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为什么国际油价越来越差?

新闻分析-为什么国际油价越来越差?

一、新闻分析——国际油价缘何每况愈下?(论文文献综述)

杜梦涵[1](2019)在《试析法国马克龙的经济改革及其影响》文中认为法国在经历二战后黄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逐渐放缓,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趋势表现得愈加明显,已然出现“法国衰落论”之说。特别是这一次金融和债务危机,使法国原有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增长缓慢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和政治分裂,恐怖袭击进一步激化了外来移民与本土居民的矛盾,极端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社会安全状况越发堪忧。在左右翼势力分裂和民心求变的大势之下,马克龙于2017年5月成功当选法国总统。上台后,他打着进步主义旗号,以社会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以欧洲主义为抓手,走兼顾左右的中间派道路,在各领域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法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在众多改革领域中,经济领域作为诸多其他问题的重要根源,尤其是其改革的重点。他先后改革劳动法、税收制度,并出台支持企业增长与转型的法案,目的是通过激发企业雇佣和创新的动力,从而增强劳动市场活力,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当然,由于法国社会传统的巨大阻力,马克龙在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也遭到了民众相当激烈的反对,尤其是持续爆发的“黄背心”给马克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应该看到的是,改革对法国和欧洲,包括马克龙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不仅是法国困境的唯一出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同时也决定了马克龙自己的政治前途。所以尽管马克龙当前遭遇了一些困难,但为了实现复兴法国的梦想,可以预见他会继续将改革推进下去。

宁威[2](2018)在《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在民盟主导缅甸政治转型大背景下展开论述的,主要采用民族政治学相关理论对民盟执政以来的民族整合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对本轮缅甸民族整合的现状、挑战、影响因素、趋势和对中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探讨。本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阐述民盟执政前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与当前缅甸民族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界定了民族整合的定义与方式,为探讨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打下理论基础。随后回顾了吴努、奈温、新军人政府时期和吴登盛政府推行的民族整合政策。吴努政府和奈温政府主要采取“同质化”治理方式,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政治一体化,不断剥夺少数民族的民族权利,遭到了少数民族的坚决反对,导致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武装对抗中央政府,使缅甸民族国家建设陷入困境。新军人政府时期和吴登盛政府时期,整合方式趋于平和,为民盟时期的民族整合打下了一定基础。在缅甸历届政府与少数民族的相互斗争与妥协之下,缅甸民族问题不断反复,导致当前民族整合主要面临着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不强、少数民族武装长期存在、罗兴伽人问题突显等。第二章主要论述民盟执政下民族整合措施及特点。在前几届政府民族整合的基础上,民盟政府的民族整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推动民族整合向前发展,是民盟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昂山素季对其父亲昂山将军“彬龙精神”的继承、民盟对民族和解全面包容的态度、民盟将民族和解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的决心、“民地武”对民盟政府民族和解政策的积极回应等都为缅甸实现民族和解创造了新机遇。民盟政府执政两年多以来,在推动民族整合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各方对民族整合期待也很高,但实际效果有限。从总体上看,缅甸民盟政府的民族整合呈现着整合主体二元化、整合取向多元化、整合路径双向化等新特点。第三章主要分析民盟执政下推动民族整合所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民族整合的关键变量。从政治方面来说,民主改革对民族整合具有双重影响,民主有利于消除缅甸各民族间矛盾与隔阂,但民主改革过快易引发民族矛盾爆发。长远来看,民主化是促进民族整合的利器,可以推动各民族权利平等,但在民主化过程中却会削弱权力核心引发动荡。缅甸是一个多中心的松散权力结构体系,其政治系统内存在着政府、军方、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党派和宗教团体等相对自治的组织。在各类组织相互竞争的背景下,政治权力博弈是民族关系的核心,也影响和阻碍着缅甸的民族整合。当前,民盟政府领导软弱,军方、“民地武”利用其地位无限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漠视国家公共利益,导致民族整合步履维艰,甚至削弱或破坏民主本身。从经济方面来说,民盟上台后,努力打造自由、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经济调整。但目前仍未能打破缅甸盘根错节的经济藩篱,抢夺资源控制权成为军方、政府、“民地武”斗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文化方面来看,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素造成了缅甸民族间长期分裂,对国家内部分裂的担忧深深地烙进了缅甸文化之中。缅甸历史文化中各民族对彼此信任的缺失给民族整合带来极大的阻碍。从大国影响方面来说,美国、日本、欧盟等域外势力对该地区的拉拢、渗透日渐频繁,以输出“民主”为手段,以缅甸民族和解事务为跳板,进而插手缅甸事务。中国与东盟对缅甸的民族整合进程也格外关注。然而,西方插手缅甸民族和解问题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自身在缅甸的影响力,试图将缅甸民族问题国际化、复杂化,扰乱中国周边环境。东盟和中国希望缅甸能够顺利推进民族整合,以一个和平稳定的多民族国家身份积极融入地区安全秩序。