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藏医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概述藏医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一、概述藏医药理论中的全息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潘蝶[1](2019)在《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结核病疫情严峻,2017年全球约1000万人感染结核病,死亡160万病例(包括30万HIV阳性结核病患者),加上世界各地耐多药结核菌和广谱耐药结核菌的剧增,导致目前结核病防治面临极大挑战,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及新的辅助治疗迫在眉睫。民族医药是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资源宝库,是各民族长期运用传统药物与疾病奋斗的经验总和,为现代医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线索。长期被运用于结核病治疗的传统药物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和价格优势,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不仅是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也是对现代医药的重要补充。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民族学植物调查、民族学调查、植物化学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15个民族涉及结核病治疗的传统单验方和复方进行整理,并从中筛选出18种民族药做进一步的活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部分民族药具有抗分枝杆菌活性。综合药物易获得性、民间应用情况等选择活性较好的攀援耳草(Hedyotis scandens Roxb.)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有效部位筛选及相关的化学成分分析,为攀援耳草民间应用提供科学的解释,也为攀援耳草的深入研究和开发运用奠定基础。整体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四个方面:(1)抗结核民族医药理论、药方整理。归纳了部分民族医药的临床基础理论(主要为苗、侗、瑶、彝)以及这些民族对结核病的认识、分类及诊治;总结了民族医药共同的用药特点;收集整理民族医药中用于治疗结核病(包括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的单验方677首,复方477首,共计1154首。涉及15个民族,包括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土家、基诺族、壮族、黎族、德昂族、藏族、毛南族、仡佬族、水族、傣族、回族,以贵州的苗族、侗族居多;药物收集内容包含科属、形态、入药部位、地方名、汉语译名、产地、最佳采集方法和时间、用药禁忌等。(2)部分抗结核民族药活性初步定性验证。基于抗结核民族药验方内容,从中筛选出18种民族药进行科学性验证,利用乙醇提取法制备粗提物,以分枝杆菌属非致病模式菌株耻垢分枝杆菌为测试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初步定性判断药物粗提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8种民族药粗提物中,金荞麦、攀援耳草、岩豇豆、矮地茶4种对耻垢分枝杆菌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以金荞麦和攀援耳草效果最为显着,在浓度为200 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 mm;500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3 mm。而这些药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胶红酵母菌等几乎没有抑菌活性(仅金荞麦和岩豇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薇提取物对胶红酵母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说明上述药物对分枝杆菌具有特异性的抗菌活性,民间治疗结核药方具有较高的针对性。(3)攀援耳草抗分枝杆菌活性部位筛选。在上述基础上,对攀援耳草粗提物利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正丁醇进行不同极性萃取及抑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其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一步利用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对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锁定攀援耳草活性部位在二氯甲烷:甲醇比例25:1、10:1、5:1段,为样品Fr.11-Fr.16,选择活性最好的Fr.13样品进行后续分离,该样品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甲醇比例15:1段。(4)攀援耳草挥发性物质成份鉴定。本研究首次利用GC-MS分析测定了攀援耳草三个萃取部位并鉴定了37种挥发性成分,它们涉及醛、酮、醇、酯类、不饱和烷烃等种类。综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结核民族药收集、整理工作进程;经过体外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实验初步验证了部分抗结核民族药的活性;对活性较好的攀援耳草活性部位进行了分离与追踪,证实了攀援耳草作为治疗结核病的民族药理用途,这为攀援耳草后期进一步筛选和分离抗结核活性物质及药物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魏玉婷[2](2019)在《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挖掘归纳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经络、腧穴相关资料,为敦煌针灸医学理论的整理分类提供依据;(2)基于疗法分类,梳理提炼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特色疗法,总结其现代应用与转化,古法新用,为敦煌针灸医学的传承和应用提供依据;(3)围绕敦煌针灸文献的挖掘和整理成果,总结和探讨敦煌针灸文献的医学和史料价值,阐明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手工检索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博物馆、图书馆,敦煌研究院等地现有的敦煌针灸学资料;计算机检索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各大数据库收录的敦煌针灸学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来源。(1)敦煌医籍:依据敦煌文献中腧穴命名、定位,以及背俞穴的特殊记载,结合后世代表性医籍和相关研究,整理提炼敦煌针灸理论;分类归纳敦煌医籍中多种取穴法,并与藏医取穴法进行对比;基于临证疗法,分类和提炼敦煌医学文献中的针灸特色疗法,总结其操作特点、适宜病症、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研究和推广提供依据。(2)现代研究:检索整理敦煌医学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资料,进行文献评价与总结分析,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提供思路和建议。结果:(1)经络腧穴文献研究敦煌针灸文献资料以腧穴记载为主,涉及经络内容较少,归纳总结敦煌针灸医学理论有助于学者理解经络腧穴理论随时代发展的演变过程。(1)经络理论探讨背俞穴距椎节两旁二寸三分的取穴法是膀胱经单线循行流派的最早代表,同时是基于背腰距中线一寸五分至三寸之间为膀胱经经气流经学说指导下,专属于灸疗法腧穴的特殊定位方式;该取穴法也为人体横向经脉分布提供了依据。(2)腧穴定位、命名研究敦煌针灸文献记载的骨度折量、指寸定位法及借助特定工具、依据体表解剖标志等取穴法是传统取穴法的早期表现形式;板眉、屈眉等特有穴位对补充腧穴学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风府、水道、慈宫等同名异位穴位记载为腧穴随时代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文献依据。(2)针灸疗法文献研究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疗法包括灸疗法、针刺疗法、拔罐疗法、刺血疗法、贴敷疗法、导引法及其他疗法(鼻疗法、内药法、催吐法、灌肠法等),深入挖掘、整理、归纳针灸各疗法的应用规律对拓展和丰富针灸临床诊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时代特征灸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发展基本一致,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及规范的临床操作;贴敷疗法的指导思想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拔罐疗法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时代其他地区;导引法与其他地区一致均处于发展的高峰期。(2)应用范围灸法、贴敷疗法为当时的主流疗法,前者适用于各科疾病,后者以治疗头面五官科、皮肤科疾病为主;针刺法、刺血法多治疗内科病症;拔罐及其他特色疗是一些临床辅助疗法;导引法是主要的防病养生保健手段。各针灸疗法(不包括其他疗法)仍被应用于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各疗法的适用范围呈扩大增多趋势。(3)现代研究基于敦煌针灸古方的现代研究涉及灸疗法、刺血疗法及贴敷疗法,其中以贴敷疗法研究为多。研究表明,敦煌针灸古方临床疗效肯定,但现有研究涉及到的原方较少,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案设计不够严谨,使得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故开展敦煌针灸原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今后关注的重点。结论:(1)敦煌针灸文献资料涉及经络内容较少,但其背俞穴二寸三分取穴法属于膀胱经单线循行的最早记载;记载的特殊穴位、特有穴位、取穴方法对早期腧穴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敦煌医学文献中涉及的针灸疗法众多,大部分疗法临床实用性强,对丰富和拓展针灸诊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敦煌针灸医学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学术和地域特色,其理论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以更好地促进敦煌针灸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也为构建和完善针灸学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

