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段昌群,王焕校[1](1995)在《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文中提出Pb2+ 、Cd2+ 和Hg2+ 显着地缩短蚕豆(Vicia faba L.)根尖细胞分裂的持续时间,延长细胞间期的时间间隔,在总体上延长了细胞分裂周期;除Hg2+ 随浓度升高一直表现为对有丝分裂抑制外,在Pb2+ 、Cd2+ 和Zn2+ 浓度分别小于1.0、0.01、10.0 ppm 时,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随处理浓度升高而上升,当超出上述浓度时则随浓度升高而下降;微核率(MCNF)在Pb2+ 、Cd2+ 、Hg2+ 和Zn2+ 的浓度分别小于1.0、5.0、0.50、100.0 ppm 时,染色体畸变率(CAF)在Pb2+ 、Cd2+ 、Hg2+ 和Zn2+ 的浓度分别小于5.0、5.0、0.50、100.0 ppm 时,这两参数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超过上述浓度后,则随处理浓度升高而下降。Mn2+ 对各项参数无显着影响。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学毒性顺序为Hg2+ > Cd2+ > Pb2+ > Zn2+ > Mn2+ 。经综合分析,3 个参数在不同剂量范围下相关性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认为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危险化学品和监测环境污染时取得可靠结果的条件是:受检物质在检测条件下不严重抑制细胞分裂和CAF和MCNF呈正相关
陈朗,宋玉芳,张薇,李秀颖,王磊,吉普辉,杨晓霞[2](2008)在《土壤镉污染毒性效应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以草甸棕壤为供试土壤,以蚕豆幼苗根尖有丝分裂指数、染色体畸变率以及微核率,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活性、植物内源激素含量为指标,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010 mg.kg-1镉胁迫对植物细胞的遗传和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此浓度范围内,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染色体畸变率以及微核率均随镉浓度增加呈显着的剂量-效应正相关关系,其中微核率变化最为明显,处理组微核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433.22倍;蚕豆幼苗叶片内的SOD和POD活性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CAT活性随镉浓度增加其变化规律与SOD、POD相反.此外,镉胁迫下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赤霉素(GA3)与细胞分裂素类的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总含量(Z&ZR)均表现出低浓度下诱导和较高浓度下诱导率降低的趋势,在镉浓度为2.5 mg.kg-1时3种植物激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6.6%、4.0%和12.6%.研究表明,各指标对污染物的毒性具有响应且响应的域值及其敏感度不同,将各指标综合使用可使土壤镉污染的遗传和生态毒性诊断更为有效.
陈瑞娇,李均祥[3](2006)在《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在环境致突变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是一种以染色体损伤为测试终点的植物微核检测方法.简述了该方法的建立和基本原理,综述了其在水体的致突变性、空气污染物的致突变性、农药的致突变性和其他环境致突变物检测中的应用.
周锦雯[4](2006)在《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文中认为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作为一种环境致突变性的检测手段,已在国内外很多领域得到利用。本文对微核的概况、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作了一个阶段性的综述,希望有助于有关学者全面了解该技术。为了探明Cdz+对成胡14#蚕豆的影响,对Cdz+染毒后的蚕豆种子萌发、根的生长、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及微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dz+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没有显着影响,处理时间超过48h后,种子萌发率几乎不再变化。当Cdz+浓度≤10μmol/L时,Cdz+能促进蚕豆根生长和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大于该浓度后正好相反,Cdz+抑制根的生长和细胞有丝分裂。随着Cdz+处理时间的增长,此抑制效应逐渐增强,当Cdz+染毒浓度达到1000μmol几,染毒时间达到96h时,根长度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达到最低值,分别为对照组的60.78%和25.07 %。且在Cdz+≥50μmol几,有丝分裂指数下降速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当Cdz+浓度≤10μmo1/L时,Cdz+能减少染色体畸变,大于该浓度后,染色体畸变率反升不降。随着Cdz+处理时间的增长,此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但染毒j寸间为72h时,1000μm01.几处理组则又开始下降,500μmol几处理组也在染毒到96h时开始下降。在观察的多种染色体畸变类型中,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多极分裂>染色体环,其中染色体断片占有绝对优势,可以用染色体断片单项畸变率来代替染色体畸变率,以减少工作量。Cdz+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影响规律同染色体畸变率的变化规律。当镉的浓
易志刚,傅巧姑[5](2009)在《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3种重金属的遗传毒性》文中提出运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以微核率和有丝分裂指数为指标,研究不同浓度Pb2+、Cr3+和Cd2+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b2+、Cr3+和Cd2+在不同浓度下均可诱导微核的产生,其遗传毒性依次为:Cd2+>>Pb2+>Cr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率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达到一定浓度后,微核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一定低浓度条件下,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增高,高浓度下有丝分裂指数降低,意味着低浓度可促进细胞有丝分裂,高浓度则会抑制细胞有丝分裂.
