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斧头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邢金娣[1](2021)在《基于物候特征的长江中游典型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类群遥感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生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平衡、和恢复等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生态与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水生植物大面积减少,部分群落已经从湖泊中消失。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大范围和周期性的特点,具有常规水生植物监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选取了长江中游五个典型的中小型浅水湖泊为研究区,本研究以1990年~2020年Landsa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水生植物不同类群物候参数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基于物候特征的水生植物类群遥感分类算法,从而分析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不同年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演变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的光谱特征发现通过单一的光谱信息无法准确分类不同类群水生植物,借助物候特征差异则可以实现该目标。这是因为挺水植物的NDVI值全年大于零且生长季较长,浮叶植物生长季也比较长,能够持续到11月份,而漂浮植物的生长季较短,能持续到10月份。基于该物候特征构建的遥感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83.33%,Kappa系数为0.7687。(2)在空间分布上,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沿岸浅水区,浮叶植物分布在挺水植物外围,漂浮植物除了分布在浮叶植物附近之外,也会向靠近湖心的地方漂浮。在年际尺度上,水生植物的变化特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0年到1999年间,水生植物生长旺盛,物种丰富,空间面积也比较大。该阶段龙感湖水生植物以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为主,其他湖泊以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主。2000年到2010年,洪湖、梁子湖、长湖以及斧头湖的漂浮植物大量发育,水生植物以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主;龙感湖则是挺水植物大量发育,挺水植物成为该阶段的主要水生植物。2011年到2020年,各湖泊水生植物覆盖面积都呈减小的趋势,洪湖、梁子湖、长湖以及斧头湖的漂浮植物减少,浮叶植物增加,水生植物重新以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主,但水生植物的规模已无法与90年代相比。龙感湖则是挺水植物大量减少,水生植物重新以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为主。面对不同的极端气候事件,水生植物响应不同。洪水发生后,水生植物各类群面积都大量减小,洪水退后漂浮植物首先恢复,之后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逐渐恢复。春季大旱发生时,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大量发育,促使水生植物结构的演变方向发生改变。(3)年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对水生植物的影响并不显着。春季水位、夏季水位与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面积变化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对漂浮植物的面积变化影响不大。春季水位较高会抑制种子萌发,夏季水位较高会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随着水深梯度的变化,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沿岸浅水区,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最大适应水深一般为3米左右。漂浮植物随风漂浮的特性使其在4米左右水深处也能够被观察到。围网养殖等人类活动显着影响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
吴志刚,熊文,侯宏伟[2](2019)在《长江流域水生植物多样性格局与保护》文中指出为对长江流域尺度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以不同时期发表的长江流域水生植物相关文献、专着等为基础资料,选取了22种环境因子,分析了长江流域水生植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并应用MaxEnt软件建立物种分布模型预测流域水生植物适生区及主要影响变量。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已报道分布的水生维管植物共有298种,隶属于52科、121属,占我国水生维管植物物种数的57.6%,是我国水生植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其中长江中游流域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长江流域水生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水系对于水生植物的隔离效应较小,而河湖一体的特征使得中下游各流域物种组成较为相近。MaxEnt模型结果表明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以及连接三湖的中游干流、下游干流流域是水生植物的适生区域。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长江流域水生植被出现了明显的退化,建议建立以"两湖"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整体保护体系,设立或更新现有保护区和管理区时应兼顾水生植被的保护。