刘杨茜[3](2018)在《中药五味的量化表征及其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的四性(气)五味是指中药的药性(寒凉温热)和药味(甘苦辛酸咸),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五味存在各种医学典籍记载不一致,药味强度划分不规范,五味物质基础不清楚等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在中药药性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近红外全息化学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一种客观、科学的中药五味量化模型。结合核磁共振氢谱初步研究了中药材水和丙酮提取物中的化学物质群(组)与中药五味之间的“量-味”关系。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概述了中药五味理论的历史演变,中医、藏医和蒙医对五味的认识及五味的功效、五味的量化表征及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和核磁共振氢谱在中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中药五味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路线、研究内容、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第二章选取40种中药饮片和33种对照药材,按照药味分为甘味、苦味、辛味、咸味和酸味等五组。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漫反射附件采集中药全息化学指纹图谱,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深度数据挖掘,筛选五味模式中药作为基准,计算中药的欧氏距离相似度计算进行药味量化,并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中药主成分五味量化近红外定量模型。获得了40种中药饮片及33种对照药材的近红外光谱五味量化指标,根据模式中药的五味量化指标绘制了中药五味五行图。第三章分别采用水和70%丙酮对24种中药饮片进行超声提取,将提取物进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采集中药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将中药核磁共振指纹图谱信息与中药五味量化表征的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初步考察了中药五味的甘、苦、辛药味与中药化学物质水溶性成分群之间的“量-味”关系及中药化学物质70%丙酮成分群之间的“量-味”关系。建立了数个基于中药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的五味量化数学模型。本文通过中药近红外全息化学指纹图谱和中药1H-NMR指纹图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中药五味的“量-味”关系研究,建立了几个实用的中药五味量化预测模型,为中药五味客观科学的定量表征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有效途径,为将来进一步阐明中药五味的化学物质基础和完善中药五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索南东主[4](2017)在《藏医药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藏医学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建立了以五元学说、脏腑学说、三因学说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并以自然哲学整体观、二元论的研究方法、辨证论治的治疗模式,以及属于天然药物的低毒性、确切疗效、无耐药性等优势,为青藏高原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藏医药学要走向世界,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为此,笔者认为,从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辩证地研究藏医藏药,有利于藏医从朴素的方法论转到现代辩证的方法论,能够把宏观和微观融为一体,局部的作用和整体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局部的病变和整体的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人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并且,建立客观实验基础上的辩证的整体观,这对于促进藏医药学科的现代化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

