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水塔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保温水塔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一、保温水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铁三院标准处水塔设计小组[1](1978)在《保温水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我们在编制国家建委下达的保温水塔设计任务(包括钢筋混凝土支筒和砖支筒两种,共11套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对该图技术条件审查会上大家所提出来的问题,我们作了归纳整理,现将保温水塔设计中经常迂到的若干问题介绍如下,以供参考。一、水塔型式及几何尺寸(一)水塔型式水塔的型式是设计水塔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水塔的技术经济效果和外形的美观。为此,设计者在设计水塔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段明明[2](2019)在《合肥市马合钢厂改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转型,后工业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降低,随之而来国内废弃旧工业建筑也越加多了起来,其周围城市活力降低,导致该区域逐渐成为城市伤疤。虽然大量的旧工业建筑虽然失去了其经济功能,但其物理功能依然存在。若加以合理的改造,可以在城市发展中继续发挥其经济效用。受西方国家对传统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影响,近几年,国内中、小型城市中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也得到了重视。但实践项目分布不均,多以大型城市为聚焦点,发展模式较为局限,功能单一化,且再利用后的可持续性尚未达到明确标准。城市特征与城市文明建设的任务也未提到旧工业遗存建筑改造的日程上来。合肥市建国以后工业产业发展迅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城区废弃工业建筑也逐渐增多。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旧工业建筑,是合肥市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马合钢厂区位于合肥市瑶海区,其前身为合肥钢铁公司第二厂区,在2015年彻底关闭后,一直处于废弃的状态。近年来,合肥提出东部新城区建设战略,其中马合钢厂厂区为规划区域核心地段。本文为笔者对厂区建筑现状进行调研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马合钢厂厂区改造策略。首先,笔者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改造案例进行调研,总结其改造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积累实际案例调研资料,为本文所用。其次,对东部新城区上位规划以及马合钢厂周边社会服务设施进行调研,理解上位规划改造要求以及现状社会服务设施缺失之处,分析区域层面的改造需求。再次,对马合钢厂厂区周边群众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他们对于改造的需求以及意见,理解周边居民层面的想法。从次,对马合钢厂厂区建筑现状以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调研,充分分析其现存现状以及改造价值,为改造策略的提出提供物质层面的研究基础。最后,根据前文研究结论,提出符合马合钢厂建筑现状且能够将各方需求最大化满足的改造策略,实现区域更新,提升区域活力。

才军[3](2015)在《中东铁路站区建筑解读》文中认为中东铁路是指十九世纪末沙俄政府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东北,控制远东地区,而在中国东北修建的铁路及附属建筑。其中中东铁路干线是指从满洲里到绥芬河之间的铁路,支线是指从哈尔滨到大连之间的铁路。沿线的铁路站区建筑是服务于中东铁路的重要建筑类型,值铁路落成时,全线共建104个车站(包括临时的会让站),其中一等站1个,二等站9个,三等站8个。站区建筑在中国近代东北地区已逾百年历史,它虽曾服务于对华殖民统治的外国侵略者,同时它也带来了西方的工业文明,促进了中国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的崛起。通过全面系统的对中东铁路站区建筑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中东铁路附属地建筑特征,还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其他建筑类型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本课题通过笔者对中东铁路历史资料的详细查阅,以及对中东铁路现存站区的实地调研,梳理了中东铁路站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划模式,总结分析了站区建筑类型和特征,并对其建筑艺术特色和文化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中东铁路站区建筑主要包括:沿线站舍、水塔、机车库以及其他站区构筑物。本文首先提出中东铁路站区建设的几个发展阶段,对各个站区的选址成因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讨论;其次,在建设站区的过程中,按其作用的大小分成了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站区的规划模式、站区建筑的类型和规模也各有不同。再次,在建筑技术方面,站区建筑也具有独特的结构类型和适应寒地气候的保温技术。最后,中东铁路站区建筑风格多样,杂糅了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俄罗斯近代工业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及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中东铁路时期,多元异族文化以建筑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相继杂糅到中东铁路附属建筑中,形成了特定的历史现象,使其建筑文化品质在当时精彩纷呈,成为中东铁路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中东铁路站区及站区建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站区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以及文化特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站区建筑在中东铁路附属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日后的保护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黄文滔[4](2016)在《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文中提出后工业景观这个命题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后工业”一词具有不同的理解,经过前人的研究,学界对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在工业活动停止进行之后(的用地);景观一词也具有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景观即一切所见皆为景观,狭义的景观则特指在美国90年代兴起的现代景观学科(Landscape Achitecture)。此命题的产生是由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两个趋势所导致的:其一是我国在近年来所面临的工业转型的趋势;其二则是我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对物质的追求转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从而开始重视景观设计的趋势;因此,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际上设计界基于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美化的理念,融入各自的设计技巧,将这两个趋势所产生的问题综合进行考虑,以工业为主题,设计方法为手段而进行的高度复杂的设计活动。在此命题上欧美国家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期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化,对产业结构进行巨大调整,在此冲击下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和废旧工业设施甚至污染的土壤,进而催生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建筑再利用、棕地绿化、后工业景观设计等一系列研究。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性设计活动,如至今仍被认为是后工业景观工院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改造,此后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不断得到发展。我国的工业转型进程则比欧美在上世纪末所经历的要复杂得多,因为国情的不同,具有高度的特殊性。我国整体仍处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工业时代,在世界工厂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输出到我国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于此同时,由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我国东南沿海先富起来的地区却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后工业景观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空气和水资源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雾霾问题、水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矛盾的日益尖锐使得我国再也不能对工业污染视而不见,我国已走到不得不对我国的工业进行再思考的地步,因此我们不难预见未来的若干年内,将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工业用地或工业厂房以及设施被整治、迁移、停用、废弃,在此背景下,我们急需从大量相对成功的后工业用地处理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以指导未来的一系列后工业用地项目,避免建设性破坏。本文的写作旨在全球范围内选取大量当代(具体到2000年以后)已经建成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作品,从项目的背景、用地的原格局、重整的用地、格局的重构以及景观的再生、建构筑物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一系列的解读,并试图采用跨界的思维方式,融合建筑、景观、规划以及遗产保护的学科,对多个前沿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基于资源再利用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原则,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而为了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找当代后工业景观的发展趋势,笔者也将有针对性地对每个项目中对“工业”的主题的体现手法以及“景观”层面问题的解决程度进行一个基于同一标准体系下的统计分析,并希望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为今后后工业景观的项目设计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与支持。

