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机图形表示材料纹理

用计算机图形表示材料纹理

一、用计算机图像表现材料质地(论文文献综述)

姚一青[1](2014)在《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文中指出藏品管理信息化,主要研究博物馆传统藏品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快速并大幅度提升藏品管理效率的方式。本文从历年来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情况出发,通过对目前现状、已有基础以及存在不足确立研究的方向,就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规范化、藏品数字信息的共享与检索、藏品信息录入标准以及实物藏品及其数字信息即时合一这四方面作尝试性解析研究,分析其轻重缓急与症结所在,力图为单体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提出方案构想。近年来,我们按照藏品信息录入标准开发出了比较完善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使之成为推动传统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有效工具。并且通过对传统藏品管理工作流程的解析,分析RFID藏品管理手持机可以在藏品管理哪些环节减轻藏品保管员负担,提高藏品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以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为个案研究对象,构建完善的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即整合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RFID藏品管理手持机与RFID门禁系统,实现博物馆藏品从器身号编写到排架、盘点、提取、检索的不完全非接触式管理。通过减少藏品管理中不必要的藏品触碰移动,大幅降低其潜在损毁风险。我们期望在未来能通过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渐突破博物馆业务工作中藏品信息利用的瓶颈,实现实物藏品及其数字信息即时合一,开创博物馆藏品非接触式管理方式。

黄佩室[2](2019)在《初中概率初步的可视化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概率初步的教与学一直都是国内外数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2001年才正式进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国内有关概率初步的教学研究起步较晚,为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本文对初中概率初步的教与学进行实践探索.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初中概率初步教学的要求,“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不难发现,图表等可视化方法是初中概率初步教与学的关键.初中概率初步教材设计、教学实践中,落实有关课标要求的可视化方法仍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如画树状图、列表法尚无规范的可视化设计等.为了更好地落实到可视化教学方法,本文首先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等,梳理可视化理论基础及相关教学要求,构建了初中概率初步可视化教学设计流程模型,从概率知识、可视化工具、认知习惯等角度,分析易于学生获取、理解、应用、传播、创新的数学可视化知识,并在反馈中不断修订可视化工具,以求达到更合理、科学的数学可视化教学.其次,运用建构的初中概率初步可视化教学设计流程模型,分析和比较数学课标、数学教科书、数学中考试题有关概率初步的教学要求.第三,基于建构的初中概率初步可视化教学设计流程模型,利用Excel信息技术、几何画板软件、韦恩图、思维导图、线段图等动静态可视化工具,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9个课时的概率初步内容进行可视化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率概念、把握古典概型公式算理、获得概率思想方法和寻求概率简单问题解决的思路.值得说明的是,本文只分析了数学知识可视化在初中概率初步中的教学设想,对初中概率初步的可视化教学设计也未进行教学实践检验,这正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周水琴[3](2013)在《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梨果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饮食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是影响国内水果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实现水果外观与内部品质的无损检测及分级已成为国内水果产业化的必要前提。目前水果无损检测与分级主要有基于可见光技术的外部品质检测与光谱技术的内部品质检测两大类,外部品质检测技术较为成熟,但对于外部轻微损伤缺陷及内部缺陷的检测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检测效果受损伤时间影响,内部缺陷受检测位置及水果大小影响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反映水果内部含水量的变化,应用其进行检测具有无损、可视化、安全无辐射、不受样品大小影响等优点。梨是国内水果产量居第三位的水果。本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对梨果挤压损伤、跌落损伤、内部褐变三种不同缺陷进行无损鉴别与分级,并建立了梨果坚实度与磁共振质地系数间的相关模型。利用医用核磁共振设备,采集了梨果中的鸭梨、香梨和黄花梨的冠状面核磁共振T2加权图像,经过图像转换、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等处理实现对鸭梨挤压损伤及跌落损伤的识别、香梨内部褐变的识别,并对鸭梨跌落损伤阶段及香梨褐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通过统计和分析黄花梨坚实度和核磁共振图像质地系数间的皮尔森相关关系,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验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水果外部的机械损伤及内部缺陷的可行性,排除损伤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确定内部褐变的严重程度,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品质在线检测生产线提供方法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和结论如下:1)确定了用于梨果缺陷检测的核磁共振图像采集方式。分析了核磁共振设备所采集的图像,结果表明:T2加权成像的清晰度可以完成本研究所需检测的缺陷和内部品质;且梨果冠状面图像比矢状面图像采集速度快,图像处理简单方便;对于不同品种的梨果,由于大小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切片厚度和切片间距,以适合水果缺陷与品质检测。2)提出了用于鸭梨表面轻微损伤检测的角点特征法,分析了挤压损伤与正常鸭梨组织核磁共振图像灰度的差异。对于采用万能试验机模拟的轻微压伤,通过Otsu阈值分割、膨胀操作并提取边界的图像处理方法,最后对水果边界进行角点检测。试验对207幅有效鸭梨样本图像进行轻微损伤检测,轻微损伤鸭梨样本的检测正确率为92.1%;正常鸭梨截面图像的检测正确率为100%,畸形鸭梨截面图像检测正确率100%。试验还对真实轻微损伤鸭梨进行损伤识别,结果发现对32个鸭梨真实损伤样本识别时,识别率可达96.8%。结果表明,对鸭梨冠状面切片边界提取角点特征的方法可判断鸭梨是否存在轻微挤压损伤。3)提出了用于鸭梨新旧跌落损伤检测的图像处理方法,分析了正常鸭梨与不同跌落损伤阶段鸭梨组织核磁共振图像灰度的差异,发现跌落损伤新伤组织图像灰度比正常鸭梨组织图像灰度高,跌落损伤旧伤组织图像灰度比正常鸭梨组织图像低。对于从离地面40mm架子上通过自由落体运动形成的跌落损伤,通过Otsu阈值分割、去除果核、旧伤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方法可以识别出旧伤水果;然后对判断不为旧伤的水果作进一步图像处理,通过固定阈值分割、去除果核、新伤特征提取可以识别出新伤水果,余下的均为完好水果。试验对100个切片进行跌落损伤检测,60个旧伤切片中有59个被检测为旧伤,1个被检测为新伤,识别正确率为98.3%;20个新伤切片均被检测为新伤,识别正确率为100%;20个完好切片均被检测为完好水果.识别正确率为100%。结果表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不仅可以实现鸭梨跌落损伤的识别,还可以同时实现对新伤和旧伤的识别。比较了损伤不同阶段损伤组织灰度的变化情况,采用典型判别分析方法,利用代表鸭梨切片图像的图像直方图参数对鸭梨损伤阶段判别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所选样本的分类准确率为81.3%;能够较好地区分损伤第1阶段和第4阶段的鸭梨图像,分类准确率达到100%;但对于损伤第2阶段和第3阶段的图像容易形成误判,有较大的交叉区域,第2阶段损伤鸭梨有6个被归为第3阶段损伤鸭梨,1个被归为第1阶段鸭梨(该鸭梨损伤区域非常小),第3阶段损伤鸭梨有8个被归为第2阶段损伤鸭梨。对于同一鸭梨切片,第2阶段与第3阶段图像用肉眼观察灰度差别也不是特别大,因此使用直方图参数特征无法较好区分损伤第2阶段与第3阶段这种微弱的变化。将鸭梨分为损伤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重新进行判别分析,该方法能较好区分鸭梨损伤阶段,总的分类正确率为98.75%。结果表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结合直方图特征参数可实现鸭梨损伤阶段的判别,并且分为三个阶段(损伤初期、中期和晚期)效果较好。4)针对库尔勒香梨在贮藏过程中出现的内部褐变缺陷,提了基于核磁共振图像的自动图像处理方法。对室温贮藏六个月的新疆库尔勒香梨,通过定期采集图像,观察其贮藏过程中的褐变变化情况,通过Otsu阈值分割、果核/水果区域像素比、形态学操作、去除果核、提取褐变特征等图像处理步骤,可以判断香梨是否存在内部褐变。试验对贮藏过程中42个香梨的128个有效切片进行内部褐变检测,该图像处理方法对褐变切片的识别正确率达到100%,对于正常切片的识别正确率为84%,总的识别正确率为98%。同时,通过分析我们还发现,该算法对贮藏后期的香梨总体褐变识别率比较高,这可能与贮藏前期香梨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关。结果表明,利用形态学的图像处理方法可实现褐变香梨的无损识别。分析了褐变香梨区域直方图,将香梨分为完好香梨、轻度褐变、中度褐变及重度褐变四类,结合褐变识别图像处理方法,各类香梨对应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4%、95%、94.4%和100%,轻度和中度褐变香梨各有1个切片被误判。结果表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结合褐变香梨区域直方图技术,可实现对香梨褐变程度的定性判断。5)分析了黄花梨在成熟和贮藏过程中坚实度与磁共振质地系数间的相关关系,选择对坚实度相关性较高的质地系数对成熟过程和贮藏过程分别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并使用该模型进行了预测评估,该模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有待进行更多的试验研究来补充和完善。

