滑细脉为常出现的三脉相兼脉。⑤病机方面,统计显示,频率最高的病机有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两种病机,气阴两虚病机频率最高(72.73%),这两个病机频率均在5%以上。对病机之间进行内关联分析,其中有三组关联度最高,分别为气虚失摄与阴血不足组,肾虚胃燥与气阴两虚组,血瘀内阻与气阴两虚组,第一组气虚失摄与阴血不足组的关联度最高,支持度达0.0331,置信度为1.000。对治法进行内关联分析,数据显示,其中两组治法关联度高,分别为生津止渴与益气养阴组、活血化瘀与益气养阴组,其中生津止渴与益气养阴关联度最高(支持度达0.4261)。⑥药物方面,药物频次分析所示,排序在前十的高频次药物分别为:黄芪、葛根、山药、五味子、知母、天花粉、鸡内金、丹参、生地黄、麦冬。其中除玉液汤原方剂药物外,丹参(38.22%)、生地黄(30.79%)、麦冬(30.37%)药物频率较高。对药物进行内关联数据分析,其中黄芪一味与葛根、五味子、知母、山药均呈双向相关性。⑦药物外关联规则数据分析显示,与黄芪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乏力、多饮、头晕、口干;与葛根关联度较高的症状主要有乏力、多饮、口干、头晕;与五味子、山药关联度较高的症状均为多饮、口干、乏力;与五味子关联度较高的舌象主要有苔薄、质淡、质淡红、质红;与黄芪之间产生外关联规则的舌象主要有质淡红、质暗、质淡、苔薄白、苔薄;与葛根关联度较高的舌象为苔薄、质暗、苔薄白、质淡红;与山药关联度较高的舌象为质淡、苔薄、质淡红、质红、苔薄白;滑脉与黄芪关联度最高,与黄芪相关度较高的脉象还有滑、弦、数脉,与五味子关联度较高的脉象为数、细、弦、滑,与葛根关联度较高的脉象为数、细、弦、滑,与山药关联度较高的脉象为数、滑、弦、细。结论:本次研究所示,临床中运用玉液汤治疗涉及的中西医疾病种类分布非常广泛,王旭导师临床善用此方加减,治疗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疗效显着。虽然治疗病种不一,但统计示频率最高的病机为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治法关联度最高的有两组,分别为生津止渴与益气养阴组、活血化瘀与益气养阴组。王旭教授临证常用玉液汤益气养阴生津、清热润燥,配以活血化瘀通络。并注重量体裁衣,以证选方,对症下药。原方中黄芪-葛根为核心药对,本研究采用关联规则来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导师在糖尿病诊疗过程中无时不体现中医治病思想,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规则中的多种证候和药物的一致性,在临床处方配药上可以考虑采用异病同方的治疗手段,增强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
朱立[3](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许辰阳,李绪燕,王晓光[4](2020)在《泻下通瘀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对CRP、TNF-α、IL-6、NGAL、KIM-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泻下通瘀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EHF-ARF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泻下通瘀汤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肾功能相关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肾损伤标志物[血清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GAL、尿KIM-1]、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IL-6)水平,评价中医证候积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APACHEⅡ)评分,比较组间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更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均较低,且Scr、BUN、β2-MG、Cysc、RBP、CRP、TNF-α、IL-6、尿NGAL、尿KIM-1水平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泻下通瘀汤治疗EHF-ARF有助于促进病情控制、改善肾功能并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下调血清炎性因子CRP、TNF-α、IL-6及NGAL、KIM-1表达,发挥抗炎及保护肾组织功能作用有关。
王逸华[5](2018)在《桃核承气汤方药用量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梳理古今文献中桃核承气汤的相关记载,并对桃核承气汤古今医案中的方药用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本方的方药用量规律的古今差异,探寻影响当代本方方药用量的相关因素,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检索方法,收集整理桃核承气汤古今相关医案,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分别对方药剂数、药味总数、加味药物、全方总药量、方中各药味用量、各药物间配伍比例、性别、年龄、病种等进行统计、对比与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得到有效古代医案31例,当代医案291例(以1949年为界限)。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古代医案中本方(1)方药剂数范围为16剂,多为1、2剂。(2)药味总数范围为513味,最常用为5味。(3)加味药物74味,频次较高的为当归、赤芍、枳实、生地、红花。(4)全方总药量的用量范围为8.56252.13g,平均剂量为69.60g。(5)方中各药味用量:桃仁用量范围为1.8731.25g,平均剂量为12.25g,最常用量为11.19g;大黄用量范围为1.1218.75g,平均剂量为9.97g,最常用量为9.38g;芒硝用量范围为1.1212.5g,平均剂量为7.43g,最常用量为9.38g;桂枝用量范围为1.129.38g,平均剂量为3.90g,最常用量为3.73g;甘草用量范围为2.1911.19g,平均剂量为4.49g,最常用量为3.13g。(6)药物配伍比例:方中各药物间的常用配伍比例为4:2:2:1:1。(7)患者年龄范围为1660岁,男女比例为1:0.82,常用于治疗温病、蓄血证、热入血室、肠痈。(2)当代医案中本方(1)方药剂数范围为160剂,多为2、3剂。(2)药味总数范围为418味,最常用为8味。(3)加味药物195味,频次较高的为赤芍、丹皮、当归、牛膝、枳实。(4)全方总药量的用量范围为27397g,平均剂量为102.25g。(5)方中各药味用量:桃仁用量范围为4.560g,平均剂量为13.41g,最常用量为10g;大黄用量范围为362.4g,平均剂量为12.54g,最常用量为10g;芒硝用量范围为350g,平均剂量为10.38g,最常用量为6g;桂枝用量范围为231.2g,平均剂量为8.12g,最常用量为6g;甘草用量范围为330g,平均剂量为6.95g,最常用量为6g。(6)药物配伍比例:方中各药物间的常用配伍比例为5:5:3:3:3。(7)患者年龄范围为1684岁,男女比例为1:1.328,常用于治疗癫狂、癃闭、淋证、尿血。(3)以上的统计结果与《伤寒论》原方用量比较,发现古代医案全方总药量明显降低,当代医案回升明显,基本持平于原方;除桃仁外,古今医案中的其余药味的最常用量均明显小于原方用量;各药物间的配伍比例差异明显。(4)以上的统计结果与《药典》用量比较,发现古今医案中各药味用量范围均大于《药典》中所规定的用量范围。