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设计课程的CAI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徐超毅[1](2021)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提出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整合的策略,以通过不断地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刘洁[2](2021)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ISA2021首次将创造性思维纳入测评领域,考查学生生成多样化的想法、生成创造性的想法、评估和改进想法的能力。关注学生生成想法的数量以及灵活性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提出恰当的、与任务相关的且具有独创性的想法。从PISA2021对创造性思维的阐述可以发现,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衡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指标。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由此可见,不论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都对问题提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多数学者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关注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及影响学生问题提出的因素等方面,鲜有学者关注教师问题提出的观念、态度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四川、新疆、西藏、云南、甘肃、青海6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的94名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编制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观念的开放式问卷,对小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观念进行考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适用于考察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问题情境方面,认同结构化情境的教师占比最大。在给定的三种情境中,教师认为先提供范例,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更有利于考察学生问题提出能力。通过范例学生对“问题提出”有了认识,可模仿,一方面学生循序渐进,便于知识间的迁移;另一方面,适用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2.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收获方面,认同数学素养提升与深度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师占比较大;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挑战方面,认为数学理解水平偏低的教师占比最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提出的理解有困难。3.开展问题提出教学的挑战方面,认为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占比较大。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实现问题提出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固化的教学经验和现行教学机制束缚教学设计,教学经验不足或受教学经验束缚而导致教师思维局限;兼顾众多学生提出的各种难度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4.绝大多数教师支持实施问题提出教学,但仍有部分教师持否定态度;绝大多数教师仅意识到问题提出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帮助,极少部分教师提及问题提出教学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根据本研究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关注不同情境对问题提出教学的影响,基于学生的学习创设不同情境;2.教师应注重加深对问题提出教学的认识;3.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
吴佳静[3](2021)在《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美育能够陶养人的感情和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因此在蔡元培所处的民国时代通过美育来改变国家孱弱现状、为国民内心点亮道德与希望是必要的,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基点上产生的。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思想作为本根,在特殊历史阶段中通过中西方思想碰撞交融而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融合了古今、中西思想之长、去芜存菁的思想精华,他的美育思想的意义超越了时代,影响后世。因此对蔡元培美育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对当今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题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要因。一个思想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前者促使蔡元培走上教育救国之路,后者使蔡元培开始接触并传播新文化。除了这两大因素之外,古今中外优秀思想的影响是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又一要因。第二章对蔡元培美育思想体系中三个主要理论进行分析,分别阐述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本质。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同时代教育家的美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自特点,从而总结分析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特征。第三章探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中,对当今的美术教育进行反思,探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理论,完善美育理论体系,为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于转变我国美术课程教学的观念、完善我国美术课程教学的策略,健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李静[4](2021)在《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语文学科承载着丰富的内容,语文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育人成才”“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挑战性。钱梦龙与蔡澄清的教学主要以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承担教学重任、获得专业成长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导读派”的代表,钱梦龙和蔡澄清经过漫长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与“点拨教学法”。他们的教学方法都以“启发诱导”为主,在循循善诱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强调“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设置灵活实用的训练方式,并且注重养成学生积累的习惯。他们的课堂宽松民主,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反馈,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鼓励和启发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本文以钱梦龙和蔡澄清的语文教学为重点,分三章探讨他们的教学思想及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一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主要概述两位老师的教育思想,从形成历程和内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遵循“主体—主导”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在继承发展中与时俱进。第二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两个方面,对他们的教学方法、训练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归纳比较。在他们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将“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他们的教学强调“训练”,“以训练为主线”代替以“讲”为主的课堂。在教学中以鼓励、唤醒为主,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并对考试制度进行建设性的探索、改革和总结。第三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两位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汲取经验,学习他们对语文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与做法,借鉴他们在教材、学情、教学反思、课堂提问及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中好的做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结语部分对钱梦龙与蔡澄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进行总结,对语文教育教学作出展望。
周栋焯[5](2021)在《计算神经科学》文中研究表明计算神经科学是近三十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它强调采用数学定量的方法,如数学建模、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来研究和解决神经科学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一方面神经科学实验现象为发展新的数学模型、理论和算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定量,能反过来揭示神经科学实验现象背后的数理机制,发现新的科学规律.随着欧盟、美国、日本和我国脑计划的陆续推出,对大脑的探索已成为重要的前沿科学领域,同时随着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兴起,研究如何借鉴大脑的工作原理来实现类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也成为了世界大国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鉴于此,计算神经科学作为连接大脑神经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两大研究领域的桥梁,在前沿科学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于推动神经科学与数学、物理、统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及工程应用学科之间的共进发展,以及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互补来取得从零到一的重要科学突破有着重大意义.
