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硅藻进行分类研究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硅藻进行分类研究

一、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硅藻分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齐雨藻,张子安[1](1977)在《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硅藻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硅藻分类学自Agardh(1824)、Ehrenberg(1830)及Kutzing(1833)以来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硅藻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及系统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日益加深。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不仅使硅藻形态学有了跃进的认识,也促使硅藻分类学及系统学发生了某些改观。一种新的技术的应用和新的观点的建立常常是在和保守的旧的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正如毛主席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自1943年Kolbe和Golz开始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硅藻以来,

孔超[2](2020)在《三江平原湿地硅藻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江平原湿地(N 43o49’-48o27’,E 129o11’-135o05’)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具有丰富的藻类资源。本研究分别对三江平原区域内的安兴湿地自然保护区(2010年6月、10月,2011年5月、7月)、三江平原湿地(嘟噜河、松花江、莲花河、勤得利、临江、八岔、抚远、寒葱沟、挠力河自然保护区、饶河县、东方红、五林洞)(2011年5月)、同江、抚远地区部分湿地(2012年6月)、七星河湿地和富锦湿地(2019年8月)进行了硅藻标本的采集工作,共采集标本358号,制作封片716张。采集生境主要包括河流、水泡、溪流、湖泊、沼泽和水库。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中的硅藻门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鉴定,对三江平原湿地硅藻植物进行了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对三江平原湿地标本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对所有观察的硅藻种类进行了拍照。根据Round et al.(1990)的分类系统,对三江平原湿地的硅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共鉴定硅藻门植物230个分类单位,隶属于3纲13目28科58属202种28变种。本文对所有的种类进行了描述,包括每个分类单位详细的生境信息及所有种类的光镜照片。2.在三江平原湿地研究区域发现中国新记录植物3个分类单位为:Ulnaria ulna var.aequalis(Kützing)Aboal、Craticula buderi(Hustedt)Lange-Bertalot、Neidium longiceps(Gregory)Ross。3.在本研究所观察的硅藻植物中,圆筛藻纲(Coscinodiscophyceae)种类最少,仅有6属9种2变种,共11个分类单位,占总种类数的4.8%;脆杆藻纲(Fragilariophyceae)种类次之,有9属29种5变种,共34个分类单位,占总种类数的14.5%;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种类最多,共43属164种21变种,共185个分类单位,占总种类数的80.4%。4.三江平原湿地共发现常见种11个分类单位,为Aulacoser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O.Müller、Aulacoser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 Hustedt、Fragilaria capucina var.amphicephala(Grunow)Lange-Bertalot、Cymbella cymbiformis Agardh、Cymbella excisa var.procera Krammer、Gomphonema sphaerophorum Ehrenberg、Fallacia pygmaea(Kützing)Stickle&D.G.Mann、Frustulia crassinervia Lange-Bertalot&Krammer、Navicula rhynchotella LangeBertalot、Stauroneis amphicephala Kützing、Nitzschia reversa W.Smith。5.本文比较了不同采样点和生境下的硅藻组成和分布情况。三江平原湿地硅藻种类丰富,在属的水平上多样性较高,共观察到58个属,羽纹藻属(Pinnularia)的种类最多,有29个分类单位,占总种类数的12.6%;异极藻属(Gomphonema)有21个分类单位,占总种类数的9.13%;短缝藻属(Eunotia)有16个分类单位,占总种类数的6.96%。在所有采样点中,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和七星河湿地这两个分布地所发现的种类最多,分别为120个分类单位和103个分类单位。松花江、莲花河、八岔和富锦湿地出现的种类最少。在所采集的6种生境中,大多数种类分布在沼泽和水泡,分别为199个分类单位和139个分类单位。溪流和河流次之,分别为86个分类单位和68个分类单位。在水库和湖泊分布最少,均为33个分类单位。

张梵[3](2020)在《海南岛淡水硅藻的分类学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屿,全岛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淡水资源丰富,生境类型多样。本研究于2014年7月和2019年7月分别对中国海南岛境内的五指山、吊罗山、七仙岭、尖峰岭、蜈支洲岛、古银瀑布、松涛水库、尧龙水库、霸王岭、黎母山等地的硅藻标本进行了采集工作,生境包括:溪流、泉水、湖泊、水泡、河流、潮湿石壁、瀑布、水坑、水库、水潭等,共采集标本302号,制作标本封片600余张。采用光学显微镜(ZEISS Imager.A2)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S-4800)对封片中的硅藻植物进行分类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岛硅藻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类及数量较多。在海南岛的标本中,共鉴定出硅藻植物32科77属350个分类单位,对每个分类单位的生境信息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所有种类均附有光镜照片,部分种类附有扫描电镜照片。2.在海南岛共发现新种及拟定新种14个,分别为:海南齐氏藻Qinia hainanii Liu&Kociolek、中华齐氏藻Qinia sinica Liu&Kociolek、Brachysira subirawanae Kociolek&Liu sp.nov.、Sellaphora wangii Liu&Kociolek sp.nov.、Qinia sp.1、Oricymba sp.1、Gomphonema sp.1、Gomphonema sp.2、、Neidium sp.1、Pinnularia sp.1、Sellaphora sp.1、Sellaphora sp.2、Sellaphora sp.3、Stauroneis sp.1,中国新记录35属81种,其中吊罗山发现的新种最多,共11个分类单位。3.吊罗山发现的种类最多,共观察到227个分类单位;尖峰岭观察到178个分类单位;五指山观察到176个分类单位;黎母山观察到148个分类单位;霸王岭观察到118个分类单位;七仙岭观察到88个分类单位;古银瀑布观察到70个分类单位;石花水洞观察到36个分类单位;松涛水库观察到29个分类单位;尧龙水库观察到20个分类单位;蜈支洲岛观察到17个分类单位。部分种类分布范围窄,仅在某一区域或生境条件下被观察到,如Denticula elegans Kützing仅分布在蜈支洲岛;Eunotia monodon Ehrenberg仅分布在霸王岭。4.大多数种类分布在溪流,共观察到270个分类单位;河流和潮湿石壁次之,分别观察到179和168个分类单位;湖泊、水泡、泉水、瀑布、水库、水潭分布的种类较少。5.将海南岛的硅藻植物和已报道过的区系研究如西藏、新疆、若尔盖、大兴安岭等进行比较,在种类数量上,各区域研究差异较大,海南岛虽然不是观察到的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但仅在海南岛采集地观察到的硅藻植物有227个分类单位,海南岛淡水硅藻种类较丰富,同其他区域的种类组成差异显着,反映了一定的地理分布特征。