刘洋[4](2016)在《基于断裂声音信号的胡萝卜质地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质地是食品检测的主要指标,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参考依据。食品质地评价方法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类。由于感官评价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探寻利用客观、可靠的分析方法对食品质地进行质地评价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利用断裂声音信号对胡萝卜质地进行评价,在样品质地测试过程中采集断裂声音信号,利用小波理论及希尔伯特变换理论对声音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提取相应的时频特征值,分析特征值与食品质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的质地评价模型,并结合胡萝卜结构、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探索模型的评价机制。该研究可以为声音信号技术在食品质地评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为食品质量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了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采集与分析方法。利用质构仪压缩、剪切两种断裂模式进行胡萝卜质地测定,测试过程中用计算机、声音传感器采集样品断裂时释放的声音信号。利用小波理论对断裂声音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利用时域分析理论,确定了声音信号时域特征提取方法,特征值主要包括波形指标、声强、最大振幅以及幅值差四个指标;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理论,确定了声音信号频域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不同频率范围的相对能量。(2)研究了压缩断裂模式下胡萝卜声音信号与脆度、硬度的关系。压缩探头型号为TA-25圆柱形探头,样品为10×12 mm(直径×高)的圆柱体。结果表明:胡萝卜脆度与声音信号时域特征值中的波形指数(r=0.785,P<0.01)、声音强度(r=0.732,P<0.01)呈现极显着正相关性;与声音信号频域特征值即不同频率范围内相对能量(Er)相关性不显着。胡萝卜硬度与声音信号时域特征值、频域特征值的相关性均不显着。(3)研究了剪切断裂模式下胡萝卜声音信号与脆度、硬度的关系。探头型号选用与人切齿类似的TA7型探头,样品为直径30×20×10 mm(长×宽×高)的长方体。结果表明:胡萝卜脆度与声音信号时域特征值中的波形指数(r=0.723,P<0.01)、声音强度(r=0.725,P<0.01)呈现极显着正相关性;与声音信号频域特征值中的高频区相对能量呈现极显着负相关性(r=-0.676,P<0.01)。胡萝卜硬度与声音信号时域特征值中的波形指数(r=0.722,P<0.01)、声音强度(r=0.806,P<0.01)呈现极显着正相关性;与声音信号时域特征值中的高频区相对能量呈现极显着负相关性(r=-0.726,P<0.01)。与压缩模式相比,剪切断裂模式所产生的声音信号时域特征值中的波形指标、声音强度以及频域特征值中的高频区相对能量都与脆度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可利用剪切模式下断裂声音信号对胡萝卜质地进行评价。(4)对声音信号的胡萝卜质地评价模型进行了构建及验证。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筛选与胡萝卜质地具有显着相关性的声音信号时域、频域特征值,最终得到两个主成分,主成分1为高频相对能量,主成分2为时域特征值,两个主成分的有效信息保留率为75.47%。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利用两个主成分构建质构评价模型,模型脆度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4.11%,硬度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1.28%。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算法,对构建过程中隐含层神经元数、训练函数等参数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为[6-12-2]即:输入层神经元数为6,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2,输出层神经元数为2。两个指标的平均值预测相对误差均小于3%。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可以实现胡萝卜质地的预测,但精确度不高,反向传播神经网络也可以实现胡萝卜质地的预测,效果略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对声音信号的胡萝卜质地评价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胡萝卜脆度、硬度,声音信号中的波形指标、声强等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各贮藏期内差异均较为显着(P<0.05),声音信号的频率总能量在各贮藏期内差异不显着。利用国标检测方法测定不同贮藏时间样品的水分、还原糖、果胶三个主要营养物质指标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水分、果胶都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且各贮藏期内差异均较为显着(P<0.05),但还原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胡萝卜的动态变化,呈现先上升而后再下降的趋势,贮藏14天后的样品差异不显着。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贮藏时间的样品的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证实新鲜的胡萝卜细胞结构排列紧致有序,没有明显的断裂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细胞壁的纤维素聚合体逐渐松散,贮藏14天后细胞结构出现断裂,贮藏28天后的样品结构断裂则更为严重。通过上述结果明确了断裂声音信号的胡萝卜质地评价机制,即: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胡萝卜的水分、果胶含量均不断下降,影响了胡萝卜的细胞结构。这种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了胡萝卜细胞的机械特性,因此也同时致使胡萝卜的脆度、硬度逐渐下降,从而导致胡萝卜质地测试过程中断裂力学特性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进而导致断裂释放能量的下降,最终致使由断裂释放能量转变而来的声音信号发生变化。由此证明利用断裂声音信号对胡萝卜质地进行评价是科学、可靠的。综上所述,本文所做的基于断裂声音信号的胡萝卜质地评价研究,可以为声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利用时域分析与希尔伯特黄变换理论提取的食品断裂声音信号时域、频域信息,可清晰的描述食品断裂声音信号在时频域的变化情况,掌握食品声音信号有用信息,为声音信号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推广及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及重要依据。

陈晓冰[5](2016)在《重庆四面山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先流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分运动形式,它会引起土壤养分流失、地下水污染和坡面土体稳定性降低等现象的发生。研究土壤优先流特征对揭示优先流在土壤水入渗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从而认识土壤水运动过程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区域水资源评估、农业节水灌溉、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以三峡库区重庆四面山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地(马尾松+木荷+石栎)、竹林地(楠竹)、草地(复叶耳蕨+马蹄金+三脉紫菀)和农耕地(大豆)为研究对象,将野外染色示踪试验与室内土柱入渗模拟试验相结合,采用图像解析、数理统计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多元点格局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特征、优先路径空间结构状况、优先流程度以及影响优先流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重庆四面山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入渗过程中优先流与基质流伴随发生,优先流染色形态面积是基质流的0.7~10.7倍。在同一供水条件下,针阔混交林地最先发生土壤优先流现象,且土壤剖面中的优先流染色形态以垂直方向延伸为主,分化程度最高,相比之下竹林地和草地的优先流染色形态分化程度有所降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侧移和块状的染色形态分化现象,而农耕地的土壤优先流发生相对滞后,土壤水分运动形式以基质流为主,优先流现象最不显着。土壤垂直方向上,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染色面积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优先流多发生在10~4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平方向上,土壤染色面积比的分布模式分为多峰型、双峰型、单峰型和均匀型,其中针阔混交林地为多峰型分布模式,竹林地为双峰型,草地则表现为双峰型、单峰型和均匀型共同存在的混合分布状态,而农耕地的水平染色面积比分布模式多表现为均匀型,其优先流染色形态分化程度最不显着。