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奇的图象处理大师 Adobe Photoshop 5(论文文献综述)
陈琳琳[1](2018)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CG插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断的沉淀与创新沿袭下来的民族符号,代表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强大的创造力,让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站在世界之林中的有别于其它文明的最强烙印。而CG插画作为新兴的艺术方式其发展势头迅速,融合了各种媒介艺术,更丰富了以往的艺术形式。中国的CG插画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更具民族风格,在世界上更具辨识力,同时激起华夏儿女的情感共鸣。但初出茅庐的中国CG插画家们还要继续沿袭下去,创造出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本文从艺术的类型——抽象、意象、具象上加以论述和举例论证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CG插画上的运用的实例,并简单阐述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CG插画中运用的意义与要求,CG插画艺术目前还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类别,因此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着CG插画家们的创作,希望CG插画家们不是一味的追逐市场而丢失了创作的初衷,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到CG插画中去。
高秦艳[2](2017)在《文字设计的身份转换与图形语言建构研究》文中指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桌面排版革命至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了文字设计的工作流程和设计理念。大量案例印证,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文字设计领域出现了“身份转换”这一特殊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分析,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动因,考察和梳理当代技术进步对当代文字设计地位转变的影响。技术革新直接导致了文字设计理念的升级,借助图形语言的创意手段,文字设计得以从图像解说的传统身份逐渐走向主动表现的位置,从而实现其身份与价值的转换。设计师可以运用图形语言的表现手段,将“文字”作为“被借用的对象”或一种创作元素来进行创意设计。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字设计身份的转换”造就了“文字即是图形”现象的产生,促发了一场在西方被称之为“革命性”的文字设计变革。运用案例分析法、作品评述法、统计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设计案例进行解析。借助电子计算机、数字分析软件等设备和工具进行文档分类和数据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在诸多设计因素中,文字设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技术的协助下,文字设计的表现性被不断地开发和应用。第二,在具体的设计案例应用中,文字设计的“身份”已逐渐从辅助说明转变为创造表现的中心。第三,在技术不断革新的境况下,文字设计的理念与表现路径也呈现出多样性和跨界性。第四,“图形语言”的表现手段同样适用于当代文字设计领域,并可以通过多重途径来进行建构。研究发现,文字设计的理念更新与技术发展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文字设计的发展空间也变得更为广阔。总体地看,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字设计“身份转换”的现象在国际平面设计界持续存在,并且呈现出愈加明显的态势。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文字”往往是被设计师借用的表现元素,它体现了文字设计中“图形语言”的建构形式,也是促成文字设计“身份转换”的关键因素之一。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当代文字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路径呈现非线性发展模式,技术的发展与设计理念的革新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缪伸涛[3](2014)在《摄影文学文图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文本分析为立足点,围绕文图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对纪实摄影文学、摄影诗和摄影小说三种主要类型的摄影文学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考察。摄影文学自1990年由成东方提出以来,在本世纪初曾形成过一次理论研究的热潮,之后便陷于沉寂,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留下了诸多争议。在诸多问题中,文图关系居于最核心的地位,论者相继提出了“审美复合”论、“错位”论、“螺旋结构”论、“互文性”论和“内爆”论五种代表性理论,这些理论或失于宽泛或失于狭隘,且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摄影文学创作的实际。本文选取典型的摄影文学文本,对摄影文学中的文图关系做了详尽的分析。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对摄影文学的研究背景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梳理,辨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第一章对纪实摄影文学中的文图关系进行研究。因为纪实摄影文学文本繁多,将其分为传记类、地志类和历史事件类三个小类分别进行分析。第二章对摄影诗中的文图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摄影诗以纪实为题材的原因,及诗在摄影诗中居主导地位的体现。第三章对摄影小说中的文图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摄影小说中文字和图像的分工,及文图关系龃龉的三个方面。