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上冷却式烧结机(论文文献综述)
J.阿斯梯埃,一丁[1](1977)在《机上冷却式烧结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上冷却式烧结工艺原理概述。——烧结段和冷却段风流循环方式。——洛林铁矿混合料与富铁矿混合料的比较。——试验结果和工艺方案。——机上冷却式烧结设备的优缺点:产品质量、维修费、作业率、产量、燃料消耗、工资、投资、电耗等比较。——已投产的席德马(岗厂,比利时)和希埃高炉公司(朗维,法国)以及正在建造中的科克里尔公司(比利时)和南非钢铁工业公司(ISCOR)的机上冷却式烧结机的简介。
袁文彬[2](1979)在《国外铁矿石造块工业七十年代科技现状与八十年代发展动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就世界范围而言,铁矿石造块工业(主要是指抽风烧结与焙烧球团法)作为钢铁冶炼生产所需的精料——人造富矿的加工工业,尤其是球团工业,在七十年代里,有了十分显着的发展。其特点是:单套设备大型化,专业企业大型化,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善,能量消耗不断降低,与此同时,自动化水
梁宏志[3](2008)在《新型60m2无起拱带式烧结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文中认为随着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大,作为高炉原料主要供应设备的带式烧结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台车执行牵引机构是带式烧结机的核心机构,直接关系到烧结台车的连续运转和烧结矿的正常生产。本文介绍了鲁奇式带式烧结机台车执行牵引机构,分析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提高烧结矿的产量,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新型无起拱带式烧结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介绍了新型无起拱带式烧结机的研究内容,包括新型头部和尾部星轮的设计、车轮轨道的设计、下台车列起拱的力控制方法及力控制装置的设计、带式烧结机主要基本参数的确定等。其次,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头尾星轮不但有效解决了带式烧结机台车运行速度不均匀问题,而且对消除下台车列的起拱也有一定作用。因此,根据台车列辊轮轮距的交替变化,确定了星轮相隔布置的两类齿距,以及星轮的齿数是偶数。将啮合原理与星轮和辊轮啮合的具体工况相结合,建立了分段的星轮实际齿廓曲线,并将该分段曲线用统一方程表达。针对星轮在运行中出现的齿面损伤,应用赫兹接触理论对齿面接触应力进行了计算,并从多方面研究了提高星轮齿面承载能力的措施。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对理想接触工况及实际接触工况进行了模拟,进一步揭示了齿面损伤产生的原因并证明了提高齿面承载能力所采用措施的有效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制造了新型60m2带式烧结机的偶数齿数变齿距、高承载能力的头尾星轮。再次,通过分析带式烧结机尾部星轮和上、下台车列的力学关系,建立了下台车列无起拱的力学模型,提出了对尾部星轮主轴进行转矩加载和对尾部配重进行合理设置作为下台车列无起拱的力控制方法。在对新型60m2带式烧结机台车执行牵引机构进行多刚体仿真的基础上,得到了尾部星轮转矩、力控制前和力控制后的尾部星轮对上、下台车列推力等数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初步确定了进行力控制的一组力值,为设计新型60m2无起拱带式烧结机的力控制装置提供了基本数据。仿真还从可视化角度证明了消除下台车列起拱的力学模型正确、力控制方法有效。根据台车结构尺寸和折算质量,建立了系列带式烧结机的力控制数据库,对今后无起拱带式烧结机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最后,在确定了尾部星轮主轴液压转矩加载装置的执行机构和加载装置与带式烧结机主机联接方式的基础上,对液压转矩加载机构的工作原理做了详细的说明。结合新型60m2带式烧结机,详细阐述了加载装置的安装方式和液压关键元件的选择计算过程。对新型60m2无起拱带式烧结机进行了工业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偶数变齿距头尾星轮的安装和安装后的运行情况分析、液压转矩加载装置与尾部配重的联合调试实验方法、观测数据的详细分析等。在工业现场的实验调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证明了本文研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也做出了说明。
