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起脱贫致富的斗志(论文文献综述)
肖湘愚,李茂平[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实践原则及理论基础》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伴随我国青年志愿者助残济困、扶贫开发等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而逐步兴起,并表现出专业性、团体性、灵活性和教育性等特色和优势。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有包括大学生志愿者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新时代,大批大学生志愿者依托"三下乡"、扶贫接力计划、西部计划等社会公益实践项目,遵循"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重扶弱"等实践原则,奔赴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精准扶贫,成为农村脱贫攻坚的一道亮丽风景,激励需求理论、服务学习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为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池志娇[2](2021)在《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研究》文中指出
李怡然[3](2021)在《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脱贫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并在2020年取得了伟大胜利,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在这一伟大征程中,以实为美的扶贫题材纪录片扎根泥土,发挥了宣传政策、推广经验、展示成果、记录史实的重要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扶贫题材纪录片是记录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将国家扶贫政策、扶贫数据与基层实践等内容一一呈现,将大众视线聚焦于生活在农村中的一些看似渺小实则深刻的个体,从记录现实境遇和追求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角度,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人们对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共同见证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强国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历程。本文以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在对国内大量扶贫题材纪录片观看与整理后,总结出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况与分类,并结合自己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实践经验,从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建构、叙事语言两大方面对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现有的扶贫题材纪录片展开具体的论述和例证。我国的扶贫事业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治工作,还是民心工作,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既要从经济上摆脱贫困,还要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通过勤劳摆脱贫困的心理动因,不仅要扶贫,更要扶“智”和扶“志”,真正从内心深处树立脱贫的理念和思想。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够为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并丰富对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理论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扶贫题材纪录片更加繁荣发展。
冯瑞[4](2021)在《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主要扶贫方式是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联系,通过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让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维西县是迪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殊贫困问题凸显,在全县脱贫后该地区少数民族妇女成为维西县未来扶贫主要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这可以使贫困妇女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增加经济收入,转变思维认知和思想观念。因此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贫困文化理论和教育发展功能理论为依据,选取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为县域案例,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和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筛选三位接受过妇女职业教育成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典型少数民族妇女,构建了典型案例分析基本思路:“案例妇女基本情况简介-妇女职业教育路理分析-子代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成效”,从这三方面重点阐述和说明案例妇女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旨在总结经验、深入比较、凝练普遍成效,并多角度多方面凝练和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凸显问题,进而从妇女思维观念改变、乡村就业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和持续推动以及妇女教育能力、子代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多元性、创新性的有效对策建议,更好地巩固维西县脱贫成果、保证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可持续性。
刘洪亮[5](2021)在《《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文中提出贫困,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阻碍之一。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为此,各国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减贫反贫困活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媒体纷纷开展扶贫报道,在记录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伟大进程、展现扶贫开发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阐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与制度体系、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这其中,《人民日报》凭借其权威的信息、详实的内容、丰富的视角、多样的风格、优良的文风成为扶贫报道的主力军。因此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在2012年至2020年开展的扶贫报道进行研究。依据相关理论和研究实际情况,共设置19个分析类目。通过对类目变量的数据统计,较为完整地呈现所选时期《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内容特性,包括扶贫议题的显着性、报道内容的指导性、报道主题和视角的倾向性、扶贫报道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扶贫报道观点和地域的平衡性等。在此基础上,从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三个角度对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在建构扶贫议题时所使用的新闻框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高层次上,主要采用了领导人扶贫框架、脱贫成果展示框架、精准扶贫框架、基层探索框架等九个框架结构。