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乔乔[1](2021)在《滴灌水肥协同对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指明
徐勃[2](2021)在《不同磷肥和磷形态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叶片微观结构、氮磷吸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因具有耐旱、抗寒等特点,是北方人工草地主要的建植物种,也是我国饲料类经济作物。磷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是植物生长中所必需的元素。由于蒙古高原区的土壤磷素有效性弱,黄花苜蓿的产量通常较低。因此,探讨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下黄花苜蓿生长与土壤磷素间的关系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磷肥、土壤与黄花苜蓿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以下科学问题:(1)不同磷肥和磷水平对土壤中各形态磷含量、总磷含量及速效磷含量有何作用,土壤中总磷含量与各形态磷含量间的关系如何;(2)不同磷肥和磷水平对黄花苜蓿体内氮磷含量有何作用,土壤磷及磷形态含量变化是否影响黄花苜蓿对土壤氮磷的吸收;(3)叶片作为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之一,从叶片微观结构出发研究不同磷肥和磷水平对黄花苜蓿生长有何作用;(4)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下影响苜蓿生长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锡林浩特野生黄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原生命科学试验基地(2011-2013)和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内蒙古大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2012-2014)分别开展原位施肥试验。试验样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7个施肥处理,分别为未施肥处理(CK)、9.6kg P·ha-1过磷酸钙肥(PⅠ-1)、14.4kg P·ha-1过磷酸钙肥(PⅠ-2)、19.6kg P·ha-1过磷酸钙肥(PⅠ-3)、9.6kg P·ha-1重过磷酸钙肥(PⅡ-1)、14.4kg P·ha-1重过磷酸钙肥(PⅡ-2)和19.6kg P·ha-1重过磷酸钙肥(PⅡ-3),每个处理设置五次重复,共35个试验小区。在试验期间,测量样地内黄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生物量、叶生物量、茎叶比、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叶片海绵组织厚度、氮含量、磷含量及土壤的氮含量、磷含量、有机磷形态、无机磷形态。初步结论如下:土壤各磷形态与苜蓿磷均呈正相关关系,与苜蓿氮磷比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植物磷与土壤磷形态间关系密切。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与各形态磷含量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磷形态的变化可为土壤磷含量变化提供依据。本试验中,随着植物生长,土壤中Ca8-P型无机磷和Ca10-P型无机磷在土壤中所占比例变化较大;同时,在有机态磷中,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所占比例变化较大,说明这几种无机磷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更密切。施磷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磷含量,同时也会降低植物体内的氮磷比。对土壤的全磷、全氮、氮/磷比与植物生长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可知:施磷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磷含量,降低土壤氮磷比,但施用过多磷肥后导致土壤中磷含量过高、氮磷比较低,会直接影响植物对土壤氮元素的吸收利用,这也是高磷降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对土壤氮磷含量与植物生长进行分析可知,地上生物量、株高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速效氮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因此施用磷肥促进苜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磷含量完成的。原位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等浓度磷素水平下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最大。从种植第一年(2012年)至种植第三年(2014年)间,施用重过磷酸钙肥后,叶片厚度有显着下降的趋势,但播种第二年与种植第三年(2014年)间无差异。海绵组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比不施入磷肥的CK略高。对比过磷酸钙肥与重过磷酸钙肥间海绵组织厚度,其差异较小。叶片栅/海比随施入过磷酸钙肥水平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非施肥条件下叶片栅/海比随时间推移略有上升。CTR(叶片紧实度)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磷肥种类对CTR(叶片紧实度)、SR(叶片疏松度)的作用不明显。综上所述,黄花苜蓿生长变化与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的变化关系密切。黄花苜蓿氮磷含量所有指标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苜蓿磷含量;在土壤各磷形态中,对苜蓿氮磷含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a8-P型无机磷、Fe-P型无机磷、Ca10-P型无机磷及活性有机磷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土壤无机态磷中的Ca2-P型无机磷、Fe-P型无机磷及有机态磷中的活性有机磷对苜蓿生长的作用最为显着。向土壤中施入无机磷肥后,最先增加土壤无机态磷中的Ca2-P型无机磷、Fe-P型无机磷、有机态磷中的活性有机磷含量进而提高土壤中磷含量,黄花苜蓿吸收利用土壤中的磷,微观结构中出现黄花苜蓿叶片厚度增大的现象,而宏观生长表现为黄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增加。这是无机磷肥能够增加黄花苜蓿生长的主要原因。
陈杨[3](2021)在《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文中认为探明有效积温与不同氮磷钾处理作物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定量化关系,为利用有效积温等气象因子建立作物营养的养分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作物的精准管理。本文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精细的时间尺度上,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动态指标(叶龄指数、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和养分积累动态指标(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钾素积累量)的差异性,并模拟了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生长指标和养分积累的动态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施肥水平下方程各项特征参数的差异性,利用实测值进行模型检验,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当适量施肥处理为氮肥(N 180 kg·hm-2)、磷肥(P2O590 kg·hm-2)、钾肥(K2O 90 kg·hm-2),随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夏玉米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钾素积累量增长曲线呈抛物线性变化,均以适量施肥处理最大。过量50%氮肥与适量氮肥相比,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仍存在增加的趋势,但未达到显着差异。2.在一定有效积温条件下,夏玉米叶龄指数、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前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增长、后期逐渐平稳的趋势,使用Logistic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和生物学意义,拟合度R2在0.98以上;穗部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前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增长、后期减速增长的趋势,均采用Gompertz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和生物学意义,拟合度R2在0.97以上;年际间钾素积累规律相比氮素和磷素存在较大差异,前期仍遵循S型曲线变化,但后期总积累量有所降低,总体来看,夏玉米钾素积累量使用Logistic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拟合度R2在0.96以上。3.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和养分积累指标的增长速率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增长速率的变化与大小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在处理间表现为:适量施肥条件下,各指标增长速率曲线呈现上升快下降也快的特点,过量施肥处理和减肥处理增长速率曲线呈现上升慢下降也慢的特点。4.