岑思园[5](2016)在《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着眼于特定范围内对壮医药名词术语进行英译标准化探索,拟制定壮医药名词术语汉英对照表,为构建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提供基础依据,从而推动壮医药学及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方法:顾及壮医药与中医药相似相联,又与藏、傣、蒙等同属祖国民族医药学,本研究以《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ISTTM)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SNCM)作为主要参考,辅以借鉴藏、傣、蒙等民族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研究阶段性成果,通过对术语的筛选、分类、管理以及英译原则和英译方法等对壮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化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本研究依据科学性、地域性和前瞻性三大原则从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壮医基础理论》、《壮医诊断学》等12本系列教材及其他相关的壮医药学书籍中筛选出200个基础类和临床类壮医药术语;其次,对所筛选的中文术语按照术语间的层级关系、术语种属和语法结构以及术语学科独特性三方面进行分类,并拟制表格对术语进行管理;同时,参照中医药以及其他民族医药的英译标准,总结出适用于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即对应性、民族性、回译性和约定俗成四大英译原则,以及直译、意译和音译三大译法。在四项英译原则的指导下,在充分理解术语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三种译法对200个术语进行英译;最后,通过从术语属性、语法结构、术语内涵等角度对学科、书籍、理论、基本物质、内脏、经络、疾病、诊法、脉象、证型、病因、病机、预防、治则、治法、点灸操作、点灸火候、壮药、壮药配伍、用药禁忌、药味等21类术语的英译进行分析,总结出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对其中富含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术语英译的处理作大致探讨。结果:通过英译实践与实例分析,四项原则与三大译法基本适用于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在译文中呈现出较好的效果,并拟定《壮医药名词术语汉英对照管理样表》(200个)。结论:1、“《壮医药名词术语汉英对照管理样表》(200个)”在现阶段的壮医药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2、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的每一环节须遵循“标准”的一贯性;3、壮医药名词术语的初次探索研究须根据自身实际,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适用的研究方案。4、参与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的译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医学水平以及熟练的英译能力。

靖东阁[6](2016)在《“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为传统教育的寺院教育与作为现代教育的学校教育之间的互补合作,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也必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两种教育形态。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现代学校教育,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人们视学校教育为教育的代名词,忽视了传统教育的存在及其价值。传统与现代的人为隔立,导致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也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社会接受传统教育,现代社会接受现代教育”是人们最普遍的逻辑;“传统教育守旧落后,现代教育开放先进”是人们流行的观念,对学校教育的异常重视与对传统教育的决然抛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藏区的个案研究,证明现代学校教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中存在有限性,而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价值,可以弥补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寺院教育是藏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教育形式,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寺院曾经是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艺术中心,寺院教育也成为当时唯一的教育事业,在藏族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尽管学校教育逐渐普及并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但寺院教育仍然活跃在藏族社会并焕发生命力,寺院教育在维护藏族社会内部秩序、完整传承藏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校教育介入藏区后,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担负起推动藏区社会发展和培养藏族人才的重任,然而学校教育在藏族社会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不能完整的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弱化的倾向、培养的人都远离了藏族社会,这是学校教育不适应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但是,藏区学校教育有局限、寺院教育在当今社会仍有价值,这不能成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理由,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有现实需求。学校教育在传承藏族文化、道德教育和培养本土人才方面不尽如人意,寺院教育恰恰在这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寺院教育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缺陷;而寺院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培养现代化人才方面有局限性,学校教育在这三个方面也恰恰产生积极影响,学校教育对寺院教育的补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寺院教育的消极作用,使寺院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善民生的诉求,二者的互补合作非常必要。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相补充不仅有必要,而且可行。在理论上,教育是一个体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含其他教育形式,人的一生都要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人施加教育影响。而且传统与现代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的结果,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天然的内在合作与统一。寺院教育作为一种宗教教育,看似与学校教育完全对立,然而宗教具有教育性,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效果最佳,并且宗教知识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形态,不具有价值倾向性,完全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在政策上,国家有三级课程管理、宗教事务条例、国家与地方有关鼓励民办教育的法规等政策文件,支持学校开发民族特色课程,鼓励寺院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并办出特色。在人民意愿上,藏族群众、寺院僧人和学校教师都赞同藏族青少年儿童既要学校现代科学知识又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接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考察藏区已经存在的互补实践尝试。通过田野考察发现,藏区已经出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补的几种类型,分别是学校教育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寺院教育引入现代文化知识、宗教人士创办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福利学校。这三种形式是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初步探索,还很不成熟。通过对现有寺院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类型的深入考察,发现存在各种问题,即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有限性,还有认识上的误区;寺院在引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上不够积极,即使引入部分现代知识也非常零散,对僧人的影响有限;宗教人士创办的福利学校生存状态堪忧,缺少资金支持,并且在办学上失去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的特色,还有人对宗教人士办学有些许担心和疑虑。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观念上没有辩证的看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寺院教育自身的封闭性,阻碍现代文化知识进入寺院,僧人不从事生产也就没有学习现代知识的动力;宗教思想根深蒂固,深刻影响藏族群众的观念和民办福利学校的办学理念;政府和社会缺乏对这些民办福利学校应有的关注和帮助。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思考促进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进一步互补的建议,学校方面正确看待藏族传统文化,加强校内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与家庭、社区合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宗教上层人士要积极引导僧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参与社会生产;政府教育部门和宗教事务部门合作,促进寺院教育的现代转换;地方政府加大对宗教人士办学的政策支持,统战、宗教和教育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企业和个人向民办福利学校提供经济援助。不同部门和机构通力合作,让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的互补形式能够顺利发展,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培养现代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兼具的藏族人才。对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的互补研究,并不只是解决藏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互补问题,而是以藏区为案例,解决一般意义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问题。在其他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同样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共存,同样有现代学校教育存在有限性而传统教育依然发挥积极作用的现实,也同样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补合作的类型,只是具体情况各异。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它是一个特殊问题,但其中说明的道理却是一个普遍问题,完全可以适用于其他地区。

