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管五改”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初探报告

“两管五改”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初探报告

一、“两管、五改”对改善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初步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健[1](2019)在《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文中研究表明1949年至195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安徽省在1949年至1959年间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文以时间顺序进行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要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建国初期安徽省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地方性传染病疫情严重,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了细菌战。安徽省响应中共中央“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二章,介绍了安徽省1949年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开展过程。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以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59年,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在爱国卫生运动期间安徽省依照中央指示,在各级行政机关中设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宣传,充分动员安徽各界群众参与其中,使安徽省的爱国卫生工作由卫生突击逐步转入了经常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三章,总结了安徽省1949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经过建国初十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安徽省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旧风俗被破除,地方性传染病大大减少,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徽省这一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爱国卫生还要密切结合日常生产,同时注意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但是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盛行,某些成绩数据造假,缺乏科学指导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反思和借鉴。

马梅[2](2018)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经过近40年努力向贫困宣战的重要方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规划,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人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张家川县开展的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特征为主的脱贫攻坚活动,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规划之中,对改善贫困农村的贫困面貌产生了很大影响。深入推进扶贫政策与扶贫实践经验,使张家川县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但是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缓慢,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成为张家川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脱贫攻坚工作与贫困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深化了人们对贫困现状的反思。本文在张家川县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对本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分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指出张家川县脱贫攻坚进入整体脱困新阶段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对贫困人口、贫困村脱贫指标进行对照分析,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开展张家川县扶贫实践,并且对扶贫经验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对制约脱贫攻坚行动过程中的原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成功的探索出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途径、以政府主导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与惠民性政策相结合的精准脱贫发展道路,形成张家川县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共识性的脱贫理念与实践。

全孟迪[3](2017)在《四川省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等。因此,系统地认识四川省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形成机制以及村民意愿,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在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5140082175)《基于灾后评价的龙门山区域聚落景观适宜性研究》、中国国家留学基金(No.201308515021)和同济大学住建部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课题联合资助下,调研了四川省5个县域、46个村、861户、2977家庭成员的农村调查,研究区域为郫县、彭山县、三台县、苍溪县以及布拖县,包括不同地理形态、经济发达程度村落,为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以及演变原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及定性等研究方法,借鉴城市人居环境地域层次分类,引入类型学理论,以“宏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中观村落人居环境、微观近接居住人居环境”三个地域层次环境为框架来展开研究。研究显示,在不同地理空间、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文化之间,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共性和明显的差异。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宏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层次,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三个部分陈述当前五个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形成的大背景。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绘制高程图、坡度图,系统梳理五个县域地理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郫县、彭山县适宜居住,苍溪、三台县次之,布拖县自然地理条件最差,环境恶劣;在人文社会环境方面,各县有着不同且丰富的人文历史环境,尤其是布拖县,深厚的彝族文化要素为其发展途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外部环境方面,运用数据以及根据实际建设,主要分析各县政策、投入资金,区域产业发展的程度以及城镇设施建设的完善度。目前各县主要通过幸福美丽新村等新农村建设改造农村,区域产业发展、城镇设施建设郫县、彭山明显优于其他三个县域。第二,在中观乡村人居环境层次,运用调研数据及收集资料从乡村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发现当前乡村在不同自然环境作用下空间布局呈现不同的形态,但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趋同,集中建设成为普遍趋势。在基础设施方面,各地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布拖道路建设水平明显偏低,但是在教育、医疗等设施上却呈现相似的特征,村民意愿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师、医生水平及减少医疗费用方面。在生态环境方面,空气质量都较好,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各地环卫设施铺设率都较低,布拖县以生活污染为主,而彭山县以工业污染为主。第三,在微观近接居住层次,运用调研数据详实地分析了当前村民住居建设情况以及邻里环境,研究发现村落邻里关系和谐,住宅建设主要有传统住居、现代住居散落布局以及楼房式集中及单户集中四种类型,受危房改造、新村建设等国家政策影响较大,风貌正在趋于一致。最后,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以及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相应指标权重以及各县综合得分,发现各县域村民食品消费支出以及自来水设施建设差异度最大,在系统层中生态环境差异最大以及郫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远高于其余各县,而受水及空气环境质量制约,彭山县得分最低,与实际设施建设表现不一致。并运用SWOT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影响因素,提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策略,需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作用,优化村组织结构,以及国家应根据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统筹城乡规划、强化科学规划引导,保护传统民居、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优美的乡村。

