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知识论角度分析孔子思维逻辑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施阳九[1](2021)在《论老庄对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解构》文中研究表明"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其有两重向度:第一,以援仁入礼来重建礼之有效性,从而恢复名分的效力。第二,以知晓"物"之"实"来确定"名"的意义。老庄通过揭示礼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否定援仁入礼的有效性,试图消解第一重"正名"向度的可行性。在道物区分的基础上,老子揭示了语言认知的限度,庄子则进而否定了语言认知的可靠性,以此瓦解了第二重"正名"向度的可能性。在老庄看来,那些期望通过"正名"去治理天下的想法都是徒劳,不应该再继续"正名"的道路。
刘艳[2](2021)在《课程知识的科学属性及其教学表达》文中研究指明学科育人的基本路径是通过知识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学科知识作为学科育人凭借的发展性价值。课程知识的科学属性是课程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符合性,即课程知识内部各要素及其发展过程符合科学的基本规定性,表现为质与本质、思想性与思维性、历时性与共时性、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凭借学科概念和学科命题、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知识变式与问题解决层次实现教学表达,关注具体知识的本质规定性、要素的关联性、知识的思想性、思维方法的逻辑性,以及学科知识的变式问题。忠诚地表达课程知识的科学属性要求变革教师的教学思维以提升教师的学科理解,追求科学的知识处理以引导知识的充分学习,着力知识的层进式教学以落实科学的知识教学。
郑丹[3](2021)在《审视重建:“六艺之学”的演进与学校知识现代转型》文中指出
钮之意[4](2021)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中学地理教学逻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春花[5](2021)在《深度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
丁庆社[6](2021)在《扬雄视界中的先秦诸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婧娴[7](2021)在《高中历史微型论文设计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艺莹[8](2021)在《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肖洒[9](2021)在《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1世纪需要的知识经济人才与创新人才不仅需要精准地掌握知识,而且还需要通过高阶思维的方式来分析、阐释及运用知识。学生高阶思维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一个进阶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科问题直接和学生的思维相关联,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生。因此,学科问题设计的方式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突破口。然而,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对应关系,使得学科问题设计普遍流于低效,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什么样的学科问题设计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此为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式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理论上讲,要将学生的思维进阶过程与学科问题设计相结合,就必须对思维进阶的本质内涵、学科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水平层次划分依据以及学生思维发展与问题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此,本研究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绪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研究设计,并对国内外关于思维进阶、学科问题设计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析了知识论、学习论、发展论视阈下思维进阶的本质内涵,并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层面阐释了思维进阶的价值意蕴;第三部分为对促进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现状调查,并运用了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从目的、类型、方式、结果四个层面分析课堂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的成功经验、突出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在能体现出思维水平层次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思维水平层次进行归类,并建构出新的思维水平的层次,并分析与之对应的学科问题设计方式。第五部分基于思维水平层次的划分,总结出基于思维水平层次序列的问题设计“三原则”与“四策略”。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突破与贡献。首先,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在实践中找到学科问题设计中表现出平面化、流于低效的原因;其次,基于对思维的相关文献分析,对思维的水平层次进行划分;最后,将新划分出的思维水平层次与学科问题设计相结合,提出与思维水平层次相对应的学科问题设计原则与策略,从而为小学一线教师的问题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王智洋[10](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二、从知识论角度分析孔子思维逻辑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知识论角度分析孔子思维逻辑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论老庄对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向度 |
