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遏制败家子作风(论文文献综述)
赵远兴[1](2021)在《党的群众路线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以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领导陕甘边军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在巩固革命政权和壮大革命力量中,形成了独特的群众工作方法。明镜照形,古事知今。深入总结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和经验,对新时代践行宗旨、增强党性、凝聚人心、推进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彭东明[2](2021)在《一生的长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物小传喻杰(1902-1989):1902年3月出生于平江县嘉义乡一贫农家庭。1926年夏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19日随红六团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1936年7月初,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七七事变"后,历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部长、西北贸易公司经理兼西北农民银行行长、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厅长等,为陕甘宁边区发展、保证军队供给、支援抗日战争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曾作为中共和边区工商界代表随周恩来同志参加国共重庆谈判。
樊孝东[3](2020)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以往有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在研究范畴和视角上,多从宏观层面着眼,微观和个案的考察较为欠缺;在研究时段上,常以1949年为界将边区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与19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割裂开来。然而,对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农业合作化运动而言,一方面,宏观、微观和个案研究应该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考察中共乡村治理的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很多制度在边区时期已经进行过实验或已形成雏形,因此不能将两个时期连接起来就不能完整地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乡村治理政策和实践。本文以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1944—1958)为个案,按照纵向时序对其进行了较长时段的追踪和考察。从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开始,到“农业合伙组”阶段的急剧扩张和退组事件,到“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合并小社成立全村大社与整社,再到尝试向集体农庄过渡和转为高级社的完整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研究。主要探析了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历程中每一阶段的变化和特征,包括中共合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变化,社员入社、退社心态的变化等。并通过对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各个时期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考察,进而探析合作社与国家、社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认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特例到全国典型的变迁过程。耿长锁及其农业生产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标志性人物和示范性村庄,一方面是以耿长锁为代表的乡村精英人物的努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契合了其时国家的政策需要和农民理想。但是,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树立成典型后,随着国家改造和重塑合作社的力度和进程逐步加大和深化,国家与合作社之间的管理边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自主权逐步收缩,特别是关系到社员切身利益的地劳分红比例的变化更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与收益分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袁箐[4](2020)在《微博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传递信息速度快、覆盖信息面广、交互性强等特点的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大众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社交媒体利用自身优势满足了大众获取信息、排解工作、生活压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社交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传媒应有的教育、引导和认知功能,将娱乐功能无限放大,由此引发了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特点的“泛娱乐化”现象。与其他网民群体相比,青年群体朝气蓬勃、求新求异、追求时尚,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本文立足于社交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渐趋泛滥这一社会背景,以及青年对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一客观事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为数据支撑,选取微博这一平台为例,探究泛娱乐化倾向的产生原因及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探讨青年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受到的消极影响。最后,根据前文所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在引导青年提高对泛娱乐化传播内容中不良信息的辨析力与判断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使社交媒体牢记自身责任与义务,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和服务。笔者认为,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青年价值评价庸俗化,青年价值取向偏离化,青年价值目标功利化。为了应对微博泛娱乐化对青年价值观造成的消极影响,应从社会、学校、家庭、青年自身四个方面着手,分别发挥其在青年价值观引导中的协同、主阵地、基础及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国家应完善网络监管,营造风朗气清微博空间,相关传媒管理部门必须对微博热搜进行整顿,以图拓宽先进文化传播渠道;高校应推崇寓教于乐,增强思政课堂趣味性,还要汲取和利用微博传播优势来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必须注重家庭教育,培养青年形成优良品质,还要倡导言传身教,树立适度娱乐的良好榜样;而青年自身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抵制享乐拜金主义,其次还要提高媒介素养,强化信息辨别能力。