夏玉米播种后养分积累快增期有效积温范围为:氮素(482.31~1489.98℃·d)、磷素(531.28~1723.88℃·d)、钾素(597.41~971.45℃·d),播种后养分积累最大速率所需积温为:磷素(1127.58℃·d)>氮素(986.15℃·d)>钾素(784.43℃·d)。不施肥处理相比适量施肥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和养分积累指标达到关键期所需积温(进入快增期所需积温、进入缓增期所需积温、最大增长速率所需积温)明显增加,关键期增长速率(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平均增长速率)明显减小,不同氮磷钾施肥对作物的影响可通过生长发育参数和养分参数进行定量表征。利用有效积温可以很好地模拟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的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可以用来预测作物长势和最佳施肥时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陈斌[4](2021)在《密度和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和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均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近年来,国内与国际市场对于甘草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日益萎缩的野生甘草资源却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栽培甘草的上市,甘草的供求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尽管甘草的根及根状茎均可药用,但在甘草饮片市场却更加青睐根的产量与品质。根状茎的过度发育必然会削弱甘草对于根系的能量分配。如何限制根状茎的发育而提高主根的产量与品质已经成为栽培甘草产业发展的瓶颈。本研究以乌拉尔甘草和胀果甘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三个种植密度,以及氮、磷、钾肥的不同配施处理来探究种植密度与土壤肥力水平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探究可以降低两种药用甘草根状茎的发育,而提高主根的产量与品质的栽培管理措施。主要结果如下:1.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低密度种植条件下乌拉尔甘草单株个体的生长势最旺盛。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乌拉尔甘草根状茎的发育受到显着抑制。中密度处理下,乌拉尔甘草根的总产量(单株根生物量的平均值×总株数)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34和1.34倍;甘草酸的总量(根的总产量×甘草酸的含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4和1.96倍;甘草次酸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14和2.03倍;甘草苷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6和2.03倍;甘草素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14和2.07倍;异甘草素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17和1.76倍;总黄酮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31和1.55倍。因此,中密度条件下乌拉尔甘草根的总产量最高,且根系药用成分的总量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胀果甘草单株根状茎的各测定指标均逐渐降低,说明提高栽培密度能有效抑制其根状茎的发生和生长。中密度处理下,胀果甘草根的总产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50倍和1.07倍;甘草酸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6和1.38倍;甘草次酸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15和1.11倍;甘草苷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6和1.37倍;甘草素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43和1.11倍;异甘草素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06和1.12倍;总黄酮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9和1.11倍。因此,胀果甘草在中密度种植条件下根的总产量最高,且根系药用成分的总量最高。2.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提高氮肥、磷肥施用水平,可以显着促进乌拉尔甘草单株的个体生长。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乌拉尔甘草根状茎的发育得到显着促进;而随着磷肥、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单株根状茎的发育受到显着抑制,且在高磷肥(N2P3K2)处理下其单株根状茎的生长势最低。在本研究中,高磷肥(N2P3K2)处理下,乌拉尔甘草根的总产量分别是其他处理(CK、N1P2K2、N3P2K2、N2P1K2、N2P2K1和N2P2K3)的1.35、1.77、1.06、1.44、1.67和1.17倍;甘草酸的总量依次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44、2.46、1.10、1.83、2.27和1.23倍;甘草次酸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61、2.22、2.17、1.82、2.19和1.40倍;甘草苷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40、2.64、1.32、2.15、2.44和1.35倍;甘草素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33、2.04、1.15、1.99、2.22和1.46倍;异甘草素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38、2.76、1.31、2.25、1.93和1.22倍;总黄酮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39、1.96、1.11、1.58、1.78和1.19倍。因此,乌拉尔甘草最佳的施肥水平为N2P3K2。随着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胀果甘草单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得到显着促进。提高施氮水平,显着促进了胀果甘草根状茎的发育;而提高钾肥施用量,其根状茎的发生与生长受到显着抑制,且在高钾肥(N2P2K3)处理下单株根状茎的生长势最低。在本研究中,高钾肥(N2P2K3)处理下,胀果甘草根的总产量分别是CK、N1P2K2、N3P2K2、N2P1K2、N2P3K2和N2P2K1处理的1.80、1.88、1.10、1.70、1.53和2.01倍;甘草次酸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54、1.70、1.06、1.45、1.33和1.81倍;甘草苷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65、2.15、1.09、1.78、1.68和1.97倍;甘草素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80、2.16、1.19、1.73、1.57和2.27倍;异甘草素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88、1.84、1.08、1.76、1.51和2.11倍;总黄酮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62、1.65、1.09、1.52、1.42和1.76倍。综上可知,胀果甘草最佳的施肥水平为N2P2K3。因此,胀果甘草的最佳施肥水平为N2P2K3。
吴晨[5](2021)在《基于“3414”试验优化西洋参氮磷钾施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氮磷钾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元素,参与完成植物体内众多生理生化反应,是调控植株生长,有效成分合成的重要因素。植物所需营养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施肥是提升土壤养分的有效手段。西洋参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药用植物,其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但目前西洋参种植过程中存在施肥不合理的现象,既造成肥料资源浪费,又带来环境问题,同时还影响土壤和西洋参质量,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产地西洋参品质和种植土壤养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3年生西洋参为研究对象,进行氮磷钾配施的盆栽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施对土壤肥力、西洋参生长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实践中西洋参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氮磷钾含量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吉林辉南地区土壤全碳、全氮、速效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高,该区Rg1含量高,为4.46 g/kg;山东威海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该区总皂苷、Rb1、Re含量高,分别为81.41、25.93、14.82 g/kg。总皂苷、Rb1、Re含量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呈正相关,Rg1含量与土壤全钾、速效钾、p H、全氮、全碳呈正相关。2.氮磷钾配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氮磷钾肥的施入使土壤p H、全碳、全钾含量降低,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4.2%、17.9%、81.8%、13.7%和54.1%。