李娜,杨磊,邓绪伟,汪正祥,李中强[3](2018)在《湖泊形态与水生植物多样性关系——以长江中下游湖群典型湖泊为例》文中指出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并结合GIS方法对长江中下游9个湖泊岸线形态演变和水生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一些湖泊岸线长度和计盒维数均显着降低;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湖泊岸线发育系数和湖泊计盒维数均与水生植物多样性呈显着相关;湖泊岸线形态特征显着影响沉水、漂浮植物物种多样性。本研究表明湖泊岸线形态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及分布影响显着,保护湖泊岸线形态对维持水生植物多样性及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郭葳[4](2016)在《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时空格局》文中研究说明水生植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体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净化水体、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自然因素和人类干扰导致水生植物固有的生存环境丧失,如河流挖沙破坏了河床原有的形态,大坝建设导致水位和水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这些人类干扰因素的存在改变了河流等水体的自然演变过程,造成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和群落结构的显着变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结构简化。目前,关于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分布格局多集中在湖泊等静水水体中,对河流等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野外生态学研究方法,于2013年10月和2014年6月两次对汉江中下游的十二个典型代表性江段的水生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分布、生物量等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研究了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的群落演替,探讨了影响汉江水生植物群落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次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汉江中下游主要水生植物共有69种,隶属于28科49属,其中挺水植物18种,沉水植物12种,浮叶植物4种,漂浮植物5种,湿生植物达到30种。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优势种主要是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南获(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var.gongchai)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2)属分布区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属的分布区中世界分布属占优势(占总属数的46.93%),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占总属数的20.41%)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占总属数的12.24%)均占较高比例,泛热带分布类型及热带分布类型占据比例均较小,表明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的性质。(3)调查显示汉江中下游a-多样性在各江段表现出不规则变化趋势,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汉江中下游α-多样性的三个峰值出现在谷城江家洲、宜城窖湾和潜江泽口江段,而三个谷值则出现在襄阳钱营、荆门沙洋和武汉宗关江段。β-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丹江口和钱营的β-多样性值最高(β=1)。宜城窑湾、潜江泽口和天门岳口的β-多样性较高,均高于0.8。宗关江段的β-多样性值最低,为0。(4)群落调查分析表明:汉江中游优势群丛为沉水植物群丛,主要为穿叶眼子菜 + 微齿眼子菜(Ass.Potamogeton perfoliatus+Potamogeton maackianus)群丛、竹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Ass.Potanogeton malaianus+P.perfoliatus)群丛、轮叶黑藻 + 篦齿眼子菜(Ass.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sbrghii+Potamogeton pectinatus)群丛。汉江下游优势群丛为挺水或湿生植物群丛,主要包括水毛花-喜旱莲子草(Ass.Scirpus triangulates-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群丛、喜旱莲子草(Ass.A.philoxeroides)群丛和芦苇+南荻(Ass.Phragmites australis + 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var.gongchai)群丛。(5)结合早期研究分析表明近十年来汉江中游江段沉水植物优势群落变化明显;下游呈现出由沉水植物群落向挺水植物群落演替的格局。挖沙和污染等人类干扰以及水位波动、河流底质、水质和植物繁殖策略等自然因素可能是导致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优势种变化和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呼诺[5](2016)在《永定河北京段近自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维管束植物在稳定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并维持其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生存状况是对水环境现状变化的响应,是评估水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是水生态调查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北京地区地表水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本论文选题密切结合北京市水生态监测调查与研究项目,主要以北京地区永定河为例,对19个河段的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类型及盖度、以及水土保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自然性生态评价。论文中详细调查并介绍了项目情况及流域内自然水文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并且根据地域特点,在多方查询、请教专家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评价过程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针对永定河流域共19个河段进行了自然性生态评价,并提出建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一方面分析了北京永定河流域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特征,另一方面对研究区流域进行了自然性生态评价,初步探讨不同因素对水生植物群落的影响,为流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正确评价地表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杨磊[6](2015)在《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湖泊形态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以江汉湖群七个湖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泊岸线形态变化显着影响水生植物生长、分布和多样性变化,研究湖泊岸线形态变化对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变化的影响对于恢复受损的湖泊生态系统,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断面法并结合GIS和GPS技术,分析江汉湖群洪湖、梁子湖、长湖、西凉湖、斧头湖、黄盖湖和武湖七个湖泊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并通过野外调查和分析前人的工作,调查了江汉湖群七个湖泊的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变化格局,采用统计方法研究研究江汉湖群湖泊形态特征、演变趋势与水生植物多样性、演替格局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2013年梁子湖、洪湖、长湖、西凉湖、斧头湖、黄盖湖和武湖各分布有水生植物110种、94种、68种、75种、60种、51种和54种,其中,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蓼科植物为优势类群。