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五马力小型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龙[1](2018)在《浓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器系统优化配备》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实现水田全程机械化生产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区,黑龙江水稻种植多数集中在三江平原地区,多数是垦区的国有农场,全部实现规模化种植,所以在黑龙江省农垦地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程度非常高。伴随着我国农机工业整体实力不断攀升,近年来各农场水稻机械发展非常快,但是如何合理的利用农业机械,让农业机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成了我们现在要面临的问题。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水田机械化实力不断壮大,当为提高粮食产量而不断更新引进各种先进农机装备的同时,农业机械化系统的优化配备则变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农艺要求,水稻生产机器的选型,水稻生产机器进行优化配置等几项内容,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最大化收益,建立适合于当前产业结构、适应于现代化农业的准确合理的农业机器系统,则成为目前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主要任务是对浓江农场的水稻生产环节中各种机械设备的配备情况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进行实证。在此,根据对浓江农场的实地调研开始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确定水稻机械化作业工艺表中的数据分布,并以农业机具配备的数量以及作业机组台班数设置变量,同时建立包含作业量约束、动力机具配备约束、作业机具配备约束4个约束方程组并得到了经过优化配备后,浓江农场的水稻生产环节中各种机械设备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以及闲置设备也大幅度减少的结论。本文采用的是lingo14软件进行计算并得到整数解。在最后,本文对计算出的结果以及经过优化后的农机设备使用的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利用前后对比的方式对优化后的经济效益和闲置数量和方式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到了经过优化配备后,浓江农场的水稻生产环节中各种机械设备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以及闲置设备也大幅度减少的结论。从而简化了整个计算过程,使得计算更加简便、快速、准确。
张一豪[2](2017)在《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评价及贡献分析 ——以黑龙江省30家示范社为例》文中指出黑龙江省人少地多,耕地面积1586.4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一。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普通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着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生产性要素的投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农机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具有土地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因而,研究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研究、农机合作社的作用机理、农机合作社的优势、农机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农机合作社的运行困境、农机合作社的公司治理理论应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趋势。同时,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明确了农机合作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以及委托—代理、合作经济、交易费用等理论基础。根据黑龙江年鉴、黑龙江省农委等统计数据,以农机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现代农机合作社阶段的发展过程,以及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农业机械情况、扶持政策等发展现状。其次,使用DID模型评价了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绩效。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机合作社社员与非社员相比,农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显着增加,经营性收入显着减少。因此,农机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助农增收方面效果显着。引入控制变量后,户主年龄与家庭收入呈负相关;家庭人数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户主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是否在社内打工与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呈正相关,与经营性收入呈负相关。再次,对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引入贡献率进行测算,得出助农增收的贡献率排序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得出助农增收的贡献:农户可以通过外出务工、社内打工提高工资性收入;借助国家补助补贴、资金分红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土地租赁、土地入股提高财产性收入;特别指出的是,农户在经营性收入上,虽然收入减少,但可以通过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获得更多的补偿。最后,在实证分析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评价、贡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在提高转移性收入上,要健全农机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2)在经营性收入上,要加强合作社产品品牌化建设;(3)在提高财产性收入上,要引导农户土地流转;(4)在增加工资性收入上,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就业。
王桂民[3](2017)在《基于规模化经营的水稻生产机器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与重要口粮,水稻种植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必然保持增长。水稻产区农业经营方式正逐步由散户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过渡,经营主体的变化带来购机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品多元化的要求,同时水稻产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巨大差异也对农机化技术装备的适应性提出不同要求。针对这些新时期水稻机械化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农机工业整体实力不断攀升,农机技术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状况,如何就水稻生产技术的供给与需求展开分析?如何对水稻生产机器的选型进行合理评判?如何对水稻生产机器进行优化配置?