杨志,李文义,杨慧娟,高路,熊勇,王修齐,黄金,杨文秀[6](2020)在《基于CNKI的根尖微核研究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分析和总结国内根尖微核相关研究的发展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根尖""微核"为主题词,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NoteExpress和Excel等软件,对1980—2018年间收录的1 016篇文献从发文量与引用量、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前沿等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根尖微核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可分为起步期(1980—1991年)、增长期(1992—2008年)和衰减期(2009—2018年)3个阶段;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微核""蚕豆""微核率";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于遗传毒性及有丝分裂、根尖细胞(蚕豆根尖)、污染指数;有丝分裂是导致微核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研究的前沿,该领域的研究应不断深入。
韩善华[7](2008)在《蚕豆微核试验及其在重金属遗传毒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詹建立[8](2007)在《土壤重金属对蚯蚓体腔细胞和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理学研究》文中认为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的中性红滞留实验和蚕豆根尖微核实验是环境检测中的两个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分别以赤子爱胜蚓和蚕豆为受试生物,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站提供的土壤为模式土壤,对铜镉汞三种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毒理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三种重金属均对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有毒害作用,表现为浓度越高,中性红滞留时间越短,呈负相关。但是中性红滞留时间对三种重金属浓度梯度的变化趋势,均没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相比较而言,趋势线拟合程度最好的是汞,其次是镉和铜。从这点可以得出:以中性红滞留实验为基础的对重金属污染的定量检测,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目前在该实验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只适合做定性的分析。另外,由半致死浓度的测定确定,三种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大小为:汞>镉>铜。通过对植物蚕豆根尖的细胞毒理学实验知道:三种重金属对根尖细胞的细胞周期均有显着的影响,不同的是铜和汞主要表现为延长细胞分裂间期上,而镉对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均有影响;推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重金属离子干扰或延滞了G1期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延缓了细胞进入分裂状态,从而影响了细胞分裂。通过三种重金属离子对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畸变率的分析得出,重金属对蚕豆根尖细胞有较强的诱变能力,其诱变特点有所不同。对于有丝分裂指数,三种重金属均表现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促进了细胞分裂。推其原因,可能是根尖细胞受到重金属刺激后,会有更多的细胞进入了分裂状态。而重金属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没有阻止细胞进入这种状态。对于微核率、畸变率,三种重金属均表现出与各自浓度梯度的正相关。这种结果既印证了染色体畸变是微核产生的重要原因,也减小了由于微核产生的多元化而导致漏检的可能性。实验结果显示,镉浓度超过0.2mg/kg微核率有显着性差异,而畸变率在超过0.4 mg/kg时,才表现出显着性差异。畸变率的差异表现要略滞后于微核率。这种结果不应是由浓度因素造成的,可能是重金属的诱变效应在时间上所表现出的差异造成的。同时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三种重金属在所设浓度下的污染指数也做了对比,铜镉汞分别超过240mg/kg、1.6mg/kg、8mg/kg会造成土壤的重污染。
郭盘盘[9](2016)在《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修复及微核技术检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复合菌肥对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及受其污染植烟土壤的修复作用,通过对烟株生理指标(保护酶、MDA含量、活性氧含量及清除率、抗氧化率、光合特性、荧光参数、NR和INV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DNA和RNA含量等),烟株不同部位(茎尖、上部叶、根尖)的解剖结构,植烟土壤的生理生态特性(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等),烟株的抑制率、生物量和农艺性状,烟株的化学成分含量等进行了修复研究,并利用微核技术对各处理的植烟土壤进行了检测分析,旨在探讨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植烟土壤和烟株的降解效果,筛选出最佳的复合菌肥。试验结果如下:1、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理特性的修复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在处理后期叶片SOD、APX及CAT等保护酶活性比正常烟株分别降低28.21%,31.07%和64.24%,脂膜过氧化反应导致MDA含量升高212.88%;在20d时三种复合菌肥处理烟株叶片中SOD活性分别比受害升高13.13%、18.49%和23.11%,APX活性分别比受害升高9.76%、14.84和24.84%,CAT活性分别比受害升高11.37%、32.42%和57.55%,MDA含量分别比受害降低11.37%、32.42%和57.55%。根系酶活性和MDA含量变化与叶片保护趋势一致。各处理效果依次为T0>T4>T3>T2>T1。在处理20d,与正常对照比较,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叶片(?)·OH和H2O2含量分别升高166.74%、198.55%和170.39%,而O2-·和·OH清除率则下降44.50%、60.62%,抗氧化率下降40.47%;三种复合菌肥修复后烟株叶片(?)含量分别减少11.92%、18.02%和34.83%,(?)