李娟[4](2016)在《陕西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疗研究(1965-1985)》文中研究指明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物,由广大贫下中农推荐产生,经过短期培训和多次复训,掌握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是坚持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初级卫生员,对缺医少药的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深受群众欢迎。本文以陕西地区为例,通过对户县、周至、长安、渭南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并结合陕西省档案馆和户县档案馆的一手档案资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试图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概述了六十到八十年代陕西赤脚医生产生发展状况,主要从选拔、培训、思想政治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入手,从中可以看出陕西各地方对中央医疗政令的实施,也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做到因地而异。同时通过分析赤脚医生与不同群体、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发现赤脚医生扮演着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桥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沟通,既能有助于国家政令在地方施行,也有助于一方的稳定。赤脚医生对陕西农村地区农民吃药、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卫生、地方病流行病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也就是他们协助国家起到稳定地方的方式之一。他们的出现也为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复兴,进而对今天新农村合作医疗有所启示。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陕西地区赤脚医生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由于医疗重点放在了人数较少的城市地区,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人民生存没有医疗保障。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催生了赤脚医生,鼓励要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陕西省也不例外,六十年代赤脚医生产生,七十年代获得蓬勃发展,到八十年代的消亡,不同阶段赤脚医生的发展都对陕西农村医疗产生了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主要介绍赤脚医生的队伍建设,主要从他的选拔来源、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待遇等方面,简要分析陕西当地赤脚医生的概况。第二小节则主要从赤脚医生与公社医生、地方大队领导、群众之间的关系,来探究他们与赤脚医生的互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赤脚医生对当时陕西农村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改善农民吃药问题、农业生产、环境卫生、农村地方病流行病等方面入手,除此之外,还对传统中医药发展以及国家政令在地方施行方面也都产生着作用,从而得出对今天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

康之望[5](2016)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效率研究 ——以安仁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增多,污染越来越严重,以及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影响加剧,如全国大范围雾霾的出现,黄浦江死猪事件,癌症村等等环境事件的出现,吸引了广大学者以及政府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到环保问题上来,很多学者提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环境的保护与发展。而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城市的环境,我国农村环境对于我国经济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国家自2010年起在2008-201O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提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重点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综合整治,每年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本文以湖南省中比较典型的安仁县17个乡镇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为例,本文总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与意义,同时包括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对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研究与进展。介绍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第二章介绍研究理论基础,公共物品理论,DEA-Tobit模型理论。第三章为安仁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制定及实施情况以及具体内容。第四章为政策实施效率实证分析通过调研所得数据以及DEA-Tobit理论知识对环境连片整治政策实施效率进行分析。第得出影响政策实施效率的原因并进行分析。第五章提出政策建议,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张鹏帅[6](2016)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然而,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随之出现,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威胁着民众的身心健康。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探索绿色发展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理应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一道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并将其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使命。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就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战略部署。这就对学术研究中的生态文明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产生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为当今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石。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及系统分析法等,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首先,深入挖掘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为下文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和思想根源;其次,系统研究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利、林业、人口和资源四个方面的思想。其中,水利思想部分主要谈到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着重对我国江河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林业思想部分主要涉及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两方面的思想;人口思想主要包括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办法;资源思想主要探讨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节约现有资源与开发新型资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资源紧缺问题。据此得出的主要经验有:完善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制定政策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忌固步自封,发挥科技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历史教训有:政策的连贯性不足,忽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全局。进而提出了一些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实事求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共建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统筹兼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依法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最后,以结语的形式重申了本文的主要思想并对文章中存在的不足而未能及时纠正之处做简要的说明。