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疏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君玲[1](2016)在《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解剖肝与功能肝两个角度,在器官、蛋白、基因三个层面,对“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基础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实验研究分三部分:(一)对慢性应激进行8周的动态观察。采用体重、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小动物肝脏超声、脑静息态BOLD方法(Reho和ALFF),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抑郁状态、肝脏解剖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全脑神经元异常活动脑区进行动态检测分析,从动态角度观察“肝失疏泄”过程解剖学肝脏及中枢脑区的变化,阐释“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内涵。(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筛选慢性应激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肝脏超声、脑静息态BOLD(Reho和ALFF)、酶联免疫法、高效液柑、数字化基因表达谱、PCR等方法,根据973课题假说,进行相关肝血流动力学、神经元活动异常脑区、血液相关理化指标(Hcy、Ang-Ⅱ、5-HT、NE、DA、Cort),下丘脑神经递质(NE、DOPAC、DA、5-HIAA、5-HT、HVA)、肝、海马差异基因的检测及分析,从“疏泄不及”的病理模型角度阐释“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内涵。(三)观察四逆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抗抑郁分子机制,采用与实验二相同的方法对相关血液理化指标(Hcy、Ang-Ⅱ、5-HT、NE、DA、Cort)、下丘脑神经递质(NE、DOPAC、DA、 5-HIAA、5-HT、HVA)、部分肝脏差异基因(Cyp1a1、Cyp1a2、Cyp7b1、Hnf4a、和Hnf4γ)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分子生物学结果与行为学实验进行相关分析,从疏肝效应角度,对“肝主疏泄”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阐释。结果(一)从慢性应激第2周起,CUMS组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度以及自主活动度均显着低于正常组,应激8周时,CUMS组大鼠肝静脉管径显着高于正常组,在应激2周、4周、6周时,肝静脉血流流速显着低于正常组,肝静脉血流流量在第6周显着低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流流速在应激4、8周时显着低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流流量在应激第8周时显着低于正常组;应激第2周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小脑后叶Reho增强,应激4周时,海马、嗅皮层、感觉皮层、纹状体Reho增强,应激6周时,海马、背侧丘脑外侧核群Reho减弱,应激8周时,海马、下丘脑乳头区、中脑被盖部、嗅皮层、梨状皮层、脑桥基底部Reho均减弱。在应激第2周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主要表现为嗅球ALFF增强,岛叶皮层、嗅皮层、感觉皮层减弱,应激4周时,呈现海马、视觉皮层ALFF增强状态;应激6周时,运动皮层、感觉皮层ALFF增强,背侧丘脑外侧核群、延髓、中脑被盖部、脑桥基底部、脑桥被盖部ALFF减弱,应激8周时,小脑核、下丘脑视前区、脑桥基底部ALFF减弱。(二)抑郁症肝郁脾虚组大鼠的体重与糖水偏好度、穿格总距离与直立次数较正常组均明显降低;门静脉血流流速、流量均较正常组显着降低;静息态BOLD结果同实验一第8周结果;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含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血液Hcy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Cor含量显着增加,NE含量显着降低;与正常组相比,肝郁脾虚组模型大鼠肝脏共有46个差异表达基因,海马共有85个差异表达基因,两者KEGG富集通路中最显着的6条通路中均涉及到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分别采用PCR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呈一致性。(三)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抑郁症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的直立次数,在穿格总距离、糖水偏好度及游泳不动时间仅表现改善趋势;血液理化指标中四逆散与模型组相比,Ang-Ⅱ显着降低,其它无明显差异;四逆散组可显着改善下丘脑5-HT水平,对下丘脑5-HIAA、DA水平有改善趋势;直立次数与下丘脑5-HIAA、5-HT、DA、肝脏Hnf4y基因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穿格总距离、游泳不动时间分别与5-HIAA呈显着正相关与负相关。结论(一)器官层面:动态观察及病理模型两个角度证明肝疏泄功能涉及肝血流动力学尤其是肝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脑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下丘脑等以及一些非边缘脑区包括小脑、中脑、感觉皮层、视皮层、运动皮层等均存在神经元活异常改变;蛋白层面:病理模型及疏肝方剂反证两个角度共同证明血液Cort、下丘脑5-HT及DA是“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之一;基因层面:“肝失疏泄”时解剖学肝脏、功能学肝脏(海马)均存在CYP450家族的代谢功能障碍。(二)四逆散可通过调节下丘脑神经递质及肝脏Hnf4α、Hnf4γ基因水平发挥抗抑郁效应,为现代医学中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肝脏之间的联系做出一些提示。(三)动态观察、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以及疏肝方剂疗效三个角度共同证明解剖学肝脏与功能性肝脏均为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组成部分。