清除率分别增加51.53%、51.17%和60.17%;·OH含量分别减少12.11%、28.98%和36.15%,·OH清除率分别增加47.60%、64.22%和98.43%;H2O2含量分别减少11.83%、26.39%和51.27%;抗氧化率分别增加21.67%、34.18%和50.16%;根系中活性氧含量均明显高于叶片,但活性氧清除率和抗氧化率低于地上部分,说明根系对二氯喹啉酸更为敏感。三种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活性氧含量、清除率及抗氧化率的整体修复效果表现为:T4>T3>T2。与正常对照比,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地上部分和根系GSH含量、GST活性和ALS活性均有显着下降,经过三种复合菌肥修复20d,与受害对照叶片相比,GSH含量分别增加16.43%、48.44%和70.96%,GST活性分别增加27.72%、40.55%和82.02%,ALS活性分别增加45.42%、33.02%和70.09%,根系中这三项解毒指标变化趋势与叶片基本一致。用复合菌肥处理对GSH含量修复效果为:T4>T3>T2。受害烟株的NR和Inv活性降低,复合菌肥处理后,NR活性明显高于受害对照。在20d时,用复合菌肥T2、T3及T4处理烟叶NR活性分别比受害对照提高了13.1%、16.6%和19.1%,Inv活性分别比受害对照升高了12.08%,23.17%和38.54%,表明复合菌肥能明显提高受害烟叶中C、N关键酶活性,烟株根系中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叶片基本一致,以T4处理修复效果最佳。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与正常烟株相比可溶性蛋白质、核酸、RNA和DNA含量显着下降。经复合菌肥处理20d,与受害处理比较,T2、T3和T4处理烟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42.42%、48.35%和68.73%,核酸含量增加13.87%、18.68%和23.35%,RNA含量分别比受害烟叶增加了10.49%、14.10%和17.51%,DNA含量分别增加了24.14%、32.62%和41.10%,根系可溶性蛋白质、核酸、RNA和DNA含量变化趋势与叶片一致。修复效果均以T4最好。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叶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Fv/Fm、ΦPSII及q P下降,且都达到显着水平,NPQ显着增加;施加复合菌肥修复的处理与受害烟叶相比,Fv/Fm、ΦPSII及q P都升高,NPQ下降,表现为T4>T3>T2,以T4处理修复效果达到显着水平。受害烟叶与正常烟叶相比,叶绿素含量、Pn、TR、Gs和Ci均显着下降,复合菌肥处理能显着修复受害烟株的光合性能,修复效果为T4>T3>T2。2、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生理生态的修复与正常土壤相比,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根际土壤的的PH、电导率、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在处理后期分别下降7.33%、6.63%、7.97%和48.13%,土壤容重增加3.42%。由于复合菌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及丰富有机质,施用复合菌肥修复后电导率、饱和导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显着增加,甚至高于正常对照,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其中以T4处理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比较,受害处理土壤中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显着减少,蔗糖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降低35.45%、64.35%、54.88%、60.12%和45.00%,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分别降低50.76%、26.32%、58.40%、49.88%和57.23%,复合菌肥修复后,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显着提高,其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说明复合菌肥施用为土壤带来大量的菌群,通过在土壤中生存繁殖等代谢活动促进了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降解,使土壤酶的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提高。三种菌肥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作用整体效果为T4>T3>T2。3、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解剖结构的修复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各处解剖结构,与正常对照相比,受害烟株的茎尖的直径和纵切面积最小,上部叶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最大,根部横截面积、中柱面积、皮层厚度、表皮厚度均小于正常烟株。复合菌肥修复后,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明复合菌肥对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受害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临时切片观察可知,烟株受二氯喹啉酸危害后,与正常对照相比,烟叶表皮细胞大小不一、下表皮气孔数量减少,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均显着下降,不同菌肥处理后烟叶表皮细胞大小、形状得到恢复,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增加,效果显着,并且以T4处理效果最好。4、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的修复二氯喹啉酸对烟株叶长、叶宽、株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三种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叶长和叶宽的修复20d时达显着效果(0.05水平),30d达极显着效果(0.01水平);对株高的修复10d达达显着效果(0.05水平),20d达极显着效果(0.01水平);在30 d时,各处理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均为T0>T4>T3>T2>T1;根冠比变化同鲜重和干重的变化一致;在处理30d,受害烟株与正常烟株的农艺性状比较,株高和茎围等显着降低,叶宽和叶长表现出明显抑制效应;用复合菌肥修复后,30d时对叶长修复达显着效果(0.05水平),10d时对叶宽的修复达极显着效果(0.01水平),30d时对株高的修复达极显着效果(0.01水平)。表明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草生长发育有显着改善作用,其中T4处理对受害烟草生长的修复效果最明显。