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儿子的聪明

面对儿子的聪明

一、面对儿子的小聪明(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友[1](2008)在《德胜世界——一个人和他的重建之路》文中指出几年前,他从海外回国,创办企业,成功后捐资助学,做了许许多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好事。这位特立独行者的真正意义在于:他给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民族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一份"民间实践"的样本。

钟凯[2](2020)在《《手机》的跨文本研究》文中指出自小说《手机》出版到现在已有十七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段时间里手机迅速更新换代,它的作用也不仅仅只局限于方便通讯,而是衍生出多种功能,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和所指的符号。我们不可能经历或了解所有的时代,或者说我们对特定时代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阐释活动会带领我们回到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时代对话,感受时代魅力,跨文本的改编则让我们有机会回到不同的时代,同时运用发展的眼光感受时代的变迁。这种时代的变迁具体投射到艺术作品之中,就变成了主题、人物、叙事和修辞符号的变化,在大的时代语境下,这种跨文本改编的变化还与创作者、接受者和艺术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此,研究以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手机》这三个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对话理论、互文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从主题呈现、人物塑造、叙事方法和修辞符号四个维度进行跨文本分析,最后从跨文本改编的变化之中得出影响跨文本改编的因素是时代的文化语境、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接受者的不同阐释以及作品本身的独特性。绪论首先指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提出问题即为什么研究,接下来进行文献综述,对关于三个文本以及文本作者的研究文献做相关的梳理,寻找文献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列出相关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对跨文本中各文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提出研究所依靠的理论基础。巴赫金通过研究复调小说而引申出对话理论,从广义上说,生活的本质是对话,一切都处在对话的关系之中,从狭义上说,对话是艺术作品中的结构方式,是创作者与作品的交流,是接受者与作品的交流,是不同时代之间作品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继承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互文理论也主张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过去的文本的继承和发展,主张研究要扩展到与文本相关的副文本、原文本等,即文本研究不再寓于自身,而是联系其他艺术形式、联系时代。这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从主题维度研究跨文本过程中主题的变迁,小说因为自身篇幅的原因可以表现多重人生主题,时代的跨度也从建国前严守一奶奶生活的年代到严守一的中年时代;电影则因为其大众艺术的特质而简化了对主题的呈现,集中探讨中年人的婚姻问题;电视剧的主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着重表现城乡对照下的大众群像,相对于电影极端的表现方式,电视剧主题变得柔和,这与电影和电视剧不同的观看场域有关系,同时电视剧也将电视行业的娱乐化问题纳入关照的范围。第三章着重研究三个文本人物塑造的不同,人物是行动和交流的主体,是艺术作品主题的体现者。从对三个文本的研究来看,人物可以分为主要的人物角色和次要的或新加入的人物角色,主要的人物角色的作用是承担起对各文本不同主题的诉说,次要角色则反衬着主要角色。同时人物角色还可以分为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女性角色如于文娟在小说中是处于失语状态的,并且依附于严守一,没有自己的主体意识,而在电视剧中,女性角色都具有了成长,具有了独立意识,这种人物的成长是女性话语权的体现,是不同时代下两性关系的体现,也是跨文本改编的意义所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从三个文本“怎么说”即叙事策略和修辞符号维度进行跨文本研究。叙事侧重于对技巧的掌握,是作品的形式,是对艺术作品各要素的合理安排,注重结构,修辞符号则侧重艺术作品情感的表达,不同的接受者有不同的阐释,注重解构。在叙事维度,论文主要集中于对叙事视点、叙事时空、叙事情节等方面的研究,在修辞符号维度,主要研究不同文本对修辞和符号的不同运用,具体体现对象征、隐喻和反讽的运用,以及手机作为能指和身体作为符号的价值意义。最后,总结探讨不同文本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法的不同,探讨叙事和修辞符号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也即如何达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达到通俗与高雅的平衡,达到表达与接受的平衡。最后,通过对《手机》跨文本的研究,论文得出影响跨文本改编的因素是多重的,从宏观的维度入手,时代变迁影响着跨文本改编,从具体客观的艺术作品维度研究,作品的审美介质、审美场域、受众的接受都会对跨文本改编形成影响;从创作者主观维度研究,创作者的成长经历、艺术风格等也影响着跨文本改编。这些都为跨文本改编甚至是IP的改编剧提供了参考标准,即改编不是对前作的一味继承,但也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改编,跨文本改编是对继承和创新之间关系的把握,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这符合艺术发展中新陈代谢的规律,是一代人创造一代人的文化和艺术的保证。