总之,本文以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梳理该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脉络,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进而从中提出一些启示性建议,以期助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陈浩[7](2014)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西血防人员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江西省流行时间较久、流行地区较广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妨碍农业生产。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送瘟神”运动。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首先成立了中央血防九人小组,紧接着各疫区省、直辖市也分别相应成立了省血防五人领导小组,在省血防五人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各县市也相继成立了血防领导小组,至此,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张巨大的血吸虫病防控网络体系初步形成。随着这张防控网络的逐步完善,专业血吸虫病防治队伍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血防人员群体。在这个总人数从几十、几百再到上千的特殊群体里,有党的优秀干部,有医疗系统内各个部门的医护人员,有各大医护院校的学生,还有一些接受血防培训的群众,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来自不同职业,来自不同的年龄,来自不同的文化层次,但他们能够走到一起,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消灭血吸虫病。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他们日日夜夜的奋战在血防第一战线,从血吸虫病的疫情调查,到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精心治疗,到血吸虫病知识的宣传,再到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最后到参与灭螺和两管工作中,无处没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可以说没有血防人员群体的辛勤工作,就不可能有血吸虫病的彻底根除。因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是与瘟神作战的勇士、血吸虫病防控体系的支柱、科学防控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带给病人生存希望的救死扶伤者以及疫情控制者。本文即以史学界不太关注的血防人员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史和政治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西血防运动中的血防人员群体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疫病史”研究走上深入,而且对于目前和今后我们做好流行病防治工作也能提供某些借鉴和启迪。

王辉[8](2014)在《甘肃省农村改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厕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卫生设施,是反映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意识的加强,人民对改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卫生厕所的建设,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疾病传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健康素质、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文通过对甘肃省4个项目县部分干部的访谈、、农民访谈、部分户厕的现场调查与农户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村改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新农村建设,为下一步推进和完善农村改厕工作的开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推动甘肃省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甘肃省健康教育所农村改厕2009-2012年统计年报表与现场调查资料。在充分考虑代表性的原则下,按照改造户厕主要类型,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共选取甘肃省4个项目县,每县整群随机抽取2个改厕村、1个未改厕村,共180户农户作为调查对象。现场调查资料主要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农村厕所类型;农村厕所建筑卫生情况;卫生厕所建筑卫生合格率的影响因素;农户对改厕的态度及负担情况;改厕农民与未改厕农民对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等。资料经现场核对无误后整理录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的180户农村户厕中,卫生厕所113座,占调查总户厕的70.56%,建在室外的53座,占29.44%;(2)在户厕的建筑卫生合格方面,卫生厕所与非卫生厕所建筑结构合格率、卫生状况合格率、总合格率分别为95.58%、10.55%;47.49%、4.48%;47.79%、2.99%;卫生厕所三项指标合格率都远高于非卫生厕所;(3)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三格化粪池式卫生厕所建筑卫生合格率分别为42.42%、50%、70%;(4)从农村卫生厕所使用管理情况看,农村卫生厕所中合理管理使用的有30户,合理管理使用率为26.55%;(5)在改厕满意度方面,改厕农户中68.14%支持改厕、对改厕工作满意,21.24%认为无所谓,10.62%不支持改厕、对改厕工作不满意;(6)84.96%改厕农户对改厕资金投入负担得起,15.04%负担不起;(7)改厕村民与未改厕村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1.81%、52.02%,卫生知识行为合格率分别为76.05%、45.09%;(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推动了农村改厕事业的发展。结论通过改厕工作的开展,甘肃省农村改厕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改厕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改善,产生环保效益,广大人民的卫生行为发生改变,卫生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尽管如此,甘肃省农村改厕中依然面临改厕项目经费到位迟缓,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农民负担重,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卫生厕所建筑卫生合格率较差,卫生厕所使用管理不当等问题。

许三春[9](2012)在《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文中认为乡村医者及乡村医疗制度的变迁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研究即从医疗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对中国乡村医疗自清代以来的变迁展开探讨。乡村疾病和医疗话语的建构与消解,乡村医者及其医疗行为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这种变迁大致是从清代开始的,本文即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来考察清代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的曲折发展及其背后的深层因素——变动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清代前期,乡村存在一个自在的、多元化的医疗体系,充斥着以草泽铃医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弥散的医疗资源来满足乡民的日常医疗需求。若非发生重大疫病,国家很少对地方的医疗事务进行干预,地方精英基本上承担了乡村的疫病救治。清后期,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卫生防疫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港口检疫的实施与晚清卫生行政改革是卫生制度化的开端。大量医学传教士的涌入也对乡村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传统医者形成了竞争关系。民国时期,在缺乏强大的统一政权的背景下,卫生制度化也取得了曲折发展。乡村出现了由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和国家举办的卫生实验区,保健员与合作医疗制度。与草泽铃医不同的是,保健员是制度化的卫生工作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简单疾病的同时,还承担了卫生防疫的任务。但这种变革仅限于较小的范围内,多数的乡村仍然有赖传统的医者提供医疗服务。1949年新政权的建立进一步改变了这一状况。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变农村社会疾病流行的落后现状,构建新医学。传统中医药人员被整合进联合诊所,宗教医者与草泽医被禁止从事医疗工作。城市下乡的流动医疗队积极为农村治病防病,培训不脱产的农民卫生保健员、新法接生员。人民公社化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卫生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生产队卫生员制度随之普遍建立。在卫生工作大跃进时,吃药不要钱的合作医疗制度也曾实施过一段时间,终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半途而废。