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中国医院制剂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刘昌孝,陈士林,肖小河,张铁军,侯文彬,廖茂梁[1](2016)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提升中药及产品质量标准,在研究现有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和次生代谢物的因素、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标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中药质量的物质基础的确定、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研究方法及其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与同行们共同讨论,并愿此概念引起同行共鸣。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孙骐[3](2018)在《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公立中医医院是以中医药特色为优势,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康复保健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基地。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已逐步进入深水区,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立中医医院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场改革大潮中。中医医院的建设发展模式与一般的综合性医院有所不同,决定了其管理方式存在特殊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保持中医医院既能以其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又能维持生存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医院与一般综合性医院相同的是,投入的生产资料是各种类型的人、财、物,产出的成果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评价中医医院是否能实现“投入-产出”最优化,在保证公益性的同时,维护公平性,提高效率,就必须使用经济量化指标。绩效评价在经济管理中的目的便是达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医医院通过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建立符合中医医院特色的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促进中医医院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为人民群众更好的中医药服务。也能为中医医院自身提供对照指标,采取措施,提升管理能力。可以说,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像是建立一面“镜子”,让中医医院在运营过程中“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发现发展中的不足,改善服务水平。目前关于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综合一些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尝试性地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界定方式,利用“米切尔评分法”对中医医院经济管理不同维度和指标进行赋值,评定维度,还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方式将财务维度、患者维度、内部维度及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进行糅合,设计了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的绩效评价维度,制成专家咨询表。通过向业内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最后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确立了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有7个一级指标:1、预算管理;2、财务资金管理;3、成本管理;4、医药费用管理;5、医疗效率;6、医疗质量;7、中医药特色服务。一级指标下还包括了 33个二级指标。因地区和规模的差异,不同中医医院的经济管理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本研究也旨在提炼出较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来作为参考。中医医院经济管理与综合医院的经济管理也存在差别,评价的指标也不一样,所以本研究的指标体系适合于中医医院自身纵向的研究。本研究不可避免存在不足之处,因研究中咨询的专家人数有限,没有形成更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采取四轮咨询,没有进行更多次数的咨询,不可避免会形成专家固定思维,也可能导致指标不全面。
王赛男[4](2014)在《基于实证分析的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机构制剂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在建国初期缺医少药的大背景下,医疗机构制剂对维护国民健康、支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容置疑。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医药工业已经焕然一新,药品供应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医疗机构制剂治疗疾病方面仍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社会大众对药品安全性关注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国家法律法规对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也使得新时期我国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本研究在阐述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和监管历史的基础上,对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使用和监管现状开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首先,选取江苏省具有制剂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制剂配制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以及医疗机构制剂再注册等有关材料;其次,对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医疗机构制剂安全性监测现状进行专家访谈;最后,通过SWOT-PEST分析得出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监管中的不足,并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目前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的一般结果:医疗机构制剂室数量在逐年减少,逐渐趋于合理;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数量在大幅度减少,基本符合医疗机构制剂定位;医疗机构制剂室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医疗机构制剂研发资金投入少,研发水平不高;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率逐渐降低,但不良反应监测和再评价仍需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委托加工应加强管理;医疗机构制剂加入医保范围仍需加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制剂质量与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医疗机构制剂原料检验远远达不到要求;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樊文彬[5](2020)在《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一肛肠科功能性便秘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目的:调查肛肠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一般资料、便秘相关指标、精神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3例肛肠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和性别比例、年龄范围相匹配的4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指数(BMI)、排粪频率(平均每周自发排粪,SBM)、粪便性状(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BSFS)、精神心理状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便秘严重程度(Wexner便秘评分,WCS)、生活质量评分(PAC-QOL)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的便秘相关指标、Wexner便秘评分与SCL-90评分、PAC-QOL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FC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重、体质指数、受教育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C组较健康人群有更多的精神心理问题。