张寒[5](2020)在《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倾一县之力,积十年之功,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用最原始的工具“抠”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水长城”——红旗渠,一举解决了困扰林县人民数千年的缺水问题。在一锤一钎一炮中淬炼出来的红旗渠精神,早已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赞扬红旗渠精神,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本研究以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为主线,通过梳理红旗渠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探究红旗渠精神生成背后的“精神密码”,挖掘出更彰显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首先,从历史基石、历史境遇以及历史经验出发,挖掘红旗渠精神生成的历史背景,探寻红旗渠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其次,从理论维度寻求红旗渠精神是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生成的问题,挖掘红旗渠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具体来说,民族精神为其生成奠定了精神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引,党的思想引领激发了林县人民的思想活力,使林县人民实现了行动自觉。最后,从实践维度分析红旗渠精神最终生成的实践要素,探求红旗渠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其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践根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实践模式,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是实践导向,思虑长远、严谨认真是实践要求,实事求是、躬身垂范是实践保证。在明晰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的基础上,探寻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挖掘出其时代价值,即引领人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再出发;铸牢集体主义,迸发集体伟力;弘扬奋斗精神,凸显奋斗价值;发扬工匠精神,锻造敬业品质;践行劳模精神,涵养劳动情怀等五重价值。这对于引领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王蕾[6](2020)在《文学内外的求索: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文中研究说明韩少功,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坛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湖南作家,他凭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体验以及对文学创作地不断深入,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反思,使自己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论文试图去解读韩少功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价值追求,以及在具体的创作指向中把握他独特的精神世界。韩少功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这其中,鲁迅、沈从文以及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成为了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精神向导。因此,论文将通过上述几位作家与韩少功的精神联结,分别从韩少功的文化启蒙、文学寻根、文学思想建构的开放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来进行阐释和论证,以深度剖析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具体来说,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是在他坚持不懈的人文关怀、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行合一的文化实践之中完成的。因此,论文的四个章节也将从上述几个维度来进行展开。论文的第一章将主要分析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缘由。第一部分以韩少功人生历程中的四个主要阶段为时间纵轴,阐释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具体路径。韩少功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文学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特定文化语境,既是他独特的创作心理和写作方式形成的重要来源,也是他创作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第二部分将具体解读韩少功对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定位。第三部分将侧重分析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构成之源、主要内涵和突出特征。一方面他受“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的浸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守着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之责。另一方面,鲁迅、沈从文、米兰·昆德拉的文学理论对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精神导向作用。第二章到第四章将对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及价值追求的具体表现作详细的论述。第二章将集中论证韩少功在鲁迅精神指引下文化“启蒙”意识的自觉形成。本章的第一节将鲁迅生存意义上的价值选择“火与剑”式的激烈批判与韩少功“中和”式的坚持与抵抗进行比较,分别从不同的历史语境中阐释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及价值立场的坚守。第二节将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和韩少功笔下知识青年的人生轨迹和前途命运进行关注,试图去审视不同时代背景下知识群体生存境遇的异同。章节的最后,对鲁迅与韩少功在文化“启蒙”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方式进行比较,将“国民性”批判作为鲁迅与韩少功的精神联结,重点突出韩少功对鲁迅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开拓。