田中禾[3](2010)在《十七岁》文中研究表明3月13日(甲子年二月十一)星期二阴小雨客人们都走了。院里的鞭炮纸屑和烧纸残片已经清扫干净。三位乡下来的堂姐在地铺上安歇,她们在等待明日按规矩去给母亲圆坟。只有亲族的丧事,老姐妹们才会撇开各自繁琐的家务聚在一起,夜晚同睡一床,像小时候那样嘁嘁喳喳彻夜不眠,给失去亲

张琼洁[4](2018)在《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民间故事价值研究停留在总结、概括价值功能类型层面,存在着越过价值发生过程直接呈现静态结果的局限。问题根源在于实践主体(民众)与认识主体(研究者)站位基点的分离与研究者外位性先验视角。因此,本文拟将民众与研究者同视为实践主体与认识主体,将研究视域从“民间故事”移置于“民间故事活动”,从案牍文本转向“民”的生活世界。价值发生研究的立论前提是打破学术先验视界与传统文本语境割裂研究现状。因此,第一章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定义民间故事活动,探寻它的存在方式,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方法,突破传统的类属分类思维,直面现象本身,将人为分离出去的重新融合连续在一起。用存在论和系统论的眼光将其视为一个兼有体验本体、作品本体、解释本体三元一体的承载着各种价值关系形成与关联的“开放的活的”的“场域”结构。将其定义为人们依寓在世界之中讲述/倾听故事的同时,领会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状态与身心融合一致的活动。接下来在这个活动场域中探究价值发生过程、发生机制、发生逻辑以及观念系统。理论研究的生发点来自社会现实。第二章抽取河北地区三个各具特色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从个别村庄扩展到整个地区,从特殊个体到定性整体,在诸多现象中发现一个“抽象的形象”。这个“形象”分别来自于平原地区拥有丰富故事资源和广泛故事家群体的“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冀中北部山区政治历史的产物清西陵守陵村之一忠义村;冀西南地区太行山地腹宗族村王硇村。此“形象”一经抽出可以作为“理论模型”,在“内在本性”上更符合“实际存在”,引导和开拓后断研究。接下来的两章分别从纵剖面、横断面寻找一种可以有效描述价值发生过程的方法。“发生”有两层涵义:一指涉外在“现实发生”;一指涉内在“认识发生”。价值发生的过程即二者对应发生的过程。合理方法为对民间故事活动进行多层级描述。第三章从纵剖面角度将价值客体、主体对客体的调整与把握、活动中多维主客体价值关系进行文本价值、本文价值、活动价值三个层级的描述,分别对应内在价值-意义-工具价值的内在逻辑。三者关系逐层上升,前层是后层的条件与基础,后层克服了前层的扁平局限,形成活态的立体多维化透视结构。第四章从横断面角度逐一分析发生的诸种价值类型,将各价值类型进行底层基础性价值和高层复合性价值、功利性价值和非功利性价值的分类。分述每种类型价值的发生根源、发生方式及发生机制。认知价值一节主要探讨认知价值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一为传递生活生产经验的知识,一为隐喻的诗性认识,一为朴素的历史认识。娱乐价值一节侧重娱乐价值的生理、心理根源,过度娱乐的异化倾向以及寓教于乐、寓美于乐的发展方向。道德价值一节论述了民间伦理、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与大传统伦理道德的对比中,显现民间伦理道德的局限性和超越性。宗教价值一节概括了民间宗教系统观的主要特征,对比祭祀活动和故事活动中差异的鬼神世界以及各自发生同步或错位的宗教价值,着重分析故事活动中宗教价值的本质。审美价值一节指出审美“二相”发生机制,民间故事活动中审美价值如何产生,以及活动主体审美经验的层次划分。第五章着力于价值发生规律与原理的研究。首先,总结诸种价值类型在当下不同的衍变方式,在民间故事活动场域中,各价值不能自为发生,需“假道”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并且依据主体的独特需求遵循从“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的反向实现序列。之后,进入到民众思想观念层面,探究民众思维发生逻辑,从历时诗性思维和共时“仪式思维”两个方面得出民众重价值判断,轻事实认知的思维逻辑。最后,试图在与精英哲学的参照中,揭示出民众自有的一套观念系统,说明二者是在一个逻辑起点上成长起来的两种知识与思想系统。继而开启后续思想观念研究。

