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茶俗简述

凉山彝族茶俗简述

一、凉山彝族茶俗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国务院[1](2021)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国发[202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现予公布。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徐晛[2](2021)在《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节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国务院[3](2021)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发[202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现予公布。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王雪艳,杨扬[4](2020)在《云南彝族饮食习俗中的医药文化内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俗是了解一个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云南彝族民众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蕴藏着本民族的医学思想,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知识、经验和医疗行为,是彝族医药文化研究、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本文以在民间文学中记录和传承下来的彝族民众的食物、饮品、饮食卫生为例,挖掘和研究其蕴含着的医药知识和文化,以轻松、生动的形式呈现祖辈治病防病的实践经验,增强民众对优秀民族医学的保护、传承、发展意识。

雷瑶[5](2020)在《守艺中国:《乡土》栏目非遗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见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底色,是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它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素材,更为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基石,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出台多项政策进行保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在媒体时代,大众媒介凭借其形象感强等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辅助功能。因此,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力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保护,也将为地方媒体传播非遗的节目提供新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本以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农业频道《乡土》栏目为例进行分析,《乡土》栏目作为国家级媒体、非遗传播的代表节目之一,以“守艺中国”为核心,延续“中国”与“乡土”的理念,突显民族性,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故事化的手法,展示我国丰富的“非遗”资源及精神内涵,并推出了《手艺中国》与《老艺新生》专题片,形成了系列化、规模化的非遗传播。通过《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背景、内容、传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总结出《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传播困境,从而探索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化方案,得出媒介在传播非遗时应该实现单一的选题内容进行多元化、深度化,单纯为了传播而传播的理念进一步要向为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单一的宣传模式拓展为立体化传播系统,促进新媒体平台合作与业内、受众的参与化传播。

闵庆文[6](2020)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发掘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结合当地生态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流传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因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而堪称典型代表。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18项涉及136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38项涉及45个县级行政区域;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15项,涉及3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6项,涉及11个县级行政区域。通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域、民族、类型以及经济、生态、技术、文化与景观特征,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并在总结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和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保护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入发掘、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建议。

王梓瑞[7](2019)在《基于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包装设计研究 ——以保靖黄金茶为例》文中认为论文以保靖黄金茶为例,对湘西“苗态”茶文化包装设计展开研究,挖掘湘西“苗态”茶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整理出与之相关的茶源典故、茶俗礼仪、制茶工艺、信仰崇拜、民间艺术等五种表现形式,并在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中根据设计原理和设计原则提出相对应的设计策略。通过调研发现,保靖黄金茶属于湖南湘西特定环境下出产的绿色产品,现有包装仅满足基本的运输保护和产品储存作用,使包装设计与湘西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失去了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孕育成熟,满目琳琅的茶产品不断涌现,保靖黄金茶的崛起为湘西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自身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导致茶包装设计的文化价值流失,与市场其他的包装设计产生雷同,缺乏差异性和独特魅力,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购买需求。所以,如何将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与其他茶包装设计拉开差距,解决和提升湘西“苗态”茶文化的价值问题已迫在眉睫。保靖黄金茶产地主要为湘西苗族聚居地,其地域环境、劳作形态和民族历史促使保靖黄金茶形成了独有的湘西“苗态”茶文化,这样特有的茶文化对于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来说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笔者对湘西“苗态”茶文化进行概述,说明其表现形式及内涵特征为保靖黄金茶包装带来的设计价值,在调研过程中大量搜集国内外包装案例进行分析,找出目前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为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提出改进策略和创新设计。其次,整个论文通过个案研究和对比手法对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展开构思,不仅从视觉设计的角度出发,将提炼出的文化元素转换为包装中新的图形、色彩和结构造型,而且更加注重包装的品牌形象塑造,助于包装设计彰显湘西“苗态”茶文化的民族个性,使其更有效地承载和传播湘西“苗态”茶文化,并对包装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行探索。最后,笔者对湘西“苗态”茶文化包装设计的趋势予以展望,应重视湘西“苗态”茶文化与现代设计潮流的结合。在民族化包装中关注当下消费者真实需求,增强包装的信息交互功能。在包装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提倡包装绿色环保,突出湘西物产的原生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让保靖黄金茶有足够的底气走出湖南,迈向世界,使民族性与国际性在湘西“苗态”茶文化包装设计中和谐共生共存。