根据水生植物生活型划分,七个湖分别各有沉水植物18种、11种、6种、8种、9种、4种、4种;浮叶植物8种、7种、2种、3种、3种、4种、4种;漂浮植物7种、5种、5种、4种、5种、2种、2种;挺水植物6种、4种、4种、3种、4种、5种、5种;湿生植物71种、66种、51种、57种、41种、36种。(2)与20世纪9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梁子湖水生物种数在过去的近25年内增加了18种,其中,沉水植物增加了 2种,浮叶植物减少了 6种,漂浮植物减少1种,湿生挺水植物增加了 23种;洪湖水生植物物种数减少了 30种,其中,沉水植物减少了 8种,浮叶植物减少5种,漂浮植物减少了 4种,湿生挺水植物减少了 13种;长湖水生植物物种数增加了 28种,其中,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均减少了 4种,湿生挺水植物增加了36种,漂浮植物种数与2013年持平;斧头湖水生植物物种数减少了 43种,其中,沉水植物减少8种,浮叶植物减少11种,漂浮植物减少4种,湿生挺水植物减少了 20种;武湖水生植物物种数在过去的25年内减少了 4种。总的来说,江汉湖群各个湖泊水生植物物种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除湿生挺水植物外,其他生活型的水生植物种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从优势科来看,在这25年间,各湖泊水生植物优势科变化不大。总体而言,江汉湖群各个湖泊水生植物物种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除湿生挺水植物外,其他生活型的水生植物种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分析显示湖泊淤积、围湖造田等破坏湖泊天然岸线的行为和靠近湖岸区域围网养殖均会对水生植物生境造成破坏,影响湖泊水生植物的多样性。(3)江汉湖群各湖泊周长、面积与历史时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周长看,江汉湖群各湖周长呈下降趋势,2013年梁子湖、洪湖、长湖、西凉湖、斧头湖五个湖泊的周长分别比1991年减少了 168km、161km、78km、281km、208km,同比减少了 54%、27%、25%、58%、62%,湖泊岸线长度减少速度比较快。从面积来看,江汉湖群湖泊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处于快速下降阶段,80年代以后各湖面积减少趋势减缓甚至有所回升。2013年梁子湖、洪湖、长湖、西凉湖、斧头湖、黄盖湖、武湖七个湖泊面积与各湖泊面积历史最大时期减少了 54%、67%、37%、58%、63%、77%、92%,较 20 世纪 50 年代分别减少了 20%、63%、12%、27%、24%、27%、28%,而与1991年相比,梁子湖面积减少了 4.3km2,洪湖面积减少了 101.4km2,长湖面积增加了 5.9km2,西凉湖面积增加了 11.9km2,斧头湖面积增加了 4.3km2,黄盖湖面积减少了 12.2km2,武湖面积增加了 1.8km2。从湖泊岸线发育系数来看,七个湖泊岸线曲折程度依次为梁子湖、长湖、西凉湖、斧头湖、洪湖、武湖、黄盖湖,湖泊岸线发育系数分别为14.56、11.27、10.4、7.86、4.96、4.82、3.35,反映出梁子湖、长湖、西凉湖、斧头湖湖岸结构相对复杂,与历史资料的记录比较吻合;(4)相关性分析表明江汉湖群七个湖泊的岸线发育系数(SDI)与水生植物科、属的数量和漂浮植物的数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0.05(双侧)水平上显着相关,七个湖泊的周长面积比(L/A)与浮叶植物、挺水植物种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0.05(双侧)水平上显着相关。说明了江汉湖群湖泊岸线形态特征与湖泊水生植物科数、属数量和浮叶、漂浮、挺水植物数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湖泊岸线越复杂、破碎程度越高,水生植物多样性越高,而湖泊岸线形态特征对挺水和湿生植物的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任智智[7](2014)在《蠡湖水植物演变与水生态健康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蠡湖作为无锡市的城市内陆湖泊,对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早期的过度索取使得蠡湖水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为重建清水碧波型的蠡湖,无锡市政府自2003起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因此如何评价各种水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估体系急需建立。水生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与水生态系统建立了长期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但对湖泊水生态系统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着负效应,而水生态系统中各种环境因子同样影响着水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得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分布状况来对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成为可能。本文通过根据不同的生境将蠡湖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对区域内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四种生活型植物分别进行调查,对比蠡湖工程实施前的水生植物与水生态健康的状况,综合各个区域已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实施后水体水质和底泥的理化性质在各工程区的变化趋势,以及将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3)、生物量(>1000g/m2)、覆盖率(>30%)作为湖泊健康标准对蠡湖水生态健康进行评估,并预测蠡湖水生植物下一阶段的演变趋势。通过在一年内不同季节的现场实测及实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蠡湖水生植物物种已经恢复至20科25属25种,沉水植物7种,漂浮植物5种,挺水植物9种,浮叶植物4种。(2)蠡湖经过各种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蠡湖水生态健康已经得到改善,且有较好的稳定性,但仅局限于蠡湖湖滨带区域,湖体敞水区水生植物仍没有得到恢复。(3)水生植物物种数(3.21种/km2)已经恢复至中等水平,对水质净化较好的沉水植物得到了较好恢复,在全湖滨岸带均有分布,水生植物香农多样性指数(2.48)显示蠡湖现阶段仍处于中度污染,水体平水期与枯水期处于Ⅲ类水质,丰水期处于ⅣV类水质,全湖湖滨带水生植物群丛生物量均到达1000g/m2以上,但水生植物覆盖度仅10.07%,距离良好湖泊的30%还有较大差别。