夏菁[5](2019)在《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传奇中有很多关于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篇目,这类题材以女性与科举为文学中心,着力表现女性与科举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有关女性与科举内容的明传奇中,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性角色对士子的科举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女性“参与”科举开拓了更广阔的文学空间。对于明传奇中女性频频与科举内容同时出现的文学现象要予以重视,明代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女性与科举题材分散在各部明传奇作品中,筛选并整理出其中有关女性与科举的篇目进行整体考察,能够更深入地探究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内在文化与深层含义。一共分为六章。前面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研究概况。第一章是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的书写。女性对科举有助推作用,贤妻良母、红颜知己与其他女性都给予了士子物质或精神上的助力。第二章叙写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之关系。女性是科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科举的受困者,女性的命运与科举具有复杂而矛盾的关系。第三章论述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情结。女性具有状元情结与科举梦想,她们追求才名,在婚姻选择上也表现出对科举之才与门第的重视。第四章分析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兴盛之因。分别从社会现实原因、作者个人因素、作品演变因素和读者阅读接受四个方面来阐述出现这种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五章探讨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篇目的写作特色。“双姝”模式的运用、以梦入戏的艺术书写与战乱场景的文学表达是此类作品的写作特色。第六章简述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对清传奇的影响。从角色模式、情节框架与创作热情这三个角度来表现清传奇对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承继与发展。总之,明代传奇中关于女性与科举题材的书写,凸显了女性与科举之间的密切联系,女性对科举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科举对女性也有关乎命运的深刻影响。

陈建华[6](2014)在《相声艺术的捧逗与其文体》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喜剧艺术的典型代表,相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兼具叙述体和戏剧体的"兼体性艺术"。捧哏和逗哏手法的特色凸显了相声艺术的兼体性本体:首先,捧逗手法决定了相声叙事的方式、技法和节奏,奠定了相声叙事的基本模式。其次,捧哏者和逗哏者分饰智者与愚者、文人与小市民,是相声中的基本角色,相互间的攻守形成相声表演的主要内容。总之,捧逗手法决定了相声的叙事和表演模式,造就了相声艺术的兼体性风貌。

陈思旻[7](2021)在《崇明杨瑟严传说故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杨瑟严故事是崇明地区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除开民间的口口相传外,杨瑟严曾在民国时期,以恶讼师形象出现在上海各大书局出版的《刀笔菁华》系列书籍中。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杨瑟严故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他已经摇身一变为讼师类机智人物民间故事的代表了,并且还在2011年入选了上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瑟严故事在崇明地区流传的形象嬗变,从当初在民国时期一个家喻户晓的恶讼师到如今在崇明建设镇以机智人物形象被世人重新认识,其流变和传承都体现出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学的显着特点,通过对杨瑟严故事的梳理探究,不仅可以丰富机智类人物故事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崇明地方民俗文化的更深入了解。以往对杨瑟严故事的相关研究比较稀少,也缺乏基本的文献整理。本文在可能的条件下,对现存所有杨瑟严故事作品集和相关书籍资料做了全面收集,也对口头传说进行了田野采访调查,然后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展开初步研究,撰成论文。本文第一章先介绍杨瑟严故事的概况,继而分析杨瑟严故事的文本和故事特点,概括出杨瑟严故事的主要内容、交往人群和活动地域,从而揭示杨瑟严故事的多种叙事类型特征及蕴含的风土人情等文化习俗,还分析了杨瑟严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特点。第二章则主要介绍了杨瑟严人物形象及其嬗变的原因,杨瑟严兼有恶讼师和机智人物的复合型特征,既跟故事流传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也显示了民间传说人物的形象张力。第三章,通过对杨瑟严故事与相似的其他机智人物故事和讼师故事的比较研究,从而概括出杨瑟严故事与这类人物故事的趋同性特征以及地域文化带来的特殊性。第四章,进一步揭示杨瑟严故事及其相关研究的文化意蕴,发现杨瑟严故事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学背景下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对于现代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传承来说,它既是古代民间文化的传承,又是推动地方新文化风俗的载体。