在中层次上,突出主要事件框架、口头反应框架和结果影响框架,较为淡化事件背景框架与评估框架。在低层次上,以扶贫报道文本的词语为分析对象,利用Python进行精准分词并构建语料库,通过高频词统计与共词分析的方法,发现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扶贫报道大量使用限制性修饰语突显报道客观性、围绕“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建构新闻文本、将贫困群众的形象建构为贫穷苦难的群体和扶贫开发事业的受益者,将政府形象建构为扶贫开发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基于新闻框架的分析结果、综合内容分析中部分类目的统计数据以及所选文本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究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图景,主要包括: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党和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根本保障、精准是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的核心与要义、呈现出脱贫攻坚统一战线与“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创造的幸福生活、中国扶贫开发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重要力量等七个方面。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在进行扶贫议题建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即贫困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边缘化、配角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扶贫报道没有充分展现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贫困群体缺乏足够关注,报道对政治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涉及较少等三个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同时结合当前国家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稳定脱贫成效,进一步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方针,提出新时期《人民日报》进一步做好扶贫宣传舆论工作的着力点,即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链接多种媒体,形成传播合力;聚焦脱贫成果巩固,加强返贫趋势监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加强国际传播,建构减贫领域的大国形象等五个方面。《人民日报》开展的扶贫报道是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真实记录,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生动缩影,也是党带领全体人民砥砺前行的鲜明写照。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但在过去的8年间,依然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也为其他媒体开展扶贫报道提供了有益参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时期的宣传舆论工作中,《人民日报》也将继续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杨树弘,唐春林,颜明华[6](2020)在《中国式扶贫为什么行——“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故事》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11月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举行了一场文艺晚会和优秀村民表彰大会。这一天是十八洞人的大日子——自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以来,每年的11月3日,十八洞村都会举行这样的庆祝活动,感恩党的扶贫政策。十八洞人没有理由不载歌载舞。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2019年已跃升至14668元;
贵州省扶贫办[7](2020)在《摆脱贫困的“贵州战法”》文中提出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锐出战、务求精准,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牢牢把握了主动权制胜权,贵州连续四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被国家评为第一方阵。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贵州样板",背后藏着哪些"贵州战法"?本刊综合整理贵州战法23招,以飨读者。
张留红[8](2020)在《扶贫路上的诗和远方》文中研究说明"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脱贫致富是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美好期盼,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是他们的诗和远方。在村工作的每一天,我都见证着村庄环境的变化,感受着乡亲们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他们用勤劳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富起来、美起来的赞歌,我为和他们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而自豪。
祖丽亚提·阿尼瓦尔[9](2020)在《天山网扶贫报道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邵梦茹[10](2020)在《《经济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框架研究 ——基于发展新闻学的理论视角》文中提出
二、鼓起脱贫致富的斗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鼓起脱贫致富的斗志(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实践原则及理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蓬勃兴起及其特色和优势 |
(一)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蓬勃兴起 |
(二)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特色和优势 |
1.专业性 |
2.团体性 |
3.灵活性 |
4.教育性 |
二、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实践原则 |
(一)“扶贫先扶志” |
(二)“扶贫必扶智” |
(三)“扶贫重扶弱” |
三、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
(一)激励需求理论——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 |
(二)服务学习理论——成长成才实践: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 |
(三)公共治理理论——共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时代诉求 |
(3)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类型 |
一、根据纪录片性质划分 |
二、根据纪录片时长划分 |
三、根据纪录片传播领域划分 |
第二节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建构 |
第一节 叙事主题 |
一、单一扶贫路径的重点关注 |
二、多重扶贫维度的整体把握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叙事主题 |
第二节 叙事视角 |
一、主观视角的“自叙” |
二、全知视角的“他叙”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叙事视角 |
第三节 叙事结构 |
一、阶梯渐进式叙事结构 |
二、平行板块式叙事结构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叙事结构 |
第三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语言 |
第一节 声音语言 |
一、人声构筑叙事情节 |
(一)同期声增强观众同感 |
(二)解说补充深层内涵 |
