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劈带旋转试验简报

玉米劈带旋转试验简报

一、玉米分带轮作试验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曾亚军,姜全键[1](1990)在《玉米分带轮作试验简报》文中提出 我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是个人多耕地少的贫困山区。为了充分利用温光及地方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率,发展我县粮食生产,我们自1987年起在旱地进行了不同方式玉米间、套种植试验示范,1988年又进行了玉米分带轮作试验,效果均很显着,现将1988年度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刘云龙,尹文书,吴崇文[2](2003)在《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示范简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旱地宽厢带种植试验表明 ,在适当提高旱地分带轮作带宽的条件下 ,旱地多熟种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效果 ,经济效益能成倍增长 ,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在水源和交通条件较差的地方不宜发展

陈继森,杨永会[3](1989)在《旱地麦、苞、苕三熟套作种植方式浅析》文中研究说明 改旱地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为一年多熟,实行旱地三熟套作制,是挖掘旱地增产潜力,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用地养地密切结合,发展旱地粮食生产的途径之一,近几年来,这方面成功的经验是很多的,增产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旱地三熟套作制产量的高低,还取决于各作物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如品种的选配、前后作共生期的长短、种植密度(包括带幅宽度)及种植措施。据此,我们于1987年在儒溪区的蒲场、双龙两乡,主要针对当前群众试行的六尺开厢(2.5尺种小麦,留3.5尺空行)采用麦四苞二苕三行和四尺开厢(2尺种小麦,留二尺空行),采用大窝玉米的两种旱地麦苞苕三熟套作种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鉴定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下高产稳产的套作规范,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向小[4](2012)在《翻压绿肥和减施化肥对小麦/玉米体系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川中丘陵区,早地农业通常采用多熟种植模式,复种指数高,土地利用强度大,耕地上壤肥力的维持与改善是确保农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和实现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中江县苍山镇以旱地小麦/玉米体系为研究对象,以不施任何肥料为空白对照,开展了相同化肥施用量下的不同绿肥翻压量试验和同等绿肥翻压量下的不同化肥施用量试验,研究短期冬、夏绿肥对冬小麦、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以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短期冬、夏绿肥在四川丘陵区旱地粮经作物预留空行中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1、翻压绿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作物的农艺性状。在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玉米季翻压绿肥处理(LGF、 MGF、 HGF)与CK1处理(不翻压绿肥)相比,农艺性状明显或显着改善,并且随绿肥翻压量的增加,玉米的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和穗粒数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小麦季不同绿肥翻压量处理(LGF、 MGF、 HGF)间的农艺性状无显着差异,但与CK1处理(不翻压绿肥)比较,其株高、穗长明显增加,穗粒数则有所下降,而千粒重无明显着异。2、翻压绿肥处理有利于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高。在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玉米、小麦生长季节翻压绿肥处理(LGF、 MGF、 HGF)的植株及各器官干物重明显高于CK1处理,且总体上表现出随绿肥翻压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在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绿肥翻压处理(LGF、 MGF、 HGF)的产量均显着或明显高于CK1处理,并且表现出产量随绿肥翻压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玉米季LGF、MGF、HGF三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着,但小麦季HGF处理的产量显着大于LGF、 MGF处理。3、翻压绿肥处理(LGF、 MGF、 HGF)有利于植株养分的积累。在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玉米和小麦翻压绿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都明显或显着高于CK1处理,同时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总体上表现出随绿肥翻压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4、翻压绿肥处理(LGF、 MGF、 HGF)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与CK1相比,玉米、小麦生长季节翻压绿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酸碱度,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有效氮磷钾含量。在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随绿肥翻压量的增加,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有进一步改善的趋势。5、同等绿肥翻压量下,随着化肥施用量减少,玉米和小麦农艺性状总体上呈略有减少或降低趋势,但不同化肥用量处理(HG、 MF、 LF)之间以及与CK2处理(不施化肥)问的农艺性状无显着差异。6、在玉米和小麦生长季节,不同化肥施用量处理(HG、 MF、 LF)植株干物重和产量均显着或明显高于CK2处理,但HG、 MF、 LF三个处理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着。相同绿肥翻压量下,不同化肥施用量处理(HG、 MF、 LF)的,玉米和小麦产量都表现为随化肥施用量减少呈降低的趋势。玉米产量在HG、 MF、 LF三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而小麦季HG处理的产量显着高于LF处理。