FC组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比例为59.29%。FC组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敌对情绪、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精神病性是FC组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的因子。(3)FC组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P<0.001),FC组较健康人群生活质量差。FC组生活质量中情绪心境、满意度、担忧、生活独立性、饮食、生理6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满意度是两组之间差异最大的因子。(4)FC组Wexner便秘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低度相关(r=0.477,P<0.001)。其中便秘病程与生活质量评分弱相关(r=0.223,P=0.017),排便时间与生活质量评分低度相关(r=0.305,P=0.001)。(5)Wexner便秘评分与SCL-90均分弱相关(r=0.200,P<0.05)。(6)SCL-90均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中度相关(r=0.507,P<0.05)。结论:F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BMI、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差异。FC组较健康人群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生活质量显着降低。FC患者便秘严重程度与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具有相关性。二功能性便秘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玄参汤制剂联合精神心理干预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气阴不足型功能性便秘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一(玄参汤制剂)、试验组二(玄参汤制剂联合精神心理干预)和对照组(普芦卡必利),分别记录患者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排粪频率(SBM)、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BSFS)、Wexner便秘评分(W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和便秘生活质量评分(PAC-QOL),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排粪频率、粪便性状、便秘症状程度、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三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试验组一90.0%,试验组二为97.1%,对照组90.3%,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后,SBM均有所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后,BSFS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三组BSFS 3、4、5型合并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4周后,Wexner便秘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4周后PAC-QOL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7)治疗4周后,试验组一和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HAMA评分总有效率为33.3%,试验组二为70.6%,对照组为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治疗后HAMD评分总有效率为40.0%,试验组二为76.5%,对照组为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玄参汤制剂治疗功能性便秘4周后与普芦卡必利在中医证候疗效、排便频率、大便性状、便秘严重程度、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所改善。玄参汤制剂结合精神心理干预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便秘症状、生活质量,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
李顺炜[6](2011)在《某三甲医院实施药学服务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在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结合新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以及目前国内外药学服务内容、水平,以某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为对象,全面研究该医院药学服务的工作内容及现状,找出差距和不足,分析存在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研究,进而为全面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措施,以适应新形势对医院药学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方法:通过对该院已开展的药学服务项目内容、服务方法、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概括、分析,运用归纳、演绎法,研究该院药学服务工作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改善和捉高该院药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可行性建议。结果:该院常规开展了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利用分析、药物配伍分析、医院制剂研究、肠外营养配置工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药师工作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等工作,并建立制度常态化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并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管,规范临床用药,在实施医院药学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其中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坚持开展了20余年,无论是在监测数量上、方法学研究上,以及对临床支撑上,都取得一定成绩,为该院药学服务工作的亮点。但仍存在些不足,表现在临床药师培训不够规范、系统,药师面对患者的服务能力上还不足;药学服务工作开展的内容、深度等还不够:治疗药物监测的品种范围和时效性方面还有待加强;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不够;药学科研水平较低、医院制剂工作几近停止、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工作尚未全面开展等,这些距离国内外同行开展的工作以及《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还有差距,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结论:应紧紧把握医院药学服务的发展,按《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要求深入扎实开展好医院药学服务工作。对于临床药师培养工作,要采用“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药学服务工作的内涵建设可以从建立药学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开展SOAP药历模式的规范化书写以及尽早开展开放式窗口发药方式等来进一步扩展、提高;TDM工作仍要加大设备投入,进一步提高监测的品种范围、报告时效性以及减少病人采血量等,切实方便患者;要进一步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如引进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加强对互联网药学信息数据库的利用等;要高度重视药学科研工作,提高软实力;要发挥医院制剂的特点、优势;在硬件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加快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以方便临床,解放药师。