(5)当代医案方药用量影响因素分析:(1)性别。男性的药物平均用量水平略高于女性。(2)年龄。以中年组的药物用量范围最为广泛。(3)病种。对于不同的病证方中各药味的平均用量水平以及全方总药量均存在差异,治疗癫狂的各药味平均用量最大,尿血的全方总药量最大。(4)医家。王付教授运用本方时全方总药量范围最广,门纯德教授运用本方时各药物平均用量最小。结论:(1)古今医案中对本方的运用在疗程与加味药物方面大体保持了一致,均疗程短暂,加味药物以清热凉血药、活血调经药、补血药、理气药为主。(2)古代医案中药物用量呈现“范围窄、用量小、加减少”的特点,而当代医家运用本方时呈现出“方药剂数范围广、药味数量多、加减变化多、药物用量范围宽、主治范围扩大”的趋势。(3)临床医家运用本方时,药物配伍比例和除桃仁外的其余药物用量与《伤寒论》原方有明显差异。(4)在当代临证运用中,本方患者以女性多见,适用于各年龄阶段,以青壮年为主,治疗范围广泛,以精神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为主。(5)本方方药用量受性别、年龄、病种、医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史艳平[6](2016)在《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先生心存仁爱,德艺双馨,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且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而勇于创新。他自青年起便悬壶济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肝病见长。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先生的学术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卓越。我有幸成为先生的继承人,在跟师临诊时深切感受,理论学习时深入思考,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个人思维上感触颇多,学术上获益丰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杨震教授的学术渊源,挖掘、归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继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临床应用验证。从相火理论出发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采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治疗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跟师学习 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包括门诊、查房、学术会议、小讲课、专题汇谈等),随时向先生请教,探讨相关学术观点及临床运用。认真做好跟师记录,包括诊病方法,临证用药等,从中分析总结先生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2研读文献系统研究相关文献,以研读先生的着作,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文稿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相关论文为出发点;向上延伸至四大经典、与先生学说相关的古代文献及先生推荐中医古籍;向下至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杂志、书籍等,以求更为深入地探寻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深入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识。3实践与探索 对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脉络进行深入探索,系统思考后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与个人所从事的儿科临床相结合,反复实践、探索优化,在实践中完善理论,验证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领悟。研究内容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肝病理论学术渊源与相火学说学术渊源两部分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所在。1.1肝病理论学术渊源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学术成就以肝病理论为主。通过对历代医家学术着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为肝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辨证论治及肝病治法方药为临床证治准则。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肝病学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气机学说及近现代中西合参的辨证论治理论,均对先生肝病学术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此外,他曾师从王新午、麻瑞亭、午雪峤三位老师,尽得真传。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之精华,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其丰厚的肝病理论学术思想体系。1.2相火学说学术渊源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所推崇的相火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相火”始见于《内经》,当时用来阐述气候变化,后世医家逐步将相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开启了对相火新的认识。金元时期,相火理论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刘河间提出了命门相火,朱丹溪对相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相火的生理功能,相火的常与变等。张介宾认为相火的起源是命门,诸脏皆有相火。李时珍也推崇命门相火的观点,对相火的治疗分为火旺和火衰两类。这些理论,均对先生的相火学说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朱丹溪的影响最大。2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2.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本节对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分类。把学术思想分为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以便理清逻辑关系,便于学习。经过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将先生的学术观点总结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这四点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研究内容的核心。