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农业工程与管理科学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农业经济主体购机决策、农机生产商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战略决策等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 index method,LMDI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耕地流转预测法、基于数据挖掘构建的经营规模预测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等,定量分析了耕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流转规模的预测,揭示了农业经营规模分布情况与经营模式,对水稻生产全程装备进行了选型,围绕对规模化经营主体水稻生产需求进行了机器优化配置。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定量分析了耕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构建出可流转耕地面积预测模型以及农户经营规模分布函数,分析了不同经营模式下的规模分布情况。(2)通过对江苏省36个县级农机推广机构调研,分析不同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供给与需求情况;通过对110个家庭农场调研,比较分析得出了水稻生产各个作业环节选用的机械化技术。(3)结合文献和调研分析,确定了水稻生产机器的综合评判指标体系与权重,构建了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函数;针对不同指标的特性,通过座谈、资料查阅和问卷调研等,获取评价指标值,计算出每款机型的隶属度,以隶属度大小定量地综合判定机器的优劣。(4)分析水稻规模经营体的收益与成本机制,构建水稻生产机器优化配置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较为合理地建立了水稻生产机器优化配置模型,然后以苏州某家庭农场为例,利用水稻生产各作业环节的机器选型结果,通过实地调研得到各拟配机器价格、效率、成本等关键参数,由此确定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的系数,经求解运算得到了水稻生产各环节机器优化配置结果。通过上述研究工作,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经济因素、农民增收因素、农机化因素对耕地流转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其中农机化因素对耕地流转的正面影响最大,经营意愿因素对耕地流转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农机化效应对耕地流转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绝大部分地区耕地流转率提高10%以上。(2)水稻生产机械技术选用方案如下:机械化旋耕以及深翻-旋耕组合、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化肥机械化撒施技术、地面高效植保技术、渠灌、、联合收获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产地烘干技术。(3)模糊综合评判法能较好地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对水稻生产机器选型时,能较好地克服理论分析法、大田实验法、专家评判法等方法的局限,以隶属度大小排序得出的水稻生产各作业环节的机器选型更符合实际。(4)构建的水稻生产机器优化配置模型引入了固定合同服务收入、竞争性服务收入与投资额约束,更符合当前我国水稻经营现实情况。以苏州地区的某家庭农场为例的水稻生产机器优化配置结果表明,优化后家庭农场的利润将比现有利润提高23.08%。
张萌璐,孙志锋,孙志栋,陈权辉[4](2017)在《作物机械收获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蔬菜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我国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田间作物食用部位不同,对甜菜收获机、甘蔗收获机、大蒜收获机、甘蓝收获机等我国亟需重点解决的蔬菜收获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参考国外收获机技术,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和改良机型投入使用。同时结合收获机械的发展与推广,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何琼[5](2017)在《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机产业集群可以为农机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力量。研究我国农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演化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集群凸显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提升农机企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实施集群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归纳、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农机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农机产业集群的特征、空间结构和发展现状,运用区位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农机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因子分析,构建了由集群辐射效应、创新环境、区位环境、产业要素和行业合作五个主因子18个影响因素构成的农机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框图。论文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理论和指数增长模型,将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演化机制和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区位商法、GESS模型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法三种识别评价方法对山东农机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农机产业集群处于成长阶段。论文分析了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使用Vensim建模工具,从区域经济投入、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动力因素三个视角构建了集群可持续发展动力系统模型,并以山东农机产业集群为实证对象进行了分析,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和灵敏度检验结果表明:创新性动力在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对集群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对集群发展的影响大于国际市场需求对集群发展的影响。论文基于集群形成机理和演化机制,探索了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驱动路径,即采取内生驱动、外生推动和基础支撑相结合的方式共同驱动集群可持续发展,并基于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加强政府扶持、完善农机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关注高素质人力资本。
何健[6](2016)在《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的研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油菜的国家之一,常年油菜种植面积超出1.1亿亩,占据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总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油菜的机械化收获方式有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两种收获方式将同时并存。油菜割晒机是分段收获必须的机械装备之一。本文研制一款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实现油菜分段收获,开展以下主要研究工作:(1)归类比较了国内外的油菜机械化收获,对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进行了总体结构设计,阐述了割晒机的工作原理、过程,给出了该机的结构和运动参数。并对割台的关键部件切割装置、输送装置、分禾装置进行了设计分析。基于SOLIDWORKS建立了割台的三维实体模型。(2)基于ADAMS软件建立了割台油菜植株输送的动力学模型。就割台倾斜角度、排禾板倾角、输送速度对放铺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化仿真分析。得出了最佳的割台倾斜角度为15度,排禾板倾斜角度为45度。(3)对卧式油菜割晒机试制过程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两轮样机研制过程、田间可行性试验、缺陷并分析改进的措施。(4)4SY-2.0型卧式油菜割晒机田间试验表明,该款割晒机能够完成油菜茎秆有效切割、分禾,流畅输送,铺放均匀的设计要求。