罗艳秋,徐士奎[7](2015)在《彝族传统医药理论中的数与理》文中研究指明彝族先民通过对日月周天行度的记录,概括、描述和推导事物与日月的全息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在彝族传统医药理论中充满了数学语言和思维,彝族先贤运用宇宙模型推导出数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建造彝族传统医药理论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

罗艳秋[8](2015)在《基于彝文典籍的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形成基础及学术内涵研究》文中提出彝族医药古籍文献是彝族传统医药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源头活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彝医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规律的总结以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其中所记载的一些诊疗方法至今仍被广大彝医所习用,具有权威性、概括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的特点,是彝族传统医药学术内涵阐释的知识源泉。如果脱离对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彝族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的阐释就不会深入,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相关研究也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以说古籍文献研究是学术内涵研究之必需,学术内涵研究是古籍文献研究之升华。为深入理解和阐释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笔者强化对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和口碑资料的发掘,不以某一人或某一书为依据,而是综合云贵川三省所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和彝医口述资料所得。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对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和分析,阐明彝族医药文献资源的构成情况,包括古籍文献和口碑文献两种;分析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特点,总结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布特征和传承特点。其流传形式主要包括原生古籍、衍生古籍、新生古籍、再生古籍和口碑文献等五大类别;版本类型主要有手抄本、油印本、影印本、排印本、皮书和木刻本;对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传形式和版本类型进行调查、分类和研究,以便弄清版本源流,以辨优劣,以补缺失;所调查的214种彝族医药古籍文献以南部方言、东南部方言和东部方言居多,有部分北部方言;证实彝族传统医药已经形成分科思想,所调查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按其内容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医经、医理、诊治、本草、方书、临床各科、养生、医案、医史、综合性医书、兽医等11大类,其中以医史类、方书类和临床各科类居多。第二部分通过对彝族医药古籍和彝医口碑资料系统研究、互相印证,发现彝族传统医药产生于生活实践,其源头活水是彝族古代天文历法,是在彝族古代天文、气象、历法、数学、医药等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下结出的灿烂之果,对解答中华传统医药的源头问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与科学意义。第三部分重点论述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本研究发现彝族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知识是彝族传统医药源头活水,是其知识体系构建的主要理论来源。天文历法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在其指导下彝族将五生十成、十生五成、青线赤线、气浊、哎哺、宇宙八卦、天地五行、天干地支、六色、八方位年等属于彝族古代哲学范畴的医药理论用于认知生命与疾病并发展出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和保健的各种医疗实践、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彝医药特有的学术内涵,是彝族医药学体系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根本所在。本研究运用版本学方法、文献追溯法和田野调查法对获得的历史文献、社会调查资料、医疗实践经验、各家论述和个人创建等感性材料分析、判断、综合和推理,对相关理论给予科学阐释,充分反映和揭示彝族医药理论的本质。本课题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以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彝族古代天文历法揭开了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的神秘面纱,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等所表达的天体运行及其气象变化规律是彝医理论形成的来源,本研究从源头上追溯彝族古天文历法与医学的演进关系,是揭示彝医药科学性的重要途径。(2)在研究方法上不就理论研究理论,更不是就医论医,而是将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停留于书本寻找彝医药史实,重视从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寻觅“活史料”,运用文献追溯法,以“经典引申式”这种学术贯通的研究思路回溯到医药知识产生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积累背景之下理解和阐释,从彝族原创典籍中寻求学问真谛,从源头正确解读彝医药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术内涵。(3)该研究成果不是以某一个人或是某一本书为依据,而是突破各篇之见、偏于一隅、单取独论等割裂整义、各取所需的局限,综合了云贵川三省所发掘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和彝医口述文献所得。回答了彝族医药理论“源于哪里”“流于何处”“价值何在”等关键问题,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发展。与其他同类着作不同的是,所有的阐释和论述均交待了理论的依据和来源。