赵秀敏[8](2014)在《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十年来被大陆以及海外评论不休的在小说领域制造了“传奇”的张爱玲,在电影剧本原创领域再度制造“传奇”。然而她于这方面曾横卓一个时代的成就却鲜少为世人所知,也鲜少为学者评述,成为张爱玲创作研究的一个盲点或者叫“黑洞”。这个“黑洞”关系到张爱玲做为小说家、也做为电影艺术家;做为悲剧家、也做为喜剧家的重新定位问题。这个论域的开启将拓宽拓深做为一个经典作家、一些经典课题的研讨视界。本文从张爱玲电影原创剧本的创作数量、剧本搬上银幕的数量、上座率、票房记录、接受群体的反映等多方面,以翔实充分的史实,论证出这一切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数判断:张爱玲是中国女性电影编剧家中的“第一人”,是电影剧作家中一个女性先驱者的存在。第一章是对张爱玲的电影艺术观的梳理与评价。涉及到对中国电影题材要“中国化”的主张,对电影叙事策略的喜剧论主张,对戏剧叙事与接受者之间平衡策略,关于电影细节的见解等,这些主张大致构成了张爱玲的电影艺术观念,虽然不成体系,但是都成为了她进行电影剧本创作的自觉趋求,表现了她电影思想在她电影剧本中的渗透。第二章从文化分析角度,对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人物镜像构建进行了论析,论证了她在中国电影人物形象的经典性贡献:一是特立独行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二是叛逆性的女性人物镜像;三是香港多元文化都市众生相等。这三类独步一时的经典镜像书写,在中国电影人物画廊中具有类型化或典型化意义。第三章从艺术分析角度,对张爱玲电影剧本叙事策略的论析:一是叙事策略之转换,她从小说到电影的悲喜剧的换位;二是香港浮世绘中的中国风俗喜剧叙事:三是她所构建的“惊险电影”式喜剧叙事结构;四是她独特的“好莱坞”式中国版叙事策略;五是她的倒金字塔设置——“最优戏剧编码”的自觉述求:六是她干净简单美的“白描式”电影叙事。她的电影叙事完成了张爱玲一个优秀的喜剧艺术家的转换,奠定了中国电影叙事的风俗喜剧艺术的基础。第四章从电影技巧上对张爱玲电影剧本的戏剧结构进行了论证分析:一是论述了用“标准电影剧本格式”书写电影,诸如“三段式结构模式”,路标式的主题牵引动作,以饱满的冲突实现戏剧张力,以凡人的性格贯穿故事等;二是论述她坚持“电影剧本系统”的元素效应,如开端结局设置的“凤头”“豹尾”效应;情节点设置的“钩住”效应;场面设置的“信息”效应等。这些电影专业技巧的娴熟使用,体现了张爱玲之于电影创作的才气与禀赋,也成为了她作为电影剧作家获得时代与大众认可的必要原因。本文力求将中国电影整体发展做为论述的大背景,深入结合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理论,从纵向横向多种角度,从文化分析到艺术分析,运用文本解读、比较研究方法,为张爱玲研究开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吕德文[9](2009)在《治理钉子户 ——农村基层治理中的权力与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篇关注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经验研究作品,通过分析钉子户的产生、构成及行为逻辑,揭示基层治理中的权力结构及技术特征,进一步检讨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建设的成效。本文的经验资料来源于河南扶沟、湖北京山、江西安远及福建武平四县农村。对各地乡村治理特征的把握,不仅来自于作者本人的调查,还得益于华北和华南研究的学术传统,以及华中地区村治研究的积淀。在把握各地村治模式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计划生育、农业税费征收等涉农政策的实践分析,把握治理钉子户的总体状况。本文在分析概念上,主要得益于中国乡村研究的两个学术传统,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者对乡土中国的出色研究,尤其是费孝通先生的努力,海外中国研究中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地方治理的深入研究,尤其是黄宗智的持续关注。在理论与经验关系的处理上,作者有意利用区域比较的视角,甄别各种分析概念在经验解释上的有效性,从而丰富理论的内涵和经验的理解。本文研究的主旨不在于提出新的理论,而在于加深重大问题的理解。本文力图证明,治理钉子户是基层治理的核心,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边缘人是农村变革有序进行的基础。边缘人是乡土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与地方精英一样,是维系乡土社会内生秩序的关键力量,也是促成乡村社会变迁的活跃因素。近代国家政权建设的启动,为边缘人更广泛地参与推动国家政治变革及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一部分边缘人被动员起来,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更多的边缘人则成为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钉子户,在重塑基层治理的同时,隐蔽地推动国家治理转型。综合治理是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这是通过代理人体制来实现的。双重身份使代理人纳入更加广泛的权力网络,并能调动更多的治理技术,不仅引入了国家权力,还调动了非正式权力,不仅将教化权力充分调动起来,还调动了横暴权力。综合治理既是国家权力实现简约治理的基础,也是基层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治理钉子户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关键领域。钉子户为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支点,基层治理领域因此开放成为国家政治的一部分,钉子户甚至直接进入国家治理领域,触动国家政治的神经。