第四章主要分析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趋势及对缅甸民主国家建设影响。在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缅甸民族整合呈现出以下趋势:当前形势下解决缅甸民族问题的各方面条件仍不成熟,近年缅甸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使得该问题与缅内政外交、地缘政治等因素交织缠绕愈加复杂。和解氛围正艰难形成,对话机制正在建立;政府军与“民地武”之间的冲突绵延数十年至今,少数民族武装处境日益艰难,两极化发展趋向明显,一部分艰难融入主流社会,一部分在打压下由明转暗,有向恐怖主义发展的趋势;“罗兴伽人”问题使得缅甸民族对立情绪高涨,也使缅甸的国际环境遭受新的压力。民盟推行的民族整合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内在张力,但核心矛盾难以解决,民盟缺乏足够的实力来调停整合各方矛盾,导致民族整合推进缓慢,国家建设受到影响。第五章主要分析此轮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民盟执政下,缅甸继续推动民族整合给缅甸局势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也使中缅关系出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短期内,民盟执政下缅甸的民族整合措施暂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客观上还造成了缅北地区动荡、罗兴伽人问题突显等。但从长远来看,民盟全面包容的民族整合理念若实施得当,将有利于彻底实现缅甸的和平统一,促进中缅两国合作。因此,结合我“一带一路”倡议和“命运共同体”国际观,积极推进缅甸和平进程,共同构建地区安全环境是着眼宏观战略发展,谋求长远利益之举。在对策方面,首先要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认清发展稳定的缅甸更有利于中缅关系长足发展。以推动缅甸民族整合为契机,与缅甸新政府一起寻找中缅利益共同点,通过民族整合各项政策,将“民地武”吸收到合法国家体系,使其成为“负责任”的一员,避免其“恐怖主义化”成为新的“麻烦制造者”,并以此掀起中缅发展高潮,把中缅关系真正塑造为不同规模国家关系的典范。结论部分则是对全文结论和总体理论框架做出总结。

相加云[3](2017)在《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研究(2015-2017)》文中认为从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后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经历了旁观期、被动期和主动期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俄罗斯都坚持以政治途径作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唯一方式。2014年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后,俄罗斯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内外交困。俄罗斯一改以往对叙利亚的政策,于2015年9月30日在叙利亚境内发动针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空袭,主动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进入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政策的主动期。在叙利亚危机的持续发展中,本文选取2015-2017年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进行研究分析。俄叙两国一直是传统盟友关系,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凸显了俄罗斯的国家诉求,受俄罗斯的国际国内环境、大国追求、反恐安全及地缘政治经济博弈等多种因素的驱使。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双管齐下是俄罗斯该阶段介入政策的主要特点。俄罗斯在政治上推动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接触和对话;外交上支持国际社会的斡旋,反对对叙利亚的单边制裁和武力干预;军事上通过军事行动强化对叙政府的支持。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体现了俄罗斯对其国家利益的诉求,尽管俄罗斯在实际行动上获得一定成功,但离自己的诉求目标仍很遥远。

许正[4](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高荣伟[5](2017)在《尼日利亚:解决腐败要清除病根》文中提出去过尼日利亚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社会的腐败。"在尼日利亚,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按总统布哈里的话说,腐败在尼日利亚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腐败正在摧毁我们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腐败肆虐冲击经济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大国,也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素有"非洲油库"之称。

朱奇[6](2016)在《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根源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克里米亚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因素,自古以来便成为不同国家竞相争夺的对象。自1783年俄国吞并克里米亚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克里米亚都是俄国领土的一部分,1954年克里米亚作为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恒久友谊的象征”而被赠予乌克兰。苏联解体后,就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俄乌两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加之克里米亚自发的独立行动使得克里米亚的局势更加复杂。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成为影响俄乌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并决定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俄罗斯不费一兵一炮就收回了这块曾经属于自己、现在又愿意回归的战略要地。是何种原因导致克里米亚历经多年最终回归俄罗斯,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论文将以俄罗斯、乌克兰、克里米亚三方面为切入点,从俄乌关系、乌克兰国内危机、克里米亚亲俄三方面进行叙述,细致地分析促使克里米亚最终回归俄罗斯的根源因素。