仁增多杰,才让南加,仁青东主[9](2014)在《《月王药诊》中尿诊理论体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藏医尿诊是一种通过观察尿液诊断疾病的技术,是藏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作为藏医学经典着作之一的《月王药诊》中记载的尿诊法运用整体恒动的辨证观,重视整体和局部的辨证统一,以三因学说和五源学说为基础,以五官诊察尿液五境为主要手段,具有全面、动态、感观、直观、简便、安全的特点,为后世尿诊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仁增多杰,才让南加[10](2013)在《《月王药诊》中尿诊法理论探讨》文中认为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藏医尿诊是一种通过观察尿液诊断疾病的技术,现存最早的藏医药学着作《月王药诊》中系统描述了藏医尿诊技术,在公元8世纪时基本成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尿诊技术体系,其理论基础源于古印度医学和中医学,《月王药诊》尿诊法既是一个译作,又是一个整合医学的代表。

二、概述藏医药理论中的全息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概述藏医药理论中的全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严峻
        (二)耐药结核尤其是耐多药结核及广谱耐药结核是一个持续的威胁.
        (三)我国传统医药知识多样,民间应用广泛
        (四)传统医药是抗结核药物开发的宝库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结核病西药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二)抗结核传统药及其有效成分研究现状
        (三)攀援耳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评述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传统医药与传统药
        (二)民族医药与民族药
        (三)地方性知识
        (四)民族植物学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医药中抗结核民族药文献梳理
    一、民族医药基础理论整理与研究
        (一)民族医药文献资料的来源
        (二)苗、侗、瑶、彝医药的基础理论
        (三)苗、侗、瑶、彝医药对结核病的认识、分类及诊治
    二、抗结核民族药验方的收集与整理
        (一)验方来源
        (二)对来源文献的收集整理方法的分析
        (三)抗结核民族药验方的统计与分析
        (四)民族医药用药特点
    三、18种民族药乙醇粗提物体外抑制耻垢分枝杆菌活性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二章 攀援耳草在民间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一、调查区域概况
    二、调查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民族学、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关键人物基本信息
        (二)调查情况
    四、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攀援耳草抗结核活性部位筛选
    一、攀援耳草萃取物的GC-MS分析及活性部位筛选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二、攀援耳草二氯甲烷部位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部位筛选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四章 攀援耳草民间用途的科学内涵
    一、攀援耳草粗提物及不同提取部位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
    二、攀援耳草中已知的化学成分的抗结核活性
        (一)齐墩果酸
        (二)白桦酸
        (三)槲皮素
        (四)芹菜素
结语与展望
    一、结语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一、个人简介
    二、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课题项目
    三、获奖情况
附录一 :民族植物学调查提纲
附录二 :田野调查相关照片