2.1.1杨震教授学术观点①崇尚相火学说:相火学说是先生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对相火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相火的理解与领悟,并与临床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火学说理论。他推崇朱丹溪“相火论”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先生认为相火生于命门,藏于诸脏,而以肝肾二脏为着。相火之常具有恒动的性质,温煦脏腑周身皮毛,受心火支配,与肝肾之阴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动力所在。而相火妄动则可引起耗伤阴津,甚则出现阴损及阳之虚衰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先生将反常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六种。同时,将先生论治相火的方法总结为“郁热发之、血热清之、湿热化之、瘀热凉散之、滋阴润之和虚则补之”。通过观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挖掘先生相火观点,对小儿相火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异常情志、不当饮食、温病伏邪、药毒及孕母相火素旺等原因均可引起小儿的反常相火,并提出小儿反常相火的论治方法。②重视滋养阴液:重养阴液反映了先生肝病临床中以肝体、肝阴为本的思想。他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液亏虚为人身之常,肝体为阴,寄相火,相火妄动、五志化火及热病均可引起阴液亏损。针对人体“阴常不足”的特点,在辨证时注重阴血、肝阴不足,在论治时重视滋养阴液。在治疗时通过补肝血、养肝阴、滋肾水、养肺阴、滋脾阴,益气养阴、滋阴熄风等不同治法来柔肝养阴。同时提出疏肝不过于温燥、慎用苦寒泻火及强调防重于养的治疗原则。③提倡疏肝调气:《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论。先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司疏泄者肝也”,肝失疏泄则可致诸脏之病,故诸病治疗皆以疏肝为要。他在突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同时,将脏腑关系、气血津液辨证融入疏肝调气之中,形成独特的辨治方法。通过疏肝调气的方法来治疗诸脏之病,使肝气条达,升降有序,则机体功能正常。治疗时采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止痛、疏肝行气化痰、疏肝行气化湿、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泻火及补肝气、益肝血等多种疏调肝气之法,旨在通过气机一通,则一通百通。④注重给邪出路:人体以五脏六腑中心,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变化皆以“通”为要,这样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通”之法以“给邪出路”最为便捷有效。在治疗外感热病,依“肺与大肠相表里”,予通腑泻热;内科杂病多有痰、热、湿、瘀、毒等多种病理因素互结,只要有内热之证,均可采用通下、润下、清下的方法;在治疗肝病时,也多采用给邪出路的方法,通过利小便以利水泻热,或通大便以排出郁、热、湿、瘀、毒等;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内伤皆易热化,治疗时也当于发表、和中、清里时加用通下之品。2.1.2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先生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他深谙药性、选药灵活。他的用药经验也是学术思想和辨治法则在临床中的体现。本节介绍了先生用药以辨治施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用药以“平”见长;喜用对药;常用花叶类药;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等。突出了他对方剂及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特点。2.2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就先生临证最为常见的肝系疾病、杂病及儿科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力求深入、完整理解和领悟他的学术主旨。2.2.1杨震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先生多年来从事肝病临床工作,本节对他临床治疗最常诊治的疾病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列选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抑郁症、痤疮等五种常见疾病。对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治疗经验多能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亦是他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尤其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生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经验和辨病思路。2.2.2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经验先生曾在儿科工作,在儿科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挖掘、整理、探讨等多种形式,归纳总结他治疗儿科疾病,如性早熟、病毒性心肌炎、手足口病、药物性肝损害等的诊疗特色,分别从相火、温病等方面论治疾病,充分突出不同的辨治特色。3应用相火学说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相火”学说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之后,探索其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应用,为本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3.1目的:观察运用相火理论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优效性。使“相火学说”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验证继承先生学术经验的成效。同时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瘀热黄疸型病例9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治疗周期为21天。分别在治疗2周、治疗3周,评价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指标等。3.3结果:①收集完整病例85份,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41.8%),显效17例(39.5%),有效6例(14%),无效2例(4.65%),总有效41例(95.34%)。对照组治愈10例(23.8%),显效12例(28.57%),有效8例(19.05%),无效12例(28.57%),总有效30例(71.43%)。