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尔伯塔”雹暴(论文文献综述)
王昀[1](2021)在《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冰雹灾害最多的省份,尤其以天山两侧最为严重。进入新世纪雹灾出现次数、受灾面积、经济损失均呈增加趋势,冰雹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入开展冰雹探测与成因机制、进而助力人工防雹作业水平提高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本论文从新疆人工防雹作业及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天山两侧冰雹重灾区阿克苏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奎玛流域、喀什地区为研究靶区,采用通过TK-2A GPS探测火箭对雹暴进行下投式外场探测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冰雹综合灾情信息报告、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多部雷达探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和预报数据集等多源数据资料,在雹暴尺度上探析了促进雹暴发展的关键对流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对雹暴发展物理机制的理解和认识,这为冰雹预报预警指标的研究与确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符合业务需求、可操作性强的冰雹预报指标和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提前量的冰雹预警指标。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山区冰雹成因的理论内涵,可为进一步提高新疆冰雹灾害的防御能力提供新的科技支持。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典型雹暴事件的外场探测试验,通过研究对流要素垂直分布特征获得雹暴发展物理机制的新发现。利用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对2016年7月23日傍晚发生在天山北侧博州的一例属于非超级单体强对流风暴的雹暴事件,在发展阶段的入流区、成熟阶段的上升区(雹暴前侧)、衰退阶段的下沉区,开展了3次7 km高度以下的下投式探测,在雹暴尺度上首次获得雹暴生命史不同阶段气象要素的垂直探测资料,在对比分析水汽参量、风切变、稳定度这些对流要素垂直分布特征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对有利于雹暴发展和增强的物理机制获得新认识。探测研究新发现包括:(1)通过水汽条件的分析发现,在雹暴上升区2~4 km MSL(拔海高度)范围内存在对雹暴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的陡立湿层,其间出现高湿度尖点,指示出雹暴云内有融化层存在,给出了融化层出现位置和厚度的判识方法;雹暴上升区云内的绝热比含水量(LWC)随高度单调递增,可降水量(PW)高于入流区和下沉区,较大的LWC和PW有利冰雹的形成;雹暴入流区和上升区水汽水平输入为雹暴发展提供能量和水汽供应,雹暴入流区、上升区、下沉区水汽水平输入输出量垂直廓线的显着特征是3 km MSL高度以下呈上小下大的斗笠状分布,入流区和上升区水汽输入的最大值出现在云底所在高度附近。(2)雹暴上升区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热量和水汽的向上输送,为雹暴发展提供能量;从雹暴入流区到上升区,有中等强度以下的垂直风切变向强切变转化,正是这种转化促使雹暴向前移动和发展;雹暴上升区最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有利于雹暴的发展与维持。(3)雹暴上升区对流性不稳定度随着气压的升高呈非线性增加是雹暴发展最有利的垂直稳定度条件;雹暴上升区云内湍流活动最弱,这有利于雹暴的发展、稳定和生命期的延长。(2)成灾冰雹环境参数预报指标研究(1)对2008-2019年5-8月天山两侧176例成灾冰雹环境条件的分析表明,对起始高度温湿非常敏感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CIN)、抬升凝结高度(LCL)和抬升指数(LI),其指示意义不够显着,而全总指数(TT)、K指数(K)、杰弗逊指数(JEFF)、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0℃层高度(HGT0)、0℃层与-20℃层高度差(HGZ)、可降水量(PW)、0-6 km风切变(SHR6)则表现出物理意义明确并且指示意义明显,将这8个环境参数确定为预报参数。(2)预报参数的特征分析表明,奎玛流域、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TT、K、SHR6平均值相当,JEFF、HGT0平均值三个区域依次升高,HGZ、PW平均值三个区域依次减小,SWEAT平均值阿克苏地区最高。天山两侧出现成灾冰雹时,TT、PW的平均值与中国东部、美国及欧洲国家冰雹事件相当,SWEAT、SHR6明显偏低。天山两侧平均HGZ比中国东部地区明显偏薄。(3)预报参数特征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山两侧热力和动力条件的不同。对流性不稳定的南强、北弱造成了天山南侧平均TT、K、JEFF、SWEAT要高于天山北侧,南侧HGZ比北侧薄。在近地层湿度相当的条件下,天山北侧更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奎玛流域有着比天山南侧更高的PW。(4)利用2008-2016年5-8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根据百分位数方法,研究建立了成灾冰雹的环境参数预报指标体系,其中TT、K、SWEAT、HGZ和PW的预报阈值均是天山北侧大于天山南侧,JEFF、HGT0、SHR6均是天山北侧小于南侧。再利用2017-2019年5-8月NCEP/NCAR预报数据集计算的预报参数,预报天山两侧成灾冰雹的试预报准确率达到了100%。可见,采用NCEP/NCAR预报数据集和上述优选的预报指标能够在今后的天山两侧成灾冰雹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3)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研究对2008-2019年5-8月天山两侧176例成灾雹云的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从动态过程来看,在降雹前30 min、18 min和降雹时,成灾雹云云体高度分别在11 km、12 km、11.5 km以上,反射率大于45 d BZ的核心云体顶高大部分超过6km、7 km、6.5 km,且超过80%、87%、96%的成灾雹云会出现大于50 d BZ的核心云体。