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脑病模拟功能性精神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宇[1](2020)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脑脊液神经微丝蛋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神经微丝蛋白(Nf)是高度特异性的神经元支架蛋白,含有神经丝轻链(Nf-L)、中链(Nf-M)和重链(Nf-H)三个亚基。在神经退行性变或神经元细胞死亡的条件下,Nf发生破坏,其组成的亚基随后被释放,导致脑脊液或血清中的亚基蛋白含量升高。它们被认为是神经损伤的潜在标志物。Nf浓度在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明显增加。然而,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脑脊液中Nf是否升高,是否参与疾病发病过程仍不清楚。患者脑脊液Nf水平是否可作为衡量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及评估疾病预后的客观有效指标有待探究。此外,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症状复杂,尤其是在儿童患者中,许多临床医生不能及时将其与病毒性脑炎或心理疾病等其他疾病区分开来,因而寻求该疾病的有效生物标记物尤为重要。我们拟对急性期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NMDA组)、病毒性脑膜脑炎/脑炎患者(VM组)和非炎症性疾病对照组患者(NC组)脑脊液中的Nf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这三组患者当中脑脊液的Nf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脑脊液Nf的水平是否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分析脑脊液中Nf的水平是否与炎症因子或疾病临床评估指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存在相关性,从而判断其是否可作为抗NMDA受体脑炎客观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评估疾病急性期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并为该疾病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我们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集了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病毒性脑膜脑炎/脑炎患者和非炎症性疾病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患者脑脊液检测抗NMDA受体抗体的结果。根据疾病诊断标准、入组排除标准以及有无可用的冻存脑脊液,最终纳入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24例(其中参与随访并再次留取脑脊液患者9例),病毒性脑膜脑炎/脑炎患者1 1例,对照组患者21例(明确排除前两种疾病的非炎症性疾病患者)。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三组患者脑脊液中的神经微丝蛋白(Nf-L、pNf-H)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纳入随访组的9位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重复同样的检测和评估。患者的临床结果或预后的评估依据mRS评分量表进行。使用SPSS软件对所有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Graphpad作统计图。结果:分析患者急性期数据显示,与非炎症性疾病对照组患者相比,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脑脊液神经微丝蛋白Nf-L(P<0.0001)和Nf-H(P=0.004)水平及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P值均小于0.05)的水平均显着升高。而与病毒性脑膜脑炎/脑炎患者相比,急性期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仅Nf-L(P<0.0001)升高。此外,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急性期脑脊液Nf-L浓度与细胞因子(IL-1β,IL-17A)水平及临床mRS评分均呈正相关。分析抗NMDA受体脑炎随访患者资料显示,治疗后患者脑脊液Nf-L、Nf-H、IL-1β、IL-6、IL-17A水平均下降(P<0.05)。患者随访期间神经微丝蛋白水平(Nf-L)与临床mRS评分仍然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神经微丝蛋百Nf-L水平下降程度与临床mRS评分下降幅度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Nf-L水平升高,并与患者临床结果和预后呈正相关关系,是抗NMDA受体脑炎新的生物标记物。Nf-L可客观有效地评估患者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和疾病预后,并为该疾病与病毒性脑炎进行鉴别提供了更多的依据。患者急性期Nf-L水平越高可能提示当前疾病越严重,为临床医师及时监测疾病动态提供了可量化的生物指标。此外,神经元损伤可能参与了抗NMDA受体脑炎发病过程,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轩[2](2014)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1.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研究理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行业内第一款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中医类医疗器械,是唯一一款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于一体并嵌入动态II导心电监测、指端光电容积(可计算出血氧饱和度)、寸口桡动脉压力脉搏波、血管顺应性等多种人体指标参数,同时给出四诊合参报告的中医类医疗器械。在老一辈专家付骢远教授、赵绍琴教授、董建华教授、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俞梦孙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30余年的诊法现代化研究,提出以“位、数、形、势”属性和“模态”属性等简化归类、执简驭繁的诊法研究理路,实现从“象”研究,到“形”的量化,再到“神”的四诊合参多模态识别的方法学创新;融合主、客观判断于一身,宏观辨证、微观辨识相结合的中医数字化提取与量化识别的方法,不断诠释四诊的生物学内涵,阐明其医学工程学原理,发展形成了“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思路和“数字化、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技术路线,是全国多领域优秀人才智慧的结晶。1.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影响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第二批重点“推广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中“重点推广一批”产品,也是唯一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评估选型推荐品。相继受邀参加商务部和北京市委共同主办的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世界传统医药大会暨“中国中医药展”、国际生物经济大会。2011年受中央电视台《创新无限》节目组的邀请,参加了第132期节目录制。历次展会都备受关注,有众多国内外参观者体验了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诊断。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诞生和使用,提高了健康与疾病的辨识能力,使得许多初期特征不明显的疾病能够得到早期预测及干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山西、河北等多家医院。研究团队研制的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由心电发生器的心电信号触发机械心泵系统,以“位、数、形、势”四属性为纲,模拟输出单一脉动信息或组合全部符合中医脉学理论的脉动信息,实现心动脉应诊训练。于2013年9月通过北京市药监局、中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1.3原创的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形成,是数千年来中医学发展成熟的标帜。其融入医患双方主观和客观判断自成体系、把握整体的辨证施治理论和四诊合参的诊病模式,是中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近50年来借助现代物理科技的手段,脉诊、舌诊、闻诊、腹诊、望面诊等的发展,使特色的、过去仅凭医家主观判断的“心中了了”的诊断,有了数字化、量化和规范的标准。不仅促进了教学和学术交流,同时提高了“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中医诊疗技术和认识疾病规律的水平。1.4主客观联合辨证中医四诊中,问诊过程的四诊合参是医家和病人(主诉)交流中,把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辨识为诊家对病人的认识,并主导辨证和遣方用药。