第三章将“寻根”作为本章的论述基点。沈从文对“生命优根”的执着追寻,对韩少功的文学“寻根”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第一节将对“寻根”母题进行简要探析,解读传统寻根视域下“优根”与“劣根”之选所产生的不同文化意义,并分析“寻根”视域下湖湘文化与巫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与第三节将分别论述沈从文的“乡下人”寻根与韩少功的“外乡人”寻根,在比较他们各具特色的“寻根”路径中,重点分析韩少功新时期文学“寻根”所产生的时代意义。第四章将重点分析韩少功在米兰·昆德拉小说理论指引下个人创作思想的建构以及具体表达。八十年代中期,韩少功译介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至中国内地并引起强烈反响,韩少功本人也深受昆德拉创作思想的影响。从对“存在”的找寻、文体试验的践履,到拒绝“媚俗”坚守住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立场……韩少功在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中一次次智慧地完成生命的独行之路,“倔强”地守候一份人文知识分子的“初心”。总之,本论文意在超越以往有关韩少功研究的单一路径和思维范式,主要采用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微观研究与宏观阐述结合一体的方法,对韩少功的文学实践和创作思想的价值追求做全面的阐释与解读,并以此为基点,借以能够拓宽学界对韩少功研究的路径。如此,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学术空间和理论启示。
郭亚威[7](2020)在《聂荣臻人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人才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进一步把人才工作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同时,创新型国家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必须继续坚定实施党的人才强国战略。聂荣臻在领导创建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与主持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作期间,他正确执行党的人才政策,科学理性的开展人才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聚集了大批革命及建设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才思想理论。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聂荣臻人才思想,不仅可以深化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建设规律的把握,推动新时代党的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人才工作的开展,而且还有助于推进包括聂荣臻人才思想在内的党的人才思想体系的研究。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阐述聂荣臻人才思想的形成背景及理论渊源。第三部分通过大量的史实研究,阐述聂荣臻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一,聂荣臻贯彻执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通过大量吸收任用知识分子、发展知识分子党员,提拔知识分子干部来吸纳人才;其二,聂荣臻发展教育文化事业,通过改革教育方针与教育制度、实施国民教育,扩大教育规模与质量来培养人才;其三,聂荣臻尊重科研技术学术成果,通过人才以重学术、重科研、重技术为导向、培养优良的科研学术氛围,百家争鸣来开发人才;其四,聂荣臻健全科研服务机构及体制,通过完善科研设施与组织机构、建立实行技术责任制度、科研行政部门简政放权来保障人才;其五,聂荣臻创新体制机制与方法,通过坚持党对科技人才领导、与时俱进,改进党的人才管理、完善科研机构行政领导体制、在科研中提倡勤俭,与违法贪污作斗争等来管理人才。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探讨聂荣臻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对聂荣臻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主要内容的全面整合与分析,阐述其理论价值与当代实践价值。
黄倩娜[8](2020)在《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家风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目前,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仍存在孝义文化重视度不够,家庭人员流失严重,个体主义盛行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国家的有序发展,这就亟需培育优良农村家风来解决现实问题。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文章从五个部分具体论述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第一部分梳理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方法、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思路和创新点,具体阐明新时代、家风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追溯家风形成的历史渊源、发展,探究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作用,以浙江省“江南第一家”为例,梳理了其家风文化的基本内容,以此为培育新时代农村家风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家庭内部、家庭与乡村社区的关系、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三个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新时代农村家风的具体内涵,并分析了家风的特点与建设的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浙江农村家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在农村家风建设过程中一取得一些成效,不仅传统家庭美德得到传扬,而且乡村精神风貌也有显着改善,许多村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实现了与时俱进。但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家风建设过程中,存在孝义文化重视度不够,家庭人员流失严重,个体主义盛行等问题。第五部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浙江省为例,对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从构建和谐美好的农村家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加强优良家风教育,国家加大对家风建设的引导力度等方面出发,大力推进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更好地发挥家庭育人的功效。