从时空分布上来看,6月、8月天山两侧成灾雹云都比较强盛,且天山南侧喀什地区的成灾雹云最为高大强盛。从降雹的雷暴类型来看,天山北侧5-8月主要是由单体风暴造成地面降雹;而天山南侧则分两个时间段,5月和6月属于单体风暴的活跃期,它是降雹的主要雷暴系统,7月和8月降雹主要是由长生命史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以上述分析研究为基础,利用雷达回波形态参数及其与0℃层高度的差,建立了天山两侧5-8月及各月的降雹前30 min、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总体上天山南侧喀什地区雷达参数预警指标明显偏高,天山两侧各月的预警指标以8月最高。检验分析指出,天山两侧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准确率在80%以上,具有实用价值。(4)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将预报指标、降雹前30 min和18 min预警指标集成融合,得到天山两侧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在成灾冰雹多发时段,利用NCEP/NCAR预报场、时间分辨率6 min的雷达探测资料,在3~9 h短期-短时预报中嵌套0~30 min临近预报,实现14:00~02:00 BST(北京时间)天山两侧成灾冰雹无缝隙预报预警。因而,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既有重要理论价值,又对新疆天山两侧人工防雹精准作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技术支持,弥补了以往同类研究的不足。
吴炜哲[2](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气象科普文本中的长难句翻译策略研究 ——以《气候与天气:学生导读》(节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气候与天气-学生导读》(A Student Guide to Climate and Weather)第二册中的第二章至第五章,这部分结合案例讲述了多种气候现象及其造成的影响。文中科普知识详尽,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气象知识启蒙。该书是气象科普教材,具备信息文本和科技文本的语言特点,文中包含大量的简单长句、并列长句、复合长句和并列复合长句,它们同多种语法成分叠加,形成文本中的长难句,是翻译中的重难点。本报告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关注气象科技文本的信息功能特点,通过如重组法、包孕法、增译法、省译法、分译法、逆序法、转换法、顺译法对文本中的长难句进行了翻译处理,探讨了气象科普文本中的长难句翻译策略。本报告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翻译材料的背景、翻译实践的意义,以及翻译过程;第二章内容包含本报告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原文本中的长句进行了归类,并阐述了长难句的定义及相关研究;第四章为本报告的重点,就翻译材料中的典型长难句进行翻译案例分析和探讨;第五章为总结,提出作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心得与不足。
范丽萍[3](2015)在《OECD典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优化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为目标,首先从农业巨灾风险的概念界定着手,尝试构筑了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等OECD典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起源演进、体系框架、管理工具,以及运行保障机制,明确了国外优秀制度建设的共性特征和实践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建议和制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设想。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分散、控制农业巨灾风险的强力武器。良好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能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最大化地分散和控制农业巨灾风险,其建设情况不仅能直接反映各国、各地区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而且能侧面反映法制建设情况、保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②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根基。OECD典型国家立法完备,多以农业保险法或农业法案的形式,规定了利益相关方的职责分工等,并随着现实的改变不断完善。我国相关法律缺乏高度和细则,应顺应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需求和依法治灾的要求,以立法的形式重点明确有关细则。③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OECD典型国家的相关制度体系适于本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需要且结构较为完备,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在中央层面还没有牵头的部委来推进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政府可考虑让农业部负责牵头组织工作,形成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省级政府、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公司,以及农业生产者协同合作、有序发展的良好格局。④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有序运行的关键。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社会经济属性,且政府的相关投入属于WTO《农业协定》允许的“绿箱政策”支持,但我国目前在此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可考虑将参加农业巨灾保险作为享受农业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的前提条件,以提高农业巨灾保险的参保率和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成效。