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绪论中包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克里米亚的历史及克里米亚问题的由来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从俄罗斯角度出发,研究苏联解体后俄乌关系出现矛盾并逐渐恶化,在此种状况影响下,俄罗斯提出克里米亚归属问题并逐渐收回克里米亚。第四部分从乌克兰角度出发,独立后的乌克兰国家危机日渐深重,国家政局不稳、经济形式堪忧、民族矛盾深重,这些危机的爆发使得克里米亚也深受影响。克里米亚人民对生活状况的不满加重了克里米亚的分离情绪,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步伐加快。第五部分从克里米亚角度进行研究。克里米亚由于历史和文化因素有着极其浓厚的亲俄罗斯情节,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又始终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些都是影响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重要原因。在最后一部分结论中会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概括。

许可[7](2016)在《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及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是乌克兰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危机。这场危机的起因十分复杂,不仅有着纷乱的历史纠葛,更有着混乱的现实斗争。危机的产生与持续对相关国家及大国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3年11月21日,由于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发了国内亲西方民众的抗议示威,危机随即爆发。随着基辅示威局势的持续蔓延,乌克兰境内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公投独立后又加入俄罗斯联邦,导致乌克兰的国内政治危机蔓延为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正式演变为俄罗斯与西方直接面对的国际性危机。受克里米亚独立事件影响,乌克兰东部分离主义亦愈演愈烈,顿涅茨克州及卢甘斯克州相继宣布独立,并与乌克兰政府军持续交火。2015年2月12日,在乌克兰东部局势升级的背景下,德国、法国、乌克兰、俄罗斯四国领导人签署《新明斯克协议》,为乌克兰带来短暂的和平。然而,协议签署后双方的摩擦一直不断。4月17日,代号为“无畏守护者—2015”的美乌联合军演在沃立夫州举行,各方冲突再起。2016年伊始,乌克兰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之间连续爆发冲突。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6年3月1日,乌克兰在两年冲突期间共有9187人遇难,还有21085人受伤,死伤者中包括军人和平民。乌克兰危机受到了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因素方面,经济制度转轨与政治制度转型的失败,使乌克兰经济持续低迷,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逐渐激化。而乌克兰历史上东西分治的特殊发展历程,又造成其国内的乌克兰族与俄罗斯族存在隔阂,东西部民众在国家“向东”还是“向西”的战略选择上意见不一。国际因素方面,危机的爆发与俄罗斯、美国、欧盟对乌克兰的长期争夺密不可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深厚历史渊源、乌克兰对俄罗斯具有的重要地缘政治意义以及作为普京推行欧亚一体化计划进程中的重要支点,乌克兰都令俄罗斯割舍不下。对美国来说,乌克兰是控制欧亚棋局上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在该地区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分化独联体、推动北约东扩、分裂欧俄关系是美国的利益所在。而所以,在面对美国与欧洲的针锋相对时,毅然采取强硬且果决的应对措施。而对于欧盟而言,乌克兰是其东扩的重要目标国家,2013年欧盟与乌克兰政府签署《联系国协定》《联系国协定》的失败最终成为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乌克兰危机对相关国家以及欧盟、北约等地区组织都带来了深远影响,甚至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也就此埋下了伏笔。具体而言,美国运用乌克兰这枚棋子成功打乱了俄罗斯的“欧亚联盟”计划;俄罗斯对西方态度愈加强硬并加大了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欧盟进一步扩大了在乌克兰的影响力;北约的战略辐射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而对中国而言,危机的产生与持续既存在挑战也隐含着机遇。不过,受影响最深的还是作为直接当事国的乌克兰,从战略上而言,该国已经最大程度的倒向西方,甚至该国领导人呼吁国际社会“团结起来抗击俄罗斯的侵略”。总之,乌克兰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目前,乌克兰危机尚未结束,不同派别之间的分歧并没有消失,局部性的武装冲突依然存在,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前景远未明朗。不过,不论事态发展如何,乌克兰局势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俄与西方较量的结果,取决于双方博弈的目标、能力和手段,以及领导人的个性和风格。乌克兰应该尽量避免成为美俄角力的前沿阵地,不论是亲俄还是亲西方,输家都是乌克兰。所以,乌克兰的命运既不完全由自己决定,又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金强[8](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刘雪莉[9](2016)在《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使各国合作更频繁,经济相互依赖性更强。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大国伊朗之间,也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技术合作,两国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伊朗地处“三洲五海”之地,既控制着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地带,又是东西方交通的“空中走廊”,是亚洲东部到欧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道,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伊朗又是世界能源大国,石油和天然气十分丰富,截至2014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1578亿桶,天然气储量34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9.3%和18.2%,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一位。