杨小彤[8](2019)在《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康区的经贸活动与族际互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区作为川藏物资交换的集散地,起着联动内地与藏区交流的重要纽带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山陕商人群体进入当地,并成为了活跃地方经济贸易的重要因素,对于稳定康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谋求生存并获取利润的山陕商人参与到边茶贸易中,并以此进入康区。他们在“异域”康区从零散的物物交换最终发展到具有层级管理体系并留名于史的商号。在这一商贸活动中,他们因需要与康区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促成双方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他们通过学习藏语言、模仿藏族人的衣、食、住、行,力图完全融入康区社会文化生活中。本文以明清之际活动于康区的山陕商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群体在商贸活动中主动采取适应当地的行为方式,例如说藏语、穿藏衣、吃糌粑,与藏族女子通婚等等,以期取得康区民众的接纳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融入康区社会;同时他们也将内地的茶叶、丝绸、瓷器及各种生活习俗带入康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康区社会生产的单一性与需求多样性间的矛盾,此外包括关帝信仰在内的汉民族精神文化也随之传入康区。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山陕商人成为连接内地与边疆(汉族与藏族)间经济和文化的桥梁,促进汉藏文化的交流交融。回顾这一历史,分析把握明清时期康区汉藏民族在商贸和文化领域的交往互动过程及其规律,探究山陕商人群体在康区所进行的商贸与文化互动对此后康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所具有的影响,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研究目标。此外,从山陕商人在康区经贸活动的特殊历史事件也反映出了持续进行的小规模个体商贸活动也可能显着促进族际互动,进而改变一个区域的文化面貌。可以说单纯的谋利商业贸易不仅促进了族际间的经济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族际文化认同,在当下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语境下,意义深远。

郑恒[9](2018)在《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陆羽以《茶经》对茶文化进行系统化整理后,对茶的研究在深度和外延上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时间线来看,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已从一般的、综合的研究逐步细化到对区域的、局部的、民族等的研究。在茶文化的这棵大树上,学者们拓展了不同领域茶文化研究的分支。目前,茶文化的研究对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研究较少,深入分析和探讨不足。我国56个民族,基本每个民族都有饮茶习惯,如能透彻研究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并进行当代运用,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无疑是一种添砖加瓦,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无疑是一种文化土壤的深耕育肥和地区长久发展的动力支撑。大湘西因历史和地理原因,其文化独具特征。一方面是大湘西茶文化,另一方面是苗族茶文化。综合地域与民族两点来说,研究层面上具有独特性,为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尝试。文章综合运用了民族、社会、文化、历史、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框定,明确了大湘西和大湘西苗族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了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成因,对大湘西苗族茶饮种类进行详细研究,得到了这一地区苗族茶文化的清晰脉络和总图,并分析了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历史定位。