刘震云[10](1998)在《故乡面和花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家刘震云历时六年,写出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全书分卷一·前言卷,卷二·前言卷,卷三·结局,卷四·正文:对大家回忆录的同序言,共二百多万字。本刊选载的是卷三中的第四和第五章。

二、面对儿子的小聪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儿子的小聪明(论文提纲范文)

(2)《手机》的跨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手机》各文本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梳理
    一、《手机》各文本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一)对话理论
        (二)互文理论
第二章 《手机》各文本的主题变迁
    第一节 小说:时代洪流中的多重人生
        一、少年时代的单纯
        二、中年时代的堕落
        三、建国前的坦诚相待
    第二节 电影:科技发展下的婚姻道德
        一、婚姻的背叛问题
        二、婚姻背后的道德堕落
    第三节 电视剧:城乡对照下的初心回归
        一、中年人的婚姻问题
        二、现代人的生存问题
        三、电视行业的娱乐化泛滥问题
        四、经历挫折后的回归初心
    总结 手机的更新时代的发展
第三章 《手机》各文本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主要角色的变迁与成长
        一、严守一:知识分子的堕落与回归
        二、费墨: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入世
        三、于文娟:从“忍辱负重”到独立自主
        四、伍月:从自甘堕落到迫于生活
        五、沈雪:简单直率、保持初心
        六、奶奶:严守一的精神寄托
    第二节 次要角色的作用
        一、牛彩云:从追求“梦想”到认清自己
        二、严守礼:耍小聪明的中原农民形象
        三、吕桂花:敢爱敢恨的女人
        四、路之信:朴实憨厚的农民形象
        五、于文海:从“好吃懒做”到敢为人先
        六、李燕:疑心深重的中年妇女
    总结 人的异化和回归
第四章 《手机》各文本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视点与视角:讲故事的起点
    第二节 叙事顺序:故事从哪讲起,从哪结束
    第三节 叙事时空:时间的发展,空间的转换
    第四节 叙事情节:轻描淡写与浓墨重彩
    第五节 叙事节奏:场景的转换,事件的组合
    总结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讲述
第五章 《手机》各文本的修辞与符号
    第一节 修辞
        一、隐喻:它事物类比此思想
        二、象征:约定俗成的情感表达
        三、反讽:人物的“名不副实”
    第二节 符号
        一、手机作为符号的演变
        二、身体作为符号的演变
    总结 表情达意的不同方式
结语
    一、“手机”的生产过程:各个“部门”的碰撞交流
    二、如何生产一部好“手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十七岁(论文提纲范文)

1 木匠的女儿
2 外祖父的棺材和外祖母的驴子
3 十七岁的杂货店小姐
4 1944年的枣和谷子
5 张二嫂和她的孩子们
6 六姑娘十七岁
7 少年远行
    小车庄
    大武汉
    鸡公山
8 鼠年的疥疮
9 进步的田琴
1 0 模糊
1 1 葬礼与爱情
1 2 乡下妞春梅
1 3 诗人的诞生
1 4 飞吧, 忧伤的小鸟

