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石文洞瀑布群

赤水石文洞瀑布群

一、赤水十文洞瀑布群(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婷[1](2017)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赤水市旅游形象感知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提出,至今已被众多研究学者从很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解读,而2016年李金早发表讲话提出推广全域旅游,接着遵义市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点建设单位,因此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研究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对全国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一方面总结全域旅游概念发展历程,提出全域旅游新内涵,另一方面以遵义市管辖县域赤水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借助ROST NEW Analysis软件统计词频,研究时间选取2009年至今跨度共9年来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赤水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演变形式、旅游形象感知演变的原因以及赤水旅游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赤水旅游地形象的5点建议。

钟欣梅[2](2016)在《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丹霞地貌形成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赤水丹霞区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丹霞分布区,是罕见的发育于亚热带巨型红层盆地南缘的高原-峡谷型丹霞景观。针对目前尚缺少赤水丹霞地貌形成与保护等基础研究,通过项目工作、现场调研、室内分析、文献查阅等方法,研究赤水丹霞地貌发育动力系统、形成过程与形态类型、世界遗产价值与保护等,得出以下结论与讨论:1.赤水丹霞地貌区的红层形成于“巴蜀古湖”南缘,即四川红层盆地的边缘地带,为中生代干冷与暖湿气候交替条件下沉积的厚达30004000m的湖泊相红色碎屑岩。赤水丹霞地貌区经过长期的、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主要形成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构造体系,类型多为低缓短轴背斜和穹窿构造,包括官渡背斜、旺隆场背斜、土城鼻状背斜、磨子岩背斜、大白塘向斜、燕子岩向斜、象鼻场向斜等。且受掀斜式抬升影响,区内节理密布。这些构造线格局控制了赤水丹霞地貌山块的格局乃至山块的形态,大的构造线控制了山块总体排列方向,小构造则控制山块走向、密度和平面形态,不同方向的节理又使区内丹霞地貌更多样化。赤水丹霞地貌区的山块基本沿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断层延伸,石柱排列主要沿节理延伸。2.赤水丹霞区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多级河流阶地、瀑布和多级夷平面。多级河流阶地发现于赤水市南缘与赤水市毗邻的习水县土城镇赤水河谷稍微开阔之处,证明该处在最近地质时期内有三次地壳间歇性上升。赤水地区气候湿润,地形崎岖,河流众多,瀑布跌水极为发育,主要沿赤水河支流集中分布。受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影响,赤水丹霞区形成了六级夷平面,为13001400米夷平面、10001200米夷平面、800900米夷平面、600700米夷平面、500米夷平面、300米夷平面。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还可具体深入到水系、山体形态、洪积扇、河流纵剖面形态等地貌特征、新构造断裂的地质特征等,建议以后的研究能继续探讨。3.水蚀作用是是赤水丹霞地貌的主导外动力,包括流水侵蚀作用和雨水冲刷作用两种类型。风化作用对暴露的红层坡面进行着经常性的破坏,软硬岩层之间的差异风化形成丹霞蜂窝状溶穴等微地貌景观。溶蚀作用使含有碳酸盐的红层上发育钟乳石、石笋、石柱等丹霞喀斯特地貌景观。生物作用一方面减缓了岩石的风化作用,另一方面使岩石表面发生结皮风化作用,使岩壁后退;而生长在岩石表面的植物颜色丰富多变,这也使得丹崖更为多姿多彩。而重力崩塌作用加速了水蚀、风化、溶蚀、生物作用的进行。在此研究基础上仍需要继续全面系统的进行各种外动力作用机理的定点观察、采样分析、建立模型等4.赤水丹霞地貌区的红层主要形成于侏罗系,丹霞地貌成型于新近纪。赤水丹霞地貌主要发育在扬子板块的凹陷地带,经历了震旦纪前的晋宁运动、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中三叠纪末的早印支运动、侏罗纪末的早燕山运动、新老第三纪间的早喜山运动,记录了赤水丹霞在侏罗系以来的地壳演化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气候变化的过程。赤水丹霞在地貌形态、发育过程、动力机制和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的独特性等方面,具有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全球变化对比研究和地球中生代以来重大地质事件对比研究的价值。它孕育了中国已知丹霞(红层)地貌中规模最大、要素最完整的地貌形态,包含了多种典型而突出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历史人文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合在自然美之中,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富有特色的例证。河流阶地冲积层记录了这一地区的构造变迁和古地理环境,建议往后的研究设立专项,进一步提炼和总结赤水丹霞演化过程和历史。5.宏观上,赤水丹霞可分为青年早期的高原峡谷区和青年晚期的山原峡谷区。青年早期的高原峡谷区位于赤水河西侧,保持有连续原始沉积顶面,侵蚀量小于20%;赤水河东侧为青年晚期的山原峡谷区,山顶面缩小,原始平缓顶面小于30%,侵蚀量为2040%。赤水丹霞区地貌类型多样,形成了10多种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的正、负丹霞地貌单体形态;发育了亚热带湿热季风区独具特色的剥蚀—侵蚀红岩中、低中山、低山、丘陵丹霞地貌青年早期景观,呈现出高原/山原峡谷型的地貌组合形态。对软硬岩层对凹槽的作用机理、蜂窝状溶穴如何形成等还需进行专项精细研究,进一步提炼和总结赤水丹霞地貌形态的成因。6.通过对赤水丹霞地貌进行全球对比分析,赤水丹霞因其独特性、整体性、典型性、高价值性而在全球红层(丹霞)地貌中具有无可替代性,满足世界遗产第viii标准,具备突出普遍的地貌价值。赤水丹霞地貌目前面临着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因素,工程建设活动、水体污染、旅游业活动和社区居民保护意识较弱等人类活动的威胁,遗产价值遭到破坏并不断降低。根据不同威胁因素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有利于赤水丹霞地貌价值的保护与利用,并不断将这遗产资源传承给后代。