针阔混交林地和竹林地的优先流染色形态变化程度沿土壤深度增加方向上均表现为:活跃→次活跃→活跃→速变,而草地和农耕地则表现为:次活跃→活跃→速变→相对稳定的优先流染色形态变化程度。(2)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的优先路径总数量和上下路径连通程度均表现为针阔混交林地>竹林地>草地>农耕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样地土壤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随机向聚集分布状态变化,针阔混交林地土壤优先路径的聚集分布程度相比竹林地、草地和农耕地更高,农耕地表现的聚集分布程度最低,且所有样地的土壤表层优先路径组成相比深层复杂,即深层优先路径组成趋于单一。4种土地利用类型优先路径沿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发育程度逐渐降低。针阔混交林地、竹林地和草地土壤优先路径的空间形成和分布均受其他优先路径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农耕地土壤优先路径的空间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生物活动的影响。(3)原状土柱相比扰动土柱较早出现水分和溶质穿透出流现象,且原状土柱剖面优先流染色形态分化现象明显。对于土壤结构性高的针阔混交林地其原状土柱最早出流且饱和导水率最大,其次为竹林地,然后为草地,农耕地出流特征最不显着,出现了滞后现象。原状土柱优先流区的染色变异系数反映出土柱中的优先流非均匀程度为针阔混交林地>竹林地>草地>农耕地。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在同一供水条件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地(91.62%)、竹林地(90.77%)、草地(87.70%)和农耕地(85.51%),平均土壤优先流程度为88.90%。(4)土壤优先流的形成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砂粒含量、粉黏比、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导水率、土壤含水量、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根孔数量以及根重密度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土壤孔隙结构(贡献率为48.92%)、土壤水分状况(贡献率为23.46%)和土壤类型(贡献率为18.33%)为影响研究区内土壤优先流形成的3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土壤孔隙结构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李天[6](2014)在《CG影像艺术的真实感研究》文中认为CG(computer graphics)影像是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的影像,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展示、工业设计、医学显像、虚拟现实、影像艺术等领域,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影像艺术中的CG影像。本文以照片真实感作为CG影像艺术研究的入口,基本观点是:真实感是CG影像区别于传统影像的基本点,其特殊性在于,尽管没有拍摄对象,却要在外观上极力追求和照片一样的视觉效果。照片真实感是一种没有真实性的真实感,由于没有实存对象,在CG影像中进行了一场从照片真实性到照片真实感的转化,传统摄影中对象和影像的存在关系传化为一种想像关系,从而达到一种与传统影像类似的观感效果。CG影像的真实感有四个层次:视觉层、感知层、技术层和现实层。视觉层上的CG影像的真实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真实感,它以照片真实感为视觉标准,综合了视觉真实、物理真实和制度真实。从感知层上看,照片真实感是一种在场感,它贯穿于整个观看活动。CG影像的观看是一种想象活动,在场感保证了它的进行,视觉经验通过这种想象活动积累,完满,升华,最终达到一种审美感知。但是,CG影像真实感的局限在于,在人身模拟等领域,它无法获得如传统影像一般的生命力。从技术层上看,这是由于计算机工具的特殊性所造成的,但根本上却在于人工与自然无法逾越的鸿沟。现实性是真实感的升华与终极体现,它通过对真实世界的渗透,将原本属于幻想世界的虚拟影像在真实世界中实现出来,并有能力和真实世界进行置换。但是,在现实性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种权力的操纵。全文依据“CG影像的历史与地位—技术特性与艺术特性—照片真实感—真实感与生命力—从真实感到现实化”的线索论述。第一章是对CG影像的一个全面观照,从CG影像的历史发展、定位、技术特性和艺术特性,为全文的论述做一个铺垫。第二章和第三章研究照片真实感的感知结构,分析真实感中的“真实”之结构和“感”之结构。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技术本角度,论述CG影像真实感的局限性。第六章是全文的升华,CG影像从真实感到现实性的进化才是其真实感的终极体现。文章最后,进一步思考了技术话语和美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和未来发展。目前,对CG影像艺术的研究,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传统影像理论的范围内,研究者大都采用写实主义、错觉、情感等传统命题来进行研究,存在着技术性研究和艺术性研究的分离、认知研究和审美感知研究的分离。本文试图摆脱传统影像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技术性与艺术性研究的结合和真实感与现实性研究的结合,来分析这种全新的影像形式,开启一次独属于CG影像艺术的探讨之旅,希望能对当下CG影像和新媒体的研究起到启发作用。

黄灿[7](2020)在《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艺术自诞生之日起,颇具“现代性”的气质。其中,“激进性”是这种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性因素。所谓“激进”,有两层含义:一是超前,二是否定。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继承了现代艺术,尤其是先锋艺术敢于否定的激进基因,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社会变迁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技术进步、语言表征激进和文化激进共同型构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三元结构。媒介技术作为一种艺术演进的激进力量,熔铸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性的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媒体艺术在其自身的语言表征上,承接了先锋派艺术以及传统媒体艺术激进的创作手法,如拼贴、并置、挪用等,衍生出崭新的艺术作品,形塑了新形态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基于“视觉原子论”的底层逻辑,让艺术家拥有了“界面交互”“艺术越轨”“纵深蒙太奇”“视像堆叠”等一系列新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从“主体—客体”转向一种“关系美学”的建构。在关系美学的语境下,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关系建构中随时呈现随时转变的。就此,艺术创作的价值导向从“内容为王”转为“语境为王”,进而形塑“录像诗学”“沉浸美学”等一系列新的审美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不仅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更塑造了“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数字异托邦”“去物质性与后现代崇高”等具有激进批判立场的新媒体文化。

柴岩[8](2017)在《利用激光雕刻技术与拼布结合诠释新图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利用激光雕刻技术再现新形式拼布的设计研究,使非遗中的拼布在传承创新基础上实现审美价值和艺术个性化的升华,研究如何在拼布工艺中运用激光雕刻技术对不同纺织品面料进行艺术化整理,把雕刻的面料运用在拼布中,以新的图像形式显现。将激光元素的科技力量完美结合于拼布设计之中,并对拼布中的面料肌理、缝制工艺、传统色彩、装饰图案等进行多方位实验研究,用专业设计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研究当代独创性的拼布图像形式。本文通过分析激光雕刻技术在纺织面料上的呈现效果及拼布传统工艺的对比,通过实验研究以簿探传统拼布工艺材料语言与激光雕刻技术语言结合产生的新视觉语言特征,整合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拼布新图像研究。从这个角度探索,低技术与高技术整合,传统与现代整合是解决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可行之策。因此,利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创新设计,给传统手工艺添加创新的意念,从而更好地诠释具有现代工艺性的拼布作品,是一条创新设计之道。论文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查阅国内外文献;实验个案研究,从激光雕刻机对面料再造的不同效果研究与拼布工艺特点的对比分析;调查归纳研究,比较图像的语言特征,提出文章的核心理论。研究传统拼布观念及工艺设计衍变的创新可行性对策,实验激光雕刻技术成就的图像表现,总结新图像的视觉语言特征与雕刻技术结合的意义。