(4)水体COD、水体以及底泥氮磷指标与水生植物指标之间有着显着的正相关性,且其浓度基本处于对水生植物生长有利的范围,说明各种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使得蠡湖水体与底泥健康状况已经得到改善,能够为水生植物的进一步恢复演变提供了先决条件。(5)湖体滨岸带现阶段处于以耐污性较强的菹草、金鱼藻、芦苇、香蒲、野菱、荇菜、水鳖为优势群丛的演变阶段,现阶段各种修复工程的进行以及已恢复的滨岸带水生植物对水体的改善作用,有望使得水体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使得耐污性小的植物得到恢复,且蠡湖水生植物有望从湖体滨岸带往湖体敞水区进行演变。综上,蠡湖现阶段处于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初级阶段,湖体水生植物借助于各种修复工程的进行得到恢复的同时反过来对水环境进行改善,已恢复水生植物生长稳定,水生植物有望从滨岸带至湖体敞水区进行逐步演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为确保这一演变过程的进行,建议加强环湖河流沿线的控源截污和生态恢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各种因子,并且使蠡湖与周边河道相贯通,保持蠡湖水质的持续和稳定。另外对于影响沉水植物恢复的环境因子应进一步研究,现阶段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已经处于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的范围,建议对水体透明度、水流速度、水深等因素对沉水植物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郝孟曦[8](2014)在《江汉湖群主要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以梁子湖、长湖、斧头湖及涨渡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不合理的人为干扰使得水生植物资源逐渐枯竭,江河筑坝阻断了水生生物的扩散路径,围湖造田使得湖湾及沿岸带水生植物的生境丧失,排污入湖使得水质恶化,过度养殖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导致湖泊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对水生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在2011年湖泊调查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研究了江汉湖群主要代表性湖泊梁子湖、长湖、斧头湖及涨渡湖的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水生植被分布、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规律,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水生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了影响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驱动机制,并提出了江汉湖群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水生植物种类和优势种来看,江汉湖群典型代表性湖泊水生植物物种和优势种均发生一定程度变化。近几十年来,梁子湖水生植物资源均较为丰富,1982—2011年间沉水植物优势种变化不大,依然是菹草、密齿苦草、马来眼子菜,但挺水植物菰和浮叶植物菱由原来的伴生种或亚优势种变为优势种,种类上增加了外来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和凤眼莲以及人工引种的纽氏伊乐藻;在1985—2011年间,长湖水生植物在物种种类、数量及优势种方面变化明显,其中眼子菜科的水生植物种类明显减少,一些优势种类如微齿眼子菜等物种基本消失,而挺水植物菰、狭叶香蒲以及外来物种喜旱莲子草和凤眼莲成为该湖泊的优势类群;斧头湖在1988—2011年间水生植物种类及优势种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睡莲、弯果茨藻、草茨藻和纤细茨藻等消失,原来的优势种微齿眼子菜、密齿苦草和轮叶黑藻等变为亚优势种或伴生种,还人工引种纽氏伊乐藻;涨渡湖在1992—2011年间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及优势种都有明显增加,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更加丰富,菱一直是该湖的主要优势种,增加了稗、水蓼、狭叶香蒲和外来入侵凤眼莲、喜旱莲子草等优势种。(2)从优势群丛变化来看,江汉湖群代表性湖泊优势群丛类型和数量均变化显着。梁子湖水生植物群落在数量及类型上都有显着变化,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马来眼子菜群丛现只在部分水域零星分布不成群落,新增的优势群丛有莲+芡实群丛和水蓼群丛等挺水植物群丛,梁子湖正在经历由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群落逐步演替为以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为优势群落的过程;长湖水生植物群落在数量及类型上都有明显变化,优势沉水植物群丛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简单化,新增的优势群丛有凤眼莲群丛、菰群丛和莲群丛等,长湖正在经历由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群落逐步演替为以挺水植物+漂浮植物为优势群落的过程;斧头湖水生植物群丛在类型和数量上都有较大变化,出现了分布面积较大的挺水植物群丛和以凤眼莲为优势种的漂浮植物群丛,穗花狐尾藻及金鱼藻所组成的群丛成为斧头湖新的优势沉水植物群丛,斧头湖正在经历由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群落逐步演替为以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为优势群落的过程;涨渡湖挺水植物群丛数量和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都有增加,而浮叶植物群丛一直是以菱为优势种,沉水植物群丛变化并不明显,大面积种植的粗梗水蕨与入侵种凤眼莲形成新的群丛,大量繁殖的喜旱莲子草也迅速形成新的群丛。(3)从植被覆盖率及生物量上看,梁子湖、长湖、斧头湖及涨渡湖水生植被覆盖率、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都呈现下降趋势。30年间梁子湖水生植被覆盖率从100%减少到14.42%,单位面积生物量从4420g/m2下降到99.52g/m2,全湖总生物量下降了88.33%;26年间,长湖水生植被覆盖率从90.8%减少到4.2%,单位面积生物量从1537.5g/m2下降到193.5g/m2,全湖总生物量下降了87.5%;23年间,斧头湖水生植被覆盖率从80.5%减少到6.9%,单位面积生物量从3115g/m2下降到406g/m2,全湖总生物量下降了91.96%。(4)CCA分析结果表明总氮浓度和总磷浓度是影响梁子湖、长湖、斧头湖和涨渡湖水生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表明大规模围网围栏养殖、围堤建坝、肆意排放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过量使用农业化肥、水体富营养化和旅游观光等是造成江汉湖群主要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李中强,任慧,郝孟曦,张萌,徐军[9](2012)在《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研究》文中提出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结合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研究了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8—2009年近20年间斧头湖水生植物种类和优势种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一些对干扰较为敏感的种类如睡莲已经消失,原来的优势种如微齿眼子菜、密齿苦草和轮叶黑藻等变为亚优势种或伴生种;同时出现一些人工栽培外来水生植物。斧头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自然演替到目前阶段人为控制下的人工演替,群落演变剧烈,其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群丛数量和结构以及水生植被总生物量均变化明显,经历一个多(高)—少(低)—多(高)过程。研究表明围网养殖、刈割、引种等人为活动、水生植物生活史、繁殖策略以及水位波动等自然因素可能是引起斧头湖水生植被演变剧烈的主要原因。