5、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打顶后烟株农艺性状、根系活力及化学成分含量的修复打顶后,与正常对照相比,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的生物量各项指标显着降低,株高降低了40.74%,TAAR/m2与AAAR/m2显着降低;用复合菌肥处理的均高于受害对照,根冠比与受害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18.86%、16.70%和22.95%,株高增加了37.5%、49.29%、66.67%,正常叶片数也分别提高到11.33,13和15.33,根系活力均有显着提高,以T4增幅最大。打顶后复合菌肥对烟株生物量、农艺性状和根系活力综合表现为T4>T3>T2。受害对照的总糖、还原糖及钾与正常对照相比显着降低,总氮、烟碱和氯离子含量显着增加,还原糖/总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总氮/烟碱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烟株;施入复合菌肥后,总糖、还原糖、钾离子显着上升,氮、烟碱和氯离子含量显着降低,化学成分趋于协调,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三种复合菌肥修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总糖、还原糖含量的表现为T4>T3>T2,总氮和烟碱含量表现为T4>T3>T2,氯离子含量表现为T4>T3>T2;钾离子含量表现为T4>T3>T2,还原糖/总糖呈现出T4>T3>T2,总氮/烟碱含量表现为T4>T3>T2,综合评判以T4处理的修复效果最佳。6、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通过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各处理植烟土壤浸提液检测结果表明,随处理天数的增加,土壤中残留除草剂的危害程度逐渐下降。处理20d,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植烟土壤浸提液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比正常对照增加261.27%,细胞分裂指数降低64.00%,生物量降低54.17%,污染指数为4.24,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与受害对照相比,T2、T3、T4修复的土壤浸提液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分别降低27.97%、53.18%和65.67%,分裂指数分别升高38.89%、88.89%和138.89%,生物量增加44.84%、60.87%和95.38%,污染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T4修复后污染程度为基本无污染。通过对土壤浸提液培养的蚕豆的根和芽SOD、CAT、APX等保护酶活性、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析,处理时间越短的土壤,其对蚕豆根、芽的保护酶伤害越大,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越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影响逐渐降低,根系受害程度高于芽。在对处理后20天的土样检测中,用复合菌肥修复后,蚕豆根、芽保护酶活性含量显着上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着下降。综合表现为:T4>T3>T2。
董轶茹[10](2010)在《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我国焦化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焦化废水的大量排放,尤其是非达标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典型的焦炭生产中,每吨焦炭的生产要排放0.4-0.9m3废水,平均按0.65m3/t计算,山西省全年要排放焦化废水5187万m3,占全省废水排放负荷总额的30%。焦化废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种类繁多、成份复杂,特别是一些剧毒和致癌物质更是危害极大。其中以氰化物和酚类为主,其次有吡啶、多环芳烃、硫化物、氨及焦油等。虽然酚化物本身无致癌性,但其具有明显的促癌作用,并能使细胞蛋白质变性,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氰化物和硫氰化物,通过反应可以转化为致死毒物HCN;氨及焦油中有很多是致癌物或生物活性物质;废水中一些多环芳烃和杂环化合物会使水生生物中毒甚至死亡,若灌溉农田会使作物减产或枯死,而人饮用被其污染的水或食用含这些毒物的鱼类和农作物,则会引起慢性中毒。焦化废水导致的土壤污染也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且这些污染物通过作物的吸收、残留及食物链最后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国内外对焦化废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传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工艺基础上,结合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又发展出多种新方法如多相光催化氧化、TiO2光催化氧化、光合细菌等,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驯化处理焦化废水的优势菌种和运用质粒在微生物体内植入DNA等遗传物质培养特殊菌种。但焦化废水生物毒理学效应的研究鲜见报道。焦化废水含有多种有毒、有害、致畸、致癌的污染物,其综合毒性是加强还是拮抗,其致毒机理仍待研究。因此,本研究拟进行焦化废水理化性质CODCr的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植物检测系统,以北方常见植物物种(玉米、蚕豆、大麦)为研究材料,以水培进行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的染毒,观察不同浓度焦化废水进出液处理组与对照组种子萌发率、萌根数、根重和芽重等的影响,并对植物幼苗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它们的有丝分裂情况和遗传信息的完整性,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焦化废水对植物生长(以根长,芽长和干重为指标)和细胞超微结构(染色体变异和微核)特征的影响,来研究焦化废水的环境毒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其意义在于:(1)从环境毒理学的角度为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理效应提供实验依据,并探索其作用机制;(2)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品系对焦化废水的毒性反应,探索焦化废水胁迫下植物中敏感种系和耐受种系;(3)初步建立焦化废水的植物监测系统,弥补传统的化学和物理监测方法在环境毒理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空白,并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4)为从生物毒效应方面进行污染物的环境评价提供一个新的理念。