当问诊把病人主诉和医生的判断而借助“工具量表”数字化规范成标准的诊断过程时,中医的四诊合参,是融主客观判断于一身,既可“舍脉、舌而从症”,又可依据主观判断形成“桂枝汤证”、“白虎汤证”……而辨证施治。医家宏观辨识阴阳、精气神、脏腑、体质、四时……和辨识微观层面的变数,形成集客观可见和主观判断于一身,四诊合参辨病辨证的认知;“上工治人,治未病”的思想,在发展中的医学体系中,体现了中医具有更高的辨识健康与疾病的能力,因而更科学。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认识理念先进,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滞后。传承中医理论,突破制约中医四诊关键技术的瓶颈和深化辅助诊断设备的研究,实现望、闻、问、切四诊全面吸纳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助推中医医生四诊诊断技术的回归和提高,必将大大促进中医学的发展。2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数字化量化方法学探讨2.1从量表、CRF表到脱离量表的数字化量化诊疗知识数据库采用不断发展完善、融主客观辨证于一身的中医特色的可辅助医生辨证的四诊合参装置和关键技术,筛选典型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证候因素的分类分级信息;对比抑郁症量表评分,建立人机互参的数字化、量化的抑郁症证候诊断特征指标参数;在中医知识库的数字化的病例报告表(CRF)基础上,通过多家医院多中心筛选典型病例进行验证,聚类和相关分析,形成应用于筛查抑郁症的中医四诊合参技术规范;发展和创新主客观联合辨证的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进而拓展该辅助诊断技术规范,形成普适的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检测的辅助诊断规范,并探讨对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数字化、量化诠释。2.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用于抑郁症的辅助诊疗结果研究30例抑郁症患者共有6种证型:心胆气虚型(8例)、痰热内扰型(6例)、阴虚火旺型(6例)、肝郁化火型(6例)、心火炽盛型(3例)、心脾两虚型(3例)。对各证型的脉诊、舌诊、闻诊、问诊等四诊合参参数特征和给出的方剂进行了分析和方法学探讨。2.3心神合一,主客观联合辨证抑郁症中医四诊合参的数字化、量化的实现,融合有经验的医生得出的抑郁症四诊特征与采用四诊合参辅助诊断仪采集的患者的四诊信息特征,以抑郁症的证候因素分级归类,通过二者的比较与结合,从而增加并形成诊断系统的关于抑郁症的中医知识信息库。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数字化、量化”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领域中所追求的统一标准。在医学领域中,标准化的诊断量表处处可见,对于研究对象作出标准化的归类研究,既方便于医生一目了然的统计患者疾病信息,又能让检查过程简洁并且完备。本研究选择抑郁症的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证候诊断为突破口,有望形成特色的主客观联合辨证的数字化诊断模式,探索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现代诠释和评估。3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应用3.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利于中国医改问题的解决该研究应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成果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的整体辨证论治方法,发挥其以人为中心,多属性数据采集分析、在体质、亚健康辨识、慢病调治、养生、预防、健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其“简便效廉”、占用空间少、便携、低成本、先进性、整体全科、可广覆盖、检测流程简便、易在社区基层推广、利于中医回归家庭等优势,发展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中国医改需要“中国式”的解决办法,呼唤“中国式”的中医重大仪器的发展,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社区、家庭的推广和应用,可促进覆盖城乡居民和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3.2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在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健康、体质辨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型研究基础上,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通过对健康管理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制定出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平台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具体需求,并且以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设计,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联合软件公司实现系统开发,形成了 一套集系统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推广为基础的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3.3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构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今中医健康管理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思维的融合,将居民生活习惯、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和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从生活方式、运动饮食、中医保健以及心理情志等方面的个性化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化、标准化的需求,也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健康工具,还是维护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手段,更是以健康管理平台为依托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推广策略的实现。4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家庭健康服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集成可获取人体诊断关键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使原创的、集成创新与再创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设备真正走向社区与家庭,以此为基础,构建治未病、全覆盖、低成本、高收益的社区与家庭POS/HOC(Point-of-Service/Home-of-Care)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干预管理系统,使大众能够共享先进的中医现代化诊疗成果。
周二强,张耀东,赵金燕,李轶,李建华,顾本兴,单卫华,郭学鹏,王家勤,王晓华[3](2004)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年第19卷题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夏镇夷[4](1977)在《关于器质性精神病的若干问题》文中指出 精神疾患通常被概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两大类,前者指有精神症状,但根据目前科学技术水平还未能发现脑部有明显形态结构上改变的情况;后者指由于脑部解剖上的损害,和全身性中毒及躯体疾病而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