辛莹[2](2015)在《稠血清胶囊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稠血清胶囊来源于临床经验方,用于益气活血,祛痰通脉。全方由黄芪,水蛭,山楂等九味中草药组成,具有缓中补虚、活血行气之功效。为了进一步开发研究,根据其临床用药应用,本课题进行了处方的制备工艺考察及其相关药效学实验,确定了稠血清胶囊的有效成份最高的制备工艺,并验证了药效学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大量文献,综述了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病因,临床研究,治疗进展。结合本方,用中医药理论阐述了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病因、病机及治则,对本方单味中药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工艺制备研究考察了细粉入药的药材粉碎出粉率;水提取部分,以黄芪总苷含量为指导标准,对煎煮的时间和加煎煮水量还有煎煮的次数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出粉率均在95%以上;水煎煮提取的最适宜工艺:煎煮2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时间为2小时。中试试验表明,出粉率、出膏率、半成品率及成品率均符合要求,工艺标准稳定、可行。药效学通过小鼠和大鼠进行了降脂实验、凝血时间试验、游泳时间间试验、脑缺氧试验、体外血栓试验、体内血栓试验、血液流变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稠血清胶囊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延长凝血时间作用、延长游泳时间作用、脑缺氧保护作用、抑制体内和体外血栓形成作用,稠血清胶囊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而耐常压缺氧作用、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影响作用和血液流变的影响作用不显着,作用较弱。稠血清胶囊药效学试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葛少波[3](2014)在《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肝尔舒组方是由《伤寒论》中的四逆散、茵陈蒿汤和《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枳术丸三个经典古方化裁而成,曾作为院内制剂(合剂)在临床上使用二十余年,处方组成合理、保肝降酶疗效佳,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疏肝健脾、清化湿热之效,对急慢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雍结证具有十分显着的治疗作用。由于合剂存在久置易变质、携带不方便等缺点,另外慢性肝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无论从剂型还是口感上对于患者来说都不易接受。本课题通过富集纯化肝尔舒的有效部位群,将其开发成缓释胶囊,具有给药次数少、给药间隔时间长、病人的依从性好等优势,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肝尔舒缓释胶囊属于六类中药新药,是由总黄酮、总皂苷、总生物碱和总有机酸共四个有效部位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各有效部位富集纯化、药效部位筛选及成型工艺的优化工作。本论文按照六类新药的要求,首先对肝尔舒的药效学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同时也对该制剂的体内和体外释放特性做了相关评价,并初步完成了该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考察,对确保该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提供充足保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药效学研究 观察肝尔舒对多种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同时考察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和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肝尔舒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表现出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活性和MDA含量,升高GSH-Px活性,还可降低肝脏指数和病理学评分;对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也可降低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性,显着升高A、A/G、SOD、GSH-Px,同时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此外还可显着降低慢性肝损伤的病理学评分;在免疫性肝损伤大鼠中可见药物能降低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升高A和A/G,并降低免疫学肝损伤病理评分;在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实验中,未见到肝尔舒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显着性影响。根据以上结果推测肝尔舒的肝损伤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损伤途径而发挥的,而非免疫调节途径。因此该药物更加适宜于扭转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起到降酶保肝的对症治疗作用。此外,肝尔舒对大鼠有短暂的促进胆汁生成和排泄的作用,进而调节代谢,保护肝脏功能,也表明有利于胆石症、胆囊炎的辅助治疗。2.缓释评价研究 体外释放特性的评价采用桨法,在温度为37±0.5℃、转速为75r·min-1、释放介质为蒸馏水的条件下,分别以单体有效成分柚皮苷和有效部位总黄酮为指标,比较普通胶囊与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情况并探讨缓释胶囊的释药机制。结果显示,普通胶囊中总黄酮和柚皮苷的累积释放均在1h达到90%以上,而在缓释胶囊中,所选两个指标的释放均较为平缓,在12h的累积释药百分率均达到90%以上,符合缓释要求。同时对其释药模式考察,初步判断该制剂释放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体内评价采用的是血药浓度法,以柚皮素为指标,测定缓释胶囊与普通胶囊在Beagle犬体内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通过比较普通胶囊与缓释胶囊的半衰期、达峰浓度、体内滞留时间、表观分布容积等药动学参数,证明缓释胶囊半衰期延长2.4h,体内滞留时间延长,Cmax减小,Tmax延长,进而初步评价了肝尔舒缓释胶囊的体内缓释特性。3.质量标准研究 采用TLC法对肝尔舒缓释胶囊中所含垂盆草、枳壳、白芍、延胡索、茵陈5味药进行了鉴别,多次试验显示重现性良好。在含量测定中,以HPLC法测定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所有方法合理可行,重现性好。