本研究首先对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的pH值、悬浮物、氨氮、挥发酚、CODCr、BOD5、总氰化物、硫化物、石油类和流量等一些表征工业污水水质的主要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焦化废水原水中CODCr、BOD5、挥发酚、硫化物和氰化物等指标非常高,经生化处理站处理后,这些污染物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去除,虽明显下降,但除pH值和挥发酚等个别指标外,其余指标均未达标,而且远远超过了国家相关排放标准。由于焦化废水是含有多种复合污染物,且含有大量的难降解有机物和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给焦化废水的生化处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焦化废水出水溶液生化处理后焦化废水的生物毒性如何,其出水会对生物体造成何种危害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在毒理学实验中,本研究以大麦和玉米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可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大麦和玉米种子的萌发,但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处理组种子萌发率下降,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也随之增大。同时发现,焦化废水进出水还可抑制大麦和玉米种子的萌根数,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组和对照组间的萌根数差异越来越大,表现出对浓度和时间的双重依赖性。实验结果提示,焦化废水中除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还含有一些能被植物利用的营养元素,因此在低浓度下几乎对植物无胁迫作用:种子新根的萌生对污染物的敏感性比种子萌发的敏感性低,更容易适应恶劣环境,并通过利用有利因素来获得生存,种子萌发可以作为一个监测指标来检测污染物毒性的大小,为环境监测提供一些生物方面的实验依据。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焦化废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植物的生物毒效应差异,本课题又用不同浓度的焦化废水进水溶液和出水溶液对大麦和蚕豆幼苗进行了染毒处理,并观察染毒后大麦幼苗和蚕豆幼苗地根长、芽长和根重、芽重等生长指标,研究了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大麦和蚕豆种子幼苗的生长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但在低浓度时抑制作用不明显,甚至可促进植物(尤其是大麦)的生长;(2)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两种植物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的双重依赖性,即随着浓度增高其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作用时间越长,抑制效应越明显;(3)不同植物对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的耐受限度不同,即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暴露后所表现出的最高促进浓度或最低抑制浓度不同,同一作用浓度下出现明显抑制的暴露时间也不同;(4)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焦化废水毒性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而言,根部的敏感性大于地上部分;(5)CODCr值较为接近时,焦化废水进水溶液比出水溶液对植物的毒性作用小,可能是由于进水溶液中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从而抵消了其毒性作用,而出水中基本上只存在一些对植物有害的毒性物质。另外,本课题通过对焦化废水染毒后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情况、染色体损伤情况进行镜检观察探讨了焦化废水的遗传毒性,结果发现,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诱导植物根尖细胞的核固缩、核碎解、染色体断裂、后期粘连、染色体桥等,破坏染色体的结构和遗传稳定性,同时大大增加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双核率等,以上结果表明,焦化废水不仅具有生长抑制毒效应,且是DNA分子的断裂剂,这说明焦化废水可通过影响植物细胞遗传信息的完整性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总之,焦化废水是一种复合型环境污染物,因此其毒理学机制与单一污染物有很大区别。本研究利用不同的植物监测系统考察了焦化废水进出水的生物生长毒效应和遗传毒效应,从而得知焦化废水污染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即便经过生化处理其毒效应仍然存在,因此应该进一步严格出水排放标准,并在标准设定的同时考虑其生物毒效应。还发现,不同植物对同种污染物或同种废水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待测污染物或污水的敏感度也不同,因此,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染毒条件下,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品系对同种焦化废水的毒性反应,探索焦化废水胁迫下植物中敏感种系和耐受种系,可为焦化废水的植物灌溉或生物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为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这将成为环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在废水的环境毒理学研究方面的一个突破点和创新点。
二、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和 方 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分裂周期的测定 |
1.2.2 IM的测定 |
1.2.3 CAF的测定 |
1.2.4 MCNF的测定 |
2 结 果 和 分 析 |
2.1 细胞分裂周期的变化 |
2.2 重金属对蚕豆根尖IM的影响 |
2.3 重金属对蚕豆根尖细胞CAF的影响 |
2.4 重金属诱发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 |
2.5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对IM、CAF和MCNF三者关系的分析 |
3 讨 论 |
3.1 重金属对蚕豆根尖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 |
3.2 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 |
(2)土壤镉污染毒性效应的多指标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1.3 土壤染毒 |