(2)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敦煌写卷名称与编号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概况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国内研究
        1.2 国外研究
    2 敦煌遗书中的主要针灸医学文献
        2.1 《灸经图》
        2.2 《新集备急灸经》
        2.3 《明堂五脏论》
        2.4 《敦煌古藏医灸法残卷》
        2.5 《吐蕃藏文针灸图》
        2.6 《灸经明堂》
        2.7 《脉经》
        2.8 敦煌本《针灸甲乙经》
    3 敦煌遗书中的其他针灸文献
第二部分 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分类研究
    1 研究目标、方法和意义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来源
        1.2.2 文献检索方法
        1.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意义
    2 敦煌针灸文献的理论研究
        2.1 经络理论研究
        2.1.1 内容
        2.1.2 价值分析
        2.2 取穴法分类研究
        2.2.1 内容
        2.2.2 价值分析
        2.3 腧穴分类研究
        2.3.1 内容
        2.3.2 价值分析
    3 敦煌医学文献中针灸疗法研究
        3.1 灸法
        3.1.1 历史沿革
        3.1.2 分类与应用
        3.1.3 临证特点
        3.1.4 主治病症总结
        3.1.5 选穴汇总
        3.1.6 灸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2 针刺法
        3.2.1 历史沿革
        3.2.2 分类与应用
        3.2.3 临证特点
        3.2.4 主治病症总结
        3.2.5 选穴汇总
        3.2.6 针刺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3 拔罐疗法
        3.3.1 历史沿革
        3.3.2 应用
        3.3.3 临证特点
        3.3.4 拔罐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4 刺血疗法
        3.4.1 历史沿革
        3.4.2 分类与应用
        3.4.3 临证特点
        3.4.4 主治病症总结
        3.4.5 刺血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5 贴敷疗法
        3.5.1 历史沿革
        3.5.2 分类与应用
        3.5.3 临证特点
        3.5.4 主治病症总结
        3.5.5 贴敷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6 导引法
        3.6.1 历史沿革
        3.6.2 分类与应用
        3.6.3 导引法的应用分析
        3.7 其他外治法
        3.7.1 分类与应用
        3.7.2 临证特点
        3.7.3 主治病症总结
        3.7.4 其他外治法的应用分析
    4 敦煌医学文献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与评价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文献来源
        4.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4.1.3 文献质量评价
        4.2 文献评价结果
        4.2.1 纳入文献Jadad评分
        4.2.2 敦煌医学文献针灸疗法的应用评价
        4.3 现代研究与展望
    5 敦煌医学文献中针灸疗法的总结
        5.1 针灸疗法涉及主要文献及特点
        5.2 针灸疗法的总结与分析
        5.2.1 时代特点
        5.2.2 临床适用范围
第三部分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特点及价值
    1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特点
        1.1 地域性
        1.2 开放性
        1.3 多样性
    2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价值及影响
        2.1 丰富了隋唐前后的针灸医学典籍
        2.2 保存了最早的藏医古文献
        2.3 记载了以灸法为主的多种针灸疗法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着作
附件
文献综述 敦煌藏医文献中针灸腧穴与疗法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药五味的量化表征及其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五味理论的历史演变
    1.2 中医、藏医和蒙医对五味的认识
    1.3 五味的功效
    1.4 五味与组方
    1.5 中药五味的研究现状
        1.5.1 中药五味量化表征研究现状
        1.5.2 中药五味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1.6 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
    1.7 核磁共振氢谱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1.8 目前研究中药五味存在的问题
    1.9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10 特色及创新点
    1.1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11.1 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
        1.11.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11.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中药五味的量化表征方法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傅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FT-NIR)的采集
        2.2.2 中药FT-NIR图谱欧氏距离相似度分析
        2.2.3 中药FT-NIR图谱主成分分析(PCA)
        2.2.4 中药五味量化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
        2.2.5 模式中药五味量化表征
第3章 中药五味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药饮片的丙酮提取物~1H-NMR光谱分析
        3.2.2 中药饮片的水提取物~1H-NMR光谱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藏医药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藏医学的哲学基础
2 藏医学的整体观与分子生物学
3 藏药开发研究与分子生物学[3-5]
    3.1 分子生物学为藏药的品种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机遇:
    3.2 分子生物学促进了藏药作用机理的研究:
    3.3 分子生物学有利于藏药的培育和新药开发:

(5)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回顾
    1.1 壮族发展概况
    1.2 壮族语文发展概况
    1.3 壮族翻译史概况
    1.4 壮医药发展概况
        1.4.1 壮医药国内发展概况
        1.4.2 壮医药国际发展概况
    1.5 壮医药名词术语发展概况