同时,按现行药典有关规定,对本品的水分、粒度分布、装量差异、释放度等检查进行检查,均符合规定。最后初步建立了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质量标准草案。4.初步稳定性考察 按《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采用加速试验和室温留样观察法,连续6个月考察其性状、薄层鉴别、水分、粒度分布、体外释放度、有效成分含量、微生物限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本品质量基本稳定。据稳定性考察结果,暂定本品有效期为24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5](2011)在《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特别对注射用原料药和注射用制剂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尚未收载该品种。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以考察该方法的可行性。1药品与试剂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301、20100601、20100801);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10169);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湛
曾斌芳[6](2009)在《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脂肪性肝病(FLD)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累及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在总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为20%左右。我国酒精作为肝硬化的病因约为5%~11%。90年代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较80年代以前约增加了30倍。迄今为止西医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发展过程及临床预后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无疗效满意的药物。脂肪性肝病属于中医“积证”、“胁痛”等病证范畴。从传统医学中寻求治疗脂肪性肝病的有效方药,是临床热点问题之一。遵循中医理法方药一致性原则,全面总结中医防治脂肪性肝病的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证、用方用药及临床疗效一体化研究,探讨脂肪性肝病的病机病理,研究治疗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组方和机理。充实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新疆脂肪性肝病防治新思路,为脂肪性肝病的新药研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文献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关于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现代研究文献,总结病名、临床分型、用药规律;通过中医证侯学调查,归纳新疆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类型的特殊规律;通过对复方芪茵颗粒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肝功指标,腰围指数,体重指数及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临床疗效;施行复方芪茵颗粒进行药味、剂量加减的观察研究、分析其组方机理;施行复方芪茵颗粒对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的影响的药效学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现代医家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名称趋同于胁痛、积聚;最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痰瘀阻络、气滞血瘀;中医证型按病理因素分类,痰湿、肝郁、气滞、瘀血、脾虚、湿热为最主要因素;病证按所涉脏腑分类,以肝脾肾三脏为主;证型按虚实分类,虚实夹杂型最常见;最常用药物依次为丹参、泽泻、柴胡、山楂、首乌、茵陈、郁金、白术、决明子。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症状出现频次依次为:纳差脘胀,右胁下不舒,右胁下刺痛,体胖困重,腰酸耳鸣,大便溏泻,大便溏软,口干心烦,头晕肢乏。病症累及脏腑依次为:脾、肝、肾。证候所含主病机依次为:脾虚、肝郁、瘀血、湿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型依次为:肝瘀痰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新疆脂肪性肝病特色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剂配伍研究:复方芪茵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高脂饮食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肝功、肝脏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以高剂量组疗效最佳;复方芪茵颗粒分别减去不同功效的一组佐药,与全方组比较,作用以全方组最佳。临床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LT、ALP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试验指标,改善脂肪性肝病B超程度分级。治疗前后各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疗效、肝脏B超、甘油三脂(TG)、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ALT、AST、CHO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剂作用机理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可明显降低高脂饲料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肝重和肝指数(P<0.05);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体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改善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脂肪变(P<0.01)。