土壤中铁、镁、铝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中钙、硫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1%和67.9%。3.氮磷钾配施对土壤土壤酶活和微生物数量、多样性的影响:氮肥的施入促进了土壤脲酶活性,磷肥的施入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酶活性是土壤养分综合作用的结果。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也发生着变化如Patescibacteria和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多数施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基本无显着差异,处理N1P2K2、N2P1K2的Chao1指数最高为7787.1和7712.5,群落组成结果存在相似性,但特征性微生物存在差异,不同处理的特有OTU数目在2518~3838之间。4.氮磷钾配施对西洋参生长的影响:氮磷钾肥的施用能促进西洋参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西洋参干物质的积累。氮肥处理下西洋参的增产率在19.38%~37.73%,磷肥对西洋参的增产率在3.48%~12.58%,钾肥对西洋参的增产率在10.07%~20.14%。氮磷钾的施入也促进西洋参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在高施肥量时,促进效果会减弱,碳元素含量呈根<茎<叶的趋势,氮含量呈现根>茎>叶的趋势,磷、钾元素含量各部位差别不大,同时西洋参对各元素间的吸收利用存在一定协同或拮抗作用。5.氮磷钾肥的施入对西洋参皂苷含量存在促进作用,总皂苷、Rg1、Rb1、Re含量均随着肥料的施用而增加,含量分别为78.1~108.1 g/kg、0.95~2.59 g/kg、15.87~26.39 g/kg、12.52~19.29g/kg,不同氮磷钾配比下增幅程度不同,对于其他含量较少的单体皂苷影响不明显或不具规律性。通过对不同种类皂苷含量综合评价,发现氮磷钾配施处理西洋参品质好于缺素处理好于CK处理。西洋参中皂苷含量与土壤养分,土样微生物也存在一定相关性。
田磊[6](2021)在《江枳壳的肥料减施增效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应用测土推荐施肥法、肥料函数效益法、DRIS叶片诊断法对枳壳施肥进行模型建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减肥增效田间试验,建立科学、简便、标准的枳壳施肥评估、指导方案,实现枳壳肥料减施增效目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江西枳壳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调查本研究通过使用测土推荐施肥法对江西新干、鄱阳两地基地全年土壤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新干鄱阳两地的土壤营养水平都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土壤酸碱度呈酸性,新干土壤比鄱阳土壤总体偏酸,两地土壤中的磷、钾元素含量偏高,氮元素含量偏低,新干相对鄱阳土壤中的各项理化性质都较高,且土壤的物理性质较好,其土壤硬度较低、温湿度相对较高。土壤检测中对氮类元素检测效果较好,对有效磷,速效钾的测土检测误差较大。枳壳关键需肥月份在5~8月,建议枳壳氮肥在6月前补充,磷肥在果树结果期间都可补充(6~8月),钾肥在7月初补充较好。2.N、P、K调控对江枳壳产量和质量影响研究。本研究运用肥料的效益函数法,设计“3414”田间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枳壳在不同N、P、K例配施的情况下,果实性状会受到显着性影响,不同施肥处理通过影响果实产果数量来影响果实大小体积,数量越多,大小越小,有效成分越低。限制江枳壳产量及效益的主要营养元素影响因素依次为:K>P>N,影响产量的两两交互效益应为:NP>PK>NK,影响经济效益的两两交互效应为:PK>NP>NK;得出肥料与经济效益最佳施肥模型为:Y=671.302+26.428N+24.524P-29.421K-0.476N2-0.542P2+0.266K2-1.872NP+0.53INK+1.228PK,R2=0.911。即当施肥量为 N=17.87 kg-667m2,P=9.46 kg-667m2,K=15.63 kg-667m2,可实现4年生枳壳树的最大收益1105.99元·667m2。当N=15.21 kg·667m2,P=10.70 kg·667m2,K=8.26 kg·667m2时,其产量最高,为 321.894 kg·667m2(鲜重)。3.江枳壳肥料减释增效技术研究本研究在测土施肥和肥料函数效益法的数据支持下,通过减肥增效田间试验,研究枳壳减施增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化肥处理组产果数量为160个/棵、SOD 为 513.12 U/g、POD 为 552.82 U/g、CAT 为 397.50 U/g、叶绿素含量为 0.0061 mg/dm2、土壤有机质含量15.28 g/kg、土壤全氮含量1.364 g/kg、土壤全磷含量0.658 g/kg、土壤全钾含量41.33 g/kg、柚皮苷含量为4.98%,新橙皮苷5.87%,有机肥替代组产果数量为118个/棵、SOD为532.66 U/g、POD为312.86 U/g、CAT为365.62 U/g、叶绿素含量为0.0069 mg/dm2、土壤有机质含量17.92 g/kg、土壤全氮含量1.583 g/kg、土壤全磷含量0.672g/kg、土壤全钾含量47.48 g/kg、柚皮苷含量为5.45%,新橙皮苷3.79%。证明枳壳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组可在保证枳壳果实质量品质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植株抗逆性、光合作用强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且有机肥替换无机肥组产量较无机肥组增产28.87%,肥料贡献率提高33.86%。有机肥使用量在一年18.75 kg/棵~25 kg/棵,增产106 kg/667m2,增收 110.16 元/667m2。4.江枳壳叶片DRIS诊断本研究通过对全年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树龄水平枳壳叶片氮磷钾三种元素进行分析,确定了枳壳叶片诊断法采叶标准时间为每年1月;分析N、P、K含量;证实了枳壳3~15年期间都可使用同一 DRIS指标,即N/K、NP、P/K,并计算得出了其DRIS养分指数参数,根据参数建立了枳壳DRIS标准公式:N指数={f(N/K)+f(NP)/2},P指数={f(NP)+f(P/K)/2}K指数=-{f(N/K)+f(P/K)/2}通过验证性试验,利用本试验求出的DRIS标准公式计算了试验区内的6年生枳壳叶片,并诊断出正常施肥组养分需肥顺序为K>P>N,与第二章精量施肥试验结果所得限制江枳壳产量及效益的主要营养元素影响因素相同,证明了试验的准确性,为江西枳壳的营养诊断和施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及标准。
郭志刚[7](2021)在《钾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元帅苹果糖酸代谢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钾是影响苹果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重要矿质元素,但其调节果实品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微生物菌肥能够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果树对钾的吸收,提高果实品质。本研究以7a生元帅苹果第五代品种瓦里短枝(Vallee spur Del)为研究对象,连续开展了2a定位试验,通过不同钾肥水平处理及钾肥与微生物菌肥配施处理,研究了钾对果实糖、酸代谢的调控机制及微生物菌肥和钾肥的协同效果,为钾调节果实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钾素利用效率及苹果的产量与品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钾处理提高了果树新稍长度、新稍粗度、百叶重及叶片大小,提高了新梢及叶片氮、磷、钾含量,显着降低了Ca、Mg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各处理根系、新稍、叶片及果实中钾积累量大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施钾处理提高了苹果产量、单果重和一级果比例(果实直径≥80 mm)、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 H值、Vc含量及糖酸比,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果实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p H值与施钾量呈线性正相关,可滴定酸含量与施钾量呈线性负相关。在本研究条件下适宜的K2O用量为420~546 kg/ha。2.施钾处理提高了幼果期和膨大期果实ZR、IAA、GA的含量,提高了成熟期果实ABA的含量。果实单果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幼果期和膨大期与GA、ZR和IA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在成熟期和采收期与AB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可滴定酸含量在幼果期和膨大期与GA、ZR和IA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在成熟期和采收期与ABA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3.施钾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果糖、葡萄糖及蔗糖含量,促进了SOX、SS、SPS及α-AMY酶活性,但过量施钾不利于糖浓度的积累。在幼果期,果糖、蔗糖、葡萄糖含量以及SPS、SS活性与GA、ZR和IA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5)。在果实成熟期,果糖、蔗糖及葡萄糖含量与AB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淀粉含量和α-AMY活性与ABA呈显着正相关(P<0.05);GA、ZR、IAA和ABA含量与SDH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SOX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4.施钾处理显着降低了果实苹果酸、柠檬酸的含量,而对草酰乙酸、琥珀酸的影响不显着。钾素抑制MDH和PEPC活性,促进PEPCK和NAD-cy ME活性。在果实成熟期,苹果酸和草酰乙酸与ZR和IA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ABA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MDH和PEPC与IAA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ABA呈显着负相关(P﹤0.05)。PEPCK与AB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NAD-cy ME与IAA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ABA呈显着正相关(P﹤0.05)。5.与单施钾肥相比,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显着提高了钾肥农学效率、肥料贡献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显着提高了0~120cm土层内果树根系活力,显着提高了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不同生育期果树根系、新稍、叶片及果实中钾积累量大小顺序为:微生物菌肥+钾肥﹥钾肥﹥微生物菌肥﹥CK,各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Vc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