刘慧松[7](2020)在《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编制评估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现状调查问卷,探讨青岛市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构建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方案,为医院建立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相关知识培训体系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以知信行理论结构为基础,肠内营养指南为依据,自行编制《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问卷》,应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预调查、信效度检验形成正式调查问卷。2.选取青岛市610名ICU护士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对知信行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3.根据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结果结合相关临床指南,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自制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护士、学科专家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的制定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初始培训方案,经过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最终培训方案。结果1.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包括知识、信念、行为3个维度共39个条目;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93,折半信度为0.701,重测信度为0.756;内容效度分析中,总问卷的条目水平效度(I-CVI)为0.850~1.000,问卷水平效度(S-CVI)为0.859;结构效度分析中,各条目得分的KMO值为0.906,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9818.675,P<0.001,共抽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53%;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22~0.831,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6~0.856。2.对青岛市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知信行进行现状调查。问卷知信行得分分别是11.62±5.24分、11.67±3.63分、47.37±17.76分,通过回归分析显示,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医院级别(β=4.161,P<0.001)、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2.468,P<0.001)、工作年限(β=-0.675,P<0.001)、学习肠内营养知识的程度(β=1.155,P<0.05);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1.966,P<0.001)、学习过肠内营养知识的程度(β=1.693,P<0.001)、医院级别(β=1.612,P<0.001)、年龄(β=0.484,P<0.05)、学习途径(β=-0.442,P<0.05);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医院级别(β=9.760,P<0.001)、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6.960,P<0.001)、性别(β=-7.141,P<0.001)、工作年限(β=-1.863,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知识、信念、行为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r=0.677、0.841、0.567,P<0.05)。3.经过两轮专家函询,确立最终《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评价三个部分,其中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66个。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复率为100%,第一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第二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两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193、0.218(P<0.001),专家的协调程度较高,函询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结论编制的《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可作为评估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现状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青岛市ICU护士总体的肠内营养耐受性知识得分较低,信念和行为方面也有待提高,医院级别、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是知识、信念、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工作年限和学习过肠内营养知识程度是知识的影响因素;学习途径和年龄是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工作年限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编制的《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切实可行,符合护士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培训方式及评价符合国内护理发展现状,可为ICU护士肠内营养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刘丹丹[8](2019)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重心正逐步从小分子化学药转向生物药,生物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比例已接近20%,并有逐步扩大之势。在生物药研发中,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无疑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已成为生物药中最重要的一大品类,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单克隆抗体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国内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于创新药物研发是一项风险高、耗费时间长、投入资金巨大的工程。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发展比较落后,各个制药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创新药研发风险估计不足,承担新药研究风险的能力弱。所以,对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研究,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对我国制药企业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特点,结合我国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现状,对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研究:①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流程。