孔令阳[10](2012)在《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以湖北省梁子湖、网湖、斧头湖、涨渡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保持湖泊重要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近些年来,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湖泊湿地正面临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及人类自身安全。因此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有利于对湖泊生态系统实施科学管理,维护与保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实现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充分野外调查和大量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者Costanza提出的衡量一般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结合江汉湖泊湿地实际情况并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去掉带有重复信息和删除不易获得的指标,将社会经济指标、维持湖泊自身生态平衡指标以及外界干扰因素指标等构成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的生态健康评估指标初始指标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由“很健康、健康、亚健康、微病态、病态”五个等级构成的评价等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作为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最终建立完整的江汉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完成对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与上世纪50年代对比,各湖泊面积均大幅度减小,湖泊形态特征发生改变,水位下降、蓄水量减少,与长江的水体交换能力下降甚至断绝,湖泊环境不断恶化;目前各湖泊水质状况均较差,氮磷含量超标,营养水平为富营养水平,面临生态失衡危险。同时,不适当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湖泊生态系统构成了极大压力,许多湖泊的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空间异质性降低,生物栖息的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其直接表现为水生植物覆盖面积下降、分布区减少,水生生物大量减少以至灭绝,群落中敏感种群减少,物种多样性不断下降。湖泊湿地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江汉湖群湖泊生态健康评价值较低,在四个研究对象中梁子湖健康评分最高,为70.95%,属于健康水平;斧头湖的评价值最低,为55.98%,属于亚健康水平;网湖和涨渡湖生态健康得分分别为64.51%和57.60%,属于亚健康水平。评价结果与各湖水质状态、环境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该研究结果表明江汉湖群湖泊除极少数湖泊处于健康水平外,大多处于亚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对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开展湖区污染综合防治,以保证江汉湖泊的生态健康和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维持区域生态安全。
二、斧头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斧头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候特征的长江中游典型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类群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生植被类群遥感监测方法 |
1.2.2 水生植被时空格局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概况 |
2.1.2 水生植物 |
2.2 研究数据 |
2.2.1 卫星数据 |
2.2.2 野外调查数据 |
2.2.3 其他辅助数据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双波段增强型植被指数 |
3.2 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 |
3.3 K-Means聚类法 |
3.4 精度验证分析 |
3.5 相关性分析和趋势检验 |
第四章 基于物候特征的水生植物类群分类 |
4.1 水生植物类群光谱特征分析 |
4.2 水生植物类群物候特征分析 |
4.3 水生植物类群时空变化分析 |
4.3.1 水生植物分类结果与精度验证 |
4.3.2 水生植物类群空间变化分析 |
4.3.3 水生植物类群面积变化分析 |
第五章 水生植物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
5.1 气象因素 |
5.1.1 温度和降雨对水生植物演变的影响 |
5.1.2 水位变动对水生植物演变的影响 |
5.2 人类活动 |
第六章 讨论 |
6.1 影像获取时间对植被提取的影响 |
6.2 影像质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 |
6.3 湖泊边界范围的划定对结果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湖泊形态与水生植物多样性关系——以长江中下游湖群典型湖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水生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资料收集 |
1.3 湖泊形态特征数据获取 |
(1) 岸线发育系数 |
(2) 岸线计盒维数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湖泊形态特征变化 |
2.2 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 |
2.3 湖泊形态特征与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
3 讨论 |
3.1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形态的演变及水生植物变化 |