李乾志[7](2014)在《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如设施农业、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需要农业机械才能实现。农业机械代替了人畜力在农业生产中的繁重劳作,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农业机械各方面的技术性能也随之下降,生产效率降低,噪声、尾气污染严重,油耗和维修成本增加,作业质量下降,同时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大量超限使用的农业机械,必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还会阻碍我国农机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研究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和实施办法为重点,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及主要做法;以浙江省为例,对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进行绩效评价,并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机动车报废更新管理工作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浙江省定海区为例,对农机户、农机合作社、农机管理部门和报废农机回收企业等进行了针对性地走访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研究了农机户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的影响因素,结合近两年定海区农机报废更新补偿试点工作实际经验,编写完成了该篇论文。论文中的观点和数据将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办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工作势在必行,但在目前情况下,应当坚持“自愿为主、强制为辅、政策扶持、促进更新”的原则。即:对纯农田作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实行自愿报废的政策,对上道路行驶拖拉机实行强制报废的制度。通过对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有机户购置新型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来替代老旧农业机械,以促进农业机械的不断更新。同时,在制度的具体实施和未来的完善方面,本文还提出了几点建议。总之,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将来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确保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真正落实到位。
何毅[8](2013)在《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简单介绍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概况,详细阐述了目前推广应用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秸秆还田机械,小麦秸秆水田机械化还田配套技术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工艺路线,分析了现有秸秆还田机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今后秸秆还田机械的发展趋势。
赵超[9](2012)在《2012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机节能减排,减少农机事故隐患,农业部根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特制定2012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
本刊编辑部[10](2012)在《“三部”联合发文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启动》文中认为为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机节能减排,减少农机事故隐患,根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制定《2012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如下。1.总体要求
二、宁波五马力小型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五马力小型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论文提纲范文)
(1)浓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器系统优化配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农业机器系统选型及配备理论 |
2.1 农业机器系统选型分析 |
2.1.1 选型的原则 |
2.1.2 动力机选型的要求 |
2.1.3 作业机械选型 |
2.1.4 选型的程序与方法 |
2.2 作业机组的编制 |
2.2.1 编制机组的目的 |
2.2.2 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的功率匹配验算 |
2.3 农机系统配备方法研究 |
2.3.1 农机系统配备的目标及原则 |
2.3.2 农业机器配备的一般步骤 |
2.3.3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的方法 |
2.4 农机系统优化配备的特点 |
3 浓江农场农业机器系统选型研究 |
3.1 浓江农场简介 |
3.1.1 地理自然条件简介 |
3.1.2 浓江农场现代农机装备情况简介 |
3.1.3 浓江农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艺 |
3.2 农业机器系统选型及机组编制 |
3.2.1 浓江农场机器的选型 |
3.2.2 动力机型号的精选 |
3.2.3 作业机组的编制 |
4 浓江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模型构建及求解 |
4.1 第一管理区的作业工艺 |
4.2 第一管理区机器系统优化配备模型构建 |
4.2.1 变量设置 |
4.2.2 建立约束方程组 |
4.2.3 建立目标函数 |
4.3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结果的评价分析 |
4.4 农场机具管理的策略的建议 |
4.4.1 农场农机更新策略的建议 |
4.4.2 盘活农场闲余农机资源的建议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评价及贡献分析 ——以黑龙江省30家示范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 |
2.2 农机合作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
2.2.1 农机合作社的内涵 |
2.2.2 农机合作社的特点 |
2.2.3 农机合作社的功能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合作经济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3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与现状 |
3.1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过程 |
3.1.1 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阶段 |
3.1.2 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阶段 |
3.2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
3.2.1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情况 |