J.梯鲍,P.舍瓦里耶,G.勃瓦内,一丁[4](1977)在《希埃高炉公司朗维厂机上冷却式烧结机》文中研究说明 一九七○年底,焦炭价格明显上涨;必须研究降低产品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这就促使希埃(Chiers)高炉公司决定建造一座大型铁矿石烧结厂,使用洛林铁矿,每月可生产20万吨烧结矿。
何云华[5](2010)在《烧结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混合机和烧结机是烧结厂的核心设备,随着设备的大型化,高炉容积在不断扩大,大型高炉对含铁炉料的强度、粒度、化学成分,尤其是冶炼特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生产优质烧结矿所需要的设备——混合设备和烧结设备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如混合机经过长时间的连续运转,机内物料粘结在其内壁,不易清除,物料混合制粒效果不好,橡胶轮胎磨损严重;烧结机漏风导致烧结矿质量下降、产量降低、返矿增多,能耗加大,直接影响到高炉的生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分析了混合机混合、制粒时物料的运动过程,对其内部物料运动的六种状态进行总结。找出影响圆筒混合机混匀、制粒的主要因素,对一次混合和二次混合时的最佳操作参数做了深入研究,使得工艺得到优化。其次对圆筒混合机筒体径向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推导出径向受力的计算方程。研究了圆筒混合机筒体轴向受力情况,提出采用三弯矩方程,并结合轮胎受力与其径向位移之间的关系,建立方程组求解支撑轮胎的受力,这样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分析了筒体与轮胎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对轮胎磨损的影响,并给出计算实例。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总压力在各个支撑轮胎间的分配、轮胎的应力、应变和位移情况,得出了轮胎受力与轮胎径向位移之间的关系曲线。再次,分析了烧结机的系统漏风情况,描述了烧结机各个部位的密封形式及方法,首次提出对烧结机机头机尾采用风箱外高副接触头尾密封技术,风箱滑道采用磁液密封,并在国内几十家钢铁企业应用,经过长时间运行后测试密封效果,结果表明漏风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根据台车列辊轮轮距的交替变化,确定了星轮相隔布置的两类齿距,其中星轮的齿数为偶数。将啮合原理与星轮和辊轮啮合的具体工况相结合,建立了分段的星轮实际齿廓曲线,并将该分段曲线用统一方程表达。针对星轮在运行中出现的齿面损伤,应用赫兹接触理论对齿面接触应力进行了计算,并从多方面研究了提高星轮齿面承载能力的措施。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对理想接触工况及实际接触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齿面损伤产生的原因并证明了提高齿面承载能力所采用措施的有效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制造了新型带式烧结机的偶数齿数变齿距头尾星轮,有效解决了带式烧结机台车运行速度的波动问题,同时消除了下台车列部分起拱现象,提高其承载能力。
L.Ivanier,法国黑色冶金技术协会(I’ATS)炼铁分会工作组,苏影[6](1981)在《欧洲带式烧结机发展新趋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指出西欧花带式烧结机发展方面的若干新趋势。这些新趋向主要是——带式冷却机的发展——点火条件和热处理的改善——控制方法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利用细粒矿石进行烧结和改善烧结矿质量的多种方法(消石灰的应用、采用特高料层烧结)的具体应用文章最后指出,高炉在使用烧结矿作炉料后可以节约燃料且达到理想的炉况。
梁长林,郭宏伟[7](2015)在《烧结矿竖冷窑冷却工艺及余热回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1、烧结矿冷却概述高炉炼铁的烧结矿生产工艺,基本上采用带式烧结机(带烧)或平面步进烧结机(平烧)两种烧结工艺。烧结后的热矿,须经冷却、筛选后送往高炉作为原料冶炼生铁;烧结后的热矿,根据烧结工艺和布料层厚度不同,其平均温度一般在500℃700℃甚至更高,必须经过冷却后才可进入后道工序。带烧后的热烧结矿,一般采用带式冷却机(带冷)或环式冷却机(环冷)鼓风冷却工艺进行冷却;部