1965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促进了农村保健员的培养,而上海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和湖北乐园合作医疗榜样的塑造则促成了两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推广。赤脚医生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农村医疗的功能性需求,也是医学政治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农村卫生革命的实施者,其本身也是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这种革命性的需求甚至超越了对医疗效果的追求。当国家的目标从文化革命转移到实现现代化,并对农村的组织化控制有所放松时,以革命为动力的、走群众路线的、运动式发展的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就难以为继了。这种乡村医疗制度的建构以政治化的方式重塑了医者与医疗对象,因此,决不能无限夸大其对乡村医疗与卫生改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它是掩盖了农村医疗的困境,而虚构了一个能体现制度优越性的医疗神话和卫生奇迹。当尘埃落定,乡村医疗仍是无从破解的的难题。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不再依赖乡村医生,且又增加了国家的投入,但是其问题丛生仍体现出了乡村医疗制度创新的缺乏与对传统的路径依赖。清代以来乡村医疗变迁表明,国家日渐承担了为民众提供医疗救助的职责,这是卫生现代性的体现。但是,国家在这个角色的扮演中总是出现偏差与谬误,要么以卫生为工具赢得统治的合法性与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要么只为民众提供微不足道的医疗服务。如何在实现国家职能、发挥地方社会自主性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之间取得平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鲁轶[10](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衡量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效果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执政党对人民群众感情深厚与否的标准之一。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当前社会改革的重点,对于保民生、促发展、维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理论研究,对于拓宽中共党史学科在社会建设史领域的研究范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历史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以1992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请示的通知》、2002年中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并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专题会议为时间节点,将改革开放后到2009年的时间划分为3个主要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初的适应期,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探索期,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期。在这3个章节中,按照社会经济变革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影响、党对医疗卫生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主要政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开展情况三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六章)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着重论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畴、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基本框架等。选题原因主要是基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对于保民生、维稳定、促发展具有重要性;研究目的是以史为鉴,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意义上主要从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来分析;研究范畴从医疗卫生、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等层面进行了界定;研究现状分析了5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2个方面的不足;研究难点在于对深层原因的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总结等;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回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卫生状况极差,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卫生机构残缺不全且分布不均、诊疗技术水平相当落后、缺医少药,卫生管理缺乏经验、方式落后。针对这些情况,中共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卫生政策,特别是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国家将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医疗卫生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大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农村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健全、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巡回医疗蓬勃发展、赤脚医生活跃在农村基层、爱国卫生运动效果明显,农民群众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就医状况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成为中国卫生史乃至世界卫生史上的光辉一笔。第二章主要考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等促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变迁,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财政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紧缩、企业改革和农村工业的兴起等都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产生巨大影响。这个时期党及主要领导人对卫生工作高度重视,体现在改善群众生活中的卫生条件、提出卫生事业要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重视卫生人才的培养、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等方面。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补偿政策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在调动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优化卫生院的领导干部结构、提高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成绩,这对于创新办医体制和模式等具有一定意义,但同时却由于片面强调权利下放,过多注重短期经济利益,最终导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萎缩,重治轻防现象不断加重,合作医疗也逐渐衰退。第三章主要考察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分税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农民减负等都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中共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将医疗卫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推向市场带来的众多负面效应,中共中央层面在政策制定上开始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出台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重建合作医疗、乡村卫生—体化管理等政策,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执行中遇到重重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在实际工作层面,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趋势继续扩大和深入,最后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瓦解、乡镇卫生院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村级个人行医盛行,无证行医和游医屡禁不止,村级防保工作几乎停滞。第四章主要考察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中共中共中央将国家战略重点放到民生工作上,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中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迎来快速发展期。财政对农村卫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量出现回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演进的特点、成就和经验教训做了总结和归纳。