1.4 蚕豆培养 |
1.5 测定方法 |
1.5.1 遗传毒理指标测定方法[13] |
(1) 根据水质监测中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17] |
(2) 根据土壤介质提出毒性指数 |
1.5.2 植物内源激素及抗氧化酶系指标测定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镉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诱变效应 |
2.2 土壤中镉对蚕豆幼苗叶片细胞抗氧化酶系SOD、POD、CAT的影响 |
2.3 镉对蚕豆叶片细胞植物激素ABA、GA3、Z&ZR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镉污染的遗传毒性效应及机制 |
3.2 土壤中镉对蚕豆幼苗叶片细胞抗氧化酶的影响 |
3.3 土壤中镉对蚕豆幼苗叶片细胞植物激素的影响 |
4 结论 |
(3)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在环境致突变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的建立 |
2 蚕豆根尖微核测试与其他遗传毒性测试方法的比较研究 |
3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在环境致突变物检测中的应用 |
4 结语 |
(4)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1.1 微核的概况 |
1.1.1 微核的概念 |
1.1.2 影响微核形成的因素及机理 |
1.1.2.1 自发 |
1.1.2.2 化学毒性物质 |
1.1.2.3 核体出芽 |
1.1.2.4 放射线 |
1.1.2.5 细胞组成成分缺乏 |
1.1.2.6 其他因素 |
1.2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1.3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 |
1.3.1 水质检测 |
1.3.2 农药污染检测 |
1.3.3 重金属污染检测 |
1.3.4 生活化学物质污染检测 |
1.3.5 其他 |
2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蚕豆种子萌发率的测定 |
2.2.2.2 蚕豆根长的测定 |
2.2.2.3 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微核等各指标的测定 |
2.2.2.4 照相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镉对蚕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2 镉对蚕豆幼苗根生长的影响 |
2.3.3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2.3.4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
2.3.4.1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 |
2.3.4.2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主要染色体形态畸变的畸变率的影响 |
2.3.4.3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断片的影响 |
2.3.4.4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各种非正常有丝分裂极化率的影响 |
2.3.5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
2.3.5.1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
2.3.5.2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大小的影响 |
2.3.5.3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各时期微核数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镉对蚕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2 镉对蚕豆幼苗根生长的影响 |
2.4.3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2.4.4 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
2.4.5 镉对蚕豆幼苗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3种重金属的遗传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蚕豆 (Viciafaba) |
1.1.2 重金属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重金属对细胞核及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
2.2 重金属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
2.3 重金属对蚕豆根尖有丝分裂的影响 |
3 结论 |
(6)基于CNKI的根尖微核研究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文量和引用量分析 |
2.2 关键词分析 |
2.2.1 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
2.2.2 关键词共现分析 |
2.3 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7)蚕豆微核试验及其在重金属遗传毒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核 |
2 微核试验 |
3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技术在重金属等毒害中的应用 |
(8)土壤重金属对蚯蚓体腔细胞和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部分 重金属铜汞镉对蚯蚓细胞的毒理学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蚯蚓毒理学标准方法体系的研究 |
1.1.1 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
1.1.2 低剂量混合污染物的生态毒理研究 |
1.1.3 实验室毒理学数据向野外实验外推的限制因素 |
1.1.4 野外实验与模型生态系统 |
1.2 生物标记物 |
1.2.1 分子生物标记物 |
1.2.2 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生物标记物 |
1.2.3 个体响应生物标记物 |
1.2.4 生态响应生物标记物 |
1.3 生物标记物在土壤污染研究中的现状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预实验及最佳实验条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论 |
2.3 具体实验过程 |
2.3.1 重金属铜、汞、镉对蚯蚓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
2.3.2 蚯蚓对铜、汞、镉三种重金属的中性红滞留时间的测定 |