继而将大湘西苗族茶文化分为茶俗、茶与文化艺术、茶与宗教信仰、茶与现代生活进行重点研究。然后通过对比同一区域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的同一民族的茶文化的异同,了解文化和民族间的融合不断加剧,各民族的茶文化在趋同中存在特色差异并得出结论。最后针对文化开发等事宜,对苗族茶文化的发展、大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对其他少数民族和相关地域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丹[10](2018)在《永德乌木龙班村彝族俐侎人冥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冥婚是云南永德彝族支系俐侎人社会中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在俐侎人万物有灵以及灵魂不灭的观念下,出生、娶妻生子、死亡被看做是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而只有经历过这种完整生命周期的人才能在当地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俐侎人,才能有资格被当地的神职人员朵希开调捏成祖先蜡人神偶,成为祖先神供后人供奉。俐侎人有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他们崇信存在一个与现实相对的另一个世界——祖界的存在,它是祖灵归宿的最高境界,光棍在缺少娶妻生子这个环节而肉体已消逝的情况下,俐侎人处理这类无法归祖的亡灵的办法就是通过为象征双方死者的稻草人举办一套完整的婚嫁习俗,通过为死者光棍娶死人媳妇的过程,将女方家的兄弟转换为光棍死者的后人,便实现了俐侎生命周期中成年礼的完整。实现“娶妻”之后,再紧接着为两个稻草人举办一套丧葬仪式,实现人生礼仪的完整,使其双方成为俐侎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完整的人”,也成为俐侎社会结构中的“自己人”。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在绪论中,笔者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重点回顾了学界关于冥婚、冥婚所涉及的信仰仪式以及对彝族支系之一的俐侎人的传统社会文化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经历。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田野点的基本情况,主要意从对当地环境的详细描述来向读者呈现出孕育冥婚产生的现实土壤。第二章则从对当地人的信仰观念体系的解读中,阐释作为当地经久不衰的传统习俗之一的冥婚背后所承载的强大的思维动力。封闭且较为落后的现实地理基础和万物有灵且死归冥界的传统信仰观念的共同作用是冥婚在俐侎社会中存在的两大主因,通过两者的共同作用,才有了第三章冥婚仪式实践。第三章对俐侎人冥婚仪式进行了论述。从死去的光棍被丢在小娃娃坟地不得入祖先坟,再到为其讨得同样未婚而死的女性结成冥婚,通过仪式,光棍完成了俐侎人人生礼仪中的“通过”,从小娃娃坟地到祖先坟的角色转变,从不被认同的身份转化为完整的俐侎人。俐侎人的冥婚是当地观念的体现,观念形成了冥婚,冥婚反映了观念,俐侎人传统的人生观、婚姻观、生死观都蕴含在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冥婚实践中。通过有形的冥婚,俐侎人无形的观念在仪式中代代相传,对当地俐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四章,则以文化与社会的联系为主线,主要分析冥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在当地俐侎社会中重要的文化内涵。结语部分通过对俐侎人信仰观念体系以及冥婚的考察与反思,指出在自然地理和信仰观念的影响下,对鬼魂的恐惧以及对冥界的忠实信仰,作为彝族支系之一的俐侎人基于其强大的灵魂不灭的思想基础以及传统浓厚的祖先崇拜信仰,自成了一种处理那些因为没有结婚生子而无法进入祖先行列之灵的一种当地办法—冥婚。冥婚仪式中献祭与巫术同行,祈祷与控驭共生,既尊崇又威逼,既膜拜又恫吓,形成了俐侎人祖先崇拜中的特殊情感,多元共生的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冥婚是当地俐侎人无形观念的体现,同时,又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使这种观念代代相传,最终发展成为俐侎人生生世世、祖辈相传的习惯与生活。