演进的特点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对市场经济的被动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定位没有改变,但实际执行中其公益性逐渐丧失;改革早中期卫生投入较少,且投入机制欠科学;卫生政策没有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路径给出恰当的安排,也没有较为成熟的工作方针;卫生领域对实施市场化改革的理解较狭隘;虽然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的矛盾尖锐,但我国政府一直不断朝积极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向努力。主要成就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改变了卫生服务供给短缺的现象;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专业素质大幅度提高,初步具备医学专业素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实现全面覆盖。经验教训主要有:医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受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不能抛弃政治经济发展现实环境去制定政策;医疗制度的设计应该是整体性的,单项建设、局部建设对于解决目前积重难返的问题意义不大;保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工作经费,使预防保健工作切实落实;我国将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政策制定上要做到未雨绸缪。第六章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思考。主要问题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划分不明;各级医疗机构间无序竞争还比较严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筹资渠道单一,投入机制也欠科学;积极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主要对策有: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分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顶层设计,并使其法制化、规范化;调动基层积极性,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多学科的研究。

二、“两管、五改”对改善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初步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管、五改”对改善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初步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细菌战的扩大
        二、安徽省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
    第二节 安徽省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建国前期安徽省落后的经济状况
        二、建国前期安徽省恶劣的卫生状况
第二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第一节 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1949-1955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城市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 农村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四) 厂矿和企业商户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五) 治淮水利工地和抗洪救灾前线的爱国卫生运动
        (六) 饭店、旅馆等公共服务行业的爱国卫生运动
        (七) 学校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1956-1959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以卫生突击为主要形式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6年)
        (三) 逐步转入经常化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7年)
        (四) “大跃进”风潮下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8-1959年)
第三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成就
        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二、改善了城乡的环境卫生面貌
        三、减少和消灭了地方病
        四、增加积肥,促进生产
    第二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
        一、领导重视、干部带头
        二、充分发动群众,使运动全民化
        三、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
        四、从生产出发,密切结合生产
        五、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
    第三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不足之处
        一、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
        二、形式主义盛行,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
        三、运动缺乏科学指导,容易造成意外事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二)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要求
        (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需要
        (二) 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三、脱贫攻坚是解决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举措
        (一)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 脱贫攻坚是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举措
        (三) 脱贫攻坚是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之一
第二章 张家川县脱贫攻坚已进入整体脱困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县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一) 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开发发展时期
        (二) 全方位扶贫开发发展时期
        (三) 扶贫开发工作新阶段
    二、张家川县脱贫攻坚整体脱困新阶段的发展状况
        (一) 脱贫攻坚新阶段指导思想
        (二) 脱贫攻坚新阶段贫困地域分布状况
        (三) 脱贫攻坚新阶段主要发展指标
        (四) 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及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指标
第三章 张家川县脱贫攻坚开发的举措与经验
    一、脱贫攻坚新阶段张家川县脱贫攻坚开发的举措
        (一) 扶贫攻坚专项扶贫开发举措
        (二) 扶贫攻坚行业扶贫开发举措
        (三) 扶贫攻坚社会扶贫开发举措
    二、脱贫攻坚新阶段张家川县脱贫攻坚开发的经验
        (一) 实行“双线排序比对法”脱贫识别法
        (二) 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三) 东西对接扶贫方式
        (四) 坚持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两相驱动”模式
        (五) 建立互助资金+农户+互助协会的帮扶模式
        (六) 制定“一户一策”脱贫作战图
第四章 张家川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创新建议
    一、张家川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 客观条件制约因素
        (二) 主观条件制约因素
    二、进一步推进张家川县脱贫攻坚的创新建议
        (一)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联动的帮扶格局
        (二) 坚持把民生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促进的帮扶方略
        (三) 坚持因类施策与特色富民产业相结合的治贫方式
        (四) 创新文化教育和劳动技能相结合的帮扶方式
        (五) 坚持由“输血式”到“造血式”的帮扶方略
        (六) 坚持社会救济与普惠政策相结合的帮扶制度
        (七) 搭建高等院校与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的帮扶模式
        (八) 开展干部与贫困群众双向交流的共同发展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四川省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日益受重视
        1.1.2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滞后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可以丰富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理论
