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实验室PID自动控制系统(箱)

湿热实验室PID自动控制系统(箱)

一、用于湿热试验室(箱)的PID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华伟[1](2021)在《多功能变温台用于介电性能测试的工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多功能变温台(THMS600,Linkam)与LCR阻抗分析仪、测试夹具结合能够实现从-196℃至600℃温度范围内的介电性能测试。同时,介电测试需要变温台与同轴线、样品夹具、温控仪等配合实施,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系统误差。本文主要分析介电性能测试时温度的准确测定及测试系统的耦合电容两个基本问题,开展了对测试夹具的设计和优化、变温台的温度场标定、耦合电容的确定与减小等工程问题的研究,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本文通过两个实验对测试时实验台的温度进行标定。在现有仪器(THMS600,Linkam)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热电阻测温系统来测量测温点实际温度。实验一,固定温台温度,计算变温台内不同测温位置的实际温度与变温台控制软件示数的误差值(ΔT),观察位置对ΔT的数值是否有影响,并改变温度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每个点测得的实际温度都会比软件预设温度要低,且当温度越高时ΔT越大。实验二,调整升温速率,计算变温台内某一固定点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误差值ΔT,观察不同速率对ΔT数值是否有影响,并更换测温点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当变温速率为1℃/min,ΔT的数值最小,相对于其它速率,ΔT的变化曲线更平缓。(2)本文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介电性能测试系统误差的来源。首先用LCR阻抗分析仪直接测量材料(BaTiO3)的介电性能数据;接着,使用实验室自主设计的介电性能测试系统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同一个材料的介电性能数据;最后,将测得的两组数据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得到电容的差值为-0.6%。与国家标准中规定电容精度±(1%±0.0005)相比,电容的差值符合国家标准。介质损耗的误差为-28.7%,与国家标准中规定介质损耗精度为(±5%±0.0005)相比,介质损耗不满足国家标准。总结原因,可能是实验室自主设计的测试系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耦合电容,影响了容器中待测样品电学性能的测试结果。此外,夹具与测试样品间的接触压力、夹具与测试信号线连接所使用焊锡丝的品质都可能会影响实验数据。我们在不影响变温台本身测试性能的情况下,实现了介电性能测试的功能,同时对所搭建的系统进行了误差分析,为变温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尚靖博[2](2020)在《基于STM32的矿用隔爆软起动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使用胶带运输机、风机、水泵等设备较多,目前大多使用交流异步电动机进行拖动。如果直接起动拖动电动机,起动瞬间产生的冲击电流非常剧烈,对电动机本身以及机械设备都会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害。因此,在电源和电动机之间安装软起动器可以有效降低起动电流、减轻对设备的损害、减弱对电网的冲击。为了改善电动机起动特性,限制起动电流过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设计了一款以STM32F103VBT6微控制器为主控芯片的矿用软起动器,以有效降低起动电流为目的,实现软起动控制。针对以上问题并根据设计要求,通过分析几种软起动方案,决定系统采用三相晶闸管调压软起动方案,并对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建立模型,分析影响其起动性能的参数。为了更好地控制起动过程所出现的冲击电流,详细介绍了模糊PID控制策略,由于软起动传统限流起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模糊控制技术引入其中,通过实时整定PID控制器参数,实现对电动机起动电流和时间的优化处理,并在MATLAB/Simulink中对此控制策略进行了建模仿真,以使软起动器输出更加优质满意的波形。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通过光纤传输信号,有效减少了晶闸管的电磁干扰,提高了信号传输速度。晶闸管驱动电路则利用CPLD辅助控制电路和脉冲变压器组成,在实现对晶闸管的可靠控制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根据本课题的实际需求,对软起动器的软件与硬件进行设计并进行了系统调试,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电气主电路、电源电路、检测电路、晶闸管触发电路、通信电路、接触器控制电路等电路的设计;软件方面主要包括控制系统主程序、初始化程序、模糊PID子程序、晶闸管触发程序等程序的设计。本文设计的软起动器操作方便,起动冲击较小,实用性较强。

冉迪[3](2020)在《贴片电阻装联后开裂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靠性”是航天产品检测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又是整个设备可靠性的基础,是航天产品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本文以贴片电阻为基础,主要研究其装联后玻璃釉面出现开裂、脱落等现象。一方面,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仿真中的静力学结构,分析了不同因素下的贴片电阻所受等效应力的大小,得出漆层厚度是关键因素的初步分析结论。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产品电子装联环节的具体流程逐步分析,并从机械应力、固化应力、热应力和过电应力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从贴片电阻的三防涂覆材料入手,研究了S113聚氨酯胶和Parylene高聚物的涂覆工艺流程。并且制作了相应的试验件,验证了其在相应环境试验后能够有效地解决贴片电阻装联后的开裂问题。本文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技术借鉴价值,对提高产品可靠性有一定的帮助。