两组患儿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中医证侯积分疗效经Ridit检验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3周的证侯积分对比有差异(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如TBIL、DBIL、ALT、AST、ALP、GGT、TBA等与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T、AS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P在治疗2周、3周均无差异(P>0.05)。两组GG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TBA在治疗2周时无差异(P>0.05),在治疗3周时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CMV-DNA在治疗2周、3周后的阳性例数无差异(P>0.05)。⑤两组的IL-6与TNF-a在治疗前均有较高水平,治疗后较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⑥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3.4结论:①应用相火学说之瘀热相火辨治婴儿CMV肝炎联合西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预后;②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③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可能成为中医治疗婴儿CMV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细致研读古代文献及先生着作、学术论文等文稿,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为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并运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对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同时使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郝静[7](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肖凤英[8](2015)在《崔金涛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崔金涛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是全国有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中医学术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科各疑难杂病,尤其对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本人作为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有幸跟随崔金涛教授学习,继承名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2012年至2015年三年间,我跟随导师崔金涛教授以传统方式继承学习,在崔金涛教授的指导下研读经典,随诊崔金涛教授左右在门诊及病房学习,课余认真体会崔金涛教授认识和治疗疾病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思维、临证处方用药及加减化裁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并继承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业上收益不浅,中医思维上感悟颇多。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崔金涛教授学术渊源及“胸痹”证治源流;第二部分崔金涛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思路总结与整理;第四部分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第四部分对胸痹渊源进行了综述。一、崔金涛教授学术渊源及“胸痹”证治源流在学术渊源上,崔金涛教授的学术观点发端于中医经典《内经》理论,崔金涛教授在临证中,不断领悟其精华,并借鉴后世各经典着作如《伤寒论》、《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温病条辨》中的辨证论治理论,崔金涛教授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崔金涛教授独特的内科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节通过对崔金涛教授学术背景及工作经历的回顾,对崔金涛教授在临床上经验的研究总结,及对崔金涛教授研读祖国四大经典的体会总结,以探求崔金涛教授取得学术成功的外部条件及内在原因,简要地介绍了崔金涛教授的中医理论及中医内科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学术特色及其实践渊源。在学术特色方面,崔金涛教授提出以“辩病辩证结合观”、“时空整体恒动观”及“脉症多变论治观”三大学说为代表的辨证学术思想;以“久病必瘀,活血通脉”、“虚实夹杂,气血同治”及“脾胃不健,培土固津”三大观点出发的论治法则;以及崔金涛教授专方治疗内伤杂病经验,如白虎汤治疗高热急症、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及五参口服液治疗胸痹病等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以及崔金涛教授善用引经药、活血药和参类药的用药特点。二、崔金涛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思路总结与整理根据三年来跟师学习,通过崔金涛教授的口传心授,经典及文献查阅、定期跟师门诊、典型医案整理,并研读崔金涛教授的论文、论着、科研成果、教案、医案,聆听崔金涛教授的查房讲座、分析总结其辨证辨病方法、治则治法特色及用药处方特点,总结崔金涛教授的临床经验,凝炼崔金涛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升对崔金涛教授学术主旨及临床经验的领悟。将学术思想分为辨证思想和论治法则两个部分。辨证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辩病辩证结合观”;二是“时空整体恒动观”;三是“脉症多变论治观”。论治法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久病必瘀,活血通脉”;二是胸痹病的发病之病机是“虚实夹杂,气血同治”;三是“脾胃不健,培土固津”。临床经验分为专方治疗内伤杂病经验及临床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专方治疗内伤杂病经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白虎汤治疗高热急症经验,崔金涛教授运用白虎汤治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肺炎、肺脓疡及中暑等六大病症,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二是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经验,崔金涛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癫痫、顽固性失眠及长期低热,亦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三是五参口服液治疗胸痹病经验,崔金涛教授运用五参口服液治疗胸痹病尤其是糖尿病心肌病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临床用药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善用引经药;二是善用活血药;三是善用参类药。