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NAFLD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含量,改素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合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分析其作用机理。结论:总结脂肪性肝病的病证特点:中医病名属于“胁痛”、“积聚”,病位在肝,与脾、肾、胆等脏腑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肾虚等脏腑功能失调和痰浊、湿热、瘀血等浊邪滞留,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型,临床用药以肝脾肾经药物为主。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除符合虚实夹杂、“肝脾肾同病、痰瘀湿并存”的特点外还有其地域特点: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复方芪茵颗粒按君臣佐使理论加减不同组方药效学动物实验,提示原全方组在改善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血脂、肝功等方面疗效最佳;临床疗效观察,提示复方芪茵颗粒在改善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血脂、血清胰岛素、及体重指数、脂肪性肝病B超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候方面优于对照药物;治疗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研究,部分揭示了复方芪茵颗粒的可能作用机理:调节脂质代谢;清除自由基,对抗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稳定与修复肝细胞正常结构等。
金向群[7](2007)在《酒肝清胶囊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文中提出酒精性脂肪肝是脂肪肝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其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蓄积过多为主要病理改变。近年来由于人均饮酒量的逐年递增,肝脏的受损首当其冲,加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提高,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及诊断率逐年增加,有上升趋势,并且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比非酒精性脂肪肝更快,发生率更高,对人体的威胁也更大。因此,更需要该方面药物的开发,本项研究开发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酒肝清胶囊(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批件),寻找酒肝清胶囊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并且建立了酒肝清胶囊及原料药的提取方法和质量标准,较好地控制了该药的质量。在工艺研究方面,能在药理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到黄芩、赤芍、甘草等药材的有效成分,并根据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通过正交设计,结合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及新药申报要求,建立了这三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模式,采用的提取方法有酸提取法、大孔树脂法、氨渗漉法、有机溶剂精制法等方法。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采用薄层层析法对原料药(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甘草总苷)及制剂进行了鉴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原料药中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及甘草总苷进行了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原料药及制剂中黄芩苷、芍药苷及甘草酸的含量,并对制剂中黄芩苷、芍药苷及甘草酸的溶出度进行了测定,较好地控制了该药的质量。对三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了长期稳定性及加速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该原料药及制剂在室温及加速条件下,性状、鉴别、装量差异、水份、崩解时限、含量、卫生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符合质量标准草案的各项规定,证明该原料药及制剂稳定性符合新药要求。在药物配伍研究方面,首先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建立了能反应临床疗效的药理模型,再结合药学提供的不同组分,筛选出相应中药的有效成分,参考其服用量,设立多个给药剂量,最终筛选出最佳有效量;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和药理实验结果,采用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配伍比例,最后按新药申报要求,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为原中药二类新药的开发及中药物质基础的寻找建立了完整、有效的研究方法。动物急性毒性实验及动物长期毒性实验表明,该药毒副作用较小;一般药理学实验表明,经十二指肠给药,对猫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和幅度无明显影响。经灌胃给药,对小鼠一般行为活动无显着影响,与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药效学实验表明,经预防灌胃给药,可以显着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和小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丙二醛含量,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增加白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并且可以明显减轻白酒对小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经治疗灌胃给药,可以显着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和小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丙二醛含量,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增加白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黄芩苷灌胃给药后,可降低肝损伤小鼠及大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对小鼠及大鼠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降低肝细胞膜通透性,降低肿瘤坏死因子、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肝内谷胱甘肽消耗,减少自由基的损害。