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福,王忠远[1](2014)在《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文中认为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辉映。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治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治家的领导力和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没有杰出政治家的国家,难以有声有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大政治家的大国,难以在全球出类拔萃。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
陆浩[2](2017)在《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强军兴军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强军实践的决策部署,形成了科学系统、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军事理论体系。习近平军事思想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军事篇”,深刻回答了在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和力量支撑的问题。因此,对习近平军事思想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深刻内涵和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其理论特征和时代意义,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来指导当前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本文尝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习近平军事思想展开研究,一方面,将其放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这两大经典理论体系中,揭示其与这两大经典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有机联系,发掘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理论继承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将其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把握强军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阐明习近平军事思想对引领强军实践、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导价值。这样就以习近平军事思想为纽带,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实践这两个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对概念联系起来,为新时期党的军事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脚。本文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在深刻把握中国梦与强军梦关系的基础上,理清了治国理政中“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与以强军目标为引领的强军兴军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习近平军事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组成部分。此外,明确了强军目标、强军实践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全面建设思路三者之间本质联系,以此为基础梳理了习近平军事思想的基本框架。同时,注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军事战略的角度阐述习近平军事思想的哲学思维和军事思维,揭示其理论上的科学性、战略性和思想上的民族性和创造性。本文尝试对习近平军事思想的思想内涵、理论特征和时代价值作一个宏观的梳理和研究,提供一个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军事思想基本内涵和理论特征的框架,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军事思想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实践指导意义提供一个观察和研究视角。
涂春雷[3](2020)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发展态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党情、军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强军思想紧扣“强军”这一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科学地提出了一系列涵盖战争指导、建军治军和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决策部署,涉及政治、党建、作风、后勤、人才、装备、作战、训练等内容,军队形成了从建设到指挥到管理再到监督的链路,深刻阐释了在新时代怎样建设现代化军事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力量支撑。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研究,尚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研究的聚焦点主要在关于习近平强军兴军的系列讲话或重大战略部署的论述方面,研究视角有待拓展与创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我党历代领导人强军理论为基本依据,以2012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和军队的系列讲话为线索,以军内外各大媒体出版和发表的有关强军兴军的着作、论文等研究成果为参考,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争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呈现。本研究抓住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新变化、新内容、新形式和新特点,以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为研究重点,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结合其具体的实践,按照思想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的内在逻辑,将论文分为五部分撰写,绪论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总结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渊源,第三部分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1)新时代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使命目标;(2)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核心要义;(3)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方法策略。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逻辑递进、思想演进的过程。第四部分对习近平强军思想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做了研究分析。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渊源、主要内容、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做了全面性的梳理和研究,构建了一个学习和把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容框架,为深入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力量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改革创新、实现强军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实践意义,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思路和研究视角。
石健[4](2019)在《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国防建设作出了深邃思考和战略谋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领导和推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丰富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是指导新形势下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现阶段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创和平与发展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略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详细地梳理学者对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基本概念的界定,并提出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背景进行简述,主要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理论背景包括: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现实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加速演变、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第三部分:探寻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即实现现代化,这是新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基本原则,即坚持全民国防战略,坚持独立自主,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第四部分:探讨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方略。国防建设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着力实现新时代党的强军目标、坚持四位一体的强军战略;以军民融合发展为路径,不断扩宽军民融合发展深度、深化重要领域军民融合、拓宽军民融合发展路径;以国防文化建设为根基,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夯实思想根基,即文化武器与文化国防、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创建立体国际传播机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第五部分:分析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价值。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延续和发展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是新时期我国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为我国国防建设明确了主题、确立了方法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茹怡[5](2016)在《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治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外治军经验表明,军事法治是增强国家军事实力的普遍规律。但法的质量与品格难以摆脱时代烙印,其固有的滞后性无法克服,机械的依法而治会陷于形式主义,忽视法治精神的实质,因此法治本身也要经历一个现代化过程,军事法治亦然。军事法治现代化就是指在从传统军事人治治理模式向现代军事法治治理模式转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改革治军理论和实践,以期克服时代限制,与不断变化的现代军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实现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飞跃,从依法而治向良法善治的飞跃。中国早期对军事法治现代化的数次探索,都因未能认识到现代军事发展规律必须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而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人民军队后,在长期领导人民军队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立足我国国情、军情,推进符合中国实际、适应中国特殊性的军事法治现代化,才能确保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和高度集中统一,建设强大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从而在世界军事现代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军事法治现代化注重汲取传统军事法治精华和积极借鉴外军有益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核心的鲜明特色,在制度方面,在军事领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目标方面,始终坚持以提升战斗力为基准目标;在途径方面,遵循现代军事发展规律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等特色。