尹琦[4](2020)在《船舶低速柴油机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贸易的高速发展,远洋船舶数量迅速增加,船舶柴油机排放废气中的NOx、SO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为防止SOX的污染,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除硫排放控制区外的全球海域内的国际航行船舶,其使用的燃油含硫量不得超过0.5%(质量分数)。对于船舶废气中颗粒物,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处于研究立法阶段(黑碳),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明确的限制要求。但考虑到颗粒物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限制船舶废气颗粒物的排放,中国政府已在GB 15097-2016(二阶段)中对船舶废气颗粒物排放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目前湿法脱硫脱颗粒技术已较为成熟,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考虑到船舶环境的特殊性,湿法脱硫脱颗粒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船舶低速柴油机—废气后处理复合装置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船舶废气脱硫脱颗粒集成处理技术。对钠碱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以及文丘里洗涤脱颗粒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其功能,对脱硫脱颗粒集成处理系统的文丘里洗涤器、供液系统、SOX吸收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等进行详细研究。其次,根据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技术特点和设备具体要求,构建了脱硫脱颗粒控制系统总体框架,搭建了通信平台,完成了脱硫脱颗粒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选型。根据上述设计,完成控制系统主要柜体尺寸、控制柜内仪器分布和重要仪表的设计选型。再次,详细分析了脱硫脱颗粒控制系统的特点和主要被控参数及调节方法,设计了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的启动、停止逻辑控制和系统紧急停运时的联锁保护。根据脱硫脱颗粒各子系统的特性及具体控制要求,设计出一套相适应的控制策略,并对文丘里洗涤器控制、洗涤塔系统控制、碱液供给系统控制、循环泵系统控制、海水冷却系统控制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本文还完成了系统监控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开发。最后,针对现有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pH值控制的非线性、时变、大迟滞等特点,采用Smith预估控制技术,对辨识的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的pH值模型进行仿真,并与本系统采用的串级PID控制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mith预估控制在超调量、鲁棒性、抗干扰性都要优于串级PID控制技术。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船舶废气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谢俊杰[5](2019)在《环境试验测试系统的研究、设计及建设》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产品在各种运输及使用环境下的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成为了用户和生产者最关心的问题。温度、湿度、振动、冲击等是产品无法避免的环境影响因素,解决常见环境因素对产品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对产品进行环境试验。目前,我国部分环境试验测试系统测试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后期追加能力建设;同时,环境试验测试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企业愿意加大投入去建设自己的环境试验测试系统。但是,我国比较系统的有关环境试验测试系统建设的参考资料却比较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372008)、广东省科技计划(No.2014A010103014,No.2015B010101006)等项目的支持下,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本人从事环境试验检测工作和项目,以及参与环境试验测试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在深入分析环境试验测试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环境试验的新需求,以及环境试验新标准的要求、新试验方法等基础上,提出一个实用的符合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的实验室设计建设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试验的背景、含义、目的和作用的分析阐述;环境试验和环境试验设备仪器的发展情况研究;国内外环境试验标准化发展及主要差距和问题的探讨;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实验室的优缺点及建立的标准依据分析。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实验室相关试验标准的解析研究,包括了对高温、低温、湿热、温度变化、盐雾、振动、冲击、加速度等常见环境试验标准进行试验方法探讨,剪裁、归纳总结,得到符合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的试验严酷等级。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实验室的基本规划和项目管理。对环境实验室土建设、水建设、电建设、仪器设备安装等进行研究分析;进行环境试验设备仪器的选型研究,对环境试验设备仪器供应商进行分析对比,及各类设备仪器进行资料收集、指标能力分析对比等。最终,得到满足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实验室建设要求的设备仪器。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实验室的建设实践经验分享。对盐雾、振动、加速度试验测试系统的建设难点进行研究分析,分享实际建设经验,为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实验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在综合考虑实用性、安全性、可操作性的条件下,提出一套符合国内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民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测试系统的建设方案。