李超颖[5](2019)在《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见证了从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构成了今天大部分城市现有面貌的基础。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开始反思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对这些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开始逐渐被社会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虽然我国对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自2015年开始,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积极响应下,国内由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项目呈井喷式发展,为许多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白领提供了全新的居住体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开发商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许多项目设计欠佳,忽视工业遗产固有的历史内涵,这样不仅不能保证租赁公寓的居住质量,也不利于城市风貌的有效保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由工业遗产改造的租赁公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归纳出适合我国的改造设计方法及适用条件,为将来该类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意义。说明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中的租赁公寓改造设计这一研究的缘起,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第二章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归纳总结了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发展历程、各国的法律保护体系,分析工业遗产的改造价值以及设计原则;第三章以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种方法,分别研究国际范围的发展历程和国内的市场现状,并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得出住户对租赁公寓的需求要素;第四章以实地调研情况和用户反馈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条件,从区位、基地环境、建筑空间和建筑质量四个方面说明了在开发和设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从正反两面解析了目前的市场前景;第五章以前文为基础,总结设计目标,然后结合建筑学专业知识和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设计提供了系统性的设计策略。最后对整片论文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对未来工业遗产向租赁公寓的改造提出建议。

于晓磊[6](2015)在《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7、18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从此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技术的进步与动力的改革带来了生产的工业化和文化的工业化,机器生产成为社会新兴的产业类型,随之兴起的工业建筑,也成为最具时代性的建筑类型之一。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埠,外资开始在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经商办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的区域之一,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也在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中国在近代工业时期建设的工厂建筑汇聚了西方传入的新样式、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它的发展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紧密相连,成为同时期采用西方风格建筑类型的率先之作。正是在这些工业建筑中,在机器大生产的轰鸣声中,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运行体制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生活方式也受到颠覆,不仅如此,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改革,在这一历史剧烈变革、新旧交替的时期,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表现得尤为激烈,其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和现象也就更值得探讨,故论文正是选取了 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首先,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进行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主要有两点考虑,即它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区位。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成为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与这两点因素密不可分。从地理区位来看,长三角地区东临黄海与东海,西与安徽、江西接壤,北临山东,南邻福建。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河流穿越于此,如此通江达海、南北东西进退裕如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历史背景来看,长三角地区自六朝伊始,便是历史上的文化富集区,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在这里积淀,久远的文化血脉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传统棉纺织业、丝绸业、陶瓷业、漆木业等工商业堪称发达。到了中国近代,良好的地理优势、厚重的文化基础和工商传统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五口通商”中以上海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中心和工业科技中心,又有以南京为主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约地、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中心,也有作为民族工业发源地的无锡、南通、宁波等一批重要城市。故得益于这两点因素,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现代中国正面临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变革期,该地区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仍走在时代的前沿,对这一区域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案例。其次,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来看,近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是直接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而诞生的一种物质形态。近代工业生产力的诞生,改变了厂房建筑、生产设施,甚至社会的生产方式,这种工业化的改变成为近代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诞生的逻辑起点,所以工业建筑作为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变化。但是现实情况是工业建筑遗产这种具有珍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近些年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识之士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上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科学调查和认知上仍存在不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手工业生产不重视的历史渊源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受“雅”“俗”文化之制约,人们对与礼制、政治与宗庙相关的建筑特别重视,而对与生产性相关的手工业建筑相当忽视,导致从历史到今天,对于保存了中国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手工业建筑记载和保存数量都很少。