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内涵丰富,涵盖治军理念、治军理论、军事制度和法律意识四个方面的现代化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是中国军事法治建设的总目标,这就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完整的现代军事法治体系应由四个部分构成:完备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军事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军事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军事法治保障体系。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的目标要求是形成系统完备、严密高效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军事法治实施体系、军事法治监督体系和军事法治保障体系。然而,当前,受我国军事法治现代化水平与现代军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这个基本矛盾的制约,我国的军事法治现代化面临着重人治而轻法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军事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军事执法不够严格;官兵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法律信仰;军队法治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军事法治监督力度不够,腐败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军事法律服务保障不足;高素质军事法律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规制度的现代化。加强军事法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抓好重点领域军事法规制度建设,改进军事立法工作机制,完善军事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备案制度。二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实施的现代化。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的良好局面。三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律监督的现代化。严格党内监督,改进层级监督,强化专门监督,拓宽群众监督,畅通社会监督,使军事权力在全方位立体化监督体系中阳光运行。四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保障的现代化。创新发展军事法治理论,造就高素质军事法律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法治文化。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既要在现代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指导下实现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质"的飞跃,又要注重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形"的建设,形神兼备,互相促进,为提高中国军事实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
邵送兵[6](2015)在《论习近平强军思想》文中研究表明完成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华儿女近百年的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后提出“中国梦”,进一步明确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具体到军队来说,中国梦就是强军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强大军队作基础。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革命战争到国家建设,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军队80多年的建设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最好证明。习近平在对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当下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实际,提出了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核心的强军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军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为国防和军队新时期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维度进行了论述。首先提出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目标昭示方向、凝聚力量,强军目标从宏观上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挑战,习近平以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为基点积极推进军事改革,通过反腐倡廉净化军队环境,培育战斗精神,为确保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硬件和软件保障。本文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主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明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来源。其次,对习近平强军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梳理总结。其次,对习近平强军思想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阐释,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从中国共产党建军思想的体系性方面论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难点、重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进行总结对比,总结梳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来源。第三部分从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国家发展需要、中国梦实际需求和军队发展现状四个方面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背景进行总结。从国内、国际形势,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经济发展与军队建设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从强军目标、强军之要、军事改革、反腐倡廉四个方面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这个核心,从思想、体制、装备等方面进行梳理。第五部分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进行论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强军思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改革和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章我通过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杨昌斌[7](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张远军[8](2015)在《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国防工业是国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国防工业的科技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成为国防经济学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国防工业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物质技术基础,更是推进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保障。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是国防工业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资源”,其配置结构的好坏、配置效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国防工业的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建设,影响到我国国防工业的转型升级,更是影响到我国战斗力生成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论文综合运用了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工具,坚持历史与现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沿着概念界定、理论支撑、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思路进行论文撰写。首先,论文在科学界定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主要分类、要素构成与基本属性的基础上,运用历史与现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梳理分析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历史轨迹与现实状况,认为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还存在着“资源有限性约束较强”、“交易费用较高”、“适应性效率较低”、“规模效益不高”、“军民分割问题突出”和“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度较小”等主要问题。其次,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来设计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配置目标,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呈现的主要特点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围绕“谁来配置”和“怎样配置”的思路,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及主要配置方式。同时,在学习借鉴一般科技资源配置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特有属性,试图归纳出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一般要求。第三,运用制度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工具,深入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科技进步、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机理。通过分析国防科技进步的特殊性,构建了测算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对国防科技进步贡献度的测算理论模型,并从理论上解释了国防工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防科技进步的作用机理。同时,在界定国防工业转型升级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影响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与机理。第四,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深刻分析影响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类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航空航天工业部门为例,运用DEA分析工具来构建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从国内、区域、省域等不同层次进行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研究得出配置效率虽然“明显改善”,但是依旧存在“区域失衡现象突出”、“配置规模与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和“阶段性特征显着”等问题的效率评价结果。最后,根据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认为实现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遵循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着眼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背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始终坚持市场在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战略补充作用,努力推进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军民一体化配置。