叶园园[5](2021)在《运脾清肝利窍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脾胃积热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杨景[6](2021)在《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季节性流感病毒(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感染引起的患病和死亡,极其容易发生在老年人群和慢性肺部疾病患者。60岁及以上老年流感患者具有较高并发症风险,譬如脑炎、肺炎甚至恶化慢性心肺疾病相关的基础疾病。世界范围流行的季节性人流感是由A/H1N1、A/H3N2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基因组包含八个RNA片段,其中两个RNA片段编码两个包膜蛋白,分别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国内目前上市的常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均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然而,最为安全长效、公共卫生获益最大的抗病毒防御,需要各年龄人群按时接种季节性流感病毒疫苗,特别是具有高感染风险的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评价采用血清学检测血凝素抑制实验(Hemagglutinin Inhibition Test,HAI),特异性抗体的评价标准低估了流感病毒疫苗在老年人群中的获益情况。老年人群接种流感病毒疫苗将流感发病率降低,同时降低了住院率、减少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季节性流感疫苗虽然每年更新和接种,疫苗保护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流行季循环野毒株和疫苗株的不匹配;同时,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低;另一方,老年人群因免疫衰老出现免疫系统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反应下降。目前,国家人口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在迅速老龄化,截止2020年1月,有2.5388亿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8.1%,预计在2030年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26%。这将使流感病毒感染在老年人中造成极其沉重的疾病负担,但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减轻或防控。然而,在国内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接种率远低于2010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的75%的疫苗接种覆盖率目标,仅有4%。较多因素造成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较低,包括政策、个人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意识等。此外,老年人群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较18~60岁的成年人低,记忆B细胞和长寿浆细胞也出现显着减少。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t),成为针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开发新的或更有效的流感病毒疫苗的主要挑战。免疫衰老表现出免疫功能的下降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了解免疫衰老的老年人群免疫灭活四价季节性流感病毒裂解疫苗(QIVs)免疫机制,涉及外周血转录组、T淋巴细胞、主要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在QIVs免疫前后动态特征,有助于发现老年人群免疫中与年龄、性别相关的变化是如何导致这种风险以及出现针对流感疫苗的弱体液免疫反应。事实上,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疫苗接种后测定HAI滴度并不能全面反映老年人群的疫苗保护效果。此外,抗体反应弱或无的老年受试者每年接种疫苗,对流感的保护效果也出现提高,这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对老年人的保护也很重要。最早的,2009年Querec等研究人员将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于黄热病毒疫苗的机制研究中,并由此衍生出系统疫苗学的概念。鉴于传统疫苗研究基于体液免疫反应,缺乏对疫苗细胞免疫的认识。此外,QIVs疫苗免疫机制是网络化、多维度的,本研究采用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将从多个维度,借助高通量检测手段和计算机生物信息学分析关联传统疫苗学研究的特征指标,鉴定QIVs疫苗接种后在老年人群中建立有效免疫保护的重要生物分子和信号途径,筛选出与疫苗有效性、免疫反应性和持久性相关的枢纽基因,以期寻找疫苗有效性评价的替代生物标志物,加速疫苗临床研究进展。因机体免疫机制的复杂性,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老年人群QIVs免疫机制。本研究首先采用高通量测序RNA-Seq手段获取16名人口学和免疫特征具有显着差异老年受试者的转录组数据,随后进行整合关联分析。并采用不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首先通过基于生物学特征驱动(Biology-Driven)的配对比较聚类分析,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在QIVs免疫过程中因性别差异化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随后,通过基于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将差异化表达基因按表达模式聚类,并将聚类的基因集关联性状特征(受试者人口学及免疫反应特征)分析,最终鉴定出影响性状特征的关键核心基因(Hub Gene)。此外,通过荧光定量qRT-PCR验证枢纽基因的表达特征与转录组结果一致。鉴于转录组RNA-Seq仅是从RNA分子水平阐明老年人群免疫QIVs的机制,为了解细胞介导QIVs免疫的动力学特征,本研究接着采用高通量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了人口学性状及QIVs免疫反应特征明显的17名60周岁以上老年受试者的外周血PBMC标本详细的T细胞亚群免疫表型,并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最后,我们使用高通量多重细胞因子检测技术分析了以上老年受试者的外周血血浆样本中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同样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确定了不同性状特征老年受试者QIVs免疫前后细胞因子网络及主要免疫球蛋白Ig的动力学特征,以期了解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第一部分:通过RNA-Seq获得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1.性别因素对老年人群QIVs免疫效果的影响临床数据显示,流感疫苗免疫应答存在性别差异,该研究旨在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造成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疫苗出现免疫相关的性别偏倚。以60~80岁的健康成年人为对象,对接种前后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受试者体液免疫水平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HAI,并分析两个性别群体差异基因表达谱与体液免疫的相关性。在老年女性中,参与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经典通路补体激活的DEGs在流感疫苗接种3天内出现上调。在第28天,显示老年男性偏倚模式的免疫反应与调控蛋白质加工处理以及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相关。通过生物特征驱动聚类方法确定了与老年女性和男性对QIVs接种不同反应相关的一系列DEGs。老年女性对QIVs具有更强的免疫反应,但抗体半年后出现迅速下降,而老年男性具有维持持久反应的优势。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可能导致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性别变异的基因。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开发个性化季节性流感疫苗的重要性。2.枢纽基因MCEMP1和SPARC分别驱动QIVs免疫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与维持有效抗体深入了解潜在的候选中心基因可能有助于产生安全有效的季节性流感免疫,以及开发针对流感病毒感染高危老年人群的个性化流感疫苗。本研究旨在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确定与2018/19季节四价灭活流感病毒疫苗免疫诱导过程相关的潜在中枢基因。从16名老年人的63份全血样本中,共获得13345个基因,分为8个共表达模块,其中两个模块与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显着相关。功能富集分析后,利用GO条件下的疫苗相关免疫基因构建hub基因的子网络,进行hub基因的鉴定和功能验证。MCEMP1和SPARC被证实是影响QIVs诱导免疫的中心基因。在接种后7天内,MCEMP1的表达量与QIVs相关的反应性呈负相关,CXCL8/IL-8可抑制MCEMP1的表达,颗粒酶-B细胞毒介质可加剧MCEMP1的表达量。同时,SPARC的表达增加了对QIVs的免疫应答,并有助于持续的保护性体液抗体滴度。这两个基因可用于预测QIVs诱导的不良反应、免疫反应的强度以及体液抗流感抗体的持续时间。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个性化的QIVs提供了线索,这些QIVs具有适当的免疫反应和对即将到来的季节性流感的持久免疫。第二部分: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T淋巴细胞分布及动力学特征衰老产生的细胞免疫损伤,表现为胸腺退化及T淋巴细胞输出减少为主的免疫系统随年龄变化特征。然而,缺乏老年人群接种QIVs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详细分布特征研究。