即使在今天,与生产相关的遗产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大量近代工业建筑被拆毁,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本文重新梳理近代社会工业建筑遗产,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同时也力求重塑公平公正的文化遗产观。综上,论文以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这类物质遗存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遗产实际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性。一方面,近代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曾在此从事过工业活动,他们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等共同为中国近代工业创造了一批最早的军事类和“官督商办”类的工业,由此使长三角地区诞生了中国近代最多的工业门类、开创了很多近代工业类型,并且还影响了全国的近代工业建设,这是中国其他城市和区域所不具备的。在此过程中创建的工业建筑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时全国工业建筑的风格、特点和成就。另一方面,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近代聚集有大量建筑师、建筑设计事务所,不管是西方的、留学归来还是本土培养的建筑师,皆在此从事设计工作,所以在工业建筑的设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建筑代表了近代中国全国范围内工业建筑的典型特征,最能体现东方与西方思想的结合以及当时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和最高水平。中国长三角区域内的近代工业建筑,率先吸收了西方工业建筑的诸多特征,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和审美思想,成为一种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的新兴建筑。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不仅蕴含着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展示出中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国家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及这一过程中所代表的工业文明成就,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这一国家及文明转型特殊时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社会文化、精神特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存智慧在新生的工业文明形态中的某种表现。本篇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并梳理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发展脉络。第二章主要对西方工业革命的原点——英国工业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英国的工业建筑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及审美变革。中国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主要受此影响,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的变革序幕。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反映了笔者的田野调查成果,展现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中的一大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状,系统梳理了 1840——1949年间,中国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下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工业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工业建筑文化。第八章主要使用文化遗产学的方法理论,对长三角地区的近代工业遗产的建筑元素进行结构,分析了其时、空演变整个过程。本文在第九章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存在“移植”与“重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工业建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创新,发展出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近代工业建筑类型,通过对这两大系统出现和演变过程的原因解析,分析了隐藏其中的近代变革期的社会文化。同时,本文还主张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应是其核心价值。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关注过去的文化,更立足于当代、为社会未来发展服务,所以论文在第十章尝试以“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多角度的探索。通过前文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研究,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与利用上,应与体现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物质元素一起,如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生产系统、档案资料和企业文化等,共同得到原真性的保护与利用。

高飞[7](2018)在《遗产廊道视野下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是十九世纪末工业化的集中缩影,也是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结果,其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价值较高,代表着当年的铁路工程技术水平,整体具有较高的历史叙述性与象征意义。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在背景环境、整体格局、功能构成、建筑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定风格,并且带有强烈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共性特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遗存。本文所研究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是属于遗产廊道构建程序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步骤。与以往的遗产价值评价相比,遗产廊道保护理论和构建的目标贯穿其中,使价值评价做到有目标可寻、有理论可依。首先,论文从遗产廊道基础理论入手,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的程序和脉络进行整理,找出价值评价在其中的定位,并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进行解读,分析出其主要由遗产系统、自然系统和支持系统等元素构成,而论文的研究对象属于遗产系统中的核心资源。然后,论文对遗产廊道理论的本土化进行拓展和修正,将其应用于本研究中,进而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保护层次进行解构。并且,结合保护层次和中东铁路是由多个不同等级车站构成的特性,分析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层次,提出一个从多方面、系统性的理论逻辑框架来阐释遗产价值,将其分为多个价值评价层次,低层次的价值评价结果构成高层次的价值评价基础数据,逐层递进并彼此关联。其次,在基础研究和理论框架搭建的基础上,对遗产廊道视野下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主客体和价值构成进行研究。这两项内容是价值评价研究的重要部分。论文从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形成的语境着手,研究其历史背景、修建和文化传播的过程,对其属性和特征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依据遗产廊道理论角度,论述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的线性化、遗产文化的多元性等特征。然后,从价值主体的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价值构成的共性基础研究,从其价值的基本属性、多维价值构成、各类不同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价值关联等方面展开论述,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构成进行细致剖析。再者,详细分析价值主客体和价值构成之后,构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模型,主要的研究重点在于确定合理、高效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指标的针对性进行了整合和分析,从遗产的模块化特征、遗产区域的保护整合、遗产价值的延续性等方面论述。根据已有研究和指标频次分析,初步选取出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通过问卷分析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优化后,选择相应的价值评价模型,然后构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同时,基于建立的模型,结合数据代入对模型进行修正和调整,最后利用结构方程的路径系数对价值评价体系各指标进行权重确定。最后,论文选取了中东铁路成高子站至横道河子站的区间段,对其遗产廊道的多层次价值评价进行了应用研究。