三、崔金涛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本部分内容主要从中西医理论的角度总结并探讨了崔金涛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与理论经验,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后期常易发生心力衰竭,其死亡率极高。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崔金涛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胸痹病)的学术经验总结;二是益气养阴法治疗(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三是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四是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1、崔金涛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胸痹病)的学术经验总结糖尿病心肌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胸痹”、“胸痛”及“心悸”范畴,本节内容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糖尿病心肌病的辩证论治、治疗原则、用药特点以及随证加减用药情况四个方面,并以老师临证中的典型病例加以佐证其经典学术理论。崔金涛教授认为,气阴两虚、脉络瘀滞、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因病机,针对胸痹其病因病机特点,老师在临床施治中,以益气养阴为法,自拟五参口服液取得非常显着的临床疗效,其证型分为肾阴虚者、气血俱虚者、肝郁气滞者、痰湿者、食滞便秘者及心脾两虚者六种证型,临证时随证加减。2、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本节从西医临床思维的角度观察了益气养阴法对糖尿病心肌病气阴两虚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上选择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正常人30例,糖尿病心肌病气阴两虚证患者90名,其中30例患者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作为病例组,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胰岛素降糖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30例)胰岛素降糖的基础上,加用五参口服液口服,疗程4周,观察四组治疗前后血糖、心率变异性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组在降低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提高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效应优于对照组。我们得出结论,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患者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对其心率变异性及其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的改善的作用。3、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本节我们探讨了崔金涛教授的经验方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上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90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其中30例作为模型组,30例使用甘精胰岛素及拜糖平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参口服液作为治疗组,治疗4周后,四组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空腹及餐后胰岛素、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结果发现1、在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餐后血糖及餐后胰岛素水平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adma水明显升高,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adma水明显降低,血浆vwf水平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五参口服液明显降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空腹血浆adma水平,可能为五参口服液改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4、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本节我们从动物实验的角度观察了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性(heartralevariahility,hrv)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上我们选择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五参”组各10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治疗8周后,对大鼠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对照分析,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检测采用tunel法测定。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率变异hrv时域各指标(sdnn、sdannhrvindexrmsdnnpnn50)及hrv频域各指标(总功率、极低频、低频、高频)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五参”组时域指标rmsdnn及频域指标高频各指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五参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能明显提高大鼠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且能显着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善可能是提高心率变异性的机制之一。