白松宸[9](2020)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强军思想,正确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由大向强发展关键阶段条件下如何积极推进强军思想,保证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于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将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作为新时代新阶段的改革目标,为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是党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把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写入党章,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现实和未来的重大贡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本文在第一章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对文章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进行研究。第二章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条件入手,包括形成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第三章分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强军目标、强军旗帜和备战打仗分别入手进行研究分析。第四章从当前与未来、理论与实践、富国与强军的角度对习近平强军思想具有的鲜明特点进行解析。第五章从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思想和强军兴军的行动纲领入手分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研究分析,对新时代推进强军事业的科学指南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丰富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
王柏松[10](2013)在《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动,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威胁国家安全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与此相适应,中国对安全威胁来源、安全内涵、安全主体、安全维护手段、安全理想追求等问题做了新的回答和阐述。以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就是对这些新的安全威胁最新阐释的思想结晶。中国新安全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意蕴,不仅继承了建国以来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思想,而且也吸收了国际流行的“新安全观”的合理内核,是维护中国自身、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的重要安全指导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国新安全观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合作的成功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安全观在中亚和东盟的安全实践充分证实,大小国家间可以在国家间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动区域合作,以实现共荣共存与共同安全的目标。由此,中国新安全观也极具重要的实践价值。新世纪初,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新安全观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新安全观对实现理想安全追求的最新升华。二者是实现持久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新安全观是国家安全观的具体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缺乏可操作性。为弥补其不足,需要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筹划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动态性的国家安全战略,并根据国内外安全形势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以对国家安全起到更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新安全观指导下,并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战略文化及其社会制度等方面基础上,中国选择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之路,和平发展由此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国家安全相关理论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两代领导集体的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历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采取将政治学、军事战略学、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共党史等多学科视域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新安全观的确立、实践、追求及其指导下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新安全观的发展及其和平发展安全战略的完善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建议性思考。本文包括引言和六章正文内容。引言是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正文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框架:对安全、国家安全及其安全战略相关概念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比较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经典安全范式,为中国新安全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历程。笔者以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及其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进行了梳理分析。尽管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形成系统的国家安全观的专门论述,但是他们关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政治思想至今仍有宝贵的理论价值,是中国新安全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着重分析了中国新安全观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核心内涵、理论意蕴以及理论创新价值。与国际流行的“新安全观”比较,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安全观是实现国家间“相互安全”、“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为目标的新时期国际关系安全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当前解决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而形成的有效可行的安全新理论。第四章应用具体案例分析了中国新安全观的实践过程。中国新安全观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合作的发展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起来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地区多边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路径和面临的机遇也进行了探讨。第五章着重对中国新安全观关于实现理想安全目标追求进行了中国式的探索。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安全观的深化与升华,符合人类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需要。笔者主要侧重于对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及其对和谐世界建设面临的挑战探索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分析与思考。第六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中国新安全观是具体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了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在其指导下制定可行的具有动态性的国家安全战略。笔者沿着这个逻辑思路,对世界强国崛起的启示价值进行深刻总结,从国家安全战略整体构建的视角论述了和平发展作为当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必然性,并针对中国外部安全面临的挑战实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考。
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时代的特点与挑战 |
(一)习近平时代的涵义与特点 |
1、习近平时代的内涵和方位 |
2、习近平时代,站在经济总量“亚军国家”起点上 |
3、习近平时代,创造中国共产党第四个奇迹 |
4、习近平时代,打造“新中国3.0” |
5、习近平时代,奋斗“社会主义7.0” |
(二)习近平时代面对的矛盾和挑战 |
1、习近平论挑战 |
2、六大矛盾 |
①生态矛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
②贫富矛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
③官民矛盾———如何防止“权力”与“权利”对立 |
④人口矛盾———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⑤观念矛盾———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
⑥中美矛盾———世界只能有一个冠军 |
3、应对挑战———习近平治国大思维 |
(三)习近平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三份考卷 |
1、习近平论“赶考” |
2、中国共产党的三场考试 |
3、向历史交出第三份合格答卷 |
(四)习近平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4、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
5、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 |
6、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品格特色 |
二、习近平的兴国目标和战略 |
(一)中国梦凝聚中国志———建设“复兴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志” |
2、习近平点燃中国梦火炬 |
3、中国梦170年漫漫征程 |
4、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
①中国梦是一个“和谐世界梦” |
②中国梦是一个“腾飞兴国梦” |
③中国梦是一个“拼搏强军梦” |
④中国梦是一个“和平统一梦” |
⑤中国梦是一个“生态文明梦” |
⑥中国梦是13亿人民的“幸福人生梦” |
5、中国梦进入“战略冲刺期” |
(二)矢志不移中国道路———建设“特色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路” |
2、老路、邪路、特色路,只有特色之路是坦途 |
3、“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
4、从“结合论”、“特色论”到“鞋子论” |
5、“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
6、“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
(三)强军方能卫国———建设“强大中国” |
1、中国梦与“强军梦” |
2、中国必须强军的七个理由 |
3、推进“强军梦”为什么要“只争朝夕” |
①中美进入“战略决赛期”,军事博弈凸现 |
②美国“军事遏制”导致中国“军事危机” |
4、中国需要一支“大海军” |
①以海制华———美国遏制中国的主战场在海洋 |