将具体遗产点的价值等级化,在遗产点价值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站点自身价值等内容,构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站点层次价值的评价体系,得到铁路工业遗产站点层次的价值等级;城镇层次价值评价,则是定性的、结合前两个层次的价值评价结果来进行分析。按照遗产廊道整体价值大于单体价值之和的系统理念,论文首次提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整体价值的评价方法。其方法是基于多层次价值评价的结果,在世界遗产理论体系中的时序区域框架和主题框架之下,开展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在不同平台的同类型、巨系统遗产中的对比分析,将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理解其价值提出视角和理论参考。并且,结合多层级价值评价的结果,进行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多层次、多维度的构建,来支持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应用研究。论文从遗产廊道的视角解构了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活动中的价值主客体及其活动机制等内容,利用遗产廊道构建的目标来研究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构成,并且过程中引入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鉴于价值评价的复杂性,采用了遗产廊道评价、结构方程模型、时序区域和主题研究、比较和类型研究、人类学研究等方法,并且结合田野调查、综合分析等进行补充,使中东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更为合理和准确。论文将遗产廊道的理论及方法引入到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研究领域,具有充分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也为其它同类型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8](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明本大事记本着尊重事实、记述历史的原则,记载了1953~1993年(个别包括1950~1952年)铁路标准设计编制和管理各个方面发生的大事、要事和新事,目的是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标准设计编管人员提供一个查考40年来铁路标准设计比较重大事情的资料索引。本大事记根据有关文件、资料记述,依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缺乏具体日期的放在每月、年之后。所记载的会议、规章侧重于全路性的,或是对全路有相当影响、具有指导意义的。

高斌[9](2014)在《钢结构水塔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塔结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重要的构筑物,起着给水和储水的作用的高耸结构,也可以用来调节和保证给水管网中的水压和水量。水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不仅与附近建筑结构的安全息息相关,而且还对城市抗震减灾生命线的功能产生影响。但是许多年来对水塔结构抗震的研究非常少,仅有一些假定和计算理论,更没有关于水塔的振动模型试验资料,查阅国外的此类相关文献,也很少有此方面的研究,因此,对于水塔的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地震灾害调查发现,支承部分是水塔结构的薄弱环节,对支承进行计算分析时,我们通常将水的质量全部集中在水箱上,将支承上部简化成为一个质量质点进行抗震计算,这种模型的简化不仅没有考虑水体的晃动影响,而且也不能分析水箱的受力特点,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水塔结构的流固耦合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包括:1、简要的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并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流固耦合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流固耦合的分析理论及求解方法。2、本文采用ADINA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球形水塔和圆柱形水塔结构,并对球形水塔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分析了无水和有水结构的动力特性,并研究了水的晃动对结构的影响,计算表明,无水时的结构的周期比较大,而当储水时,水体的晃动大大的减小了水塔结构的周期。3、在模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储水量0、储水量50%和储水量85%的球形水塔和圆柱形水塔,对球形水塔和圆柱形水塔结构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不同储水量时结构的地震反应,并对两种水箱形式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不仅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有关,而且还与地震波的特性有关,同时水箱的形式也会对水塔结构的地震响应有影响。

张一平[10](2019)在《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十九世纪末漠河金矿的设局开采和中东铁路的修筑运行,黑龙江省的近代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尤其是铁路工业的兴起和外国移民的涌入,大大带动了黑龙江各门类工业的繁荣,因此也建设了一大批工业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与苏联接壤的地理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中央政府将一大批重点企业安排在黑龙江,由此产生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几座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同时,煤矿与石油的丰沛使本省诞生了突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也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黑龙江工业早期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不断发展演变,建国以后“苏联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看出工业建筑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经济文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梳理探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黑龙江近代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驱动因素和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地区分布等几方面的考察研究,希望能够将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概括出来。第二部分在总体概况已掌握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现代工业遗产部分,即建设于1949年至1978年的工业工程。因为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已有专题研究,本文不再单独探讨。此部分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工厂选址、布局模式、规划特色等要素,挖掘其与城市形态之间的联系;之后选取三类最典型的工业遗产类型,即“156项”城市工业遗产、煤矿工业遗产与大庆油田工业遗产,分别讨论各自特点,并进行对比总结。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本省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调研,并基于实践案例为今后黑龙江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策略提供参考。总之,本文以黑龙江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实例分析、图示分析等方法来对其形成及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对现存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总结,以完成对黑龙江工业遗产的全方位掌握,并进一步分析现代工业遗产典型类别的构成与特色,以及改造实践的优劣,这不仅可以理清黑龙江地区工业遗产的现状及现代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同时也可以为其保护和更新提供参考。

二、保温水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温水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合肥市马合钢厂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来源
        1.1.1 二线城市亟待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
        1.1.2 合肥地区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的迫切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马合钢厂历史沿革
        1.3.1 :马合钢厂的历史简介
        1.3.2 :初步建设
        1.3.3 :改革发展新时期
        1.3.4 :衰落及停滞阶段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阐述
    2.1 国内外优秀工业建筑改造理论与实例研究
        2.1.1 国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及实例研究
        2.1.2 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及实例研究
    2.2 旧工业建筑保护理论