⑤多样的管理工具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落地生根的载体。OECD典型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政策性工具为主要推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格局,而我国目前在灾前预警和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与分散,以及灾后利用巨灾保险工具进行损失赔偿等方面还很欠缺,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推广农业巨灾保险。本研究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在系统研究国外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填补了些许空白。当前国内单纯针对OECD四大典型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和日本)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的文献缺乏,本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现有文献的空白。二是提出了以农业部为牵头部门的中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构想。本研究认为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应由中央政府牵头建立,细分为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和农业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体系。由于多头负责、各自为政的现状,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短期内难以形成单一部门牵头建设的格局,长期可考虑由农业部负责牵头。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建设,中央层面应由农业部牵头组织,由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农业保险公司和农业生产者共同参与;地方层面应由省级政府牵头推进。
易笑园,张义军,李培彦,王庆元,贾惠珍[4](2007)在《MCS中地闪活动特征与雷达资料相关个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跟踪一次中尺度带状对流系统(MCS)初生、发展、减弱的演变全过程,对地闪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粗化"格点处理,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地闪活动特征与组合反射率(CR)、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和回波顶高(ET)等雷达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MCS强雷暴演变过程中:①总地闪数的96.7%集中落在CR为4555 dBz的回波区域内,在CR大于60 dBz的强回波区域内地闪总数却很少;地闪密集中心的位置与CR大于等于50 dBz的强度中心常常重合;②地闪密集中心与VIL中心常常不重合,常落在VIL高值中心的边缘或落在VIL为2030 kg.m-2的区域中;在VIL小于20 kg.m-2的地方存在较为活跃的地闪。在VIL大于40 kg.m-2等值线范围内出现的地闪总数较少,在VIL大于50 kg.m-2的强中心几乎没有地闪出现;③单位时间间隔6 min内的地闪总数随回波顶高的变化并不明显,但与回波顶高于11 km的面积范围有着很好的正相关,表明组成MCS的云塔达到较高高度的水平面积对地闪活动的激烈程度有关。
严红梅[5](2006)在《用相关法估测CAPPI等高面上的水平流场》文中提出风暴是重要的天气现象,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有效的估算整个风暴CAPPI上的流场结构对其进行跟踪、监测并随时发布警报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探测强风暴并开展临近天气预报,是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工具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基于对风暴天气的天气学特征,对流单体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的环境条件,强对流风暴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的介绍,详细描述了估算整个风暴CAFPI上的流场结构的天气学依据:然后基于多普勒雷达资料,运用相关法TREC(tracking radar echoes by correlation),根据雷达在两个观测时间的数据,通过对风暴强度场反射率因子作相关分析来估测其CAPPI等高面上的水平流场结构,以此预估其移动趋向,从而外推整个回波场的运动。该方法对非相干雷达特别适用,同时也可用于多普勒雷达(其它方法运用多普勒雷达资料作风场反演时大多得不到CAPPI上的风场或者效果很不尽如人意)。从雷达回波强度的连续变化,可以看到云团随风的移动,即雷达回波强度的空间变化包含了风的信息。特别在短时间间隔内,云团的变化主要来自风的推动。可以将这一信息用于风场反演。经输入台风、暴雨、晴空边界层的个例试验,结果表明有助于短时天气预报。在TREC用于晴空回波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适当改动相关系数的阈值可以消除杂波产生的TREC矢量的干扰。 估算整个风暴CAPPI上的流场结构算法的工程设计,是在相关法TREC的基础上,做出一些适当改进,如数据平滑处理,误差订正等,运用VC++开发环境,使用统一的基数据(ARCHIVE)和产品格式,方便区域大范围的雷达拼图和联防。
舒防国,吴涛,蓝天飞,徐远波,文强[6](2005)在《十堰一次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十堰714C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其它天气资料,分析了2004年7月6日发生在十堰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产生的,局地环境CAPE指数大,水平风的垂直切变较强。强降雹由多单体强风暴造成,回波强度强,高度较高,顶部有旁瓣假回波,低层存在弱回波区 (WER)。雹云移动明显右偏于高空风,属右移风暴,以右后侧和右前侧传播方式发展。强降雹由后一种传播方式造成,初始回波从半空生成,云顶高度较高,强中心位于云体中上层。