任素波[8](2012)在《偶数齿烧结机主运动系统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的进步,烧结设备正在向大型化、自动化不断前进,对烧结产品的冶金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带式烧结机恶劣的工况却未得到有效改善,比如台车磨损严重,寿命短,台车列起拱,烧结系统漏风率高、烧结矿成品率低、质量差,这直接影响到高炉的作业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阐述了偶数齿烧结机的基本构成和关键部件的基本参数选择,包括有效烧结面积、头尾星轮中心距、台车数目和机速、风箱布置以及台车运行轨道和弯道等内容。针对台车列运行速度波动问题,介绍了新式头尾星轮的设计思路,分析了烧结机星轮与台车辊轮啮合的规律,构造出满足烧结机运行工况的新式星轮齿廓运动方程,进行了其运动学特性分析,建立了新的复合齿廓曲线方程,结合三维造型软件讨论了复合齿廓曲线的几何特性,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分析了带式烧结机尾部星轮的温度特点,通过模型简化,推导了一维导热条件下星轮基圆内的温度场分布函数和热应力分布函数式。在不考虑材料特性、残余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分析了温度变化对星轮齿廓曲线的影响,在星轮基圆热变形后的位移表达式基础上,得到了星轮复合齿廓的热变形曲线方程。为了比较热变形量对齿廓曲线的影响,引入齿廓热变形误差概念,通过推导,得到了复合齿廓热变形误差计算式,定量地描述了温度变化引起的星轮复合齿廓的变形程度,进行了实例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了星轮复合齿的温度场分布云图、应力场分布云图以及位移分布图,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为探讨烧结系统运行的冲击、速度波动的解决办法以及星轮制造时的修形工序等提供了参考;研究了烧结机尾部星轮主轴的改造设计,应用过盈配合的计算理论,得到了连接件的应力分布、变形量、接触压力等参数的计算式,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连接件的三维仿真模型并求解,取得了整个连接件上的应力分布以及配合面上的接触压力分布情况。进行了热装配和扭转试验,为以后烧结机星轮轴改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数值参考。对烧结机尾部星轮和下台车列进行了力学分析,找到了下台车列起拱的力学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并建立了解决台车起拱的数学模型,研制了液压阻力矩加载装置,并讨论了该装置的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分析了液压系统产生振动和噪音的可能因素,制定了相关对策。应用AMESim软件对液压系统进行仿真,详细分析了液压系统的压力、流量特性。得到了马达在各个设定压力下的压力曲线、先导溢流阀阀芯的位移仿真曲线、溢流阀、管路压力脉动曲线以及溢流阀和管路的流量仿真曲线。对比系统优化前后的各组件的压力、流量仿真图,找到了降低系统振动和噪音的解决办法。验证了在马达出油口加装蓄能器和增设阻尼系统的有效性,对于液压阻力矩加载装置的工业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姚震[9](1983)在《鞍山烧结矿冷却方法选择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烧结生产工艺流程,目前分为热矿工艺和冷矿工艺两大类型。大部分的老厂都属热矿工艺,鞍山的几个烧结车间就是典型的例子。六十年代以来所建的烧结厂绝大多数采用了冷矿工艺。高炉使用冷烧结矿的技术经济效果,在国内外都作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冶炼的实践证明了高炉采用冷烧结矿可以大大降低
B.约翰斯顿,卫钢[10](1977)在《英国钢铁公司新建机上冷却式烧结厂》文中研究表明英国钢铁公司设在苏格兰的最大钢铁中心——雷文斯克雷格钢铁厂(于马瑟沃耳)不久将建成第三烧结厂。这座新厂是英国第一个采用机上冷却方式的烧结厂。此工程系雷文斯克雷格钢铁厂投资一亿英镑的三段发展规划(改善产品质量,产量翻一番,达到年产三百二十万吨钢)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机上冷却式烧结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上冷却式烧结机(论文提纲范文)
(3)新型60m2无起拱带式烧结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带式烧结机概述 |
1.1.1 烧结在钢铁生产中的作用 |
1.1.2 带式烧结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
1.1.3 带式烧结机的种类和结构形式 |
1.2 带式烧结机系统漏风及台车执行牵引机构的研究 |
1.2.1 系统漏风问题 |
1.2.2 台车速度波动和下台车列起拱问题 |
1.2.3 台车速度波动和下台车列起拱的研究进展 |
1.3 选题来源、内容和研究意义 |
1.3.1 选题的来源和内容 |
