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曲旋轉与狹义相对論中某些反常現象的几何解释(论文文献综述)
В.Г.列姆林,张建青[1](1965)在《双曲旋轉与狹义相对論中某些反常現象的几何解释》文中研究说明 本文是写给中学数学教师的,但是也可以在中学教学和物理小组中采用。本文主要是利用数学分析方法讲述高速力学中一系列的反常规律。这些材料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方法在深入研究客观世界规律中的意义。 1.普通旋轉与双曲旋轉 考虑中心在坐标原点的单位圆。这个圓的方程为 x2+y2=1,(1)或用参数表示为由此看出,用弧度表示的圆心角(φ)与对应的扇形面积(α)有下面的关系:
卢明星[2](2020)在《倾斜狄拉克电子材料中的束缚态》文中提出狄拉克材料是一类新型材料,具有相对论类狄拉克方程所描述的低能准粒子。狄拉克材料中的电子表示线性能量-动量相对论色散,这种色散可以用无质量的狄拉克哈密顿量精确描述。这种独特的电子结构导致了许多特殊的物理性质,为纳米电子器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在狄拉克材料中寻找新的物质状态和不寻常的准粒子引起了大家对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兴趣。原子坍缩现象是原子物理学中的相对论量子效应。也就是说,当超重原子核的电荷数Z超过某一阈值Zc时,强库仑场将导致电子向原子核移动,同时正电子逃逸到无穷远处。然而,传统的原子物理学由于其非常严格的阈值条件(要求Zc至少170)从而很难观察到这种现象。幸运的是,狄拉克材料的出现为研究凝聚态物理中的量子电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电子在狄拉克材料中表现为无质量的相对论性狄拉克粒子,可以用来研究强库仑电场中的原子坍缩态。狄拉克方程在库仑势下的解是量子物理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材料中,库仑势通常用来描述电子与空穴之间的相互作用。库仑势的强度可以通过含有多个带电杂质或改变介质环境来控制。随着低维材料的最新发展,降维的库仑势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特别是电子被限制在平面内的实验,导致了对二维库仑势问题的考虑。然而,一维库仑势问题也是一个重要且有时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在狄拉克材料中寻找新的物质状态和不寻常的准粒子是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在一维和二维库仑势场存在情况下,倾斜狄拉克材料中束缚态的形成。本论文获得了一维情况下狄拉克方程的精确解,并且通过自洽方程获得了一维情况下束缚态的能谱。结果表明,倾斜场有利于降低束缚态能量和减小能距。对于倾斜场存在情况下的准相对论系统中的一维库仑势问题,本论文发现了存在着某些低能量子态丢失的临界带隙。即:原子塌缩现象可以在狄拉克材料中被观测到。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第二类外尔半金属当倾斜场足够强时是没有束缚态的。在第二类外尔半金属中,低能束缚态潜入能隙下方的连续介质中从而出现原子塌缩现象,该现象与库仑势的强度是无关的。对于二维情况,我们用二阶微扰理论研究了倾斜场的影响。
朱成杰[3](2014)在《凝聚超冷中性原子气体中的光波混频与散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简称BEC)是描述当温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玻色子体系中大量粒子凝聚到一个或几个量子态的特殊现象。BEC是量子统计物理学最为基本的结论之一,是一大类宏观量子现象的物理根源,是超导、超流物理学的理论基础。近年来,由于激光冷却与囚禁技术的发展与成功应用,实验物理学家们已能使稀薄原子气体的温度降低到纳开(甚至更低)的数量级,得到超冷量子气体,从而可实现弱相互作用玻色原子(如87Rb,23Na等)气体的BEC及费米原子(6Li,40K等)气体的超低温冷却与量子简并,并进而通过Feshbach共振技术实现费米原子气体的超流以及从BCS态到BEC的渡越(BCS-BEC crossover)。超冷量子气体已成为当前原子与分子物理、非线性与量子光学、统计与凝聚态物理等诸多学科的重要交叉研究领域,无论是从基础物理研究方面一包括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奇异量子特性及其调控、强关联体系的量子模拟等,还是从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包括原子激光、原子干涉仪、原子芯片、原子钟、量子计算机的研制等,都具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稀薄原子气体BEC的实现为研究相干光场与处于单个量子态上原子系统的有效相互作用提供了崭新的实验研究平台。由于超冷量子气体具有很高的空间与时间相干度,原子的相干运动可使光与量子气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发生变化。与被动参与相互作用的正常气体不同,超冷量子气体中原子的相干运动可主动参与光与原子间的能量、动量交换,由此不仅可改变原子的密度分布与量子态的相干性,而且还可影响体系内部相干光场的产生、光场的线性与非线性传播等一系列物理特性,使得光与超冷量子气体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成为近年来备受重视的课题。