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省角叶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论文文献综述)
马兵成,巴桑,登增多杰,文祥兵,杨晓东,许翔,李春富,李春敏,周红宁,龚正达[1](2020)在《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Ⅰ.西藏自治区蚤类区系与分布的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和阐述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蚤类区系与分布现况,为进一步开展蚤类区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西藏地区既往蚤类分类和区系调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西藏现知蚤类共4总科7科11亚科36属共108种(亚种)。其中,蚤科有3属3种(亚种);蠕形蚤科有3属8种(亚种);臀蚤科(Pygiopsyllidae)有1属1亚种;栉眼蚤科有9属27种(亚种);蝠蚤科有2属4种;细蚤科有7属35种(亚种);角叶蚤科有11属30种(亚种);鼠疫的媒介蚤类有12种(亚种),约占当地蚤类总数的11%。此外,还对该地区蚤类的物种名录、地理分布、宿主动物作了介绍。结论迄今,证实西藏已知分布有7科36属108种(亚种)蚤类,其中与鼠疫相关的媒介蚤有12种。
马英,李海龙,何建,赵延梅,杨汉青,鲁亮,刘起勇[2](2018)在《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青海省44种蚤类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青海省部分蚤种进行鉴定,旨在弥补蚤类传统形态分类方法的不足。【方法】通过PCR扩增3总科6科22属44种共182头蚤类标本的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约600 bp)并进行测序和比对;用K2P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测得182条COI基因序列片段(GenBank登录号:MG138154-MG138335);分析可知蚤种内遗传距离0.01%2.90%,种间遗传距离4%12%,种间遗传距离显着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均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种间分支很明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COI基因可以用于蚤类的快速鉴定。
尚文旭,石杲[3](2017)在《内蒙古蚤目分科检索图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提高内蒙古自治区鼠疫媒介工作鉴定的整体水平,丰富蚤类的鉴定方法,编制内蒙古蚤目的分科检索图示。方法根据《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第2版)与《内蒙古蚤类》对内蒙古蚤类每一科的特征进行分析,编制内蒙古蚤目的分科检索图示,并对内蒙古蚤目的 8科39属108种蚤类的1 896个标本进行系统的检示验证。结果编制出内蒙古蚤目的分科检索图示,根据检索图示的内容观察了39属108种蚤类的1 896个标本,准确率为100%。结论对内蒙古地区的蚤目的分科可以使用简便易行,又实用于基层鼠疫媒介监测人员的蚤类识别方法——内蒙古蚤目的分科检索图示。
马英[4](2010)在《DNA条形码技术在青海省小型兽类及寄生蚤鉴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小型兽类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体表寄生蚤也是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之一,能传播多种传染病和侵袭病,特别是作为鼠疫这种烈性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对蚤类的研究更有着重要的医学意义。青海省物种丰富,现已查明经济动物250多种,小型兽类80多种,蚤类近160种。共发现有鼠疫、布鲁氏菌病、棘球蚴病、炭疽、斑疹伤寒5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疫源地空间结构复杂多样,疫源地性质稳固。目前全省动物分类体系沿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形态学特征不仅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还与外界环境因素、生物体发育阶段,器官组织形态、遗传距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有很大局限性。如果疫源地发生鼠疫时其传染源形态难以辨认,或仅有动物脏器、材料腐败时也极需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方法作为技术支持来解决现场困境。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青海省海东地区小型兽类和寄生蚤属总计2纲4目10科31属35种148个样本进行COI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Clustal X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Mega 4软件进行序列组成分析,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得到以下结果:1.青海省海东地区啮齿动物及体表寄生蚤分布区系关系密切,均呈现由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特点;2.本研究共测得18种小型兽类测得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其遗传距离可知种内遗传距离≤3%,种间遗传距离6-10%,属间遗传距离12-19%,科间遗传距离大于20%,种间遗传距离显着地大于种内遗传距离;3.本研究共测得17种蚤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其遗传距离可知种内遗传距离≤3%,种间遗传距离5-11%,不同科属间遗传距离大多在12-23%之间,种间遗传距离显着大于种内遗传距离;4.NJ树显示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均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种间分支很明显,说明啮齿动物线粒体CO1基因是一个有效的DNA条形码标准基因;5.本研究分子鉴定发现青海省有黄胸鼠的存在,追溯青海动物记载和相关公开发表文献,尚未见相关记录,说明此次黄胸鼠发现可添补省内新记录。