包括:靶点的选取研究、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获取研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构建研究、细胞培养与工艺研究、制剂处方与工艺设计研究、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准确识别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细胞株构建研发阶段包括3个目标层指标、19个因素层指标、83个指标层指标;细胞培养和工艺研发阶段包括1个目标层指标、6个因素层指标、58个指标层指标;制剂研发阶段包括1个目标层指标、5个因素层指标、21个指标层指标;动物试验研发阶段包括1个目标层指标、3个因素层指标、16个指标层指标。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相关风险指标进行量化和赋值,运用风险矩阵法对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进行评价:靶点的选取研究风险RR值为2.74,是较高风险;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获取研究风险RR值为2.08,是一般风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构建研究风险RR值为2.56,是较高风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细胞培养与工艺研究风险RR值为2.32,是一般风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制剂研究风险RR值为2.63,是较高风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动物试验研究风险RR值为2.93,是较高风险。④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风险控制的措施。通过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管理研究,为降低企业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风险,提升我国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水平提供多角度的参考依据。
朱昊如[9](2017)在《《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数据挖掘,从海量中医药数据中获取知识,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临证指南医案》及中药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为研究对象,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两方面,对医案用药规律和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进行数据挖掘,为指导合理使用中药、推广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临证用药思路,评价真实世界中医指导下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合理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为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学研究方法尝试探索新思路。方法基于SQL Server软件,建立《临证指南医案》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R,对《临证指南医案》数据库中的医案基本信息、诊断因素(发病时间、病因、证候要素、症状、脉象、舌象)及用药(化裁方剂、剂型、服法、服用时间、药物、四性、五味)进行分析;利用频繁项集挖掘中的Eclat算法,对《临证指南医案》组方规律(药味、性味组合)进行挖掘;利用关联规则分析中的Apriori算法,挖掘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不同诊断因素及其与用药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市后再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库,提取经中医诊断治疗的患者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及频繁项集挖掘的方法,描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应用现状;以其适应证候范围、基于改进德尔菲法建立的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及说明书用法用量为参考,分析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合理应用情况;描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事件分布情况,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合理辨证用药、超说明书用法用量及重复用药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1.《临证指南医案》临证用药规律分析1)《临证指南医案》中,频繁项集挖掘、关联规则分析对探讨诊断因素-用药相关性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从《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取医案基本信息、诊断因素及用药,以医案编号、诊次编号和处方编号为关联节点,包含变量37个,从患者信息、诊断因素、用药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关联,建立了包含医案2574例3005诊次的《临证指南医案》关系型数据库。3)通过数据挖掘,得到诊断要素结果如下:吐血、咳嗽、疟为主要病证门类;夏季、春季为主要发病时间;过劳、火邪、湿邪为主要病因;阴虚、内热为主要证候要素;咳嗽、腹泻、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数脉、弦脉为主要脉象;舌白为主要舌象。关联规律包括:"(病因)湿、(症状)便脓血"与"(病)痢"的相关性(lift=24.49)等。4)全书注明的频数>10的化裁方剂包括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及麦门冬汤等;高频中药包括茯苓(34.51%)、人参(26.34%)、白芍(16.77%)、当归(16.17%)等;支持度(support)≥5%的药对包括"茯苓,人参"、"白术,茯苓"、"人参,炙甘草"等;支持度≥2%的药组包括"白术,茯苓,人参"、"茯苓,牡丹皮,山药,泽泻"等;药物四性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支持度≥50%的性味组合包括"甘,苦’"、"甘,温"等。对高频药物(频数)与诊断因素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关联规律包括:"(病)痰饮、证素-阳虚"与茯苓的相关性(lift=2.66)、"(病)虚劳、(证素)食欲不振"与人参的相关性(lift=2.82)等;对药物性味与诊断因素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关联规律包括"(病)便血"与酸的相关性(lift=1.74);"脉象-数,证素-内热"与寒的相关性(lift=1.64)等。5)对高频诊断因素(病证门类、病因、证候要素、症状类别、脉象、舌象)与用药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关联规律包括:"木防己"与"(病)痹"的相关性(lift=28.31);"饴糖"与"(病因)过劳"的相关性(lift=3.85);"女贞子’"与"(证候要素)阴虚"的相关性(lift=2.72);"延胡索"与"(症状类别)痛"的相关性(lift=2.17);"糯稻根"与"数脉’"的相关性(lift=3.02);"半夏,黄芩"与"舌白"的相关性(lift=2.69)等。2.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中医辨证应用研究1)Logistic回归、PSM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合理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经中医辨证诊断后,共有489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93.07%的患者来自中医院。患者中医疾病诊断以胸痹心痛病(19.20%)为主,中医证候诊断以痰瘀互结证(18.13%)、气滞血郁证(14.41%)为主。中西医诊断组合主要包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10.61%)、"冠心病,胸痹心痛病"(10.59%)等。用法用量方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单次中位使用剂量(Median(Q1,Q3))为200(50,400)mg,溶媒以0.9%氯化钠注射液(53.72%)和5%葡萄糖注射液(36.28%)为主,中位疗程(Median(Q1,Q3))9(6,12)天。