田丽楠[9](2015)在《基于《金匮要略》下法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下法,中医八大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之一,在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记载与论述。本文以“下法”为纲,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金匮要略》,对其所记载的有关下法的病证、治则、方药等进行提取、总结与归纳。研究自先秦至今的各家医学关于下法的文献,对下法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概括总结。结合后世医学专家临床验案,探求仲景“下法”应用的学术思想。旨在揭示仲景在疾病治法中有关下法证治的学术思想,以期对现代中医学临床疾病诊治有所借鉴。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搜集1980年以来关于仲景下法的文章40余篇,分析梳理关于下法在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资料,整理总结下法在当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应用情况,以及部分下法方剂的创新使用进展。对仲景下法的现代文献研究及临床应用加以综述。第二部分,从《黄帝内经》追溯下法的起源,到仲景开创辨证应用下法,促进中医下法理论体系的形成。梳理历代医家对仲景下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讨论仲景下法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变化。第三部分,以仲景下法的历史沿革为基础,将古代典籍对下法的记载进行总结与归纳,通过提取与概括,对狭义与广义之下法进行探讨。第四部分,将仲景《金匮要略》中下法的相关条文提取归纳、分类总结,将金匮中的下法分为苦寒泻下、温下、润下、峻下去积、攻下逐瘀、攻下逐饮、行气通里、解表通里、和解通里九个类别。在每一类中详细的列举相关的条文方药,从有关病证的分析、治则治法、方药的组成配伍、转归等方面,结合仲景对古文献所载下法的继承与发展,阐述下法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与临床指导意义。第五部分,将仲景《金匮要略》中使用下法的禁忌以及误下所致的变证一列举并探究其因,总结《金匮》中防止下法伤正的方法。指出应用下法当适时、适度,避免因应用不当而损伤人体,对临床中下法的正确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第六部分,将从《金匮》下法的应用原则、下法应用特点、下法方剂的常用药三个方面对仲景《金匮》下法理论和应用进行深入探究。以“攻其所得”为下法应用原则;分清寒热虚实、辨明疾病部位、顾护阴阳、顾护脾胃、可因势利导、可兼顾表里是下法的应用特点;从下法的代表药物、方剂入手,通过认真详尽的比较与分析,继而探究这些药物在不同方剂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仲景下法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第七部分,通过对诸多名医医案进行分析整理,选取名医大家刘渡舟等对仲景下法应用于临床的部分验案,以阐明仲景下法在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第八部分,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下法是通过运用具有通导、行水、逐瘀等作用的方药达到逐邪外出目的的治疗大法。在现代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加之一些媒体网络过分的宣传夸大补法的治疗作用的舆论中,用药多苦寒峻猛的下法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中往往不被重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基于《金匮要略》,系统地研究仲景下法的历史沿革和当今理论发展,分析探讨下法证治特点,方剂的组方和配伍规律,以及临床应用。希望对进一步丰富下法理论,扩大下法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有昕裨益。
文艺,刘凤斌,陈卓群,祝水恋,张长荣[10](2015)在《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的可行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埃博拉出血热是埃博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依据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特点等,从中医角度探讨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因病机,并阐述了该病的传变规律、转归及预后,提出防治该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为中医药介入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作了可行性分析。
二、清热凉血通下祛瘀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1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热凉血通下祛瘀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1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COVID-19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1 病原体 |
2 流行病学资料 |
3 发病机制 |
4 症状体征 |
5 辅助检查 |
6 治疗 |
7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疫病的认识与研究 |
1 古代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
2 COVID-19的中医病名 |
3 COVID-19的中医病因 |
4 COVID-19中医病机的认识 |
5 COVID-19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 |
研究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筛选标准 |
3 剔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病例收集 |
2 数据录入与核对 |
3 建立数据库 |
研究结果 |
1 症状频次 |
2 舌象频次 |
3 脉象频次 |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分布 |
5 药物频次分布 |
6 药物组方规律 |
7 类方核心组合 |
讨论 |
1 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及诊治思路 |
2 症状舌脉分析 |
3 对药物的分析 |
4 药物常用组合及关联度分析 |
5 药物聚类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数据挖掘玉液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玉液汤方证理论研究 |
1.1 玉液汤方源流 |
1.2 组方意义发微 |
1.3 配伍特点探讨 |
1.4 组方影响深远 |
2 玉液汤现代临床应用 |
2.1 糖尿病 |
2.2 甲亢 |
2.3 干燥综合征 |
2.4 慢性胃炎 |
2.5 流行性出血热 |
2.6 小儿夏季热 |
2.7 乳腺增生 |
2.8 尿崩症 |
3 玉液汤现代药理研究 |
3.1 复方药理研究 |
3.2 单味药药理研究 |
4 数据挖掘应用概况 |
4.1 数据挖掘简介 |
4.2 常用挖掘方法 |
4.3 中医临床应用 |
5 评诉 |