刘亚军[9](2020)在《李富春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富春为共产党工作50余年,其中将近35年从事财政、工业、计划工作,具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他是共产党经济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计划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我国经济建设一线的指挥员,又是共产党不可多得的经济理论家。在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的各个时期,李富春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正确评价李富春的经济思想,继承他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李富春的经济思想,对于再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过程,丰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丰富和完善李富春经济思想的研究,更好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等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对于总结和吸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一定意义。最重要的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进行记录和总结,纠正认为李富春经济思想独立性较差的错误认识,肯定其历史价值与功劳。本论文研究采取纵横结合的结构,以阐述李富春经济思想形成的四个时期为经,三大主要经济思想的内容和贡献为纬对其经济思想进行系统论述。李富春的经济思想包括政策措施、理论和哲学理论逻辑三个部分。其经济思想既有其长期深耕经济一线的实践总结与升华,也有对他人经济思想的借鉴与发展,兼容并蓄形成了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为核心与主导,以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和国民经济调整思想为两翼,以及围绕核心与两翼展开的其它经济思想的思想体系。论文写作思路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梳理李富春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理论为李富春的经济思想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理论为其提供依据,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为李富春经济思想提供思想渊源。其次,以纵向思维梳理李富春经济思想的萌芽、确立、发展与经受考验曲折发展和成熟四大时期的过程,阐述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其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的依据是其主要经济思想和经济思想精髓的发展过程,而其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是李富春所有经济思想中的主体,这一思想是李富春经济思想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第二部分以横向思维系统地对三大主要经济思想进行理论阐释和分析,这三大主要经济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和国民经济调整思想。第三部分对李富春经济思想进行综合述评。首先,阐述了李富春经济思想的特点,其特点在内容上包括: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为核心,以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和国民经济调整思想为两翼。其特点在方法上包括:李富春坚持将农业放在基础地位,注重计划与市场的结合,重视科技作为生产力的作用,重视实践性,强调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五个方面。其次,阐述了李富春经济思想的精髓,李富春经济思想的精髓包括综合平衡的辩证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勤俭节约的方法论。第三,阐述了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地位,认为李富春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灵活运用。同时,阐述了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局限,即经济理论体系性不强,一些经济思想没有充分展开论述。第四,阐述了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认为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经济思想精髓的当代价值,经济思想特点的当代价值,经济思想内容的当代价值。李富春的经济思想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李富春的经济思想中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因而对其经济思想当代价值进行理论思考包括:对立统一辩证法理论,人民群众历史观理论,实事求是唯物论理论,实践基础认识论理论。要正确把握李富春的经济思想,必须坚持科学态度,贯彻三条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分别是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本论文在研究时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分析与综合方法。
曾龙凯[10](2019)在《大学生信贷消费的伦理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信贷消费成为人们消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消费需求强烈的青年群体,信贷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尚未成熟,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生阶段,容易被不良的消费思想所影响,产生追求奢侈、与人攀比的心理,在信贷消费行为中表现为过度信贷消费、逾期还款等现象。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优良的信贷消费观。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信贷消费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大学生信贷消费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不理性、不诚信、不和谐的信贷消费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人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金融企业五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大学生信贷消费的伦理路径:一是要培育优秀社会信贷消费伦理文化;二是要丰富高校的信贷消费伦理教育;三是要加强家庭对信贷消费伦理的引导;四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信贷消费自律能力;五是要增强借款企业履行道德责任的意识。最终达到促使大学生形成合理信贷消费观,促进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遏制败家子作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遏制败家子作风(论文提纲范文)
(1)党的群众路线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党的群众路线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 |