陈章法[7](2005)在《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风暴识别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探测强风暴并开展临近天气预报,是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工具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介绍了风暴天气的天气学征,对流单体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的环境条件,强对流风暴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从而概述了风暴识别算法的天气学依据;参考WSR-88D监测技术,介绍运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探测风暴的识别与跟踪算法,通过三维风暴核识别,质心和回波轴跟踪法,运用线性外推法、引导气流法和曲线拟合法预报。并结合所识别风暴可能区域中径向速度与谱宽场资料,综合判断风暴强度,从而估计风暴强度。在进行风暴识别过程中,对于一维风暴段搜索、二维风暴分量合成及三维风暴体组成的阈值确定,根据天气学模型,参考文献和大量的天气实事,给出一定的范围,即可以使用默认值,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主要的讨论针对雷达观测资料的切向分辨率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实事,对同一体扫数据处理时,使用随距离变化的阈值。在风暴跟踪和预报时,主要考虑风暴天气的天气特点,引导气流采用同一体扫观测资料反演的VAD风场,即风暴质心所在高度的平均气流场。同时建议使用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的风场产品,如MM5的风场产品。 多普勒天气雷达软件风暴识别算法的工程设计,是在14所1427项目软件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风暴识别产品,包括风暴可能区域,风暴强度估计,冰雹指数。产品算法在微软视窗操作系统下,运用VC开发环境,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完成。使用统一的基数据(VTB)和产品格式,方便区域大范围的雷达拼图和联防,动态链接库有利于产品开发的合作和新算法的工程设计。 最后对当前风暴识别算法的不足进行讨论,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于仁成,闫丽凤[8](1998)在《下垫面热源对降水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北京北部山区夏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冬、春、秋季,下垫面热源对北京的冰雹、山东半岛(及海岛)的降雪、冰雹天气的影响进行分析,阐明下垫面热源作用,在一定天气形势下可产生对流性降水天气。这种天气形势一般是高空有较强冷空气活动且低层也较冷,下垫面热源才容易起作用。此外,考虑下垫面热源作用的同时,要注意与其配合的水汽来源问题。
周景林[9](1998)在《关于阿尔伯塔新的防雹计划和对我国防雹工作的几点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加拿大阿尔伯塔新的防雹计划和1996年防雹作业进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新防雹计划依据阿尔伯塔雹暴的概念模式进行飞机播云作业。在播撒剂、播云方式、气象保障等方面都有改进,而且采用最新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跟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我国情况讨论了阿尔伯塔新防雹计划对我国防雹工作的启示。
宫福久,郭恩铭[10](1991)在《绥中89.9.4过程冰雹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一、引言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冰雹云中降下来的固态降水物。一般在降雹的同时常伴有大雨、阵风和雷电,因此给局部地区农作物、果树和蔬菜造成严重灾害。辽宁西部地区降雹多出现在夏初和秋末,正值农作物和水果的生长和成熟期,如遭受雹击将带来重大经济损失。1988年8月11日绥中县李家乡降雹伤果225万公斤,减收约135万元。因此,观测冰雹,
二、“阿尔伯塔”雹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伯塔”雹暴(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冰雹外场试验的研究进展 |
1.2.1 冰雹大规模外场试验的开展 |
1.2.2 基于外场试验对冰雹云三维气流结构的研究 |
1.3 环境参数在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1 环境参数在欧洲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2 环境参数在美国冰雹预报研究的应用现状 |
1.3.3 环境参数在中国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4 其它地区环境参数在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4 冰雹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外场试验设计 |
2.1 研究区概述 |
2.1.1 地理概况 |
2.1.2 新疆冰雹的时空分布 |
2.1.3 新疆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 |
2.2 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简介及试验方案设计 |
2.2.1 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简介 |
2.2.2 外场探测试验方案设计 |
2.2.3 外场试验中冰雹云特征参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
2.3 资料及预处理 |
2.3.1 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 |
2.3.2 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的预处理 |
2.3.3 冰雹云的识别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典型雹暴事件的对流层中低层火箭下投式探测 |
3.1 典型雹暴的雷达回波和环境场特征 |
3.2 典型雹暴探测过程 |
3.3 探测结果分析 |
3.3.1 水汽条件 |
3.3.2 风的垂直分布 |
3.3.3 稳定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山两侧成灾冰雹的预报指标研究 |
4.1 成灾冰雹预报参数的确定与特征分析 |
4.1.1 邻近探空标准 |
4.1.2 成灾冰雹个例统计 |
4.1.3 环境参数梳理 |
4.1.4 成灾冰雹的环境参数特征 |