2.4 分析讨论 |
2.5 结论 |
第2部分 重金属铜汞镉对蚕豆根尖细胞的毒理学研究 |
第1章 绪论 |
1.1 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1.2 植物细胞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及试剂 |
2.2.2 实验器材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统计结果 |
2.3.1 三种重金属对蚕豆根尖细胞周期的影响 |
2.3.2 三种重金属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
2.3.3 三种重金属对蚕豆根尖细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 |
2.3.4 三种重金属对蚕豆根尖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 |
2.4 分析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修复及微核技术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2、引言 |
3、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理特性的修复 |
3.2.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土壤生理生态的修复试验 |
3.2.3 烟株解剖结构和气孔数量的观察试验 |
3.2.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及化学成分含量的修复试验 |
3.2.5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影响的试验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烟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3.3.2 解剖结构和气孔的观察测定 |
3.3.3 土壤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 |
3.3.4 烟株生长和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 |
3.3.5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效果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理特性的修复 |
4.1.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防御酶活性及MDA含量的修复 |
4.1.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活性氧和抗氧化率的修复 |
4.1.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解毒指标的修复 |
4.1.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硝酸还原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的修复 |
4.1.5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蛋白质及核酸含量的修复 |
4.1.6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修复 |
4.1.7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光合特性的修复 |
4.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生理生态的修复 |
4.2.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物理特性的修复 |
4.2.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酶活性的修复 |
4.2.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修复 |
4.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解剖结构的修复 |
4.3.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茎尖解剖结构的修复 |
4.3.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上部叶片解剖结构的修复 |
4.3.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尖解剖结构的修复 |
4.3.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上部叶片下表皮气孔数量的修复 |
4.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的修复 |
4.4.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抑制率的修复 |
4.4.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物量的修复 |
4.4.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农艺性状的修复 |
4.5 复合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打顶后生长和化学成分含量的修复 |
4.5.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打顶后生物量的修复 |
4.5.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打顶后农艺性状的修复 |
4.5.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系活力的修复 |
4.5.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打顶后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修复 |
4.6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1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形态观察 |
4.6.2 蚕豆根尖细胞MCN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3 蚕豆根尖细胞PI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4 蚕豆根尖细胞MI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的降解的影响 |
4.6.5 蚕豆生物量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6 蚕豆SOD活性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的降解影响 |
4.6.7 蚕豆CAT活性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的降解影响 |