创建新型人民军队,保卫革命胜利果实 |
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
制定社会经济政策,赢得群众大力支持 |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满足根据地人民的文化需求 |
灵活务实,率先垂范,多种手段密切党群联系 |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启示 |
立足党长期执政的归宿——“一切为了群众” |
筑牢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一切依靠群众” |
坚守群众工作的最高原则——“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
维护党长期执政的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2)一生的长征(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小传 |
回乡 |
到横圳去 |
走过的路蹲过的山 |
丽江电站 |
乡村顾问 |
太平洋警察 |
调羹 |
靠山吃山 |
白胡子黑胡子 |
没有落后的群众 |
一河水一把伞 |
娘啊,娘 |
我欠你的债最多 |
猪事 |
家事国事 |
前门后门 |
偷瓜贼 |
1985年的秋天 |
国家没有粮食 |
长征长征 |
补记 |
(3)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重点、难点与创新 |
四、主要人物、概念及相关说明 |
第一章 饶阳县与五公村的自然环境 |
第一节 饶阳县的基本情况 |
一、饶阳县的建置沿革 |
二、饶阳县的自然条件 |
三、饶阳县的人地关系 |
四、自然环境制约下的农家经营行为 |
第二节 五公村的基本情况 |
一、五公村的建置沿革和自然条件 |
二、五公村的人地比例关系和土地分配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合伙组”时期的自发组织(1944-1949) |
第一节 从打绳组到土地合伙组 |
第二节 合伙组的迅速扩张与退组风波 |
第三节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合伙组的发展 |
小结 |
第三章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省、国模范(1950-1951) |
第一节 从“合伙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二节 从河北省农业劳模到全国丰产模范 |
小结 |
第四章 一波三折的大社(1952—1955年) |
第一节 初建“大社” |
第二节 “整社” |
第三节 恢复“大社”与尝试向“集体农庄”过渡 |
小结 |
第五章 平稳过渡的高级社(1956-1958) |
第一节 成立高级社 |
第二节 高级社的巩固与发展 |
小结 |
第六章 制度与绩效: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
第一节 合伙组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
第三节 大社和高级社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
一、社员入社、出社 |
二、组织系统和干部选举 |
三、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微博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或特色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微博泛娱乐化倾向与青年价值观 |
2.1.1 微博架构设置分析 |
2.1.2 微博泛娱乐化倾向 |
2.1.3 青年价值观概述 |
2.2 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因素 |
2.2.1 家庭环境 |
2.2.2 学校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3 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 |
2.3.2 马克思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 |
2.3.3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
2.3.4 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 |
第三章 微博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
3.1 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 |
3.1.1 新闻舆论泛娱乐化 |
3.1.2 网红经济无序化 |
3.1.3 恶搞歪曲流行化 |
3.1.4 饭圈文化污名化 |
3.2 微博泛娱乐化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3.2.1 青年价值评价庸俗化 |
3.2.2 青年价值取向偏离化 |
3.2.3 青年价值目标功利化 |
3.3 微博泛娱乐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
3.3.1 资本原因——激烈的市场竞争 |
3.3.2 技术原因——独特的传播优势 |
3.3.3 受众原因——亟待满足的精神需求 |
3.3.4 媒体原因——缺乏责任意识的娱乐功能 |
第四章 微博泛娱乐化影响下引导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
4.1 发挥社会在青年正确价值观形成中的协同作用 |
4.1.1 完善网络监管,营造风朗气清微博空间 |
4.1.2 整顿微博热搜,拓宽先进文化传播渠道 |
4.2 发挥高校在青年正确价值观形成中的主阵地作用 |
4.2.1 推崇寓教于乐,增强思政课堂趣味性 |
4.2.2 汲取微博优势,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
4.3 发挥家庭在青年正确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
4.3.1 注重家庭教育,培养青年形成优良品质 |
4.3.2 倡导言传身教,树立适度娱乐良好榜样 |
4.4 发挥个人在青年正确价值观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
4.4.1 坚定理想信念,抵制享乐拜金主义 |
4.4.2 提高媒介素养,强化信息辨别能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红旗渠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
第一节 历史基石:精神生成的渊源 |
一、行健自强的“太行山”形象 |
二、勤恳踏实的“老黄牛”品格 |
第二节 历史境遇:精神孕育的土壤 |
一、复杂的地质地貌 |
二、恶劣的气候条件 |
三、悬釜待炊的苦难生活 |
第三节 历史经验:精神萌发的根基 |
一、渴则思变的艰苦抗争 |
二、数百年的水利建设 |
三、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 |
第二章 红旗渠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
第一节 民族精神奠定精神基调 |
一、积淀于伟大创造精神的深厚底蕴 |
二、根植于伟大奋斗精神的坚实土壤 |
三、传承于伟大团结精神的优良传统 |
四、奋进于伟大梦想精神的接续指引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指引 |
一、坚定人民立场,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
二、确定实践群体,解决依靠谁的问题 |
三、认定科学方法,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激发行动自觉 |
一、优良传统奠定坚实基础 |
二、思想动员凝聚奋斗力量 |
三、争先创优激发干事热情 |