(4)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间故事活动——一个“开放的活的”结构
    概述
    第一节 既有理路的局限与反思
        一、既有理路局限
        二、问题反思
        三、站位基点
        四、据此定义“民”与“民间”
    第二节 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
        一、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
        二、民间故事如何存在:分类——融通——再分类
        三、认识路径
    第三节 民间故事活动定位
        一、系统定位
        二、形态定位
第二章 走近当下河北民间故事活动(实证描述)
    概述
    第一节 冀中平原的历史通衢:故事村耿村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三、耿村故事活动特征
    第二节 守护皇陵的神圣使命:清西陵的守望者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三、满族守陵村故事活动特征
    第三节 太行山下的川冀建制:宗族村王硇村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三、山区宗族村故事活动特征
第三章 故事活动价值发生多层级描述与分析(发生过程)
    概述
    第一节 民间故事活动多层次存在
        一、艺术本体存在方式演变轨迹
        二、民间故事活动多层次结构
    第二节 从“存在与价值”到“存在即价值”
        一、价值概念的演化与界定
        二、传统价值哲学的藩篱
        三、价值存在于行动中而非观审中
        四、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层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三节 文本价值
        一、文本内意群价值
        二、文本内结构价值
    第四节 本文价值
        一、不同本文的田野记录
        二、主体在本文中的建构过程
        三、本文中价值的生成
    第五节 活动价值
        一、故事活动的要素和功能
        二、民间故事活动的忠实记录
        三、活动价值发生描述与路径
第四章 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类型的描述与分析(发生了什么)
    概述
    第一节 价值类型产生与划分
        一、从符号学角度看价值类型产生与层次
        二、实践中可能产生的主要价值类型及问题
    第二节 认知价值
        一、传递生活生产经验的知识
        二、隐喻的诗性认识
        三、朴素的历史认识
    第三节 娱乐价值
        一、来处: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
        二、定位:娱乐价值的正位和异位
        三、去处:上升到美善之中
    第四节 道德价值
        一、从伦理到道德
        二、从道德到教化
    第五节 宗教价值
        一、河北民间宗教系统观
        二、祭祀活动与故事活动中差异的神鬼世界
        三、祭祀活动与故事活动中宗教价值的同步与错位
    第六节 审美价值
        一、审美价值的结构
        二、民间故事活动审美价值的产生
        三、活动主体审美经验的层次划分
第五章 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机制与原理(怎样发生、何以发生)
    概述
    第一节 价值发生机制
        一、发生方式
        二、发生顺序
        三、发生模态
    第二节 思维逻辑
        一、历时:诗性思维
        二、共时:“仪式思维”
        三、故事讲述的思维逻辑
    第三节 观念系统
        一、内在意识的时空观念
        二、“民间哲学”中的几个关键词
        三、一个逻辑起点上的两种知识与思想
结语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范围
    3.研究概况
        3.1 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
        3.2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
    4.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的书写
    1.1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篇目统计
    1.2 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角色
        1.2.1 贤妻良母
        1.2.2 红颜知己
        1.2.3 贵人助举
第二章 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关系
    2.1 女性:科举的受益者
        2.1.1 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2.1.2 婚姻形式与命妇封赠制度
        2.1.3 改变女性命运的方式
    2.2 女性:科举的受困者
        2.2.1 生活困境
        2.2.2 精神困境
第三章 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情结
    3.1 女性的状元情结
        3.1.1 科举期待,状元诉求
        3.1.2 女扮男装,高中状元
    3.2 女性的才名追求
        3.2.1 熟读诗书,文采斐然
        3.2.2 比肩先贤,科举之才
    3.3 女性的门第思想与择才意识
        3.3.1 光宗耀祖,维系门第
        3.3.2 择偶重才,维系婚姻
第四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兴盛之因
    4.1 社会现实原因
        4.1.1 选才制度
        4.1.2 科举风气
    4.2 作者个人因素
        4.2.1 作者的科举经历
        4.2.2 作者的女性观
    4.3 作品演变因素
    4.4 读者阅读接受
第五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写作特色
    5.1 “双姝”模式的运用
        5.1.1 双姝对比体现性格
        5.1.2 双姝叙写凸显主题
    5.2 以梦入戏的艺术书写
        5.2.1 梦境反照现实心理
        5.2.2 梦境推动情节发展
    5.3 战乱场景的文学表达
        5.3.1 战乱塑造人物性格
        5.3.2 战乱设置故事悬念
第六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对清传奇的影响
    6.1 角色模式的发展
    6.2 情节框架的借鉴
    6.3 创作热情的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相声艺术的捧逗与其文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捧逗手法决定了相声叙事的根本风貌
    (一) 捧逗手法影响了相声叙事的方式
        1. 全封闭式的叙事及其破解
        2. 半封闭式的叙事及其破解
    (二) 捧逗手法构成了相声叙事的主要技法
        1. 逗哏者是三番四抖的主体和制造者
        2. 捧哏者是三番四抖的推动器和组织者
    (三) 捧逗和逗哏掌控者相声的叙事节奏
        1. 捧与逗的角色差异决定了叙述节奏
        2.“捧逗手法”的“番与抖”决定叙事的快与慢
二、捧哏者与逗哏者形成相声表演中的“主角”
    (一) 智者与愚者的博弈
        1. 逗哏者多扮“智者”
        2. 捧哏者扮“愚者”, 与逗哏者所饰“智者”形成不同的组合类型
    (二) 文人与小市民间的攻守
        1. 市井小民和文人的对立
        2. 市井文人之间的调笑