结语部分对摄影文学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就摄影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谢仕荣[4](2014)在《数字时代照片对受众的视觉说服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在视觉传播领域,不断被曝光的造假事件,使得公众对照片的信任已经产生了动摇。这也使得探讨照片的真实性,成为摄影和视觉传播学术领域中的热点话题。是否还能相信照片?这一方面说明公众仍然对照片与现实的关联性有期望;另一方面,存在于照片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却因此得以显现。如何正确运用摄影语言,在照片和现实之间建立联系,以及如何帮助公众理解这一语言,思辨照片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都成为一些重要的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作者以“数字时代照片对受众的视觉说服探究”为论题展开研究,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在数字时代新兴的网络媒体冲击之下,照片的传者和受众面对的问题以及如何形成照片信息传播的过程。一、既然确定了将照片的信息传播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作者即站在受众的角度展开,通过案例分析受众在接受照片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解码具有的特性,即为:受众接收照片信息是有选择的,他们对照片意义的阐释也是很开放的,更进一层的是受众往往会通过阅读而想象自己参与到照片的情景当中。通过这些研究得出受众对照片的解读是复杂的,这一复杂性使得照片的传者为了达到传播效果有可能从主观出发对照片做出调整。二、结合视觉形象符号学理论,研究传者根据受众的读图习惯和方式对照片进行编码,通过视觉形象的独特性、真实感和象征性以达到视觉上的说服。对经典的说服性案例进行分析,体现了传者对受众视觉上的说服并非传者单向的灌输或受众一味的接受,而是一种动态传播的交流过程。三、在数字时代,图片处理技术更加先进,同时也更加便捷简单,这不但体现在生产、传送和保存的效率大大提高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操作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在这一动态传播的交流过程中,视觉欺骗越发显现。作者结合了一些照片造假的案例,对数字时代的造假方式进行了归类,大致分为摆拍,对照片的篡改,有选择地展现和错误的图片说明这几种。这样的造假带来了严重的公众信任危机。但同时,数字化的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的传播特性给了视觉传输链上的受众反证、监督照片的便利。四、数字时代,不但照片造假泛滥,同时照片的视觉内涵也越发复杂,站在受众角度,提高受众读图的能力则成了日益重要的命题。于是引入视觉素养的概念,为受众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的照片解读,给出提高视觉素养的策略和建议。总之,作者将主要使用视觉传播的相关理论,从视觉认知、视觉表征等不同角度分别论述如何辩证思考照片说服的视觉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视觉传播行为,也使照片更好地发挥强大的传播作用。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是站在传播学的角度来思考照片的视觉说服这个话题,把照片的视觉说服看作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照片信息被收集记录下来,经过后期编辑,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传播,最后取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并获得受众的反馈。这种思路和过去将照片的真实性话题以静态的方式且只是局限在摄影领域的传统观念不同,从而得以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照片的信息传播。
杨卉[5](2013)在《基于TV模型的用于图像修复的优化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象修复目的是让损坏的图像与周围未损坏的部分连接起来,在视觉感官上,具有连贯性。在某种说法上,图像插值是图像修复的艺术化同义词。它在偏微分方程的应用、数值分析、信号理论等领域都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我们知道,当今的修复软件,如Adobe Photoshop和GIMP等,此类产品都需执行“手动”操作,才能满足相关图像的修复要求。自图象插值第一次作为概念被引入到数字图像修复后,由于具有使用方便的特质便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为人们迅速地接受。因为在利用图像插值模型来处理图像时,人们只需要简单地选择要恢复的区域,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剩下的任务,从而显着地减少占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理论上,偏微分方程是图像恢复处理基础的一部分。其中,有界变差函数空间被认为是处理非纹理图像比较合理的函数空间,它的基本理论为变分法、底层视觉分析和图像恢复处理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石。而全变分函数空间模型是有界变差函数空间应用于图像修复处理的常见经典模型,主要是利用全变分最小化修复技术将破损图像进行优化,以此达到感官要求,提高图像视觉效果。传统TV模型在处理非纹理图像时虽拥有自身优势,却也容易造成平滑区域的阶梯效应,使图像修复效果不佳。文章针对此类问题,以TV模型在图象修复上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深入研究图象修复理论和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将TV模型的优化方法算法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研究。主要内容为:1.深入分析TV模型,推导出TV模型的优化模型,并找出优化后的TV模型应用于图像修复上时应该具有的偏微分方程的相关条件。2.将TV模型在偏微分方程的理论上予以证明,得出相关理论条件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并从二维插值的方向进行实验,观察是否能够减少图像的阶梯效应,确定TV模型在图像修复的实际可应用性和操作性。