第三章 红旗渠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
第一节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实践主体 |
一、审时度势、不等不靠的干劲 |
二、克勤克俭、勇于创造的巧劲 |
三、不弃不怨、攻坚克难的拼劲 |
第二节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实践模式 |
一、全员上阵、同心向前的合作 |
二、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奉献 |
三、顾全大局、倾囊相助的无私 |
第三节 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实践导向 |
一、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气魄 |
二、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识 |
第四节 思虑长远、严谨认真的实践要求 |
一、恪尽职守、思虑长远的态度 |
二、稳扎稳打,严谨周密的作风 |
第五节 实事求是、躬身垂范的实践保证 |
一、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信念 |
二、躬身垂范、清正廉洁的示范 |
三、凝心聚气、冲锋在前的担当 |
第四章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理想信念坚如磐,不忘初心再出发 |
一、“渠心”诠释初心,树牢信念不动摇 |
二、“渠史”凝聚共识,坚定自信跟党走 |
三、“真理”提供动力,接续前进担使命 |
第二节 铸牢集体主义,迸发集体伟力 |
一、彰显制度优势,强信心聚民心 |
二、重视集体利益,促团结助发展 |
第三节 弘扬奋斗精神,凸显奋斗价值 |
一、阐扬长期奋斗,树立奋斗幸福观 |
二、发扬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 |
三、激扬共同奋斗,强化协作意识 |
第四节 发扬工匠精神,锻造敬业品质 |
一、匠德激发能量,倡导敬业乐业 |
二、匠魂雕琢细节,追求精益求精 |
三、匠心引领未来,培养创新意识 |
第五节 践行劳模精神,涵养劳动情怀 |
一、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
二、传扬劳动最光荣,培育正确劳动观 |
三、推崇无私忘我,激励矢志奉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记录(部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文学内外的求索: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价值 |
第一章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及知识分子身份的定位 |
第一节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路径 |
一、走向文学:启蒙、困惑与寻找 |
二、南下海岛:寻找“自由” |
三、回归自然:进步的回退 |
四、“知青”岁月的回望:记忆的价值 |
第二节 韩少功知识分子身份的定位 |
一、从“士”到“现代知识分子” |
二、韩少功: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 |
第三节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及其内涵、特征 |
一、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 |
二、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内涵:仍有人仰望星空 |
三、韩少功创作思想的精神特质:不确定性和实践性 |
第二章 困乏时代下的文化“启蒙” |
第一节 鲁迅与韩少功的价值立场比较 |
一、鲁迅:一个“异数”的存在 |
二、韩少功:坚持与抵抗 |
三、“在”而“无所属”之下的价值抉择 |
第二节 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命运的关注与审视 |
一、从“呐喊”到“彷徨”的知识分子 |
二、从“日夜书”到“修改过程”的知识青年 |
三、特殊历史语境下对知识群体命运流转的审视与思索 |
第三节 “破”与“立”之间的文化探索 |
一、鲁迅的“摧毁”与“重塑” |
二、韩少功的“反思”与“重构” |
三、“摧毁-重塑”与“反思-重构”中的文化探寻 |
第四节 困乏时代的沉思者 |
一、“国民劣根性”书写下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
二、韩少功对“审美化人生信仰”的开拓 |
第三章 回返路径中的“寻根”之思 |
第一节 “寻根”母题的透视 |
一、“寻根”母题探析 |
二、“寻根”视域下的巫楚文化 |
第二节 沈从文:“乡下人”的回望 |
一、自我寻找之路——巫楚文化浸染的“乡下人” |
二、故土难舍之沈从文的“精神还乡” |
三、人类远景的凝眸之“自为生命”的坚守 |
第三节 韩少功:“外乡人”的回溯 |
一、回返路径中的“外乡人” |
二、对“初心”的回溯之“实践还乡” |
三、东方文化的寻找与重造 |
第四节 “敢为人先”的寻根之思 |
一、“乡下人的实践还乡”与“外乡人的精神还乡” |
二、韩少功:敢为人先的寻根人 |
第四章 “遇见”昆德拉:思想构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
第一节 诗与思:存在视野下的沉思 |
一、叩问存在 |
二、语言“勘探”下的存在 |
三、诗意栖居背后的“存在” |
第二节 诗与史:文学的“泛政治化”基色 |
一、“政治”与“泛政治化”意识的指向 |
二、文学与政治的“相遇” |
三、“泛政治化”记忆的书写 |
第三节 、拒绝“媚俗”的价值立场表达 |
一、何谓“媚俗”? |
二、韩少功对“媚俗”的拒绝及实践表达 |
三、“不确定性智慧”下的“出世之心”与“入世之事” |
余论(兼结语) 一个独行的智者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聂荣臻人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研究重点、难点 |
2.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聂荣臻人才思想的形成分析 |
(一)聂荣臻人才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1.开辟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需要人才 |
2.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才 |
(二)聂荣臻人才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1.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 |
2.列宁的人才思想 |
3.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贤”观 |
第二章 聂荣臻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贯彻执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吸纳人才 |
1.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红”与“专” |
2.大量吸收任用知识分子 |
3.发展知识分子党员,提拔知识分子干部 |
4.提高知识分子政治觉悟与业务水平 |
(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培养人才 |
1.改革教育方针与教育制度 |
2.借助专家学者带动人才培养 |
3.推进国民教育,扩大教育规模与质量 |
4.完善学科体系,人才专业化 |
(三)尊重科研技术学术成果,开发人才 |
1.人才以重学术、重科研、重技术为导向 |
2.专业研究人才与群众性科学技术人才并行 |
3.培养优良的科研学术氛围,百家争鸣 |
4.注重科技人才科研成果运用 |
(四)健全科研服务机构及体制,保障人才 |
1.完善科研设施与组织机构 |
2.提高科研机关干部的工作水平 |
3.建立实行技术责任制度 |
4.科研行政部门简政放权 |