(7)崇明杨瑟严传说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杨瑟严故事概况
    第一节 杨瑟严故事文本研究
        一 杨瑟严故事内容分析
        二 杨瑟严故事内容演变分析
    第二节 杨瑟严故事特点分析
        一 多种故事典型特点
        二 故事体现风土人情
第二章 杨瑟严人物形象及其转变研究
    第一节 杨瑟严的人物形象
        一 恶讼师形象
        二 杨瑟严故事与清代讼师文化
        三 机智人物形象
    第二节 杨瑟严人物形象转变的原因研究
        一 时代特点
        二 民间文学特点
        三 人物性格特点
    第三节 杨瑟严人物形象的未来衍生
第三章 杨瑟严故事比较研究
    第一节 杨瑟严故事与讼师故事
        一 杨瑟严故事中的讼师故事
        二 其他讼师型机智人物故事
    第二节 杨瑟严故事与机智人物故事
        一 与机智人物故事比较研究
        二 杨瑟严故事与徐文长故事的相似和区别
第四章 杨瑟严故事传承及意义
    第一节 传承现状
    第二节 现代传承的意义
        一 保存方言
        二 含义争执
        三 机智教育
        四 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杨瑟严故事多个不同维度的整理表格
附录 B 杨瑟严主要故事集目录对比
附录 C 杨瑟严的故事相关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张爱玲电影剧本创作概览
        一、上海时期(1946—1949)
        二、香港时期(1957—1965)
    第二节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概况
        一、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二、香港的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三、台湾的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四、海外的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第三节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方法
        一、文本阐释法
        二、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张爱玲的电影艺术观
    第一节 张爱玲关于电影题材的主张
        一、中国电影要“中国”化
        二、中国电影要关怀社会问题
    第二节 张爱玲对电影叙事策略的主张
        一、“电影喜剧性”论
        二、“平稳而接近许多人”论
        三、“细节考究”论
        四、“把握观众心理”论
第二章 张爱玲电影剧本人物形象
    第一节 中产阶级形象塑造
        一、推中产阶级至银幕中央
        二、“公寓式”文化寓言模型
        三、中产阶级生命态度观照
        四、中产阶级形象的经典意义
    第二节 女性形象书写
        一、男性电影编剧对女性的“凝视”
        二、颠覆男性“凝视”的原创性起点
        三、性别的原生态呈现
        四、对抗父权的反叛之音
    第三节 多元文化都市人物的形象展示
        一、不安的香港土生族群镜像
        二、焦虑的香港移民族群镜像
        三、开明的香港新生代族群镜像
        四、多元文化集于一身的都市人物镜像
第三章 张爱玲电影剧本叙事策略
    第一节 悲与喜的换位书写
        一、喜剧精神的守望:思想与智慧的化合
        二、喜剧的表现策略
    第二节 风俗喜剧之形成
        一、喜剧性构思中含着悲酸
        二、寓谐于庄的喜剧艺术
    第三节 “惊险电影”式风俗喜剧叙事结构——《太太万岁》《情场如战场》个案论析
        一、“惊险电影”式叙事
        二、“惊险电影”式结构
    第四节 “好莱坞”式中国版叙事策略——《情场如战场》《一曲难忘》《魂归离恨天》个案分析
        一、“好莱坞”式故事桥段
        二、“好莱坞”式类型片题材
        三、“好莱坞”式爱情剧冲突
        四、“好莱坞”式人物塑造
    第五节 倒金字塔设置
        一、情节:“一个好看的故事”
        二、人物:“类型式再现”