7、在玉米和小麦生长季节,不同化肥施用量处理(HG、 MF、 LF)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明显或显着高于CK2处理。在同等绿肥翻压量下,植株养分积累量在HG、MF、LF三个处理问无显着差异,但总体上表现出随化肥施用量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8、在玉米和小麦生长季节,同等绿肥翻压量下减施化肥,土壤物理性状变化不大。同等绿肥翻压量下,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氮磷钾含量总体上呈略有降低趋势。HG、 MF、 LF处理间的土壤化学性状无显着差异(除玉米季HG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高于MF、LF处理外)。9、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在川中丘陵区旱地小麦/玉米体系下,翻压绿肥可以改善植株农艺性状、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提高作物产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在翻压一定量的绿肥条件下,适度减少化肥施用量不会明显降低作物产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影响也不大。建议采用绿肥15000kg/hm2+85%化肥(MF)处理为宜。

谭克龙[5](2007)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态环境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数字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实际运行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还很少,技术手段还很不完善,遥感和GIS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生态信息的提取主要依靠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的办法,图像处理和GIS商业软件难于满足大区域、复杂系统的需求,许多软件不能有效集成,系统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导致在现阶段还是难于全面、准确、迅速地实现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报,直接影响了保护措施和调控对策的实施效果。塔里木河流域面积102×104km2,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级棉花、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纪能源战略接替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下游近400km河道断流萎缩,尾闾台特玛湖干涸,中下游植被衰败,并有向上游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本论文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保护治理与管理需求,在国家重大项目“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支持下,利用组件式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塔里木河流域设计、研发、建立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平台理论、总体设计与开发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和结论。1.在“数字流域”框架体系下,以生态环境遥感业务流程为主线,充分应用并集成“3S”技术手段,开发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动态监测、分析与预警,及信息共享的大型综合性、业务化运行系统。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结构合理,逻辑关系清楚,实用性强。采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以数据集成为中心,以各子系统间数据流动关系为纽带,把整个系统集成为基于子系统数据间关系紧密、物理结构松散的组件式系统,为数字塔里木河流域建设奠定了基础。2.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及相关因素的数据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采用数据仓库管理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多源数据无缝集成、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的建库思想,设计了可以实现拓扑和非拓扑、空间和属性、矢量-栅格一体化的流域空间数据库,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在“计算机”中对流域的“复杂实体”和“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一体化管理问题,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多源、多尺度、多类型、跨带的无缝、海量空间数据库。3.采用不同尺度、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多层次、多目标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运行体系。根据塔里木河地物类型、地形等区域特征,采用分级分类的思想,研发了大区域生态环境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模块,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荒漠化、植被、盐渍化等专题信息提取,信息提取精度达到87%,校正后达到95%,建立了大规模信息提取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为方便信息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设计建立了全新、完善的知识库系统,提高了信息提取、交互解译和动态监测的精度,实现了解译标志和参考信息系统化管理。4.研究开发实现了遥感与GIS功能的有机融合。分别基于IDL语言和AO控件开发,在统一界面下实现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标志建立、信息提取、编辑校正、动态监测和分析统计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其次,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下,遥感监测信息还可以利用生态分析子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进行数据的深层分析和运算,实现生态预警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克服了以往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GIS软件各自的弱点,将遥感图像处理、信息提取与GIS编辑分析功能有效地集成为实用性更强的系统。5.