1.3.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4 全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新型带式烧结机的研制内容与基本参数 |
2.1 解决下台车列起拱的根本途径与新型带式烧结机的特点 |
2.1.1 台车结构形式 |
2.1.2 台车执行牵引机构 |
2.1.3 解决下台车列起拱的根本途径 |
2.1.4 新型带式烧结机的特点 |
2.2 头部和尾部星轮 |
2.2.1 头部和尾部星轮的工况 |
2.2.2 传统带式烧结机头部和尾部星轮存在的问题 |
2.2.3 偶数齿数变齿距的头尾星轮设计 |
2.3 弯道 |
2.3.1 弯道设计要求 |
2.3.2 新型头部弯道 |
2.3.3 新型尾部弯道 |
2.4 尾部星轮主轴转矩加载装置 |
2.4.1 尾部星轮转矩 |
2.4.2 尾部星轮过剩转矩 |
2.4.3 转矩加载装置 |
2.4.4 尾部星轮主轴强度的校核 |
2.5 新型带式烧结机的基本参数 |
2.5.1 台车技术参数 |
2.5.2 有效烧结面积 |
2.5.3 机速 |
2.5.4 中心距 |
2.5.5 台车数量 |
2.5.6 风箱布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带式烧结机星轮的研制 |
3.1 齿形设计方法 |
3.1.1 齿轮及齿形的发展 |
3.1.2 平面啮合的基本定理 |
3.1.3 齿廓的几何特性 |
3.2 偶数齿数变齿距星轮的齿形设计 |
3.2.1 齿距和齿数的确定 |
3.2.2 基本齿廓曲线 |
3.2.3 实际齿廓曲线 |
3.2.4 新型60m~2带式烧结机的齿形设计 |
3.3 提高星轮齿面承载能力的研究 |
3.3.1 星轮齿面的失效形式 |
3.3.2 齿面接触强度的计算方法 |
3.3.3 提高星轮齿面承载能力的措施 |
3.3.4 接触强度的计算实例 |
3.4 星轮的结构设计与制造 |
3.4.1 星轮的结构设计 |
3.4.2 星轮的制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台车执行牵引机构的力学分析与仿真 |
4.1 执行牵引机构的力学分析 |
4.1.1 尾部星轮和下台车列的力学关系 |
4.1.2 起拱的力学原因 |
4.2 执行牵引机构的力控制 |
4.2.1 控制起拱的力学模型 |
4.2.2 力控制方法 |
4.2.3 计算实例 |
4.3 多体系统仿真基础 |
4.3.1 多体系统的研究发展概况 |
4.3.2 多体系统分析软件ADAMS |
4.4 系统建模分析 |
4.4.1 软件协作技术 |
4.4.2 仿真步骤 |
4.4.3 系统建模 |
4.4.4 系统自由度 |
4.4.5 类对象定义及表达 |
4.5 系统仿真分析 |
4.5.1 尾部移动架被固定的仿真分析 |
4.5.2 尾部移动架不被固定的仿真分析 |
4.5.3 各类机型的综合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转矩加载装置的研制与工业实验 |
5.1 液压转矩加载装置的结构 |
5.1.1 液压加载技术的应用 |
5.1.2 液压转矩加载装置执行机构的选择 |
5.1.3 液压转矩加载装置与主机的联接 |
5.1.4 液压转矩加载装置在新型60m~2 带式烧结机的安装实例 |
5.2 液压转矩加载装置的工作原理 |
5.2.1 工作原理 |
5.2.2 新型60m~2 带式烧结机转矩加载装置的主要液压元件 |
5.3 工业实验 |
5.3.1 工业实验的目的 |
5.3.2 偶数齿数变齿距头尾星轮的运行检验 |
5.3.3 液压转矩加载装置与尾部配重的联合调试实验 |
5.3.4 工业实验的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烧结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混合设备概述 |
1.1.1 混合设备钢铁生产中的作用 |
1.1.2 混合设备的种类 |
1.1.3 圆筒混合机的传动形式 |
1.2 带式烧结机概述 |
1.2.1 带式烧结机在钢铁生产中的作用 |
1.2.2 带式烧结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
1.2.3 带式烧结机的种类和结构形式 |
1.3 带式烧结机系统漏风及头尾星轮的研究 |
1.3.1 系统漏风问题 |
1.3.2 台车速度波动和下台车列起拱问题 |
1.3.3 台车速度波动和下台车列起拱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圆筒混合机内物料运动规律分析及参数选择 |
2.1 固体粒子的混合过程及混合机理 |
2.1.1 固体粒子概述 |
2.1.2 固体粒子混合机理 |
2.2 物料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2.3 圆筒混合机内物料运动过程分析 |
2.3.1 圆筒混合机内物料做滑移运动 |
2.3.2 圆筒混合机内物料做阶梯运动 |
2.3.3 圆筒混合机内物料做滚动运动 |
2.3.4 圆筒混合机内物料做抛落运动(小瀑布) |
2.3.5 圆筒混合机内物料做抛落运动(大瀑布) |