(五)创新体制机制与方法,管理人才 |
1.坚持党对科技人才的领导 |
2.与时俱进,改进党的人才管理方法 |
3.完善科研机构行政领导体制与管理水平 |
4.科研中提倡勤俭,与违法贪污作斗争 |
第三章 聂荣臻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聂荣臻人才思想的理论价值 |
1.丰富聂荣臻思想理论研究 |
2.充实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 |
3.为新时代党的人才强国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
(二)聂荣臻人才思想当代实践价值 |
1.为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思想支持 |
2.为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
3.为当代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
4.为党的人才管理工作提供现实指导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8)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什么是新时代 |
1.4.2 什么是家风 |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以浙江省“江南第一家”为例 |
2.1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发展与作用 |
2.1.1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发展 |
2.1.2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作用 |
2.2 浙江省“江南第一家”的家风内容 |
2.2.1 家庭关系处理方面——孝义为本 |
2.2.2 个人德行修养方面——淳风厚德 |
2.2.3 子孙后代教育方面——重学尚教 |
2.2.4 官德廉洁教育方面——清正廉明 |
2.3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对新时代家风的影响 |
2.3.1 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家庭伦理观 |
2.3.2 有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
3 新时代农村家风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
3.1 新时代农村家风的内涵 |
3.1.1 从家庭内部而言:和睦齐家、勤俭持家 |
3.1.2 从家庭与村镇的关系而言:诚实友善敬业创新 |
3.1.3 从家庭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奉公守法爱家爱国 |
3.2 新时代家风的特征 |
3.2.1 家风具有创造性 |
3.2.2 家风具有吸纳性 |
3.2.3 家风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榜样示范性 |
3.3 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的意义 |
3.3.1 有利于传统优良家风的继承和发展 |
3.3.2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
3.3.3 有利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
3.3.4 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涵养良好作风 |
4 新时代浙江农村家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存在的原因 |
4.1 新时代浙江农村家风建设现状 |
4.1.1 新时代浙江农村家风建设取得的成就 |
4.1.2 新时代浙江农村家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 新时代浙江农村家风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
4.2.1 社会转型变迁: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
4.2.2 家庭结构变迁:家庭结构小型化 |
4.2.3 文化多元化:外来文化侵蚀传统家庭美德 |
5 新时代浙江农村家风建设路径探索 |
5.1 构建和谐美好农村家庭 |
5.1.1 父母培育主体角色归位 |
5.1.2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5.1.3 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式 |
5.1.4 深入推进优良家风的实践活动 |
5.2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5.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农村家风建设 |
5.2.2 以社风促进家庭和社会联动 |
5.2.3 发挥农村家风典范的榜样作用 |
5.3 学校加强优良家风教育 |
5.3.1 提高优良家风教育的重视程度 |
5.3.2 优良家风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内容 |
5.3.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5.4 加强国家对家风的方向引领与制度保障 |
5.4.1 深入开展乡村家庭文明创建活动 |
5.4.2 建立党员干部家风的制度机制 |
5.4.3 健全家风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李富春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理论缘起 |
(二)实践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际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思考 |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结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二)历史分析方法 |
(三)比较分析方法 |
(四)分析与综合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李富春经济思想的理论溯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思想 |
(二)列宁与斯大林的经济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济理论依据 |
(一)毛泽东经济思想 |
(二)党的其他领袖人物的经济思想 |
(三)党的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思想 |
三、李富春经济思想的思想渊源 |
(一)中国古代重视民生的思想 |
(二)中国古代重视轻重之术的思想 |
(三)中国古代重视义利观的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经济思想的萌芽与确立 |
(一)经济思想的萌芽 |
(二)经济思想的确立 |
二、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
(一)经济思想的发展 |
(二)经济思想的曲折发展 |
(三)经济思想的成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李富春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容 |
(一)产业发展及相互关系 |
(二)“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方针 |
(三)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 |