将CA模型与GIS的专业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建立了大范围的土地利用趋势分析(GeoCA-Landuse)模型,开发了塔河流域“三源一干”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为流域长远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辅助决策能力。论文研究在遥感信息自动提取,RS与GIS一体化,大型综合性、运行化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数字流域”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葛刚,胡建风,王显立,罗晓均[6](2012)在《毕节市粮食增产工程实施的成效与措施》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毕节市实施水稻粮食增产工程,与非项目区常规栽培相比,增加粮食总产1462.3万kg,水稻项目区人均增粮27.17kg;实施玉米粮食增产工程,与非项目区常规栽培相比,增加粮食总产11168.97万kg,玉米项目区人均增粮56.32kg,社会效益显着,对区域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艾兴隆[7](2000)在《杂交玉米新组合“临奥1号”丰产示范简报》文中认为 “临奥1号”是奥瑞金种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繁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我县1999年引进示范和小区试验,亩产量达500公斤左右。为了进一步探索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2000年度我们进行了50亩连片丰产示范,现将示范效果简报如下:

李钢[8](2008)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青贮玉米品种选择和混播的研究》文中提出青贮玉米(Zea mays L.)是养殖业不可缺少的基础饲料之一,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青贮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是重要的奶牛养殖基地,对于青贮玉米的需求量很大,但该地区年平均≥10℃的积温只有2000℃左右,目前大部分专用青贮玉米品种在此地种植都不能很好生长,主要表现为籽实成熟度差(或无籽实)和水分含量大等,严重影响青贮发酵质量,不利于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结合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获得优质高产青贮玉米饲料为目标,设计了单播和混播两项试验。单播试验以7个青贮玉米品种和13个粮用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时期、植株主要农艺性状、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和饲用营养成分等指标,并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各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目的是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混播试验将不同生育期的3个品种玉米以间行和同行方式混播种植,并设置了3个混播组合,测定了各处理的生育时期、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以及混收的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和饲用营养成分等指标,与单播的玉米进行比较,探讨混播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应用milk2000粗饲料评价指数对各混播组合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的目的是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混播组合以及与之配套的混播方式。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单播种植方式下,20个参试品种玉米在收获时生育阶段不同,克单9号达到完熟期;海玉7号、海玉6号和东农249达到蜡熟期;海玉4号、海玉9号、龙单13、东农248、海玉8号、东农252、阳光1号、中原单32、F167、海玉5号、东农250和平早2号达到乳熟期;高油106、东青1号、高油115和中北410达到灌浆期。2 20个参试品种玉米中,中北410的株高最高,平均376.33cm,最矮的品种是克单9号,平均222.00cm;穗位最高的品种为中北410,平均198.64cm,最低的品种是克单9号,平均穗位79.33cm;收获时绿叶数最多的品种为中北410,平均为15.67片,最少的品种是克单9号,平均为8片;茎基直径最大的品种为海玉6号的平均2.97cm,最小的品种为阳光1号,平均2.20cm。3 20个参试品种中,东青1号的全株玉米鲜草产量最高,克单9号的全株玉米鲜草产量最低;海玉4号的全株干物质产量最高,高油115的全株干物质产量最低。4 20个参试品种玉米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品种是龙单13,最低的品种是高油106;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的品种为中北410,最低的品种是东农249;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的品种是海玉6号,最低的品种是东农249;粗脂肪含量最高的品种是东农249,最低的品种是中北410;淀粉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平早2号,最低的品种为中北410。5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单播种植的20个品种玉米进行评价,综合性状表现最优的品种为中原单32,其次为东农250;综合评价最差的品种为克单9号。6混播方式下,各品种玉米的生育阶段、株高、穗位、茎基直径和收获时绿叶数等植株主要性状,与单播方式没有显着差异。7与青贮玉米单播相比,混播种植方式显着提高混收的干物质产量,降低单位面积的鲜草产量。8与青贮玉米单播相比,混播种植方式提高混收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淀粉的产量,降低混收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9应用Milk2000指数对各处理评定的结果表明,间行混播组合1(东青1号+中原单32+海玉8号)的评分等级高于其他处理,适于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推广种植。