陈红[6](2021)在《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开展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叙事教育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丰富国内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法。[方法]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关怀能力量表(CAI)、自制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编制调查问卷,于2019年7月对我校护理学院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2016级共694名护生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通过网络查询收集教学素材,以解释性现象学和人性关怀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叙事教育教学程序,通过专家论证最终确立叙事素材和教学方案。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0年12月选择我校护理学院2018级全日制护理本科大三学生215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学时学校的随机分组方案,将一大班共108人作为实验组,二大班共107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类型是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以《护理心理学》为教学平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叙事教育进行教学。教学结束,采用关怀能力量表(CAI)、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教学满意度评价、课程成绩、半结构化访谈、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等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叙事教育的干预效果。采用SPSS 25.0对量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分析质性资料。[结 果]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护生的CAI评分为181.70±16.94,显着低于国内外常模分值(P<0.001),关怀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单因素分析结果:CAI得分在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母亲关系、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4个因素的差异上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关系、与老师关系3个因素的CA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及与母亲关系。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1)专家论证结果: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叙事教育教学程序及方案无修改内容,部分叙事素材需要修改语句和补充内容,最终构建了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及初步建立了符合心理护理教学的素材库。(2)均衡性比较结果:两组护生在一般资料情况、CAI及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的差异上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关怀能力量表(CAI)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在总分、理解及勇气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耐心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量表总分、八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除S3(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5(协助满足基本需要)、S8(帮助解决困难)两个维度的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S1(灌输信念和希望)、S2(健康教育)、S4(科学解决健康问题)、S6(提供良好环境)、S7(促进情感交流)等5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3个分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教学满意度、课程成绩比较:①实验组护生对教学评价中各项条目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对照组的平时成绩为90.64、85.75,得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83、85,综合成绩分别为85.97、85.09,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教学反馈:对实验组护生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3个主题: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态度、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评价、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改进意见;任课教师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出了 3个方面的反馈。(7)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结果:教学结束后,两组护生的反思日记所表达内容内容均涉及到以下4个主题:意识到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理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增强同理心;树立职业信念。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护生反思日记的内容还涉及感知和学习人文关怀、对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反思及体会职业价值3个主题。[结论]1.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关怀能力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与母亲关系,其中前两者对护生的关怀能力有显着影响;其他影响因素为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及老师关系。2.本研究构建的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叙事教育对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效果显着,但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为今后叙事教育的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借鉴意义。
周菲菲[7](2021)在《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基础阶段课程的整合研究渐次深入。就数学课程而言,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经多年探索,成果丰富,但对于“3+4”培养模式来说,鉴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基础等明显区别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在“3+4”数学课程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这是当前摆在一线“试点”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首先通过梳理文献,研究国内外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演变历程,发现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无论在理念认识还是实际操作层面上较之过去更加深入。然后在分析“3+4”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数学课程开设情况、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整合的策略、整合的模式以及整合的常用载体。以此分析信息技术与“3+4”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分类整理了笔者的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案例,以点带面揭示了运用不同策略和模式将信息技术整合于“3+4”数学课程的探索尝试。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想法和意见,由此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指出信息技术的价值被低估、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展望将来相关研究必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核心作用将得到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3+4”数学教与学将进一步推广。