        2.2.1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2.2.2 :场所理论
    2.3 旧工业建筑的主要特点分析
        2.3.1 建筑低龄化
        2.3.2 建筑类型丰富
        2.3.3 空间适应性强
    2.4 旧工业建筑的价值意义以及评判标准
        2.4.1 工业遗产功能价值体系
        2.4.2 工业遗产价值改造模型
        2.4.3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价值和意义
        2.4.4 旧工业建筑价值意义的评判标准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方向及单体保留或者拆除的评判标准
        2.5.1 基地整体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2.5.2 单体建筑价值评判
    2.6 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所面临的的主要困难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经典案例调研分析
    3.1 调研对象的选择
        3.1.1 上海“八号桥”、“M50”和“同乐坊”
        3.1.2 德国鲁尔工业区
    3.2 “八号桥”、“M50”和“同乐坊”介绍
        3.2.1 八号桥创意产业园
        3.2.2 “M50”创意产业园
        3.2.3 同乐坊创意产业园
    3.3 “八号桥”、“M50”和“同乐坊”案例调研研究
        3.3.1 改造后的场所文化
        3.3.2 改造后的交通分析
        3.3.3 改造后的空间构成
        3.3.4 改造后的建筑风格
        3.3.5 改造后的景观绿化
        3.3.6 改造后的业态组成
    3.4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项目
        3.4.1 鲁尔工业区改造背景概述
        3.4.2 鲁尔区结构转型措施
        3.4.3 鲁尔工业区改造思路
        3.4.4 改造成果
        3.4.5 研究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合钢周边社会服务设施现状及居民改造意见调研分析
    4.1 上位规划层面的马合钢厂改造需求
        4.1.1 合肥东部新城区规划
        4.1.2 马合钢厂区域规划
        4.1.3 上位规划解读
    4.2 马合钢厂周边社区社会服务设施现状调研分析
        4.2.1 十五分钟公共服务圈
        4.2.2 马合钢厂周边居民小区规模调研分析
        4.2.3 青少年活动中心设施调研分析
        4.2.4 医疗卫生设施调研分析
        4.2.5 体育运动设施调研分析
        4.2.6 公共商业设施调研分析
        4.2.7 马合钢厂周边社会服务设施调研总结
    4.3 马合钢厂周边居民改造需求调研分析
        4.3.1 调研对象介绍
        4.3.2 调研问题分析
        4.3.3 建筑拆留问题的调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合钢厂现存建筑调研及价值分析
    5.1 马合钢厂的现状调研分析
        5.1.1 地理位置分析
        5.1.2 厂区改造资源概况分析
        5.1.3 马合钢厂厂区单体建筑调研分析
    5.2 马合钢厂改造再利用的价值
        5.2.1 改造项目整体价值
        5.2.2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
        5.2.3 建筑技术价值
        5.2.4 区域开发价值
        5.2.5 可持续利用价值
    5.3 相关人士访谈
        5.3.1 访谈问题设置及原因
        5.3.2 访谈结果
        5.3.3 访谈总结
    5.4 影响马合钢厂改造再利用的因素
        5.4.1 自身的价值评估
        5.4.2 政治的宏观调控
        5.4.3 城市的文化需求
        5.4.4 当地的技术条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合钢厂改造策略的提出
    6.1 研究总结
        6.1.1 马合钢区域城市规划分析
        6.1.2 周边社会服务设施调研分析
        6.1.3 周边群众需求调研分析
        6.1.4 :现存建(构)筑物调研分析
    6.2 改造逻辑及目标
        6.2.1 改造逻辑
        6.2.2 改造后功能属性划分
        6.2.3 建筑拆留
    6.3 改造策略
        6.3.1 多功能复合
        6.3.2 园区活力激发
        6.3.3 园区可达性
        6.3.4 园区业态可持续性
    6.4 改造方式
        6.4.1 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举措
        6.4.2 居民社区活动中心改造举措
        6.4.3 马合钢工业遗产公园改造举措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中东铁路站区建筑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
        1.2.2 关于中东铁路历史沿革的研究
        1.2.3 关于中东铁路附属建筑的研究
        1.2.4 关于中东铁路站区建筑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3.4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中东铁路站区建筑的演化与站区规划布局
    2.1 站区建筑的历史发展
        2.1.1 俄建铁路时期
        2.1.2 日建铁路时期
        2.1.3 中国自建铁路时期
    2.2 站区的选址成因及发展脉络
        2.2.1 选址成因与功能定位
        2.2.2 站区的建设及发展
    2.3 站区的空间规划布局
        2.3.1 干线站区及城镇的规划模式
        2.3.2 站区布局对站区城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站区建筑的类型与特征
    3.1 站区建筑的功能类型
        3.1.1 站舍及其附属建筑
        3.1.2 机车库及其附属建筑
        3.1.3 站区构筑物
    3.2 站区建筑的空间形态
        3.2.1 站区建筑形态类型
        3.2.2 站区建筑空间处理
    3.3 站区建筑的建造技术
        3.3.1 独特的结构类型
        3.3.2 适应寒冷地区的保温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站区建筑的艺术特色与文化特质
    4.1 站区建筑的风格演化
        4.1.1 特色鲜明的城市门户
        4.1.2 风格多样的文化项链
    4.2 站区建筑的艺术处理
        4.2.1 浪漫严谨的体量与构图
        4.2.2 精美考究的细部与装饰
    4.3 站区建筑的文化特质
        4.3.1 中东铁路建筑文化的时间载体
        4.3.2 中东铁路建筑文化的传播因子
        4.3.3 中东铁路建筑文化的空间节点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的与景观建筑学的兴起
        1.1.2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1.1.3 研究的个人原因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研究
        1.5.2 实地调查研究
        1.5.3 模型分析研究
        1.5.4 分析归纳演绎
    1.6 研究框架
2.案例的搜集甄选与解析方法
    2.1 案例的复杂性与甄选的必要性
    2.2 案例的初步搜集与整理
        2.2.1 案例的初步搜集与整理
        2.2.2 初步案例介绍资料整理
        2.2.3 案例的类型与初步研究
        2.2.4 案例的筛选方法说明
    2.3 国内案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评价
        2.3.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1
        2.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03
        2.3.3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红坊)2006
        2.3.4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2006
        2.3.5 黄石矿山公园2007
        2.3.6 上海1933老场坊2007
        2.3.7 深圳南海意库2008
        2.3.8 上海后滩公园2009
        2.3.9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0
        2.3.10 大华1935文化商业综合体2013
    2.4 国外案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评价
        2.4.1 韩国仙游岛公园2002
        2.4.2 瑞士苏黎世MFO公园2002
        2.4.3 日本波将金公园2003
        2.4.4 卢森堡城市广场city square developing2007 一期至今
        2.4.5 墨西哥蒙特雷钢铁博物馆2007
        2.4.6 澳大利亚Ballast Point Park2009
        2.4.7 法国南特铸造厂公园Foundries'garden2009
        2.4.8 西首尔湖公园2009
        2.4.9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line2010一期至今
        2.4.10 比利时亨克Genk C-M!ne square2012
    2.5 案例的初步总结与思考
        2.5.1 工业片区的保护与再利用
        2.5.2 工业影响地的保护与再利用
        2.5.3 单体建筑、构筑物与设施的保护与再利用
        2.5.4 其他类型的保护与再利用
    2.6 案例的进一步甄选
    2.7 案例进一步解析的逻辑与步骤
        2.7.1 案例解析的逻辑
        2.7.2 案例解析的步骤
3 “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与改造设计研究