张宁[9](2013)在《根分泌物在菌根或西瓜/旱作水稻间作减轻西瓜枯萎病中的响应》文中提出西瓜是人们最喜欢的夏季瓜果,能够消烦解渴,人们消费量大,种植规模大。但由于耕地面积的限制,西瓜连作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连作枯萎病的发生。西瓜连作枯萎病的致病菌是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简称FON)。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简称AMF)或与旱作水稻间作能够有效降低西瓜连作枯萎病,西瓜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是重要的化感物质,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分泌与植物的抗病能力也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探讨了西瓜根系分泌物响应丛枝菌根(简称AM)和与旱作水稻间作抗西瓜枯萎病,引起的西瓜根系分泌物成分和含量的变化。旨在为阐释接种AMF或与旱作水稻间作抑制西瓜连作枯萎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根盒和14C标记的方法,研究了水稻同化的C以根系分泌物的形式在水稻和西瓜之间的传递,以及AM真菌对水稻根系分泌物向西瓜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传递到邻近植物的根际,在间作和接种AM真菌促进水稻的根系分泌物向邻近植物的传递。2.采用碱浸提的方法,水、70%甲醇、70%乙醇、70%丁醇作为浸提剂的方法和植物根浸入水中培养的方法提取土培西瓜或水稻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类物质,研究土培西瓜和水稻根分泌物的收集方法。结果表明:使用碱提取土壤中酚酸的回收率较低,低浓度时为24.32%,高浓度时为18.57%。70%甲醇、70%乙醇、70%丁醇作为浸提剂提取西瓜根系分泌物的效果很差,水作为浸提剂的效果较好。植物根放入水中培养的方法提取西瓜根系分泌物种类丰富,含量高,以单位根系鲜重(g-root FW)计总酚酸量为123μ g,提取的水稻根系分泌物种类也很丰富,含量较高,以单位根系鲜重(g-1root FW)总酚酸量为15.83μg。3.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接种AMF和FON对西瓜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AMF能够有效的降低西瓜枯萎病,并抑制西瓜根际和根内尖孢镰刀菌数量。接种FON大大提高了西瓜根系分泌酚酸含量,接种AMF时,香豆酸含量显着升高,其余大部分酚酸分泌量降低。西瓜形成丛枝菌根后,显着降低了FON对根系分泌酚酸的提高。与对照相比,接种FON大大提高了西瓜根系分泌氨基酸的量。西瓜形成丛枝菌根后,显着降低了FON对根系分泌氨基酸含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接种FON显着提高西瓜根系分泌有机酸的量。FON和AMF双接种时,西瓜根系分泌苹果酸的量最高,而琥珀酸和草酸的分泌量低于FON单接种的处理。因此,接种FON提高了西瓜根系分泌酚酸、氨基酸、有机酸的量,西瓜丛枝菌根的形成,调节了西瓜根系对酚酸、有机酸、氨基酸的分泌,抑制了西瓜枯萎病的发生。4.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与旱作水稻间作和接种FON对西瓜根系分泌物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西瓜/旱作水稻间作显着降低西瓜枯萎病发病率,并抑制西瓜根际和根系尖孢镰刀菌数量;西瓜单作时,接种FON大大提高了西瓜根系分泌酚酸含量,增加了酚酸种类如香豆酸,西瓜/旱作水稻间作时,大部分酚酸分泌量降低。在接种FON的条件下,与西瓜单作相比,西瓜/旱作水稻间作显着降低了西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含量。在西瓜单作条件下,接种FON大大提高了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含量,而在西瓜/旱作水稻间作条件下接种FON时,西瓜根分泌物中的氨基酸只有谷氨酸的含量提高,其余氨基酸的含量均没有变化。西瓜单作时,接种FON显着提高了西瓜根系分泌有机酸的量;与单作相比,当西瓜/旱作水稻间作时,西瓜根系分泌物中的苹果酸、草酸和延胡索酸显着降低;在西瓜/旱作水稻间作条件下,接种FON对西瓜根分泌物中琥珀酸、苹果酸等各种有机酸含量没有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接种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提高了西瓜根系分泌酚酸、氨基酸和有机酸的量,西瓜形成丛枝菌根以及西瓜/旱作水稻间作调节了根系对酚酸、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分泌,抑制了西瓜枯萎病的发生。

梁永松[10](2008)在《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耕地面积的下降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提高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宽厢宽带种植具有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运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株型结构的玉米品种的形态以及光合特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的边际效应;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旱地宽厢带模式下如何对玉米品种进行选择,探讨了旱地宽厢带模式下不同的作物种植组合和开厢规格对作物生长发育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宽厢宽带模式下作物间相互作用的实质,为优化和提高宽厢宽带种植体系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宽厢宽种植模式下改善了玉米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有利于玉米植株个体的充分发育,玉米的高产是通过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来实现的,对边际效应反应敏感的平展型玉米品种在宽厢宽带模式下能够获得相当于净作的产量。2宽厢宽带模式中玉米光合特性方面,玉米特有的群体结构有利于玉米叶面积的增大,有利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使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3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中不同的厢宽对宽带作物产生一定遮荫影响,宽带作物的选择对于实现高产高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玉米间作辣椒模式下能获最高的经济效益,每公顷收益15852元。4在玉米间作辣椒种植体系中,作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对玉米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其中体系中地上部分因素对玉米产量间作优势的贡献率为34.6%,地下部分因素的贡献率为65.4%。

二、玉米分带轮作试验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分带轮作试验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2)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示范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2 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方法
2 示范效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4)翻压绿肥和减施化肥对小麦/玉米体系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绿肥的研究现状