        1.2.2 为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1.2.3 选取四川省典型县域村庄作为样本具有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四川省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宏观、中观及微观质量特征
        1.4.2 四川省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1.4.3 四川省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及调研样本概况
    2.1 相关理论
        2.1.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2 乡村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3 类型学理论
    2.2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界定
        2.2.1 论文主要研究区域位置及范围界定
        2.2.2 乡村人居环境定义及其内容研究界定
    2.3 村庄样本概况
        2.3.1 总量概况
        2.3.2 地理分布
        2.3.3 经济状况
        2.3.4 社会属性
        2.3.5 空间属性
    2.4 村民样本概况
        2.4.1 总量概况
        2.4.2 调查户主基本情况
第3章 县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3.1 自然地理环境
    3.2 人文社会环境
        3.2.1 人文历史环境
        3.2.2 社会环境
    3.3 外部环境
        3.3.1 政府相关政策
        3.3.2 区域产业发展
        3.3.3 城镇设施建设
    3.4 小结
第4章 村落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4.1 村落空间形态
        4.1.1 自然环境塑造出村庄多样化的空间形态
        4.1.2 经济发展加速乡村空间形态演变
        4.1.3 新农村建设重塑乡村空间形态
    4.2 村落基础设施
    4.3 村落生态环境
    4.4 小结
第5章 近接居住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5.1 乡村住宅环境
        5.1.1 村落住宅建设
        5.1.2 住宅平面布局
        5.1.3 住宅院落建设
    5.2 乡村邻里环境
    5.3 小结
第6章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
    6.1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2 指标数据的获取、处理与权重确定
        6.1.3 评价结果分析
    6.2 乡村人居环境优化
        6.2.1 以科学规划引导乡村建设
        6.2.2 保护传统民居,改善农村住房条件
        6.2.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2.4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6.2.5 政府-村组织-农户层层推进保障实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陕西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疗研究(1965-198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赤脚医生”概念界定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一) 预期研究成果
        (二) 论文创新点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陕西赤脚医生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建国初,陕西社会状况及医疗卫生情况
    二、中央政策对赤脚医生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三、陕西赤脚医生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一) 六十年代末,响应国家号召陕西赤脚医生群体的出现
        (二) 七十年代,陕西各地抢抓培训促生赤脚医生的快速发展
        (三) 八十年代,赤脚医生的衰落与消失
第二章 陕西赤脚医生的队伍建设及与不同群体、组织的关系
    一、陕西赤脚医生的队伍建设
        (一) 陕西赤脚医生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
        (二) 陕西赤脚医生的培训
        (三) 陕西赤脚医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四) 陕西赤脚医生的待遇及收费
    二、陕西赤脚医生与不同群体、组织间的关系
        (一) 陕西赤脚医生与公社卫生院医生之间的关系
        (二) 陕西赤脚医生与大队领导的关系
        (三) 陕西赤脚医生与当地群众的关系
第三章 陕西赤脚医生的影响与意义
    一、对陕西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 解决农民吃药推动农业生产
        (二) 改善地方环境防病治病
    二、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三、对国家政策在地方施行的影响
    四、对当今农村卫生医疗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效率研究 ——以安仁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2.1.2 政策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环境建设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DEA-Tobit模型方法
第3章 安仁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与制定
    3.1 安仁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的背景
        3.1.1 政策背景
        3.1.2 安仁县农村环境现状
    3.2 安仁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
        3.2.1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
        3.2.2 生活污水整治项目
        3.2.3 生活垃圾整治项目
        3.2.4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3.2.5 配套能力建设
    3.3 安仁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取得的成效
第4章 安仁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技术路线
    4.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效率的DEA模型分析
        4.2.1 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和定义
        4.2.2 DEA模型数据的来源
        4.2.3 DEA模型数据计算与结果
        4.2.4 各乡镇DEA效率分析
        4.2.5 非DEA有效乡镇投入松弛变量分析
    4.3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Tobit模型中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4.3.2 Tobit模型数据来源
        4.3.3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实证结论分析
第5章 提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效率的政策建议
    5.1 提升公众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
    5.2 对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培训
    5.3 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
    5.4 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将环保与教育相结合
    5.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生态文明的概念
        1.3.1 生态文明的内涵
        1.3.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根源
    2.1 产生背景
        2.1.1 国内背景
        2.1.2 国际背景
    2.2 理论根源
        2.2.1 理论依据
        2.2.2 文化渊源
第三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化害为利
        3.1.1“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3.1.2 对江河的主干道及其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
        3.1.3 摆脱时空限制,跨区域调水
    3.2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3.2.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3.2.2 合理保护森林资源
    3.3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3.1 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
        3.3.2 双管齐下,控制人口数量
        3.3.3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口健康
    3.4 倡导勤俭节约,综合利用资源
        3.4.1 增产节约,反对浪费
        3.4.2 开发新型替代能源
第四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评价及启示
    4.1 当代评价