李青盈[3](2016)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 ——以赤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霞地貌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地质地貌,而且很多以丹霞地貌为主的保护地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表现在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学价值、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范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价值、生态价值等,所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具有极高的保护意义。通过以“贵州师范大学赤水市人民政府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科技支撑”项目为依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以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区域,将遗产监测评价和实地应用相结合,开展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监测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工作。论文研究的核心是重视对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监测评价研究,在综合分析和实地应用产生的综合效益基础上,论文取得如下成果及水平:1.对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现状研究得知,遗产地的遗产价值完整性得到满足,各地都划定了明确的边界,覆盖了展现其列为世界遗产的自然美和地貌特征及地貌演化价值的所有必要元素的区域及缓冲区,以及这些独特地貌展现出来的美学景观。各地具有足够大的面积和高程差,保证了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的完整性。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都具有国家级保护属性,长期受到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保护。2.对中国丹霞赤水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影响因素和挑战进行了对比分析得知: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不同程度的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威胁。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中国丹霞赤水世界遗产,将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现状与国外成功经验进行试验和比较,运用地理学、旅游学、生态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探讨出一条适合保护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的监测评价方式。3.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第二轮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针对赤水丹霞进行了调整,但系统和全面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在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监测评估模型下甄选了模型中的代表指标,形成了监测指标体系,但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待深入以及监测技术方法需要加强。5.根据监测指标对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完成了布点和监测,但监测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和缺陷并没有给予及时处理和应对。

周茜茜[4](2014)在《黔北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文中研究说明黔北遵义以"红"(长征)、"白"(酿酒)、"绿"(生态)文化为特色的、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凸显其众多功能,而基于旅游产业定位问题,一直是黔北旅游的关注焦点。本文着重通过对黔北"三色"文化和特色资源产业的定位分析,结合区域社会实际,旨在透射出黔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性和区域产品的合理开发性。

冉景丞,李贵云,庞琛荣,陈正军[5](2013)在《贵州:中国万瀑之省》文中研究说明一提到瀑布,人们可能首先想起的是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尼亚加拉瀑布、非洲赞比西河上的维多利亚瀑布和阿根延、巴西、巴拉圭之间的伊瓜苏瀑布。它们的恢弘气势和宏大规模让人们叹为观止。其实,瀑布的大小有多个判别指标,比如宽度、落差、流量等。世界最高的瀑布是中国四川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境内的兰溪瀑布,总落差1040米。流量最大的瀑布是湄公河上的孔恩瀑布,虽然落差只有70米,但流量估计有

伍霞[6](2012)在《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03年,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表明,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这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5年,泸州市体育局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根据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的决定》(泸委发〔2005〕23号)精神,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在市区(县)建设一批体育场馆设施,为举办省、市综合性运动会创造出良好条件。本文研究是根据2005年泸州市城市总规划中,就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指出:泸州市将以生态文化、名酒文化、红色文化为主线,以黄荆、佛宝为龙头,着力打造中国西部“绿色”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金三角”,力争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泸州市黄荆风景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如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泸州市黄荆风景区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黄荆风景区品牌树立,风景区配套设施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契机。泸州市黄荆风景区所在区域处于川、黔、渝金三角的核心区,根据《川黔渝金三角旅游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安排,三地将联手投资近10亿元打造旅游“金三角”。借助旅游“金三角”的打造,以及重庆“一圈两翼”开发战略,从而将泸州黄荆风景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这也是当地政府发展经济增长的大步骤。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都产生着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所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也关系到风景区经济收入和当地城市的整体发展。本研究以黄荆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以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为重点。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借助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力求形成一个有效的开发体系,以及评价办法,通过制定遵从相应的开发原则,借助可实施的体育项目开发,在提高风景区收入的同时,也促进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从而带动风景区周边经济的同步发展,也让当地旅游业有较大的提升,提升泸州市旅游业、体育旅游业的在未来发展的速度。并且为泸州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提供参考,同时为我国类似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本人希望通过借助对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能引起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关注,认识到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从而拉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综合增长。