二、凉山彝族茶俗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凉山彝族茶俗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3)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

(4)云南彝族饮食习俗中的医药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物
    1.1 荞麦
    1.2 山珍野味
2 饮品
    2.1 酒
    2.2 茶
3 饮食卫生
4 结语

(5)守艺中国:《乡土》栏目非遗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0.1.1 从非遗传播谈起
        0.1.2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典型性与当下性
    0.2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相关研究述评
        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0.2.3 《乡土》栏目相关研究
    0.3 概念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0.4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第1章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背景分析
    1.1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发展动因
        1.1.1 国家层面的重视
        1.1.2 非遗传承的现实需求
        1.1.3 非遗传播媒介生态的亟需完善
    1.2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积极探索
        1.2.1 乡土题材挖掘中的非遗(2007-2019):日常节目的传统呈现
        1.2.2 新媒体传播的初步探索(2017):短视频《手艺中国》
        1.2.3 线下普及与传播(2018-2019):《手艺中国》走进高校
        1.2.4 栏目化的规模效应(2019):系列专题纪录片《手艺中国》
        1.2.5 综艺化传播与非遗的“新生”(2019):真人秀《老艺新生》
第2章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内容分析
    2.1 选题分析
        2.1.1 选题方式:“不自觉”到“有意识”
        2.1.2 选题理念:“中国”与“乡土”
        2.1.3 选题特色:民族性
    2.2 非遗的类别分析:以“艺”为先
        2.2.1 精与奇的手工技艺
        2.2.2 美与雅的民俗艺术
    2.3 内容主题:“守”与“传”
        2.3.1 关键词一:守护
        2.3.2 关键词二:传承
第3章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策略分析
    3.1 纪录式传播:原生态的非遗
        3.1.1 故事化的呈现方式
        3.1.2 多样化的叙事手法
    3.2 立体化传播:构造多变的视觉空间
        3.2.1 传播渠道的网络化
        3.2.2 节目形态的多元化
        3.2.3 节目内容的丰富化
    3.3 参与式传播:使非遗“活”起来
        3.3.1 新媒体助推,受众参与
        3.3.2 与APP合作,业内参与
第4章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传播困境与启示
    4.1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困境
        4.1.1 内容偏向小众化和精英化
        4.1.2 受娱乐节目冲击
        4.1.3 商业价值小,社会效益要求高
    4.2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启示
        4.2.1 扩大线下传播范围,让非遗走向世界
        4.2.2 宣传与技术的融合,实现多渠道传播
        4.2.3 非遗品牌活态化,实现效益双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发掘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少数民族地区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宝库——基于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分析
三、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特征与价值的几个成功案例的考察
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7)基于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包装设计研究 ——以保靖黄金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方法
    1.6 课题研究创新
第2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概述与形式特征
    2.1 湘西“苗态”茶文化概述
        2.1.1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形成
        2.1.2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现状
        2.1.3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发展
    2.2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2.2.1 茶源典故
        2.2.2 茶俗礼仪
        2.2.3 制茶工艺
        2.2.4 信仰崇拜
        2.2.5 民间艺术
    2.3 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内涵特征
        2.3.1 形式多样丰富
        2.3.2 民族意识浓郁
        2.3.3 艺术装饰强烈
第3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下的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分析
    3.1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概述
        3.1.1 保靖黄金茶现状解读
        3.1.2 保靖黄金茶包装简况
    3.2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现状
        3.2.1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调查分析
        3.2.2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实例探究
    3.3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瓶颈
        3.3.1 民族文化特色缺失
        3.3.2 视觉设计个性不足
        3.3.3 包装设计意识浅薄
    3.4 湘西“苗态”茶文化与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关系
        3.4.1 湘西“苗态”茶文化是强化保靖黄金茶包装形象的根基
        3.4.2 保靖黄金茶包装是传播湘西“苗态”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4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对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价值与影响
    4.1 湘西“苗态”茶文化赋予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价值
        4.1.1 彰显地域特色的人文价值
        4.1.2 满足产品包装的审美价值
        4.1.3 推动旅游经济的社会价值
    4.2 湘西“苗态”茶文化给予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影响
        4.2.1 图形民族化设计符号更加明确
        4.2.2 色彩情感化表现搭配愈加丰富
        4.2.3 造型个性化设计特色得以彰显
第5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在保靖黄金茶包装中的创新设计研究
    5.1 湘西“苗态”茶文化在保靖黄金茶包装中的设计理念
        5.1.1 传播与承载湘西“苗态”茶文化特色
        5.1.2 凸显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视觉个性
        5.1.3 塑造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的品牌形象
    5.2 湘西“苗态”茶文化在保靖黄金茶包装中的设计原则
        5.2.1 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5.2.2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5.2.3 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5.3 湘西“苗态”茶文化在保靖黄金茶包装中的设计策略
        5.3.1 标志创意的择取
        5.3.2 图形符号的提炼
        5.3.3 色彩美感的搭配
        5.3.4 造型借鉴的运用
    5.4 湘西“苗态”茶文化保靖黄金茶包装系列设计方案
        5.4.1 湘西“苗态”保靖黄金茶花纹系列包装设计
        5.4.2 湘西“苗态”保靖黄金茶人物系列包装设计
        5.4.3 湘西“苗态”保靖黄金茶系列包装设计总结
第6章 湘西“苗态”茶文化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6.1 重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延续发展
    6.2 增强民族包装中信息交互的功能拓展
    6.3 关注绿色材料与包装技术的和谐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B 保靖黄金茶包装设计调查问卷