丁俊[8](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认为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谭昊[9](2021)在《面向功能创新的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创新主要过程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活动驱动开发新产品,其核心是产品创新。在知识经济带动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企业要想适应严峻市场挑战,打造未来成长空间,良性可持续发展,取得渐进式或激进式突破,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展竞争,必须重视产品创新。产品概念设计环节是整个产品研发周期中最具创新性的关键节点,此过程可变因素比较多,各设计目标要素及系统特征常处于一种不具体、不清晰的模糊状态,造成对产品功能设计及功能创新的一些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时,准确定位产品功能是首要因素,开展产品功能设计是核心环节,实现产品功能创新是终极目标。现阶段,在产品创新设计中,市场的主体创新类型是改良型产品创新,原创型产品创新比较少见。改良型产品创新出发点是提高已有设计技术系统的理想度。待改良的情境可划分为两种,分别是新需求扩展改良及原需求不完全满足改良。针对这两种改良型功能需求特点,本论文提出不同的功能设计方法,构建产品目标功能系统,驱动产品功能创新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新需求引入产品改良,提出了“基于新需求扩展的产品功能创新”过程模型,侧重点是将新增功能需求和原系统功能模型进行重组融合的功能设计过程,改良目标是已有系统的优化改进。该方法通过需求进化比较确定出新增需求,结合KANO模型、CAI技术创新软件功能分析模块及功能本体知识库进行需求、组件及功能对应关系的设计与配置,最终通过功能融合与重组来实现产品功能创新。以一款面向患者个性化需求的小腿康复治疗辅助护具概念产品设计工程案例为检验依据,验证出此设计方法的完整性与可行性。(2)针对原需求不完全满足产品改良,提出了“面向原需求深入满足的产品功能创新”过程模型,首先,对已有技术系统当前存在难点,构建专利群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出专利群的技术原理解不能完全解决已有技术系统痛点,进而展开新系统设计,改良目标是构建新系统。该设计方法结合KANO模型需求划分、FAST功能模型分解、CAI技术创新软件及TRIZ技术创新方法进行最终理想解描述及功能设计过程中专利群技术原理解规避,按照产品定位要求来建立完整的目标功能系统,开展产品功能创新。最后对提出的过程模型进行具体工程应用,设计出一款改良型家禽掏膛虚拟样机,验证出此设计方法的完整性与正确性。本研究以TRIZ技术创新方法,CAI技术为辅助创新工具,功能设计方法为指导原则,产品功能创新过程模型构建为最终目标,产品功能创新设计案例为检验标准,分别提出了针对两种不同功能需求特点的改良型产品功能创新过程模型。这两种功能需求特点改良过程模型可弥补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产品功能设计、功能分析及功能求解等功能创新过程存在的短板,有助于提高工程设计人员创新实践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及掌握并应用创新方法,应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
张萍[10](2021)在《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呼吁愈加强烈,传统教育偏重于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培养。问题提出教学对学生数学理解、数学情感、问题解决等方面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诸多国家已将问题提出纳入纲领性文件中,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问题提出教学从理论转化为课堂实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线教师运用问题提出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小学数学课堂本质上是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关注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探究问题提出课堂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以期帮助教师更好运用问题提出进行数学教学,发展学生问题提出的能力。本研究焦距于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建构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框架;(2)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参与问题提出活动时,师生互动的状态和特点;(3)基于专家教师问题提出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指标,诊断新手教师运用问题提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讨论提升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建议。本研究将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展开对以上问题的研究。通过文献研读,明确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和课堂师生互动的基本蕴含,结合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等诸多课堂观察系统,建构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框架。本研究选取专家型和新手型小学数学教师各两位,观察四位教师分别运用问题提出执教的数学课堂共4节,以期探究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问题提出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特点。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与传统数学课堂相比,问题提出数学课堂上,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都能更好的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提出数学课堂中开放民主的师生互动结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发言、展示和思考练习的机会,但部分新手教师缺乏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问题提出课堂区别于传统教师讲授型课堂,小学数学教师更倾向于运用间接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更能运用间接互动行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专家教师更能主动接纳学生情感,并积极鼓励学生,采纳学生的思考成果并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而新手教师运用问题提出进行课堂教学时,课堂师生互动趋向情感交流愉悦,课堂氛围和谐,但缺乏接纳学生情感和对学生回答的移情性倾听和评价。问题提出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论是专家教师的课堂还是新手教师的课堂都鲜少有学生提出问题或疑问,问题提出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思考、质疑和问题提出。但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专家教师的课堂中展现出较多的积极性,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学习的机会,而新手教师较为封闭性的提问指向课堂中学生更多的被动应答行为。