赵龙[4](2016)在《中国沿海常见沙生境硅藻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藻是浮游植物中的主要类群,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与浮游硅藻(planktonic diatom)相比,我国针对底栖硅藻(benthic diatom)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底栖硅藻指的是那些依附在其它基质上,与其连接在一起生活的硅藻。根据其附着基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植物附着性硅藻(epiphytic diatom)、岩石附着性硅藻(epilithic diatom)、泥生硅藻(epipelic diatom)和沙粒附着性硅藻(epipsammic diatom),我国底栖硅藻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泥生硅藻,对沙粒附着硅藻的相关研究非常欠缺。本论文于2014-2015年对我国沿海十一个采样站点(秦皇岛、大连、青岛、舟山、长乐、平潭、莆田、厦门、东山、深圳、海口)沿岸中的12个典型潮滩的沙粒样品进行采集与处理,并利用光学显微镜(lightmicroscope,L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进行观察与拍照,对常见沙生境硅藻进行了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系统研究。分类学研究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种类鉴定、分类特征描述、生态习性以及分布区域记录,并描述新种以及我国新记录种。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等。本研究将为我国底栖硅藻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我国沿海共鉴定到常见沙生境硅藻81种(其中包括8个变种),隶属于2纲6目10科27属。其中舟形藻目2科8属33种:舟形藻科7属22种;桥弯藻科1属11种。曲壳藻目2科7属17种:卵形藻科5属8种;曲壳藻科2属9种。双菱藻目1科2属15种:菱形藻科2属15种。圆筛藻目2科3属8种:圆筛藻科有2属3种:海链藻科1属5种。等片藻目2科6属7种:波纹藻科1属1种;等片藻科5属6种。盒形藻目1科1属1种:盒形藻科1属1种。对每个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布区域的描述,并提供了每个种类相关的光镜和电镜照片,共附图版34幅,照片298张。2,本研究发现并描述了蹄状藻属Hippodonta Lange-Bert.,Witkowski&Metzeltin 的 1 个新种--福建蹄状藻Hippodonta fujiannensis Zhao,Chen&Gao 和 1个我国新记录种--甜蹄状藻Hippodonta dulcis(Patrick)Potapova。福建蹄状藻壳面呈椭圆披针形至菱形披针形,壳端呈钝圆至尖圆形,不延伸。壳面长11~44μm,宽4~8 μm。壳缝直,纤维状,端壳缝向壳面同一方向弯曲。壳端具有蹄状藻属所共有的环绕型点纹,呈单列。壳面点条纹在壳缝两侧呈不对称分布。在壳面一侧,紧靠壳缝一列点纹与同一条纹中其余点纹呈垂直状态分布,此列点纹呈双列。壳面另一侧,靠近壳缝只有若干点纹与其余点纹排列方向不一致,且不成列。壳套高,壳环带无点纹分布,壳环面呈长方形。本种与蹄状藻属其它种类的区别在于其非对称性的壳面纹路,以及条纹在整个壳面呈强烈放射状排列或在壳端略微缓和。蹄状藻属目前为止全球报道约75种,其中只有9种曾记录分布在海水或半咸水环境中。本文所记录的两种蹄状藻均发现于海水环境中,这也是该属在我国海水中的首次记录。3,本研究从沙生环境发现并描述了另外2个我国的硅藻新记录种:密福氏藻 Fogedia densa Park,Khim,Koh&Witkowski 和科威特曲壳藻 Achnanthes kuwaitensis Hendey。4,本研究所鉴定到的27属81种硅藻中舟形藻目、曲壳藻目及双菱藻目硅藻种类居多,分别为33种、17种和15种,几乎占总种类数的80%以上;等片藻目、盒形藻目硅藻种类较少,分别为7种和1种。其中隶属于菱形藻属和舟形藻属的种类最多(均为14种);其次为双眉藻属和曲壳藻属,分别鉴定到11种和6种;其余各属鉴定的硅藻种类基本都在5种及以下。5,本研究所鉴定的81种常见沙生境硅藻中,在黄、渤海海域城市(秦皇岛、大连、青岛)分布的有11属15种,在东海海域城市(舟山、长乐、平潭、莆田、厦门、东山)分布的有24属77种,而在南海海域城市(深圳、海口)分布的有16属44种。在三个不同海域均有分布的沙生境硅藻有6属8种,均为世界性的广布种或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的种类。

刘妍[5](2010)在《大兴安岭沼泽硅藻分类生态研究》文中指出沼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沼泽水体的环境复杂,藻类的种类异常丰富,且分布着许多特殊的种类。无论从生态学还是从分类学的角度,对沼泽藻类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沼泽分布区之一,但对该区域沼泽藻类的研究还很少见报道。我们在2004-2006年分5次对大兴安岭沼泽藻类标本进行了采集,对其中的硅藻门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鉴定,本文对大兴安岭沼泽硅藻进行了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对采自大兴安岭沼泽的540号标本进行了光镜(LM)和电镜(SEM)观察,并对所有硅藻种类进行了拍照。共鉴定有硅藻门植物323种45变种1变型,共369个分类单位,隶属于3纲15目30科74属。其中包括中国新记录122个分类单位。对所有种类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所有种类的光镜照片和部分种类的电镜照片,共附图版150幅。在对大兴安岭沼泽硅藻进行分类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硅藻新种3个,分别为Pinnularia subaldenii Q. X. Wang & Y. Liu, Pinnularia paludosa Y. Liu & Q. X. Wang, Diatoma rupestris Y. Liu & Q. X. Wang;拟定新种7个(Eunotia发现新种1个,Gomphonema发现新种6个)。本文给出了所有新种和拟定新种的光镜及电镜照片。2.依据Round et al.(1990)的分类系统对大兴安岭的硅藻门植物进行了分类学研究,使用SEM电镜观察了大部分种类。使用了许多国内未使用或很少使用的硅藻属名。本文对这些属的分类特征进行了描述。3.多态性现象(Polymorphism)是硅藻壳面的一种形态变化,包含有多种变化方式,在有性和无性生殖过程中都有出现。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共观察到两种类型的多态性现象。一种是Meridion有性生殖过程中出现的多态性现象。观察到了Meridion circulare生活史中出现了不具肋纹,壳面两端各具一个唇形突的壳面,还观察到了一个壳面具肋纹,另一个壳面不具肋纹的壳体的带面形态。本研究首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报道。另一种是Gomphonema无性生殖过程中出现的异面性细胞(Janus cell)。观察到了部分Gomphonema壳体具有线纹类型不同的壳面,即同一壳体的一个壳面具有细密的线纹,另一个壳面具有稀疏的线纹。国际上对该现象的报道较多,本文首次在国内报道了这一现象。4.比较了不同采样点和生境下的硅藻种类组成和分布情况。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种类丰富,在属的水平上多样性较高,以Bacillariophyceae的种类为主,共观察到了59个属的种类,Coscinodiscophyceae的种类很少,仅观察到4属6种。Fragilariophyceae中观察到13属37个分类单位。Pinnularia的种类数量最多,共观察到61个分类单位,其次分别为Eunotia30个分类单位,Gomphonema23个分类单位,Navicula18个分类单位,Cymbella和Surirella各16个分类单位,Cymbopleura和Nitzschia各14个分类单位。优势种少,在各样点和各生境广泛分布的种类也很少。不同生境中种类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出现了一些有明显的生态偏好性的种类,这些种类成为某一区域或生境条件下的特有种。在采集标本的9种生境类型中,沼泽中出现的种类数最多,共观察到了263个分类单位,特有种类也最多,有65个分类单位;其次是湖泊沿岸带,共观察到220个分类单位;地下渗出水中观察到的种类数最少,仅观察到了23个分类单位。池塘,地下渗出水,溪流及泉水中都没有观察到特有种类。5.初步分析了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的生物地理分布特点。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北半球及北部高山的特点,硅藻类群同欧洲及北美的类似,同南美、非洲及热带地区的差异较大。