2.3.6 圆筒混合机内物料做离心运动 |
2.4 物料混合过程最佳参数选择的研究 |
2.4.1 一次混合机的最佳参数选择 |
2.4.2 二次混合机的最佳参数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圆筒混合机力学性能及轮胎有限元分析 |
3.1 径向受力分析 |
3.1.1 物料的重心坐标 |
3.1.2 物料所受离心力的计算 |
3.1.3 物料所受支持力的计算 |
3.1.4 物料所受摩擦力的计算 |
3.1.5 圆筒回转阻力矩的计算 |
3.1.6 主从动轮所受总压力分析计算 |
3.2 轴向受力分析计算 |
3.2.1 筒体轴线上在各支撑轮胎处的正压力的分配 |
3.2.2 各支撑轮胎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
3.3 计算实例 |
3.4 有限单元法的分析过程 |
3.4.1 结构的离散化 |
3.4.2 单元特性分析 |
3.4.3 单元组集和节点未知量的求解 |
3.5 ANSYS 软件简介 |
3.6 总压力在各个支撑轮胎间的压力分配 |
3.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6.2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3.7 支撑轮胎的有限元分析 |
3.7.1 两种方案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
3.7.2 采用方案一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求解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烧结机密封研究 |
4.1 现有烧结机头尾的密封形式 |
4.1.1 单支点配重式 |
4.1.2 弹簧式 |
4.1.3 四杆配重式 |
4.2 烧结机风箱外高副接触头尾密封 |
4.2.1 高副接触头尾密封研究 |
4.2.2 高副接触头尾密封的特点 |
4.2.3 应用结果分析 |
4.2.4 高副接触头尾密封应用实践 |
4.3 烧结机台车与风箱侧面及滑道的密封 |
4.3.1 T 型落棒式密封 |
4.3.2 润滑脂密封 |
4.3.3 弹簧密封 |
4.3.4 塑料板密封 |
4.3.5 板簧式密封 |
4.3.6 磁流体密封 |
4.4 磁液密封试验 |
4.4.1 磁液密封试验装置的工作原理 |
4.4.2 所用磁铁块的磁场强度的测量 |
4.4.3 理论计算、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台车体的密封 |
4.5.1 台车栏板之间的密封 |
4.5.2 台车端部密封 |
4.5.3 台车压块密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带式烧结机星轮的研制 |
5.1 齿形设计方法 |
5.1.1 齿轮及齿形的发展 |
5.1.2 平面啮合的基本定理 |
5.1.3 齿廓的几何特性 |
5.2 偶数齿数变齿距星轮的齿形设计 |
5.2.1 齿距和齿数的确定 |
5.2.2 基本齿廓曲线 |
5.2.3 实际齿廓曲线 |
5.2.4 新型带式烧结机的齿形设计 |
5.3 提高星轮齿面承载能力的研究 |
5.3.1 星轮齿面的失效形式 |
5.3.2 齿面接触强度的计算方法 |
5.3.3 提高星轮齿面承载能力的措施 |
5.3.4 接触强度的计算实例 |
5.4 星轮的结构设计与制造 |
5.4.1 星轮的结构设计 |
5.4.2 星轮的制造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偶数齿烧结机主运动系统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带式烧结机概况 |
1.1.1 烧结机在冶金生产中的作用 |
1.1.2 烧结生产的工艺流程 |
1.1.3 带式烧结机的发展历史 |
1.2 带式烧结机的结构形式 |
1.2.1 带式烧结机的类型 |
1.2.2 带式烧结机的组成 |
1.3 烧结机现存问题及研究现状 |
1.3.1 烧结系统的有害漏风 |
1.3.2 下台车列起拱 |
1.3.3 台车起拱和速度波动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其研究价值 |
1.4.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价值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偶数齿烧结机基本参数及星轮齿形设计 |
2.1 偶数齿烧结机结构及其特点 |
2.1.1 烧结机的基本构成 |
2.1.2 偶数齿烧结机的特点 |
2.2 偶数齿烧结机基本参数的选择 |
2.2.1 台车体基本参数 |
2.2.2 有效烧结面积和头尾星轮中心距 |
2.2.3 台车数量与机速的确定 |
2.2.4 烧结机风箱数目的确定 |
2.3 台车运行轨道及弯道 |
2.3.1 水平轨道 |
2.3.2 头尾弯道 |
2.3.3 新式头尾弯道设计 |
2.4 头尾星轮齿形设计 |
2.4.1 星轮复合齿廓的运动方程 |