本研究旨在确认老年人群T淋巴细胞分布特征,并比较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的T细胞亚群动力学特征差异。本研究随机筛选的60名老年受试者中,分析受试者性状涉及人口学基线特征和免疫前预存流感病毒抗体水平,其中17名受试者具有显着性状差异被选取用于鉴定老年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衰老表型的特征。通过10色高通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详细分布特征。计算各T细胞亚群占亲本比例,并进行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比较,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基本一致,血常规检测淋巴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按照年龄分组比较T细胞亚群分布差异,CD8+PD1-CD57-T细胞亚群在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更高,而CD8+PD1+CD57+T细胞亚群显着低于低龄组。CD8+CD27-CD28+T细胞亚群在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更高但频数在免后两年龄组均出现显着降低,而两年龄组中CD27+CD28+/-T细胞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均在QIVs免后显着增加。两年龄组中TCMs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均在QIVs免后显着减少,而TNs则在QIVs免后显着增加。按照性别分组比较T细胞亚群分布差异,总T(CD3+)和CD4+T细胞的比例在老年女性受试者中较老年男性高,其中CD4+在免后Day180具有显着性别差异免后Day180,CD27+CD28+T细胞比例在老年女性受试者中显着高于老年男性。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不同性状特征和免疫反应特征的老年人群间差异较小。然而,更详细的通过耗竭表型分子(PD-1)、衰老表型分子(CD57)、共刺激分子(CD27和CD28)以及T细胞效应记忆表型分子(CD45RA和CCR7),发现QIVs免疫前后不同性状特征和免疫反应特征的老年人群间存在显着差异。第三部分:老年人群QIVs免疫反应主要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产生及动力学特征细胞因子(Cytokines)和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具有生长、分化和激活功能的冗余分泌型蛋白,调节并决定免疫反应的性质,控制免疫细胞的迁移以及免疫器官中细胞的排列。最初针对免疫损伤产生的细胞因子种类,便决定了免疫反应的发生,甚至随后的免疫反应发展结局特征是细胞毒性的、体液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还是过敏性的。因此,本研究旨在确认老年人群免疫反应相关主要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Ig的水平特征,并比较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Ig动力学特征差异。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高通量多重细胞因子检测技术,针对人口学特征及QIVs免疫反应特征明显的18名60周岁以上老年受试者的血浆样本,定量检测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浓度,并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常规体检显示身体状况良好。按照年龄分组比较,IL-5在免前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高于低龄NM65yrs Group,并在免后出现显着减少。Granzyme-B在免后低龄NM65yrs Group中显着高于高龄组M65yrs Group,免后两年龄组均出现显着增加。按照性别分组比较,IL-6在免后Day3,Female Group组中显着高于Male Group,随后Day28显着减少。IL-2在免后Day180,老年女性Female Group中显着高于老年男性组Male Group。按照免疫QIVs有无不良反应分组比较,免前,IL-12分泌在GR Group显着高于NGR Group。IL-18和IFN-alpha在QIVs免疫后Day 28,均在GR Group具有显着更高的表达。此外,Granzyme-B在免后Day 03,GR Group表达显着高于NGR Group。许多细胞因子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潜能,观察到哪种活性取决于存在的免疫细胞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反应状态。体液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5和细胞毒作用相关Granzyme-B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同时,在QIVs免疫后,显着高表达的细胞因子IL-6和IL-2,证明了老年女性组具有更高的流感病毒特异性的细胞毒性CD8+T细胞以及CD4+记忆T细胞。
田胜[7](2021)在《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7例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现有文献并分析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临床特征,以提高神经内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9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7例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以回顾性分析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结果1.7例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包括1例合并抗DPPX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男性患者,发病年龄为21岁,6例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为39-82岁,中位发病年龄是62岁。2.7例患者中,5例急性发病,2例亚急性发病,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20天。其中3例(42.9%)无明显前驱症状,4例(57.1%)出现头痛、发热、头晕、四肢乏力等前驱症状,4例(57.1%)患者存在既往病史,高血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1例既往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例有抗NMDAR脑炎,余3例病史无特殊。3.7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癫痫(42.9%),精神行为异常(42.9%),意识障碍(14.3%),认知功能障碍(14.3%)等边缘系统受累症状,同时伴有活动障碍、头痛、头晕和腹泻等边缘系统外症状。4.7例患者均行甲状腺功能检测,甲状腺功能正常4例(57.1%),异常3例(42.9%),6例患者行ANA谱、ANA谱3、ANCA谱检测、风湿四项,1例(14.3%)抗核抗体阳性(+),1例(14.3%)抗补体C1q抗体阳性,均为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7例患者均行电解质检查,1例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出现低钠及低钾血症,3例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出现低钠血症,2例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出现低钾血症,余1例正常。5.7例患者均行颅脑磁共振检查。合并抗DPPX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颅脑MRI检查示幕下小脑及脑桥萎缩;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中1例颅脑MRI检查示左侧颞叶异常信号;余5例均提示散在缺血灶,且部分伴有脑白质疏松、脑萎缩及软脑膜血管强化。7例患者中6例进行脑电图检查。5例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示大脑半球弥漫性慢波,合并抗DPPX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示弥漫性慢波,双侧大脑半球癫痫样放电。6.7例患者中,其中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3例,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联合硫唑嘌呤三联免疫治疗1例,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5例患者对免疫治疗均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1.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发生率较低,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临床症状多以抗NMDAR脑炎临床表现为主,部分患者会出现临床表现的变异与叠加,易引起误诊或漏诊。2.在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中,抗NMDAR脑炎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比例相对更高,并可能继发于颅内感染,进而导致疾病前驱期更长以及不典型的临床症状。3.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颅脑MRI可表现为单侧颞叶异常信号以及脑萎缩等改变;脑电图可有弥漫性慢波及癫痫样放电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表现复杂,易出现脑脊液炎症反应以及葡萄糖、氯化物含量异常。4.不伴发肿瘤的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对一线免疫治疗反应良好;预后尚佳;NMDAR抗体滴度可能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具有相关性;单纯抗NMDAR脑炎复发可能导致叠加抗体的产生。