闫毅[5](2009)在《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分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中国云南鼠类体表的主要革螨类群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研究。通过对采自云南28县市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详细形态学比较研究和分类学研究,记述了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3科(厉螨科Laelapidae,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和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17属(厉螨属Laelaps,血厉螨属Haemolaelaps,阳厉螨属Androlaelaps,地厉螨属Dipolaelaps,上厉螨属Hyperlaelaps,新曲厉螨属Neocypholaelaps,鼹厉螨属Oryctolaelaps,竹厉螨属Rhyzolaelaps,华厉螨属Sinolaelaps,毛厉螨属Tricholaelaps,下盾螨属Hypoaspis,血革螨属Haemogamasus,真厉螨属Eulaelaps,赫刺螨属Hirstionyssus,棘刺螨属Echinonyssus,拟脂刺螨属Liponyssoides,禽刺螨属Ornithonyssus),共83种,其中包括6个云南省新记录种:网纹广厉螨Cosmolaelaps retirugi Ma,Yang et Zhang,2004;荷氏血革螨Haemogamasus hodosi Buiakova et Goncharova,1961;三峡血革螨Haemogamasussanxiaensis Liu et Ma,2001;拟达呼尔血革螨Haemogamasus paradauricus Teng et Pan,1964;田鼠赫刺螨Hirstionyssus microti Hsu et Ma,1964;青海赫刺螨Hirstionyssus qinghaiensis Guet Yang,1986)。记述了3科及17属的鉴别特征和6个云南新记录种的主要鉴别特征;详细记载了每一个种的寄主名录,地理分布和每一个种的寄主新记录。编制了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所有已知亚科、属、种的检索表,并对云南省新记录种和17个属的部分代表种绘制了准确反映特征的形态图。本研究为69种革螨增加了寄主新记录,其中有65种革螨增加了鼠类寄主新记录。累计增加寄主新记录种数达403种,其中累计报道鼠类寄主新记录达297种。对云南鼠类体表革螨各属、各种与寄主种类的对应关系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应用PAUP*4.0系统发育软件,通过内、外群的比较,选用了38个特征进行分析,首次对中国厉螨亚科14个属进行了属间的支序分析的探讨。使用NJ法建树,得到能较好的反映厉螨亚科下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支序图,结果表明:国内已知14个属除新曲厉螨属以外,其余13属为一单系群;新曲厉螨属的分类地位尚需进一步探究。支持将上厉螨和毛厉螨分别独立成属,隶属于厉螨亚科。对云南鼠类体表的3科17属83种革螨进行了区系分析,分别分析了17个属和83个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区系构成特点,结果显示:这83种革螨的区系类型十分复杂,有大多数的种类为东洋界区系型;在中国区系中,又以西南-华中区区系型为主。通过对83种革螨寄主多样性进行详细总结和分析,发现鼠类体表革螨的寄主范围极为广泛,绝大多数的革螨可以在多种鼠类寄主体表被发现,甚至还可在其他脊椎动物或节肢动物以及它们的巢穴中被发现。其中69种革螨增加了寄主新记录,累计增加寄主新记录共403种;65种革螨增加鼠类寄主新记录,累计增加鼠类寄主新记录297种。
石淑珍,刘增加,张继军,宫占威[6](2005)在《青海省重要医学昆虫区系分布》文中认为目的-调查了解青海省重要医学昆虫的种群组成与分布特征。方法-采用人帐诱、灯诱、挥网和动物体表检虫法采集医学昆虫;收集前人研究文献资料。结果-获得青海省医学昆虫237种,隶属14科62属,其中蚊科2属9种,蠓科2属19种,虻科5属23种,蚋科1属6种,白蛉科2属3种,蚤类6科37属143种,硬蜱科4属7种,恙螨科6属23种和列恙螨科2属4种。从已知医学昆虫237种看,属于青海省北部山地146种,柴达木盆地94种,青南高原96种和分布不详21种。结论-为青海省医学昆虫的区系分布研究提供了依据。
吴文贞,蔡理芸,李超[7](1994)在《青海南部盖蚤属一新种(蚤目:角时蚤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记述盖蚤属Calloprylla-新种,囊形盖蚤Callopryllabursiformespnov.新种采自青海省囊谦县的针叶林中,宿主为灰鼯鼠(PtaursitaxanthotisMilne-Edwards)和小飞鼠(PteromysvolansLinnaeus)。
吴文贞,李超[8](1992)在《青海省角叶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文中提出本文报告青海省贵南县角叶蚤属 Ceratophyllus Curtis,1832 一新种,命名为贵南角叶蚤Ceratophyllus (Ceratophyllus) guinanensis sp.nov.