54.72%的患者联用中成药。主要联用的中药注射剂包括生脉注射液(24.58%)、参麦注射液(16.26%)等,联用的口服中成药以冠心丹参滴丸(7.31%)、速效救心丸(7.31%)为主。93.50%的患者联用了西药,以阿司匹林(40.75%)为主,高支持度的联用中西药组合包括"阿托伐他汀,生脉注射液"(2.98%)、"阿司匹林,生脉注射液’"(2.54%)等。患者中位住院天数为11(9,16)天,98.56%的患者转归结局良好。3)数据集中共有证候293个。经专家评价,明确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适应证的相似证候26个、禁忌证候10个,其余均为无关证候。2.88%的患者诊断与药品适应证一致,38.84%的患者诊断为说明书相似证候,2.72%的患者诊断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禁忌证候。基于改进德尔菲法,建立了包含一级条目3项,二级条目6项的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依该标准评价得出可能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存在重复用药的中成药共112种。联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中,55.60%的患者存在重复用药现象,联用口服中成药的患者中,63.82%的患者存在重复用药现象。29.92%的患者存在超说明书用法用量现象:11.74%的患者超说明书浓度用药;10.55%的患者超说明书疗程给药;10.00%的患者使用非说明书溶媒;1.06%患者与其他药品同瓶滴注。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超说明书用法用量存在相关性。4)4890例患者中,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3%。不良反应为轻中度,转归一般良好。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确定超说明书用法用量与不良事件发生存在相关性,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同瓶滴注及超说明书推荐浓度是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表明,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尤其是医案信息挖掘与中药注射剂的真实世界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临证指南医案》中以内科杂病为主,虚证居多,叶天士辨病、因、证、症、脉、舌诸诊施治,选药广博,组方精简,用药平和,擅用人参、茯苓、当归、白芍等药,是治疗杂病的典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广泛应用于临床胸痹心痛病、痰瘀互结证等病证,多与说明书用法用量一致,但存在一定比例的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具体表现为不合理辨证使用、超说明书用法用量使用及与中成药重复联用。提示临床使用中药,应诸诊合参,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注射剂应依据药品说明书提示,合理辨证,适量应用。
王子璐[10](2019)在《注册会计师参与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的复杂性和规模在不断加大,但使用效率并未显着提高。为了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预算法》规定预算的编制必须参考对以前年度的绩效评价结果。目前鉴于财政部门欠缺技术力量和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是有效解决技术力量和专业人员配备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为例,分析注册会计师参与其绩效评价的影响和作用,注册会计师评价的结果相对于传统绩效评价更为准确和全面,更有利于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以注册会计师在参与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流程和成效为基础,总结出注册会计师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存在如下问题:参与机制缺乏公平性、流程设计不全面、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以及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等问题,并发现形成问题的原因包括相关法规制度和评价标准建设滞后、注册会计师缺少对评价行业的专业性、评价结果成效不显着、数据库和经费保障机制的缺失。最后提出健全参与机制、设立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三权分离”的绩效评价模式、建设数据库和推动注册会计师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解决对策。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注册会计师的角度,研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为注册会计师拓展业务提供新的思路。
二、评《中国医院制剂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中国医院制剂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
1.1 品种因素 |
1.2 栽培种植及产地生态条件因素 |
1.3 采收加工因素 |
1.4 炮制加工因素 |
1.5 运输贮藏条件因素 |
1.6 提取纯化过程对质量的影响 |
1.7 药物传输途径对质量的影响 |
1.8 复方及各成分之间交互作用对质量的影响 |
2 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标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 |
2.1 中药市场产品质量堪忧 |
2.2“地方标准”转为“国家标准”的品种问题 |
2.3《中国药典》标准制定的科学性 |
2.4 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过程 |
2.5 医生个体化处方 |
3 中药质量的物质基础的确定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s)的提出依据 |
3.1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的复杂性 |
3.2 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生源途径)是化学生物学基础和亲缘学的依据 |
4 中药Q-marker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
4.1 中药Q-marker提出的背景 |
4.2 中药Q-marker的定义 |
4.3 影响中药Q-marker的因素 |
4.3.1 生物合成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 |
4.3.2 生物合成的器官特异性 |
4.3.3 生物合成的发育特异性 |
4.3.4 中药材生长过程的外在因素 |
4.3.5中药标准汤剂或中成药制剂因素 |
4.4 中药Q-marker的确定和研究方法 |
4.4.1 样品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
4.4.2饮片炮制 |
4.4.3煎制前饮片质量检测 |
4.4.4 样品用量 |
4.4.5 溶剂及溶剂用量 |
4.4.6 浸泡和煎煮时间与次数 |
4.4.7 浓缩方法 |
4.4.8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建立 |
4.4.9 标准物质的定量方法 |
4.5 中药Q-marker的确定原则 |
5 研究举例 |
5.1 复方丹参制剂的Q-marker |
5.2 炮制中药的Q-marker |
6 讨论 |
6.1 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是提高中药质量的基础 |
6.2 关于标志物 |
6.3 中药Q-marker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区别 |
6.4 中药Q-marker与PK-marker的区别 |
6.5 中药Q-marker的提出对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
6.5.1中药Q-marker的提出密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标志性成分的关联度 |
6.5.2中药Q-marker的提出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
(3)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 |
二、国家中医药政策要求 |
三、中医药技术发展需要 |
四、公立中医医院属性要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米切尔评分法 |
三、德尔菲法 |
四、实证研究法 |
五、统计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经济管理相关理论 |