4.6.8 蚕豆APX活性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9 蚕豆MDA含量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10 蚕豆相对电导率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5.结论与讨论 |
5.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氧及脂膜氧化水平的修复 |
5.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特性的修复 |
5.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绿素荧光参数及光合性能的修复 |
5.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生理生态的修复 |
5.5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解剖结构的修复 |
5.6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及化学成分含量的修复 |
5.7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烟草根际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的降解效果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10)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水污染及焦化废水有毒有害物质毒性分析 |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
1.1.2 焦化废水的来源、水质分析及处理现状 |
1.1.3 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毒性分析 |
1.2 检测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1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
1.2.2 植物检测系统 |
1.2.3 遗传毒理学检测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课题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研究的具体实验设计方案及流程 |
1.4.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焦化废水理化特征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3章 焦化废水对大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植物种子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焦化废水对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焦化废水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4章 焦化废水对大麦和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种子 |
4.2.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焦化废水进水对植物幼根生长的影响 |
4.3.2 焦化废水进水对植物幼芽生长的影响 |
4.3.3 焦化废水出水对植物幼根生长的影响 |
4.3.4 焦化废水出水对植物幼芽生长的影响 |
4.3.5 焦化废水进出水的毒性对比实验 |
4.4 讨论 |
第5章 焦化废水对大麦和蚕豆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植物种子 |
5.2.2 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焦化废水进水溶液对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5.3.2 焦化废水进水溶液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5.3.3 焦化废水出水溶液对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5.3.4 焦化废水出水溶液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6章 焦化废水对大麦和蚕豆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植物种子 |
6.2.2 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诱发大麦根尖细胞遗传损伤 |
6.3.2 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诱发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损伤 |
6.3.3 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蚕豆和大麦根尖不同分裂阶段细胞的遗传损伤 |
6.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 |
四、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J]. 段昌群,王焕校. 植物学报, 1995(01)
- [2]土壤镉污染毒性效应的多指标综合评价[J]. 陈朗,宋玉芳,张薇,李秀颖,王磊,吉普辉,杨晓霞. 环境科学, 2008(09)
- [3]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在环境致突变物检测中的应用[J]. 陈瑞娇,李均祥.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6(09)
- [4]镉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D]. 周锦雯. 四川师范大学, 2006(12)
- [5]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3种重金属的遗传毒性[J]. 易志刚,傅巧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6]基于CNKI的根尖微核研究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J]. 杨志,李文义,杨慧娟,高路,熊勇,王修齐,黄金,杨文秀. 浙江农业科学, 2020(10)
- [7]蚕豆微核试验及其在重金属遗传毒害中的应用[J]. 韩善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8(01)
- [8]土壤重金属对蚯蚓体腔细胞和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理学研究[D]. 詹建立.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
- [9]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修复及微核技术检测研究[D]. 郭盘盘.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10]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D]. 董轶茹. 山西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