张荣广,秦风栖,丁学良,李宝肃,马云福,王心娥,张安宁,马兴光[9](1990)在《甘肃省蚤类新纪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我们进一步调查、考证本省各地跳蚤标本,在原来报道的43属,141种和亚种的基础上新增加2属,21种与亚种,并对其宿主及区系分布作了记述.
吴文贞,李超[10](1990)在《青海省鸟蚤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文中提出 角叶蚤属(Ceratophyllus Curtis,1832)原只有两个亚属,Smit在1983年将角叶蚤科有关属和亚属与角叶蚤属合并,同时建立两个新亚属,现包括下列几个亚属:(1)Amonopsyllus Wagner,1938,(2)Celeophilus Smit,1983,(3)Ceratophyllus Curtis,1832,(4)Emmareus Smit,1983,(5)Monopsyllus Kolenati,1857,(6)RosickyianaSmit,1972,本属共计有72种和亚种。亚属Emmareus计载有9种,近来又发表Ce-ratophyllus(Ceratophyllus)chasteli Beaucournu, Monnat & Launay,1982应归到此亚属中。本亚属青海只有粗毛角叶蚤(C.(Emmareus)garei Rothschild,1902)和北方
二、青海省角叶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省角叶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Ⅰ.西藏自治区蚤类区系与分布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Ⅰ.蚤总科Pulicoidea |
ⅡⅡ.蠕形蚤总科Vermipsylloidea |
ⅢⅢ.多毛蚤总科Hystrichopsylloidea |
Ⅳ.Ceratophylloidea角叶蚤总科 |
3讨论 |
(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青海省44种蚤类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蚤类样本及其形态分类鉴定 |
1.2 DNA提取 |
1.3 COI基因PCR扩增 |
1.4 蚤COI基因片段测序 |
1.5 蚤COI基因序列处理与系统发育分析 |
2 结果 |
2.1 蚤类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2.2 系统发育树构建 |
2.3 遗传距离差异分析 |
3 讨论 |
3.1 形态鉴别结果的修订 |
3.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形态分类存在的问题 |
(3)内蒙古蚤目分科检索图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DNA条形码技术在青海省小型兽类及寄生蚤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小型兽类 |
1.1.1 食虫目 |
1.1.2 啮齿动物 |
1.2 蚤目 |
1.2.1 概况 |
1.2.2 蚤目形态特征 |
1.2.3 蚤目的起源及分类系统 |
1.3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的选定 |
1.3.2 DNA条形码的工作流程及其优势 |
1.3.3 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
1.4 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 |
1.4.1 分子系统学和进化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论点 |
1.4.2 分子谱系树的构建与检验 |
第二章 青海省海东地区小型兽类及体表寄生蚤现场调查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区概况 |
2.1.2 生境组成 |
2.1.3 样地选择 |
2.1.4 捕获小兽 |
2.1.5 小型兽类分类鉴定 |
2.1.6 蚤类分类鉴定 |
2.2 结果 |
2.2.1 青海省海东地区小型兽类地区、年龄和性别组成 |
2.2.2 青海省海东地区小型兽类不同生境组成 |
2.2.3 寄生蚤采集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DNA条形码技术对青海海东地区小型兽类鉴定研究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DNA模板制备 |
3.1.4 PCR检测鉴定 |
3.1.5 PCR扩增产物 |
3.1.6 纯化与回收 |
3.1.7 测序 |
3.1.8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3.2 结果 |
3.2.1 小型兽类COI基因部分序列数据描述 |
3.2.3 构建系统树 |
3.3 讨论 |
第四章 DNA条形码技术用于青海省海东地区蚤类鉴定研究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主要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DNA模板制备 |
4.1.4 PCR检测鉴定 |
4.1.5 扩增结果 |
4.1.6 克隆构建 |
4.1.7 测序 |
4.1.8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4.2 结果 |