刘静[6](2019)在《原子荧光分析仪的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子荧光分析仪利用硼氢化钠还原体系产生待测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根据待测元素原子荧光的强度即可分析元素的含量。在测量过程中,待测元素的气态氢化物需要借助气体流量控制系统在仪器的功能部件中传输,若控制的气体流量大小不稳定,将会导致仪器测量结果失真。基于此,本文从原子荧光分析仪的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的需求出发,研究设计一种快速响应且极具鲁棒性的气体流量控制系统,旨在解决传统PID控制算法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原子荧光分析仪的检测性能指标。在气体流量控制系统中,由于PID控制算法简单高效且经过了大量的实践验证,其已经成为气体流量控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算法之一。本文在对比分析位置式和增量式PID控制算法的优劣之后,选择了增量式的PID控制算法,并使用不完全微分法对增量式PID控制器可能出现的比例和微分饱和现象进行了抑制。但是传统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繁杂且适应性较差,无法发挥PID控制算法的最大潜力。基于此,本文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并把传统PID控制器、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和基于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分别作用于简单和复杂非线性系统中,根据三者的MATLAB仿真结果,最终选择了具有更好控制品质的基于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作为系统的控制方案。同时,在RBF神经网络中加入了动量项对其进行优化,使其在网络保持稳定的同时还能加快学习速率。在硬件设计部分,主要完成了比例电磁阀驱动电路、DA转换电路、流量传感器的AD采集电路以及气体流量控制系统中各模块的供电电路设计。并使用STM32F405RGT6作为核心控制器,它单独负责气体流量的控制工作,作为通信从机。它通过串口与原子荧光分析仪主控(作为主机)进行数据通信。在软件设计部分,使用自定义的加密通信协议以保证通信的数据安全,再搭载FreeRTOS嵌入式操作系统,多任务轮转的优势可以让核心控制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时控制的优势。同时,为了实现更加智能的控制系统,微控制器需要具备掉电保存数据的功能。我们需要把已经达到控制精度时的PID参数存储在芯片的内部FLASH中,如果没有接收到更改指令,系统上电时,按照FLASH中存储的值作为PID控制参数,这样可以让系统更加智能和高效。最后,对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进行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的最大控制误差小于期望值的1%。并将气体流量控制系统应用于原子荧光分析仪中进行性能检定,其检定测试结果优于原子荧光光度计型式评价大纲(JJF1695-2018)中要求的性能指标,这也证明了本文的气体流量控制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牛涛[7](2018)在《列车气候试验室环境营造与优化》文中认为列车运行的地理位置跨度较广,导致列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环境参数的变化较大。列车及列车配套系统的质量检测都应基于实际的运行环境,这就要求在列车生产研发过程中,需要能够营造不同列车运行环境的气候试验室,以便完成列车相关性能的测试、验证和优化等工作。气候试验室能够营造稳定、均匀的温湿度环境是完成列车相关实验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某新建的列车气候试验室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气候试验室运行调试期间发现的温湿度参数不满足技术要求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或优化措施,并通过实验结合模拟的方式进行了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对于极端低温-42℃无法达到的问题。根据热平衡原理,分别从气候试验室冷负荷情况和制冷机组制冷能力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围护结构传热,发现空气渗透传热量占较大比例,其数值相当于制冷量的34%。据此提出了改善气候试验室密封性的优化措施。对于运行过程中发现的表冷器结霜现象,根据结霜原理并结合气候试验室的运行使用特点,提出了改变运行控制策略以减少表冷器结霜的优化方案。(2)对于气候试验室内温度场均匀性较差的问题。采用试验和CFD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温度场均匀性不达标的工况及原因,通过对送风结构的优化,改进了送风格栅,使最不利工况下的温度均匀度从3.22℃降低到2℃,达到了设计要求,温度不均匀系数也由0.0315下降到0.0156。(3)对于气候试验室温度波动较大的问题。对制冷机组和电加热器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和优化。制冷机组使用模糊控制来达到制冷量稳定输出的目的,系统采用电加热器和制冷机组相互配合的控制方式进行环境营造,使温度波动从最初实际值与设定值相差高达5℃,降低到最大仅为±0.8℃。本文对列车气候试验室环境营造过程中发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不仅解决了系统的调试问题,也为气候试验室的运行与调节提供了指导性建议,还可为其他相关气候试验室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边高祥[8](2018)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及电池测试用环境仓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日趋成熟,产销量快速增长,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一。而其中的电动汽车标准法规在支撑政府管理、引导产业发展、规范产品设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确保电动汽车产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北京某汽车公司从我公司采购了一套带环境仓和动力电池模拟器的,用于3.5吨以上混合动力及纯电动汽车电机、动力电池的开发、匹配、标定等试验的交流数字矢量式测功机及自动测量、控制系统,该自动测量、控制系统中的环境仓由我公司研发与制作。为配合电机测试台架,仓体需要预留电机试验台的安装孔位、电机连接轴的孔位;因电池有燃烧甚至爆炸的可能,仓体需要有安防设施。