赵金楠[8](2021)在《氮对黄芩产量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及调控》文中研究表明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入药,是常见的大宗中药材之一。黄芩苷是黄芩药材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被作为衡量黄芩药材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黄芩人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种植区黄芩产量和品质下降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制约黄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和水培试验,研究了氮素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了道地产区黄芩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和品质形成规律,初步模拟了黄芩茎基部硝态氮含量与黄芩产量的关系,以期为种植区黄芩的氮素管理以及产量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黄芩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氮累积量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施氮量对黄芩的促进作用并非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用量为120 kg/hm2时,黄芩的生长指标、干物质量、氮累积量和根部黄芩苷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显着高于无氮处理和高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高氮处理黄芩主根短粗,过量氮肥抑制了黄芩主根长的生长。(2)不同施氮量对黄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年生和两年生黄芩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在氮肥用量为12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产量分别为1684.25 kg/hm2和3565.69kg/hm2,与无氮处理相比,分别显着增产18.74%和14.80%,与高氮处理相比,分别增产24.19%和26.61%。一年生和两年生黄芩的经济效益分别为4.31万元/hm2和9.20万元/hm2,与无氮处理相比,分别增收17.15%和14.07%,与高氮处理相比,分别增收26.87%和27.93%,两年生黄芩高氮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不高。(3)一年生和两年生黄芩成熟茎基部硝态氮含量分别在6.60 g/kg~6.63g/kg和7.69 g/kg~7.73 g/kg时为最适范围,在该范围内黄芩可以达到较高产量。(4)水培试验不同氮素形态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铵态氮对黄芩生长影响差异较大。硝态氮水培营养液的最适浓度为9 mmol/L,此浓度下黄芩具有较大的根长、根粗和干物质量。超过该浓度,对黄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铵态氮水培营养液的最适浓度为3 mmol/L,该浓度下黄芩具有较大的根长、根粗和干物质量,超过该浓度,对黄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浓度超过6mmol/L时,黄芩受氨毒害烂根死亡。(5)水培试验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硝态氮:铵态氮)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浓度为10 mmol/L,硝铵比为10:0时,黄芩各指标表现较优,株高、根长、根粗、干物质量较大,且根部黄芩苷含量最高,较其他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
杨建超[9](2021)在《氮素指数施肥处理对设施甜瓜生长及养分承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疆设施甜瓜种植面积已达到70万亩,是全国甜瓜的主产区。但种植模式大都采取传统经验施肥,缺乏精准的管理技术,造成肥料浪费、土壤盐渍化、果实产量与品质的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指数施肥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林木的研究中,为探讨其在甜瓜生产中的作用和适用性,本试验以“白莎密”甜瓜为试材,黄沙:炉渣=5:4作为栽培基质,研究了不施肥处理CK、指数施肥处理(E2、E4、E6、E8、E10)、平均施肥处理(C2、C4、C6、C8)对甜瓜生长、产量品质和养分承载的影响,以寻找更为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减少肥料浪费和土壤污染,为栽培生产提供新的施肥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甜瓜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在施氮处理下均有显着提高,且指数施肥处理下的植株更具有后期生长优势。较高氮素水平处理会抑制株高、茎粗、叶面积的生长,降低植株干物质积累。地上部分生长和干物质积累表现为指数施肥E6(6 g/株)处理为最优,叶绿素含量为平均施肥C6(6 g/株)处理最优,而根系生长则在低氮水平C4(4 g/株)处理更适宜。(2)施氮量0-6 g/株能提高甜瓜单果重和折合产量,最高是平均施肥C6(6 g/株)处理分别为单果重274.29 g和折合产量36575.24 kg/hm2,较CK处理增产13.4%,且指数施肥E6(6 g/株)处理与其无显着差异。对果实产量和品质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E6(6 g/株)处理为最佳。(3)氮、磷各器官养分浓度和积累量均表现为:果>叶>茎>根,钾则表现为果>茎>叶>根。各器官养分浓度均E4(4 g/株)和地上部养分积累量E6(6 g/株)表现最优,全株各养分含量表现为钾>氮>磷,指数施肥处理E4(4 g/株)表现最优,随施氮量的增加甜瓜植株的氮、磷、钾养分在根、茎、叶和果中的分配向叶片和果实倾斜。指数施肥E6(6 g/株)处理果实氮吸收量能达到107.88 kg/hm2,氮收获指数(NHI)68.16%,氮素吸收利用率(NRE)21.43%,氮素农学利用率(NAE)9.65 kg/kg,氮素生理利用率(NPE)46.29 kg/kg。指数施肥处理与平均施肥处理相比能更有效的促进甜瓜对氮、磷、钾的养分承载且能以较低的施氮量达到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指数施肥E6(6 g/株)处理在生长、产量品质和养分承载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适用于实际生产。
刘兆新[10](2021)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套种花生是麦油两熟的重要种植方式,也是缓解粮油整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学试验站进行。选用济麦22和山花101为试验材料,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选用N-P2O5-K2O含量相同的普通复合肥(CCF)和控释复合肥(CRF),在施氮总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基肥:拔节期:挑旗期:始花期施肥比例分别为:50%-50%-0-0(JCF100),50%-0-50%-0(FCF100),35%-35%-0-30%(JCF70和JCRF70)和35%-0-35%-30%(FCF70和FCRF70),以不施肥为对照(CK),同时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全年氮肥两作三次施用(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追肥)能显着提高麦套花生叶绿素含量、LAI、Pn、ΦPSⅡ和qpo,且小麦挑旗期追肥效果优于拔节期追肥。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能够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SOD、POD与APX活性,同时降低各生育时期的MDA含量。表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降低花生生育中后期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两作三次施肥方式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籽仁产量和花生的荚果产量,增加了麦套花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同时控释复合肥处理促进了氮素向花生荚果的转运,从而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可见,两作三次施肥并采用控释复合肥,能够延长麦套花生叶片的功能期,延缓叶片衰老,从而增加花生产量。