4.2 预报参数特征南北差异的可能原因 |
4.3 成灾冰雹的预报指标研究 |
4.4 成灾冰雹预报指标的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山两侧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研究 |
5.1 资料与方法 |
5.1.1 雷达探测资料 |
5.1.2 雷达参数的确定 |
5.2 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
5.2.1 降雹前 30 min分钟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
5.2.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
5.2.3 降雹时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
5.2.4 成灾雹云雷达参数的演变特征 |
5.3 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
5.3.1 降雹前30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
5.3.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
5.4 成灾雹云预警指标的检验 |
5.4.1 降雹前30 min成灾雹云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检验 |
5.4.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检验 |
5.5 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6.3 不足与下一步计划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气象科普文本中的长难句翻译策略研究 ——以《气候与天气:学生导读》(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1.1 The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1.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1 Pre-Translation |
1.2.2 In-Translation |
1.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1 A Brief Review |
2.2 The Core Values of the Theory |
2.3 The Adoption of the Theory |
Chapter3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in the Source Text |
3.1 General Categories of Long Sentences in the Source Text |
3.1.1 Simple Long Sentences |
3.1.2 Compound Sentences |
3.1.3 Complex Sentences |
3.1.4 Compound-Complex Sentences |
3.2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in Translation |
3.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licated Long Sentences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
4.1 Long Sentences with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4.1.1 Embedding |
4.1.2 Recasting |
4.2 Long Sentences with Passive Voice |
4.2.1 Amplification |
4.2.2 Reversing |
4.2.3 Recasting |
4.3 Long Sentences with Appositives |
4.3.1 Omission |
4.3.2 Cutting |
4.3.3 Reversing |
4.4 Long Sentences with Parenthesis |
4.4.1 Reversing |
4.4.2 Amplification |
4.5 Long Sentences with Complicated Subject-Predicate |
4.5.1 Conversion |
4.5.2 Synchronizing |
Chapter5 Summary |
References |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OECD典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研究的理论问题分析 |
2.1 农业巨灾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属性 |
2.1.1 农业巨灾风险的概念界定 |
2.1.2 农业巨灾风险的分类 |
2.1.3 农业巨灾风险的特征 |
2.1.4 农业巨灾风险的属性 |
2.2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内涵解析 |
2.2.1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概念界定 |
2.2.2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工具分类 |
2.2.3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效用目标 |
2.3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功能和基本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 |
2.3.2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功能 |
2.3.3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分析框架 |
2.4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风险管理理论 |
2.4.2 市场失灵理论 |
2.4.3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三章 OECD典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起源及演进 |
3.1 美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起源及演进 |
3.2 加拿大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起源及演进 |