就研究意义、国内外发展情况为依据,展现环境仓的重要性;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对环境仓进行设计:充分了解客户对环境仓的要求、确定仓体基本结构、研发与制作符合要求的仓体,对环境仓进行负荷计算,对制冷系统进行仿真与设计,设计加热及加湿系统,环境仓的整体装配,环境仓的调试与运行。电机试验台、动力电池模拟器和其他配套设备调试完成后,整套系统的联合调试及交付使用。环境仓对控制目标的精度、稳定性、稳定时间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环境仓的制冷系统有其特殊性:采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单机双级活塞压缩机,通过热气旁通的方式调节制冷量;湿度控制采用蒸汽加湿、冷凝除湿方式;由于电池实验的特殊性,环境仓设有氮气保护、泄爆窗,加热系统采用间接方式。环境仓调试完成后,客户应用环境仓进行了技术协议中要求的各类试验,试验结果证明环境仓满足技术协议及实际使用要求,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张文超,李果,张双俊,谢绍军[9](2018)在《大型车辆高低温湿热气候环境试验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大型车辆的高低温湿热试验对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的需求特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大型车辆高低温湿热气候环境试验系统,通过对负载、温度和湿度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实现了制冷系统、加热系统和加湿系统设计,解决了空气均匀性控制和高低舱联合控制等关键问题,实现了特大型车辆的高低温湿热环境试验的需求。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它气候环境试验设备设计时可参考借鉴。

孙堃琦[10](2018)在《基于干湿气体混合法1m3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家具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用气候舱是一种无损检测设备,能够模拟被检测样品在实际使用时的环境,可真实的反映被检测样品VOC的释放量,已被国内外广泛采用。本文针对气候舱控制系统相关技术问题展开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干湿气体混合控湿法的1m3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主要结论与工作内容如下:(1)对HJC-VIS-1型气候舱的调温系统,露点水箱以及整机进行了调试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露点调湿法调节气候舱测试舱内的气体相对湿度时,发生超调现象,调节存在滞后,另外,温湿度达到设定值所用时间较长。(2)采用夹套控温、气体控温以及干湿气体混合控湿相结合的温湿度控制方法,设计了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方案设计、程序设计和硬件选型。(3)设计了气候舱人机交互系统,主要包括人机界面组态设计、数据处理程序设计以及PC、PLC、人机界面间的通讯设置。(4)对控制系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的控制系统在达到设定状态所需时间方面有大幅度提升,达到预期效果。

二、用于湿热试验室(箱)的PID自动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湿热试验室(箱)的PID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多功能变温台用于介电性能测试的工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内容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文章内容安排
第2章 温度标定实验
    2.1 热电阻测温法
        2.1.1 热电阻的测温原理
        2.1.2 常用热电阻
        2.1.3 铂热电阻的引线方式
    2.2 虚拟仪器概述
        2.2.1 虚拟仪器原理
        2.2.2 LabVIEW的特点
    2.3 变温台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2.4 测温软件的实现
        2.4.1 温度监测系统的操作界面
        2.4.2 线路连接
        2.4.3 LabVIEW的程序设计
        2.4.4 具体实现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介电性能测试实验
    3.1 介电常数综述
        3.1.1 介电常数的定义
        3.1.2 介质损耗的定义
        3.1.3 介电常数测量方法
        3.1.4 平行板电容器测量法
    3.2 介电性能测试模块设计
        3.2.1 硬件组成及连接方式
        3.2.2 测试原理
    3.3 夹具设计及通讯接口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与讨论
    4.1 温度测试实验数据
        4.1.1 实验方案介绍
        4.1.2 静态法数据
        4.1.3 动态法数据
    4.2 介电性能测试数据
        4.2.1 实验方案介绍
        4.2.2 方案一数据
        4.2.3 方案二数据
    4.3 实验结果讨论
        4.3.1 温度测试数据讨论
        4.3.2 介电性能测试数据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动态法剩余选点测量数据图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参与的项目

(2)基于STM32的矿用隔爆软起动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软起动器国内外发展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软起动器方案设计与工作原理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软起动器设计方案
    2.3 晶闸管软起动器工作原理
    2.4 软起动器的起动方式
    2.5 模糊PID控制算法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软起动器硬件电路设计
    3.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3.2 软起动器主电路设计
    3.3 软起动器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3.4 电源电路设计
    3.5 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3.6 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3.7 通信电路设计