廖媛[8](2020)在《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FLD是全球流行的主要肝脏疾病之一,是当代医学领域的新挑战,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仍将不断扩大。目前,临床上国内外尚无针对NAFLD的特效药品。中药现代化启发我们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宝库,选择开发合理的原药材或原有方剂,从中寻找既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又能保肝抗炎的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基础研究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基础研究部分通过高脂高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探讨脂必泰干预NAFLD的作用效果,及对MAPK-ERK-TLRs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脂必泰应用于临床治疗NAFLD提供实验依据。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脂必泰治疗NAFLD患者,观察脂必泰对患者肝脏硬度(LSM)、脂肪衰减(CAP)、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及对肝功、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脂必泰对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基础研究部分目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模型,观察脂必泰在疾病动物模型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实验选取6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10%果糖和高脂饲料诱导伴有IR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模型验证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脂必泰低剂量组(100 mg/kg/day),脂必泰高剂量组(200 mg/kg/day),二甲双胍组(200mg/kg/day),水飞蓟宾组(100 mg/kg/day),另设正常对照组。给药期间,监测动物体重变化。连续给药9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BG)及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和III型前胶原(PC-Ⅲ)水平,并计算称量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结构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冰冻切片脂滴沉积情况;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肝组织TLR4、P-ERK1/2 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2h BG、Fins、HOMA-IR、ALT、AST、TG、CHOL、HDL-C、LDL-C、HA、LN、IV-C、PC-Ⅲ、肝脏指数及病理评分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且明显上调TLR4、P-ERK1/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脂必泰低、高剂量组2h BG、Fins、HOMA-IR、ALT、AST、TG、CHOL、LDL-C、肝脏指数和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HDL-C和AST/ALT明显升高,明显下调TLR4、P-ERK1/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HE染色、油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脂必泰低、高剂量组肝脏组织病变改善和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脂必泰高、低剂量组均可下调模型动物血清HA、LN、IV-C、PC-Ⅲ和肝组织中胶原纤维表达。结论:脂必泰可通过下调TLR4、P-ERK1/2蛋白的表达,影响MAPK-ERK-TLRs通路而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转导,阻止炎症的发生、发展,降低血脂水平,同时拮抗胰岛素抵抗,改善肝脏空泡变性,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肝脏炎症反应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脂必泰可明显降低血清纤维化标记物水平和肝组织胶原纤维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到治疗作用。临床研究部分目的:综合评价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为脂必泰临床应用于NAFLD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9.1-2019.12在广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符合痰瘀互结证的75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基础治疗组)37例,试验组(脂必泰组)38例。试验过程中脱落9例患者,实际有效病例数66例,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仅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试验组患者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上,给予脂必泰胶囊,每次1粒(0.24g),每天2次,12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脏脂肪衰减值(CAP)、肝脏硬度值(LSM)、体重、BMI指数、肝功(ALT、AST、GGT、ALP)、血脂(CHOL、TG、LDL-C、HDL-C)、血糖(GLU、Ins、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改善情况。临床试验以肝脏CAP值、LSM值、体重、BMI指数为主要疗效指标,以肝功、血脂、血糖和HOMA-IR为次要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患者体重、BMI、LSM和CAP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5),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后患者体重、BMI、LSM、CAP、ALT、AST、GGT、GLU、Ins、HOMA-IR、CHOL和LDL-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5),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较,试验组治疗前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患者LSM、CAP、ALT、AST、GGT、GLU、Ins、HOMA-IR、CHOL、LDL-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基础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BMI、LSM和CAP达到主要治疗效果,但是对肝脏功能、血脂调节和胰岛素抵抗未见明显改善。脂必泰干预加上基础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BMI、LSM和CAP达到主要治疗效果,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肝脏功能、降低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试验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作用优于对照组。且脂必泰对肝功能、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脂必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达到主要治疗终点和次要治疗终点。