专家教师更擅长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减少被动应答,开放的联结性提问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与思考。当学生和教师参与问题提出时,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知识,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发生数学学习。专家型教师问题提出课堂中师生互动呈现如下特点:课堂师生互动氛围积极融洽,呈现“纵向互动”和“横向互动”并存的网状结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活动;专家教师善于提问开放性的问题并进行适切性追问,诱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通向学生的数学理解和知识建构,课堂中师生互动类型形式多样;专家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能投入到课堂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的数学活动中;专家教师在运用问题提出进行课堂教学时,具有问题提出教学完整的结构性和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能营造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环境。新手教师问题提出课堂中师生互动呈现如下特点:新手教师缺乏问题提出教学经验,不擅长接纳学生的情感,但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新手教师能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间接的行为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但缺乏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新手教师提问和追问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开放性问题较少,封闭性问题相对较多,且缺乏对学生回答移情性倾听和适切性的追问;新手教师运用问题提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但缺乏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新手教师问题提出教学缺乏流畅性和完整性,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升,缺乏问题提出的教学经验。新手教师运用问题提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提升师生互动水平。处理好数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增强教师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创设积极融洽的课堂师生互动氛围;教学活动中增加开放性学习任务,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地更好参与数学活动;提升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加强教师问题教学知识学习,通过问题提出教师工作坊培训、与研究者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运用问题提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都能认真投入于课堂数学活动中并达成学习目标;适当提升教师使用不用类型的信息技术作用于问题提出的数学课堂。综上,本研究建构了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框架,运用此框架对四节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加以量化分析,问题提出数学课堂有更加积极的师生交流环境,能实现学生学习机会的最大化。新手教师尝试运用问题提出进行课堂教学,能初步实现和学生良好的课堂互动,但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学习使用问题提出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提出的教学知识和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能力。但个案研究中,研究样本相对较少,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框架缺乏大量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的检验,同时数据分析也受到研究者本身理论和实践认知水平的限制。
二、机械设计课程的CAI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设计课程的CAI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
3 结语 |
(2)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准确把握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观念的现状 |
二、了解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提出观念上的差异 |
三、为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提供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问题提出 |
二、教师问题提出观念 |
第二节 研究动态 |
一、问题提出的价值与意义 |
二、问题提出与问题情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
三、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 |
四、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认识的研究 |
五、影响教师问题提出观念的研究 |
第三节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一、已有研究的贡献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论文创新性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编码框架 |
一、编码框架的形成过程 |
二、编码框架 |
三、编码过程实例 |
四、编码一致性检验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教师观念中适用于考察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情境及原因 |
一、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所面临困难的预测 |
二、教师认为适用于考察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情境及原因 |
第二节 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收获的认识 |
一、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收获的认识 |
二、不同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收获的认识 |
第三节 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面临挑战的认识 |
一、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教学活动中面临挑战的认识 |
二、不同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面临挑战的认识 |
第四节 教师对自身开展问题提出教学面临挑战的认识 |
一、教师对自身开展问题提出教学面临挑战的认识 |
二、不同教师对自身开展问题提出活动面临挑战的认识 |
第五节 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的态度及原因 |
一、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的态度及原因 |
二、不同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的态度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适用于考察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问题情境方面,认同结构化情境的教师占比最大 |
二、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收获方面,认同数学素养提升与深度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师占比较大 |
三、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挑战方面,认为数学理解水平偏低的教师占比最大 |
四、开展问题提出教学的挑战方面,认为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占比较大 |