有关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光与量子气体相互作用的新奇物理特性,而且在原子光子的量子操控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光与超冷量子气体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光场的动力学演化,即经典的集体原子反冲激光(Collective Atomic Recoil Laser,简称CARL)模型。在这类研究中,量子气体的凝聚特性被忽略。另一类则是基于量子气体的凝聚性质,即凝聚态模型。这类研究忽略了光场的传播与演化。因为两种方法各有偏颇,或者说所关注的焦点不同,所以只能得到一些片面的结果。有鉴于此,我们采取的基本研究方案是将CARL模型与凝聚态模型有效的结合,通过二次量子化的理论框架导出光与超冷量子气体相互作用的基本方程组,并利用Bogoliubov分解有效地考虑了量子气体的凝聚特征及相关集体激发的贡献。基于以上方案本论文详细研究了光在超冷凝聚量子气体中的散射与混频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Rayleigh超辐射散射过程中非线性效应导致散射场的自聚焦现象。我们利用长脉冲激光(脉冲宽度>200μs)入射87Rb BEC系统,使BEC系统中的原子发生Rayleigh散射。根据二次量子化的理论框架,我们详细导出了描述Rayleigh散射的理论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了散射场的传播方程与凝聚体的GP方程,我们发现在红失谐情况下散射场的光束宽度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凝聚体的非均匀密度分布使散射场发生囚禁,并提供足够的非线性效应使散射场产生自聚焦现象。同时,快速增强的散射场与原子密度的非均匀分布使散射场获得更大的增益,并使凝聚体密度发生横向压缩,产生高效的原子反冲运动。在BEC的理论研究中,我们首次考虑了光在传播过程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并证明光场的非线性效应不仅无法被忽略,同时还可产生长脉冲、弱光自聚焦现象。2.凝聚超冷中性原子气体中高效、定向混频光的产生。基于二次量子化的理论框架,我们严格导出了光在单分量量子气体中的混频与散射模型。在超冷量子气体中,由原子集体激发与反冲运动引起的光学现象在本质上都是受激Raman/超Raman过程。在同向散射过程中,虽然凝聚体集体激发的能量补偿了激光场的相位失配,但凝聚体的结构因子抑制了散射光的产生。在反向散射过程中,类似于自由粒子散射的凝聚体结构因子与Bogoliubov色散关系导致了高效的混频光产生,以及显著的原子反冲运动。与“被动”参与光混频与散射过程的正常气体不用,量子气体以集体激发的方式“主动”参与光混频与散射过程,并导致在量子气体中产生高效、定向的混频光。同时,基于量子气体中高效、定向的混频光产生机制,我们提出了在氢原子BEC系统中利用三次谐波技术实现高效紫外光产生的实验方案。3.利用Rayleigh散射实现广义相对论中视界现象的BEC模拟。我们研究了87Rb原子BEC系统中介质折射率在光散射过程中的动力学增强。利用一束长脉冲的泵浦光耦合D2线能级跃迁,我们发现原子在散射过程中产生快速增强的散射场,凝聚体密度的非均匀分布使散射场发生自聚焦。散射场的增强使凝聚体在横向中心位置处产生密度凸起,凸起的凝聚体密度随散射场一起以超慢的速度沿凝聚体的长轴传播。当一束延迟注入的探测光脉冲追上凝聚体的密度凸起时,其群速度因介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从而无法超过凝聚体的密度凸起。该过程类似于广义相对论中的动力学白洞视界,为在实验上探究天体物理与广义相对论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案。另一方面,我们利用主动Raman增益(ARG)实现中性原子气体中光的传播与操控。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三能级ARG系统中探测光在非均匀泵浦光作用下的大角度偏转现象。利用非均匀分布的泵浦光,我们在三能级ARG原子介质中实现了大角度的光偏转现象。利用Eikonal近似,我们推导了三能级ARG系统中探测光偏转角的解析表达式,并发现比三能级电磁诱导透明(EIT)系统中探测光的偏转角大1个数量级。为了验证该近似的正确性,我们数值求解探测光的Maxwell方程,并发现在小角度近似的情况下探测光的动力学演化可用半经典的Eikonal近似来描述。同时,我们基于ARG系统中大角度的光偏转现象提出了两个光通讯方面的应用,即在半导体混合量子阱系统中实现多频率光波分离器与在多层原子气体中实现光学隐身。2.四能级Tripod型ARG系统中大角度的Faraday旋转现象。我们研究了相干驱动的四能级ARG热原子介质中线性与非线性Faraday偏转效应。通过利用多重尺度法,我们在慢变包络近似下导出了线偏振探测光中左旋与右旋分量的耦合动力学包络方程。在弱磁场作用下,我们发现在ARG介质中探测光的Faraday偏转角可达π,且探测光在偏转过程中可获得增益。与传统的EIT系统相比,利用ARG实现Faraday偏转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克服了偏转过程中介质对探测光的吸收。3.N型ARG系统中π相位旋转与极化偏转门的实现。我们在室温原子气体中实现了低光强、全光原子可控非门(controlled-NOT gates,简称CNOT)/极化偏转门。