    3.1 “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
        3.1.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1
        3.1.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0
        3.1.3 大华1935文化商业综合体2013
        3.1.4 西首尔湖公园2009
        3.1.5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line一期与二期
    3.2 后工业景观与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3.2.1 保护评价
        3.2.2 保护原则
        3.2.3 保护策略
    3.3 本章小结与建议
4 首钢博物馆概念设计实践项目简介
    4.1 项目背景
        4.1.1 项目区位
        4.1.2 企业背景
        4.1.3 上位规划分析
    4.2 场地遗产要素的解读
        4.2.1 北厂区
        4.2.2 石景山
        4.2.3 秀池
        4.2.4 高炉
        4.2.5 料仓与传送带
        4.2.6 烟囱
    4.3 用地关系解读
        4.3.1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峙
        4.3.2 过去、现在与未来
    4.4 建筑内部分析
        4.4.1 高炉内部结构说明
        4.4.2 高炉内部空间再利用
    4.5 设计概念
        4.5.1 望远镜
        4.5.2 首钢历史轴线与核心展墙
        4.5.3 记忆的传承
    4.6 设计后记
5 结论
    5.1 结论
        5.1.1 当代的工业遗产地的改造设计的主旨在于遗产保护传承与再利用
        5.1.2 当代“后工业”景观是传承城市记忆、延续生活历史的重要手段
        5.1.3 民间力量在当代“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5.2 讨论与展望
        5.2.1 讨论
        5.2.2 展望
    5.3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及资料
致谢

(5)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租赁公寓市场的发展和机遇
        1.1.2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蓬勃发展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基础研究
    2.1 旧工业建筑的衰落
    2.2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历程
        2.2.1 20 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理论探讨阶段
        2.2.2 20 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探索与发展阶段
        2.2.3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成熟阶段
        2.2.4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实践
    2.3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法律保护
        2.3.1 国外相关政策
        2.3.2 国内相关政策
    2.4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价值分析
        2.4.1 经济价值
        2.4.2 历史价值
    2.5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原则
        2.5.1 因地制宜
        2.5.2 整体性
        2.5.3 新旧并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发展与现状
    3.1 工业遗产改造类租赁公寓的历程
        3.1.1 西方的探索与发展
        3.1.2 我国的快速开展
    3.2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开发模式
        3.2.1 集中式开发
        3.2.2 分散式开发
    3.3 工业遗产改造类公寓的典型案例调研
        3.3.1 里尔Le Blan纺织厂
        3.3.2 阿姆斯特丹Silodam
        3.3.3 创想公社-万科泊寓梅花园店
    3.4 广州市工业遗产改造类租赁公寓调研
        3.4.1 发展缘由
        3.4.2 租赁公寓调研分析
        3.4.3 住户问卷调查
        3.4.4 调研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分析
    4.1 政策背景
        4.1.1 “三旧”改造
        4.1.2 “工改租”
    4.2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条件
        4.2.1 区位条件
        4.2.2 基地环境条件
        4.2.3 建筑空间
        4.2.4 建筑质量
    4.3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积极因素
        4.3.1 改造适应性高
        4.3.2 有利于工业遗产的多样化再利用
    4.4 工业遗产改造类租赁公寓的制约因素
        4.4.1 开发商压低成本,建筑质量堪忧
        4.4.2 设计缺少规范文件
        4.4.3 公寓市场发展过快,对工业遗产本身价值关注度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遗产改造租赁公寓设计策略
    5.1 设计目标
    5.2 空间改造
        5.2.1 空间再分配
        5.2.2 改扩建
        5.2.3 围护结构改造
    5.3 结构处理
        5.3.1 原结构加固
        5.3.2 原结构部分改造
        5.3.3 新建结构体系
    5.4 营造社区氛围
        5.4.1 整合建筑群
        5.4.2 公区配套设置
        5.4.3 室外活动场地
        5.4.4 加强渗透性
    5.5 保存历史风貌
        5.5.1 保留空间特征
        5.5.2 建筑构件的重生
        5.5.3 简约的室内设计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建议
    研究的不足和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租赁公寓住户调研问卷
附录2 公寓调研信息统计
附录3 租赁公寓住户调研问卷统计结果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略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路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界定
    第三节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等相关概念说明
        一、时间界限
        二、“长三角”的含义及其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地
        三、近代工业建筑个案描述选择标准
        四、文化遗产学概念
        五、工业建筑与工业建筑遗产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一、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政策
        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程
        三、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四、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遗产)专题研究综述
    第六节 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一、创新点
        二、存在问题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工业建筑的出现与发展
        一、工业革命开始前英国手工工场建筑(18世纪中期之前)
        二、工业革命初期技术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750—1800年)
        三、动力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800—1835年)
        四、重工业发展与多种建筑派别流行对工业建筑的双重影响(约1835—1855年)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工业建筑带来的文化变革
    第三节 中国1840年之前工业建筑概况——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一、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手工业发展背景
        二、长三角地区古代工业建筑概况
        三、受西方工业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早期近代工业建筑
第三章 最具开创性的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上海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外商主导的萌芽时期工业建筑文化(19世纪40年代——90年代)
        一、文化背景
        二、西方工业建筑的引入
    第二节 民族资本快速发展时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4 年—1918 年)
        一、文化背景
        二、仿西式的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华资、外资碰撞高峰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9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战时缓慢发展期的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五节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四章 城镇型工业建遗产—南通磨闸历史工业城镇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工业城镇构成