杨斌[7](2011)在《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插花地是中国本土术语,清道光年间就己出现于有关历史文献中,但其科学内涵并不为人们所熟知。清代学者、官员胡林翼将插花地归纳为“华离之地”“犬牙之地”和“瓯脱之地”三种类型。本文认为,插花地是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各个政区(或行政区划)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穿插交错或各种经界不正之地的总称,包括飞地和犬牙之地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历史时期还是当前,插花地都极为普遍。插花地的广泛存在,不仅不利于行政管理,对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都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故《周礼》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孟子亦言:“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因此,深入研究插花地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插花地研究可上溯至沿革地理学,因为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地理总志及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中,一般都有各有关政区沿革及“四至八到”记载,可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插花地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没有一本专着问世是最突出的表现,相关的专题研究论文也屈指可数。本文在详细占有档案与历史文献资料、并深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明清以来川(含渝)交界地区的插花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解释本文的基本概念、对本文的学术研究前沿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交待本文的写作缘由、研究的时间与地域范围、价值意义、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等。第二部分为“川(含渝)交界线的形成与演变”。在较为全面地掌握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明清以来川(含渝)交界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作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在较为详细地掌握档案与历史文献资料、并深入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以后三个时期,对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插花地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之清理拨正”。在较为详细地掌握档案与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以后三个时期,对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清理拨正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五部分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产生的原因”。利用档案、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资料,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原则、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明代的卫所、元明之土司、土地私有制、“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等。第六部分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影响”。利用档案、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资料,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政管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等方面,对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赤水河流域为例,作了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

唐余宽[8](2011)在《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旅游业成为新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是一门综合产业,并已经成为“扩大内需”战略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在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西部省份,旅游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与“扩大内需”政策的指导下,遵义也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道。旅游业持续化发展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发展壮大的,而红色旅游是在中国历史条件下配合爱国主义情怀活动而形成并随之不断推进与兴盛起来的;同时,作为全国首批历史名城的遵义还兼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两者的和谐发展构成了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战略特色。本文从论述遵义旅游的发展战略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来阐述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策略。文章的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是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根据SWOT理论集中分析遵义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遵义旅游发展的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地理原因。第三部分论证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可行性与紧迫性。第四部分分析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对策措施。本文从旅游战略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区位理论、SWOT理论等系统对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历程进行研究阐述。指出通过旅游的策略开发和战略选择既可以让遵义有效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又可以促进遵义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同时结合遵义旅游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总结遵义旅游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指出遵义旅游应该走区域优势之路、特色旅游之路,使旅游成为遵义的一张特色名片。在探索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适合遵义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红色旅游的资源,有效整合开发特色文化的旅游模式,走持续化发展的旅游之路。

沈海滨[9](2010)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丹霞》文中认为2010年8月1日,"中国丹霞"在巴西巴西利亚市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将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及

柏舟,吕仕友[10](2010)在《赤水十丈洞瀑布群 空谷中的丹霞瀑布奇观》文中指出"洞深十丈锁云烟,谢监栖迟二五年。采木使臣归未得,山中开青已成田。"清代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的这首诗是关于最早发现赤水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记载。诗里也讲述了一个赤水十丈洞大瀑布长期隐藏深山空谷的故事。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太监谢安奉皇命为皇宫采集优质楠木建造宫殿。于是谢安进入风

二、赤水十文洞瀑布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水十文洞瀑布群(论文提纲范文)