利用弱光极化选择Kerr相移(Polarization Selective Kerr Phase Shift,简称PSKPS)技术,我们使线偏振探测光的左旋(右旋)分量获得π相位旋转,而右旋(左旋)分量的相位不发生改变。在离开介质时,探测光的偏振方向发生了90°旋转,且具有很高的保真度与超快的响应速度。利用PSKPS技术,人们可在空心光子晶体光纤中实现单光子比特的CNOT门,该技术在量子信息、量子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薛平[4](2012)在《思想实验认知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的核心思想是基于科学和哲学中盛行的思想实验来探讨认知机制的问题。论文从阐述思想实验的历史渊源着手,尝试理清思想实验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过程;重在分析思想实验的来源、表现形式和功能;阐明思想实验的认知理论基础,并从认知角度解读科学上思想实验的典型案例;着重对认知科学中思想实验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探究思想实验的认知机制,最终提出基于思想实验的认知模型。该模型是由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构成,外在条件涉及有待论证的命题和现有的实际条件,内在因素包括构思者当下的一种思考和想象的设计状态,并就该模型的特征、作用及认知机制展开细致的解释和论述。基于全文的论证分析,以恰当的视域指出思想实验认知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思想实验的发展趋势。论文采用了认知历史比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和历史与逻辑法。分七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主要框架结构,以及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顺着思想实验的历史脉络,叙述了思想实验的内涵与判别。首先在1.1澄清了思想实验概念的来源,并追溯了该术语的历史渊源;1.2则辨析了思想实验与假说等相关概念,并提出思想实验的五种表现形式(非实际的可操作性、非现实情景再现性、情景的虚拟性、过程的似真性和展现的直接性);1.3则重在讨论思想实验是怎样运作的,并提出思想实验的四个功能。第二章探讨了思想实验的认知理论基础,特别以笛卡儿松果腺、洛克心灵容器、休谟的联想原则、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以及康德的超验自我为例,揭示其所蕴含的认知思想,如认知本体(实体)、认知结构、认知方法、认知隐喻与认知能力。第三章列举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思想实验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3.1探讨了16、17世纪伽利略思想实验的认知启示和牛顿水桶实验的认知判断;3.2指出18、19世纪法拉第圆盘实验和麦克斯韦妖实验的认知假想;3.3就20世纪薛定谔猫思想实验及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提出典型案例的三种认知模式:论据证明模式、仿真实验推理模式和论据实验兼容的认知模式。第四章阐述了认知科学中思想实验的认知机制。4.1重在分析人工智能带有思想实验色彩的符号系统假说的认知功能,并讨论了中文屋论证与认知理解;4.2心灵哲学与脑科学中的思想实验,分别就孪生地球、缸中之脑与认知表征问题以及黑箱与大脑认知进行探讨;4.3认知心理学与思想实验,旨在分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巴特利特和明斯基的认知图式;4.4认知语言学与思想实验,展开陈述了语言的认知语境,并提出语言的一般认知模式和语境认知模型。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前四章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试探性地提出基于思想实验的认知模型。5.1说明了该认知模型的构成和三个特征,即回想内省描述、逆向转换联结和整合推理,并于5.2引出了该模型的三个作用,即解释的一致性、模拟潜在的操作假设及大脑认知和心理变化的融合;5.3指出架构该模型的两种机制:思想实验者的心理模拟、文本的叙述与框架的构建;5.4就该模型蕴含的局限性展开讨论。最后是论文的结束语部分,综述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脉络、研究结果、以及没能深入研究的部分。以独特的视域审视思想实验,探究思想实验认知模型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从而展望思想实验的发展趋势。论文的意义是以认知科学的学科性质为背景。首先从理论层面上理清思想实验在哲学史、科学史与认知科学中的发展过程,有利于辨明什么是思想实验,什么不是思想实验,以及它们所蕴涵的哲学意义和认知机制,从而凸显思想实验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其次借助思想实验的典型案例和认知科学家们对这些思想实验的评论,理解构建以思想实验为基础的认知推理模型。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在跨学科的层面上探讨认知语言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心灵哲学中思想实验认知机制的问题。