(四)依靠科技发展生产 |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 |
(一)注重市场经济规律 |
(二)以农业为基础 |
(三)具备前瞻性与战略眼光 |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则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群众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李富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发展思想 |
(一)农业生产与建设 |
(二)工业建设与布局 |
(三)产业之间相互关系 |
二、计划工作的思想 |
(一)计划工作部门的建设 |
(二)计划工作管理制度 |
(三)正确认识计划工作中的几大重要关系 |
(四)计划工作遵循的方针与原则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五)李富春对计划经济思想的科学认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李富春国民经济调整思想 |
一、李富春国民经济调整思想的来源 |
(一)李富春对“大跃进”影响的思考 |
(二)李富春对“大跃进”教训的反思 |
二、李富春国民经济调整思想的内容 |
(一)农业调整思想 |
(二)工业调整思想 |
(三)商业调整思想 |
(四)工作方法调整思想 |
(五)计划工作调整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李富春经济思想的特点与精髓 |
一、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内容特点 |
(一)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为核心 |
(二)以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和国民经济调整思想为两翼 |
二、李富春经济思想的方法特点 |
(一)坚持将农业放在基础地位 |
(二)注重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
(三)重视科技作为生产力的作用 |
(四)极具实践性的经济理论 |
(五)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
三、李富春经济思想的精髓 |
(一)综合平衡的辩证法 |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
(三)勤俭节约的方法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地位 |
(一)李富春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李富春经济思想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灵活运用 |
(三)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局限 |
二、李富春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李富春经济思想精髓的当代价值 |
(二)李富春经济思想特点的当代价值 |
(三)李富春经济思想内容的当代价值 |
三、李富春经济思想当代价值的理论思考 |
(一)对立统一辩证法理论基石 |
(二)人民群众历史观理论基石 |
(三)实事求是唯物论理论基石 |
(四)实践基础认识论理论基石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大学生信贷消费的伦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章 大学生信贷消费概述 |
2.1 消费 |
2.1.1 消费的定义 |
2.1.2 消费的类型 |
2.1.3 消费的发展 |
2.2 信贷消费 |
2.2.1 信贷消费的定义 |
2.2.2 信贷消费的作用 |
2.2.3 信贷消费的误区 |
2.3 大学生信贷消费 |
2.3.1 大学生信贷消费的定义 |
2.3.2 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类型 |
2.3.3 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特点 |
第3章 大学生信贷消费现状的调查及伦理分析 |
3.1 大学生信贷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
3.1.1 大学生具有信贷消费的意愿 |
3.1.2 大学生信贷消费领域多元化 |
3.1.3 大学生信贷消费后还款来源多样化 |
3.1.4 大学生信贷消费后大多能履约还款 |
3.1.5 大学生缺乏与信贷消费相关的金融知识 |
3.2 大学生信贷消费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
3.2.1 不理性的信贷消费 |
3.2.2 不诚信的信贷消费 |
3.2.3 不和谐的信贷消费 |
3.3 大学生信贷消费中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错误观念的影响 |
3.3.2 高校相关教育的不充分 |
3.3.3 家庭引导的欠缺 |
3.3.4 大学生自我约束的不足 |
3.3.5 金融企业、平台以经济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 |
第4章 优化大学生信贷消费的伦理路径 |
4.1 培育优秀社会信贷消费伦理文化 |
4.1.1 宣传弘扬诚信美德 |
4.1.2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4.2 丰富高校信贷消费伦理教育 |
4.2.1 将适度的信贷消费观念融入育人全过程 |
4.2.2 开设与信贷消费伦理相关的课程 |
4.2.3 在实践中培养合理的信贷消费观 |
4.3 加强家庭对信贷消费伦理的引导 |
4.3.1 家长以身作则 |
4.3.2 引导孩子适当消费 |
4.3.3 从小培养正确的信贷消费观 |
4.4 提高大学生的信贷消费自律能力 |
4.4.1 提升自身价值判断能力 |
4.4.2 增强信贷消费的选择能力 |
4.4.3 强化信贷消费的责任意识 |
4.5 增强借款企业履行道德责任的意识 |
4.5.1 明确借款企业道德责任 |
4.5.2 加强借款企业的企业良心建设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遏制败家子作风(论文参考文献)
- [1]党的群众路线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及启示[J]. 赵远兴. 军事史林, 2021(06)
- [2]一生的长征[J]. 彭东明. 当代, 2021(03)
- [3]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D]. 樊孝东. 河北大学, 2020(03)
- [4]微博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袁箐. 江南大学, 2020(01)
- [5]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D]. 张寒.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文学内外的求索: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D]. 王蕾.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聂荣臻人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郭亚威. 西南大学, 2020(02)
- [8]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黄倩娜.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9]李富春经济思想研究[D]. 刘亚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大学生信贷消费的伦理探析[D]. 曾龙凯. 南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