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均列世界前列,日产原油能力361.4万桶、天然气5亿立方米。再加上,1980年伊美正式断交,伊核问题产生,以及2002年伊核危机的爆发,使伊朗不断遭受制裁。这些都使伊朗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合体。因此,在进行中伊经济技术合作时,充分了解伊朗实情,对伊朗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出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最新的资料和数据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评判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后伊核危机时代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后伊核危机时代的定义、特征、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该时代下伊朗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环境条件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接着,再对伊核危机时代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概况、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然后,又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后伊核危机时代前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后伊核危机时代的发展潜力进行预测;最后,提出促进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建议,并进行研究总结。通过系统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后伊核危机时代的概念。后伊核危机时代主要是指伊朗与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核全面协议后,按照全面协议要求,伊朗国内履行减少浓缩铀储量、大幅削减离心机数量的相关协议,接着国际社会核实伊朗履行相关协议的基础上,欧美立即绝大部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使国际社会进入相对平稳的时代,但是这并不代表核危机完全解除,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是一个相对缓和与未知动荡并存的时代。(2)随着伊朗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形势与之前相比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投资吸引力增大,但资金、技术仍存在需求缺口;经济恢复缓慢,增长乏力;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投资能力不足,资金缺乏、产业技术落后。(3)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从机遇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相继解除,合作风险降低;伊朗国内经济百废待兴,为外资进入提供机会;伊朗国内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对外资吸引力增大;中国国内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下行压力上升,急需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西进。从挑战来看,国际金融环境恶劣,政治风险仍较高;大国在伊投资竞争激烈,伊朗更信任和迷恋西方国家;伊朗国内投资环境脆弱。(4)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增强,但是其潜力构成的重要性却发生了变化。20102014年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综合潜力指数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5770上升到2014年的0.8326,增加了0.2556;在综合潜力的构成中,以经济潜力和市场潜力的影响最大。从20152019年发展潜力的预测值来看,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综合潜力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0.8200上升到2019年的1.1930,增加了0.3730;但是在综合潜力的构成中,经济潜力开始下降,市场、资源、政策和社会文化潜力都有所增加,但增幅不一样,以资源潜力和社会文化潜力的影响最大。(5)提出促进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与各国协调、沟通,监督和维护伊核协议的执行。第二,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强与伊朗政府的沟通,形成经济互助机制,改善中伊合作环境。第四,加强对产品制造的监管,转变伊朗对“中国制造”的认识。第五,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立,早日实现人民币结算。第六,成立专门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风险评估小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姜涵[10](2016)在《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制度变迁与钟摆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探索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本机制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课题。阿根廷为此提供了一个比较研究的范式。世界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是阿根廷发展的分水岭,此前阿根廷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富裕之邦,经济繁荣伴随着政治稳定;此后阿根廷却陷入钟摆式发展怪圈,20世纪最终成为阿根廷“失去的世纪”。是什么原因造成阿根廷这一发展悖论,学术界大致有文化决定论、依附论、政治危机、政策失误论等解答。通过考察阿根廷的发展路径,我们发现,阿根廷衰落的根源在于产权得不到政治制度保障。尽管私有产权和市场交易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但资源禀赋和殖民地传统使阿根廷产权以大地产为主,市场交易以直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宗农牧产品出口为主,这造成了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中产阶级的发育和现代制度的建立运行。