②建设海洋强国———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
③中国海军梦———战略价值是什么 |
5、“强军梦”在随时准备打仗中推进 |
①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②实现“强军梦”———必须克服“和平病” |
③从人民战争到人民国防———“强军”不能只靠军人 |
6、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
7、“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
8、军事领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 |
9、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三个原则 |
(四)创新外交战略———建设“和平中国” |
1、中国梦与“和平梦” |
2、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 |
3、坚持一个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
4、倡导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关系创新 |
5、实行“三个着力”———推进周边外交创新 |
①中国周边外交整体形势和基本方针 |
②落实“三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周边外交 |
6、提高国际话语权———推进软实力建设创新 |
(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安全中国” |
1、中国梦与“安全梦” |
2、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四大创新 |
3、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创新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
4、从传统安全到总体安全,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
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规定了国家安全的本质 |
6、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抓住了国家安全的核心 |
7、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突出了国家安全的重点 |
8、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筑牢国家安全的支撑 |
9、以促进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依托,打造命运共同体 |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
1、中国梦与“法治梦” |
2、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3、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
4、“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 |
(七)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魂” |
2、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 |
3、弘扬“聚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
4、培育“真善美”的中国道德 |
(八)兴国必先兴风———建设“正气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风” |
2、神州大地起新风 |
①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 |
②习近平说:改进工作作风“从我本人做起” |
③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作风大建设 |
3、天下兴亡看风气 |
①秦王朝、罗马帝国“作风亡国”的教训 |
②餐桌上判断共产党能赢国民党 |
③习近平会见卡斯特罗,为什么只能去6个人 |
4、如果我们脱离群众,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
①群众路线,是执政党的“生命线” |
②联系群众,要体现在高级领导干部的衣食住行中 |
③联系群众,要跟群众“零距离接触” |
④联系群众,要特别注意联系贫困群众 |
5、向“四风”宣战,防止更多干部走上刑场 |
6、“四风”不除,“霸王别姬” |
(九)治国重在治官———建设“廉洁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官” |
2、习近平论“反腐败” |
3、监督一把手,抓好身边人员和亲属 |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5、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
6、破除“官本位”思想 |
7、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
(十)涉险滩勇往直前———建设“改革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力” |
2、明确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
3、增强一个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4、制定一个纲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5、确立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6、坚持一个原则———决不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 |
7、突出一个核心———解决“官场”与“市场”的关系 |
8、实施一个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9、实现一个飞跃———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规律 |
(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效益中国” |
1、中国梦与“经济梦” |
2、“经济梦”为中国梦奠基,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 |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
4、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让“三个1亿人”市民化 |
①“第一个1亿人”问题———让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②“第二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得到改造 |
③“第三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 |
5、靠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
6、“三农”为重中之重,“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
7、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8、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十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
1、中国梦与“生态梦” |
2、两座山、三阶段———中国“生态辩证法” |
3、树立生态文明四个新理念 |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
②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任务 |
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民生、赢得民心的基础工程 |
④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
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布局 |
6、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
7、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
8、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
(十三)为政要在尚贤———建设“人才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才” |
2、怎样才是好干部———“看人”五条标准 |
3、怎样成长为好干部———“育人”需两靠 |
4、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人”要知人善任 |
5、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选票”如何有助“选优” |
6、干部工作公开———“公开”如何实现“公正” |
7、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如何防止片面性 |
8、怎样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模范部门 |
(十四)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建设“话语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声” |
2、经济中心工作不动摇,意识形态不放松 |
3、用远大理想牵引现实目标 |
4、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
①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 |
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党性 |
③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人民性 |
④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工作 |
5、正面宣传主旋律,舆论斗争敢亮剑 |
①如何做到正面宣传为主 |
②舆论斗争要敢于亮剑 |
③网络战场要顶得住、打得赢 |
④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
6、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改革创新 |
①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
②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
③研究西方宣传的战略战术 |
7、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特色 |
①阐释中国特色的宣传,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
②宣传和报道世界,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 |
③精心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
8、全党动手,部门负责,形成合力 |
①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强起来 |
②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
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得斗争 |
(十五)大兴学习之风———建设“读书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书” |
2、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 |
①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
②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
③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④解决好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读好书,领导干部要读好三个方面的书 |
4、善读书,读书的三种境界和三种方法 |
5、把握“三大规律”,坚持“三个出发” |
①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②坚持“三个出发”的方法论 |
6、发扬共产党人的“读书传统” |
三、习近平领袖魅力的经典元素 |
(一)不能发财———习近平的“从政观” |
1、“不能发财”———共产党人的从政法则 |
2、习近平跨入政界之前,为自己制定三大纪律 |
3、做官先做人,珍惜在位时 |
4、当官发财,就会自己把自己打倒 |
5、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 |
(二)勇于担当———习近平的“使命观” |
1、担当精神,就是“守土有责”的使命意识 |
2、担当精神,就是奋斗历程中的“接力赛”精神 |
3、担当精神,就是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勇气 |
4、习近平对党、国家、军队的担当 |
5、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 |
6、如何解决“只想当官、不想担当”的问题 |
(三)情系人民———习近平的“人民观” |
1、心无百姓莫为“官”,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
2、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
3、各级干部不能眼睛总是向上 |
4、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