许梅[9](2020)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的情况,探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以及对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情况的影响,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n=23),对照组给予TACE术后患者常规西医对症处理(退热、止吐、护肝、止痛),治疗组予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d1穴位埋线治疗以及d1-d7桂枝加大黄汤随证加减水煎剂内服治疗,于术后d1-d7监测记录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d1及术后d7的肝功能情况,分别于术后d1-d7运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证候积分评测、以及KPS评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讨桂枝加大黄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结果:(1)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前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及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组在发热程度控制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胀便秘程度分级上,治疗组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程度分级上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治疗组肝区疼痛发生病例及疼痛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症状持续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两组的KP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术后d7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可有效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发热、腹胀便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程度,以及缩短该症状的持续发生时间,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中医临床证候及KPS评分,以及术后肝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
靳之[10](2020)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预后与肝脏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心力衰竭是指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收缩或舒张能力受损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水肿、疲劳为临床表现。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心力衰竭引起外周循环淤血及器官灌注不足,常会累及外周包括脑、肝、肾等多个器官。累及肝脏时肝脏会出现急性缺血性肝炎或慢性充血性肝病最终引发肝脏功能及结构的变化。现已有相关研究表明肝功能的实验室异常可能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在肝脏结构改变最初表现为肝脏纤维化,不同纤维化程度对于心力衰竭进展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患者对于可行肝脏活检的又实在有限。可应用无创性肝纤维化测定的方法对患者肝脏纤维弹性进行评估。现有报道称FIB-4指数与APRI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纤维化或僵硬有评估价值。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意在应用FIB-4指数与APRI评分评价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研究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预后是否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目的探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预后与FIB-4指数、APRI评分等无创性肝脏纤维化评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180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的资料,以全因死亡、心衰再住院、活动耐量降低等心衰症状再发为主要终点事件,依据患者6个月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非终点事件组与终点事件组。收集患者住院时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LVEF)、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小板(PLT)等相关指标,计算入院时FIB-4指数与APRI评分。再进行终点事件组及非终点事件组的组间差异性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80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中6个月内终点事件组78例,对照组102例。基础资料中包括性别、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相关指标两组之间区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事件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方面比非重点事件组患者更低(P<0.05)。终点事件组患者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方面比非重点时间组患者更高(P<0.0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中红细胞(RBC)收缩压、舒张压与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在FIB-4指数与APRI评分两项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模型评分中,FIB-4指数的区别在两组之间有意义(Z=2.477 p=0.013)APRI评分的区别在两组之间无意义(Z=0.759 p=0.448)。再对FIB-4指数及APRI评分做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B-4组显示存在回归关系(Z=0.196,P=0.024),APRI 评分无回归关系(Z=0.007,P=0.445)。对两组患者以FIB-4指数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为0.608,P<0.05;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在FIB-4指数=1.812时取得最佳特异性和敏感度,此时敏感度为55%,特异性为67%。即当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的FIB-4指数大于1.812时提示患者6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高,预后差。结论本研究发现红细胞计数、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红细胞计数、收缩压、舒张压越低患者预后越差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FIB-4指数可作为评价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指标。FIB-4指数>1.812时,患者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FIB-4指数越高,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越差。
二、病毒性脑病模拟功能性精神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脑病模拟功能性精神病(论文提纲范文)
(1)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脑脊液神经微丝蛋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抗NMDA受体脑炎起源及发展 |
1.1.2 抗NMDA受体脑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1.1.3 抗NMDA受体脑炎的流行病学 |
1.1.4 抗NMDA受体脑炎的症状研究及临床评估 |
1.1.5 抗NMDA受体脑炎的疾病诊断 |
1.1.6 抗NMDA受体脑炎的治疗及预后 |
1.2 中医研究概况 |
1.2.1 抗NMDA脑炎与中医癫狂 |
1.2.2 抗NMDA脑炎与中医积聚 |
1.2.3 疾病转归与预后 |
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 |
第二章 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脑脊液中神经丝蛋白水平的研究 |
2.1 背景 |
2.2 材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临床资料收集 |
2.3.2 样本收集与储存 |
2.3.3 脑脊液样本中Nfs蛋白及细胞炎症因子浓度检测 |