第二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医案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的预处理 |
2.2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2.3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选医案的基本信息 |
3.2 频数分析数据结果 |
3.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4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疾病分布 |
4.2 临床表现 |
4.3 舌苔脉象 |
4.4 病机治法 |
4.5 处方用药 |
4.6 药物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玉液汤化裁配伍 |
1 组方药物分析 |
1.1 中医研究 |
1.2 现代药理研究 |
2 临证加减配伍 |
2.1 加味玉液汤 |
2.2 生津玉液汤 |
2.3 复方玉液汤 |
2.4 黄芪玉液汤 |
2.5 金津玉液汤 |
3 数据挖掘探讨 |
4 临床验案举隅 |
5 导师运用玉液汤经验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
1.1 基因水平耐药 |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
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1.2 消除R质粒 |
1.3 其它机制 |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
2.2 其它机制 |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
6 结语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研究一 伏气钩玄 |
1 理论萌芽期 |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
2 缓慢成型期 |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
3 变化成熟期 |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
4 发展壮大期 |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
5 小结 |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
1 柴胡、黄芩组 |
2 蝉衣、酒军组 |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菌株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
3 结果 |
3.1 微孔板法结果 |
3.2 扫描电镜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
1.9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指标 |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指标 |
3.4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1 临床观察表 |
附2 伦理批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泻下通瘀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对CRP、TNF-α、IL-6、NGAL、KIM-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临床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1.5 观察指标 |
1.6 安全性评价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3 两组临床症状复常时间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表达水平比较 |
2.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5)桃核承气汤方药用量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桃核承气汤概述 |
1 桃核承气汤出处与药物组成 |
2 桃核承气汤煎服法说明 |
3 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 |
4 古代医着中桃核承气汤相关记载 |
第二部分 桃核承气汤方药用量的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方药用量对比分析 |
2 当代医案方药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第一章 杨震教授肝病理论学术渊源 |
第二章 杨震教授相火学说学术渊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杨震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
第一章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
(一) 杨震教授学术观点 |
1 崇尚相火学说 |
2 重视滋养阴液 |
3 倡导疏肝调气 |
4 注重给邪出路 |
(二) 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 |
1 以辩证论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 |
2 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 |
3 用药以“平”见长 |
4 喜用对药 |
5 常用花、叶类药 |
6 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 |
第二章 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
(一) 杨震教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 |
1 杨震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
2 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
3 杨震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 |
4 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
5 杨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 |
(二) 杨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
1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
2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
3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
4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经验 |
临床验案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用相火学说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研究 |