此外,论文凭借对思想实验认知模型的研究,试图把握认知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彭导灵[5](2007)在《新一代相对论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与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相对论电子结构理论、相对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和双值群对称性,在每一方向上都取得较好进展,简述如下:(1)发展了新一代相对论量子化学方法相对论量子化学方法包括四分量全相对论和二分量准相对论两大类,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这两类方法孰优孰劣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四分量方法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所以有人说:“四分量好,二分量差!”;但四分量方法计算量很大,只能用于小分子计算,而二分量方法计算量较小,且对价电子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因而也有人说:“二分量好,四分量差!”。之所以有如此争议,是因为人们希望好的方法应该简单、精度好、效率高,而这三者往往不可兼得。在充分考察相对论效应局域性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用原子(或分子片)合成分子”的思想,来大大简化分子的相对论计算,使得四分量完全相对论和二分量准相对论方法在简洁性、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诸方面达到完全一致,从而可以说:“四分量、二分量同样好!”。尤其是,我们提出的新一代二分量准相对论XQR(exact matrix quasi-relativistic theory)方法不仅准确,而且比原有的近似方法还要简单,该方法可以对重、轻原子分别进行二分量相对论与标量相对论(非相对论)处理,从而成为联系相对论狄拉克方程与非相对论薛定谔方程的“无缝桥梁”。这是概念上的一大突破。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化学(和普通物理)中的相对论问题已得到解决!(2)进一步发展了相对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以研究重元素体系激发态的性质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是迄今唯一可用于含重元素复杂大分子体系计算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因此有必要将其推广到含时领域,以描述体系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和动力学。实际上,刘文剑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完全相对论含时密度泛函方法并用于重元素体系激发态计算。本论文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通过利用非共线(noncollinear)型交换相关核(kernel),提出了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统一形式和高精度简化形式,即我们的理论公式同时适用于四分量、二分量、标量相对论以及非相对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3)发展了一个新的处理分子点群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的方法和程序在全面分析了分子点群玻色表示和费米表示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发展了一个新的能处理任意单值群、双值群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的方法和程序,并用于密度泛函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上述工作都在BDF(Beijing Density Functional)程序上完成。
二、双曲旋轉与狹义相对論中某些反常現象的几何解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曲旋轉与狹义相对論中某些反常現象的几何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2)倾斜狄拉克电子材料中的束缚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狄拉克电子材料介绍 |
1.2.1 石墨烯及其性质介绍 |
1.2.2 拓扑绝缘体及其性质介绍 |
1.2.3 外尔半金属及其性质介绍 |
1.2.4 多手征荷外尔半金属及其特征介绍 |
1.2.5 狄拉克半金属及其发展介绍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狄拉克方程与原子塌缩现象 |
2.1 狄拉克方程的介绍 |
2.2 原子塌缩现象的前因后果 |
2.3 原子塌缩现象的研究进展 |