        1.2.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2.3.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4 绿肥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基本概况
    3.2 供试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试验一 不同绿肥翻压量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影响
        3.3.2 试验二 相同绿肥翻压量下化肥减施小麦和玉米的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影响
    3.4 取样测定项目与方法
        3.4.1 土壤的采集与测定
        3.4.2 植株取样考查及测定
    3.5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绿肥翻压量对小麦、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1 农艺性状
        4.1.2 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4.1.3 籽粒产量
    4.2 不同绿肥翻压量对小麦、玉米季植株养分吸收影响
        4.2.1 玉米植株养分积累
        4.2.2 玉米植株养分的分配
        4.2.3 小麦植株养分积累
        4.2.4 小麦植株养分的分配
    4.3 不同绿肥翻压量对小麦、玉米季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3.1 土壤物理性状
        4.3.2 土壤化学性状
    4.4 同等绿肥翻压量下减施化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4.1 农艺性状
        4.4.2 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4.4.3 籽粒产量
    4.5 同等绿肥翻压量下减施化肥对小麦、玉米季植株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5.1 植株养分积累
        4.5.2 植株养分的分配
    4.6 同等绿肥翻压量下减施化肥对小麦、玉米季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6.1 土壤物理性状
        4.6.2 土壤化学性状
5 结论与讨论
    5.1 翻压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 翻压绿肥对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5.3 翻压绿肥对玉米、小麦养分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研究发展趋势
        1.1.2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动态
        1.1.3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动态
        1.1.4 “数字流域”发展现状
    1.2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4.1 目标
        1.4.2 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原则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2.1.1 概况
        2.1.2 流域生态环境要素
        2.1.3 生态系统划分
        2.1.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2 流域信息化现状
第三章 系统总述
    3.1 系统总体结构
    3.2 系统逻辑结构
    3.3 系统功能概述
    3.4 各子系统间关系和接口
        3.4.1 子系统数据流动关系
        3.4.2 数据接口
        3.4.3 软件接口
    3.5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3.5.1 软件平台
        3 5 1.1 遥感处理基础平台
        3.5.1.2 GIS基础平台
        3.5.1.3 空间数据引擎
        3.5.1.4 数据库基础平台
        3.5.2 硬件设备
        3.5.3 软件在硬件设备中的配置
    3.6 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3.6.1 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技术
        3.6.2 空间数据无缝镶嵌技术
        3.6.3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3.6.4 基于数据流的系统集成技术
        3.6.5 遥感与GIS集成技术
        3.6.6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地理元胞自动机
        3.6.7 基于WebGIS的信息共享技术
第四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子系统
    4.1 数据分类与数据源
        4.1.1 属性数据
        4.1.1.1 水文数据
        4.1.1.2 社会经济数据
        4.1.1.3 水利工程数据
        4.1.1.4 生态环境数据
        4.1.2 空间数据
        4.1.2.1 遥感影像数据
        4.1.2.2 空间基础地理图形数据
        4.1.2.3 生态环境专题图形数据
        4.1.2.4 GPS控制点数据
        4.1.3 多媒体数据
    4.2 数据标准及元数据
        4.2.1 代码设计
        4.2.1.1 代码设计原则
        4.2.1.2 代码标准
        4.2.2 数据字典
        4.2.3 元数据库
        4.2.3.1 元数据分级与特征
        4.2.3.2 元数据库主要内容
        4.2.3.3 元数据入库
    4.3 数据建库
        4.3.1 主要技术指标
        4.3.1.1 数据库范围
        4.3.1.2 数学基础
        4.3.1.3 数据组织
        4.3.1.4 数据量分析
        4.3.2 无缝空间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4.3.2.1 问题的提出
        4.3.2.2 无缝数据库
        4.3.2.3 缝隙产生原因
        4.3.2.4 数据缝隙类别和表现
        4.3.2.5 无缝镶嵌技术
        4.3.3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
        4.3.3.1 空间数据存储技术
        4.3.3.2 影像金字塔结构
        4.3.3.3 影像数据压缩
        4.3.4 基础数据库
        4.3.4.1 数据内容
        4.3.4.2 数据存储结构
        4.3.4.3 空间索引设计
        4.3.4.4 入库数据校验
        4.3.4.5 数据入库
        4.3.5 主题数据库
        4.3.6 成果数据库
        4.3.6.1 成果数据库内容