周圆圆[6](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自动化硅藻检验的法医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硅藻检验是法医进行水中尸体死亡原因鉴定的一项重要辅助方法,也可根据硅藻种属分布进行溺水地点推断。但目前硅藻检验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实验不易普及或耗时费力)。人工智能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研究、模拟人类行为以更高效完成相应任务的技术,其中,深度学习因其可以模仿人脑进行数据处理,并在图像处理等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辅助检验中,在法医领域也有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在基于传统化学消化方法的硅藻检验基础上,使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对硅藻进行自动化识别与分类,并在实际案例中验证其自动化识别的能力,旨在检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化硅藻检验系统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分三个部分对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自动化硅藻检验系统进行开发及测试。第一部分,使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s)对硅藻-非硅藻数据库进行训练,得到自动化硅藻识别模型,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随后通过阅片“比赛”比较了该系统与人类专家的识别能力。第二部分,使用第一部分所开发的人工智能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对10个法医学实际案例(9个溺死,1个非溺死)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上海市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五个位置采集水样,建立硅藻分类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训练硅藻分类模型。然后建立溺水动物实验模型,利用前两部分所开发的系统进行硅藻识别,并使用分类模型对大鼠肺内硅藻进行分类,最后联合统计学方法衡量大鼠肺内硅藻分布与水样中硅藻分布的相似性,从而进行溺水地点推断。结果第一部分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使用扩增数据库(包含训练集6585张和验证集1545张)进行迁移学习得到的最佳卷积神经网络(CNNs)模型准确率达到了97.67%,其AUC达到了99.51%;通过Grad-CAM图显示出该模型可以成功识别的图片比例高达89.6%;该系统进行硅藻检验比人类专家识别速度更快,仅需要近4个小时,而人类专家则平均需要6-7小时。第二部分扩充数据库继续优化前一阶段的卷积神经网络(CNNs)模型,使其最佳模型准确率高达99.16%;在10个实际案例的应用中,其识别硅藻的总体精确度高达92.45%。第三部分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硅藻自动化分类的技术,最佳的六分类模型准确率达到96.4%,总体AUC值达到了97.1%;在动物实验中,使用统计学方法根据硅藻自动化分类的结果对大鼠溺死水样进行推断,其中两个动物模型未能预测正确的溺水地点,其正确率为80%。结论本文在传统硅藻检验的基础上,联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和硅藻自动化分类系统,进行自动化硅藻检验和溺水地点推断。(1)使用硅藻-非硅藻数据库训练出的最佳卷积神经网络(CNNs)模型,在用于识别硅藻的任务中展现出超过人类专家的优越性能,初步证实该模型在硅藻自动化识别方面的可行性;(2)在实际案例中,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能够辅助法医进行溺死死因鉴定,同时提高了鉴定效率;(3)卷积神经网络(CNNs)模型在以形状分类的硅藻分类数据库上进行训练,使用最佳模型预测的结果联合统计学进行溺水地点推断的方法在动物模型上的得到了验证。

肖婉露[7](2016)在《秦岭中段硅藻分类学研究及石头河硅藻季节性变化规律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秦岭横贯中国东部,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是中国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地貌复杂、水体多样,蕴含着丰富的藻类资源。然而有关这一地区硅藻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分别在2012年7月9月、2013年8月、2015年7月分3次对秦岭中段地区18个区域进行了硅藻植物样品的采集,共采集标本252个。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观察、拍照和鉴定。共发现硅藻门植物176个分类单位,包括135种36变种3变型2未定种,隶属于2纲6目10科31属。Centricae(中心纲)较少,共发现了3个属,Pennatae(羽纹纲)则涵盖了其他的12个属。其中Navicula(舟形藻属)最多,包括18种5变种,共23个单位。在鉴定出的这些硅藻中有5个中国新记录种2新变种,其中Navicula有2种1变种。对石头河的硅藻植物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究。分别在2014年3月、2014年7月、2014年10月和2015年1月分4次采集硅藻植物标本36个。初步探究了硅藻不同季节的种类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在鉴定到的45个分类单位中四个季节共有的有3种1变种,分别是Navicula radiosa、Diatoma hiemale,Synedra ulna和Synedra ulna var.oxyrhynchus。四个季节中优势属均为Navicula,而且此属细胞密度也是最大的。在四个季节中,春季硅藻种类数最多,硅藻密度也最大;秋季种类数最少,硅藻密度也最少。夏季的硅藻种类多于冬季,但是其藻密度小于冬季。

李佳佳[8](2020)在《蟒河自然保护区硅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藻是一类具有硅质化细胞壁、单细胞的真核藻类。单细胞或群居生活,长2μm-500μm。它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底栖硅藻是底栖微藻的优势类群,由于它们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迅速,可以在群落水平上反应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已经成为河流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在生态环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2017年9月、2018年3月以及2018年7月(分别代表秋、春、夏3个季节)对蟒河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进行采集,共采到162余号标本,对采集信息进行了记录。对采集到的硅藻门植物进行观察、鉴定与描述,对硅藻植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Round et al.(1990)的分类系统,对蟒河地区的硅藻进行了分类鉴定,共鉴定出175个分类单位,隶属于3纲11目21科51属,其中新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4个。本文对所观察到的硅藻种类进行了形态描述,并附有光镜照片。2.硅藻的种类丰富。圆筛藻纲(Coscinodiscophyceae)观察到2属4种,隶属于2目2科;脆杆藻纲(Fragilariophycidae)观察到7属17种,隶属于1目1科;硅藻纲(Bacillariophycidae)观察到共42属154种,隶属于8目18科。优势属有:舟形藻属(Navicula)、桥弯藻属(Cymbella)、异极藻属(Gomphonema)各观察到16、15、15个种,占总分类单位的26%。其中23个属只观察到一个种。例如:扇形藻属(Merdion)、曲壳藻属(Achanthes)等。3.蟒河地区硅藻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时间分布特征:反映春、夏、秋3个季节蟒河硅藻群落结构特点。秋季观察到硅藻种类171种,春季观察到158种,夏季观察到145种。春秋季蟒河硅藻的种类及数量高于夏季,这与硅藻的生活习性相对应。不同季节之间优势种及常见种较为相似,通过spss聚类分析及相似性分析发现季节对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不大;(2)空间分布特征:反映底栖型生境、附着型生境和浮游型生境中蟒河硅藻植物的群落结构特点。底栖型生境所采集的标本号共55号,p H 7.72-8.69,水温13.4-24.8℃;附着型生境:主要为水草附着、草叶附着等,采集标本号共100号,p H 7.72-8.69,水温13.4-24.8℃;浮游型生境:主要为湖泊、溪流、河流湿地,所采集标本号共7号,p H 8.28-8.68,水温14.7-21.2℃。3种生境皆以脆杆藻纲为主要类群,其次是杆状藻纲,圆筛藻纲种类最少。通过相似性分析,发现底栖与附着型生境的硅藻群落中度相似,而浮游与底栖及附着型生境的硅藻群落中度不相似。4.本文对蟒河地区的硅藻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计算分析,应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结合蟒河地区硅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对水体进行评价。数据显示蟒河地区的水质已轻度污染,春秋季水质轻度污染,夏季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显示中度污染,其他数据显示为轻度污染。