随着现代化进程发展,阿根廷外来移民人数和经济实力有所增长,但农牧业寡头把持国家政治并排斥移民,造成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的割裂,加剧了统治危机。寡头政府试图通过普选将新兴中产阶层纳入政治中,却意外将底层民众带入政治生活,形成了劳工集团和农牧业出口集团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殖民地遗留的考迪罗主义及其庇护关系使市民社会难以发展壮大,造成市民社会无力整合大量原子化的城市劳工,为民众主义提供了土壤。随着庇隆上台执政,其民众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运动主义和职团主义模式更加剧了社会分裂和集团冲突,各集团的狭隘利益逐渐取代共容利益成为社会主导。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中,各集团缺乏对基本制度共识,将“俘获”政府视为实现或维护集团利益的唯一途径,国家沦为操纵再分配的“掠夺之手”。“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使阿根廷出现政权更替危机,频繁动荡使弱小的中产阶级只能向军队寻求庇护。缺乏稳定预期使得大规模国有化或私有化、拒绝承认债务、滥发货币等短视行为成为统治者惯用“伎俩”,最终形成“流寇”政权轮番上台并大肆掠夺的困局。我们的研究表明,经济繁荣需要适宜的产权制度,但如果没有政治制度作保障,适宜的产权就无法建立和正常运行。形式上的民主和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如何运作和政府的类型。阿根廷的“失败”反映出,无论是普选产生的民主政府还是官僚—威权主义政府,政治家的目标更多是谋求私利。要改变社会激励结构和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不仅依赖于公共政策选择,更取决于长期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加强政党建设,以在更高层次上代表和协调各集团利益,更根本的是要破解断裂状社会结构,加强培育市民社会,使得国家与社会通过博弈和妥协达成力量均衡和相互制约,最终建立现代制度结构。

二、新闻分析——国际油价缘何每况愈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分析——国际油价缘何每况愈下?(论文提纲范文)

(1)试析法国马克龙的经济改革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背景
    第一节 经济陷入长期疲弱
        一、生产与投资动力不足
        二、财赤与公债比重过大
        三、企业竞争力下降
    第二节 社会与安全危机加深
        一、失业与贫困问题突显
        二、社会极端化加剧
    第三节 政治分裂进一步扩大
        一、极右势力发展
        二、两大传统政党失势
        三、共和国前进党异军突起
第二章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进步主义是理论核心
    第二节 社会自由主义是主要内容
    第三节 欧洲主义是重要工具
第三章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主要政策
    第一节 劳动市场改革
    第二节 税收制度改革
    第三节 企业增长与转型计划
第四章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影响及前景
    第一节 改革的阶段性进展
        一、增长释放积极信号但仍承压
        二、失业率总体稳定
        三、商业投资环境转好
    第二节 改革的社会阻力
        一、民众抗议愈演愈烈
        二、总统支持率不断下滑
    第三节 改革的可能前景
        一、改革对法国乃至欧洲至关重要
        二、改革虽遭阻力但仍将继续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盟执政前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与主要问题
    1.1 民族整合定义与基本方式
        1.1.1 民族整合的定义
        1.1.2 民族整合方式
    1.2 独立后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
        1.2.1 吴努执政时期的民族整合(1948—1962)
        1.2.2 奈温执政时期的民族整合(1962—1988)
        1.2.3 新军人政权时期的民族整合(1988—2011)
        1.2.4 吴登盛政府时期的民族整合(2011—2015)
    1.3 缅甸民族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 缅甸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不强
        1.3.2 少数民族武装长期存在
        1.3.3 罗兴伽人问题突显
第二章 民盟执政下民族整合措施及特点
    2.1 民盟政府面临的民族问题新形势
        2.1.1 民盟执政为缅甸民族整合带来的机遇
        2.1.2 民盟解决民族整合问题面临的挑战
    2.2 民盟在民族整合中的新政实践
        2.2.1 改组机构及人员
        2.2.2 继续推进《全国停火协议》
        2.2.3 召开“21世纪彬龙会议”及其困境
        2.2.4 引入外部力量解决罗兴伽问题
    2.3 民盟民族整合的特点
        2.3.1 整合主体二元化
        2.3.2 整合取向多样化
        2.3.3 整合路径双向化
第三章 民盟时期影响民族整合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政治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3.1.1 缅甸民主改革对民族整合的双重影响
        3.1.2 缅甸“普力夺社会”阻碍民族和解
    3.2 经济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3.2.1 民盟重和解轻经济政策的缺陷
        3.2.2 经济藩篱问题依然严重
    3.3 文化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3.3.1 缅甸分离猜忌的文化传统
        3.3.2 宗教矛盾迟滞民族整合脚步
    3.4 外部力量对缅甸民族整合影响
        3.4.1 美国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3.4.2 日本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3.4.3 印度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3.4.4 东盟对缅甸民族整合的推动与局限
第四章 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发展趋势分析
    4.1 和解氛围艰难形成
        4.1.1 全面包容原则的确立