        4.3.6.2 命名规范
        4.3.6.3 数据入库
        4.3.6.4 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4.4.1 子系统结构
        4.4.2 子系统接口
        4.4.3 子系统功能
第五章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子系统
    5.1 监测体系构建
        5.1.1 全流域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监测
        5.1.2 “四源一干”中等空间分辨率监测
        5.1.3 干流典型区高分辨率监测
    5.2 子系统结构
    5.3 系统内部数据关系
    5.4 子系统模块功能
        5.4.1 图像处理模块
        5.4.2 知识库模块
        5.4.3 信息提取模块
        5.4.3.1 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5.4.3.2 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5.4.3.3 土地沙质荒漠化信息提取
        5.4.3.4 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
        5.4.3.5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5.4.4 动态监测模块
        5.4.5 数据管理模块
    5.5 应用实践研究
        5.5.1 阿克苏河流域1: 10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5.5 1.1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5 1.2 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
        5.5.2 喀尔达依1:1万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5.5.3 专题成果数据精度评价
第六章 生态分析子系统
    6.1 子系统结构与数据流程
        6.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6.1.2 子系统数据流程
    6.2 子系统功能
    6.3 生态环境预警分析分系统
        6.3.1 分系统结构
        6.3.2 技术方案与数据流程
        6.3.3 模型构建与模块功能
        6.3.3.1 沙质荒漠化预警分析
        6.3.3.2 盐渍化预警分析
        6.3.3.3 植被盖度预誓分析
        6.3.3.4 地下水预警分析
        6.3.3.5 河道水流预警分析
    6.4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分系统
        6.4.1 分系统功能结构
        6.4.1.1 土地利用叠加分析模块
        6.4.1.2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模块
        6.4.1.3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
        6.4.2 土地利用CA模型研究与应用
        6.4.2.1 CA模型的理论基础
        6.4.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6.4.2.3 阿克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6.4.2.4 GeoCA-Landuse模型的建立
        6.4.2.5 模型运行
    6.5 综合制图分系统
        6.5.1 分系统功能
        6.5.2 符号库开发
第七章 业务处理与信息服务子系统
    7.1 子系统结构
        7.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7.1.2 子系统逻辑结构
    7.2 主要技术路线
        7.2.1 技术架构
        7.2.2 动态报表的实现
        7.2.3 功能扩展
    7.3 功能模块划分
    7.4 专业业务处理分系统
        7.4.1 分系统功能
        7.4.2 分系统流程及开发实现
        7.4.2.1 数据管理
        7.4.2.2 数据图形化查询
        7.4.2.3 图形图像服务
        7.4.2.4 文档管理
    7.5 日常办公业务处理分系统
        7.5.1 分系统基本功能
        7.5.2 核心功能流程及开发实现
        7.5.2.1 收发文管理
        7.5.2.2 车辆管理
        7.5.2.3 个人办公
        7.5.2.4 图片库
        7.5.2.5 信息管理
        7.5.2.6 协同办公
    7.6 塔河网信息服务分系统
        7.6.1 塔河网信息服务栏目内容与功能
        7.6.1.1 栏目结构与内容
        7.6.1.2 塔河网信息服务功能
        7.6.1.3 网站信息更新
        7.6.2 邮件系统
        7.6.3 塔河论坛
        7.6.4 网络上报
    7.7 系统维护
        7.7.1.1 用户管理
        7.7.1.2 日志管理
第八章 系统安全
    8.1 数据库安全性设置
        8.1.1 物理安全
        8.1.2 逻辑安全
    8.2 应用系统安全性设置
        8.2.1 数据权限
        8.2.2 用户权限设计
    8.3 系统外部安全保证
        8.3.1 网络安全
        8.3.1.1 配备防火墙
        8.3.1.2 扫描系统
        8.3.1.3 病毒防护
        8.3.2 安全制度
第九章 结语
    9.1 成果与创新
    9.2 完善与扩展展望
参考资料
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毕节市粮食增产工程实施的成效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1.1 项目实施地点
    1.2 项目实施前生产与技术推广情况
2 项目取得的成效
    2.1 面积超计划
    2.2 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
    2.3 技术指标超计划
    2.4 示范样板及科技示范户效果突出
    2.5 边远贫困地区得到倾斜
    2.6 综合效益显着
        2.6.1 经济效益
        2.6.2 社会效益
        2.6.3 生态效益
3 项目技术措施
    3.1 全面推广两杂良种
    3.2 狠抓玉米营养坨育苗移栽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
    3.3 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技术
    3.4 合理密植, 适期栽插
    3.5 加强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
    3.6 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4 项目组织管理措施
    4.1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明确分工及职责