陈健冰[9](2015)在《三种小环藻的亚显微结构及基因条形码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环藻属(Cyclotella)物种是常见的硅藻,隶属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中心纲(Centriae)、圆筛藻目(Cosconodiscales)、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多数生活在大范围淡水环境条件,少数生活在一些咸水湖或者海洋环境中。由于小环藻种类多,种间形态学差异不足,很难准确鉴定,从而导致小环藻物种在分类地位、种间亲缘关系和属内分类标准等问题的确定上存在很多疑问。本文结合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基因条形码技术,对三种小环藻属物种在亚显微水平上进行形态学分析,确定种间界限;在基因水平上分析其种间、及种内不同地理株系的系统进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DNA条形码在小环藻物种的分类和鉴定研究中的应用。三种小环藻物种的亚显微结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的直径范围在5–45μm,壳面的中央区或多或少有点起伏;壳面中央区不规则地分布着小的二氧化硅颗粒,每5μm有5–8个条纹;在壳面和壳套接合处的非条纹区存在着刺状突起,壳面一般只有一个中央支持突,6–13个壳缘支持突。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的壳面为圆形,几乎平整,直径范围在5–10μm;每一壳面有中央支持突1个和壳缘支持突11–18个。假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pseudostelligera)细胞直径范围在4–10μm,壳面的中央区或多或少有点起伏;壳面中央区分布着小的二氧化硅颗粒,每5μm有15–20个条纹,每个条纹包含两行网纹;壳面不存在中央支持突,每个壳面有6-10个壳缘支持突。每一种小环藻都有单一的唇形突在边缘区向上方向形成一个唇形内裂缝开口。小环藻物种在亚显微水平的共性是:细胞壳面呈圆形,壳面边缘具一个唇形突;存在的差异是:不同物种之间细胞硅质壳面条纹形状和密度不同,中央支持突的存在与否,及不同物种之间数量不同,边缘支持突的位置和数量也不同,壳面中央是否存在硅质颗粒,中央区和边缘区的比例不同。18S和rbc L基因与28S和ITS基因相比,保守位点数目较高,变异位点数目较低。在28S(16.52%)和ITS(16.97%)序列中记录到较高的简约性信息位点,比18S(5.53%)和rbc L(7.25%)高。18S、28S、rbc L和ITS的种间遗传距离(p-distance)分别是0.037、0.134、0.063和0.168,18S和rbc L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相对比较低。28S的D1-D2区域和rbc L基因比18S r DNA和ITS r DNA更适合作为小环藻物种分类和鉴定的分子标记。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隐秘小环藻在梅尼小环藻进化枝以外形成单一的进化支,与梅尼小环藻的形成姐妹分支,这意味着隐秘小环藻株系从遗产学角度是单一物种,与梅尼小环藻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假具星小环藻不具有中央支持突,而且边缘支持突的数量较少。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假具星小环藻与其他小环藻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星盘藻属(Discostella)物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生活在海洋环境的梅尼小环藻直径范围在12–30μm,中央区域几乎平整;壳面边缘区具有相等长度的条纹,每5μm有4–6个条纹,存在刺状突起;每个壳面约有中央支持突2–14个和壳缘支持突16–23个,每一个支持突都围绕着三个围孔。亚显微结构细节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海水的梅尼小环藻比淡水的梅尼小环藻具有更大平均直径,以及更多的中央和边缘支持突和不同的条纹形态,具有非常大的亚显微结构差异;但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来自淡水和海水的梅尼小环藻聚集在同一进化支上,表明来自完全不同盐度环境的梅尼小环藻尽管具有相当不同的亚显微结构特征,但是具有几乎完全一样的基因序列,可能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态表型。采自不同地域的8株梅尼小环藻的28S r DNA和rbc L系统进化与遗传距离。在系统进化分析,28S r DNA系统进化树显示梅尼小环藻进化支分成三个进化分支,rbc L分成四个进化分支,表明不同地理株的梅尼小环藻具有共同的起源,但此后可能由于地理上的隔离而发生了独立的进化。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梅尼小环藻28S r DNA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5.2%,rbc L序列间的遗传距离是0–0.7%,遗传距离结果表明相同地理株间不存在遗传差异或者遗传差异很小,而不同地理株间的梅尼小环藻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李朗[10](2019)在《中国近海典型生物基质上表生硅藻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基质上生活的表生生物(epibiotics)是一重要的生态类群,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中,植表生硅藻(epiphytic diatom)和动表生硅藻(epizoic diatom)是海洋硅藻的重要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两大硅藻类群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生活在海洋桡足类和海龟等动物上的动表生硅藻,在我国海域的分布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收集我国海区常见的桡足类、海龟、蟹类、蛇尾和海藻(包括部分国外的海藻样品)等海洋生物标本,利用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y,L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对这些典型生物基质上的表生硅藻进行了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从我国海区各类典型生物基质样品中共鉴定到表生硅藻135种(含3个变种),隶属于2纲7目16科59属,另外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Mooloolaba海滩采集的马尾藻Sargassum sp.样品中共鉴定到硅藻53种(含6个变种),隶属于2纲6目11科30属。2.从海藻样品中共鉴定到植表生硅藻117种(含7个变种),隶属于2纲7目14科50属,其中菱形藻属Nitzschia Hassall种类最多,共11种;从海洋桡足类上共鉴定到动表生硅藻66种(含2个变种),隶属于2纲6目15科32属,其中菱形藻属种类最多,共10种;从海龟上共鉴定到动表生硅藻20种,隶属于1纲4目5科10属,其中菱形藻属种类最多,共6种;从蟹类和蛇尾上鉴定到的动表生硅藻种类不多,分别有8种和7种。3.在近海水体中,东海及台湾海峡的海洋桡足类动表生硅藻种类最多,共15种(含1个变种),渤海的海洋桡足类动表生硅藻种类最少,仅1种;总体上,中国近海的海洋桡足类动表生硅藻种类少于沿岸及养殖水体。此外,附着有动表生硅藻的海洋桡足类常见于春季、夏初以及冬季,在温度较高的月份则很少观察到动表生硅藻。4.观察到3种专性生活在海洋桡足类上的动表生硅藻:透明伪镰刀藻Pseudofalcula hyalina(Takano)Gomez,Wang&Lin、胡氏原缝藻 Protoraphis hustedtiana Simonsen 和太平洋假带状藻Pseudohimantidium pacificum Hustedt&Krasske。