王晓慧[6](2012)在《虚拟影像的写实手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的虚拟影像的写实技术发展迅速,其渗透范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散。这一技术带来了虚拟影像的完美写实,例如逼真的虚拟场景、足以混淆视听的虚拟角色,这些都使得各大行业“再现现实”的神话得以实现,使得影视作品在虚拟现实、再造历史以及重组时空等方面获得了空前的可能和自由,使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成为了现实。但是,即使如此,虚拟影像依然不能够完全颠覆影视的本体理论,其真实性与假定性的本质决定了其在数字技术所制造的虚拟美学中延续着现实主义的品质。总而言之,虚拟影像虽为虚拟,但不可以逃脱真实的框架,是真实框架下的虚拟,所以,本文对虚拟影像的写实手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虚拟影像写实方法的研究,结合具体的实用领域,分析虚拟影像的诸多写实形态,进而归纳总结出虚拟影像的写实技巧,并将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进而为实际制作时提供经验基础。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当今的时代背景、虚拟影像的定义进行初步的界定,确立研究范畴与重点,而后分析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虚拟影像的三大写实形态,示意写实、技术写实和艺术写实,并结合具体的运用领域进行细致的划分与原理剖析,以期为受众解答“哪些是虚拟影像的哪种写实”的现实问题。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章节,虚拟影像写实技巧的归纳与总结,分别阐述了虚拟写真的艺术原则,常用的数字工具,从而引出全文的核心——虚拟影像的写实手法,具体从数字图形、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动作捕捉、综合软件、高级软件开发六个方面进行写实手法的系统化总结与概括,由个别到一般,得出普遍性规律特征,为实际操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与实施方案。本文的最后一部分,阐述虚拟影像的“无我之境”,分析虚拟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如何从虚拟真实到艺术真实,如何从“有我之境”升华至“无我之境”,并结合实例进行“无我之境”的深层次阐释。
刘洋[7](2012)在《立体影像研究 ——以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最终效果的优化分析为线索》文中提出立体影像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画面立体感的新型影像形式,是未来影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目前影像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当代立体显示技术和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立体影像的运用与普及,但目前立体影像的片源匮乏,成为立体影像进入大众视野和主流媒体的瓶颈。立体影片的成像,从制作方式看主要有两个形成来源,即多通道拍摄成像与三维动画图形转换成像,而后者是数字科技与艺术创造高度结合的结果,属于设计艺术学领域研究范畴。本文站在数字科技与艺术设计的交叉点上,通过对当下立体影像的主流显示技术和理论进行分析,探究立体影像的显示原理及其自身利弊;进而以“对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的最终效果优化”为线索,切入对这一热点课题的初步分析。文章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述了三维动画和立体影像相关理论知识,基于透视学和色彩学的基础理论,分析三维图形的显示原理,提示三维动画创作者在立体成像制作过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以及三维动画作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创造,其制作过程中画面的光影色调、构图、镜头衔接、节奏感等多方面考虑,对转换为立体影像后的最终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着重论述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画面效果的优化实验,分析其理论依据,从立体视觉、三维动画与立体影像画面的影响因素这两个层次进行剖析:在立体视觉层次,着重针对视差、影响立体效果的主要生理机能和外部因素进行论证;在三维动画对立体影像效果的影响因素这一层次,则着重从三维动画创作中的镜头、蒙太奇、透视、景深、运动、灯光、色彩、声音以及观众观看心理及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立体影像的普及与提升,立足于立体影像艺术创造,对寻求三维动画的立体影像创作规律,丰富创造语汇,促进立体影像艺术创作,解决片源匮乏问题,具有前瞻性与基础性意义。
杜雪梅[8](2010)在《水墨动画效果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各电视频道受众的多元化和公众化促使电视频道趋向细分化和窄播化,加剧了频道包装设计的专业化,而一个符合该频道的专业包装设计更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对该频道的关注和识别,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脱离它的文化土壤而孤立存在,中国水墨动画效果同样也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并迅速的在频道包装设计中崭露头角,渐趋成熟。本论文就水墨动画效果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汞布里希说:“一切艺术都源于人类的心灵,出自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非出自可见世界本身。”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水墨动画效果的发展与结合必然是以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内涵为原则,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频道包装设计风格,即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水墨动画风格的频道包装设计。本论文基于国内水墨动画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结合电脑艺术设计应用于艺术领域,水墨动画效果随着历史的潮流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登上历史的舞台,以及与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的现状下提出的。