3.3 西班牙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起源及演进 |
3.4 日本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起源及演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ECD典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4.1 美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4.1.1 美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
4.1.2 美国农业自然灾害援助制度体系 |
4.2 加拿大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4.3 西班牙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4.3.1 西班牙临时性农业巨灾援助制度体系 |
4.3.2 西班牙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
4.4 日本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ECD典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 |
5.1 美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 |
5.1.1 美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工具 |
5.1.2 美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市场化工具-巨灾风险证券化 |
5.2 加拿大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 |
5.2.1 加拿大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工具 |
5.2.2 加拿大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市场化工具 |
5.3 西班牙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 |
5.3.1 西班牙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工具 |
5.3.2 西班牙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市场化工具 |
5.4 日本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 |
5.4.1 日本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工具 |
5.4.2 日本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市场化工具—巨灾债券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OECD典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 |
6.1 美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 |
6.1.1 法律保障 |
6.1.2 财政补贴支持 |
6.2 加拿大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 |
6.2.1 法律保障 |
6.2.2 综合支农政策保障 |
6.2.3 财政补贴支持 |
6.3 西班牙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 |
6.3.1 财政补贴保障 |
6.3.2 信息支持 |
6.4 日本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 |
6.4.1 健全的法律保障 |
6.4.2 强大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支撑 |
6.4.3 有力的政府财政支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OECD典型国家经验对于改进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启示 |
7.1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沿革及现状 |
7.1.1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萌芽期 |
7.1.2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快速发展期 |
7.1.3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逐步规范期 |
7.2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7.2.1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管理体系未建立 |
7.2.2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缺失 |
7.2.3 农业保险整体水平不高,限制了农业巨灾保险发挥作用 |
7.2.4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市场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滞后 |
7.3 国际经验对改进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启示 |
7.3.1 法律保障是根本 |
7.3.2 财政支持是关键 |
7.3.3 制度体系是核心 |
7.3.4 管理工具是抓手 |
7.4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优化建议 |
7.4.1 加快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立法工作 |
7.4.2 加强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
7.4.3 加大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研发应用力度 |
7.4.4 加速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与综合支农政策的融合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MCS中地闪活动特征与雷达资料相关个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资料及处理技术 |