3.2.2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扶持政策 |
4 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绩效评价 |
4.1 样本与数据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农机合作社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农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模型建立 |
4.3.1 DID模型 |
4.3.2 模型选取 |
4.3.3 变量选择 |
4.4 模型求解与分析 |
4.4.1 基本估计结果 |
4.4.2 引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
5 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贡献分析 |
5.1 农户收入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
5.1.1 贡献率的介绍 |
5.1.2 农户收入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
5.2 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贡献分析 |
5.2.1 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分析 |
5.2.2 转移性收入的贡献分析 |
5.2.3 财产性收入的贡献分析 |
5.2.4 经营性收入的贡献分析 |
6 促进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政策建议 |
6.1 完善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 |
6.2 加强合作社产品品牌化建设 |
6.3 引导农户土地流转 |
6.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规模化经营的水稻生产机器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综述 |
1.3.2 农业技术需求研究综述 |
1.3.3 农机选型研究 |
1.3.4 农机优化配备研究综述 |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机械化 |
2.1.2 农业规模化经营 |
2.1.3 农业机器系统 |
2.2 理论基础 |
2.2.1 耕地流转理论 |
2.2.2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理论 |
2.2.3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的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经营规模预测研究 |
3.1 水稻产业发展时空特征分析 |
3.1.1 水稻产业发展时序特征 |
3.1.2 水稻产业的空间特征 |
3.2 耕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构建因素分解模型 |
3.2.2 数据来源 |
3.2.3 影响因素评价分析 |
3.3 稻区可流转耕地面积预测 |
3.3.1 构建耕地流转预测模型 |
3.3.2 确定模型参数 |
3.3.3 2020耕地流转预测 |
3.3.4 水稻产区耕地流转面积 |
3.4 经营规模预测 |
3.4.1 水稻产区经营规模现状 |
3.4.2 经营规模预测方法 |
3.4.3 2020年稻区耕地经营规模预测结果 |
3.4.4 不同经营模式规模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规模化经营下水稻生产技术供给与需求研究 |
4.1 水稻生产技术成熟度分析 |
4.1.1 面向农机推广机构调研 |
4.1.2 技术成熟度结果分析 |
4.2 规模化经营下水稻生产技术需求分析 |
4.2.1 面向规模经营主体调研 |
4.2.2 技术需求结果分析 |
4.3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选用结果 |
4.3.1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 |
4.3.2 机械化技术配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水稻生产机器选型研究 |
5.1 选型原则 |
5.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5.2.1 基本原理 |
5.2.2 评判程序 |
5.3 建立评判因素指标集 |
5.3.1 指标选择 |
5.3.2 选择评价机型 |
5.3.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5.4 确定指标权重 |
5.5 构建隶属函数 |
5.6 确定机器评价指标值 |
5.6.1 确定方法 |
5.6.2 机器评价指标值结果 |
5.7 隶属度计算 |
5.8 评价结果汇总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规模化经营下水稻生产机器优化配置研究 |
6.1 水稻生产机器配备原则与程序 |
6.1.1 配备原则 |
6.1.2 决策程序 |
6.2 水稻生产机器配备约束环境与目标分析 |
6.2.1 约束环境 |
6.2.2 配备目标 |
6.3 构建模型 |
6.3.1 变量选择 |
6.3.2 目标函数 |
6.3.3 约束方程 |
6.4 具体案例 |
6.4.1 水稻机械化作业工艺安排 |
6.4.2 作业机具选择 |
6.4.3 水稻机收适时性损失系数确定 |
6.4.4 机器关键参数 |
6.4.5 设变量、编目标函数与约束方程 |
6.4.6 规划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A 面向江苏基层农机部门调研分布 |
附录B 农机化技术需求问卷调查表 |
附录C 面向水稻规模经营主体的调研问卷 |
(4)作物机械收获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甜菜收获机械 |
1.1 分段式甜菜收获机械 |
1.2 联合式甜菜收获机械 |
2 甘蔗收获机械 |
2.1 甘蔗剥叶断尾装置 |
2.2 整杆式甘蔗收获机 |
3 大蒜收获机械 |
3.1 分段式大蒜收获机 |
3.2 联合式大蒜收获机 |
4 叶菜收获机械 |
5 结论 |
(5)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集群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2.1 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2.3 农机产业集群的基本界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
3.1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 |
3.2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条件 |
3.3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 |
3.4 实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及阶段识别 |
4.1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规律 |
4.2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机制 |
4.3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识别方法 |
4.4 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
5.1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特征 |
5.2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5.3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对策 |
6.1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
6.2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油菜机械化收获及割晒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案、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第二章 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设计要求 |
2.2 割台结构总体设计方案 |
2.3 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
2.4 割台结构和工作参数 |
2.5 割台的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2.6 小结 |