国内新兴起的部分研究学者对水墨动画效果运用CG技术完成水墨笔触问题提出了较为深度的研究依据,使得本论文的理论与实践得以顺利展开。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粹,其民族特性深入人心,将水墨动画与电视频道包装设计进行深层次的结合,将继承传统水墨的优点,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本论文就水墨动画效果运用在频道包装设计中而展开研究,梳理水墨动画效果的运用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可操作性,明确水墨动画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定位,通过Computer Graphics技术支持实现水墨动画效果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完美结合,探讨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如何最终在频道包装中体现水墨动画效果的意境与色彩的融合,确定可实施方案及其研究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水墨画民族性的延伸在频道包装领域所展现出的风采。
张立[9](2002)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际上,在你意识到之前,数字化艺术设计己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甚至几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都带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痕迹。从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大量运用数码特技到我们在个人电脑中见到的应用程序界面,从我们沉醉其中的电子游戏到国际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Web页面,都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尽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做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有着自身独特性质的魁力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长期缺乏自己完善有力的理论体系,不树立适应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和发展的观念与思想,不将这些观念和思想引入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欣赏中去,数字化艺术设计就无法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模式和窠臼,无法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魁力。 探寻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内涵,寻找一种共通的创作方法和原则。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一个由非逻辑性到逻辑性的过程,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需要艺术设计师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本论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本论文以数字化艺术设计为主题,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一到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定义与范畴、发展历史、相关学科进行了基本阐述;研究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生存环境,探讨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视觉原理,并对其做具体分析和说明。 四到六章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一般要素,以及数字化艺术设计中各要素中的重点问题;同时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范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介绍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一些常用软件。 第七章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做具体分析和说明。最后指出数字化艺术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课题,探寻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未来。 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辅以优秀设计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附大量相关图片资料并制作成课程教学软件,对数字化艺术设计进行了全面而直观的探讨与论证。目前国内外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研究还是一个新兴领域,还不成熟,缺乏体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未来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皖燕[10](1999)在《神奇的图象处理大师Adobe Photoshop 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Photoshop具有强大的图象处理能力,因而在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一些基于Photoshop的“一步到位”式的特效插件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例如Kai’s Power Tools(简称KPT)、Ulead Type、BLADE和XenoFX等等,都各有各的专长.而KPT则是一款极具特色、应用广泛且颇有效率的Photoshop插件.本讲我们就来对这款插件做一番了解,借此一展应用Photoshop的另一种“风情”.