二、音乐激发叙事体验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声音语言 |
第二节 画面语言 |
一、构图烘托叙事情感 |
二、色彩蕴含隐喻深意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画面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作品篇目表 |
附录2 纪录片《林下之路》拍摄脚本 |
附录3 纪录片《林下之路》采访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迪庆州是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
二、多元扶贫是迪庆州维西县稳固脱贫的长久之计 |
三、妇女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举措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
二、妇女职业教育相关研究 |
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
四、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社会经济的现状 |
一、维西县区位与自然现状 |
二、维西县人口与经济现状 |
三、维西县的教育发展现状 |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
一、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的现状调查 |
二、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 |
第三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
一、职业教育扶贫政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 |
二、多元妇女教育探索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指明了方向 |
三、妇女职业培训需求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动力 |
第二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典型案例描述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
一、典型案例研究对象的遴选原则 |
二、典型案例分析的逻辑思路 |
第二节 XYM:职业教育育己育子,阻断子代贫困代际传递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三节 HCF:抓住职业教育机遇,斩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四节 SSY:赋妇女以职业技能,奠定阻断贫困代际基础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三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案例特征比较及成效分析 |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案例特征比较 |
一、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同质特征 |
二、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异质特征 |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效分析 |
一、职业教育提升妇女健康意识,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
二、职业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增加妇女增收渠道 |
三、职业教育促进妇女个体发展,提升妇女综合素养 |
四、职业教育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提高妇女家庭地位 |
五、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凸显教育强大力量 |
第四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传统性别分工与家庭观念束缚交织制约妇女自主发展 |
一、传统性别分工,妇女发展范围局限 |
二、家庭观念束缚,妇女独立发展较慢 |
第二节 增收渠道单一与就业岗位有限制约家庭经济收入增长 |
一、传统农业限制,家庭增收渠道单一 |
二、扶贫产业缺乏,妇女就业岗位有限 |
第三节 政府管理分散与宣传力度薄弱制约妇女职业教育规模 |
一、政府管理联动机制不完善,妇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二、妇女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非正规职业教育认可度低 |
第四节 教育供给单一与需求多元错位制约职业培训质量提升 |
一、职业教育主体单一,各地教育内容同质 |
二、妇女实际需求多元,教育与就业相脱节 |
第五节 家庭文化贫困与妇女教育水平低下制约子代教育发展 |
一、家庭文化贫困,子代阶层突破难度较大 |
二、教育程度较低,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
第五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更新妇女家庭观念,转变妇女思维认知 |
一、借助教育转变妇女家庭观念,提高妇女家庭身份地位 |
二、实现妇女独立自主脱贫致富,激发妇女自我发展意识 |
第二节 挖掘妇女发展潜力,拓宽妇女就业机会 |
一、挖掘妇女发展潜力,多措并举地促进家庭经济增收 |
二、提供良好就业环境,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 |
第三节 完善职业教育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一、完善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健全妇女职业教育协同机制 |
二、增强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信息传播宣传力度 |
第四节 分层实施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供需匹配 |
一、多元化展开妇女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饱满发展 |
二、分层次实施妇女职业教育,展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 |
第五节 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
一、关注贫困家庭的妇女教育,提升妇女的家庭教育能力 |
二、完善家庭子代教育的支持,提高阻断代际贫困现实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文献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扶贫报道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关于扶贫报道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框架理论 |
1.3.2 建设性新闻学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与时间跨度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选取的时间跨度 |
2.2 研究问题与章节设置 |
2.2.1 研究问题 |
2.2.2 研究章节设置 |
2.3 研究方法 |
2.3.1 内容分析法 |
2.3.2 话语分析法 |
2.4 研究开展 |
2.4.1 抽样方案 |
2.4.2 类目建构与编码 |
2.4.3 编码员间信度检测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呈现特性 |
3.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议题的显着性 |
3.1.1 报道数量:总体增长,时有下降 |
3.1.2 报道版别:要闻版居多,涵盖版别广泛 |
3.2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内容的指导性 |
3.2.1 报道基调: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 |
3.2.2 新闻背景:广泛交代背景,彰显新闻事实 |
3.3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主题和视角的倾向性 |
3.3.1 报道主题:以政治经济为主,其他领域略有涉及 |
3.3.2 报道对象:突出扶贫主体,兼顾扶贫对象 |
3.4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 |
3.4.1 报道体裁:消息通讯占比较高,综合运用多种文体 |
3.4.2 报道形式:图文并茂,信息形态多元 |
3.5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消息来源和报道地域的平衡性 |
3.5.1 报道的消息来源/观点出处:政府信息主导,多方观点并存 |
3.5.2 报道地域:关注特困地区,覆盖辽阔地域 |