2 中医药及其他民族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2.1 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2.2 其他民族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3 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3.1 壮医药名词术语筛选的标准化研究
        3.1.1 壮医药名词术语筛选范围
        3.1.2 壮医药名词术语筛选原则
    3.2 壮医药名词术语分类的标准化研究
    3.3 壮医药名词术语管理的标准化研究
    3.4 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和方法的标准化研究
        3.4.1 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原则的标准化研究
        3.4.2 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方法的标准化研究
4 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及试译分析
    4.1 壮医药各类名词术语英译及试译分析
    4.2 壮医药特色名词术语英译及试译分析
    4.3 研究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初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二)民族地区传统教育被忽视但又发挥重要作用
        (三)藏区学校教育“热”与传统教育“冷”的两种境遇
        (四)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刻板化理解的反思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三、研究的基本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藏区学校教育现状与功能局限
    一、藏区学校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教育的内容
        (二)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
        (四)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藏区学校教育的功能局限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有限性
        (二)道德品行教育的弱化
        (三)培养现代化但非本土化的人才
第二章 寺院教育的现状与当代价值
    一、藏区寺院教育的现状
        (一)寺院教育的制度
        (二)寺院教育的管理
        (三)寺院教育的教学方法
        (四)寺院教育的内容解析
    二、寺院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维系藏族内部社会秩序
        (二)保存与传承藏族文化
        (三)塑造个人良好道德品行
第三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需求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
        (一)寺院补充学校可完善学校功能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学校补充寺院可以削弱寺院教育的消极作用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民生改善的诉求
        (一)学校教育促进民生改善
        (二)寺院教育不利于改善民生
        (三)学校补充寺院以减小寺院教育在民生改善中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立统一性
        (三)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与功能的有限性
        (四)宗教具有教育性与宗教知识的可教性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有政策支持
        (一)设置三级课程有利于民族文化进校园
        (二)国家宗教法规支持僧人学习现代文化知识
        (三)国家法规与地方文件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三、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民心所向
        (一)藏族群众认为学校教育和传统教育都不可偏废
        (二)学校教师主张学生应该多了解藏族传统文化
        (三)寺院僧侣认为现代文化知识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有实践尝试
    一、藏民族文化进校园
        (一)藏区学校实施双语教育
        (二)学校教育内容包含藏族文化
        (三)学校开设民族文化特色班
    二、寺院教育引入现代科学知识
        (一)僧人学习政策法规
        (二)僧人学习文化知识
        (三)僧众接触现代传媒
    三、寺院(活佛)办学校教育
        (一)寺院办学
        (二)活佛办学
    四、僧人与俗人共校
        (一)吉美坚赞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吉美坚赞学校的学制与课程
        (三)吉美坚赞学校的教学方式
第六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结合的认识误区
        (二)寺院引入现代知识不积极并且知识体系零碎
        (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办学校生存现状堪忧
        (四)部分民办福利学校失去民族特色和自身优势
        (五)宗教人士办学尚存在一些异议和担心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没有辩证看待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二)相对封闭的寺院教育将现代文化拒之门外
        (三)寺院僧人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四)公益事业不受关注且扶持政策不完善
        (五)宗教思想影响藏族群众的观念和民办学校的教育理念
第七章 促进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思考
    一、学校正确看待传统文化进而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一)正确认识藏族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
        (二)学校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学校寻求合作与转变减小传承文化的有限性
        (一)学校教育合理选择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社区的补充传承
        (二)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三)创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
    三、宗教上层鼓励僧人学习现代知识并参与社会生产
        (一)活佛和堪布引导僧众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二)活佛和堪布鼓励僧人积极参与社会生产
    四、教育和宗教事务部门推动寺院教育现代转换
        (一)地方教育局和宗教事务局施加外力支持
        (二)寺院教育自觉从封闭走向开放
    五、政府部门与企业、个人分别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
        (一)地方政府夯实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
        (二)地方统战、宗教和教育部门督导民办学校
        (三)鼓励企业和个人向藏区福利学校捐赠
        (四)藏区福利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并加强自我约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彝族传统医药理论中的数与理(论文提纲范文)