黄芩苷可保护成骨细胞免受高氟水平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可以防治高浓度的氟化物诱导的自由基损害。表现在可以降低成骨细胞中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因此,黄芩苷具有抗体内和体外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总之,本研究的各项结果为原中药二类新药复方的研制及其中物质基础的寻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为该药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刘飞[8](2007)在《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防治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揭示肝纤维化的某些发病机理,观察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复合因素法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化纤胶囊低剂量组、化纤胶囊高剂量组5组。造模各组分别以生理盐水、秋水仙碱悬液、低剂量化纤悬液、高剂量化纤悬液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以及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的含量,同时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A以及LN、HA、PⅢNP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且肝组织形态结构改变最显着;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化纤低、高剂量组血清中ALT、AST、TBA以及LN、HA、PⅢNP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化纤低剂量组血清中LN的含量降低更为显着(P<0.05);各治疗组其余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秋水仙碱组、化纤低、高剂量组肝组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而以化纤低剂量组最为显着。结论:化纤胶囊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LT、AST、TBA的含量,表明化纤胶囊有一定程度的保肝降酶的作用;化纤胶囊能显着降低血清LN、PⅢNP、HA的含量,表明化纤胶囊具有改善机体胶原代谢,降低细胞外基质合成和(或)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作用;化纤胶囊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肝组织胶原纤维增生,重塑肝组织超微结构的作用,表明化纤胶囊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化纤胶囊与秋水仙碱相比较,其疗效在部分指标上优于秋水仙碱。化纤胶囊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较,低剂量组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更显着,表明抗肝纤维化中药治疗用药与病变修复程度具有量效关系,合理剂量用药对已损伤肝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已从实验角度证明了肝病治疗用药宜轻清,避免过量伤正以及审因度势、辩证施治、驱邪以扶正的理论价值。
邵冬珊,赵秋云,邢素兰[9](1996)在《肝疏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家兔杀虫治疗后,用肝疏胶囊二档剂量进行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并设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阳性药物组(秋水仙碱)。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组进行显微肝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测算结果,各药物治疗组面积百分比较病理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P<0.05),尤以肝疏胶囊大剂量组为优。提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杀虫治疗尚不能代替药物抗肝纤维化;肝疏胶囊和秋水仙碱均可阻止和逆转肝纤维组织增生,为肝疏胶囊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王杨杨,刘江宁[10](2021)在《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文中认为本文以时间为节点介绍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的背景,梳理日本主要的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分析日本实验动物行政管理框架及教育培训体系。纵观日本实验动物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1)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起步早。(2)日本通过不断完善、修订最终形成一套严谨、规范的实验动物管理以及动物实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3)在实验动物管理方面,政府各行政机构权责分明,积极引导;各科研机构、大学参与行业管理,形成特色的自主管理模式。(4)实验动物其他关联团体积极配合,制订一系列行业标准。以日本实验动物学会等团体为中心,积极开展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培养优秀人才。介绍了日本实验动物管理的历史,总结日本实验动物的法律法规、分析日本实验动物管理体系,为今后我国实验动物立法,完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提供参考。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建设。
二、肝疏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疏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医肝藏象理论生物学基础实验研究进展 |