其中,透明伪镰刀藻以胶质板附着在桡足类体表,无特定附生部位;胡氏原缝藻则主要以胶质柄附着在浮游桡足类体表的第三胸节至后体部。动表生硅藻在桡足类体表的附着部位可能与桡足类的生活方式、动表生硅藻的细胞大小和胶质柄(板)的长度有关。5.海龟上的动表生硅藻种类多样性与海龟种类有关,同种海龟上的动表生硅藻种类基本相差不大,但成体龟体表的硅藻种类多于亚成体龟和幼体龟。6.从黄海北部采集的铜藻Sargassum(Turner)Agardh上发现了 1种植表生硅藻新种:假曲膝弯楔藻Rhoicosphenia pseudogenuflexa Li,Gao&Chen,该新种区别于其他硅藻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假隔片(pseudosepta)非常短,喇叭舌(helictoglossae)暴露,壳环带(girdle bands)上的点纹呈圆形,并且与相似种相比,新种的点条纹(striae)密度更大。7.共发现了 6个我国新记录的硅藻属(弯卵藻属Rhoiconeis Grunow、翼生藻属Pteroncola Holmes&Croll、原缝藻属 Protoraphis Simonsen、南云藻属Nagumoea Kociolek&Witkowski、楔隔藻属Gomphoseptatum Medlin 和伪异极藻属Pseudogomphonema Medlin)和28个我国新记录的硅藻种。本论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近海典型生物基质上的生物表生硅藻的种类多样性,包括典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和典型海洋动物上的动表生硅藻,为后续的植表生硅藻和动表生硅藻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研究技术方法,丰富了我国海洋硅藻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新的认识。

二、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硅藻分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硅藻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三江平原湿地硅藻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硅藻概述
        1.1.1 硅藻的形态结构
        1.1.2 硅藻的研究价值及应用
    1.2 硅藻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2.1 硅藻的研究历史概况
        1.2.2 国外硅藻分类学研究进展
        1.2.3 国内硅藻分类学研究进展
    1.3 硅藻分类系统
    1.4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研究概况
        1.4.1 湿地概述
        1.4.2 三江平原湿地概述
        1.4.3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植物的采集和处理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标本采集点的设置
        2.2.2 硅藻标本的采集
        2.2.3 硅藻标本的保存及处理
        2.2.4 硅藻标本的封片制作
        2.2.5 硅藻标本的观察与鉴定
        2.2.6 标本采集信息
    2.3 结果与讨论
第3章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分类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
        3.3.2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植物的种类特征描述
    3.4 小结
第4章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特点
        4.3.2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海南岛淡水硅藻的分类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硅藻植物概述
        1.1.1 硅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术语
        1.1.2 硅藻植物的研究领域及研究价值
    1.2 硅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2.1 国外硅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2.2 国内硅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3 热带淡水硅藻分类学研究
    1.4 海南岛硅藻分类学研究概况
        1.4.1 海南岛概述
        1.4.2 海南岛淡水硅藻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海南岛淡水硅藻植物的采集和处理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标本采集点的设置
        2.2.2 标本的采集
        2.2.3 标本的保存及处理
        2.2.4 硅藻标本的封片制作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标本的准备
        2.2.6 标本的观察与鉴定
        2.2.7 标本的采集信息
    2.3 结果与讨论
第3章 海南岛淡水硅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硅藻植物形态学特征描述
        3.3.1 海南岛淡水硅藻的新种及拟定新种
        3.3.2 海南岛淡水硅藻的形态特征描述
第4章 海南岛淡水硅藻种类组成及生态分布特点
    4.1 海南岛硅藻植物新种的种类特征及生态分布
    4.2 海南岛淡水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特征
    4.3 海南岛淡水硅藻植物的生态分布
    4.4 海南岛淡水硅藻种类组成同其他区系研究的比较
    4.5 海南岛淡水硅藻的种类名录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沿海常见沙生境硅藻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硅藻的结构特征与分类学研究
        1.1.1 硅藻的结构特征
        1.1.2 硅藻壳面结构
        1.1.3 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1.2 沙生境硅藻
        1.2.1 沙生境硅藻的发现
        1.2.2 沙粒附着性硅藻的类型
        1.2.3 沙生境硅藻的研究近况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潮滩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秦皇岛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
        2.2.2 大连金沙滩海滨浴场
        2.2.3 青岛石老人海滩
        2.2.4 舟山朱家尖南沙沙滩
        2.2.5 福州长乐下沙沙滩
        2.2.6 福州平潭龙凤头沙滩
        2.2.7 莆田湄洲岛九宝澜黄金沙滩
        2.2.8 厦门黄厝湾沙滩
        2.2.9 漳州东山岛金銮湾沙滩
        2.2.10 深圳西涌沙滩
        2.2.11 深圳大梅沙沙滩
        2.2.12 海口西秀沙滩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沙粒样品采集
    3.2 样品处理方法
    3.3 样品观察与种类鉴定
    3.4 实验仪器及常用试剂
        3.4.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3.4.2 常用试剂配方
第四章 硅藻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
    4.1 硅藻新种福建蹄状藻
    4.2 沙生环境中的三个海洋硅藻中国新记录种
第五章 中国沿海常见沙生境硅藻分类学研究
    硅藻门
    中心纲
    圆筛藻目
    圆筛藻科
    小环藻属
    圆筛藻属
    海链藻科
    海链藻属
    盒形藻目
    盒形藻科
    盒形藻属
    羽纹纲
    舟形藻目
    舟形藻科
    双壁藻属
    曲解藻属
    福氏藻属
    海氏藻属
    蹄状藻属
    舟形藻属
    鞍眉藻属
    桥弯藻科
    双眉藻属
    等片藻目
    波纹藻科
    微眼藻属
    等片藻科
    脆杆藻属
    拟十字藻属
    微片藻属
    新具槽藻属
    缝舟藻属
    曲壳藻目
    卵形藻科
    偏缝藻属
    鞍形藻属
    卵形藻属