3.2 长江中下游湖泊形态与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及保护意义 |
(4)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时空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生植物的定义 |
1.2 水生植物的特点及分类 |
1.3 水生植物及河流湿地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汉江中下游范围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 |
2.1.5 水质及环境 |
2.2 样地样带选取与设置 |
2.3 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调查采样方法 |
2.4 多样性分析方法 |
2.5 群落重要值计算及群落命名 |
第3章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
3.1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 |
3.2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区系分析 |
3.2.1 世界性分布型 |
3.2.2 热带性质分布型 |
3.2.3 温带性质分布型 |
3.2.4 结论 |
第4章 汉江中下游各江段水生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 |
4.1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季节变化格局 |
4.1.1 丹江口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2 江家洲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3 张湾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4 钱营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5 窑湾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6 皇庄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7 沙洋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8 泽口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9 岳口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10 仙桃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11 蔡甸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1.12 宗关江段水生植物季节变化 |
4.2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空间格局 |
第5章 近十年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与群落时空演替及影响因素 |
5.1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与优势种变化 |
5.2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变化 |
5.3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时空演替的影响因素 |
5.3.1 自然因素 |
5.3.2 人为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名录 |
附录2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典型群落图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5)永定河北京段近自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1 水生植物的定义 |
1.3.2 群落生态学 |
1.3.3 河溪的概念 |
1.3.4 河溪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貌及水文概况 |
2.3 气象及植被概况 |
2.4 水土流失及治理概况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野外调查方法 |
3.2.1.1 选择参考流域 |
3.2.1.2 流域综合调查 |
3.2.1.3 流域利用方式及河岸植被调查 |
3.2.1.4 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采集与鉴定方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4 流域近自然生态评价 |
4.1 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
4.2 流域近自然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4.3 流域近自然评价隶属度及评价标准 |
4.3.1 隶属度函数 |
4.3.1.1 定性评价的隶属度计算 |
4.3.1.2 定量评价的隶属度计算 |
4.3.2 评价指标标准 |
4.3.2.1 总体标准 |
4.3.2.2 定性评价标准 |
4.3.2.3 定量评价标准 |
4.3.3 流域近自然评价等级标准 |
5 永定河流域的近自然评价 |
5.1 永定河近自然生态评价结果及分析 |
5.1.1 地貌特征评价 |
5.1.1.1 河床的动态变化 |
5.1.1.2 河床材料的透水性 |
5.1.1.3 两岸土地的利用方式 |
5.1.1.4 岸坡的结构 |
5.1.1.5 人造水利工程措施的个数 |
5.1.2 生态特征评价 |
5.1.2.1 岸坡植被覆盖情况 |
5.1.2.2 底栖生物生境条件 |
5.1.2.3 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生长情况 |
5.1.2.4 缓冲带植被宽度 |
5.1.2.5 缓冲带植物丰富度 |
5.1.2.6 缓冲带结构完整性 |
5.1.2.7 浮游植物丰富度 |
5.1.2.8 浮游动物丰富度 |
5.1.2.9 底栖动物丰富度 |
5.1.3 水文特征评价 |
5.1.3.1 气味 |
5.1.3.2 清澈程度 |
5.1.3.3 能见度 |
5.1.3.4 酸碱度 |
5.1.3.5 溶解氧含量 |
5.1.3.6 总磷含量 |
5.2 永定河流域的近自然总体评价 |
6 永定河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 |
6.1 永定河主要水生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类型 |
6.2 永定河水生植物群落结构 |
6.3 从水生植物角度分析永定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 |
6.4 从水生植物角度对永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建议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6)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湖泊形态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以江汉湖群七个湖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江汉湖群及其重要性 |
1.2 形态特征与水生植物多样性间的关系 |
1.3 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1.4 湖泊形态特征及对水生植物影响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梁子湖湖区概况 |