        4.1.2 对话机制的形成
        4.1.3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内在张力稍有缓解
    4.2 民地武呈现两极化发展之势
        4.2.1 少数民族武装处境日益艰难
        4.2.2 部分“民地武”艰难融入
        4.2.3 部分“民地武”呈由明转暗趋势
    4.3 罗兴伽人问题症结难除
        4.3.1 民盟多管齐下治乱象
        4.3.2 罗兴伽人问题症结难除
        4.3.3 民族整合正义问题突显
    4.4 整合进程缓慢导致国家建设凝滞
        4.4.1 核心矛盾难以解决
        4.4.2 和解进程缓慢影响国家建设
        4.4.3 民族冲突频发导致民主岌岌可危
第五章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5.1 民盟执政下的中缅关系
        5.1.1 中缅关系整体趋好但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5.1.2 中缅关系面临的挑战
    5.2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5.2.1 缅甸民族问题外溢对中缅战略合作的消极影响
        5.2.2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5.3 应对缅甸民族整合新局势的对策思考
        5.3.1 中国在缅国家利益分析
        5.3.2 应对挑战的基本对策思考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研究(2015-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径
第一章 俄叙两国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俄叙关系冷淡时期(1991—1993)
    第二节 俄叙关系改善时期(1993—2005)
    第三节 俄叙关系发展时期(2005—至今)
第二章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动因
    第一节 叙利亚危机
    第二节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动因
        一、摆脱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内外交困的境况
        二、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
        三、高举反恐大旗,一石三鸟
        四、地缘政治的考量
第三章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具体策略(2015-2017)
    第一节 军事上强化对叙政府支持
        一、强化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
        二、采取使用高精尖武器的“混合战争”
        三、坚持履行与叙的武器合同
    第二节 政治上推动改革和对话
        一、施压叙当局,督促推进改革
        二、接触反对派,呼吁参与对话
    第三节 外交上推动多边斡旋,反对制裁和干预
        一、积极展开外交活动,支持国际斡旋
        二、反对单边制裁和武力干预
第四章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的阶段性效果
    第一节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缓解了阿萨德政权的生存危机
        二、掌握了参与地区事务的主动权
        三、成功的展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
    第二节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获得的消极结果
        一、扩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分歧
        二、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环境
        三、道义上引发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二)越南战争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二)毒品犯罪问题
        (三)武器走私问题
        (四)非法移民问题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三)维和机制
        (四)警务合作机制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六)联合演习机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一)越南与柬埔寨
        (二)泰国与越南
        (三)老挝与泰国
        (四)中国与越南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一)柬埔寨
        (二)缅甸
        (三)老挝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中国云南省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一)美国
        (二)日本
        (三)俄罗斯
        (四)欧盟
        (五)澳大利亚
        (六)印度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根源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克里米亚历史追溯与克里米亚问题概述
    一、克里米亚历史追溯
        (一)克里米亚的起源
        (二)克里米亚历史发展进程
    二、克里米亚问题概述
        (一)克里米亚问题的由来
        (二)克里米亚问题发展进程
        (三)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
    注释
第三章 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催化剂——俄乌关系的恶化
    一、苏联解体后俄乌关系恶化体现
        (一)苏联解体初期的俄乌矛盾
        (二)渐行渐远的俄乌关系
        (三)俄乌关系激化
    二、俄乌关系恶化形势下的俄罗斯政策选择
        (一)俄罗斯提出克里米亚归属问题
        (二)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两手准备
        (三)俄罗斯强势收回克里米亚
    注释
第四章 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加速剂——乌克兰国家危机的爆发
    一、乌克兰国家危机的体现
        (一)混乱不堪的国家政治局势
        (二)萎靡不振的国家经济形势
        (三)不断恶化的民族矛盾
    二、乌克兰国家危机影响下的克里米亚分离倾向