    3.8 接触器控制电路设计
    3.9 其它电路设计
    3.10 软起动器的隔爆设计
    3.11 本章小结
4 软起动器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平台
    4.2 主程序设计
    4.3 初始化程序设计
    4.4 模糊PID程序设计
    4.5 晶闸管触发程序设计
    4.6 软停车程序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MATLAB仿真与样机调试
    5.1 MATLAB仿真
    5.2 样机调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软起动器硬件电路原理图
附录2 印刷电路板实物图
附录3 软起动器隔爆外壳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贴片电阻装联后开裂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贴片电阻装联后开裂问题研究现状
        1.2.2 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研究现状
        1.2.3 三防漆材料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贴片电阻开裂问题的ANSYS仿真
    2.1 贴片电阻的仿真模型
    2.2 开裂问题仿真分析
        2.2.1 静力学结构仿真分析
        2.2.2 不同因素下的仿真结果
        2.2.3 结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贴片电阻开裂问题试验分析
    3.1 开裂问题的试验流程
    3.2 开裂问题的试验过程
        3.2.1 物料取放
        3.2.2 贴装
        3.2.3 焊接
        3.2.4 手工刷洗
        3.2.5 三防涂覆
        3.2.6 温度循环试验
        3.2.7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S113 聚氨酯胶的应用研究
    4.1 S113 聚氨酯胶简介
    4.2 S113 聚氨酯胶的涂覆工艺研究
        4.2.1 S113 聚氨酯胶配制
        4.2.2 S113 聚氨酯胶的涂覆工艺流程
    4.3 S113 聚氨酯胶的验证试验
        4.3.1 试验件制作
        4.3.2 验证试验过程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3.4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arylene高聚物的应用研究
    5.1 真空涂敷设备及Parylene高聚物简介
        5.1.1 PDS2060PC真空涂敷设备
        5.1.2 Parylene高聚物
    5.2 Parylene C材料的涂覆工艺研究
        5.2.1 真空涂敷设备操作步骤的确定
        5.2.2 涂覆工艺参数的确定
        5.2.3 涂覆工艺流程的确定
    5.3 Parylene C涂层的验证试验
        5.3.1 试验件制作
        5.3.2 验证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3.4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船舶低速柴油机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船舶废气硫化物、颗粒物污染与危害
        1.1.2 SOx及颗粒物污染物治理及排放法规
    1.2 船舶废气脱硫脱颗粒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废气SOx脱除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船舶废气颗粒物脱除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废气脱硫脱颗粒集成控制技术
        1.2.4 脱硫脱颗粒控制技术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船舶废气SOx和颗粒物集成处理技术
    2.1 脱硫脱颗粒系统集成处理技术
    2.2 文丘里洗涤器除颗粒技术
    2.3 钠碱海水法脱硫技术
        2.3.1 供液系统
        2.3.2 SO_2吸收系统
        2.3.3 废水处理系统
        2.3.4 其他相关系统
    2.4 集成处理系统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LC的脱硫脱颗粒集成装置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3.2 自动化控制系统选型
        3.2.1 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
        3.2.2 SIMATIC NET工业网络
    3.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3.1 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
        3.3.2 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3.3.3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件选择
        3.3.4 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设计
        3.3.5 配电柜与控制柜设计
    3.4 系统重要仪表选型和设计
        3.4.1 仪表选型要求
        3.4.2 仪表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硫脱颗粒控制系统设计
    4.1 系统控制特点及功能设计
        4.1.1 系统控制特点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主要参数调节和硬件标定
        4.2.1 系统主要控制参数及调节
        4.2.2 系统硬件的调试标定
    4.3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启动过程和停运过程
        4.3.1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运行模式
        4.3.2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停运过程
    4.4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紧急停运时的对策
        4.4.1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系统联锁保护