2.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品质的调控效应控释复合肥显着提高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降低K点的可变荧光FK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和J点的可变荧光Fj占振幅Fo–Fp的比例(Vj),表明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受体侧性能的改善大于供体侧。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对花生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说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花生籽仁蛋白质积累。另外,JCRF70处理还可以增加花生脂肪酸组分中油酸含量,降低亚油酸含量,提高花生籽仁的O/L比值,对延长花生制品货架寿命有利。3.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的影响两作三次施肥方式同时推迟追肥时期对小麦季氮素吸收没有显着影响,但增加了花生季和周年的氮素吸收总量。小麦季15N来源于追肥的比例要高于基肥。花生季15N来源于花针期追肥的比例大约是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的两倍,在相同追肥比例下,花生季15N来源于挑旗期追肥的比例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15N示踪试验表明,小麦对挑旗期或者拔节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基肥。在相同的施肥比例下,花生对挑旗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此外,花生对花针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高于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氮素损失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由于同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回收效率和土壤残留率,FCF70处理的损失率在三个施肥处理中最低。4.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CK相比较,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显着增加,尤其在灌水或者降雨后更为明显。由于较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雨量,整个花生季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要整体高于小麦季。两作三次施肥方式N2O累积排放量要显着高于一作两次施肥,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RF70处理的N2O排放量在两个生长季均低于JCF70。CO2排放通量与N2O排放通量在小麦季与花生季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各施肥处理的GWP较CK均显着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F70处理的GWP较JCRF70提高了7.2%。但JCF100和JCRF70两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由于两作三次施肥显着增加了作物产量,JCF70和JCRF70处理的GHGI较JCF100分别降低了11.0%和18.2%。此外,由于周年产量最高,JCRF70处理的GHGI在所有处理中最低。
二、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磷肥和磷形态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叶片微观结构、氮磷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黄花苜蓿的生态学特性及应用 |
1.1.2 土壤学研究中的磷肥利用效率问题 |
1.1.3 氮磷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磷肥与苜蓿生长关系的研究 |
1.2.2 异速生长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3 施肥对植物氮磷含量的影响 |
1.2.4 施肥与土壤中氮磷含量关系的研究 |
1.2.5 施肥与土壤中磷形态关系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方案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 |
3.1 结果与分析 |
3.2 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与植物、土壤氮磷化学计量学关系 |
4.1 结果与分析 |
4.2 讨论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与黄花苜蓿叶片微观结构关系 |
5.1 结果与分析 |
5.2 讨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磷肥和磷水平与黄花苜蓿生长的关系 |
6.1 结果与分析 |
6.2 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积温概念及其起源 |
1.3 作物生长模型 |
1.3.1 作物生长模型的定义与分类 |
1.3.2 作物生长模型的作用 |
1.4 作物生育指标的模拟研究 |
1.4.1 叶龄指数 |
1.4.2 株高 |
1.4.3 叶面积指数 |
1.4.4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
1.5 作物氮磷钾养分的模拟研究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植株表观长势指标测定 |
2.4.2 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和养分积累量测定 |
2.4.3 气象指标获取 |
2.4.4 作物生长模型及其推导 |
2.4.5 数据归一化及其模型应用 |
2.4.6 模型有效性检验 |
2.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和产量分析 |
3.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 |
3.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
3.1.2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
3.1.3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
3.1.4 夏玉米最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特征参数分析 |
3.2 不同氮磷钾施肥夏玉米产量分析及其与穗部干物质积累量相关性 |
3.2.1 不同氮磷钾施肥夏玉米产量分析 |
3.2.2 夏玉米产量与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分析 |
3.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 |
3.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
3.3.2 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
3.3.3 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模型 |
3.4.3 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增长曲线及特征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表观长势指标定量模拟 |
4.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叶龄指数定量模拟 |
4.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叶龄指数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
4.1.2 夏玉米叶龄指数生长模型的检验 |
4.1.3 夏玉米叶龄指数生长模型的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
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株高定量模拟 |
4.2.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株高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
4.2.2 夏玉米株高生长模型的检验 |
4.2.3 夏玉米株高生长模型的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
4.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定量模拟 |
4.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
4.3.2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生长模型的检验 |
4.3.3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
4.4 讨论 |
4.4.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各生育指标的影响 |
4.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各生长发育指标模型 |
4.4.3 夏玉米各指标增长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养分积累量定量模拟 |
5.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氮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
5.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氮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
5.1.2 夏玉米相对氮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
5.1.3 夏玉米相对氮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