        一、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诞生
        二、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大生纱厂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大生纱厂工业建筑
    第三节 其他衍生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其他工业建筑
    第四节 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建筑文化综述
第五章 受政治因素主导的南京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南京近代工业萌芽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64——1911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政府主导城市建设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2——1949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六章 民族资本为主导的无锡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起步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5 年—1913)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经济繁荣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4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抗日坚挺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无锡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综述
第七章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杭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五节 嘉兴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六节 苏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七节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工业建筑的文化特点综述
第八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时空演变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建筑形态及要素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造型特征及其演变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技术与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避产时间演变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萌芽期(1840—1860)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发展期(1860—1895)
        三、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成熟期(1895 — 20世纪10年代)
        四、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蜕变期(20世纪1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五、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停滞和复兴期(1937-1949)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空间演变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化的发展线路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元素的空间传播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移植”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重塑”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三、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文化特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析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
        一、西式建筑中的东方精神——选择的智慧
        二、近代工业建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先锋之作
        三、因水而延续的文脉
        四、近代工业建筑空间营造中的文化意蕴
    第三节 与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比较
        一、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概况
        二、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文化
        三、长三角地区与华南、华北、西南地区工业建筑文化比较
第十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
    第一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造产保护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保护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保护原则探讨
    第二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利用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申遗策略
        一、以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遗产价值标准为例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申遗策略小结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市级)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名录

(7)遗产廊道视野下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遗产价值评价研究综述
        1.2.2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研究
        1.2.3 遗产价值评价研究综述
        1.2.4 研究综述简析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研究和理论框架搭建
    2.1 遗产廊道理论
        2.1.1 概念和特点
        2.1.2 构成要素和标准
        2.1.3 遗产廊道本土化拓展
    2.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基础理论
        2.2.1 价值哲学
        2.2.2 系统论
        2.2.3 评价学
    2.3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
        2.3.1 构建理论
        2.3.2 构建的关键问题
        2.3.3 廊道的构成要素
        2.3.4 构建的步骤
    2.4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框架搭建
        2.4.1 价值评价的目标和所在系统
        2.4.2 价值评价主客体阐释
        2.4.3 价值评价研究层次和价值构成
        2.4.4 价值评价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主客体和价值构成研究
    3.1 价值形成的语境
        3.1.1 中东铁路的产生
        3.1.2 中东铁路的修建
        3.1.3 中东铁路的文化传播
    3.2 价值客体的特征提炼
        3.2.1 空间分布的线性化
        3.2.2 遗产文化的多元性
        3.2.3 遗产类型的多样化
        3.2.4 遗产功能的活态性
        3.2.5 遗产技术的地域性
        3.2.6 遗产审美的艺术性
    3.3 价值主体的需求分析
        3.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3.2 价值主体选取
        3.3.3 权力属性现状
        3.3.4 建立权力属性模型
        3.3.5 价值主体需求确定
    3.4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构成
        3.4.1 价值构成共性研究
        3.4.2 价值构成研究角度
        3.4.3 多维价值构成和阐释
        3.4.4 价值之间的关系
        3.4.5 整体价值关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
    4.1 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优化
        4.1.1 价值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4.1.2 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4.1.3 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4.2 价值评价模型的选择与操作
        4.2.1 价值评价模型的选择
        4.2.2 结构方程模型
        4.2.3 结构方程模型的软件操作