2.1.2 洪湖湖区概况 |
2.1.3 长湖湖区概况 |
2.1.4 斧头湖湖区概况 |
2.1.5 西凉湖湖区概况 |
2.1.6 黄盖湖湖区概况 |
2.1.7 武湖湖区概况 |
2.2 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 |
2.4 湖泊形态特征及其演变研究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江汉湖群七大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现状及演变格局 |
3.1 江汉湖群七个湖泊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 |
3.1.1 2013年梁子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活型构成 |
3.1.2 2013年洪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活型构成 |
3.1.3 2013年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活型构成 |
3.1.4 2013年西凉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活型构成 |
3.1.5 2013年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活型构成 |
3.1.6 2013年黄盖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活型构成 |
3.1.7 2013年武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变化格局 |
3.2 江汉湖群七个湖泊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格局 |
3.2.1 梁子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 |
3.2.2 洪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 |
3.2.3 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 |
3.2.4 西凉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 |
3.2.5 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 |
3.2.6 武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江汉湖群湖泊形态特征变化及演变趋势 |
4.1 2013年江汉湖群七个湖泊的形态特征 |
4.2 江汉湖群七个湖泊的形态特征变化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湖泊形态特征变化和水生植物变化之间的关系 |
5.1 SDI与各湖泊水生植物科、属、种关系 |
5.2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蠡湖水植物演变与水生态健康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水生植物演变与水生态健康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水生植物在改善水生态健康时的作用 |
1.2.2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健康中起到的环境负效应 |
1.2.3 水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
1.3 研究区域概况调查 |
1.3.1 蠡湖位置 |
1.3.2 水文气象 |
1.3.3 水系特征 |
1.3.4 蠡湖生态修复工程情况 |
1.3.5 蠡湖底层基质、水质的空间差异 |
1.3.6 历史水质变化特征以及水生植物演变情况 |
1.4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蠡湖水生植物生态调查 |
2.1 引言 |
2.2 调研工具与方法 |
2.2.1 调研工具 |
2.2.2 调研方法 |
2.3 蠡湖水生植物不同水期调查结果 |
2.3.1 蠡湖不同水期水生植物物种组成 |
2.3.2 蠡湖不同水期水生植物群丛多样性调查结果 |
2.3.3 蠡湖不同水期各区域Shonnon-Weaver(香农)多样性指数 |
2.3.4 蠡湖全湖Shonnon-Weaver(香农)多样性指数 |
2.3.5 蠡湖水生植物物种分布状况 |
2.3.6 蠡湖水生植物生物量分布状况 |
2.3.7 蠡湖全湖水生植物分布面积以及覆盖率 |
2.3.8 全湖生物量 |
2.4 本章小结 |
2.4.1 平水期调查结果小结 |
2.4.2 丰水期调查结果小结 |
2.4.3 枯水期调查结果小结 |
3 蠡湖环境中理化指标动态监测 |
3.1 引言 |
3.2 监测方法 |
3.2.1 采样与布点 |
3.2.2 监测指标 |
3.2.3 样品测定 |
3.3 监测结果 |
3.3.1 蠡湖环境中总磷动态监测结果 |
3.3.2 蠡湖环境中总氮、氨氮、NO_3~--N动态监测结果 |
3.3.3 蠡湖环境中COD_(Mn)动态监测结果 |
3.3.4 蠡湖环境中F~-动态监测结果 |
3.3.5 蠡湖环境中Cl~-动态监测结果 |
3.3.6 蠡湖环境中SO_4~(2-)动态监测结果 |
3.3.7 蠡湖环境中Ca~(2+)和Mg~(2+)动态监测结果 |
3.3.8 蠡湖环境中K~+动态监测结果 |
3.3.9 蠡湖环境中Na~+动态监测结果 |
3.3.10 蠡湖环境中其它阳离子动态监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蠡湖水生植物演变与水生态健康关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蠡湖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
4.3 蠡湖水生植物演变与水生态系统健康关系研究结果 |
4.3.1 蠡湖全湖水生植物历史演变与水生态健康关系 |
4.3.2 蠡湖水生植物恢复程度与水生态健康状况关系 |
4.3.3 蠡湖全湖水生植物特征演变与水生态健康的稳定性 |
4.3.4 2009年至2013年水生植物的演变与水生态健康稳定性 |
4.3.5 蠡湖水生植物季节性演变与水生态健康稳定性 |
4.3.6 各生态修复工程区水生植物分布趋势分析与讨论 |
4.3.7 各工程区域内水生植物指标与水体、底泥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江汉湖群主要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以梁子湖、长湖、斧头湖及涨渡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生植物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
1.1.1 水生植物的定义 |
1.1.2 水生植物的特点及分类 |
1.1.3 水生植物的功能 |
1.2 影响水生植物的生态因子 |
1.2.1 温度及光照 |
1.2.2 水位及水文气象 |
1.2.3 水质 |
1.2.4 基底结构组成 |
1.2.5 食物网链 |
1.2.6 人为干扰 |
1.3 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意义 |
1.4 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1.2 气候特征 |
2.1.3 水文与水系 |
2.1.4 水化性质及富营养程度 |
2.1.5 社会经济状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水生植物调查方法 |
2.2.2 水质测定方法 |
2.2.3 数据分析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江汉湖群主要湖泊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 |
3.1 梁子湖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