    拟卵形藻属
    盘形藻属
    曲壳藻科
    曲壳藻属
    小碑藻属
    双菱藻目
    菱形藻科
    菱板藻属
    菱形藻属
第六章 中国沿海常见沙生境硅藻生态学研究
    6.1 中国沿海常见沙生境硅藻的种类组成
    6.2 中国沿海常见沙生境硅藻的地理分布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种名索引
附表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致谢
图版说明
图版

(5)大兴安岭沼泽硅藻分类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硅藻简介
    1.2 硅藻的研究概况
        1.2.1 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1.2.2 硅藻的分类系统
        1.2.3 硅藻区系及生物地理学研究
        1.2.4 硅藻的古生物学研究
        1.2.5 硅藻在环境应用方面的研究
    1.3 我国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1.3.1 我国硅藻的分类学研究历史
        1.3.2 我国硅藻的区系分类研究
    1.4 硅藻的分类学研究方法简介
    1.5 大兴安岭沼泽概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3.1 Cyclotella
    3.2 Melosira
    3.3 Aulacoseira
    3.4 Orthoseira
    3.5 Fragilaria
    3.6 Asterionella
    3.7 Staurosirella
    3.8 Staurosira
    3.9 Pseudostaurosira
    3.10 Punctastriata
    3.11 Fragilariforma
    3.12 Martyana
    3.13 Diatoma
    3.14 Hannaea
    3.15 Meridion
    3.16 Ulnaria
    3.17 Opephora
    3.18 Tabellaria
    3.19 Tetracyclus
    3.20 Eunotia
    3.21 Aneumastus
    3.22 Mastogloia
    3.23 Rhoicosphenia
    3.24 Gomphonemopsis
    3.25 Placoneis
    3.26 Cymbella
    3.27 Cymbopleura
    3.28 Encyonopsis
    3.29 Encyonema
    3.30 Gomphonema
    3.31 Gomphoneis
    3.32 Didymosphenia
    3.33 Reimeria
    3.34 Achnanthes
    3.35 Cocconeis
    3.36 Achnanthidium
    3.37 Karayevia
    3.38 Lemnicola
    3.39 Planothidium
    3.40 Psammothidium
    3.41 Cavinula
    3.42 Diadesmis
    3.43 Luticola
    3.44 Amphipleura
    3.45 Frustulia
    3.46 Brachysira
    3.47 Neidium
    3.48 Sellaphora
    3.49 Pinnularia
    3.50 Caloneis
    3.51 Diploneis
    3.52 Navicula
    3.53 Naviculadicta
    3.54 Hippodonta
    3.55 Geissleira
    3.56 Neidiopsis
    3.57 Decussata
    3.58 Microcostatus
    3.59 Boreozonacola
    3.60 Chamaepinnularia
    3.61 Gyrosigma
    3.62 Stauroneis
    3.63 Craticula
    3.64 Amphora
    3.65 Hantzschia
    3.66 Tryblionella
    3.67 Nitzschia
    3.68 Denticula
    3.69 Epithemia
    3.70 Rhopalodia
    3.71 Entomoneis
    3.72 Stenopterobia
    3.73 Surirella
    3.74 Cymatopleura
4 新使用的属名及特征描述
5 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的新种
6 大兴安岭硅藻的两种多态性现象的研究
    6.1 Meridion circulare(Greville)Agardh生殖过程中的新形态
    6.2 Gomphonema的异面性细胞
7 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的生态学研究
    7.1 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的种类组成
    7.2 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的生态分布
        7.2.1 生态分布
        7.2.2 种类与pH之间的关系
    7.3 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及着作
会议摘要
致谢

(6)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自动化硅藻检验的法医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化硅藻检验的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人工智能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人工智能硅藻检验系统进行溺水地点推断的探索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法医学硅藻检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秦岭中段硅藻分类学研究及石头河硅藻季节性变化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硅藻简介
    1.2 硅藻分类学的研究概述
    1.3 硅藻的分类系统
    1.4 秦岭中段地区自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器材及试剂
    2.2 采样点介绍
    2.3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方法
    2.4 样品的显微镜观察及拍照
    2.5 样品的鉴定及描述
第三章 秦岭中段地区硅藻的分类
    3.1 直链藻属
    3.2 沟链藻属
    3.3 海链藻属
    3.4 小环藻属
    3.5 四环藻属
    3.6 等片藻属
    3.7 脆杆藻属
    3.8 针杆藻属
    3.9 短缝藻属
    3.10 布纹藻属
    3.11 美壁藻属
    3.12 长篦藻属
    3.13 双壁藻属
    3.14 辐节藻属
    3.15 羽纹藻属
    3.16 舟形藻属
    3.17 内丝藻属
    3.18 拟内丝藻属
    3.19 桥弯藻属
    3.20 双眉藻属
    3.21 优美藻属
    3.22 瑞氏藻属
    3.23 弯肋藻属
    3.24 异极藻属
    3.25 卵形藻属
    3.26 曲壳藻属
    3.27 窗纹藻属
    3.28 菱形藻属
    3.29 菱板藻属
    3.30 波缘藻属
    3.31 双菱藻属
第四章 石头河硅藻季节性变化规律
    4.1 石头河不同季节优势种确定及硅藻种类分布
    4.2 石头河硅藻季节性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8)蟒河自然保护区硅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硅藻植物概述
        1.1.1 硅藻的细胞结构
        1.1.2 硅藻的分类系统
        1.1.3 硅藻在水体环境评价中的作用
    1.2 我国蟒河地区硅藻分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标本制片及观察
    2.3 水质评价及硅藻群落结构关系分析方法
第三章 蟒河自然保护区的硅藻分类研究结果
    3.1 海链藻目 THALASSIOSIROPHYCIDAE Glezer & Makarova 1986
    3.2 直链藻目 MELOSIRALES Crawford 1990
    3.3 脆杆藻目 FRAGILARIALES Silva 1962
    3.4 短缝藻目 EUNOTIALES Silva 1962
    3.5 曲壳藻目 ACHNANTHALES Silva 1962
    3.6 海螺藻目 THALASSIOPHYSALES D. G. Mann
    3.7 桥弯藻目 CYMBELLALES D. G. Mann