        4.4.2 非连锁保护引起的停运
        4.4.3 紧急停运后的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策略及实现
    5.1 文丘里洗涤器压降的控制
    5.2 洗涤塔系统控制
        5.2.1 洗涤液p H值控制
        5.2.2 洗涤塔液位控制
        5.2.3 除雾器冲洗控制
    5.3 碱液供给系统
    5.4 循环泵系统
        5.4.1 洗涤循环液密度控制
    5.5 海水冷却系统
        5.5.1 海水罐液位控制
        5.5.2 洗涤液温度控制
    5.6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报警控制
    5.7 脱硫脱颗粒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5.7.1 监控系统设计
        5.7.2 监控系统的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洗涤液pH智能控制策略探讨
    6.1 洗涤液pH值控制技术和过程参数分析
        6.1.1 洗涤液pH值控制策略概述
        6.1.2 洗涤液pH值控制过程参数分析
    6.2 洗涤液pH值控制对象模型的建立
        6.2.1 pH值模型结构的确定
        6.2.2 pH值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
    6.3 smith预估补偿控制方案
    6.4 仿真研究
        6.4.1 Smith预估控制器和传统PID仿真结果比较
        6.4.2 Smith预估控制器和传统PID控制鲁棒性比较
        6.4.3 Smith预估控制器和传统PID控制抗干扰比较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工作与总结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环境试验测试系统的研究、设计及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环境试验的发展
    1.3 环境试验设备的发展
    1.4 环境试验标准化的发展
        1.4.1 国外环境试验标准化的发展
        1.4.2 国内环境试验标准化的进展
        1.4.3 主要差距及存在问题
    1.5 环境试验的内涵和概述
        1.5.1 环境试验含义
        1.5.2 环境试验的目的
        1.5.3 环境试验的主要作用
    1.6 国际与国内环境试验检测系统的对比
        1.6.1 国内环境试验检测系统设计建设现状
        1.6.2 国际与国内环境试验检测系统设计建设差别
    1.7 环境试验测试系统的优缺点和建立的标准依据
        1.7.1 环境试验测试系统的优缺点
        1.7.2 环境试验测试系统建立的标准依据
第二章 标准的解读分析
    2.1 高温试验标准解析
        2.1.1 高温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1.2 试验方法探讨解析
        2.1.3 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2 低温试验标准解析
        2.2.1 低温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2.2 试验方法探讨解析
        2.2.3 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3 湿热试验标准解析
        2.3.1 湿热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3.2 恒定湿热试验样品状态探讨
        2.3.3 恒定湿热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3.4 交变湿热试验样品状态探讨
        2.3.5 交变湿热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4 温度变化试验标准解析
        2.4.1 温度变化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4.2 试验方法探讨和严酷等级
    2.5 盐雾试验标准解析
        2.5.1 盐雾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5.2 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6 随机振动试验标准解析
        2.6.1 随机振动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2.6.2 随机振动试验方法探讨解析
        2.6.3 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7 正弦振动试验标准解析
        2.7.1 正弦振动产生原因
        2.7.2 正弦振动试验的目的
        2.7.3 正弦振动试验方法探讨解析
        2.7.4 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8 冲击试验标准解析
        2.8.1 冲击产生原因及危害
        2.8.2 冲击试验的目的
        2.8.3 冲击试验方法探讨解析
        2.8.4 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9 稳态加速度试验标准解析
        2.9.1 稳态加速度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2.9.2 稳态加速度试验方法探讨解析
        2.9.3 标准剪裁与严酷等级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基本规划和项目管理
    3.1 环境实验室的选址
        3.1.1 地面
        3.1.2 地址
        3.1.3 建筑高度
        3.1.4 独立的电源
        3.1.5 独立的接地
    3.2 环境实验室测试仪器的选型
        3.2.1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的选型
        3.2.2 温度冲击试验箱的选型
        3.2.3 盐雾试验箱的选型
        3.2.4 电动振动台的选型
        3.2.5 冲击试验机的选型
        3.2.6 离心机的选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试验测试子系统研究设计
    4.1 盐雾试验测试系统的建设实践
        4.1.1 盐雾试验系统防腐蚀与通风设计
        4.1.2 盐雾试验测试系统验收
        4.1.3 盐雾试验实例
    4.2 振动试验测试系统的建设实践
        4.2.1 隔振沟与桩基设计
        4.2.2 隔音设计
        4.2.3 振动试验测试系统验收