3.2 长湖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
3.3 斧头湖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
3.4 涨渡湖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4章 江汉湖群主要湖泊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演替 |
4.1 梁子湖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群落演替 |
4.1.1 梁子湖水生植物群丛数量及优势群丛的变化 |
4.1.2 梁子湖水生植被覆盖率及生物量的变化 |
4.1.3 梁子湖水生植被分布及时空演替 |
4.2 长湖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群落演替 |
4.2.1 不同时期长湖水生植被群丛类型及优势群丛的变化 |
4.2.2 长湖水生植被覆盖率及生物量的变化 |
4.2.3 长湖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及时空演替 |
4.3 斧头湖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群落演替 |
4.3.1 斧头湖不同时期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 |
4.3.2 斧头湖水生植被覆盖率及生物量变化 |
4.4 涨渡湖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群落演替 |
4.4.1 涨渡湖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
4.4.2 涨渡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时空演替 |
第5章 江汉湖群主要湖泊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驱动机制及保护建议 |
5.1 四个湖泊水生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5.2 四个湖泊水生植被群落演替的驱动机制 |
5.2.1 梁子湖水生植被群落演替驱动机制 |
5.2.2 长湖水生植被群落演替驱动机制 |
5.2.3 斧头湖水生植被群落演替驱动机制 |
5.2.4 涨渡湖水生植被群落演替驱动机制 |
5.3 江汉湖群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9)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1.3 水生植被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斧头湖不同时期水生植物多样性与优势建群种 |
2.2 斧头湖不同时期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变化 |
2.3 斧头湖不同时期水生植被覆盖率及生物量变化 |
2.4 斧头湖水生植被结构和时空演替 |
3 讨论 |
3.1 斧头湖不同时期水生植物多样性与优势建群种 |
3.2 斧头湖水生群落演替及群落演替的驱动机制 |
3.3 水生植被演替的环境意义 |
致谢: |
(10)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以湖北省梁子湖、网湖、斧头湖、涨渡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与湖泊生态健康研究进展 |
1.2.1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
1.2.2 国内外关于湖泊生态健康的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湖泊生态健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成果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预期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典型湖泊生态健康评价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调查及资料收集 |
2.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2.2.3 权重值的确定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环境现状与分析 |
3.1 自然境状况 |
3.2 水环境状况调查 |
3.3 生物资源状况调查 |
3.4 社会经济状况 |
3.5 受威胁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
3.6 江汉湖群所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典型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4.1 江汉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建立 |
4.1.1 初级评价指标 |
4.1.2 评价因子的确定 |
4.2 评价标准的确定 |
4.2.1 评价标准划分依据 |
4.2.2 评价等级的划分 |
4.3 评价模型的选择 |
4.4 典型湖泊生态健康综合评价 |
4.4.1 数据整理 |
4.4.2 权重赋值 |
4.4.3 综合健康指数统计 |
4.5 典型湖泊生态健康评估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5.1 江汉湖泊生态保护建议 |
5.2 论文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表 |
附图 |
四、斧头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候特征的长江中游典型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类群遥感监测研究[D]. 邢金娣.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长江流域水生植物多样性格局与保护[J]. 吴志刚,熊文,侯宏伟. 水生生物学报, 2019(S1)
- [3]湖泊形态与水生植物多样性关系——以长江中下游湖群典型湖泊为例[J]. 李娜,杨磊,邓绪伟,汪正祥,李中强. 植物科学学报, 2018(01)
- [4]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时空格局[D]. 郭葳. 湖北大学, 2016(06)
- [5]永定河北京段近自然评价研究[D]. 呼诺.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6]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湖泊形态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以江汉湖群七个湖泊为例[D]. 杨磊. 湖北大学, 2015(05)
- [7]蠡湖水植物演变与水生态健康关系研究[D]. 任智智.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8]江汉湖群主要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以梁子湖、长湖、斧头湖及涨渡湖为例[D]. 郝孟曦. 湖北大学, 2014(03)
- [9]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研究[J]. 李中强,任慧,郝孟曦,张萌,徐军. 水生生物学报, 2012(06)
- [10]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以湖北省梁子湖、网湖、斧头湖、涨渡湖为例[D]. 孔令阳. 湖北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