孙晔[9](2018)在《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水蜜桃果实病害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果实通常是在炎热多雨的夏季成熟采摘,其质地柔软,风味诱人,营养物质丰富,且在其采摘、运输、流通和销售过程中易受到机械碰伤,因此新鲜的桃果实采后极易受真菌的感染。一般来说,新鲜采摘的桃果实在常温下放置3-5天,品质会迅速变化,此时果肉易变质。桃果实采后常见的采后病害有:灰霉病、软腐病和炭疽病,它们分别由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引起。为了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防止更大范围的交叉感染,必须尽快检测并剔除染病的桃果实。因此,本文以水蜜桃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桃果实采后病害感染的检测,分析不同病原菌生长过程的光谱特性,研究桃果实发病过程中光学参数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变化,探索高光谱检测桃果实病害的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取三种病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板上培养期间不同时间段的高光谱图像,提取菌落生长区域光谱值,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提取光谱信息:400-1000 nm全波段的光谱响应平均值,波峰716 nm处的光谱值及全波段内光谱响应值的主成分得分,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得到的参数构建真菌生长拟合模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测试集的决定系数(R2)为0.7223-0.9914,平方误差(SS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3-53.40×10-4、0.011-0.756。建立的生长模型与传统菌落计数法建立的生长模型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887-0.957。另外,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可以区分三种不同菌种和对照组的空白平板。其中,PLS-DA模型对培养36 h的三种真菌及对照组的区分准确率为97.5%。可见,高光谱图像技术能够模拟真菌生长并对不同真菌进行分类。(2)以水蜜桃果实为研究对象,将三种病原菌接种在水蜜桃上模拟桃果实的采后真菌感染情况,研究高光谱技术对真菌感染样本的检测情况并对不同病害进行区分。为了减少高光谱的数据维度,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整个波长图像进行分析,选取第一个主成分图像提取图像特征,提取38个参数(颜色信息、灰度直方图信息及灰度共生矩阵信息)作为单个样本的图像特征。在本研究中,基于图像(38图像参数)及光谱特征(420波段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分别研究了 3个发病阶段(轻微、一般和严重腐烂)的桃果实的识别和分类。光谱信息建立的模型比图像信息模型显示出更好的区分结果,结合光谱和图像信息共同建模后,对病害桃果实的最高的区分准确率可达95%,但对三种病害的分类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早期病害阶段的三种病的分类。结果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出不同类型的染病桃果实,特别是在一般腐烂和重度腐烂的样本。(3)为了研究高光谱光谱数据与相关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高光谱成像技术及反演算法计算得到了桃果实在真菌感染过程中吸收系数(μa)与减少散射系数(μs’)的变化,并检测了真菌感染过程中桃果实的理化指标变化(病斑直径、L*值、叶绿素、Vc、可滴定酸、可溶性糖、总酚、膜渗透率、细胞微观结构等)。通过皮埃尔森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值、Vc、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与μa及μs’成正相关性,而可滴定酸、细胞膜渗透性、总酚含量与光学特性成负相关性。比较结果可知,μa与桃果实理化指标密切相关,μs’与样本结构的完整性相关性更大,且叶绿素含量与光学特性相关性最显着(0.902-1),可以进一步研究叶绿素与病害的相关关系。(4)当病原菌侵染果实时,叶绿素作为与果实品质相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出现显着降低。为研究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叶绿素含量检测病害桃果实的可行性,采集桃果实样本腐烂过程中,高光谱数据及叶绿素含量。根据叶绿素含量利用连续投影算法,选择3个最佳波长(617 nm、675 nm、818 run)。接着通过全光谱和特征波段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来预测叶绿素含量,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4和0.854。利用特征波长计算得到了三个波段比值,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同时也将化学成分信息与光谱特征相结合。最终通过波段比参数建模得到98.75%的分类准确率,并清楚地显示病斑部位的空间分布。可见,结合叶绿素含量的连续投影算法,为选择高光谱图像的最佳波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而能够更准确快速的检测桃果实的真菌病害。(5)开发了结合动态实验台的高光谱成像系统,能更适合于工业在线应用,采集了全果实的高光谱图像。采用统计方法选取了 3个有效单波段图像(709 nm,807nm,874 nm),并通过阈值分割的方法,建立了基于波段比的图像分割算法,对“健康”、“轻度腐烂”、“一般腐烂”和“严重腐烂”的桃果实的检测精度分别为99%、66%、100%和100%。结合病斑区域光谱信息后,从全光谱范围选择了六个特征波长,结果显示对健康和腐烂桃果实的分类精度达100%。

程杰[10](2020)在《砒砂岩对风沙土改良后的复配土特性试验及作物产量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致使耕地保护迫在眉睫,保护和开发一切可利用的土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分布着极易侵蚀的砒砂岩,难以治理。同时,毛乌素沙地水热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已有研究表明砒砂岩与风沙土可复配成土,并在毛乌素沙地进行了推广示范,但复配成土的内在机理,复配土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保水性,不同年份作物产量能否稳定,依然未知。因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基础,通过室内实验、小区试验、大田试验及模型模拟,深入研究了砒砂岩与风沙土在不同比例(1:1、1:2、1:5)复配后的微观结构、矿物组成、颗粒组成、胶体特性、力学特性和复配土的宏观特性等响应,探究了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成土的内在机理和结构稳定性;探讨了砒砂岩与风沙土的水分入渗过程及水分效应;探索了不同气候区域复配土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利用RZWQM2模型模拟了 26年间玉米产量的变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后优化了风沙土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组成。通过室内实验发现,砒砂岩微观颗粒表面不规则,次生矿物含量为22.7%,粒度分布范围在0.317-709.0μm,主要集中在较细的粘粉粒段,粉粒含量75.31%,而风沙土微观颗粒浑圆,次生矿物仅6.5%,粒度分布范围为0.564-2000.0 μm,主要集中在较粗的砂粒段,砂粒含量95.37%。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后,尤其是1:1和1:2复配土的微观结构、矿物组成、颗粒组成均得到了改善。此外,砒砂岩中主要胶体为粘粒,实验发现粘粒在风沙土中的滞留相对稳定,且在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后具有较为稳定的土壤力学性质。(2)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后复配土的结构稳定,且质量逐年提升。通过小区种植试验发现,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后明显改善了风沙土的砂土质地,随着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质地逐步发生了从砂土-壤砂土(1:2、1:5)-砂壤土(1:1)-粉砂壤(1:1)的转变;降低了风沙土容重,容重表现为1:1<1:2<1:5<0:1;提升了土壤团聚体(WR0.25),1:1、1:2、1:5较沙地的WR0.25平均提高了 29.26%、31.47%、11.56%;在不同年限下1:2中WR0.25均相对较高,且最为稳定;各比例复配土有机碳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种植6 a后,1:1、1:2、1:5耕作层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1.64±0.15 g/kg、1.51±0.13 g/kg、1.77±0.082 g/kg,远高于沙地有机碳含量。同时,种植年限的增加,复配土体功能结构更加稳定,质地组成更好,粘粒与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关性逐渐提高。(3)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后显着提升了风沙土的保水性能。通过水分入渗实验发现,砒砂岩和风沙土的平均入渗率分别为0.13 cm/min、2.86 cm/min,随着砒砂岩的加入,平均入渗率逐渐减低;不同复配土湿润锋穿透30cm 土柱的时间从大到小总体表现为1:0>5:1>2:1>1:1>1:2>1:5>0:1,表明砒砂岩可有效解决风沙土渗漏过快的问题,增加水分的留持时间,提高了风沙土的持水性,入渗过程模型拟合表明Kostiakov模型拟合精度更高。分析饱和导水率发现,砒砂岩与风沙土混合后,随复配比例的增加,导水性能降低,Ks由7.10mm/min下降到0.07mm/min,土壤水分渗漏减弱,毛管孔隙与Ks呈指数负相关关系。测试大田含水量发现,在深度方向上,不同年份不同配比的复配土基本表现为表层土壤(0-30cm)含水量大于深层土壤(30-120cm);在时间方向上,不同年份不同配比的复配土基本表现为7~9月份间土壤含水量较高。各年份的复配土平均储水量整体表现为 1:1>1:2>1:5。(4)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比例为1:2时,玉米可获得较高产量。在陕西关中地区(小区试验)和陕北沙荒地区(大田试验)开展了田间试验,发现小区试验下,砒砂岩与风沙土的比例为1:2时,玉米植株的生长最优。小区试验与大田试验玉米平均产量均为1:2>1:1>1:5。小区试验田玉米产量显着高于大田试验,且玉米产量表现为逐年升高的趋势。(5)RZWQM2模型模拟不同配比复配土玉米产量,证实了复配土种植玉米的高产和稳产。通过RZWQM2模型,模拟了 26年雨养条件和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配比复配土的玉米产量。雨养条件下,玉米平均产量为1:2>1:1>1:5,与生育期内6月、7月及总降雨量及相对湿度显着相关,与最低、最高气温、太阳辐射不相关;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配比复配土的玉米产量较为接近,均显着高于雨养产量,玉米产量与与平均日最低气温显着相关。从充分灌溉产量与雨养产量的产值来看,1:2配比下玉米产量差值均最小,为3858 kg/ha,玉米产量达到了高产而稳定。