4.2.1 蚤类COI基因部分序列数据描述 |
4.2.2 COI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4.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青海省现场采样点地理位置空间示意图 |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一、鼠类体表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
(一) 鼠类体表生活的昆虫纲类群 |
(二) 鼠类体表生活的蛛形纲类群 |
(三) 啮齿动物及其体表革螨的多样性 |
二、革螨系统学的发展 |
(一) 革螨类在蜱螨亚纲的分类地位 |
(二) 革螨股的分类系统 |
(三) 鼠类体表革螨的分类沿革 |
1.厉螨科Laelapidae |
2.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
3.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
(四) 国内研究简史 |
三、生物学特性 |
(一) 发育和繁殖 |
(二) 食性 |
(三) 寿命和耐饥饿力 |
四、与人类的关系 |
五、分类特征及术语 |
(一) 颚体(gnathosoma) |
1.螯肢(chelicera) |
2.须肢(pedipalps) |
3.头盖(tectum) |
4.口下板(hypostome) |
5.上唇(labrum) |
6.内磨叶(internal malae) |
7.颚角(corniculi) |
8.涎针(salivary styli) |
9.下颚沟(hypognathal groove) |
(二) 躯体背面(dorsum idiosoma) |
1.背板(dorsal plate) |
2.背面毛序(chaetotaxy)和孔(pore) |
(三) 躯体腹面(venter idiosoma) |
1.原三胸板(tritosternum) |
2.胸前板(presternal plate) |
3.胸板(sternal plate) |
4.胸后板(metasternal plate) |
5.内足板(endopodal plate) |
6.生殖腹板(genito-ventral plate) |
7.肛板(anal plate) |
8.足后板(metapodal plate) |
9.全腹板(holoventral plate) |
10.生殖孔(genital opening) |
11.气门(stigma)、气门板(peritrematic plate)和气门沟(peritreme) |
(四) 足(legs) |
1.转节和股节 |
2.膝节和胫节 |
3.跗节Ⅱ-Ⅳ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材料 |
(一) 标本采集工具 |
(二) 标本采集与保存 |
(三) 标本制作 |
1.封固液配制 |
2.玻片标本制作步骤 |
二、研究方法 |
(一) 寄主鼠类的分类方法 |
(二) 革螨的分类方法 |
第三章 分类记要 |
一、厉螨科Laelapidae Berlese |
厉螨亚科Laelapinae Berlese |
(一) 厉螨属Laelaps Koch |
1.阿尔及利厉螨Laelaps algericus Hirst,1925 |
2.金氏厉螨Laelaps chini Wang et Li,1965 |
3.(鼠平)厉螨Laelaps clethrionomydis Lange,1955 |
4.毒厉螨Laelaps echidninus Berlese,1887 |
5.极厉螨Laelaps extremi Zachvatkin,1948 |
6.福建厉螨Laelaps fukienensis(Wang),1963 |
7.贵州厉螨Laelaps guizhouensis Gu et Wang,1981 |
8.鸿基厉螨Laelaps hongaiensis Grochovskaya et Nguen-Xuen-Xoe,1961 |
9.耶氏厉螨Laelaps jettmari Vitzthum,1930 |
10.柳氏厉螨Laelaps liui Wang et Li,1965 |
11.巢鼠厉螨Laelaps micromydis Zachvatkin,1948 |
12.纳氏厉螨Laelaps nuttalli Hirst,1915 |
13.贫毛厉螨Laelaps paucisetosa Gu et Wang,1981 |
14.太原厉螨Laelaps taingueni Grochovskaya et Nguyen-Xuan-Hoe,1961 |
15.特氏厉螨Laelaps traubi Domrow,1962 |
16.土尔克厉螨Laelaps turkestanicus Lange,1955 |
17.兴义厉螨Laelaps xingyiensis Gu et Wang,1981 |
18.景东厉螨Laelaps jingdong Tian et al,1990 |
(二) 血厉螨属Haemolaelaps Berlese |
19.异样血厉螨Haemolaelaps anomalis Wang,Liao et Lin |
20.茅舍血厉螨Haemolaelaps casalis(Berlese) |
21.中华血厉螨Haemolaelaps chinensis Wang |
22.心形血厉螨Haemolaelaps cordatus Teng et Pan |
23.格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glasgowf(Ewing) |
24.李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liae Wang |
25.东方血厉螨Haemolaelaps orientalis Teng et Pan |