        4.1.1 成功的经验
        4.1.2 失误的教训
    4.2 现实启示
        4.2.1 实事求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544.2.2 共建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4.2.2 共建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4.2.3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4.2.4 统筹兼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4.2.5 依法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西血防人员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1、 史学界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2、 史学界对于群体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资料来源说明
        1、 档案及资料汇编
        2、 方志及文史资料
        3、 着作
        4、 报刊杂志
    第五节 相关问题说明
        1、 血吸虫简介
        2、 关于研究时间的说明
        3、 关于血防人员群体的概念
        4、 行政区划的说明
第一章 严重的血吸虫病疫情
    第一节 血吸虫病疫情
        1、 钉螺分布
        2、 人群感染率
        3、 死亡人数
    第二节 严重危害
        1、 毁村灭户
        2、 出生率下降
        3、 社会经济受损
        4、 民众生活窘迫
        5、 祸及家畜
    第三节 原因分析
        1、 自然因素
        2、 社会因素
第二章 血吸虫病防控网络的建立
    第一节 血吸虫病防控网络的组建
        1、 中央血防领导小组的成立
        2、 江西省血防领导机构的建立
        3、 专业血防机构和队伍的构建
        4、 基层血防人员的配置和调训
    第二节 血防人员群体的构成
        1、 构成分析
        2、 人数及其变化
第三章 奋战在血防一线的血防人员
    第一节 血防人员与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第二节 血防人员与血吸虫病治疗
    第三节 血防人员与血防知识宣传
    第四节 血防人员与血防科学研究
    第五节 血防人员与灭螺、两管
    第六节 血防人员思想动态
第四章 血防人员在血防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 与瘟神作战的勇士
    第二节 血吸虫病防控体系的支柱
    第三节 科学防控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
    第四节 带给病人生存希望的救死扶伤者
    第五节 疫情控制者
        1、 疫区范围缩小
        2、 病人人数减少
        3、 有螺面积缩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甘肃省农村改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农村改厕发展现状
        1.1.2 我国农村改厕发展现状
    1.2 甘肃省农村改厕现状
        1.2.1 甘肃省概况
        1.2.1.1 行政区划
        1.2.1.2 人口分布
        1.2.1.3 自然环境
        1.2.1.4 经济社会
        1.2.2 甘肃省农村改厕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选择和基本情况
    2.2 资料来源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
    2.5 评价标准
        2.5.1 改良双瓮漏斗式厕所建造技术及管理使用要求
        2.5.2 粪尿分集式厕所建造技术及管理使用
    2.6 数据收集
    2.7 资料整理与分析
    2.8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甘肃省农村卫生改厕实施总体情况
        3.1.1 甘肃省农村改厕项目工作机制
        3.1.2 甘肃省农村改厕项目经费投入情况
        3.1.3 甘肃省农村改厕实施进展情况
    3.2 各项目县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情况
        3.2.1 组织运行机制、执行监督制度的建立
        3.2.2 改厕项目实施过程
    3.3 各项目县农村改厕工作进展
        3.3.1 各项目县2009-2012年度农村改厕项目完成情况
        3.3.2 各项目县农村改厕项目完成质量情况
    3.4 各项目县农村改厕户厕状况
        3.4.1 农户基本情况分析
        3.4.2 户厕状况
    3.5 卫生厕所经费来源与资金投入
        3.5.1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对农村改厕的影响
        3.5.2 改厕经费来源与资金投入
    3.6 农户对改厕的态度及负担情况
        3.6.1 改厕的态度及负担情况
        3.6.2 家庭环境卫生情况
        3.6.3 村容村貌情况
    3.7 农民卫生知识知晓、卫生行为形成情况
        3.7.1 改厕农民与未改厕农民的人口学特征
        3.7.2 农民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3.7.3 农民卫生行为形成情况
4. 讨论
    4.1 改厕工作进展情况
    4.2 改厕项目组织运行机制
    4.3 改厕项目实施过程
    4.4 改厕产生的效益
        4.4.1 卫生效益
        4.4.2 环境效益
        4.4.3 社会效益
    4.5 当前甘肃省农村改厕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重建设,轻管理,监督指导不到位
        4.5.2 农民负担重,经费落实不及时
        4.5.3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
        4.5.4 宣传不到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改厕技术培训,注重农村改厕的技术指导
        5.2.2 加强卫生厕所的监督和管理
        5.2.3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5.2.4 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自建公助”,多渠道筹集改厕资金
        5.2.5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健康教育的模式
        5.2.6 改善环境卫生,改厕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回顾
        一、 草泽铃医及乡村医疗制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赤脚医生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
        一、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二、 研究资料
    第五节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清代的乡村医疗及其近代变革
    第一节 清前期的乡村医疗资源
    第二节 晚清卫生行政改革
    小结
第三章 保健员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建设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机制
    第二节 保健员与乡村医疗建设
        一、 培训保健员与合作医疗的起源
        二、 农村卫生实验区的卫生建设
        三、 边区政府的医药合作社及其医疗活动
    小结
第四章 1949 年后的农村医疗变革
    第一节 四项卫生方针与爱国卫生运动
        一、 反细菌战
        二、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1949 年后农村医疗市场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联合诊所、农业社保健站与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从医药合作社到联合诊所
        二、 从联合诊所到保健站
        三、 集体保健医疗或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第五节 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的典型
    小结
第五章 赤脚医生政策的实施及影响
    第一节 赤脚医生的兴起
    第二节 赤脚医生的选拔
        一、 赤脚医生的前身:从卫生保健员到“小医生”的选拔与培训
        二、 赤脚医生的选拔
    第三节 赤脚医生的培训
        一、 培训方法
        二、 培训内容
        三、 培训效果
    第四节 赤脚医生薪酬
        一、 赤脚医生报酬的构成与分配
        二、 赤脚医生报酬的变动
    第五节 赤脚医生的职责
    第六节 赤脚医生的医疗方式
        一、 “团结中西医”的卫生方针
        二、 充分发挥“一根针、一把草”的作用
        三、 “三土上马”、“四自创业”
        四、 西医疗法与新医疗法
        五、 后合作医疗时期赤脚医生医疗方式的转变
    第七节 赤脚医生时期的医病关系
        一、 传统医病关系向现代医病关系的转变
        二、 赤脚医生时期医病关系
    小结
第六章 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合作医疗的目标及任务
        一、 1949 年至 1956 年过渡时期的卫生目标——消灭烈性传染病
        二、 1957 年至 1965 年的卫生目标:“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
        三、 1965 年至 1976 年的卫生目标——实现卫生革命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筹资
        一、 早期合作医疗的经费筹集
        二、 1969 年以后的合作医疗筹资
    第三节 合作医疗的管理