二、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现状分析 |
一、公立中医医院发展规模概况 |
二、公立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概况 |
三、公立中医医院医疗效率概况 |
四、公立中医医院发展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公立中医医院管理研究 |
一、医院管理现状 |
二、绩效管理现状 |
三、经济管理现状 |
第三节 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一、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概况 |
二、委预算管理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分析 |
三、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内在要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利益相关者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必要性 |
一、利益相关者范畴 |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必要性 |
第二节 公立中医医院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公立中医医院利益相关者来源 |
二、公立中医医院利益相关者分类 |
第三节 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核心利益相关者 |
二、潜在利益相关者 |
三、边缘利益相关者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候选指标 |
第一节 绩效评价候选指标来源 |
一、医院财务管理指标 |
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
三、委预算管理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考评指标 |
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指标 |
第二节 绩效评价候选指标筛选分析 |
一、医院财务管理指标 |
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
三、委预算管理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考评指标 |
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指标 |
第三节 绩效评价候选指标的确立 |
一、绩效评价候选指标评价维度分析 |
二、绩效评价候选指标评价指标归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思路 |
一、基本目标 |
二、总体思路 |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和内容 |
二、研究过程及质量控制 |
三、专家咨询结果 |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一、构建完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
二、评价指标分类结果 |
第四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分析 |
一、未纳入体系的指标分析 |
二、已纳入体系的指标分析 |
第五节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一、第一轮权重专家咨询情况 |
二、第二轮权重专家咨询情况 |
三、权重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T市中医医院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T市中医医院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评价方法 |
第三节 评价与分析 |
一、评价结果 |
二、结果分析 |
第四节 相关问题和对策建议 |
一、相关问题 |
二、对策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四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实证分析的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说明 |
2.1 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制剂 |
2.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委托配制 |
2.3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 |
3 研究目标 |
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5 技术路线 |
6 研究材料与方法 |
6.1 文献分析 |
6.2 实证调研 |
6.3 SWOT-PEST 分析 |
7 创新与不足 |
第二部分 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和监管历史 |
1 我国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历史 |
1.1 “保障供给期”(1950年-1990年) |
1.2 “生产利润期”(1990年-2000年) |
1.3 “规范调整期”(2000年以后) |
2 医疗机构制剂的监管历史 |
2.1 1949年-1983年 |
2.2 1984年-2000年 |
2.3 2001年至今 |
3 医疗机构制剂监管规制 |
3.1 医疗机构制剂的相关法规沿革 |
3.2 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的主要法律规定 |
4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监管规制 |
4.1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监管规范性文件 |
4.2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监管历程 |
第三部分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分析 |
1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总体情况分析 |
1.1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分布情况 |
1.2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分布情况 |
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 调研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分析 |
3.1 调研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分布情况 |
3.2 调研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分布情况 |
4 调研医疗机构现状分析 |
4.1 医疗机构制剂室人员情况 |
4.2 医疗机构制剂品种投入和收益情况 |
4.3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4 2012年进入医保的医疗机构制剂情况 |
4.5 医疗机构制剂人员对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相关规定的熟悉情况分析 |
5 调研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制剂现状的认知情况 |
5.1 “医疗机构制剂研发水平”的认知情况分析 |
5.2 “实施《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认知情况分析 |
5.3 “对制剂原料检验”的认知情况分析 |
5.4 “对设立制剂区域性配制中心看法”的认知情况分析 |
5.5 “对不良反应监测”的认知情况分析 |
6 调研分析总结 |
第四部分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SWOT-PEST分析及监管对策 |
1 SWOT-PEST分析方法概述 |
2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内部环境分析 |
2.1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内部优势 |
2.2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内部劣势 |
3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政策环境分析 |
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 社会环境分析 |
3.4 技术环境分析 |
4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医疗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 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 |