1. 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生理学研究 |
2. 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病理学研究 |
3. 结论 |
综述二、抑郁症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2. 抑郁症中医证候研究 |
综述三、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
1. 四逆散的抗抑郁疗效研究 |
2. 四逆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绪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慢性应激对肝、脑影响的动态观察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实验二、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实验三、四逆散疏肝效应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结语 |
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 |
附录2. 973“肝藏血,主疏泄”生物学内涵假说示意图 |
附录3. 超声灰阶图动态观察 |
附录4. 静息态BOLD动态观察—Reho |
附录5. 静息态BOLD动态观察—ALFF |
附录6. 肝脏PCR部分验证通路 |
附录7. 海马PCR部分验证通路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稠血清胶囊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稠血清胶囊的相关文献综述 |
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2 高脂血、高粘血症疾病的研究概况 |
2.1 高脂血、高粘血症疾病的定义 |
2.2 高血脂、高粘血症的流行情况 |
2.3 高脂血、高粘血症的发病机制 |
2.4 化学药物对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治疗 |
2.5 西医对高脂血症、高粘血症治疗存在的优势及不足 |
2.6 中医药对高脂血、高粘血症的认识 |
2.7 中药对高脂血、高粘血症的治疗 |
2.8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
3 稠血清胶囊处方来源 |
4 处方组成及功效 |
5 组方原理 |
6 稠血清胶囊组方药材研究 |
6.1 黄芪的研究进展 |
6.2 水蛭的研究进展 |
6.3 桃仁的研究进展 |
6.4 何首乌的研究进展 |
6.5 决明子的研究进展 |
6.6 莪术的研究进展 |
6.7 三棱的研究进展 |
6.8 山楂的研究进展 |
6.9 土鳖虫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稠血清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1 处方组成 |
2 剂型选择 |
3. 工艺研究 |
4. 制备工艺考察 |
4.1 出粉率考察 |
4.2 提取工艺正交试验 |
4.3 出膏率考察 |
4.4 出成品率考察 |
5 成型工艺的确定 |
5.1 制法 |
5.2 工艺流程图 |
6. 产品中试考察 |
第3章 稠血清胶囊药效学实验部分 |
1. 稠血清胶囊对高脂血症小鼠的降脂作用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游泳时间的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耐常压缺氧的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脑缺氧的保护作用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体外血栓的作用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体内血栓的作用研究 |
7.1 实验材料 |
7.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8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研究 |
8.1 实验材料 |
8.2 实验方法 |
8.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1 研究综述 |
2 制备工艺考察研究 |
3 稠血清胶囊药效学试验研究 |
3.1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的降脂作用 |
3.2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作用 |
3.3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游泳时间的作用 |
3.4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常压耐缺氧和小鼠脑缺氧的作用 |
3.5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体外和体内血栓形成作用 |
3.6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慢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药对慢性肝炎的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炎的研究 |
2. 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方法 |
3. 中药缓释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 |
3.1 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外评价方法 |
3.2 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内评价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对CCl_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
2.2 对CCl_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 |
2.3 对猪血清所致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 |
2.4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2.5 对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药效各指标的选择 |
3.2 药效学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缓释特性的体内外评价研究 |
1. 体外释放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溶出方法 |
1.3 总黄酮的释放测定 |
1.4 柚皮苷的释放度测定 |
1.5 释药模式考察 |