二、用计算机图像表现材料质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计算机图像表现材料质地(论文提纲范文)

(1)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 藏品管理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藏品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综述
        二、藏品管理信息化实践前沿
第一章 藏品数字信息共享与检索问题研究
    第一节 藏品数字信息共享
        一、藏品数字信息管理的共享趋势
        二、藏品数字信息管理共享解决方案
    第二节 藏品数字信息的检索研究
        一、检索研究的必要性
        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检索方式
        三、标签技术促进藏品信息检索互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藏品信息录入标准问题与分析
    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着录规范》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指标体系与内容分析
        二、藏品信息分类问题
        三、叙词合理化
        四、选择型指标问题
    第二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藏品信息录入标准分析与研究
        一、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藏品信息录入标准现状
        二、他国叙词规则的区域融合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促进藏品管理规范化
    第一节 CMS推动新建馆藏品管理规范化的实践
        一、上海院士风采馆应用CMS案例
        二、CMS促进新建馆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化
    第二节 提升区域内博物馆藏品管理规范化
        一、上海地区国有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
        二、CMS提升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藏品管理手持机研究
    第一节 藏品管理中RFID技术应用的可行性
        一、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二、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分类
        三、藏品管理中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 手持机功能分析
        一、功能结构论述
        二、库房规模决定手持机运行方式
        三、藏品物理特征主导电子标签选取、贴附
        四、图像信息在手持机功能中的重要性
        五、生成总登记号群功能由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藏品管理信息化雏形及其远景
    第一节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总体概况
        一、项目的相关描述
        二、信息化总体构架
    第二节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实现路径
        一、手持机实现库内非接触式藏品管理方式
        二、手持机实现库外藏品管理职能
    第三节 藏品管理信息化综合系统的远景
        一、加强学科交叉研究
        二、对单体博物馆工作的影响
        三、有利于完成全国范围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初中概率初步的可视化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数学知识可视化的概念界定
    2.2 数学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案例
    2.3 初中概率初步教与学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初中概率初步教学的可视化理论模型
    3.1 数学可视化教学理论
    3.2 可视化解决初中概率应用问题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 初中概率初步的教学要求分析
    4.1 初中概率初步的课标分析
    4.2 初中概率中考考纲要求及试题分析
    4.3 初中概率初步的教材分析
第五章 初中概率初步可视化教学设计
    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5.4 《章末总复习》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及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梨果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提要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我国水果品质检测现状
    1.3 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在水果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1.3.1 基于可见光技术的水果品质无损检测
        1.3.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水果品质无损检测
        1.3.3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水果品质无损检测
        1.3.4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水果品质无损检测
        1.3.5 其它水果品质无损检测方法
        1.3.6 各种水果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提要
    2.1 试验样品预处理
        2.1.1 鸭梨碰压伤无损检测样本预处理
        2.1.2 香梨内部褐变无损检测样本预处理
        2.1.3 黄花梨质地无损检测样本预处理
    2.2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采集方法和参数介绍
        2.2.1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介绍
        2.2.2 梨果图像采集方法
        2.2.3 核磁共振成像参数介绍
    2.3 数据处理软件
        2.3.1 图像格式转换软件
        2.3.2 数据处理软件(Matlab/MaZda/SPSS)
    2.4 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图像处理
        2.4.2 核磁共振图像质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鸭梨挤压损伤研究
    提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验设备
        3.1.2 鸭梨挤压损伤形成
        3.1.3 核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与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图像分析与处理
        3.2.2 轻微损伤检测
        3.2.3 结果分析
        3.2.4 鸭梨真实轻微损伤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鸭梨跌落损伤研究
    提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验设备
        4.1.2 跌落损伤形成
        4.1.3 核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与参数确定
    4.2 新旧损伤鸭梨图像识别研究
        4.2.1 图像预处理
        4.2.2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跌落旧伤检测方法研究
        4.2.3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跌落新伤检测方法研究
        4.2.4 鸭梨新旧损伤混合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4.3 鸭梨跌落损伤阶段判断方法研究
        4.3.1 灰度直方图定义
        4.3.2 灰度直方图统计特征
        4.3.3 特征参数选择
        4.3.4 鸭梨跌落损伤阶段判断
    4.4 鸭梨表面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香梨内部褐变研究
    提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验设备
        5.1.2 香梨贮藏环境及取样方法
        5.1.3 核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与参数确定
    5.2 香梨内部褐变识别方法与结果分析
        5.2.1 内部褐变香梨切片结果
        5.2.2 内部褐变香梨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5.3 香梨内部褐变程度分析
        5.3.1 香梨褐变程度分级
        5.3.2 图像处理
        5.3.3 香梨截面直方图绘制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熟与冷藏过程中的黄花梨品质检测
    提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验设备
        6.1.2 试验方法
        6.1.3 核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与参数确定
    6.2 理化分析结果
        6.2.1 黄花梨在成熟过程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坚实度定量分析