2.4 定态微扰理论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维库伦势下的倾斜狄拉克电子 |
3.1 倾斜狄拉克电子材料中的束缚态解 |
3.2 倾斜狄拉克电子材料中的原子塌缩效应 |
3.3 关于束缚态解的详细推导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维库伦势下的倾斜狄拉克电子 |
4.1 二维库伦势下倾斜狄拉克材料的近似解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凝聚超冷中性原子气体中的光波混频与散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激光冷却与囚禁 |
1.1.1 激光冷却与磁阱囚禁 |
1.1.2 蒸发冷却 |
1.2 超冷中性原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实验实现 |
1.3 超冷中性原子气体BEC的研究现状 |
1.4 光在超冷中性原子BEC中散射现象的研究 |
1.4.1 BEC中的超辐射现象 |
1.4.2 BEC中的Bragg散射现象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超冷中性原子气体的量子多体理论 |
2.1 玻色子与费米子 |
2.2 理想玻色气体的统计理论 |
2.3 次量子化 |
2.4 超冷中性原子的量子多体理论 |
2.5 光与凝聚超冷中性原子相互作用的量子多体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凝聚超冷中性原子气体中的Rayleigh超辐射 |
3.1 引言 |
3.2 Dicke超辐射 |
3.3 Rayleigh超辐射的小信号理论 |
3.4 Rayleigh超辐射中的自聚焦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聚超冷中性原子气体中的高效定向光波混频 |
4.1 引言 |
4.2 凝聚超冷中性原子气体的光波混频及其与正常气体的差别 |
4.2.1 量子气体中的光混频现象 |
4.2.2 正常气体中的光混频现象 |
4.3 凝聚超冷中性原子气体中高效紫外光波的产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义相对论中视界现象的BEC模拟 |
5.1 引言 |
5.2 实验中模拟视界现象的研究进展 |
5.3 视界现象的BEC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主动Raman增益(ARG)实现中性原子气体中的光传播的操控 |
6.1 主动拉曼增益及其研究进展 |
6.2 基于ARG的大角度光偏转 |
6.2.1 基于光偏转在Hybrid量子阱中实现多波束分离器 |
6.2.2 基于光偏转在Hybrid原子气体中实现光学隐身 |
6.3 基于ARG增益机制的高效法拉第旋转 |
6.4 基于ARG的π相位旋转与偏振旋转门的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拟开展的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思想实验认知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四 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思想实验的内涵与判别 |
1.1 思想实验的来源 |
1.2 思想实验的判别 |
1.2.1 思想实验与假说等相似概念的辨析 |
1.2.2 思想实验的表现形式 |
1.3 思想实验的内在机制 |
1.3.1 思想实验的用法 |
1.3.2 思想实验的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思想实验的认知理论基础 |
2.1 笛卡儿松果腺的认知本体(实体)观 |
2.2 洛克心灵容器的认知结构 |
2.3 休谟的联想原则与认知方法 |
2.4 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与认知隐喻 |
2.5 康德的超验自我与认知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科学上的思想实验及其认知机制 |
3.1 16、17世纪的思想实验与认知推理 |
3.1.1 伽利略的思想实验 |
3.1.2 牛顿水桶实验 |
3.2 18、19世纪的思想实验与认知启示 |
3.2.1 法拉第圆盘实验 |
3.2.2 麦克斯韦妖实验 |
3.3 20世纪的思想实验与认知建模 |
3.3.1 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 |
3.3.2 薛定谔猫思想实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认知科学中思想实验的认知机制 |
4.1 人工智能与思想实验 |
4.1.1 符号系统假说的认知功能 |
4.1.2 中文屋论证与认知理解 |
4.2 心灵哲学与脑科学中的思想实验 |
4.2.1 孪生地球和缸中之脑与认知表征问题 |
4.2.2 黑箱与大脑认知 |
4.3 认知心理学与思想实验 |
4.3.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认知图式 |
4.3.2 巴特利特图式理论 |
4.3.3 明斯基的认知图式 |
4.4 认知语言学与思想实验 |
4.4.1 语言的认知语境 |
4.4.2 语言的一般认知模式 |