(一) 第一重“正名”向度的问题意识 |
(二) 第二重“正名”向度的问题意识 |
二、老庄对第一重“正名”向度的解构 |
(一) 揭示“礼”之结构的不合理 |
(二) 否定援仁入礼的有效性 |
(1) 重审礼与仁义的关系 |
(2) 批驳仁义的普遍有效性 |
(3) 仁义非人性 |
三、老庄对第二重“正名”向度的解构 |
(一) 在道物区分下审视语言认知的限度 |
第一,“无状无象”使得“道”缺乏产生“名”的条件。 |
第二,可容纳一切变化使得“道”无法拥有确定的本质规定,即无法拥有“实”。 |
(二) 揭示语言认知对万物本真的遮蔽 |
(1) 名、实与物之间的鸿沟 |
(2) 人之知使万物远离于自身的真实 |
四、结语 |
(2)课程知识的科学属性及其教学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知识科学属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
(一)科学属性是课程知识的第一属性 |
(二)课程知识科学属性的表现 |
1. 合质与合本质的统一 |
2. 合思想性与合思维性的统一 |
3. 合历时性与合共时性的统一 |
4.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二、课程知识科学属性的教学表达层次 |
(一)学科概念和学科命题教学 |
(二)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教学 |
(三)知识变式和问题解决教学 |
三、课程知识科学属性的教学表达路径 |
(一)构建科学的知识理解,变革教师的教学思维 |
(二)追求科学的知识处理,引导学生的充分学习 |
(三)落实科学的知识教学,着力知识的层进式教学 |
(9)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问题解决学习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途径 |
1.1.2 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 |
1.1.3 思维发展的层次与问题设计的层次具有相关对应性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思维进阶 |
1.2.2 问题设计 |
1.2.3 学科问题设计 |
1.3 文献综述 |
1.3.1 思维进阶的相关研究 |
1.3.2 学科问题设计的相关研究 |
1.3.3 学科问题设计与思维进阶的相关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思路 |
1.4.5 研究方法 |
2 思维进阶的内涵与价值 |
2.1 思维进阶的内涵 |
2.1.1 知识论视阈下思维进阶的内涵 |
2.1.2 学习论视阈下思维进阶的内涵 |
2.1.3 发展论视阈下思维进阶的内涵 |
2.2 思维进阶的价值 |
2.2.1 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
2.2.2 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
3 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现状调查 |
3.2 现状描述 |
3.2.1 学科问题设计的目的 |
3.2.2 学科问题设计的类型 |
3.2.3 学科问题设计的方式 |
3.2.4 学科问题设计的效果 |
3.3 经验归纳 |
3.3.1 关注学科知识的整体性 |
3.3.2 关注学科问题设计的纵深性 |
3.3.3 关注学科问题设计的生成 |
3.4 问题梳理 |
3.4.1 教学目标分散化,问题设计缺乏整合性 |
3.4.2 教学内容浅表化,问题设计缺乏深度性 |
3.4.3 学习过程间断化,问题设计缺乏连续性 |
3.4.4 学习结果低阶化,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 |
3.5 原因分析 |
3.5.1 缺乏对问题设计的深度探究 |
3.5.2 缺乏对思维层级的理论认识 |
4 思维的水平层次序列 |
4.1 思维层级划分的已有观点 |
4.1.1 认知过程类 |
4.1.2 学习过程类 |
4.1.3 学习结果类 |
4.1.4 知识水平类 |
4.1.5 心智发展类 |
4.2 已有观点达成的基本共识 |
4.3 基于共识的思维水平层次建构 |
4.3.1 指向小学生认知发展类 |
4.3.2 基于小学生知识学习类 |
4.3.3 助力小学生心智发展类 |
5 基于思维水平层次序列的学科问题设计策略 |
5.1 基于思维水平层次序列的学科问题设计原则 |
5.1.1 螺旋上升:指向核心教学目标 |
5.1.2 阶梯递进:反映学科知识本质 |
5.1.3 持续发展:体现出学生主体性 |
5.2 基于思维水平层次序列的学科问题设计策略 |
5.2.1 持续助推策略 |
5.2.2 复杂情境策略 |
5.2.3 整体建构策略 |
5.2.4 实践创生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
一、审美与怀旧 |
二、休闲与娱乐 |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
四、遁世逃避 |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从知识论角度分析孔子思维逻辑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老庄对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解构[J]. 施阳九. 哲学分析, 2021(06)
- [2]课程知识的科学属性及其教学表达[J]. 刘艳. 当代教育科学, 2021(12)
- [3]审视重建:“六艺之学”的演进与学校知识现代转型[D]. 郑丹. 江南大学, 2021
-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中学地理教学逻辑研究[D]. 钮之意.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5]深度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 周春花. 西南大学, 2021
- [6]扬雄视界中的先秦诸子研究[D]. 丁庆社. 安徽大学, 2021
- [7]高中历史微型论文设计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王婧娴.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8]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吴艺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研究[D]. 肖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