二、神奇的图象处理大师 Adobe Photoshop 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奇的图象处理大师 Adobe Photoshop 5(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CG插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背景介绍 |
1.2.1 CG插画的发展 |
1.2.2 中国传统艺术传承的必要性 |
第2章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CG插画中的表现形式 |
2.1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抽象元素在CG插画中的表现形式 |
2.2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元素在CG插画中的表现形式 |
2.3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具象元素在CG插画中的表现形式 |
第3章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CG插画中的创作过程 |
3.1 题材选择 |
3.2 创作步骤 |
3.3 创作心得 |
第4章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CG插画的结合 |
4.1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CG插画中应用的外因与内因 |
4.2 CG插画中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意义 |
4.3 市场需求 |
4.4 应用原则 |
4.5 发展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感谢 |
作品集 |
(2)文字设计的身份转换与图形语言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范围及相关问题 |
四、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五、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论文各部分概要 |
第一章 新时代境遇下文字设计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时代赋予当代文字设计的机遇 |
第二节 新技术问世与设计产业革命 |
一、软件方面 |
二、硬件方面 |
三、其他 |
四、新技术推动下的设计产业革命 |
第三节 当代文字设计的理念升级 |
一、技术解放 |
二、模棱两可的身份 |
三、突破印刷思维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于文字设计身份的探究 |
第一节 辅助被动——图像的解说 |
一、解说与补充 |
二、图像的衬托 |
三、画面的点缀 |
第二节 主动创造——文字的自觉 |
一、文字设计观的转变 |
二、格局营造:基于理性应用的文字设计 |
三、激扬文字:基于实验创造的文字设计 |
第三节 多元渗透——界限的模糊 |
一、二维向多维拓展 |
二、设计向艺术延伸 |
第四节 当代文字设计的身份转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用字”的形式法则探索 |
第一节 基础形式 |
一、错落组合 |
二、大写与小写 |
三、粗细转换 |
第二节 规则形式 |
一、排列样式 |
二、空间营造 |
第三节 不规则形式 |
一、综合对比 |
二、文字堆集 |
三、破坏创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造字”的形式法则探索 |
第一节 对“造字”的设计工具梳理 |
一、徒手 |
二、电脑 |
三、综合 |
第二节 二维范畴 |
一、书写绘制 |
二、随机偶然 |
三、数码生成 |
四、肌理形态 |
五、异字组合 |
第三节 二维之外 |
一、造物创新 |
二、拼贴构成 |
三、光影趣味 |
四、多维空间 |
五、动态影像 |
六、行为事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摄影文学文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导论 |
一、摄影文学研究背景综述 |
二、本文的研究立场和方法 |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一章 纪实之摄影与纪实之文学——纪实摄影文学中的文图关系 |
一、人物传记类摄影文学中的文图关系 |
二、地志类摄影文学中的文图关系 |
三、历史事件类摄影文学中的文图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纪实之摄影与抒情之文学——摄影诗中的文图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虚构之摄影与虚构之文学——摄影小说中的文图关系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主题索引 |
(4)数字时代照片对受众的视觉说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源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合总结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一、论文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数字时代受众如何读照片 |
第一节 受众对照片信息接收具有选择性 |
一、格式塔心理学理论(Gestalt) |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选择性认知 |
第二节 受众对照片意义阐释具有多元性 |
一、胡塞尔的多元性观点 |
二、开放性的符号解码 |
三、多元性阐释的控制 |
第三节 受众对照片阅读具有参与性 |
一、受众更喜爱图像 |
二、受众的自我“代入” |
第三章 数字时代照片如何说服受众 |
第一节 视觉形象符号学上的意义表征 |
一、照片是一种图像符号 |
二、照片是一种标志符号 |
三、照片是一种象征符号 |
第二节 符号学界定下的视觉说服 |
一、视觉形象独特性的说服作用 |
二、视觉形象真实感的说服作用 |
三、视觉象征的说服作用 |
第三节 照片传者和受众的交流 |
一、针对受众而生产的照片 |
二、照片在交流功能作用下的说服 |
第四章 视觉说服中的问题:视觉欺骗 |
第一节 视觉欺骗 |
一、摆拍 |
二、对照片的篡改 |
三、有选择地展现造成的欺骗 |
四、错误的图片说明 |
第二节 数字时代:一把“双刃剑” |
一、数字时代带来信任危机 |
二、数字时代带来信息公开 |
第五章 受众提高视觉素养应对数字时代 |
第一节 受众提高视觉素养监督假照片 |
第二节 受众提高视觉素养解读照片 |
一、看不懂的照片? |
二、视觉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
第三节 视觉素养的提高 |
一、发展视觉注意力 |
二、增强视觉记忆力 |