1以数字符号表达彝医对生成关系的认识
2以数学模型解析彝医对万物生成的理解

(8)基于彝文典籍的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形成基础及学术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彝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特点
        1.1 历史悠久,源于临床实践和古代天文历法
        1.2 体系完善,具有独特学术内涵
        1.3 延续古今,具有成熟记录系统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本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与研究
    1.1 彝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分析
        1.1.1 古籍文献的系统追溯
        1.1.2 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
        1.1.3 古籍的着录与判别
        1.1.4 古籍的分类与整理
    1.2 彝族医药文献资源的构成情况
        1.2.1 古籍文献是彝族医药传承的主要载体
        1.2.1.1 医经合一典籍对医药知识的记述
        1.2.1.2 彝文典籍对医药知识的专篇记录
        1.2.1.3 彝文医药专书对医药知识的记载
        1.2.1.4 彝文典籍对医药知识的零星记载
        1.2.2 口耳相传是彝族医药传承的重要形式
    1.3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特点
        1.3.1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传形式
        1.3.1.1 原生古籍
        1.3.1.2 衍生古籍
        1.3.1.3 新生古籍
        1.3.1.4 再生古籍
        1.3.1.5 口碑文献
        1.3.2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版本类型
        1.3.2.1 手抄本
        1.3.2.2 油印本
        1.3.2.3 影印本
        1.3.2.4 排印本
        1.3.2.5 皮书
        1.3.2.6 木刻本
        1.3.3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文字类型
        1.3.4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分类构成
    1.4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布特征
        1.4.1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数量众多题材多样,收藏分散
        1.4.2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分布呈区域性差异,缺乏整体规划
        1.4.3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缺少分科整理,文献利用率低
        1.4.4 彝族医药知识分散于非医药专书,缺乏系统整理
        1.4.5 明清时期以来彝族医药古籍始多见
        1.4.5.1 明代造纸业促进了彝族医药古籍的流传
        1.4.5.2 毕摩社会职能的改变促进了医书的传抄
    1.5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传承方式
        1.5.1 毕摩是医药知识主要的记录和传承者
        1.5.2 彝医推动医药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5.3 民众是医药知识口耳相传的重要媒介
        1.5.4 彝族医药研究工作者是强有力的后盾
2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形成基础
    2.1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2.1.1 通过寻医找药,详述彝族医药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2.1.2 通过作祭献药,反映彝族对生命规律认知的思维体系
    2.2 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
        2.2.1 天文学
        2.2.1.1 宇宙发生演化观
        2.2.1.2 天地日月星辰系统
        2.2.2 历法
        2.2.3 气象学
        2.2.4 数学
        2.2.4.1 以数字符号表达彝医对生成关系的认识
        2.2.4.2 以数学模型解析彝医对万物生成的理解
3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
    3.1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学术内涵的诠释
        3.1.1 以气浊论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
        3.1.1.1 气浊既是天地之源,也是人体之本
        3.1.1.2 天地气浊与生命
        3.1.1.3 人体气浊的来源与循行路线
        3.1.1.4 气路中的“七门”和“脐底”
        3.1.2 以哎哺论万物雌雄观
        3.1.2.1 气浊的升降产生哎哺
        3.1.2.2 哎哺解释了动力的基本形式
        3.1.2.3 哎哺为万物之父母
        3.1.3 以天地五行论五脏气化
        3.1.3.1 彝族对天地人五行的阐释
        3.1.3.2 天地五行与哎哺
        3.1.3.3 天地五行与宇宙八卦
        3.1.3.4 天地五行与五生十成、十生五成
        3.1.3.5 天地五行与天干地支
        3.1.4 以六色察五行偏颇
        3.1.5 以宇宙八卦分析疾病产生的外因
        3.1.5.1 宇宙八卦的产生和来源
        3.1.5.2 宇宙八卦与天地五行的关系
        3.1.5.3 宇宙八卦在彝医药中的应用
        3.1.6 以青线赤线论四时八节对人体的影响
        3.1.7 以八方位年论生命周期
        3.1.7.1 八方位与生命历
        3.1.7.2 以“医算”认识疾病发展的规律
        3.1.7.3 哎哺合体与人辰
        3.1.8 以天干地支纪日月,论五运六气
        3.1.8.1 天干
        3.1.8.2 地支
        3.1.9 以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构建万物生成与周期运动规律的模式
        3.1.9.1 五生十成
        3.1.9.1.1 五生十成与五行的关系
        3.1.9.1.2 五生十成与五脏的关系
        3.1.9.2 十生五成
        3.1.9.2.1 十生五成与方位的关系
        3.1.9.2.2 十生五成与气候的关系
        3.1.9.2.3 十生五成与尼能的关系
        3.1.9.2.4 十生五成与日月的关系
    3.2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学术内涵的总体特征
        3.2.1 以太阳论万物,以天文论人文
        3.2.2 以天体论人体,以五行论五脏
    3.3 彝族传统医药对病症和药物的认识
        3.3.1 对病因的认识
        3.3.2 对病症的辨识
        3.3.2.1 六气辨病
        3.3.2.2 五行辨病
        3.3.3 对药物的认识
        3.3.3.1 药物的分类
        3.3.3.2 药物的采收
        3.3.3.3 药物的配伍和运用
结论
    1 系统研读彝文典籍,源流承继寻求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真谛
    2 追溯古天文历法与医学知识的演进关系是揭示彝医药科学性的重要途径
    3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学术内涵的诠释和特征概括
        3.1 以“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为基础的“哎哺五行”是阴阳消长转化的根源
        3.2 以“五生十成、十生五成”为基础的“气浊升降”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3.2.1 以“五生十成”说明人体气浊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
        3.2.2 以“十生五成”说明人体“首萌长遍退藏”的应时规律
    4 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和特色
        4.1 学术思想方面
        4.2 学术观点方面
        4.3 研究方法方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一:所调查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一览表
附录二:彝族医药古籍文献调查单位名单
附录三:民族民间医生问卷调查表(彝族地区)
致谢
个人简历

(9)《月王药诊》中尿诊理论体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月王药诊》中尿诊的主要内容
    1. 1 系统的尿诊法
    1. 2 详尽的正常尿液性状
    1. 3 四时尿诊
    1. 4 五行归类理论的运用
    1. 5 尿诊的先决条件
2 《月王药诊》中尿诊的学术特色
    2.1《月王药诊》尿诊的理论基础
    2. 2 《月王药诊》尿诊的全息诊法
    2. 3 《月王药诊》尿诊的三时十一诊法

(10)《月王药诊》中尿诊法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月王药诊》的成书背景
2 《月王药诊》尿诊的理论指导以及哲学基础
    2.1 《月王药诊》尿诊的理论基础—三因、寒热学说
    2.2 《月王药诊》尿诊的哲学基础——五源学说
    2.3 《月王药诊》尿诊的思维方式——五行学说
3 结 语

四、概述藏医药理论中的全息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D]. 潘蝶.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2]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D]. 魏玉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中药五味的量化表征及其物质基础研究[D]. 刘杨茜.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4]藏医药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J]. 索南东主.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07)
  • [5]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研究初探[D]. 岑思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D]. 靖东阁. 西南大学, 2016(01)
  • [7]彝族传统医药理论中的数与理[J]. 罗艳秋,徐士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10)
  • [8]基于彝文典籍的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形成基础及学术内涵研究[D]. 罗艳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0)
  • [9]《月王药诊》中尿诊理论体系探讨[J]. 仁增多杰,才让南加,仁青东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01)
  • [10]《月王药诊》中尿诊法理论探讨[J]. 仁增多杰,才让南加. 四川中医, 2013(06)

标签:;  ;  ;  

概述藏医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