    第四节 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山东省合作医疗的发展概况
        二、 山东省合作医疗快速发展的个案分析
        三、 1977 年到 1985 年合作医疗的衰落
        四、 合作医疗制度化失败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探析
    第一节 两种传统观点:瑕不掩瑜与微不足道
    第二节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实际效果
        一、 实际医疗效果
        二、 卫生成就与合作医疗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政治效应
        一、 从“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到“合作医疗好”
        二、 合作医疗所蕴含的价值和目标
    小结
第八章 赤脚医生制度的尾声与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逆转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结语 政治化、制度化、廉价化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范畴
        (一) 医疗、卫生、医疗卫生
        (二)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三)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五、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卫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
        (一) 国民健康状况差
        (二) 农村缺医少药、卫生环境差、疾病高发
        (三) 卫生管理落后
        (四)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任务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的制定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卫生工作
        (一) 建立农村基层卫生组织与健全农村预防保健三级网
        (二) 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 农村巡回医疗的发起与开展
        (四) “六·二六”指示与卫生工作重点的转移
        (五) 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及推广
    四、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总体评价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社会经济变革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一) “文革”结束后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二)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基础及其经济基础的变迁
        (三) “分灶吃饭”财政改革与地方财政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紧缩
        (四) 企业“扩大自主权”改革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放权让利
        (五) 农村工业迅速发展与“以工助医”、“以副补主”风潮的兴起
    二、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二) 提倡多种形式办医的政策与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
        (三) 补偿和筹资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筹资困难
        (四)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人员培养政策
    三、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与困境
        (一) 成绩及意义
        (二) 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一) 分税制改革与地方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减少
        (二) 股份制改革、公司制改造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权改革
        (三) 农民减负政策实施与合作医疗筹资困难
        (四) 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
        (五) 勤劳致富、先富光荣等新价值观对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影响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农村卫生工作推向市场化后出现的种种问题
        (二)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三) 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四)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政策的推进
        (五)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
        (六)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三、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与困境
        (一) 成绩及意义
        (二) 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机遇
        (一) 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迎来发展契机
        (二) “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论断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三) 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二) 国务院农村卫生专题会议与《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意见》
        (三)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财政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的调整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配套政策出台
        (五) 农村防治非典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启示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快速发展
        (一) 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增大
        (二)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大大改善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成就和经验教训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演进的特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就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进一步做好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两管、五改”对改善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初步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D]. 吴健. 安徽大学, 2019(07)
  • [2]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研究[D]. 马梅.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3]四川省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及优化研究[D]. 全孟迪.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4]陕西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疗研究(1965-1985)[D]. 李娟. 西北大学, 2016(04)
  • [5]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效率研究 ——以安仁县为例[D]. 康之望.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6]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张鹏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7]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西血防人员群体研究[D]. 陈浩.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3)
  • [8]甘肃省农村改厕现状调查研究[D]. 王辉. 兰州大学, 2014(11)
  • [9]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D]. 许三春. 南开大学, 2012(07)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D]. 鲁轶. 武汉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两管五改”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初探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