2.4.2 运动方程的特性分析 |
2.4.3 星轮的齿廓曲线方程 |
2.4.4 星轮齿廓曲线的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烧结机星轮的热变形研究 |
3.1 热变形计算的基本理论 |
3.1.1 导热微分方程 |
3.1.2 导热问题的边界条件 |
3.2 烧结机星轮的温度场分布 |
3.2.1 星轮的温度场概述 |
3.2.2 星轮基圆内的温度场分布 |
3.2.3 星轮基础圆的热变形分析 |
3.3 烧结机星轮的热变形分析 |
3.3.1 星轮热变形分析 |
3.3.2 星轮齿廓的热变形求解 |
3.4 星轮热变形误差分析与实例计算 |
3.4.1 热变形误差分析 |
3.4.2 齿廓热变形量求解 |
3.4.3 实例计算 |
3.5 有限单元法的一般过程 |
3.5.1 物理模型离散化 |
3.5.2 定义单元网格特性 |
3.5.3 近似变分方程的求解 |
3.5.4 MSC.Marc 软件介绍 |
3.6 星轮热变形仿真分析 |
3.6.1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3.6.2 温度场分析 |
3.6.3 应力场分析 |
3.6.4 位移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烧结机星轮连接轴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4.1 星轮连接轴概述 |
4.1.1 产生背景 |
4.1.2 设计思路 |
4.2 星轮连接轴的连接形式 |
4.2.1 轴连接的常用类型 |
4.2.2 连接形式的确定 |
4.2.3 过盈连接的实现形式 |
4.3 连接轴的力学计算与分析 |
4.3.1 过盈配合的计算基础 |
4.3.2 连接轴的最小过盈量 |
4.3.3 连接轴的最大过盈量 |
4.3.4 过盈配合的选择 |
4.3.5 实例计算 |
4.4 基于 ANSYS 过盈配合有限元分析 |
4.4.1 有限元模型及前处理 |
4.4.2 应力分析 |
4.5 连接轴装配与实验测试 |
4.5.1 装配温度的确定 |
4.5.2 连接轴的热装配 |
4.5.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阻力矩加载装置设计及系统仿真 |
5.1 烧结机起拱原因和力学分析 |
5.1.1 下台车列起拱原因 |
5.1.2 尾部星轮的力学分析 |
5.1.3 解决下台车列起拱的数学模型 |
5.2 液压阻力矩加载系统的研制 |
5.2.1 解决下台车列起拱的有效手段 |
5.2.2 液压阻力矩装置的结构形式 |
5.3 液压阻力矩加载装置的工作原理与评估 |
5.3.1 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
5.3.2 评估液压加载装置的主要指标 |
5.4 系统仿真软件与建模 |
5.4.1 液压系统仿真软件介绍 |
5.4.2 AMESim 软件特点 |
5.4.3 AMESim 液压软件的仿真步骤 |
5.5 系统仿真分析 |
5.5.1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5.5.2 系统振动原因分析与对策 |
5.5.3 系统压力仿真分析 |
5.5.4 系统流量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机上冷却式烧结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机上冷却式烧结机[J]. J.阿斯梯埃,一丁. 烧结球团, 1977(S1)
- [2]国外铁矿石造块工业七十年代科技现状与八十年代发展动向[J]. 袁文彬. 烧结球团, 1979(02)
- [3]新型60m2无起拱带式烧结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D]. 梁宏志. 燕山大学, 2008(04)
- [4]希埃高炉公司朗维厂机上冷却式烧结机[J]. J.梯鲍,P.舍瓦里耶,G.勃瓦内,一丁. 烧结球团, 1977(S1)
- [5]烧结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D]. 何云华. 燕山大学, 2010(08)
- [6]欧洲带式烧结机发展新趋向[J]. L.Ivanier,法国黑色冶金技术协会(I’ATS)炼铁分会工作组,苏影. 烧结球团, 1981(05)
- [7]烧结矿竖冷窑冷却工艺及余热回收技术[A]. 梁长林,郭宏伟. 2015钢铁企业中低温余热回收与高效利用新设备、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8]偶数齿烧结机主运动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 任素波. 燕山大学, 2012(10)
- [9]鞍山烧结矿冷却方法选择的探讨[J]. 姚震. 烧结球团, 1983(01)
- [10]英国钢铁公司新建机上冷却式烧结厂[J]. B.约翰斯顿,卫钢. 烧结球团, 197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