4.4.3 语境认知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思想实验的认知模型 |
5.1 思想实验认知模型的构成和特征 |
5.1.1 回想内省描述 |
5.1.2 逆向转换联结 |
5.1.3 整合推理 |
5.2 基于思想实验认知模型的作用 |
5.2.1 解释的一致性 |
5.2.2 模拟潜在的操作过程 |
5.2.3 大脑认知和心理变化的融合 |
5.3 基于思想实验认知模型的认知机制 |
5.3.1 思想实验者的心理模拟 |
5.3.2 文本的叙述与框架的构建 |
5.4 作为认知模型的思想实验与其他实验的辨析 |
5.4.1 真实实验构成的要件 |
5.4.2 思想实验与看似实验的情形之间的区分 |
5.5 思想实验作为认知模型的局限性 |
5.5.1 思想实验不成功的情况 |
5.5.2 误用思想实验带来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思想实验认知观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新一代相对论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理论方方法法与程序平台简介 |
2.1 量子化学从头算计算方法 |
2.1.1 运动方程 |
2.1.2 基于波函数的量子化学方法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2.2.1 基本原理 |
2.2.2 Kohn-Sham方程 |
2.2.3 交换相关能泛函 |
2.3 BDF程序 |
2.3.1 理论部分 |
2.3.2 基组 |
2.3.3 自洽场计算 |
2.3.4 数值积分 |
2.3.5 矩阵构造 |
2.3.6 开壳层处理 |
2.3.7 总能量及性质 |
第三章 准相对论XQR方方法法的研究和应应用用 |
3.1 相对论计算方法简介 |
3.1.1 相对论计算Hamilton量 |
3.1.2 四分量计算方法 |
3.1.3 消除小分量方法 |
3.1.4 酉变换方法 |
3.2 XQR方法研究与应用 |
3.2.1 修改度规的Dirac方程 |
3.2.2 矩阵表象 |
3.2.3 矩阵FW变换与电子密度构造 |
3.2.4 X矩阵与W矩阵的近似 |
3.2.5 Q4C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原子计算结果 |
3.3.2 分子计算结果 |
3.3.3 总结 |
第四章 相对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4.1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4.1.1 含时Kohn-Sham方程 |
4.1.2 含时密度泛函线性响应理论 |
4.1.3 非相对论计算 |
4.2 相对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4.2.1 相对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4.2.2 相对论含时密度泛函线性响应理论 |
4.2.3 交换相关Kernel |
4.2.4 自旋对称性 |
4.2.5 BDF中矩阵构造及求解技术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原子计算结果 |
4.3.2 分子计算细节 |
4.3.3 分子旋轨耦合计算结果 |
4.3.4 分子标量计算结果 |
4.3.5 总结 |
第五章 点群对称性及在计算中的应应用用 |
5.1 分子点群理论简介 |
5.1.1 群表示论简介 |
5.1.2 群论在量子化学中的应用 |
5.1.3 在非相对论DFT计算中的应用 |
5.2 相对论计算中的对称性 |
5.2.1 自旋轨道耦合基函数 |
5.2.2 双值群理论 |
5.2.3 时间反演对称性 |
5.3 BDF程序中的实现 |
5.3.1 群论程序简介 |
5.3.2 球谐函数与相位约定 |
5.3.3 表示矩阵的产生 |
5.3.4 基态计算中的应用 |
5.3.5 TDDFT计算中的应用 |
附录A 相对论方方法法部分公式推导 |
A.1 波函数渐进行为讨论 |
A.2 独立原子XQR计算程序 |
A.2.1 标量函数的计算 |
A.2.2 旋量函数的计算 |
A.3 原子计算中pVp公式的推导 |
附录B 球谐函数与旋量函数 |
B.1 二分量旋量与实球谐函数 |
B.2 四分量旋量与实球谐函数 |
B.3 实球谐函数与笛卡尔坐标函数 |
参考文献 |
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双曲旋轉与狹义相对論中某些反常現象的几何解释(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曲旋轉与狹义相对論中某些反常現象的几何解释[J]. В.Г.列姆林,张建青. 数学通报, 1965(03)
- [2]倾斜狄拉克电子材料中的束缚态[D]. 卢明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凝聚超冷中性原子气体中的光波混频与散射研究[D]. 朱成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4]思想实验认知机制探究[D]. 薛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5]新一代相对论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与应用[D]. 彭导灵. 北京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