第四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新闻框架 |
4.1 高层次新闻框架:新闻议题的建构与呈现 |
4.1.1 领导人扶贫工作框架 |
4.1.2 脱贫成果展示框架 |
4.1.3 精准扶贫框架 |
4.1.4 基层探索框架 |
4.1.5 国际减贫事业框架 |
4.1.6 典型宣传框架 |
4.1.7 舆论监督框架 |
4.1.8 新闻专题框架 |
4.1.9 建设性新闻学框架 |
4.2 中层次新闻框架:新闻要素的凸显与强调 |
4.2.1 中层次新闻框架定义与解释 |
4.2.2 分析结果:强化“主要事件”框架,弱化“评估预测”框架 |
4.3 低层次新闻框架:新闻隐含意义的表征与延伸 |
4.3.1 大量使用限制性修饰语突显报道客观性 |
4.3.2 围绕“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建构新闻文本 |
4.3.3 建构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媒体形象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所建构的社会图景 |
5.1 宏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之道 |
5.1.1 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 |
5.1.2 党和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 |
5.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根本保障 |
5.2 中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擘画与行动方略 |
5.2.1 精准是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的核心与要义 |
5.2.2 呈现脱贫攻坚统一战线与“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
5.3 微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带来的可喜变化与积累的宝贵经验 |
5.3.1 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创造的幸福生活 |
5.3.2 中国扶贫开发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
第六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不足之处与提升策略 |
6.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不足之处 |
6.1.1 没有充分展现自发脱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
6.1.2 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贫困群体缺乏足够关注 |
6.1.3 对政治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涉及较少 |
6.2 新时期《人民日报》做好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宣传舆论工作的着力点 |
6.2.1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 |
6.2.2 链接多种媒体,形成传播合力 |
6.2.3 聚焦脱贫成果巩固,加强返贫趋势监测 |
6.2.4 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 |
6.2.5 加强国际传播,建构减贫领域的大国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抽样样本目录 |
附录2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编码表 |
附录3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部分高频词词频统计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中国式扶贫为什么行——“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有一种幸福叫感恩 |
有一种力量叫自强 |
有一种帮扶叫融合 |
有一种资源叫品牌 |
有一种希望叫远方 |
(7)摆脱贫困的“贵州战法”(论文提纲范文)
1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教育 |
2落实“一把手”负责制 |
3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
4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体系” |
5推行“五步工作法” |
6开展“五个专项治理”推进问题整改 |
7尽锐出战攻克贫困堡垒 |
8以法治化方式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 |
9创新资金筹集模式保障实现稳定脱贫 |
10创新按季度实施“攻坚行动” |
11创新实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 |
12实施“四个聚焦”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
13巩固“3+1”成果 |
14实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 |
15系统部署就业扶贫 |
16实施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 |
17脱贫攻坚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创造成功经验 |
18积极推进统一战线扶贫 |
19推动大数据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 |
20推行“三变”改革 |
21防贫监测预警保障机制 |
22创新党建扶贫模式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
23采取“硬核”举措快速赢得战疫战贫主动权制胜权 |
贵州6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时间轴 |
2017年10月31日赤水市脱贫摘帽 |
赤水市 |
2018年9月26日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
平坝区 |
西秀区 |
碧江区 |
凤冈县 |
龙里县 |
江口县 |
湄潭县 |
黔西县 |
桐梓县 |
万山区 |
瓮安县 |
习水县 |
兴仁县 |
玉屏自治县 |
2019年4月25日1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
大方县 |
安龙县 |
道真自治县 |
丹寨县 |
贵定县 |
惠水县 |
雷山县 |
六枝特区 |
麻江县 |
盘州市 |
普定县 |
三穗县 |
施秉县 |
石阡县 |
务川自治县 |
印江自治县 |
镇宁自治县 |
镇远县 |
2020年3月3日 |
水城县 |
册亨县 |
岑巩县 |
德江县 |
独山县 |
关岭自治县 |
黄平县 |
剑河县 |
锦屏县 |
黎平县 |
荔波县 |
罗甸县 |
平塘县 |
普安县 |
七星关区 |
三都自治县 |
思南县 |
松桃自治县 |
台江县 |
天柱县 |
长顺县 |
贞丰县 |
2020年11月23日 |
紫云自治县 |
织金县 |
纳雍县 |
正安县 |
威宁自治县 |
赫章县 |
从江县 |
沿河自治县 |
晴隆县 |
榕江县 |
望谟县 |
(8)扶贫路上的诗和远方(论文提纲范文)
真情帮扶,奋力拔穷根 |
开源节流,鼓起钱袋子 |
聚焦民生,建设新农村 |
四、鼓起脱贫致富的斗志(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实践原则及理论基础[J]. 肖湘愚,李茂平.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1(04)
- [2]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研究[D]. 池志娇.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3]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D]. 李怡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D]. 冯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D]. 刘洪亮. 河北大学, 2021
- [6]中国式扶贫为什么行——“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故事[J]. 杨树弘,唐春林,颜明华. 当代党员, 2020(24)
- [7]摆脱贫困的“贵州战法”[J]. 贵州省扶贫办. 当代贵州, 2020(48)
- [8]扶贫路上的诗和远方[J]. 张留红. 世纪风采, 2020(09)
- [9]天山网扶贫报道创新研究[D]. 祖丽亚提·阿尼瓦尔. 新疆大学, 2020
- [10]《经济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框架研究 ——基于发展新闻学的理论视角[D]. 邵梦茹. 北京工商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