        三、主题:寓言式文化指涉
        四、冲突:抵向大文化圈
    第六节 “白描式”电影叙事
        一、点到为止的场景描写
        二、干净利落的场景转换
        三、简净清爽的对白设计
第四章 张爱玲电影剧本戏剧结构
    第一节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书写
        一、“三段式结构模式”
        二、路标式的主题牵引动作
        三、饱满的戏剧冲突
        四、凡人的性格贯穿故事
    第二节 “电影剧本系统”的元素效应
        一、开端结局:“凤头”“豹尾”效应
        二、情节点设置:“钩住”效应
        三、场面设置:“信息”效应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治理钉子户 ——农村基层治理中的权力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与立论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田野与方法
    1.4 篇章结构
2 背景
    2.1 扶沟县
    2.2 京山县
    2.3 客家地区
    2.4 简单的比较
3 钉子户
    3.1 钉子户的分类
    3.2 村庄生活中的钉子户
    3.3 钉子户与村庄结构
    3.4 钉子户与村庄治理
    3.5 小结
4 边缘人及乡土社会
    4.1 边缘人的产生
    4.2 边缘人的转化
    4.3 边缘人的反制
    4.4 从边缘人到钉子户
    4.5 小结
5 社会变迁中的边缘人
    5.1 压制边缘人
    5.2 调动边缘人
    5.3 边缘人的时势权力
    5.4 小结
6 代理人
    6.1 代理人的特征
    6.2 代理人的变化
    6.3 代理人的类型
7 代理人与乡村治理
    7.1 代理人的监控
    7.2 代理人的作用
    7.3 代理人的式微
    7.4 小结
8 代理人与钉子户的治理
    8.1 钉子户的确认
    8.2 日常治理的策略
    8.3 日常治理中的政治
    8.4 小结
9 钉子户的治理与国家政治
    9.1 农民负担问题的政策解读
    9.2 特困户、钉子户与农民负担问题
    9.3 税费改革的政治与治理逻辑
    9.4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从边缘人到钉子户
    10.2 钉子户对基层治理的塑造
    10.3 基层治理中的政治
    10.4 钉子户与农村变革型式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三斤狗变成三伯公
附录3 三斤狗变成三伯公(五句板)
附录4 李文古的故事(节选)

(10)故乡面和花朵(论文提纲范文)

非梦与花朵
秋风过后,对头颅们的法庭调查

四、面对儿子的小聪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德胜世界——一个人和他的重建之路[J]. 周志友. 中国作家, 2008(01)
  • [2]《手机》的跨文本研究[D]. 钟凯.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十七岁[J]. 田中禾. 中国作家, 2010(03)
  • [4]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D]. 张琼洁. 南开大学, 2018(03)
  • [5]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D]. 夏菁.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6]相声艺术的捧逗与其文体[J]. 陈建华. 泰山学院学报, 2014(01)
  • [7]崇明杨瑟严传说故事研究[D]. 陈思旻.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D]. 赵秀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9]治理钉子户 ——农村基层治理中的权力与技术[D]. 吕德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10]故乡面和花朵[J]. 刘震云. 花城, 1998(01)

标签:;  ;  ;  ;  ;  

面对儿子的聪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