2.3.4 数据处理 |
2.4 结果 |
2.4.1 一般临床资料 |
2.4.2 临床症状 |
2.4.3 ELISA实验标准曲线 |
2.4.4 神经微丝蛋白和炎症因子的组间比较 |
2.4.5 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微丝蛋白和炎症因子浓度的变化 |
2.4.6 神经微丝蛋白与炎症因子浓度的相关性 |
2.4.7 神经微丝蛋白与mRS的相关性 |
2.4.8 神经微丝蛋白、炎症因子浓度下降程度与mRS评分减少幅度的相关性 |
2.5 讨论 |
2.5.1 不同组患者脑脊液中Nf-L和pNf-H浓度的比较 |
2.5.2 神经微丝蛋白与炎症因子浓度的关系 |
2.5.3 急性期和随访期Nf-L、Nf-H及炎症因子的变化 |
2.5.4 神经微丝蛋白、炎症因子浓度与mRS评分的关系 |
2.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附件 |
(2)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
第一章 中医诊法与四诊合参 |
1 中医四诊与西医四诊的比较 |
2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
3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脉诊研究 |
4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舌诊研究 |
5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闻诊研究 |
6 四诊合参研究 |
6.1 四诊合参的意义 |
6.1.1 四诊合参 |
6.1.2 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面性 |
6.2 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研究 |
6.2.1 主客观联合辨证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 |
6.2.2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数字化量化 |
6.2.3 “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理路 |
6.2.4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实现 |
6.2.5 四诊合参诊疗技术进入社区、家庭、掌上诊疗 |
6.2.6 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 |
7 中国自己的仪器助推医改问题的解决 |
8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与西医诊断仪器的比较优势 |
9 结论 |
9.1 中医需要引入现代技术发展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
9.1.1 传统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缺乏数字化量化 |
9.1.2 古老的中医学在可视与数字化的发展中有着很大的技术空缺 |
9.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
9.2.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辨证论治 |
9.2.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规范化 |
9.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在基层的应用 |
9.2.4 先进低成本便携普惠的“中国式”重大诊疗仪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抑郁症数字化四诊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
1 精神情志类疾病证候的数字化四诊特征诠释 |
2 脑卒中后抑郁症证候的四诊合参特征研究 |
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墨西哥的推广应用 |
4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5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6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及辨证研究进展 |
7 结论 |
7.1 中国需要自己的重大仪器 |
7.2 抑郁症尚无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诊疗规范 |
7.3 四诊合参辅助诊技术利于抑郁症辨证分型规范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医院/家庭服务网络健康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学探讨 |
1 治未病的中医健康服务理念 |
2 基于数字化量化的脏腑经络辨识健康、体质、亚健康的监测与动态评估 |
2.1 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
2.2 肝气郁结型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的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特征比较及干预研究 |
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糖尿病前期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电针干预前后四诊特征比较 |
3 IGT诊断与筛查方法 |
4 IGT流行病学研究 |
5 IGT的发展 |
6 IGT的危险因素 |
7 IGT干预 |
8 基于虚拟云构建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服务体系 |
8.1 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
8.2 基于虚拟云的中医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势 |
8.3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构建网络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 |
8.4 网络健康服务体系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下篇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 |
第一章 抑郁症证候四诊数字化量化特征研究 |
引言 |
1 研究目标 |
2 资料 |
5 病例信息采集 |
6 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8.1 创新之处 |
8.2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继续完善之处 |
第二章 构建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
引言 |
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社区推广 |
2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构架设计 |
3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 |
4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系统实现及相关功能描述 |
5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和预期效果 |
6 讨论 |
6.1 个体情况是探索健康状态原因的重要依据 |
6.2 体检数据是对健康状况的确认 |
6.3 体质辨识是对采集各项数据的综合 |
6.4 通过辨识制定个性化处方 |
7 结论 |
7.1 专利技术推广理念决定着推广策略和产品的生命力 |
7.2 中医药对维护居民的健康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
7.3 以中医诊查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平台使健康的维护更加系统化 |
7.4 待完善之处 |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健康干预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1.1 系统设计原则 |
1.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1.3 系统运行环境 |
1.4 社区医院一站式服务POS(Point-of-Service)系统的模块设计 |
1.5 家庭服务HOC(Home-of-Care)系统 |
2 POS/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
2.1 POS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
2.2 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初步实现与操作说明 |
3 结论 |
4 待完善之处 |