5、政声人去后,为民长远谋。 |
(四)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信仰观” |
1、共产党人的最大优势是信仰 |
2、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
3、“信念是本,作风是形” |
4、增强“三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
5、向仁人志士学习,追求高尚人生 |
(五)登高望远———习近平的“天下观” |
1、登泰山而小天下———放眼全局谋大事 |
2、观历史潮流———看清“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
3、观世界格局———国际体系出现前所未有“大变局” |
4、观亚太博弈———经略周边地缘格局 |
5、观中国大势———把握“三个前所未有” |
6、观政治变局———警惕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吃败仗 |
(六)继往开来———习近平的“历史观” |
1、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基 |
2、5000年中华民族“沧桑史观” |
3、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观” |
4、170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观” |
5、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观” |
6、60年新中国“兴国史观” |
7、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伟人史观” |
(七)底线思维———习近平的“忧患观” |
1、“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的涵义 |
2、忧国———防止中国民族复兴前程被破坏 |
3、忧党———防止党的执政地位被动摇 |
4、忧业———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被打断 |
5、忧军———如何把我们这支军队继续带好 |
①军委主席责任重大,“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②坚持“军魂”,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 |
③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
④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 |
⑤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⑥能打仗、打胜仗首先是对军委的要求 |
⑦加强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和筹划 |
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
⑨吃鸡蛋和投手榴弹的辩证法 |
⑩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
(八)实干兴邦———习近平的“实践观” |
1、立根原在实践中,能接地气有定力 |
2、调查研究是实践的起点,坚持三个“跑遍” |
3、实践重在实干,实践难在落实 |
4、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
5、“功成不必在我”,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
(九)敢于亮剑———习近平的“英雄观” |
1、反腐肃贪敢于亮剑———在全球“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 |
2、反恐维稳敢于亮剑———坚决打击分裂恐怖势力 |
3、军事斗争敢于亮剑———能战方能止战 |
4、深化改革敢于亮剑———“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
5、舆论斗争敢于亮剑———打好宣传思想战线主动仗 |
6、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
(十)以身作则———习近平的“表率观” |
1、打铁还需自身硬 |
2、对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
3、全军官兵看军委,军委要给全军做表率 |
4、最高统帅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 |
5、勇于向自身开刀,勇于自我清洗,勇于刮骨疗伤 |
(十一)逢山开路———习近平的“创新观” |
1、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
2、发展科技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选择 |
3、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十二)令行禁止———习近平的“权威观” |
1、党的权威重于山———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 |
2、法制权威高于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
3、专政权威寒于冬———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 |
4、纪律权威硬如钢———维护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权威 |
5、重读恩格斯《论权威》———树立科学的权威观 |
6、“中国号”长风破浪———靠权威舵手领航 |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获天下好评 |
(一)比权力更有力的东西是“魅力” |
(二)习近平领袖魅力是共和国战略软实力 |
(三)从“扳倒中国”论到“世界领袖”论 |
(2)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关于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研究现状 |
1.2.2 境外关于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析 |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重点 |
1.3.2 本文的研究难点 |
1.3.3 本文的探索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1.1 文献研究法 |
1.4.1.2 定性分析法 |
1.4.1.3 比较研究法 |
1.4.1.4 宏观与微观结合分析法 |
1.4.2 研究结构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
第二章 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科学概念及发展过程 |
第一节 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科学概念 |
2.1.1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
2.1.2 新时期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 |
2.1.3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4 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 |
第二节 习近平军事思想形成的背景 |
2.2.1 全球战略形势的深刻变化 |
2.2.2 国家安全需求的深度调整 |
2.2.3 深厚的理论渊源 |
2.2.4 丰富的实践积淀 |
第三节 习近平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
2.3.1 酝酿形成阶段 |
2.3.2 成型确立阶段 |
2.3.3 发展成熟阶段 |
第三章 习近平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新时期军事哲学指导思想 |
3.1.1 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 |
3.1.2 理性看待军事和军队问题 |
3.1.3 科学应对战争和战备问题 |
第二节 新时期强国强军战略思想 |
3.2.1 政治战略决定军事战略 |
3.2.2 新形势下军队使命任务 |
3.2.3 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
3.2.4 坚持人民战争战略思想 |
3.2.5 提高军事斗争准备基点 |
3.2.6 优化军事战略结构布局 |
第三节 新时期军队全面建设思想 |
3.3.1 围绕强军目标实施强军战略 |
3.3.2 坚持政治建军筑牢强军之魂 |
3.3.3 推动改革强军扭住强军之要 |
3.3.4 实施依法治军夯实强军之基 |
3.3.5 立足从严治党保障强军实践 |
第四节 新时期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思想 |
3.4.1 全面提高国家安全问题的战略统筹能力 |
3.4.2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体系 |
3.4.3 高度重视以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装备革新 |
3.4.4 牢牢抓住军事人才队伍及相关制度建设 |
3.4.5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富国强军道路建设 |
第四章 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理论特征 |
第一节 充分的科学性——整体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4.1.1 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
4.1.2 实践第一的精神特质 |
4.1.3 辩证发展的哲学思维 |
第二节 敏锐的政治性——深刻把握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灵魂 |
4.2.1 牢牢抓住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
4.2.2 紧紧扣住全面建设的人民军队建设方略 |
4.2.3 深深扭住人民战争原理建设国防和军队 |
第三节 高度的战略性——有力诠释了全面统筹的大战略思维 |
4.3.1 全面统筹中国梦与强军梦的顶层设计 |
4.3.2 全面统筹全面改革大局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
4.3.3 全面统筹国防和军队改革中的人力、物力和体制机制 |
第四节 鲜明的创造性——充分体现了发展与创新的理论品质 |
4.4.1 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胸怀 |
4.4.2 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精神 |
4.4.3 积极应变,主动施为的气魄 |
第五节 深刻的民族性——深深根植于深厚丰富的民族传统土壤 |
4.5.1 敢于承担伟大复兴的民族使命 |
4.5.2 勇于发掘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 |
4.5.3 善于融汇深厚优良的民族文化 |
第五章 习近平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成果 |
5.1.1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中国特色军事力量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
5.1.2 习近平军事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精髓 |
5.1.3 习近平军事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思想体系和时代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新境界 |
5.2.1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中国军队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
5.2.2 习近平军事思想继承和丰富了党的军事指导论的内涵 |
5.2.3 习近平军事思想赋予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以时代精神和旺盛生命力 |
第三节 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战略的思想保障 |
5.3.1 中国梦是强军梦的根本逻辑起点 |
5.3.2 实现强军梦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
5.3.3 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军梦的力量支撑 |
5.3.4 习近平军事思想引领强军梦的伟大实践 |
第四节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理论指南 |
5.4.1 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军情 |
5.4.2 国防和军队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现代化 |
5.4.3 国防和军队建设基本模式是体系化建设 |
第五节 引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精神旗帜 |
5.5.1 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5.5.2 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强军梦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动力 |
5.5.3 习近平军事思想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强军思想 |
1.3.2 习近平强军思想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之处 |
2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渊源 |