4.3 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
5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建议 |
5.1 医疗机构自身 |
5.2 改善社会自身认知的政策建议 |
5.3 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五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罗马Ⅳ标准对功能性便秘的的认识进展 |
1 罗马标准的起源及沿革 |
2 罗马Ⅳ标准的背景 |
3 罗马Ⅳ标准对功能性便秘的命名 |
4 功能性便秘与其他肠道疾病的关系 |
5 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6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进展 |
1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的现状 |
4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的病因及机制 |
5 与阿片类物质诱导的便秘鉴别 |
6 评估与干预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评估 |
1 功能性便秘疗效的评估 |
2 便秘症状评估 |
3 生活质量评估 |
4 精神心理评估 |
5 其他评估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肛肠科功能性便秘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对象来源 |
2.3 研究对象入组 |
2.4 主要研究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排便相关指标 |
3.3 精神心理指标 |
3.4 生活质量评价 |
3.5 FC组内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FC的危险因素 |
4.2 对排便相关指标认识的差异 |
4.3 肛肠科FC患者群的治疗难度 |
4.4 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 |
4.5 便秘严重程度、精神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5 问题与展望 |
6 调查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功能性便秘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课题来源 |
2.2 病例来源 |
2.3 试验设计 |
2.4 受试者选择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组间比较 |
3.2 中医证候 |
3.3 每周自发排粪(SBM) |
3.4 Bristol大便性状(BSFS) |
3.5 Wexner便秘评分 |
3.6 PAC-QOL生活质量评价 |
3.7 精神心理指标 |
3.8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 疗效分析 |
4.1 便秘相关指标分析 |
4.2 生活质量分析 |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4 精神心理状况疗效分析 |
5 讨论 |
5.1 中药玄参汤的应用 |
5.2 精神心理干预及评估 |
5.3 FC治疗方案的制订 |
6 问题与展望 |
6.1 此次研究 |
6.2 中医药科研 |
6.3 中医特色治疗方案的制定 |
6.4 精神心理干预 |
7 试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附录2 功能性便秘气阴不足型中医证候积分表 |
综述 |
祖国医学对慢性便秘的认识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药治疗 |
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
1 指南及共识 |
2 定义 |
3 流行病学 |
4 病因及危险因素 |
5 病理生理机制 |
6 诊断标准 |
7 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某三甲医院实施药学服务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药学服务的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1.1 药学服务产生及发展 |
1.2 国外药学服务的现状 |
1.3 我国药学服务的现状 |
2 医院药学服务的定义、基础和特征 |
2.1 医院药学服务的定义 |
2.2 医院药学服务的基础 |
3 医院药学服务的内容、要求和方法 |
3.1 药学服务的内容 |
3.2 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 |
3.3 医院药学服务的方法 |
4 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和有效开展 |
4.1 医院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方向 |
4.2 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现状 |
4.3 医院药学服务有效开展的对策 |
5 医院药学服务的实施 |
5.1 药学服务实施的基本条件 |
5.2 实施药学服务的前提 |
第二部分 某三甲医院实施药学服务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已开展的药学服务内容 |
4.2 问题与讨论 |
5 对策与建议 |
5.1 重视并加强临床药师工作 |
5.2 全面加强药学服务工作的内涵建设 |
5.3 切实提高药学科研水平 |
5.4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更好的开展药学服务 |
5.5 重视新形势下医院制剂的发展 |
5.6 其他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的编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成立课题组 |
2 建立条目池 |
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 |
4 预调查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伦理考量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2 专家函询结果 |
3 预调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4 问卷信效度 |
讨论 |
1 构建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的意义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
第二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调查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考量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得分情况 |
3 不同特征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分析 |
4 影响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多因素分析 |
5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ICU护士的基本情况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 |
3 ICU 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知信行相关关系 |
5 护理对策 |
第三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考量 |
结果 |
1 访谈结果 |
2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3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 |
讨论 |
1 构建培训方案的意义 |
2 培训方案的特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8)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创新点 |
1.8 有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1.9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及研究综述 |
2.1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 |
2.1.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回顾 |
2.1.2 风险管理标准研究回顾 |
2.1.3 风险管理模型及方法研究回顾 |
2.2 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3 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3.1 国外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3.2 国内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4 生物制品药物研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险管理方法设计 |