        4.2.4 振动试验实例
    4.3 加速度试验测试系统的建设实践
        4.3.1 加速度试验系统监控与门禁系统设计
        4.3.2 加速度试验系统防撞防护措施设计
        4.3.3 加速度试验系统验收
        4.3.4 加速度试验实例
    4.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原子荧光分析仪的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子荧光分析仪的研究现状
        1.2.2 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气体流量控制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预期性能指标
    2.2 原子荧光分析仪的主体模块
    2.3 气体流量控制方案
        2.3.1 传统PID控制
        2.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
        2.3.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
    2.4 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算法研究
    3.1 传统PID控制算法
        3.1.1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
        3.1.2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3.1.3 比例和微分饱和的抑制方法
    3.2 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3.2.1 神经网络模型
        3.2.2 BP神经网络
        3.2.3 RBF神经网络
    3.3 PID控制模型设计
        3.3.1 传统PID控制模型
        3.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模型
        3.3.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模型
    3.4 PID控制模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核心控制器件选型
    4.2 比例电磁阀模块
        4.2.1 比例电磁阀性能分析
        4.2.2 比例电磁阀驱动电路
    4.3 AD与 DA转换
        4.3.1 AD转换电路
        4.3.2 DA转换电路
    4.4 传感器采集模块
        4.4.1 流量传感器性能分析
        4.4.2 传感器输出电压采集
    4.5 供电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体流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设计框架
    5.2 操作系统的选择
    5.3 AD与 DA转换
        5.3.1 AD转换程序设计
        5.3.2 DA转换程序设计
    5.4 主从机数据通信程序设计
    5.5 RBF神经网络PID控制及参数存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6.1 气体流量控制系统测试
    6.2 原子荧光分析仪的指标测试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7)列车气候试验室环境营造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模拟技术
        1.2.2 气候试验室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列车气候模拟实验室概况
    2.1 气候试验室简介
    2.2 实验台温湿度模拟系统概况
        2.2.1 温湿度模拟系统概述
        2.2.2 低温制冷机组
        2.2.3 循环风系统
        2.2.4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2.3 气候试验室初调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端低温营造问题改进优化
    3.1 调试情况
    3.2 热平衡分析
        3.2.1 机组有效制冷量
        3.2.2 风机产热得热
        3.2.3 围护结构得热
        3.2.4 蓄热地面散热量
        3.2.5 冷桥和库体空气渗透得热
    3.3 原因分析
    3.4 改善措施
        3.4.1 表冷器结霜改善
        3.4.2 冷桥和空气渗透
    3.5 改善前后气候试验室运行情况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均匀性改进优化
    4.1 温度均匀性计量及发现的问题
        4.1.1 温度均匀性计量
        4.1.2 发现的问题
    4.2 导流格栅改善前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
        4.2.4 数值模拟
        4.2.5 数值模型的实验验证
    4.3 解决方案
    4.4 导流格栅优化后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度稳定性控制研究
    5.1 气候试验室测控系统简介
    5.2 温湿度模拟系统控制原理
        5.2.1 电加热控制原理
        5.2.2 制冷机组控制原理
    5.3 温度控制存在的问题
    5.4 解决方案的提出
        5.4.1 制冷机组的模糊控制
        5.4.2 电加热和制冷机组相互作用
    5.5 改进后气候试验室内温度变化情况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8)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及电池测试用环境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设计参考标准
    2.1 标准化进程
    2.2 参考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仓仓体的研发与制作
    3.1 环境仓的基本要求
    3.2 仓体结构
    3.3 配合安装孔位的预留
    3.4 安防设施——泄爆窗
    3.5 压力平衡窗
    3.6 环境仓仓体示意图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仓的负荷计算
    4.1 仓内空气负荷
        4.1.1 仓内空气热负荷
        4.1.2 仓内空气冷负荷
    4.2 仓体自身负荷
        4.2.1 仓内板温度变化的负荷
        4.2.2 仓内、外温差导致的热传导
        4.2.3 仓体内部电加热的负荷
    4.3 电机试验台的负荷