2.1 理论基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 |
2.1.2 列宁军事思想 |
2.2 思想来源 |
2.2.1 毛泽东军事思想 |
2.2.2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 |
2.2.3 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 |
2.2.4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 |
2.3 时代背景 |
2.3.1 世界正在历经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
2.3.2 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
2.3.3 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 |
2.3.4 军队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
3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新时代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使命目标 |
3.1.1 强军使命 |
3.1.2 强军目标 |
3.2 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核心要义 |
3.2.1 强军之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魂 |
3.2.2 强军之要——掌握强军打赢的科学方法论 |
3.2.3 强军之基——作风优良是人民军队的根基 |
3.2.4 强军之本——政治建军确保我军本色不变 |
3.3 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方法策略 |
3.3.1 强军关键——改革强军是发展致胜的关键一招 |
3.3.2 强军动力——创新是引领我军进步的动力源泉 |
3.3.3 强军路径——军民融合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
3.3.4 强军保障——依法治军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
4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 |
4.1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特征 |
4.1.1 优良传统的继承性 |
4.1.2 工作导向的引领性 |
4.1.3 践行方式的务实性 |
4.1.4 全面统筹的战略性 |
4.2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大意义 |
4.2.1 政治意义——立起了新时代听党指挥的看齐基准 |
4.2.2 路径意义——提供了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实现路径 |
4.2.3 理论价值——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新篇章 |
4.2.4 实践价值——提供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根本遵循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概念 |
一、国防 |
二、国防建设 |
三、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 |
第五节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背景简述 |
第一节 理论背景简述 |
一、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 |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
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
四、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
第二节 现实背景简述 |
一、国际体系加速演变 |
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 |
三、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战略目标及基本原则探寻 |
第一节 战略目标 |
一、全面推进国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
二、现代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全民国防战略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
第三章 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方略探讨 |
第一节 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核心 |
一、实现新时代党的强军目标 |
二、提出四位一体的强军战略 |
第二节 以军民融合发展为路径 |
一、立足实际,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深度 |
二、把握重点,深化重要领域军民融合 |
三、战略举措,拓宽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
第三节 以国防文化建设为根基 |
一、文化武器与文化国防 |
二、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 |
三、创建立体国际传播机制 |
第四节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 |
一、抓根本,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
二、抓体系,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
三、抓关键,提高干部队伍的建设水平 |
第四章 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分析 |
第一节 延续和发展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 |
一、延续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的精髓要义 |
二、赋予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新的内涵 |
第二节 引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
一、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明确了主题 |
二、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方法 |
第三节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一、巩固国防为民族复兴提供力量保障 |
二、巩固国防为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障 |
第四节 维护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 |
二、国防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注入强大力量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与动因 |
2.1 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
2.1.1 现代化 |
2.1.2 法治现代化 |
2.1.3 军事法治现代化 |
2.2 军事法治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
2.2.1 完备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 |
2.2.2 高效的军事法治实施体系 |
2.2.3 严密的军事法治监督体系 |
2.2.4 有力的军事法治保障体系 |
2.3 军事法治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
2.3.1 秩序: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基础价值 |
2.3.2 正义:军事法治现代化的中级价值 |
2.3.3 效率:军事法治现代化的终极价值 |
2.4 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内在动因 |
2.4.1 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国家现代化的根基 |
2.4.2 军事法治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必由之路 |
2.5 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外在动因 |
2.5.1 现代战争发展规律的基本因素——战斗力与战争形态 |
2.5.2 战斗力和战争形态矛盾运动的规律 |
2.5.3 军事法治现代化是提升战斗力的必由之路 |
第3章 中国军事法治现代化之"中国特色"的形成过程 |
3.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军事法治现代化"中国特色"之"魂" |
3.1.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
3.1.2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丰富内涵和特殊要求 |
3.1.3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贯穿中国军事法治现代化始终 |
3.1.4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国军事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和根本 |
3.2 中国军事法治建设特点是中国军事法治现代化"中国特色"之"体" |
3.2.1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历程 |
3.2.2 我国军事法治现代化的特点在实践中逐步凸显 |
3.3 外军军事法治建设共性特点是中国军事法治现代化"中国特色"之"用" |
3.3.1 世界主要国家推进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共性特点 |
3.3.2 外军军事法治建设特点对我国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启示 |
3.3.3 正确处理"体"与"用"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关键 |
3.4 中国军事法治现代化之"中国特色"总结 |
3.4.1 核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3.4.2 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军事领域的表征 |
3.4.3 目标:立足我军实际坚持以提升战斗力为基准目标 |
3.4.4 方式:遵循现代军事发展规律实现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3.4.5 途径:汲取我军优良传统精华与借鉴外军有益经验并重 |
第4章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
4.1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内涵 |
4.1.1 治军理念的现代化 |
4.1.2 治军理论的现代化 |
4.1.3 军事制度的现代化 |
4.1.4 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
4.2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战略考量 |
4.2.1 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 |
4.2.2 在强国强军战略格局中夯实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基础 |
4.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发展方向 |
4.3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
4.3.1 融入国家法治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总要求 |
4.3.2 强军目标是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
4.3.3 保障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主基调 |
4.3.4 确保军队履行使命和集中统一是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
4.4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
4.4.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
4.4.2 坚持战斗力标准 |
4.4.3 坚持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 |
4.4.4 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建设辅助作用 |
第5章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矛盾 |
5.1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矛盾的成因 |
5.1.1 经济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制约军事法治现代化的发展 |
5.1.2 人民军队正规化实践历史较短导致军事法治现代化基础较弱 |
5.2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主要矛盾 |