3.1 风险评估方法确定 |
3.2 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
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3.3.1 数据筛查和整理 |
3.3.2 统计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流程 |
4.1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概述 |
4.2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流程 |
4.2.1 第一阶段:细胞株构建研发阶段 |
4.2.2 第二阶段:细胞培养与工艺研发阶段 |
4.2.3 第三阶段:制剂研发阶段 |
4.2.4 第四阶段:动物试验研发阶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细胞株构建研发阶段风险管理 |
5.1 风险识别 |
5.2 风险分析 |
5.3 风险评价 |
5.4 风险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细胞培养与工艺研发阶段风险管理 |
6.1 风险识别 |
6.2 风险分析 |
6.3 风险评价 |
6.4 风险控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制剂研发阶段风险管理 |
7.1 风险识别 |
7.2 风险分析 |
7.3 风险评价 |
7.4 风险控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动物试验研发阶段风险管理 |
8.1 风险识别 |
8.2 风险分析 |
8.3 风险评价 |
8.4 风险控制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目录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附录11 |
附录12 |
附录13 |
附录14 |
附件 |
(9)《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选用的统计与数据挖掘方法 |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第一节 《临证指南医案》数据库的建立 |
第二节 《临证指南医案》诊断因素分布规律研究 |
第三节 《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分布规律研究 |
第四节 《临证指南医案》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研究 |
第一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 |
第三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事件分析 |
本章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适应证相关证候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改进德尔菲法制定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3. 中成药重复用药列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注册会计师参与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政专项资金 |
2.1.2 绩效评价 |
2.1.3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
2.2 CPA业务拓展及参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 |
2.2.1 CPA业务拓展 |
2.2.2 CPA参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
2.3 基本理论阐释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 |
2.3.3 财政效率理论 |
2.3.4 360度绩效评价理论 |
3 CPA参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优势分析 |
3.1 CPA参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
3.1.1 对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性 |
3.1.2 对CPA拓展业务的重要性 |
3.1.3 对社会公众的重要性 |
3.2 CPA参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优势分析 |
3.3 CPA参与的方式较为公开 |
4 CPA参与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
4.1 案例的基木情况描述 |
4.1.1 H会计师事务所CPA基本情况 |
4.1.2 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项目基本情况 |
4.1.3 案例的相关利益方 |
4.2 CPA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及流程设计 |
4.2.1 CPA在承接阶段的工作内容 |
4.2.2 CPA在计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
4.2.3 CPA在现场调查阶段的工作内容 |
4.2.4 CPA在撰写绩效评价报告阶段的工作内容 |
4.2.5 流程设计 |
4.3 CPA参与M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成效分析 |
4.3.1 CPA评价结果与传统模式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4.3.2 满意度分析 |
5 CPA参与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存在的问题 |
5.1.1 CPA参与机制缺乏公平性 |
5.1.2 流程设计不全面 |
5.1.3 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
5.1.4 CPA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
5.2 成因分析 |
5.2.1 相关法规制度和评价标准建设滞后 |
5.2.2 CPA缺少参与绩效评价的专业性 |
5.2.3 尚未建立起绩效评价数据库 |
5.2.4 评价结果成效不显着 |
5.2.5 缺失项目经费保障机制 |
6 CPA参与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解决对策 |
6.1 健全CPA参与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
6.2 设立CPA参与绩效评价的质量管理标准 |
6.3 建立“三权”分离的绩效评价组织体系 |
6.4 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数据库 |
6.5 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
7 研究结论与研究的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评《中国医院制剂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J]. 刘昌孝,陈士林,肖小河,张铁军,侯文彬,廖茂梁. 中草药, 2016(09)
- [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3]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4]基于实证分析的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研究[D]. 王赛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5]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 樊文彬.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某三甲医院实施药学服务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李顺炜. 山东大学, 2011(07)
- [7]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D]. 刘慧松. 青岛大学, 2020(01)
- [8]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前研发风险管理研究[D]. 刘丹丹. 沈阳药科大学, 2019(02)
- [9]《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的数据挖掘研究[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注册会计师参与M省医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D]. 王子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