26.鼯鼠血厉螨Haemolaelaps petauristae Gu et Wang |
27.半漠血厉螨Haemolaelaps semidesertus Bregetova |
28.特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traubi(Strandtmann) |
(三) 阳厉螨属Androlaelaps Berlese |
29.徐氏阳厉螨Androlaelaps hsui Wang et Li |
30.单阳厉螨Androlaelapa singularis Wang et Li |
(四) 地厉螨属Dipolaelaps Zemskaya et Pionlkovskaya |
31.短尾鼩地厉螨Dipolaelaps anourosorecis(Gu et Wang) |
32.江口地厉螨Dipolaelaps jiangkouensis Gu |
33.何氏地厉螨Dipolaelaps hoi Chang et Hsu |
(五) 上厉螨属Hyperlaelaps Zachvatkin |
34.田鼠上厉螨属Hyperlaelaps microti(Ewing) |
(六) 新曲厉螨属Neocypholaelaps Vitzthum |
35.印度新曲厉螨Neocypholaelaps indica Evans |
(七) 鼹厉螨属Dryctolaelaps Lange,1955 |
36.比氏鼹厉螨Oryctolaelaps bibikovae Lange,1955 |
(八) 华厉螨属Sinlaelaps Gu et Wang |
37.云南华厉螨Sinolaelaps yunnanensis Tian |
(九) 竹厉螨属Rhyzolaelaps Bergetova et Grokhovskaya |
38.异毛竹厉螨Rhyzolaelaps inaequipilis Bregetova et Grokhovskaya |
(十) 毛厉螨属Tricholaelaps Vitzthum |
39.鼠颚毛厉螨Tricholaelaps myonysognathus(Grochovskaya et Nguen-Xuan-Hoe) |
下盾螨亚科Hypoaspidinae Vitzthum |
(十一) 下盾螨属Hypoaspis Canestrini |
40.黔下盾螨Hypoaspis(Cosmolaelaps)chianensis Gu |
41.李氏下盾螨Hypoaspis(Cosmolaelaps)leeae Tseng |
42.溜下盾螨Hypoaspis(Geolaelaps)lubrica Voigts et Oudemans |
43.兵下盾螨Hypoaspis(Cosmolaelaps)miles(Berlese) |
44.巴氏下盾螨Hypoaspis(Laelaps)pavloskii(Bregetova) |
45.胸前下盾螨Hypoaspis(Geolaelaps)praesternalis Willmann |
46.网纹下盾螨Hypoaspis(Cosmolaelaps)retirugi Ma,Yang et Zhang(云南新记录) |
血革螨亚科Haemogamasinae Oudemans |
(十二) 血革螨属Haemogamasus Berlese |
47.凹胸血革螨Haemogamasus Concavus Teng et Pan |
48.达呼尔血革螨HaemogamasusdauricusBregetova |
49.背颖血革螨Haemogamasus dorsalis Teng et Pan |
50.顾氏血革螨Haemogamasus gui Tian,1990 |
51.荷氏血革螨Haemogamasus hodosi Buiakova et Goncharova(云南新记录) |
52.东北血革螨Haemogamasus mandschuricus Vitzthum |
53.山区血革螨Haemogamasus monticola Wang et Li |
54.巢仿血革螨Haemogamasus nidiformis Bregetova |
55.橄形血革螨Haemogamasus oliviformis Teng et Pan |
56.拟达呼尔血革螨Haemogamasus paradauricus Teng et Pan(云南新记录) |
57.拱胸血革螨Haemogamasus pontiger(Berlese) |
58.方形血革螨Haemogamasus quadratus Teng et Pan |
59.四毛血革螨Haemogamasus quadrisetatus Vitzthum |
60.四川血革螨Haemogamasus szechwanensis Zhang |
61.三峡血革螨Haemogamasus sanxiaensis Liu et Ma,2001(云南新记录) |
62.多齿血革螨Haemogamasus multidentis Guo et Gu,1997 |
63.六毛血革螨Haemogamasus sexsetosus Guo et Gu,1998 |
64.三叉毛血革螨Haemogamasus trifurcisetus Zhou et Jiang |
(十三) 真厉螨属Eulaelaps Berlese |
65.东方真厉螨Eulaelaps dongfangis Wen |
66.松鼠真厉螨Eulaelaps dremomydis Gu et Wang |
67.互助真厉螨E.huzhuensis Yang et Gu |
68.上海真厉螨Eulaelaps shanghaiensis Wen |
69.厩真厉螨Eulaelaps stabularis(Koch) |
70.拟厩真厉螨Eulaelaps stabularis Yang et Gu |
赫刺螨亚科Hirstionyssinae Evans et Till |
(十四) 赫刺螨属Hirstionyssus Fonseca |