第三章 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的设计 |
3.1 切割系统 |
3.1.1 切割装置总成 |
3.1.2 分禾装置总成 |
3.2 输送系统 |
3.2.1 拨齿输送链总成 |
3.2.2 面罩总成 |
3.3 传动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和运动参数对放铺质量的影响 |
4.1 油菜放铺质量的衡量参数 |
4.2 虚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
4.2.1 油菜茎秆模型的建立 |
4.2.2 基于ADAMS动力学参数化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3 基于ADAMS仿真约束关键步骤 |
4.3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4.3.1 出口板倾斜角度对铺放质量影响 |
4.3.2 输送链速度对铺放质量影响 |
4.3.3 割台倾斜角度对铺放质量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试制 |
5.1 第一轮卧式油菜割晒机试制 |
5.1.1 第一轮样机结构 |
5.1.2 样机试制 |
5.1.3 样机田间试验及改进 |
5.2 第二轮卧式油菜割晒机试制 |
5.2.1 样机试制 |
5.2.2 样机田间试验及改进 |
5.3 田间试验 |
5.3.1 割晒前期数据测量 |
5.3.2 割晒作业过程及数据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农业机械报废依据及标准 |
1.2.2 国内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研究及现状 |
1.2.3 国外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研究及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绩效评价 |
2.1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的影响 |
2.1.1 对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的影响 |
2.1.2 对农户购机行为的影响 |
2.2 浙江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研究 |
2.2.1 浙江省农业机械保有及发展情况 |
2.2.2 浙江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工作开展情况 |
2.2.3 浙江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工作效果分析 |
2.2.4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工作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数据来源说明 |
3.2 参与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的主体认知情况 |
3.3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 |
3.3.1 促进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 |
3.3.2 制约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建立的因素 |
3.3.3 小结 |
第四章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框架与规则构建 |
4.1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1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机动车报废更新制度及经验借鉴 |
4.1.2 定海区农机报废更新补偿试点工作经验借鉴 |
4.2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的基本框架构建 |
4.2.1 管理方面 |
4.2.2 技术方面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鼓励引导与强制执行相结合 |
5.2.2 提高农业机械检测装备和水平 |
5.2.3 明确农业机械报废工作的实施主体 |
5.2.4 重新赋予农机主管部门的上路执法权 |
5.2.5 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力度 |
5.2.6 加强对报废农机回收机构的监管和扶持 |
5.2.7 提高农机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
5.2.8 拓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范围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定海区农机户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情况调查表 |
附录 2:定海区报废农业机械回收点情况调查表 |
附录 3:定海区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报废更新的看法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秸秆还田机械推广应用 |
2.1 水稻、小麦联合收割机秸秆切碎装置 |
2.2 水田秸秆还田机 |
2.3 秸秆粉碎还田机 |
2.4 反转灭茬机 |
2.5 免耕播种机械 |
3 麦秸秆水田机械化还田配套技术 |
3.1 撒施基肥 |
3.2 放水泡田 |
3.3 控制作业水层 |
4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工艺路线 |
4.1 小麦秸秆还田 |
4.1.1 水田秸秆还田。 |
4.1.2 旱田秸秆还田。 |
4.2 水稻秸秆还田 |
4.3 玉米秸秆还田 |
5 秸秆还田机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
5.1 现有秸秆还田机存在问题及改进分析 |
5.1.1 水稻、小麦联合收获机秸秆切碎装置。 |
5.1.2 水田秸秆还田机。 |
5.1.3 稻、麦秸秆粉碎机。 |
5.1.4 反转灭茬机。 |
5.2 新型秸秆还田机发展趋势 |
(10)“三部”联合发文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要求 |
2. 实施范围 |
3. 补贴对象 |
4. 机具种类 |
5. 补贴标准 |
6. 操作程序 |
7. 工作要求 |
四、宁波五马力小型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浓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器系统优化配备[D]. 李树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2]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评价及贡献分析 ——以黑龙江省30家示范社为例[D]. 张一豪.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 [3]基于规模化经营的水稻生产机器系统优化研究[D]. 王桂民. 江苏大学, 2017(01)
- [4]作物机械收获技术研究进展[J]. 张萌璐,孙志锋,孙志栋,陈权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4)
- [5]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 何琼.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6]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的研制[D]. 何健.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7]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李乾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8]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 何毅.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07)
- [9]2012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J]. 赵超. 中国农机监理, 2012(12)
- [10]“三部”联合发文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启动[J]. 本刊编辑部. 当代农机,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