    4.4 环境仓的总负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冷系统的仿真与设计
    5.1 制冷系统的仿真
        5.1.1 热工对象数学模型的处理
        5.1.2 环境仓的物理及数学模型
    5.2 制冷系统的设计
        5.2.1 采用一般制冷系统的问题
        5.2.2 常见热气旁通法
        5.2.3 实际制冷系统设计
        5.2.4 关键零部件的选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热及加湿系统的设计
    6.1 加热系统的设计
    6.2 加湿系统的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制冷、加热及加湿系统的组装
    7.1 制冷系统的组装
        7.1.1 室内机组的安装
        7.1.2 冷凝器的安装
        7.1.3 蒸发器的安装
        7.1.4 管道的安装
    7.2 加热系统的组装
    7.3 加湿系统的组装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环境仓的性能测试
    8.1 环境仓的调试
        8.1.1 电控系统的调试
        8.1.2 制冷系统的调试
        8.1.3 加热系统的调试
        8.1.4 加湿系统的调试
    8.2 性能测试结果
        8.2.1 温度试验测试结果
        8.2.2 温、湿度试验测试结果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大型车辆高低温湿热气候环境试验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设备简介
2 系统设计
    2.1 结构设计
    2.2 制冷加热系统
    2.3 加湿系统
    2.4 新风系统
3 电气及控制系统设计
    3.1 电气原理图设计
    3.2 控制系统
    3.3 系统控制软件的实现
4 总结

(10)基于干湿气体混合法1m3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1 国外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2 国内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3 国内气候舱产品
        1.2.4 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2 HJC-VIS-1型气候舱设备调试试验
    2.1 调温调湿系统试验
        2.1.1 舱温调试试验
        2.1.2 露点水箱调试试验
    2.2 HJC-VIS-1型气候舱整机试验
        2.2.1 测试舱内壁防结露检验
        2.2.2 密闭性检验
        2.2.3 整机调试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
    3.1 方案设计
        3.1.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3.1.2 温湿度控制方案设计
        3.1.3 气候舱工作流程
    3.2 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3.2.1 温控装置选型
        3.2.2 控制器选型
        3.2.3 触摸屏选型
        3.2.4 检测元件选用
        3.2.5 执行元件选用
        3.2.6 控制系统电路图设计
    3.3 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程序设计
        3.3.1 主程序设计
        3.3.2 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3.3.3 手动控制程序设计
        3.3.4 PID控制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气候舱人机交互设计及系统验证
    4.1 方案设计
    4.2 人机界面组态
        4.2.1 系统主界面
        4.2.2 功能实现界面
        4.2.3 监测与报警界面
    4.3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3.1 温湿度及流量读取程序设计
        4.3.2 系统运行时间读写程序设计
        4.3.3 数据记录程序设计
    4.4 通讯设置
        4.4.1 PC与PLC通讯
        4.4.2 PC与Smart700IE间通讯
        4.4.3 Smart700IE与PLC间通讯
    4.5 控制系统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用于湿热试验室(箱)的PID自动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功能变温台用于介电性能测试的工程问题研究[D]. 赵华伟. 阜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STM32的矿用隔爆软起动器设计[D]. 尚靖博.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贴片电阻装联后开裂问题的分析与研究[D]. 冉迪.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0(08)
  • [4]船舶低速柴油机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 尹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8)
  • [5]环境试验测试系统的研究、设计及建设[D]. 谢俊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原子荧光分析仪的气体流量控制系统研究[D]. 刘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列车气候试验室环境营造与优化[D]. 牛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8]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及电池测试用环境仓的研究[D]. 边高祥.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8)
  • [9]大型车辆高低温湿热气候环境试验系统设计及应用[J]. 张文超,李果,张双俊,谢绍军. 环境技术, 2018(05)
  • [10]基于干湿气体混合法1m3气候舱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D]. 孙堃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湿热实验室PID自动控制系统(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