5.2.1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矛盾运动 |
5.2.2 军事法治现代化水平与现代军事发展规律之问的矛盾是军事法治现代化的主要矛盾 |
5.3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
5.3.1 军事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削弱军事法治现代化根基 |
5.3.2 军事法治实施不够顺畅阻滞军事法治现代化推进速度 |
5.3.3 军事法治监督不够严密紊乱军事法治现代化秩序 |
5.3.4 军事法治保障力度不足降低了军事法治现代化成效 |
第6章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的推进方略 |
6.1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规制度的现代化 |
6.1.1 加强军事法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
6.1.2 推动重点领域军事法规制度建设 |
6.1.3 优化军事立法工作机制 |
6.1.4 完善军事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备案制度 |
6.2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实施的现代化 |
6.2.1 各级党委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决策 |
6.2.2 各级机关依据法律法规指导所属部队工作 |
6.2.3 全军部队严格依法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 |
6.2.4 全体官兵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和职责 |
6.3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监督的现代化 |
6.3.1 强化军队党组织内部监督 |
6.3.2 完善军队各层级之间互相监督 |
6.3.3 加强军队内部专门监督机关职能 |
6.3.4 拓宽官兵参与监督渠道 |
6.3.5 畅通社会公众监督路径 |
6.4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保障的现代化 |
6.4.1 创新发展军事法治理论 |
6.4.2 造就高素质军事法律人才队伍 |
6.4.3 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法治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论习近平强军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难点和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 |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 |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
(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
(四)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
(一)进入新世纪我国国家主权和安全面临威胁加剧 |
(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强大国防力量做保障 |
(三)强军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当前军队建设面临挑战 |
三、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强军目标——“听党的话、打胜仗、作风优良” |
(二)强军之要——“能打仗、打胜仗” |
(三)军事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
(四)反腐倡廉——加强战斗精神培育 |
四、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是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 国内双拥研究 |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主要创新点 |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
3. 双拥思想萌芽 |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8)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国防工业 |
1.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 |
1.2.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框架图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
2.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分类与属性 |
2.1.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主要分类 |
2.1.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要素构成 |
2.1.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基本属性 |
2.2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历史演进 |
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 |
2.2.2 “三线”建设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
2.2.3 “军民结合”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
2.2.4 “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
2.2.5 军民融合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
2.3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现状┈以航空航天工业部门为例 |
2.3.1 关于样本数据选择合理性的说明 |
2.3.2 我国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科技资源总量的空间配置 |
2.3.3.我国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科技资源空间配置变化情况 |
2.4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1 资源有限性约束较强 |
2.4.2 交易费用较高 |
2.4.3 适应性效率低 |
2.4.4 规模效益不高 |
2.4.5 军民分割问题突出 |
2.4.6 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度较低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目标、方式和要求 |
3.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与特点 |
3.1.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目标 |
3.1.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原则 |
3.1.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特点 |
3.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与方式 |
3.2.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主体 |
3.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
3.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一般要求 |
3.3.1 军事需求牵引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 |
3.3.2 国防科技创新与装备发展拉动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 |
3.3.3 国家安全环境变迁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相吻合 |
3.3.4 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相协调 |
3.3.5 国防工业转型升级和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相互动 |
3.3.6 市场导向配置与政府调控配置相结合 |
3.3.7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体制变革相适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科技进步、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机理 |
4.1 科技资源配置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4.1.1 技术进步 |
4.1.2 科技资源配置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
4.1.3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4.1.4 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 |
4.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科技进步 |
4.2.1 国防科技进步的特殊性 |
4.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对国防科技进步贡献度测算的理论模型 |
4.2.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防科技进步理论模型 |
4.2.4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部门配置结构影响国防科技进步的理论模型 |
4.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工业转型升级 |
4.3.1 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4.3.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影响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机理 |
4.3.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国防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和市场 |
4.3.4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博弈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 |
5.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
5.1.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5.1.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
5.2.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目的 |
5.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内容 |
5.2.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遴选 |
5.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以航空航天工业部门为例 |
5.3.1 评价方法选择的研究基础 |
5.3.2 基于DEA的Malmaquist指数的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 |
5.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4 我国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优化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思考 |
6.1 坚持市场导向配置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6.1.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市场导向配置的目标任务与运行方式 |
6.1.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市场导向配置的动因分析 |
6.1.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市场导向配置的风险分析 |
6.1.4 提高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市场导向配置效益的措施建议 |
6.2 坚持政府调控配置国防工业科技资源,规避市场导向配置风险 |
6.2.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政府调控配置的目标任务与运行方式 |
6.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政府调控配置的动因分析 |
6.2.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政府调控配置的风险分析 |
6.2.4 提高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政府调控配置效率的措施建议 |