        6.2.2 黄花梨在冷藏过程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坚实度定量分析
        6.2.3 黄花梨坚实度变化模型的建立
    6.3 成熟和冷藏过程中黄花梨坚实度与质地系数统计分析
        6.3.1 回归分析
        6.3.2 成熟过程坚实度回归分析及结果
        6.3.3 冷藏过程坚实度回归分析及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4)基于断裂声音信号的胡萝卜质地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食品质地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观评价方法在食品质地评价中的应用
        1.2.2 客观评价方法在食品质地评价中的应用
    1.3 声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1.3.1 声学技术在食品成熟度检测中的应用
        1.3.2 声学技术在食品质地检测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2.1 引言
    2.2 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的采集与预处理
        2.2.1 断裂声音信号采集系统
        2.2.2 质地测试条件
    2.3 声音信号分析方法
        2.3.1 小波变换分析
        2.3.2 傅里叶变换分析
        2.3.3 希尔伯特黄变换
    2.4 样品断裂声音信号分析
        2.4.1 声音信号去噪处理
        2.4.2 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时域分析
        2.4.3 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频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缩模式下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与脆度、硬度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样品处理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硬度测定
        3.3.2 声音信号采集与处理
        3.3.3 声音信号时域与频域特征提取
        3.3.4 脆度评价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模拟生鲜库贮藏条件样品质地变化情况
        3.4.2 压缩模式下力学曲线与声音信号特点
        3.4.3 脆度、硬度与时域特征参数变化结果
        3.4.4 脆度、硬度与时域特征参数关系
        3.4.5 脆度、硬度与频域特征参数变化结果
        3.4.6 脆度、硬度与频域特征参数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剪切模式下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与脆度、硬度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样品处理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硬度测定
        4.3.2 声音信号采集与处理
        4.3.3 声音信号时域与频域特征提取
        4.3.4 脆度评价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剪切模式下力学曲线与声音信号特点
        4.4.2 脆度、硬度与时域特征参数变化结果
        4.4.3 脆度、硬度与时域特征值关系
        4.4.4 脆度、硬度与频域特征值参数变化结果
        4.4.5 脆度、硬度与频域特征值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胡萝卜断裂声音信号的质地评价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5.1 引言
    5.2 时频特征主成分分析
    5.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5.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验证
    5.4 人工神经网络
        5.4.1 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5.4.2 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断裂声音信号的胡萝卜质地评价机制探索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材料处理
        6.2.2 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不同贮藏时间下胡萝卜质地测试及声音信号采集
        6.3.2 不同贮藏时间下胡萝卜主要营养物质测试方法
        6.3.3 不同贮藏时间下胡萝卜微结构观察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胡萝卜质地与声音信号特征变化趋势
        6.4.2 胡萝卜主要营养物质变化
        6.4.3 不同贮藏时间下胡萝卜微结构变化
        6.4.4 胡萝卜质地与主要营养物质变化趋势分析
        6.4.5 胡萝卜声音信号特征值与主要营养物质关系分析
        6.4.6 断裂声音信号评价胡萝卜质地机制探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重庆四面山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壤优先流理论研究
        1.3.2 土壤优先流模拟技术研究
    1.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1 存在问题
        1.4.2 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三峡库区自然环境概况
    2.2 四面山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土壤特征
        2.2.4 气候水文
        2.2.5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布设与调查
        3.3.2 样地染色示踪试验
        3.3.3 室内土柱入渗模拟试验
        3.3.4 样品测定
        3.3.5 数据分析
4 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变化
    4.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发生及其染色形态特征
        4.1.1 针阔混交林地
        4.1.2 竹林地
        4.1.3 草地
        4.1.4 农耕地
        4.1.5 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特征关系
    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空间变化规律
        4.2.1 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垂直方向变化
        4.2.2 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水平方向变化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变化程度
        4.3.1 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变化程度
        4.3.2 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变化与土壤深度的关系
        4.3.3 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变化对水分条件的响应
    4.4 讨论
    4.5 小结
5 土壤优先路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特征
    5.1 土壤优先路径数量及其空间位置分布
        5.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路径数量
        5.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路径空间位置分布
    5.2 土壤优先路径空间结构特征
        5.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路径角尺度
        5.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路径混交度
        5.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路径大小比数
    5.3 土壤优先路径的空间关联性
        5.3.1 不同土壤优先路径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5.3.2 生物活动与土壤优先路径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5.4 讨论
    5.5 小结
6 土壤优先流程度分析与评价
    6.1 土柱优先流现象分析
        6.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柱水流特征
        6.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柱溶质穿透过程
    6.2 土柱优先流特征分析
        6.2.1 土柱饱和导水率试验
        6.2.2 土柱染色示踪试验
    6.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土壤优先流程度评价
        6.3.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与指标
        6.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优先流程度综合评价
    6.4 讨论
    6.5 小结
7 土壤优先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7.1 土壤理化性质对优先流形成的影响
        7.1.1 土壤密度
        7.1.2 土壤质地