2. 体内药动学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名称 |
2.2 处方 |
2.3 制法 |
2.4 性状 |
2.5 薄层鉴别 |
2.6 检查 |
2.7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4. 质量标准(草案)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考察 |
1. 仪器与材料 |
2. 考察内容 |
2.1 加速试验 |
2.2 长期试验 |
3. 考察结果 |
3.1 加速稳定性结果 |
3.2 室温留样观察试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鲎试剂灵敏度的复核 |
2.2 样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
2.3 样品的干扰实验 |
2.4 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常规检查 |
3 讨论 |
(6)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 选入和排除标准 |
1.3 质量控制 |
1.4 频数分析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分型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观察指标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加减配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的作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临床调查 |
4 关于复方芪茵颗粒 |
5 本课题研究指标、动物模型、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6 复方芪茵颗粒主要组成药物相关的现代药理 |
7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
综述2 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新进展 |
综述3 脂肪性肝病的中西临床研究近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酒肝清胶囊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言 |
1.1 酒精性肝病概述 |
1.2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
1.2.1 乙醇的直接毒性 |
1.2.2 乙醇代谢产物的毒性 |
1.2.3 营养因素 |
1.2.4 免疫机制 |
1.2.5 纤维化增加 |
1.2.6 其它 |
1.3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
1.3.1 戒酒 |
1.3.2 营养支持 |
1.3.3 糖皮质激素 |
1.3.4 已酮可可碱 |
1.3.5 抗2TNF 治疗 |
1.3.6 维生素E |
1.3.7 水飞蓟素 |
1.3.8 S2腺苷蛋氨酸 |
1.3.9 丙硫氧嘧啶 |
1.3.10 秋水仙碱 |
1.3.11 磷酸卵磷脂 |
1.3.12 肝移植 |
1.4 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
1.4.1 病名溯源 |
1.4.2 病因探析 |
1.4.3 病机推演 |
1.5 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
1.5.1 戒酒 |
1.5.2 饮食调养 |
1.5.3 辩证论治 |
1.5.3.1 酒精性脂肪肝 |
1.5.3.2 酒精性肝硬变 |
1.5.3.3 酒精性肝病 |
1.5.3.4 辨证用药 |
1.5.4 复方治疗 |
1.5.4.1 小柴胡汤 |
1.5.4.2 大柴胡汤 |
1.5.4.3 五子衍宗丸 |
1.5.4.4 五苓散 |
1.5.4.5 枣杞汤 |
1.5.4.6 紫蔻冲剂 |
1.5.5 单味药 |
1.5.5.1 黄芩 |
1.5.5.2 赤芍 |
1.5.5.3 甘草 |
1.5.5.4 麦饭石 |
1.5.5.5 牡蛎肉 |
1.5.5.6 垂盆草 |
1.5.5.7 桃仁 |
1.5.5.8 西洋参 |
1.5.5.9 沙棘籽油 |
1.5.5.10 刺莓果 |
1.5.6 评论与展望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原料药的提取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仪器、试剂和材料 |
2.2.1 仪器和设备 |
2.2.2 试剂和材料 |
2.3 黄芩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2.3.1 实验方法 |
2.3.2 黄芩总黄酮中黄芩苷转移率的分析 |
2.3.3 黄芩总黄酮提取工艺 |
2.3.4 黄芩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流程图 |
2.4 赤芍总苷的提取工艺的研究 |
2.4.1 实验方法 |
2.4.1.1 药材的选择 |
2.4.1.2 煎煮工艺的优选 |
2.4.1.3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工艺的优选 |
2.4.1.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选择 |
2.4.2 赤芍总苷中芍药苷的转移率的分析 |
2.4.3 赤芍总苷的提取工艺 |
2.4.4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的流程图 |
2.5 甘草总苷的提取 |
2.5.1 实验方法 |
2.5.2 甘草总黄酮中黄芩苷转移率的分析 |
2.5.3 甘草总黄酮提取工艺 |
2.5.4 甘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流程图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原料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
3.2.1 实验部分 |
3.2.1.1 仪器和设备 |
3.2.1.2 试剂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2.2.1 黄芩总黄酮质量标准的研究 |
3.2.2.2 赤芍总苷质量标准的研究 |
3.2.2.3 甘草总苷质量标准的研究 |
3.2.3 质量标准 |
3.2.3.1 黄芩总黄酮的质量标准 |
3.2.3.2 赤芍总苷的质量标准 |
3.2.3.3 甘草总苷的质量标准 |
3.3 酒肝清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
3.3.1 实验部分 |
3.3.1.1 仪器和设备 |
3.3.1.2 试剂和药物 |
3.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2.1 酒肝清胶囊的质量检验 |
3.3.2.2 黄芩苷、芍药苷的溶出度实验 |
3.3.2.3 甘草酸的溶出度实验 |
3.3.2.4 溶出度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3.3.3 酒肝清胶囊的质量标准 |