    3.8 胸隔藻目 MASTOGLOLALES D.G.Mann
    3.9 舟形藻目 NAVICULALES Bessey 1907
    3.10 杆状藻目 BACILLARIALES Hendy 1937
    3.11 双菱藻目 SURIRELLALES D. G. Mann
    3.12 蟒河自然保护区的硅藻新种
第四章 蟒河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评价
    4.1 蟒河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
    4.2 蟒河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的群落类型
        4.2.1 时间群落结构
        4.2.2 空间群落结构
    4.3 蟒河自然保护区水质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三种小环藻的亚显微结构及基因条形码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硅藻概述及分类研究的重要性
        1.1.1 硅藻的概述
        1.1.2 分类研究的重要性
    1.2 硅藻分类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分类方法的演变
        1.2.2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硅藻分类中的应用
        1.2.3 基因条形码在硅藻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1.3 小环藻属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用和分类研究现状
        1.3.1 小环藻属物种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1.3.2 小环藻属物种的分类研究现状
    1.4 与本文研究所提及的相关概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实验的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藻种的来源
        2.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2.1.3 主要培养基及配方
        2.1.4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藻种培养
        2.2.2 电镜样品制备及拍照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及纯化
        2.2.5 基因克隆
        2.2.6 测序
        2.2.7 系统发育分析
3 结果
    3.1 小环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研究
    3.2 小环藻 18S, 28S, ITS r DNA和rbc L四基因的特点比较
    3.3 小环藻基于 18S, 28S, ITS r DNA和rbc L基因的系统学分析
        3.3.1 小环藻属基于 18S, 28S, ITS r DNA和rbc L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3.3.2 小环藻间基于 18S, 28S, ITS r DNA和rbc L基因的同源性和遗传距离
    3.4 生活在海水环境中的梅尼小环藻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基因特点
        3.4.1 生活在海水环境中的梅尼小环藻的亚显微结构分析
        3.4.2 生活在海水环境中的梅尼小环藻的基因特点分析
    3.5 不同地理区域梅尼小环藻的基因序列(28S r DNA、rbc L)分析
        3.5.1 梅尼小环藻 28S r DNA和rbc L系统发育分析
        3.5.2 梅尼小环藻 28S r DNA和rbc L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
4 讨论
    4.1 小环藻的亚显微结构研究
    4.2 小环藻基因条形码应用的探讨与筛选
    4.3 小环藻属物种基于基因序列的系统学研究
    4.4 分别生活在淡水环境和海水环境的梅尼小环藻研究
    4.5 来源于不同地理区域梅尼小环藻的遗传差异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中国近海典型生物基质上表生硅藻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硅藻的形态学与分类学研究
        1.1.1 硅藻的一般形态
        1.1.2 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1.2 植表生硅藻和动表生硅藻
        1.2.1 植表生硅藻的研究概况
        1.2.2 动表生硅藻的研究概况
    1.3 我国植表生硅藻和动表生硅藻的研究进展
        1.3.1 我国植表生硅藻的研究进展
        1.3.2 我国动表生硅藻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海藻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1 海藻样品的采集
        2.2.2 海藻上植表生硅藻的分离与收集
    2.3 海洋桡足类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2.3.1 海洋桡足类历史样品的收集与观察
        2.3.2 海洋桡足类样品的采集
        2.3.3 海洋桡足类上动表生硅藻的分离与收集
    2.4 海龟上动表生硅藻的收集
    2.5 蟹和蛇尾上动表生硅藻的收集
    2.6 硅藻样品的酸化与处理
        2.6.1 硅藻样品的酸化
        2.6.2 永久玻片标本及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第3章 海洋典型生物基质上表生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中心纲 Centricae Schutt 1896
    盘状硅藻目 Discoidales Schutt 1896
    圆筛藻科 Coscinodiscaeae Schroder 1911
        辐裥藻属 Actinoptychus Ehrenberg 1843
        小环藻属 Genus Cyclotella Kiitzing 1834
        小盘藻属 Genus Minidiscus Hasle 1973
    直链藻科 Melosiraceae Schroder 1911
        柄链藻属 Podosira Ehrenberg 1840
    海链藻科 Thalassiosiraceae Lebour 1930
        海链藻属 Thalassiosira Cleve 1873
    舟辐硅藻目 Ordcr Rutilarialcs
    舟辐硅藻科 Family Rutilariaceae De Toni 1894
        井字藻属 Genus Eunotogramma Weisse 1854
    三角藻目 Order Triceratiales Round & Crawford 1990
    齿状藻科 Family Odontellaceae Sims,Williams & Ashworth 2018
        齿状藻属 Genus Odontella Agardh 1832
    帕拉藻目 Order Paraliales Crawford 1990
    帕拉藻科 Family Paraliaceae Crawford 1988
        帕拉藻属 Genus Paralia Heiberg 1863
    羽纹纲 Class Pennatae Schtitt 1896
    舟形藻目 Order Naviculales Bessey 1907
    舟形藻科 Family Naviculaceae Kiitzing 1844
        伯克力藻属 Genus Berkeleya Greville1827
        双壁藻属 Genus Diploneis Ehrenberg 1844
        曲解藻属 Genus Fallacia Stickle & Mann 1990
        福氏藻属Genus Fogedia Witkowski, Lange-Bertalot & Metzeltin 1997
        海氏藻属 Genus Haslea Simonsen 1974
        胸隔藻属 Genus Mastogloia Thwaites 1856
        舟形藻属 Genus Navicula Bory 1822
        号角藻属Genus Olifantiella Riaux-Gobin & Compere 2009
        书形藻属 Genus Parlibellus Cox 1988
        斜纹藻属Genus Pleurosigma Smith1852
        普氏藻属 Genus Proschkinia Karayeva 1978
        弯卵藻晨 Genus Rhoikoneis Grunow 1863 (新记录属)