    4.2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4.3 实行分区联系指导制和推行项目合同管理
    4.4 抓好技术培训和宣传, 提高项目实施的规范化程度,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5 强化资金使用的管理, 确保投入, 调动项目区农户的积极性
5 讨 论
    5.1 实施粮增工程是一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5.2 实施粮增工程是一条连接科研和生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
    5.3 实施粮增工程是一种整合涉农部门行政资源、农业部门技术资源, 共同推广普及农业技术的有效形式
6 建 议

(8)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青贮玉米品种选择和混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青贮玉米研究进展
        1.3.2 青贮玉米的生产概况
        1.3.3 混播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1 多品种单播比较试验
        1.4.2 玉米混播试验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品种比较试验设计
        2.3.2 混播试验设计
        2.3.3 播种及田间管理
        2.3.4 收获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生育时期和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2.4.2 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的测定
        2.4.3 饲用品质的测定
        2.4.4 Milk2000 指数的评价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播方式下不同品种玉米的比较
        3.1.1 不同品种玉米的生育进程
        3.1.2 不同品种玉米的植株主要农艺性状
        3.1.3 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的产量比较
        3.1.4 玉米生物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1.5 不同品种玉米营养成分含量的比较
        3.1.6 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价
    3.2 混播对青贮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2.1 混播对青贮玉米生育阶段的影响
        3.2.2 混播对玉米主要农艺形状的影响
        3.2.3 混播对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3.2.4 混播对玉米饲用品质的影响
        3.2.5 不同混播方式各处理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单播青贮玉米品种的选择
    4.2 青贮玉米混播品种的选择和搭配
    4.3 青贮玉米混播与单播的比较
    4.4 间行混播混收和同行混播混收效果的比较
    4.5 青贮玉米的评价方法
    4.6 混播试验存在问题与建议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根分泌物在菌根或西瓜/旱作水稻间作减轻西瓜枯萎病中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西瓜枯萎病及其防治
        1.1 西瓜枯萎病
        1.1.1 病原菌的循环侵染
        1.1.2 镰刀菌的致病机理
        1.2 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1.2.1 采用抗病品种
        1.2.2 嫁接技术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2.5 改善栽培制度,合理轮作和间作
    2 根系分泌物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2.1 根系分泌物
        2.2 根系分泌物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2.3 根系分泌物的研究方法
        2.4 根系分泌物在植物抗胁迫中的相应
    3 AM菌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3.1 AM菌抗病效果
        3.2 AM菌与根系分泌物的关系
    4 西瓜/旱作水稻间作抗病效果及机理
        4.1 间作的抗病效果
        4.2 间作的化感效应
        4.3 间作与植物根系分泌物
    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菌根促进水稻根系分泌物向西瓜传递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剂
        1.3 培养基质
        1.4 试验设计
        1.5 植物培养
        1.6 水稻~(14)C标记
        1.7 样品采集和参数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生长状况
        2.2 ~(14)C在植物间的传递作用
        2.3 接种AM菌对水稻根系分泌物传递的影响
        2.4 标记侧水稻~(14)C放射性强度
        2.5 传递侧水稻和西瓜~(14)C放射性强度
        2.6 间作和接种AM菌对根际土壤~(14)C放射性强度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酚酸提取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培养基质
        1.3 试验设计
        1.3.1 NaOH浸提液提取西瓜根系分泌物方法回收率测定
        1.3.2 使用不同的浸提液提取西瓜根际土中的根系分泌物
        1.3.3 洗水稻根际土的方法提取根系分泌物
        1.3.4 水培养的方法提取根系分泌物
        1.3.5 HPLC测定酚酸
    2 结果与分析
        2.1 酚酸回收率测定
        2.2 不同浸提液提取土壤中的西瓜根系分泌物
        2.3 水洗水稻根际土的方法提取根系分泌物
        2.4 水培养的方法提取根系分泌物
    3 讨论
第四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西瓜枯萎病及西瓜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基质
        1.3 供试菌剂
        1.4 培养基
        1.5 试验设计
        1.6 育苗
        1.7 样品分析
        1.7.1 枯萎病病情依据病情指数分级标准
        1.7.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1.7.3 土壤中病原菌的分离计数
        1.7.4 西瓜根中尖孢镰刀菌的分离计数