三、从训练视觉分辨力到发展视觉认知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TV模型的用于图像修复的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选题依据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基本知识与定理 |
2.1 数字图像的相关基本知识 |
2.2 偏微分方程相关知识 |
2.2.1 有界变差理论 |
2.2.2 GAUSS-JACOBI 迭代法 |
2.2.3 变分知识及欧拉-拉格朗日方程 |
2.3 其他相关知识 |
第三章 基于 TV 模型的用于图像修复的优化方法 |
3.1 TV 去噪模型 |
3.2 基于 TV 模型的优化模型 |
3.3 模型的扩散性质 |
3.4 模型的修补算法 |
3.5 实验过程 |
3.6 实验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4.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虚拟影像的写实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范畴和重点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外虚拟影像的写实手法研究现状 |
(二) 国内虚拟影像的写实手法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虚拟影像的写实形态 |
第一节 虚拟影像的写实理念 |
第二节 虚拟影像的示意写实 |
(一) 城市规划 |
(二) 虚拟校园 |
(三) 虚拟文物 |
第三节 虚拟影像的技术写实 |
(一) 虚拟手术 |
(二) 虚拟解剖 |
(三) 虚拟军事演习 |
(四) 虚拟演播室 |
第四节 虚拟影像的艺术写实 |
(一) 艺术真实 |
(二) 电影中的艺术写实 |
第二章 虚拟影像的写实技巧 |
第一节 虚拟写真的艺术原则 |
第二节 虚拟写真的数字工具 |
(一) 数字工具的主要种类 |
(二) 数字工具的运用特点 |
(三) 数字工具的写实优势 |
(四) 数字工具的写实缺憾 |
第三节 虚拟影像的写实技巧 |
(一) 数字图形的运用 |
(二) 二维动画的运用 |
(三) 三维动画的运用 |
(四) 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 |
(五) 综合软件的运用 |
(六) 高级软件的开发 |
第四节 虚拟影像的艺术写真 |
第三章 虚拟影像的“无我之境” |
第一节 从虚拟真实到艺术真实 |
第二节 无我之境的审美意味 |
(一) “无我之境”的创作审美表达 |
(二) “无我之境”受众审美感受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立体影像研究 ——以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最终效果的优化分析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需要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途径 |
1.6 小结 |
2 三维动画和立体影像的认知及沿革 |
2.1 三维动画——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体 |
2.1.1 三维动画的认知 |
2.1.2 三维显示原理分析 |
2.1.3 三维动画发展及应用现状分析 |
2.2 立体影像的认知 |
2.2.1 立体影像的本质 |
2.2.2 立体影像的国外发展现状 |
2.2.3 立体影像的国内发展现状 |
2.2.4 立体影像步入蓬勃发展期 |
2.3 立体影像的技术支撑——立体显示技术 |
2.3.1 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
2.3.2 常见立体影像显示技术的分类 |
2.3.3 立体影像显示技术的未来展望 |
3 未来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裸眼立体影像技术 |
3.1 裸眼立体影像概述 |
3.1.1 裸眼立体影像认识 |
3.1.2 裸眼立体影像实现原理和特性分析 |
3.1.3 当前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
3.1.4 裸眼立体影像技术的应用 |
3.1.5 裸眼立体影像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 |
3.2 本章小结 |
4 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画面效果的优化 |
4.1 立体视觉 |
4.1.1 视差创造立体效果 |
4.1.2 影响立体效果的主要生理机能 |
4.1.3 影响立体效果的主要外部因素 |
4.2 三维动画创作过程中影响立体影像最终画面效果的因素 |
4.2.1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镜头因素 |
4.2.2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蒙太奇 |
4.2.3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透视 |
4.2.4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景深 |
4.2.5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运动方式 |
4.2.6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灯光 |
4.2.7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色彩 |
4.3 声音效果对立体影像最终效果的影响 |
4.4 观众观看心理及行为特征分析 |
4.5 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实验步骤 |
4.5.1 实验设备 |
4.5.2 实验目的 |
4.5.3 实验步骤 |
4.5.4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水墨动画效果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相关名词解释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初探水墨动画效果 |
2.1 水墨动画的发展起源 |
2.2 水墨动画的发展现状 |
2.3 水墨动画的局限性分析 |
2.3.1 作为动画,水墨动画画面感染力削减了水墨语言 |
2.3.2 作为动画,水墨效果动画选择频道的局限性 |
2.3.3 作为电影,水墨动画效果缺失戏剧性 |
2.4 水墨动画效果与数字化的结合 |
3 频道包装设计的发展现状 |
3.1 国内外频道包装设计的发展现状 |
3.2 频道包装设计民族化、品牌化的必然性趋势 |
3.2.1 "民族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
3.2.2 频道包装设计的"品牌化"分析 |
4 水墨动画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4.1 水墨动画效果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