5.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磷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
5.2.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磷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
5.2.2 夏玉米相对磷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
5.2.3 夏玉米相对磷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
5.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钾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
5.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钾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
5.3.2 夏玉米相对钾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
5.3.3 夏玉米相对钾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
5.4 年际间气象因子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
5.5 讨论 |
5.5.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及其养分积累特性 |
5.5.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养分积累模型 |
5.5.3 夏玉米养分积累增长速率与特征参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密度和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密度对植物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1.1 密度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
1.1.2 密度对植物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密度对植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2 施肥对植物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2.1 施肥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
1.2.2 施肥对植物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施肥对植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3 甘草资源研究现状 |
1.3.1 甘草的生态适应性 |
1.3.2 两种药用甘草的分布现状 |
1.3.3 甘草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样地与材料 |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1.3 试验处理 |
2.1.4 数据收集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个体生长的影响 |
2.2.2 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3 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根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密度对两种甘草生长的影响 |
2.3.2 密度对两种甘草根状茎的影响 |
2.3.3 密度对两种甘草根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三章 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样地与材料 |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1.3 试验处理 |
3.1.4 数据采集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个体生长的影响 |
3.2.2 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根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施肥对两种甘草植株个体生长的影响 |
3.3.2 施肥对两种甘草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3 施肥对两种甘草根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基于“3414”试验优化西洋参氮磷钾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西洋参产业概述 |
1.2 氮磷钾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 施肥对人参、西洋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4 氮磷钾配施在中药材上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产地土壤养分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测试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产区土壤养分状况 |
2.2.2 不同产区西洋参主要皂苷含量状况 |
2.2.3 各产区土壤养分与西洋参皂苷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测试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p H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碳、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5 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测试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2.2 土壤养分状况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
4.2.3 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
4.2.4 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 |
4.2.5 土壤微生物β分析和群落差异分析 |
4.2.6 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
4.3 结论 |
第五章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测试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生长指标的影响 |
5.2.2 氮、磷、钾单因素下的肥效效应 |
5.2.3 二因素肥效交互作用 |
5.2.4 氮、磷、钾最佳施肥配比及用量预测 |
5.2.5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各部位碳、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5.2.6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根部钙镁硫含量的影响 |
5.2.7 根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测试方法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6.2.2 土壤养分因子与西洋参皂苷相关性分析 |
6.2.3 西洋参皂苷含量综合评价 |
6.2.4 西洋参品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 |
6.3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江枳壳的肥料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药用植物施肥和枳壳研究进展 |
1.药用植物施肥研究进 |
1.1 药用植物科学施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中药材种植科学施肥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
1.3 中药材种植推荐施肥方法 |
1.4 小结 |
2.枳壳的研究进展 |
2.1 本草考证 |
2.2 化学成分 |
2.3 栽培研究 |
第二章 江西枳壳种植基地的土壤环境调查 |
1.试验地与材料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仪器与耗材 |
2.方法 |
2.1 田间采集土壤样品 |
2.2 .实验室土壤测定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干、鄱阳枳壳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调查 |
3.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
3.3 江枳壳土全年壤养情况分析 |
4.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N、P、K调控对江枳壳产量和质量影响研究 |
1.试验地与材料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仪器与耗材 |
2.试验方法 |
2.1 果实性状测定指标 |
2.2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枳壳果实性状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枳壳产量影响与效益分析 |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枳壳最佳效益分析 |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枳壳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影响 |