2 天气背景及MCS演变概况 |
3 地闪特征与雷达资料相关分析 |
3.1 地闪活动与组合反射率CR的关系 |
3.2 地闪活动与垂直累积液态水的关系 |
3.3 地闪活动与回波顶 (ET) 的关系 |
4 小结 |
(5)用相关法估测CAPPI等高面上的水平流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风暴追踪的研究 |
1.2 国内外风场反演的发展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暴的天气学特征 |
2.1 对流单体的一般特征及其环境条件 |
2.1.1 对流单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
2.1.2 强对流风暴发展的局地环境条件 |
2.2 强对流风暴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
2.2.1 单个单体风暴 |
2.2.2 多单体风暴 |
2.2.3 超级单体风暴 |
2.2.4 几种常见的风暴天气现象 |
2.2.5 台风风暴天气现象 |
第三章 雷达资料的预处理 |
3.1 回波强度预处理过程 |
3.1.1 去噪声 |
3.1.2 补缺测点 |
第四章 相关法估测CAPPI等高面上水平流场 |
4.1 相关过程 |
4.1.1 确定网格尺寸 |
4.1.2 进行相关计算 |
4.2 相关数据的质量控制 |
4.2.1 平滑过程 |
4.2.2 连续订正过程 |
4.3 积分外推 |
4.4 整个过程流程图 |
第五章 应用分析 |
5.1 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
5.1.1 天气形势与天气实况 |
5.1.2 CAPPI等高面上的TREC图分析 |
5.2 台风在CAPPI等高面上的水平流场结构图分析 |
5.2.1 广州在台风“杜鹃”下的天气形势和天气实况 |
5.2.2 CAPPI等高面上的TREC图分析 |
5.3 风暴合并的TREC分析图 |
5.4 TREC应用于晴空回波 |
第六章 TREC方法的下一步发展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十堰一次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天气实况 |
2天气形势分析 |
3 影响风暴的环境条件分析 |
3.1 热力稳定度 |
3.2 风的垂直切变 |
3.3 水汽分布 |
4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
4.1 持续时间 |
4.2 源地及移动路径 |
4.3 回波参数特征 |
4.4 旁瓣假回波 |
4.5 雹云结构 |
5 小结 |
(7)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风暴识别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外的研究 |
1.2 国内的发展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风暴的天气学特征 |
2.1 对流单体的一般特征及其环境条件 |
2.1.1 对流单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
2.1.2 强对流风暴发展的局地环境条件 |
2.2 强对流风暴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
2.2.1 单个单体风暴 |
2.2.2 多单体风暴 |
2.2.3 超级单体风暴 |
2.2.4 几种常见的风暴天气现象 |
第三章 风暴算法 |
3.1 风暴核识别 |
3.1.1 风暴段搜索 |
3.1.2 风暴分量合成 |
3.1.3 风暴体组成 |
3.1.4 风暴的强度估计 |
3.2 风暴的跟踪与预报 |
3.2.1 强中心法跟踪与预报 |
3.2.2 回波轴法跟踪与预报 |
3.3 冰雹的探测 |
第四章 算法工程设计 |
4.1 产品模块的开发环境 |
4.1.1 动态链接库的简介 |
4.1.2 产品处理模块的设计 |
4.1.3 产品处理类DLLClass的结构 |
4.1.4 产品动态链接库的导出函数 |
4.1.5 风暴产品处理模块程序的编写 |
4.1.6 风暴产品格式说明 |
4.2 风暴识别算法设计 |
4.2.1 风暴识别算法实现 |
4.2.2 风暴识别产品数据格式 |
4.3 风暴追踪与预报实现 |
4.3.1 风暴跟踪的前期准备 |
4.3.2 改进的质心跟踪法实现 |
4.3.3 风暴轴法跟踪与预报实现 |
4.3.4 风暴跟踪与预报产品格式 |
4.4 风暴强度趋势计算 |
4.4.1 风暴强度预测计算流程 |
4.4.2 风暴强度预测产品格式 |
4.5 冰雹指数计算 |
4.5.1 冰雹指数计算流程 |
4.5.2 冰雹指数产品格式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天气形势与天气实况 |
5.2 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 |
5.3 识别结果 |
5.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风暴识别过程数据 |
四、“阿尔伯塔”雹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D]. 王昀. 兰州大学, 2021(09)
- [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气象科普文本中的长难句翻译策略研究 ——以《气候与天气:学生导读》(节选)为例[D]. 吴炜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3]OECD典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研究[D]. 范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 [4]MCS中地闪活动特征与雷达资料相关个例分析[J]. 易笑园,张义军,李培彦,王庆元,贾惠珍. 气象科技, 2007(05)
- [5]用相关法估测CAPPI等高面上的水平流场[D]. 严红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6(08)
- [6]十堰一次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J]. 舒防国,吴涛,蓝天飞,徐远波,文强. 气象, 2005(12)
- [7]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风暴识别与设计[D]. 陈章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04)
- [8]下垫面热源对降水的作用研究[J]. 于仁成,闫丽凤. 气象科学, 1998(04)
- [9]关于阿尔伯塔新的防雹计划和对我国防雹工作的几点启示[J]. 周景林. 气象科技, 1998(02)
- [10]绥中89.9.4过程冰雹结构分析[J]. 宫福久,郭恩铭. 辽宁气象, 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