4.2 水墨动画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领域中的定位 |
4.3 水墨动画效果丰富了频道包装领域中的表现风格 |
4.4 从水墨效果上分析频道包装设计中水墨的表现形式 |
4.4.1 水墨动画效果之"色" |
4.4.2 从画面元素运用上分析其表现形式 |
5 从软件使用方面研究水墨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5.1 数字二维水墨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5.1.1 二维逐格绘制主体物 |
5.1.2 数字二维绘制主体背景 |
5.1.3 二维水墨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5.2 数字三维水墨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5.2.1 3d Max软件模拟水墨效果研究 |
5.2.2 Maya软件模拟水墨效果研究 |
5.2.3 三维水墨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5.6 软件插件特效模拟水墨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5.6.1 视频格式转换水墨动画效果 |
5.6.2 位图格式演绎水墨效果 |
5.7 插件特效水墨效果在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5.8 回顾前人研究成果 |
5.9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7 引文出处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9)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概述 |
1.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兴起 |
1.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定位 |
1.3 数字化艺术设计传入我国及其发展 |
1.4 世界着名的数字化艺术设计竞赛介绍 |
第二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设计环境 |
2.1 知识经济与数字化艺术设计 |
2.2 可持续性发展与数字化艺术设计 |
2.3 全球化与数字化艺术设计 |
第三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视觉原理 |
3.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美学原理 |
3.2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知觉原理 |
3.3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注意原理 |
3.4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记忆原理 |
3.5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思维和想像原理 |
3.6 数字化艺术设计与异质心理 |
第四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范畴 |
4.1 网络广告设计 |
4.2 数字化艺术设计与展示设计 |
4.3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
4.4 数码影视 |
4.5 计算机界面设计 |
4.6 多媒体设计 |
第五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 |
5.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文字设计 |
5.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图形设计 |
5.3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色彩设计 |
第六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手段 |
6.1 PhotoShop 6.0 |
6.2 Flash 5 |
6.3 Fireworks 4 |
6.4 Dreamweaver 4 |
6.5 Premiere5.x |
6.6 3D Studio Max |
6.7 MAYA |
第七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未来 |
7.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现状 |
7.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 |
7.3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未来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神奇的图象处理大师 Adobe Photoshop 5(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CG插画中的应用[D]. 陈琳琳. 北京服装学院, 2018(04)
- [2]文字设计的身份转换与图形语言建构研究[D]. 高秦艳.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5)
- [3]摄影文学文图关系研究[D]. 缪伸涛. 南京大学, 2014(04)
- [4]数字时代照片对受众的视觉说服探究[D]. 谢仕荣.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5]基于TV模型的用于图像修复的优化方法[D]. 杨卉.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6]虚拟影像的写实手法研究[D]. 王晓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7]立体影像研究 ——以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最终效果的优化分析为线索[D]. 刘洋. 武汉纺织大学, 2012(08)
- [8]水墨动画效果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杜雪梅. 东华大学, 2010(02)
- [9]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D]. 张立.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10]神奇的图象处理大师Adobe Photoshop 5[J]. 皖燕. 电脑知识与技术, 19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