4.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江枳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试验研究 |
1.试验地与材料 |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仪器与耗材 |
2.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产量及性状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结果分析 |
3.1 不同减肥处理下的枳壳性状 |
3.2 不同减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 不同减肥处理江枳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
3.4 不同减肥处理对有效成分的影响 |
4.讨论 |
第五章 江枳壳DRIS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
1.试验地与材料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仪器与耗材 |
2.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叶片采样及检测方法 |
2.3 分析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树龄采样时间的选择 |
3.2 DRIS法分析 |
4.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1.枳壳照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钾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元帅苹果糖酸代谢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植物对钾的吸收利用及运转 |
1.3 钾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1.4 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 |
1.4.1 果实糖代谢 |
1.4.2 果实酸代谢 |
1.4.3 钾对果实糖、酸代谢的影响 |
1.5 激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5.1 激素对果实糖、酸代谢的影响 |
1.5.2 钾对果实激素含量的影响 |
1.6 微生物菌肥对果树钾吸收的影响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钾对元帅苹果果实品质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方法 |
2.1.3 采样及指标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钾对苹果生长发育及叶片矿质含量的影响 |
2.2.2 施钾后苹果树不同器官钾素积累量的年周期变化 |
2.2.3 NH_4~+-K~+交互作用研究 |
2.2.3.1 不同NH4+浓度对果树根系K~+吸收的影响 |
2.2.3.2 不同K~+浓度对果树根系NH_4~+吸收的影响 |
2.2.4 钾对苹果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4.1 钾对苹果产量及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2.2.4.2 钾素对苹果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2.2.4.3 施钾水平与果实品质的线性回归分析 |
2.2.5 施钾水平对果园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6 钾素对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6.1 钾素对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6.2 施钾量与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
2.2.6.3 果实内源激素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钾素对苹果生长发育及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 |
2.3.2 钾对苹果果实品质及树体钾积累量的影响 |
2.3.3 NH4~+对K~+吸收的影响 |
2.3.4 钾肥用量对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3.5 钾对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3.6 内源激素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钾素对苹果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方法 |
3.1.2 采样方法 |
3.1.3 指标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钾对苹果果实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2 钾对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2.3 施钾量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线性回归分析 |
3.2.4 果实内源激素与可溶性糖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2.5 钾对苹果果实中激素浓度和糖代谢途径影响的简化假设模型 |
3.3 讨论 |
3.3.1 钾素对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3.3.2 钾处理后内源激素对果实糖含量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钾对苹果果实酸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方法 |
4.1.2 采样方法及指标测定方法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钾对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4.2.2 钾对果实有机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2.3 施钾量与果实有机酸含量及代谢相关酶的线性回归分析 |
4.2.4 果实内源激素与有机酸及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钾素对果实酸代谢的影响 |
4.3.2 施钾后果实内源激素对有机酸代谢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钾素与微生物菌肥的协同作用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样品采集及测定 |
5.1.5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果园钾肥利用效率、树体钾累积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5.2.2 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2.3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苹果根系活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5.2.4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果实品质的相关分析 |
5.2.5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果园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5.3.2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5.3.3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苹果树体钾素积累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5.3.4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3.5 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果实品质之间的相关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8)氮对黄芩产量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药材氮肥施用现状 |
1.2.2 黄芩茎基部硝态氮含量阈值及反馈调节氮肥用量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拟解决的问题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氮肥大田试验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 水培试验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3.1 数据分析 |
2.3.2 计算公式 |
第三章 氮肥用量对黄芩三大规律的影响 |
3.1 氮肥用量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氮肥用量对黄芩株高的影响 |
3.1.2 氮肥用量对黄芩主根长的影响 |
3.1.3 氮肥用量对黄芩根粗的影响 |
3.1.4 氮肥用量对黄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 氮肥用量对黄芩氮累积量的影响 |
3.2.1 氮肥用量对黄芩地上部氮累积量的影响 |
3.2.2 氮肥用量对黄芩根氮累积量的影响 |
3.3 氮肥用量对黄芩品质形成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氮肥用量对黄芩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4.1 氮肥用量对黄芩根产量的影响 |
4.2 氮肥用量对黄芩经济效益的影响 |
4.3 氮肥用量对黄芩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茎基部硝态氮含量与氮肥用量的关系 |
5.1 茎基部硝态氮含量与氮肥用量及产量的关系 |
5.2 讨论 |
第六章 氮素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 不同氮素形态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1 硝态氮浓度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2 铵态氮浓度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 |