    4.3 价值评价结构方程构建
        4.3.1 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4.3.2 数据收集和分析
        4.3.3 结果分析和权重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应用研究
    5.1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层级价值评价
        5.1.1 单体层次价值评价
        5.1.2 站点层次价值评价
        5.1.3 城镇层次价值评价
    5.2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整体价值评价
        5.2.1 国内外遗产领域整体价值认知体系
        5.2.2 时序区域框架下的价值评价方法与过程
        5.2.3 时序区域框架下的价值评价结果
        5.2.4 主题框架下的价值评价方法与过程
        5.2.5 主题框架下的整体价值评价结果
    5.3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5.3.1 整体层级构建
        5.3.2 城镇层次构建
        5.3.3 站点层次构建
        5.3.4 单体层次保护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东铁路站点清单(截止到2016年)
附录2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调查表范例
附录3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类型统计(截止2016年)
附录4 指标体系预分析调研问卷
附录5 指标体系正式分析调研问卷
附录6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类型
附录7 ICOMOS时序——区域研究框架
附录8 ICOMOS主题研究框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钢结构水塔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塔结构形式
        1.2.1 水箱
        1.2.2 塔身
        1.2.3 水塔基础
    1.3 水塔结构的震害分析
    1.4 水塔抗震研究现状及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1.4.1 水塔抗震研究现状
        1.4.2 地震响应分析基本理论
    1.5 水塔抗震研究的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限元简介与水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有限元法分析方法
        2.2.1 ADINA有限元软件介绍
        2.2.2 有限元法分析步骤
    2.3 水塔有限元模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2.3.1 水塔模型的基本参数
        2.3.2 水塔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取
        2.3.3 单元网格大小确定原则
        2.3.4 边界条件的确定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 相关计算理论
        2.4.1 模态分析方法
        2.4.2 瞬态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
        2.4.3 流固耦合基本理论与边界条件
    2.5 有限元的非线性分析
        2.5.1 非线性因素
        2.5.2 von Mises屈服条件
    2.6 影响非线性计算收敛的因素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塔的动力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水塔结构的模态分析
        3.2.1 模态分析中特征值的求解-Lanczos Iteration
        3.2.2 水塔空罐的模态分析
        3.2.3 水塔满罐的模态分析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水塔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与输入
        4.2.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4.2.2 地震波的调整及输入
    4.3 水塔工况的选取
    4.4 球形水塔的地震响应分析
        4.4.1 位移时程分析
        4.4.2 加速度时程分析
        4.4.3 水塔水箱等效应力分析
        4.4.4 水塔水箱径向应力及应变分析
        4.4.5 水塔水箱环向应力及应变分析
        4.4.6 水塔水箱轴向应力及应变分析
        4.4.7 水塔支承结构等效应力分析
    4.5 圆柱形水塔的地震响应分析
        4.5.1 位移时程分析
        4.5.2 加速度时程分析
        4.5.3 水塔水箱等效应力分析
        4.5.4 水塔水箱径向应力及应变分析
        4.5.5 水塔水箱环向应力及应变分析
        4.5.6 水塔水箱轴向应力及应变分析
        4.5.7 水塔支承结构等效应力分析
    4.6 水箱形状对水塔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对比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工业遗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黑龙江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黑龙江工业的发展历程
    2.1 近代工业发轫期(1888-1905 年)
        2.1.1 洋务运动的尝试
        2.1.2 铁路工业的兴起
    2.2 近代工业发展期(1906-1931 年)
        2.2.1 日俄战争的刺激
        2.2.2 民族工业的崛起
    2.3 近代工业停滞期(1932-1948 年)
        2.3.1 日本侵略的垄断
        2.3.2 解放初期的恢复
    2.4 现代工业奠基期(1949-1961 年)
        2.4.1 南厂北迁的实施
        2.4.2 重点工程的兴建
        2.4.3 配套项目的建设
    2.5 现代工业波动期(1962-1978 年)
        2.5.1 国民经济的调整
        2.5.2 三线建设的开展
        2.5.3 石油工业的勃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近现代工业遗产行业与分布
    3.1 行业构成与特色
        3.1.1 行业构成
        3.1.2 行业特色
    3.2 地区分布及其特征
        3.2.1 南部地区
        3.2.2 西部地区
        3.2.3 东部地区
        3.2.4 北部地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现代工业遗产类型与特色
    4.1 重点企业分布与城市形态
        4.1.1 工厂选址与布局模式
        4.1.2 厂区与生活区的规划
    4.2 “156 项”城市工业遗产
        4.2.1 生产性工业建筑
        4.2.2 行政及科研建筑
        4.2.3 住宅及服务设施
    4.3 煤矿工业遗产
        4.3.1 三大矿区历史沿革
        4.3.2 矿井与选煤厂
        4.3.3 非生产类工业遗产
    4.4 大庆油田工业遗产
        4.4.1 油田勘测与开发
        4.4.2 石油开采设施
        4.4.3 厂房与辅助建筑
        4.4.4 生活服务类建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1 相关法规及政策
    5.2 登录情况
        5.2.1 文物保护单位认定
        5.2.2 工业遗产及相关认定
    5.3 保护与利用典型案例
        5.3.1 保护案例
        5.3.2 改造再利用案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铁路类)一览表
附录二: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非铁路类)一览表
附录三:黑龙江现代工业遗产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保温水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保温水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 铁三院标准处水塔设计小组.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S1)
  • [2]合肥市马合钢厂改造策略研究[D]. 段明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中东铁路站区建筑解读[D]. 才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4]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D]. 黄文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5]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D]. 李超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D]. 于晓磊. 南京大学, 2015(01)
  • [7]遗产廊道视野下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研究[D]. 高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8]《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J].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9]钢结构水塔的抗震性能分析[D]. 高斌.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3)
  • [10]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D]. 张一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保温水塔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