五、绝大多数教师支持实施问题提出教学,但仍有部分教师持否定态度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教师应关注不同情境对问题提出教学的影响,基于学生的学习创设不同情境 |
二、教师应注重加深对问题提出教学的认识 |
三、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题提出”的考查与测试开放式问卷 |
附录二 编码框架及编码参考点数 |
致谢 |
(3)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 |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1.政治背景 |
2.文化背景 |
(二)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要因 |
1.传统儒家思想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
2.康德美学观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
3.自然科学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
4.革命思想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
5.席勒美育思想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
二、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容 |
1.美感之教育与世界观教育 |
2.以美育代宗教说 |
3.五育并举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
(二)蔡元培美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美育思想的比较 |
1.蔡元培与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比较 |
2.蔡元培与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比较 |
3.蔡元培与鲁迅美育思想的比较 |
4.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特征 |
三、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
(一)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
1.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
2.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二)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
1.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分析 |
2.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今美术教育的意义 |
3.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对策及实施方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第一节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一、钱梦龙语文导读思想的形成 |
二、“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的内涵 |
第二节 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一、蔡澄清点拨教学法形成 |
二、“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内涵 |
第三节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比较 |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二、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 |
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二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 |
第一节 因势利导,启发教学——语文教学方法比较 |
一、钱梦龙善用导读法 |
二、蔡澄清长于点拨教学法 |
三、二者教学方法的比较 |
第二节 练习迁移,深化提高——语文训练比较 |
一、钱梦龙以“学生自能读书”为目的 |
二、蔡澄清以“总结提升”为目的 |
三、二者教学训练比较 |
第三节 激励启发,综合考查——语文教学评价比较 |
一、钱梦龙教学评价以鼓励、唤醒为主 |
二、蔡澄清教学评价以双向反馈、点拨归纳为主 |
三、二者教学评价的比较 |
第三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博学慎思——对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教材分析能力 |
二、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
第二节 授业解惑——教学方法创新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
一、教师要提问有方,理答有法 |
二、教师要敢于创新,善于实践 |
三、教师要注重反思,促进自身成长 |
第三节 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二、教导学生合作学习 |
三、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理论基础 |
5 研究内容和目的 |
6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叙事教育干预研究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叙事教育在我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息技术 |
2.1.2 课程整合 |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 |
2.2.2 认知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合理性 |
3.1 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过程 |
3.1.1 国外研究现状 |
3.1.2 国内整合现状 |
3.2 “3+4”模式及“3+4”数学课程特点 |
3.2.1 “3+4”培养模式 |
3.2.2 “3+4”课程设置 |
3.2.3 “3+4”学生特点 |
3.2.4 “3+4”数学课程开设现状 |
3.3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3.1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3.3.2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
第4章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设计 |
4.1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原则 |
4.2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策略 |
4.3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模式 |
4.4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常用手段载体 |
第5章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 |
5.1 用好课本资源,利用不同信息技术手段探究知识 |
5.2 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用好信息技术资源 |
5.2.1 结合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 |
5.2.2 结合计算机专业 |
5.2.3 结合数控专业 |
5.3 借助网络资源,营造生态课堂 |
5.3.1 在实验中运用腾讯在线文档提高效率 |
5.3.2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突破时空限制 |
第6章 调查反思及展望 |
6.1 调查对象 |
6.2 调查方法 |
6.3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6.4 调查数据处理及分析 |
6.4.1 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6.4.2 教师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6.5 问题及展望 |
6.5.1 存在的问题 |
6.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对口高考考纲中关于考点、难度和分值的整理 |
附录二: 学生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版调查问卷 |