        7.1.3 土壤孔隙度
        7.1.4 土壤饱和导水
        7.1.5 土壤有机质
    7.2 植物生长活动对优先流形成的影响
        7.2.1 植物根长密度
        7.2.2 植物根重密度
        7.2.3 植物根孔数量
    7.3 土壤优先流形成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7.3.1 不同环境因子与土壤染色面积比的关系
        7.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优先流形成影响因素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CG影像艺术的真实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CG 影像与照片真实感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 CG 影像的研究
        二、 关于影像真实感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传统理论中的问题和本文的任务
    第四节 一些说明
第一章 数字化与 CG 技术:影像革命
    第一节 技术:从机械复制到数字量化
        一、 影像拍摄
        二、 后期制作
        三、 影院放映
    第二节 不可避免
    第三节 进入艺术界
        一、 算法研发
        二、 科学展示与最初的 CG 动画
        三、 特效初现
        四、 CG 的艺术表现
        五、 艺术性的争论
    第四节 化身奇观
        一、 奇观的概念
        二、 影像奇观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照片真实感
    第一节 照片真实感作为 CG 影像的美学特征
    第二节 “真实”的存在
        一、 指示与肖似
        二、 存在关系消解之后
        三、 真实性到真实感的转化
        四、 想象关系
    第三节 真实的感知
        一、 在场感与准感知关联
        二、 想象过程中的审美感知
    第四节 真实的情感
        一、 情感悖论
        二、 情感认同
        三、 CG 影像的情感真实
第三章 真实感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 合成性的真实
        一、 合成影像的视觉标准
        二、 图像合成的方式
        三、 当人眼真实与摄影机真实冲突时,以摄影机真实为标准
    第二节 可能世界的真实性
    第三节 一种猜想
第四章 从笔法到算法:得不到的生命力
    第一节 触不到的生命
        一、 建模与素描
        二、 非敏感的线条
        三、 小结
    第二节 人造光
        一、 光与色的主观性
        二、 从自然之光到艺术之光
        三、 光的计算机制造
    第三节 运动控制
        一、 传统动画技术
        二、 计算机动画
        三、 生物体的动作模拟
        四、 群组与大场面
    第四节 真实取样
        一、 贴图
        二、 动作捕捉
第五章 计算机工具的它异性
    第一节 “物”与“人”
        一、 绘画中的材料与技法
        二、 摄影工具的进化
        三、 CG 工具的演进
        四、 计算机工具的特殊性
        五、 CG 拟像技术的准它异性
    第二节 算法“图式”
    第三节 人身模拟的不可能
        一、 信号的差异
        二、 非形式化的行为
        三、 处境与离散
第六章 渗透:“真实”的现实
    第一节 导论:作为能力的真实感
    第二节 迷影(cinepilla)
        一、 迷影的历史
        二、 虔诚的观看
        三、 迷影 CG
    第三节 化身现实:制造真实的能力
    第四节 从渗透到置换
        一、 衍生宇宙
        二、 母体
        三、 置换
    第五节 谁之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科研情况

(7)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新媒体技术倒逼艺术世界的变革
        二、传播技术造就的艺术全球化和去经典化
        三、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向
        四、社会变迁以及艺术理论的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文化、社会与艺术激进
    第一节 文化与艺术表征的复杂性
        一、现代性文化、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二、文化同一与艺术变形
    第二节 “进步”与艺术激进
        一、进步的魅惑
        二、进步的文化体验与艺术激进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
    第一节 一体同源的技术与艺术
        一、技术与艺术:概念史的梳理
        二、“实用理性”的精神气质
    第二节 艺术视野中技术的三个层次:形式、系统和时代
        一、“创造艺术形式”的技术
        二、艺术创制内部的技术系统
        三、艺术与技术时代
    第三节 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的联姻
        一、从人走向艺术到艺术走向人
        二、艺术的传播:一种符号的运作行为
        三、媒体艺术的诞生
    第四节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基因谱系
        一、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激进基因
        二、媒体艺术的基石:信息传播的激进性
第三章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
    第一节 视觉革命:从新视像到新媒介
        一、同质异构的两场视觉革命
        二、界面革命
    第二节 新形态的激进语言
        一、底层语言逻辑:视觉原子论
        二、艺术越轨——新材料与新形式
        三、视像堆叠
        四、纵深蒙太奇
    第三节 震惊悖论与新的激进语言
        一、震惊美学的退场
        二、震惊的异化:为了震惊而震惊
        三、新激进语言:数字特效与震惊的弥散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的文化激进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架构的激进文化
        一、技术导向的新世界
        二、新感性:从感觉解放到感觉拓展
        三、关系美学:美在关系
    第二节 激进的艺术文本:语境
        一、语境成为艺术
        二、录像诗学:叙事语境的激进性建构
        三、沉浸与幻觉——用“虚拟”激进
    第三节 后媒体文化的激进性
        一、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
        二、数字异托邦
        三、去物质性与后现代的崇高
结语 警惕“两可”的激进
参考文献
致谢

(8)利用激光雕刻技术与拼布结合诠释新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激光雕刻技术
    2.1 激光雕刻技术的现状
    2.2 纺织面料的整理
    2.3 雕刻技术与图像语言
第三章 拼布艺术
    3.1 关于拼布
    3.2 拼布分类
    3.3 拼布装饰
    3.4 拼布的艺术价值
第四章 新图像研究
    4.1 利用不同质地面料的新图像
    4.2 刻布与拼布的结合
    4.3 新图像是艺术创新的整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水蜜桃果实病害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果蔬采后病害检测方法概述
        1.2.1 机器视觉技术
        1.2.2 电子鼻技术
        1.2.3 激光散斑技术
        1.2.4 拉曼光谱技术
        1.2.5 紫外线照射技术
        1.2.6 X射线成像技术
        1.2.7 荧光光谱成像技术
        1.2.8 其他检测方法
    1.3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果蔬采后病害中的研究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光谱实验设备构成及数据处理方法
    2.1 高光谱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2.1.1 高光谱成像技术原理
        2.1.2 光源组成
        2.1.3 波长散射系统
        2.1.4 区域检测器
        2.1.5 其他组成配件
    2.2 空间分辨高光谱成像系统
        2.2.1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
        2.2.2 光传输理论
        2.2.3 空间分辨技术测量光学特性原理
        2.2.4 空间分辨高光谱成像系统构成
    2.3 高光谱配套软件
        2.3.1 高光谱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2.3.2 空间分辨高光谱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2.3.3 ENVI
        2.3.4 MATLAB
    2.4 高光谱数据挖掘及处理方法
        2.4.1 图像及光谱挖掘
        2.4.2 数据预处理
        2.4.3 特征信息提取
        2.4.4 数据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光谱成像技术对桃果实上三种常见病原菌的检测及分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与培养基
        3.2.2 样本制备与分组
        3.2.3 高光谱图像采集
    3.3 数据处理
        3.3.1 菌落计数
        3.3.2 光谱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生长阶段腐败真菌的高光谱图像
        3.4.2 不同真菌的光谱特征
        3.4.3 基于菌落计数法对三种真菌的生长拟合
        3.4.5 高光谱图像特征参数对三种真菌的拟合
        3.4.6 三种建模方法比较