6.3 坚持全球化配置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摆脱资源有限性约束 |
6.3.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目标任务与运行方式 |
6.3.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动因分析 |
6.3.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存在的风险分析 |
6.3.4 推进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措施建议 |
6.4 坚持军民一体化配置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突破军民分割藩篱 |
6.4.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的目标任务与运行方式 |
6.4.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的动因分析 |
6.4.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的约束因素分析 |
6.4.4 积极推进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的措施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方法 |
1.3.2 比较分析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 习近平强军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 |
2.1.2 列宁军事思想 |
2.1.3 毛泽东军事思想 |
2.1.4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
2.1.5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
2.1.6 胡锦涛军队科学发展思想 |
2.2 习近平强军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2.1 在激烈的军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
2.2.2 强国必须强军的时代呼唤 |
2.2.3 国家的安全发展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 |
第3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明确强军目标,指引军队发展 |
3.1.1 听党指挥是关键所在 |
3.1.2 能打胜仗是最终目标 |
3.1.3 作风优良是有效保证 |
3.2 树立强军旗帜,立足强军理念 |
3.2.1 政治建军构筑强军之魂 |
3.2.2 改革强军彰显强军关键 |
3.2.3 科技兴军引领强军动力 |
3.2.4 依法治军夯实强军之基 |
3.2.5 军民融合升为国家战略 |
3.3 激发强军思维,聚焦备战打仗 |
3.3.1 强化练兵备战 |
3.3.2 注重聚焦实战 |
3.3.3 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标准 |
第4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鲜明特点 |
4.1 着眼当前与放眼未来相结合 |
4.1.1 国防和军队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起点上 |
4.1.2 以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发展目标 |
4.1.3 立足国情军情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4.2 强军理论与强军实践相结合 |
4.2.1 强军理论指导强军实践 |
4.2.2 强军实践发展强军理论 |
4.2.3 正确处理强军理论与强军实践的关系 |
4.3 富国与强军相结合 |
4.3.1 富国是强军的前提 |
4.3.2 强军是富国的保障 |
4.3.3 富国与强军相辅相成 |
第5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5.1 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思想 |
5.1.1 确立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
5.1.2 创新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
5.1.3 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宝贵理论财富 |
5.2 强军兴军的行动纲领 |
5.2.1 明确了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
5.2.2 为锻造一支精兵劲旅指明了方向 |
5.2.3 提高了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
四、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章 国家安全观研究的相关理论 |
一、 安全与国家安全 |
(一) 安全概念的历史由来 |
(二) 安全概念的界定 |
二、 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战略 |
(一) 国家安全观的概念与分类 |
(二) 国家安全战略内涵、构成与制约要素 |
三、 国家安全研究的演化 |
四、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安全研究基本范式 |
(一) 现实主义国家安全范式 |
(二) 自由主义国家安全范式 |
(三) 建构主义国家安全范式 |
(四) 对三种主流国家安全研究范式的几点评论 |
第二章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初步形成与调整创新 |
一、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初步形成 |
(一) 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 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三) 主要内容 |
二、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调整创新 |
(一) 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 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三) 主要内容 |
第三章 中国新安全观的确立 |
一、 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二、 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彰显与弘扬 |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
(三)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逻辑前身和发展 |
三、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与核心内涵 |
(一) 中国新安全观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
(二) 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涵 |
四、 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意涵 |
(一) 把相互安全作为安全政策实施的必要前提 |
(二) 把综合安全作为安全内涵的重要特征 |
(三) 把共同安全作为安全追求的最终目标 |
(四) 把合作安全视为安全实现的有效途径 |
五、 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创新价值 |
(一) 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学说的新发展 |
(二) 中国关于传统安全观重要理论范畴的新思索 |
(三) 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模式的新宣示 |
(四) 中国关于发展国家关系的新准则 |
(五) 中国关于软实力提升的新体现 |
第四章 中国新安全观的实践—以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合作为例 |
一、 上海合作组织:中国新安全观的光辉典范 |
(一)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的国际背景 |
(二) 上海合作组织十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
(三) 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解决对策 |
二、 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合作: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
(一) 冷战结束后,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合作成效显着 |
(二) 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合作的障碍因素 |
(三) 中国—东盟经济安全合作的新动力 |
第五章 和谐世界:中国新安全观的深化与升华 |
一、 和谐世界理念的三个渊源 |
(一)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和谐世界”理念形成的深厚根基 |
(二) 西方文化的和谐思想是“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来源 |
(三) “和谐世界”理念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扬光大 |
二、 和谐世界理念对新安全观的深化和发展 |
(一) 实现国家之间利益的和谐 |
(二) 实现世界的共同进步与共同繁荣 |
(三) 实现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 |
三、 和谐世界理念对国际安全作用的时代价值 |
(一) 和谐世界理念是世界理想主义的新目标 |
(二) 和谐世界理念为国际社会公平与善治提供了新范式 |
(三) 和谐世界理念是构建国际规范理论的一次伟大尝试 |
四、 中国在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与挑战 |
(一) 中国在和谐世界建设中的成就 |
(二) 中国在和谐世界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障碍 |
五、 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基本路径 |
(一) 实现从“应然”的理想规范向“实然”的现实规范转变 |
(二) 凸显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理性设计 |
(三) 强化各种文明的对话与交流 |
(四) 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第六章 新安全观下中国和平发展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 |
一、 世界强国崛起的启示价值 |
(一) 地区性守成、世界性扩张安全战略与主要强国崛起 |
(二) 综合国力是大国崛起与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石与前提 |
(三) 国际公共治理的软实力提升是促进世界进步的有效助推力 |
(四) 要制定积极有效的安全战略,维持现有国际体系和秩序 |
二、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挑战 |
(一) 从全球层面,美国对中国施加了全方位的战略威胁与围堵 |
(二) 从地区层面,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 |
三、 新安全观下构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相关思考 |
(一)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与任务 |
(二)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
(三)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
(四) 新安全观下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安全战略的几点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 刘明福,王忠远. 决策与信息, 2014(Z1)
- [2]习近平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D]. 陆浩. 南开大学, 2017(04)
- [3]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D]. 涂春雷. 西华大学, 2020(01)
- [4]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石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中国特色军事法治现代化研究[D]. 茹怡.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6]论习近平强军思想[D]. 邵送兵.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7]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D]. 张远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 [9]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D]. 白松宸.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3)
- [10]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D]. 王柏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