        半舟藻属 Genus Seminavis Mann 1990
        辐节藻属 GenusEhrenberg 1843
        粗纹藻属 Genus Trachyneis Cleve 1894
    桥弯藻科 Family Cymbellaceae Greville 1833
        双眉藻属 Genus Amphora Ehrenberg ex Kiitzing 1844
        海生双眉藻属 Genus Halamphora (Cleve) Levkov 2009
    弯楔藻科 Family Rhoicospheniaceae Chen & Zhu 1983
        弯楔藻属 Genus Rhoicosphenia Grunow 1860
    等片藻目 Order Diatomales Bory 1824
    波纹藻科 Family Cymatosiraceae Hasle, von Stosch & Syvertsen 1983
        梯楔藻属Genus Climacosphenia Ehrenberg 1841
        拟斜斑藻属 Genus Plagiogrammopsis Hasle, Stosch & Syvertsen 1983
    等片藻科 Family Diatomaceae MiiHer 1824
        阿狄藻属 Genus Ardissonea De Notaris 1870
        圆蕊藻属 Genus Cyclophora Castracane 1878
        具槽藻属 Genus Delphineis Andrews 1977
        镰刀藻属 Genus Falcula Voigt 1960
        伪镰刀藻属 Genus Pseudofalcula Gomez, Wang & Lin 2018
        斑条藻属 Genus Grammatophora Ehrenberg 1840
        透明藻属 Genus Hyalosira Kutzing 1844
        明针杆藻属 Genus Hyalosynedra Williams & Round 1986
        楔形藻属 Genus Licmophora Agardh 1827
        新针杆藻属 Genus Neosynedra Williams & Round 1986
        奇异藻属 Genus Perissonoe Andrews & Stoelzel 1984
        翼生藻属 Genus Pteroncola Holmes & Croll 1984 (新记录属)
        杆线藻属Genus Rhabdonema Kutzing 1844
        平片藻属 Genus Tabularia (Kutzing) Williams & Round 1986
        膨杆藻属 Genus Toxarium Bailey 1854
    原缝藻科 Family Protoraphidaceae Simonsen 1970
        原缝藻属 GenusiV0toray7MsSimonsenl97O (新记录属)
        假带状藻羼 Genus Pseudohimantidium Hustedt & Krasske 1941
    曲壳藻目 Order Achnanthales Sliva 1962
    卵形藻科 Family Cocconeidaceae Kiitzing 1844
        拟卵形藻属 Genus Cocconeiopsis Witkowski, Lange-Bertalot & Metzeltin 2000
        卵形藻属 GenusEhrenberg I836
        沙卵藻属 Genus Psammococconeis Garcia 2001
    曲壳藻科 Family Achnanthaceae Kiitzing I844
        曲壳藻属 Genus Achnanthes Bory 1822
        星形藻属 Genus Astartiella Witkowski, Lange-Bertalot & Metzeltin 1998
        卡氏藻属 Genus Karayevia Round&Bukhtiyarova ex Round 1998
        小碑藻属 Genus Planothidium Round&Bukhtiyarova 1996
    双菱藻目 Order Surirellales Mann 1990
    窗纹藻科Family Epithemiaceae Karsten 1928
        细齿藻属 Genus Denticula Kutzing 1844
    菱形藻科 Family Nitzschiaceae Schroder 1911
        棍形藻属 Genus Bacillaria Gmelin 1791
        弯菱藻属 Genus Cymbellonitzschia Hustedt 1924
        楔菱藻属 Genus Gomphonitzschia Grunow 1868
        南云藻属 Genus Nagumoea Kociolek & Witkowski 2011(新纪录属)
        菱形藻属 Genus Nitzschia Hassall 1845
        沙网藻属 Genus Psammodictyon Mann 1990
        盘杆藻属 Genus Tryblionella Smith 1853
    双菱藻科 Family Surirellaceae Kiitzing 1844
        双菱藻属 Genus Surirella Turpin 1828
    未鉴定种类
第4章 我国海洋异极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4.1 海洋异极硅藻的分类学与种类描述
        拟异极藻属Genus Gomphonemopsis Medlin 1986
        楔隔藻属 Genus Gomphoseptatum Medlin 1986(新纪录属)
        伪异极藻属 Genus Pseudogomphonema Medlin 1986(新记录属〉
    4.2 讨论
第5章 生活在铜藻上的植表生硅藻新种
    假曲膝弯楔藻 Rhoicosphenia pseudogenuflexa Li,Gao & Chen Chen, sp. nov.(图版63/A-K,图版 64/A-E,图版 65/A-D,图版 66/A-D,图版 67/A-D)
第6章 海洋典型生物基质上表生硅藻的生态学研究
    6.1 海藻上植表生硅藻的群落结构特征
    6.2 海洋桡足类上动表生硅藻的生态学研究
        6.2.1 海洋桡足类上动表生桂藻的群落结构特征
        6.2.2 海洋桡足类上动表生硅藻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
        6.2.3 海洋桡足类上动表生硅藻的季节变化
        6.2.4 动表生硅藻在海洋桡足类上的附生模式
    6.3 海龟上动表生硅藻的群落结构特征
    6.4 蟹和蛇尾上动表生硅藻的群落结构特征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本研究中在不同生物基础上表的硅藻种类
图版
傅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航次概况
致谢

四、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硅藻分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硅藻分类研究[J]. 齐雨藻,张子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7(04)
  • [2]三江平原湿地硅藻分类研究[D]. 孔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海南岛淡水硅藻的分类学初步研究[D]. 张梵.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国沿海常见沙生境硅藻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D]. 赵龙. 厦门大学, 2016(05)
  • [5]大兴安岭沼泽硅藻分类生态研究[D]. 刘妍. 浙江大学, 2010(08)
  • [6]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自动化硅藻检验的法医学应用研究[D]. 周圆圆.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秦岭中段硅藻分类学研究及石头河硅藻季节性变化规律初探[D]. 肖婉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8]蟒河自然保护区硅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D]. 李佳佳. 山西大学, 2020(01)
  • [9]三种小环藻的亚显微结构及基因条形码的应用研究[D]. 陈健冰. 广东海洋大学, 2015(02)
  • [10]中国近海典型生物基质上表生硅藻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D]. 李朗. 厦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硅藻进行分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