        3.4.7 三种真菌的区分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光谱成像技术对桃果实三种病害的识别及分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与培养基
        4.2.2 桃果实样本制备
        4.2.3 腐烂指数的评估
        4.2.4 高光谱系统构成及图像获取
        4.2.5 光谱数据的提取
        4.2.6 形态学特征提取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桃果实腐烂指数评估
        4.4.2 光谱分析
        4.4.3 图像特征分析
        4.4.4 病害桃果实的区分
        4.4.5 区分不同真菌病害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桃果实发病过程中光学特性与品质指标的变化及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空间分辨高光谱数据的采集
        5.3.2 理化指标的检测
        5.3.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桃果实发病过程中品质变化
        5.4.2 桃果实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及病菌侵染过程
        5.4.3 桃果实发病过程中光学特性的变化
        5.4.4 光学参数与桃果实理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叶绿素含量的桃果实病害特征波段的确定及检测模型的建立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种与培养基
        6.2.2 桃果实样本准备
        6.2.3 高光谱系统构成及图像获取
        6.2.4 高光谱数据的处理
        6.2.5 桃果皮叶绿素含量测定
        6.2.6 数据分析与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光谱分析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6.3.2 特征波段的挑选
        6.3.3 叶绿素含量的预测
        6.3.4 波段比结果及和病斑区域的可视化
        6.3.5 病害桃果实的识别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高光谱动态检测装置的桃果实病害动态检测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菌种与培养基
        7.2.2 桃果实样本准备
        7.2.3 腐烂指数的评估
        7.2.4 高光谱系统构成及动态检测装置的搭建
        7.2.5 高光谱数据的处理
    7.3 桃果实病害动态检测结果与分析
        7.3.1 光谱特征分析及桃果实腐烂指数评估
        7.3.2 图像分割的有效波段的挑选
        7.3.3 图像处理识别出病斑的区域
        7.3.4 基于最佳波长的病斑桃果实的判别模型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10)砒砂岩对风沙土改良后的复配土特性试验及作物产量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土地资源背景
        1.1.2 毛乌素沙地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地治理研究
        1.2.2 砒砂岩区综合治理与利用研究
        1.2.3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成土技术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微观结构探测实验
        2.3.2 矿物组成试验
        2.3.3 颗粒组成试验
        2.3.4 砒砂岩粘粒迁移实验
        2.3.5 力学特性实验
        2.3.6 水分响应试验
        2.3.7 田间试验
    2.4 数据处理
3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的土壤特性响应
    3.1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土壤微观结构的影响
        3.1.1 微观形貌分析
        3.1.2 微观颗粒及孔隙定量分析
        3.1.3 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EDS)
    3.2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矿物组成的影响
        3.2.1 不同配比复配土的矿物组成
        3.2.2 砒砂岩次生矿物与粘粒含量的关系
    3.3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颗粒组成的影响
        3.3.1 砒砂岩与风沙土的粒级组成
        3.3.2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土粒级组成
        3.3.3 不同配比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
        3.3.4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级组成的关系
    3.4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风沙土胶体的影响
        3.4.1 土粒Zeta电位特性
        3.4.2 粘粒在风沙土中的迁移与滞留规律
    3.5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3.6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宏观结构的影响
        3.6.1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质地的影响
        3.6.2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容重的影响
        3.6.3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土壤团聚体影响
        3.6.4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有机碳的影响
        3.6.5 复配土质地、团聚体、有机碳相关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水分的响应
    4.1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
        4.1.1 对风沙土水分入渗率的影响
        4.1.2 对风沙土水分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4.1.3 对风沙土水分湿润锋推进的影响
        4.1.4 入渗过程模型拟合
    4.2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4.3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对含水量的影响
        4.3.1 复配土体积含水量时空变化规律
        4.3.2 复配土含水量动态变化规律
        4.3.3 对风沙土储水量变化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的玉米种植及产量
    5.1 小区试验条件下的玉米产量
        5.1.1 不同配比对玉米植株生理指标影响
        5.1.2 不同配比对玉米产量构成影响
        5.1.3 不同配比对玉米产量影响
    5.2 大田试验条件下的玉米产量
    5.3 本章小结
6 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的玉米产量模拟
    6.1 RZWQM2模型介绍
    6.2 RZWQM2模型构建
        6.2.1 模型基本参数
        6.2.2 模型的参数调试
        6.2.3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评价
    6.3 模型率定与验证
        6.3.1 模型率定
        6.3.2 模型验证
    6.4 模型应用
        6.4.1 玉米生长季降雨分析
        6.4.2 雨养产量模拟分析
        6.4.3 充分灌溉产量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用计算机图像表现材料质地(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D]. 姚一青. 复旦大学, 2014(03)
  • [2]初中概率初步的可视化教学设计研究[D]. 黄佩室. 广州大学, 2019(01)
  • [3]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梨果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 周水琴. 浙江大学, 2013(07)
  • [4]基于断裂声音信号的胡萝卜质地评价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16(08)
  • [5]重庆四面山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D]. 陈晓冰.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6]CG影像艺术的真实感研究[D]. 李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7]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D]. 黄灿.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利用激光雕刻技术与拼布结合诠释新图像研究[D]. 柴岩. 天津工业大学, 2017(09)
  • [9]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水蜜桃果实病害检测研究[D]. 孙晔.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砒砂岩对风沙土改良后的复配土特性试验及作物产量模拟研究[D]. 程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用计算机图形表示材料纹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