(8)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康区的经贸活动与族际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价值
    1.4 内容框架
第1章 明清时期康区的社会环境与汉藏关系
    1.1 康区的概念界定及政治文化边界
    1.2 明清时期的汉藏关系及历史基础
    1.3 明清时期康区的政策依托与社会概况
    1.4 小结
第2章 明清时期在康区贸易的山陕商人
    2.1 山陕商人在康区贸易的原因
    2.2 山陕商人在康区贸易中的分类与分层
    2.3 山陕商人在康区贸易中的角色和扩展
    2.4 小结
第3章 山陕商人与康藏人民的族际互动
    3.1 族际互动的深层动因、内容与调适
    3.2 山陕商人的商贸活动与族际关系
    3.3 山陕商人在康区族际互动的意义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形成
    2.1 大湘西苗族相关概念
        2.1.1 苗族
        2.1.2 大湘西苗族
    2.2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
        2.2.1 茶文化
        2.2.2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形成
        2.2.3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2.2.4 大湘西苗族名茶
3 大湘西苗族饮茶种类
    3.1 饮食习惯与茶
    3.2 茶饮种类
        3.2.1 油茶
        3.2.2 擂茶
        3.2.3 烤茶
        3.2.4 茶粥
        3.2.5 菜包茶
        3.2.6 锅巴茶
        3.2.7 虫茶
        3.2.8 万花茶
        3.2.9 柚皮茶
        3.2.10 溪洲莓茶
        3.2.11 葛根茶
4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
    4.1 茶礼仪
    4.2 大湘西苗族茶俗
        4.2.1 待客
        4.2.2 婚俗
        4.2.3 丧祭
        4.2.4 其他茶俗
    4.3 茶与文学艺术
        4.3.1 茶的传说
        4.3.2 茶歌
        4.3.3 茶舞
        4.3.4 以茶命名
        4.3.5 茶诗
        4.3.6 饮茶器具
    4.4 茶与宗教信仰
    4.5 茶与现代生活
        4.5.1 茶与道德
        4.5.2 茶与健康
        4.5.3 茶与人际关系
        4.5.4 茶与精神生活
5 大湘西苗族与其他民族茶文化的同源分流
    5.1 从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看我国茶文化历史演进
        5.1.1 从制作方式上看
        5.1.2 从饮用方式上看
    5.2 大湘西苗族与其他民族茶文化的糅合
        5.2.1 药用
        5.2.2 饮用
        5.2.3 礼用
    5.3 大湘西苗族与汉族茶文化的鲜明差异
    5.4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5.5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6 大湘西茶文化的开发利用
    6.1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现状
        6.1.1 大湘西茶文化资源丰富
        6.1.2 茶文化对大湘西区域经济的推动
    6.2 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的开发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永德乌木龙班村彝族俐侎人冥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冥婚的研究
        (二)关于俐侎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经历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调查经历
第一章 俐侎人的文化生态环境与地方性知识
    一、自然环境与地理概况
    二、历史源流与迁徙传说
    三、出生与命名
    四、生计方式与现代变迁
    五、民间信仰与传统节庆
第二章 俐侎人的观念信仰体系
    一、俐侎人的观念世界
        (一)鬼魂观
        (二)生死观
        (三)冥世构想
    二、俐侎人的祖先崇拜
        (一)图腾崇拜
        (二)家族祖先崇拜
        (三)家庭近祖崇拜
    三、现世与冥世的联系沟通
        (一)朵希:两界使者
        (二)指路经:从此岸到彼岸的通道
第三章 俐侎人冥婚仪式实践
    一、冥婚产生的社会根源
        (一)男女比例失衡下的光棍
        (二)近亲结婚产生的残疾光棍
        (三)女性外流与男性外出带来的婚姻挤压
    二、冥婚仪式过程
        (一)光棍死亡“丢”在小娃娃坟地
        (二)死者家属说媳妇
        (三)朵希扎草人行娶妻仪式
        (四)死去的“草人”
        (五)亲属为草人行丧葬礼俗
        (六)在祖先坟地烧草人
        (七)为生者隔魂与叫魂
        (八)朵希捏蜡偶安水碗
    三、冥婚中体现的俐侎人传统家庭观
        (一)“筷子不成双”:男尊女卑
        (二)“孝观”:结婚生子
        (三)“幼子守祖房”:幼子继承制
第四章 俐侎人冥婚仪式的功能
    一、实现了送“灵”归祖
        (一)游“灵”归位
        (二)俐侎身份的归属与认同
    二、生者的情感宣泄和情感慰藉
        (一)对光棍的终极关怀和生者的自我慰藉
        (二)消除对鬼魂及厄运的恐惧
    三、维护了俐侎社会的正常秩序
        (一)规避反常风险,维护正常秩序
        (二)观念与仪式:“教化”与“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四、凉山彝族茶俗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18)
  • [2]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节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徐晛.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3]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3)
  • [4]云南彝族饮食习俗中的医药文化内涵[J]. 王雪艳,杨扬.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0(09)
  • [5]守艺中国:《乡土》栏目非遗文化传播研究[D]. 雷瑶. 湘潭大学, 2020(02)
  • [6]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发掘与保护[J]. 闵庆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03)
  • [7]基于湘西“苗态”茶文化的包装设计研究 ——以保靖黄金茶为例[D]. 王梓瑞.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8]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康区的经贸活动与族际互动[D]. 杨小彤.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2)
  • [9]大湘西苗族茶文化研究[D]. 郑恒.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10]永德乌木龙班村彝族俐侎人冥婚研究[D]. 王丹. 云南民族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凉山彝族茶俗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