3.4 原料药稳定性的研究 |
3.4.1 实验部分 |
3.4.1.1 仪器和设备 |
3.4.1.2 试剂和材料 |
3.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4.2.1 黄芩总黄酮稳定性研究及结论 |
3.4.2.2 赤芍总苷稳定性研究及结论 |
3.4.2.3 甘草总苷稳定性研究及结论 |
3.4.2.4 酒肝清胶囊稳定性研究及结论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酒肝清胶囊药理、毒理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药物及试剂盒 |
4.2.3 数据处理 |
4.3 酒肝清胶囊对预防实验性酒精肝治疗作用 |
4.3.1 白酒的急性毒性测定 |
4.3.2 酒肝清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4.3.3 酒肝清胶囊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4.4 酒肝清胶囊对白酒中枢抑制作用的影响 |
4.4.1 酒肝清胶囊对灌服白酒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4.4.2 酒肝清胶囊对灌服白酒小鼠自主动的影响 |
4.4.3 酒肝清胶囊对灌服白酒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 |
4.5 酒肝清胶囊对治疗实验性酒精肝治疗作用 |
4.5.1 酒肝清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4.5.2 酒肝清胶囊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4.5.3 结果与讨论 |
4.6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酒肝清胶囊配伍及物质基础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酒肝清胶囊配伍的研究 |
5.2.1 实验部分 |
5.2.1.1 试剂和药物 |
5.2.1.2 实验动物 |
5.2.1.3 实验方法 |
5.2.1.3.1 确定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甘草总苷为有效成分的研究 |
5.2.1.3.2 确定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甘草总苷有效剂量的研究 |
5.2.1.3.3 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甘草总苷配伍、配比的的研究 |
5.3 黄芩苷对抗氟化物毒性的保护作用 |
5.3.1 实验部分 |
5.3.1.1 试剂和药物 |
5.3.1.2 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论 |
5.3.2.1 细胞活性的 MTT 测定法 |
5.3.2.2 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 |
5.3.2.3 抗氧剂状态测定 |
5.3.2.4 讨论 |
5.4 黄芩苷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5.4.1 实验部分 |
5.4.1.1 仪器和设备 |
5.4.1.2 实验动物 |
5.4.1.3 药物及试剂盒 |
5.4.1.4 实验方法 |
5.4.2 结果与讨论 |
5.4.2.1 实验结果 |
5.4.2.2 实验讨论 |
5.5 黄芩苷预防扑热息痛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机制的研究 |
5.5.1 实验部分 |
5.5.1.1 仪器和设备 |
5.5.1.2 实验动物 |
5.5.1.3 药物及试剂盒 |
5.5.1.4 实验方法 |
5.5.2 结果与讨论 |
5.5.2.1 实验结果 |
5.5.2.2 实验讨论 |
5.6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书籍编写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专利发明及获新药证书情况 |
摘要 |
Abstract |
(8)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防治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防治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3 动物造模研究的动态与水平 |
4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10)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的四个阶段 |
2 日本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建设 |
2.1 第一部综合法律诞生——动物爱护管理法 |
2.2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相关法律、标准、指南 |
3 日本实验动物的行政管理体系 |
4 实验动物关联团体、组织 |
5 启发 |
5.1 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法律、指南、增强指导性及实践性 |
5.2 进一步加强实验动物人员教育、培训 |
四、肝疏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D]. 李君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稠血清胶囊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D]. 辛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3]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D]. 葛少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
- [6]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D]. 曾斌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11)
- [7]酒肝清胶囊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D]. 金向群. 吉林大学, 2007(03)
- [8]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防治作用的研究[D]. 刘飞. 兰州大学, 2007(04)
- [9]肝疏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J]. 邵冬珊,赵秋云,邢素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S1)
- [10]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J]. 王杨杨,刘江宁.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