        (一)政治混乱影响下的克里米亚离心倾向
        (二)经济恶化波及下的克里米亚分离情绪
        (三)民族矛盾冲击下的克里米亚分离情绪的强化
    注释
第五章 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助推剂——克里米亚地区的亲俄罗斯基础
    一、克里米亚地区亲俄罗斯的主要体现
        (一)俄罗斯族占多数的人口优势
        (二)对俄罗斯文化的认同
        (三)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紧密的经济联系
    二、克里米亚亲俄基础影响下的克里米亚回归倾向
        (一)克里米亚亲俄势力的发展
        (二)民族归属感的引导
        (三)回归后可能改善的经济环境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与演进
    (一)乌克兰政府暂停“入盟”进程引发冲突
    (二)克里米亚公投“脱乌入俄”
    (三)乌克兰东部局势升级与明斯克协议的签署
    (四)美乌联合军演冲击了和平进程
二、乌克兰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引发乌克兰危机的乌克兰因素
        1、乌克兰经济持续低迷造成社会动荡
        2、国内政治矛盾突出引发政局动荡
        3、东西部民众就是否加入欧盟意见不一
    (二)引发乌克兰危机的俄罗斯因素
        1、乌俄两国的历史渊源
        2、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意义
        3、欧亚联盟的战略目标选项
    (三)引发乌克兰危机的其他国际因素
        1、美国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中的作用
        2、欧盟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中的作用
三、乌克兰危机的影响
    (一)乌克兰危机对乌克兰内政外交的冲击
        1、领土与主权被分割
        2、加快了政治改革的步伐
        3、最大程度地倒向西方
    (二)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
    (三)乌克兰危机对其他国际力量的影响
        1、美国在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优势上升
        2、欧盟在乌克兰影响力有所提升但以疲于应对
        3、北约在欧洲事务中的话语权得到增强
    (四)乌克兰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伊核全面协议的达成及影响
        1.1.2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
        1.1.3 两国资源禀赋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增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及其特征
    2.1 后伊核危机时代的定义
    2.2 后伊核危机时代的特征
        2.2.1 国际特征
        2.2.2 国内特征
    2.3 后伊核危机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西方国家对伊朗相关制裁再次“逆转”的危险
        2.3.2 西方思想和伊朗伊斯兰传统观念的冲突
        2.3.3 伊朗对外开放的道路“曲折漫长”
        2.3.4 国际石油市场的恶性竞争,油价持续低迷
第3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的伊朗经济发展
    3.1 伊朗概况
        3.1.1 地理区划
        3.1.2 自然环境
        3.1.3 社会经济
    3.2 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的发展现状
        3.2.1 后伊核危机时代前伊朗经济发展状况
        3.2.2 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发展状况
    3.3 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国际国内政治斗争,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性
        3.3.2 经济恢复缓慢,增长乏力
        3.3.3 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
        3.3.4 投资能力不足,资金缺乏、产业技术落后
    3.4 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变化
        3.4.1 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
        3.4.2 国内环境条件的变化
第4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4.1 伊核危机时代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概况
        4.1.1 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历程
        4.1.2 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现状
    4.2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机遇
        4.2.1 国际经济制裁相继解除,合作风险降低
        4.2.2 经济百废待兴,为外资进入提供机会
        4.2.3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对外资吸引力增大
        4.2.4 中国国内经济面临问题,急需开拓海外市场
        4.2.5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西进
    4.3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面临的挑战
        4.3.1 国际金融环境恶劣,政治风险仍较高
        4.3.2 投资竞争激烈,更信任和迷恋西方国家
        4.3.3 伊朗国内投资环境脆弱
第5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研究
    5.1 发展潜力的内涵与作用
    5.2 评价思路与方法
        5.2.1 评价思路
        5.2.2 评价方法
    5.3 构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5.3.1 构建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与原则
        5.3.2 发展潜力评估体系的构成
    5.4 发展潜力评价过程
        5.4.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4.2 发展潜力值计算