        1.7.5 酚酸类物质的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接种AMF对西瓜生长及枯萎病发病的影响
        2.2 AMF侵染率
        2.3 接种AMF和FON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2.4 接种AMF和FON对西瓜根内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2.5 接种AMF和FON对西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的影响
        2.6 接种AMF和FON对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影响
        2.7 接种AMF和FON对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影响
        2.8 西瓜根际土病原菌数量
    3 讨论
第五章 与旱作稻间作和接种枯萎病菌对西瓜根分泌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基质
        1.3 病原菌菌种
        1.4 培养基
        1.5 试验设计
        1.6 育苗
        1.7 样品分析
        1.7.1 枯萎病病情依据病情指数分级标准
        1.7.2 土壤中病原菌的分离计数
        1.7.3 西瓜根内尖孢镰刀菌的分离计数
        1.7.4 酚酸类物质的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西瓜/旱作水稻间作对西瓜生长及枯萎病发病的影响
        2.2 西瓜/旱作水稻间作和接种FON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2.3 西瓜/旱作水稻间作和接种FON对西瓜根内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下西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
        2.5 不同处理下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含量
        2.6 不同处理下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含量
        2.7 西瓜根际土病原菌数量
    3 讨论
        3.1 酚酸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3.2 根分泌物中的氨基酸和有机酸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间套作作物种间相互作用
        1.1.2 间套作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1.3 间套作作物种间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玉米单作
        2.3.2 不同玉米品种与不同作物的间套作
        2.3.3 高产高效组合的综合试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中玉米的冠层结构研究
        3.1.1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茎叶夹角及叶向值的变化特性
        3.1.2 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
        3.1.3 旱地宽厢宽带模式下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
    3.2 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中光能的集约利用分析
        3.2.1 玉米冠层对光能的集约利用
        3.2.2 宽带作物对光能的集约利用
    3.3 不同厢宽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不同厢宽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3.2 不同厢宽对宽带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不同玉米的边行优势分析及宽厢宽带种植玉米品种的选择研究
        3.4.1 净作中各玉米品种(系)产量及形态的边际效应分析
        3.4.2 净作中各玉米品种(系)穗部性状的边际效应分析
        3.4.3 宽厢宽带下各玉米品种(系)的测定项目分析
        3.4.4 各玉米品种(系)在两种模式下的产量分析
    3.5 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的效益分析。
        3.5.1 旱地宽厢宽带不同模式下的产量与产值
        3.5.2 旱地宽厢宽带不同模式下的土地生产率分析
        3.5.3 旱地宽厢宽带不同模式下的劳动生产率分析
    3.6 宽厢宽带高产高效组合的综合试验分析
        3.6.1 旱地宽厢宽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确定
        3.6.2 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中作物地上部与地下部相互作物的初探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玉米分带轮作试验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分带轮作试验简报[J]. 曾亚军,姜全键. 湖北农业科学, 1990(01)
  • [2]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示范简报[J]. 刘云龙,尹文书,吴崇文. 耕作与栽培, 2003(02)
  • [3]旱地麦、苞、苕三熟套作种植方式浅析[J]. 陈继森,杨永会. 贵州农业科学, 1989(03)
  • [4]翻压绿肥和减施化肥对小麦/玉米体系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特性的影响[D]. 向小.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5]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 谭克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6]毕节市粮食增产工程实施的成效与措施[J]. 葛刚,胡建风,王显立,罗晓均. 耕作与栽培, 2012(03)
  • [7]杂交玉米新组合“临奥1号”丰产示范简报[J]. 艾兴隆. 农技服务, 2000(11)
  • [8]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青贮玉米品种选择和混播的研究[D]. 李钢.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9]根分泌物在菌根或西瓜/旱作水稻间作减轻西瓜枯萎病中的响应[D]. 张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10]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机理研究[D]. 梁永松. 贵州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玉米劈带旋转试验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