致谢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面向功能创新的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面向功能创新的研究现状 |
1.2.2 TRIZ技术创新方法与CAI技术创新工具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技术路线 |
1.3.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产品功能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设计基本理论 |
2.1.1 概念设计阶段主要任务 |
2.1.2 产品概念设计中的设计方法学 |
2.2 功能本体知识库 |
2.3 TRIZ技术创新方法 |
2.3.1 TRIZ解决问题的流程及TRIZ桥 |
2.3.2 最终理想解描述 |
2.3.3 功能-裁剪分析 |
2.3.4 功能导向搜索 |
2.3.5 科学效应 |
2.3.6 矛盾及解决原理 |
2.4 Goldfire辅助创新设计软件 |
2.4.1 Goldfire技术创新流程 |
2.4.2 Goldfire语义搜索技术 |
2.4.3 Goldfire专利趋势分析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功能创新的改良型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 |
3.1 基于两种功能需求驱动的改良型产品功能创新设计流程 |
3.2 功能需求分析方法 |
3.3 基于新需求扩展的产品功能创新研究 |
3.3.1 功能需求分析 |
3.3.2 功能设计模型构建 |
3.3.3 功能模型求解及结构方案设计 |
3.4 面向原需求深入满足的产品功能创新研究 |
3.4.1 基于专利知识的产品设计方法介绍 |
3.4.2 面向原需求深入满足的产品功能创新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新需求扩展的产品功能创新设计 |
4.1 小腿康复治疗过程分析 |
4.2 基于需求整理建立功能设计模型 |
4.2.1 功能需求分析 |
4.2.2 功能设计模型构建 |
4.3 功能模型的求解及结构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原需求深入满足的产品功能创新设计 |
5.1 禽类掏膛问题分析 |
5.2 构建家禽掏膛专利群原理解分析 |
5.3 家禽掏膛新系统设计最终理想解描述 |
5.4 建立改良型掏膛功能分析模型 |
5.5 新原理解的生成及结构方案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10)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提出在传统教育中的缺失 |
1.1.2 “问题提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
1.1.3 数学问题提出课堂教学存在的困境 |
1.1.4 师生互动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本质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实践价值 |
1.3.3 理论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问题提出 |
2.1.2 问题提出教学 |
2.1.3 师生互动 |
2.1.4 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 |
2.2 问题提出教学相关研究 |
2.2.1 期望课程中的问题提出教学 |
2.2.2 实施课程中的问题提出教学 |
2.2.3 实现课程中的问题提出教学 |
2.3 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 |
2.3.1 师生互动本质 |
2.3.2 师生互动类型 |
2.4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观察系统 |
2.4.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
2.4.2 言语互动分析系统 |
2.4.3 课堂提问行为观察系统 |
2.4.4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编码系统 |
2.4.5 S-T互动分析系统 |
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1.1 主要研究内容 |
3.1.2 研究重难点 |
3.1.3 研究新意 |
3.2 相关理论 |
3.3 研究对象 |
3.3.1 专家型教师 |
3.3.2 新手型教师 |
3.3.3 问题提出课例 |
3.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3.4.1 研究方法 |
3.4.2 研究思路 |
3.5 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编码系统的构建 |
3.5.1 编码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
3.5.2 师生互动行为划分 |
3.5.3 编码系统的建立 |
3.5.4 师生行为编码规则 |
3.6 研究样本的数据采集 |
3.7 研究效度 |
第4章 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
4.1 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
4.1.1 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比率分析 |
4.1.2 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结构分析 |
4.1.3 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风格分析 |
4.1.4 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氛围分析 |
4.1.5 问题提出课堂学生互动行为分析 |
4.1.6 问题提出课堂提问互动分析 |
4.2 问题提出课堂教学分析 |
4.2.1 专家型教师问题提出课堂教学分析 |
4.2.2 新手型教师问题提出课堂教学分析 |
第5章 问题提出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讨论与建议 |
5.1 专家型教师运用问题提出进行课堂教学的特点 |
5.1.1 师生互动氛围积极融洽 |
5.1.2 学生为课堂主体 |
5.1.3 开放提问通向数学理解 |
5.1.4 指向更多的学习机会 |
5.1.5 问题提出教学具有结构完整性和流畅性 |
5.2 新手型教师运用问题提出进行课堂教学的特点 |
5.2.1 课堂师生互动良好 |
5.2.2 学生为课堂主体 |
5.2.3 提问偏封闭且缺乏追问 |
5.2.4 问题提出教学知识缺乏 |
5.2.5 课堂创设的学习机会不充分 |
5.3 提升教师问题提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策略讨论 |
5.3.1 建立积极融洽的课堂师生关系 |
5.3.2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促进数学理解 |
5.3.3 提升教师问题提出能力 |
5.3.4 提升教师问题提出的教学能力 |
5.3.5 问题提出教学指向更多的学习机会 |
5.3.6 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教学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数据编码表 |
附录 B 问题提出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矩阵统计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四、机械设计课程的CAI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 徐超毅. 机械管理开发, 2021(10)
- [2]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观念研究[D]. 刘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D]. 吴佳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D]. 李静.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计算神经科学[J]. 周栋焯. 计算数学, 2021(02)
- [6]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D]. 陈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 周菲菲. 扬州大学, 2021(09)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9]面向功能创新的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D]. 谭昊.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10]小学数学问题提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 张萍.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