        5.4.3 发展潜力预测
    5.5 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5.5.1 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现状分析
        5.5.2 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预测分析
第6章 促进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建议
    6.1 积极与各国协调、沟通,监督和维护伊核协议的执行
    6.2 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6.3 加强与伊朗政府的沟通,形成经济互助机制,改善中伊合作环境
    6.4 加强对产品制造的监管,转变伊朗对“中国制造”的认识
    6.5 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立,早日实现人民币结算
    6.6 成立专门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风险评估小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制度变迁与钟摆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理论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路径依赖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历史演进
        一、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
        二、格雷夫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拓展
        三、诺斯后期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四、路径依赖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作用
        一、诺斯的国家理论
        二、巴泽尔和奥尔森对国家理论的拓展
    第三节 集团行动与制度变迁
        一、集体行动的产生及其困境
        二、集体困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第二章 对阿根廷发展进程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阿根廷发展进程的断裂
    第二节 初级产品出口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局限性
    第四节 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局限性
    第五节 基什内尔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局限
第三章 阿根廷制度变迁的初始制度禀赋
    第一节 阿根廷的初始经济制度禀赋
    第二节 阿根廷的初始政治制度禀赋
    第三节 阿根廷的初始意识形态禀赋
    第四节、基本制度在制度结构中的匹配性和独立性
        一、基本制度在制度结构中的匹配性
        二、基本制度结构在制度结构中的独立性
第四章 阿根廷社会阶层结构的演进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断裂状社会的形成及其阶层结构
        一、阿根廷社会中的主要阶层
        二、阿根廷断裂状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断裂状社会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一、社会结构对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制度变迁的影响
        二、社会结构对阿根廷“民主回归”后制度变迁的影响
        三、基什内尔主义时期的社会结构演变与制度变迁
第五章 阿根廷发展进程中国家制度和行为的演变
    第一节 职团主义与“勾结型国家”的产生
    第二节 制度性缺陷与易被集团“俘获”的国家
        一、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
        二、首都独大与联邦制的缺陷
        三、政党衰落与面对集团直接“俘获”的政府
    第三节 国家衰弱在阿根廷发展进程中的表现
        一、钟摆状政治和政策的两难抉择
        二、阿根廷的“流寇国家”与经济衰落
        三、新自由主义改革与国家职能进一步弱化
        四、基什内尔主义的兴起与国家的回归
第六章 结论:对阿根廷国家衰落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对阿根廷钟摆式发展的反思
        一、持续稳定的民主与强化市场型政府
        二、利益格局的调整与破解钟摆式发展难题
        三、破除阿根廷利益集团阻碍的制度和政策设计
    第二节 对中国的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新闻分析——国际油价缘何每况愈下?(论文参考文献)

  • [1]试析法国马克龙的经济改革及其影响[D]. 杜梦涵. 国际关系学院, 2019(08)
  • [2]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D]. 宁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3]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研究(2015-2017)[D]. 相加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02)
  • [4]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 [5]尼日利亚:解决腐败要清除病根[J]. 高荣伟. 检察风云, 2017(05)
  • [6]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根源探究[D]. 朱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6)
  • [7]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及影响[D]. 许可.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8]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9]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研究[D]. 刘雪莉. 西南大学, 2016(02)
  • [10]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制度变迁与钟摆式发展[D]. 姜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标签:;  ;  ;  ;  ;  

新闻分析-为什么国际油价越来越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