(一) 婴幼儿抗巨细胞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
(二)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标准及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杨震教授学术生平 |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
1. 厌食 |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
3. 胎黄 |
4. 滞颐 |
5. 便秘 |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
3. 腺样体肥大 |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
1. 霰粒肿 |
2. 麦粒肿 |
3. 舔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小结 |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创新点总结 |
小结及心得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主要研究成果 |
(8)崔金涛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崔金涛教授学术渊源及“胸痹”证治源流 |
第一章 崔金涛教授个人简介 |
第二章 “胸痹”证治源流 |
1、胸痹病名的明确 |
2、胸痹病因病机的辩识 |
3、胸痹辨证论治的溯源 |
第二部分 崔金涛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与整理 |
第一章 崔金涛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
一、辨证思想 |
二、论治法则 |
第二章 崔金涛教授主要临床经验的整理 |
一、崔金涛教授专方治疗内伤杂病经验 |
二、崔金涛教授临症用药特点总结 |
1、善用引经药 |
2、善用活血药 |
3、善用参类药 |
第三部分 崔金涛教授益气养阴法治疗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崔金涛教授治疗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的学术经验总结 |
1 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病机 |
2 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的治则和用药特点 |
3 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随证加减用药 |
4 典型病例 |
第二章 益气养阴法治疗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 |
1 资料及方法 |
2.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胸痹病因病机溯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金匮要略》下法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仲景下法的历史沿革 |
1.1 《内经》时期是下法的奠基阶段 |
1.2 仲景开创辨证应用下法的先河 |
1.3 后世医家对仲景下法的继承与创新 |
1.3.1 唐宋医家使仲景下法理论得以充实 |
1.3.2 金元医家使仲景下法理论得以发展 |
1.3.3 明清温病学家对仲景下法理论的创新 |
二、下法的定义 |
2.1 狭义的下法 |
2.2 广义的下法 |
三、《金匮要略》下法的概述 |
3.1 苦寒泻下 |
3.2 温下 |
3.3 润下 |
3.4 峻下去积 |
3.5 逐瘀攻下 |
3.6 攻下逐饮 |
3.7 行气通里 |
3.8 解表通里 |
3.9 和解通里 |
四、《金匮要略》应用下法的禁忌 |
4.1 误下导致“变证”和下法禁忌 |
4.1.1 津伤者不可下 |
4.1.2 气虚者不可下 |
4.1.3 阳虚者不可下 |
4.1.4 正虚邪实者不可下 |
4.1.5 脾胃虚者不可下 |
4.2 防止下法伤正的方法 |
4.2.1 服药剂量因人制宜 |
4.2.2 顿服 |
4.2.3 中病即止 |
4.2.4 注意药后调护 |
五、关于《金匮要略》下法的探究 |
5.1 下法的应用原则 |
5.2 下法的应用特点 |
5.2.1 攻下须分寒热虚实 |
5.2.2 攻下须辨疾病部位 |
5.2.3 攻下须顾护阴阳 |
5.2.4 攻下不忘顾护脾胃 |
5.2.5 攻下可因势利导 |
5.2.6 攻里可兼顾表里 |
5.3 《金匮要略》下法方剂中的常用药物 |
5.3.1 荡涤肠胃,泻火逐瘀,降气安脏多用大黄 |
5.3.2 泄热通便,软坚散结善用芒硝 |
5.3.3 攻坚破积妙用硝石 |
5.3.4 峻下寒积选用巴豆 |
5.3.5 润肠通便主用麻子仁、杏仁 |
5.3.6 润燥通下可用猪膏 |
5.3.7 峻下逐水重用大戟、甘遂、芜花 |
5.3.8 巧用行气药以助攻下通便 |
5.3.9 活用补益药以顾护中焦 |
5.3.10 辨证论治,对证用药 |
六、《金匮要略》下法应用临床验案 |
6.1 张子和用三花神佑丸治疗冬寒手热痛证 |
6.2 蒲辅周用大黄附子汤治疗寒积久泻证 |
6.3 朱良春用泻心汤治疗妊娠呕吐证 |
6.4 刘渡舟用桃仁承气汤治疗惊狂证 |
6.5 王新佩用栀子大黄治疗黄疸证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的可行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临床表现及中医学分类 |
2 埃博拉出血热病因病机分析 |
3 埃博拉出血热传变规律及防治策略 |
3.1 潜伏期: |
3.2 初期: |
3.2.1卫气同病: |
3.2.2 气分热盛: |
3.3 极期: |
3.3.1 气营 (血) 两燔: |
3.3.2 肾络瘀阻: |
3.3.3 闭证、脱证: |
3.4 恢复期: |
4 讨论 |
四、清热凉血通下祛瘀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1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D]. 梁思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数据挖掘玉液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D]. 林呈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泻下通瘀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对CRP、TNF-α、IL-6、NGAL、KIM-1表达的影响[J]. 许辰阳,李绪燕,王晓光. 中国中医急症, 2020(11)
- [5]桃核承气汤方药用量的文献研究[D]. 王逸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 史艳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7]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崔金涛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D]. 肖凤英.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9]基于《金匮要略》下法的理论研究[D]. 田丽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的可行性探讨[J]. 文艺,刘凤斌,陈卓群,祝水恋,张长荣. 山西中医,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