71.越中赫刺螨Hirstionyssus callosciuri Bregetova et Grokhovskaya |
72.湖北赫刺螨Hirstionyssus hupehensis Hsu et Ma |
73.中印赫刺螨Hirstionyssus indosinensis Bregetova et Grokhovskaya |
74.淡黄赫刺螨Hirstionyssus isabellinus(Oudemans) |
75.田鼠赫刺螨Hirstionyssus microti Hsu et Ma(云南省新记录) |
76.新华赫刺螨Hirstionyssus neosinicus Teng et Pan |
77.青海赫刺螨Hirstionyssus qinghaiensis Gu et Yang(云南新记录) |
78.松鼠赫刺螨Hirstionyssus sciurinus(Hirst) |
79.鼩鼱赫刺螨Hirstionyssus sunci Wang |
80.线鼠赫刺螨Hirstionyssus tamiopis Wang |
(十五) 棘刺螨属Echinonyssus Hirst |
81.鼻棘刺螨Echinonyssus nasutus Hirst |
二、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Kolenati |
(十六) 拟脂刺螨属Liponyssoides Hirst |
82.鼠拟脂刺螨Liponyssoides muris(Hirst) |
三、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Oudemans |
(十七) 禽刺螨属Ornithonyssus Sambon |
83.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Hirst) |
第四章 中国厉螨亚科革螨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
1 原理及方法 |
1.1 支序系统学概述 |
1.2 系统发育所选用的计算机程序 |
1.2.1 PAUP~*4.0(Beta 10)软件的简介 |
1.2.2 系统树(支序图)参数说明 |
1.2.3 分析步骤 |
2 厉螨亚科的属间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2.1 内群和外群 |
2.2 特征形状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地理区系分析 |
一、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地理分布 |
二、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区系构成特点 |
三、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区系构成特点 |
四、讨论 |
第六章 云南鼠类体表革螨的寄主多样性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1.结果与结论 |
2.讨论 |
3.有待克服的问题 |
4.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宿主动物名录 |
(6)青海省重要医学昆虫区系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种群组成 |
3.2 地理分布 |
四、青海省角叶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Ⅰ.西藏自治区蚤类区系与分布的现状[J]. 马兵成,巴桑,登增多杰,文祥兵,杨晓东,许翔,李春富,李春敏,周红宁,龚正达.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01)
- [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青海省44种蚤类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 马英,李海龙,何建,赵延梅,杨汉青,鲁亮,刘起勇. 昆虫学报, 2018(04)
- [3]内蒙古蚤目分科检索图示的研究[J]. 尚文旭,石杲.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7(09)
- [4]DNA条形码技术在青海省小型兽类及寄生蚤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 马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
- [5]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分类研究[D]. 闫毅. 贵州大学, 2009(S1)
- [6]青海省重要医学昆虫区系分布[J]. 石淑珍,刘增加,张继军,宫占威. 四川动物, 2005(04)
- [7]青海南部盖蚤属一新种(蚤目:角时蚤科)[J]. 吴文贞,蔡理芸,李超. 动物分类学报, 1994(02)
- [8]青海省角叶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J]. 吴文贞,李超. 动物分类学报, 1992(04)
- [9]甘肃省蚤类新纪录[J]. 张荣广,秦风栖,丁学良,李宝肃,马云福,王心娥,张安宁,马兴光. 兰州大学学报, 1990(03)
- [10]青海省鸟蚤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J]. 吴文贞,李超. 昆虫学报, 1990(02)
标签:动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