附录 脏腑经络辨识装置之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2. 第一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免疫QIVs前后外周全血Total mRNA表达谱研究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第二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T淋巴细胞分布及动力学特征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第三章 老年人群QIVs免疫反应主要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产生及动力学特征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创新性总结 |
6. 文献综述--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所面临的挑战 |
6.1 影响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的混杂因素 |
6.2 流感病毒免疫史对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的影响 |
6.3 流行病学研究提升针对老年人群开发下一代流感病毒疫苗 |
6.4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Ⅰ |
附录a. 受试者入选、排除标准及提前终止实验标准 |
附录b. 实验组和对照组QIVs疫苗株 |
附录c. 63 份老年人外周全血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Raw-Data存储于GEO公共数据库 |
附录d.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igure S and Table S) |
Figure S |
Table S |
References |
(7)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治疗与随访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前驱症状及既往史 |
3.3 首发症状 |
3.4 临床表现 |
3.5 血清学检测 |
3.6 脑脊液检测 |
3.7 特异性抗体检测 |
3.8 肿瘤筛查 |
3.9 颅脑磁共振检查 |
3.10 脑电图 |
3.11 治疗及预后 |
第4章 讨论 |
4.1 抗NMDAR脑炎发生率及发病机制 |
4.2 临床症状 |
4.3 血清学检查 |
4.4 脑脊液检查 |
4.5 特异性抗体检测 |
4.6 颅脑磁共振 |
4.7 脑电图 |
4.8 肿瘤筛查 |
4.9 治疗与预后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多重抗神经元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理论探讨 |
1.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1.1.1 流行病学 |
1.1.2 发病机制 |
1.1.3 NAFLD常用的诊断方法 |
1.1.4 NAFLD的西医治疗现状 |
1.2 祖国医学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中医辨证施治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 |
1.2.5 专方治疗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2.6 复方治疗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2.7 其他方法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3 脂必泰来源与组方思路 |
第二章 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药物与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饲养管理 |
2.3.2 疾病模型建立、模型验证及实验分组 |
2.3.3 剂量设计 |
2.3.4 检测指标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临床观察 |
2.4.2 脂必泰对动物体重增长的影响 |
2.4.3 脂必泰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2.4.4 对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
2.4.5 对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大体解剖观察、肝脏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 |
2.4.6 脂必泰对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组织病理纤维指标的影响 |
2.4.7 对TLR4、P-ERK1/2、ERK1/2 蛋白的影响 |
2.5 讨论及结论 |
2.5.1 NAFLD模型建立评价 |
2.5.2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血脂、血糖代谢的治疗效果 |
2.5.3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组织病理纤维指标的影响 |
2.5.4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肝组织TLR4、P-ERK1/2、ERK1/2 蛋白和TLR4、ERK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三章 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作用评价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病例选择 |
3.3.1 诊断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3 排除标准 |
3.3.4 治疗方案 |
3.3.5 疗效评价指标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5.1 临床试验实施概况 |
3.5.2 主要疗效指标:肝脏脂肪衰减(CAP)、肝脏硬度(LSM)、体重及BMI指数 |
3.5.3 次要疗效指标:肝功能、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
3.6 安全指标的评估 |
3.7 讨论及结论 |
3.7.1 NAFLD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效果 |
3.7.2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体重、BMI、LSM、CAP的效果 |
3.7.3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血糖及胰岛素的效果 |
3.7.4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的效果 |
结语 |
4.1 论文研究成果 |
4.2 不足之处 |
4.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及TACE综合征的研究 |
1 肝癌流行病学 |
2 肝癌的治疗 |
3 TACE术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
4 小结 |
文献研究二: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和TACE综合征的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 肝癌TACE后的中医认识 |
3 中药治疗 |
4 外治治疗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导师学术思想 |
3 临床运用 |
4 作用及药理分析 |
5 穴位分析 |
6 特色与优势 |
7.疗效分析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预后与肝脏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脏疾病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病毒性脑病模拟功能性精神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脑脊液神经微丝蛋白研究[D]. 李家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D]. 王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3]《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年第19卷题名索引[J]. 周二强,张耀东,赵金燕,李轶,李建华,顾本兴,单卫华,郭学鹏,王家勤,王晓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12)
- [4]关于器质性精神病的若干问题[J]. 夏镇夷. 新医学, 1977(04)
- [5]运脾清肝利窍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脾胃积热型)疗效观察[D]. 叶园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D]. 杨景.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1(01)
- [7]合并双重抗体阳性的抗NMDAR脑炎临床分析[D]. 田胜. 南昌大学, 2021(01)
- [8]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D]. 廖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许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预后与肝脏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D]. 靳之.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