6.2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 |
6.2.1 氮素形态配比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 |
6.2.2 氮素形态配比对黄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6.2.3 氮素形态配比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氮素指数施肥处理对设施甜瓜生长及养分承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指数施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氮素施肥对蔬菜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
2.1 试验场地与材料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株高的影响 |
2.2.2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茎粗的影响 |
2.2.3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叶面积的影响 |
2.2.4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2.2.5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根系形态的影响 |
2.2.6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7 不同施氮处理下各处理甜瓜叶片保护酶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地上部分形态特征的影响 |
2.3.2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2.3.3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根系形态的影响 |
2.3.4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叶片叶绿体色素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产量、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场地与材料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产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果实生长的影响 |
3.2.3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产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果实生长的影响 |
3.3.3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养分承载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
4.1 试验场地与材料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N、P、K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2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N、P、K养分积累量影响 |
4.2.3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全株N、P、K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各器官养分分配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N、P、K养分承载的影响 |
4.3.2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全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施氮处理对甜瓜各器官养分分配及利用情况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间套作研究进展 |
1.2.2 花生施肥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2.1 叶绿素含量 |
2.2.2 气体交换参数 |
2.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2.4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 |
2.2.5 JIP-test分析 |
2.2.6 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含量 |
2.2.7 ~(15)N丰度值测定 |
2.2.8 NH~+_4-N和 NO~-_3-N含量的测定 |
2.2.9 根系活力 |
2.2.10 硝酸还原酶活性 |
2.2.11 叶片衰老特性 |
2.2.12 籽仁品质 |
2.2.13 产量测定 |
2.2.14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
2.3 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3.1.1 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
3.1.2 叶绿素荧光特性 |
3.1.3 叶片衰老特性 |
3.1.4 产量形成 |
3.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
3.2.1 叶片光合特性 |
3.2.2 叶片光系统Ⅱ(PSⅡ)特性 |
3.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2.4 籽仁品质 |
3.3 不同施肥措施对麦套花生周年氮素利用的影响 |
3.3.1 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氮素收获指数和表观回收效率 |
3.3.2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
3.3.3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
3.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4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3.4.1 土壤养分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
3.4.2 GWP和 GHGI |
4 讨论 |
4.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周年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4.1.1 叶片光合特性 |
4.1.2 叶片衰老特性 |
4.1.3 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 |
4.1.4 氮素积累与分配 |
4.1.5 麦套花生周年产量 |
4.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Ⅱ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
4.2.1 光系统Ⅱ性能 |
4.2.2 花生籽仁品质 |
4.3 氮素利用效率 |
4.3.1 花生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以及在各器官的分布 |
4.3.2 周年氮素平衡 |
4.4 周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
4.4.1 不同肥料运筹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2 不同肥料运筹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3 控释复合肥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4 控释复合肥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5 产量、GWP和GHGI |
5 结论 |
5.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 控释复合肥对PSII性能和籽仁品质的影响 |
5.3 氮素利用效率 |
5.4 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滴灌水肥协同对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机理[D]. 杨乔乔. 宁夏大学, 2021
- [2]不同磷肥和磷形态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叶片微观结构、氮磷吸收及产量的影响[D]. 徐勃.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D]. 陈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密度和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陈斌. 石河子大学, 2021
- [5]基于“3414”试验优化西洋参氮磷钾施肥研究[D]. 吴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6]江枳壳的肥料减施增效技术研究[D]. 田磊.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钾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元帅苹果糖酸代谢调控机理研究[D]. 郭志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8]氮对黄芩产量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及调控[D]. 赵金楠. 山西大学, 2021(12)
- [9]氮素指数施肥处理对设施甜瓜生长及养分承载的影响[D]. 杨建超.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10]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刘兆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