(1)全域旅游背景下赤水市旅游形象感知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赤水市旅游资源
        1.2.3 赤水市近8年旅游发展概况
        1.2.4 旅游业对赤水市经济的积极贡献
    1.3 研究综述
        1.3.1 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1.3.2 旅游地形象研究综述
        1.3.3 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全域旅游
        2.1.1 全域旅游的由来
        2.1.2 全域旅游的新内涵
    2.2 旅游地形象
        2.2.1 旅游地形象概念
        2.2.2 旅游地形象感知影响因子
3 研究设计
    3.1 网络游记分析流程
    3.2 样本采集
    3.3 文本内容预处理
    3.4 高频特征词表
    3.5 旅游形象属性的高频特征词
    3.6 赤水旅游地形象
4 全域旅游背景下赤水旅游地形象感知演变分析
    4.1 建立赤水旅游感知形象的分析类目
    4.2 全域旅游背景下认知形象感知演变分析
        4.2.1 旅游景区
        4.2.2 旅游设施与服务
        4.2.3 全域旅游背景下社会环境与气氛感知演变分析
    4.3 全域旅游背景下情感形象演变分析
    4.4 全域旅游背景下赤水旅游地形象演变机制
    4.5 全域旅游背景下赤水旅游地形象未来演变趋势
5 全域旅游背景下提升赤水旅游地形象建议
    5.1 完善旅游局管理职能
    5.2 利用智慧旅游平台和大数据搜及游客诉求意愿
    5.3 丰富旅游资源内涵,打造五段主题休闲区
    5.4 提升产业融合,打造第四产业新经济
    5.5 联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旅游联动线
    5.6 开发冬季旅游产品,打破季节限制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2)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丹霞地貌形成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丹霞地貌研究现状
    1 丹霞地貌
    2 丹霞地貌与同类地貌的关系
        2.1 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
        2.2 丹霞地貌与砂岩地貌
    3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赤水丹霞地貌发育条件
    1 赤水丹霞红层的形成及特征
    2 内动力作用机理
    3 外动力作用机理
四 赤水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与形态类型
    1 形成过程
    2 单体形态特征
    3 丹霞地貌组合形态
五 赤水丹霞地貌世界遗产价值与保护
    1 赤水丹霞地貌全球对比
    2 赤水丹霞地貌世界遗产价值
    3 赤水丹霞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的威胁因素
    4 消除威胁因子和克服限制因素的对策
六 结论与讨论
附表1 赤水丹霞瀑布分布情况
附表2 包含红层(丹霞)地貌的世界遗产
附表3 国外包含红层(丹霞)地貌的非世界遗产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 ——以赤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世界自然遗产监测评价研究现状
    1 世界遗产监测与评价
    2 世界自然遗产监测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三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及影响因素
    1 对遗产本体的科学分析
    2 对遗产价值的归纳梳理
    3 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影响因素
四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模型
    1 对个性指标的总结提炼
    2 监测评估模型及评价标准
五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指标体系
    1 监测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 监测指标的提出
    4 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建立
六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监测评价
    1 遗产地布点
    2 2012-2015年监测结果分析
    3 2012-2015监测结果评价
    4 资源开发的控制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黔北区域旅游产业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黔北旅游产业阶段定位——“三色”文化
二、黔北旅游产业的定位思考
    (一) 旅游产业主题形象定位
    (二) 旅游产业目标市场定位
        1. 以西南周边省市游客为主要客源目标。
        2. 地理位置较远省份游客侧重于文化资源产品。
        3. 黔北旅游创意产品定位。
        4. 黔北旅游产业的比附定位。
三、以遵义城区为中心, 构建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
    (一) 遵义两城区红色旅游景点为主, 联合全市谈发展
    (二) 黔北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建设

(6)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城市发展与体育旅游
        1.2.2 体育旅游概念
        1.2.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的流程及内容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专家访谈法
        2.3.4 实地考察法
        2.3.5 逻辑分析法
    2.4 研究思路与不足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不足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泸州市黄荆风景区旅游总体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自然、人文资源
        3.1.2 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3.1.3 风景区体育旅游现状
    3.2 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3.3 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主要内容
        3.3.1 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3.3.2 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状况
    3.4 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劣势
        3.4.1 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滞后
        3.4.2 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品牌劣势,缺乏宣传营销手段
        3.4.3 风景区缺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3.5 开发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的机遇
        3.5.1 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5.2 旅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3.5.3 良好的市场前景
    3.6 开发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威胁
        3.6.1 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3.6.2 体育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4 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4.1 开发基本原则、目标设定
        4.1.1 开发的基本原则
        4.1.2 开发的目标
    4.2 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2.1 组织机构建设
        4.2.3 体育项目开发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 1: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调查问卷表
    附件 2: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调查问卷效度评价表

(7)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相关概念内涵
        (一) 插花地
        (二) 飞地
        (三) 行政区划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一) 研究概况
        (二) 研究内容
        1、关于各有关地域的插花地基本情况
        2、关于插花地的清理拨正
        3、关于插花地产生的原因
        4、关于插花地所带来的影响
        5、关于插花地管理与解决插花地问题的对策
        (三) 缺陷与不足
        (四) 西南地区插花地研究
    三、选题来源与时间、地域界定
        (一) 选题来源
        (二) 时间、地域界定
        1、地域界定
        2、时间界定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价值意义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价值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形成与演变
    一、贵州布政使司的建立与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初步形成
        (一) 永乐十一年前今贵州行政区划格局
        1、永乐十一年前今贵州正式行政区划
        2、永乐十一年前今贵州非正式行政区划
        (二) 贵州布政使司的建立
        (三) 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初步形成
    二、播州杨应龙叛乱与川(含渝)黔交界线的首次大调整
        (一) 播州杨应龙叛乱
        (二) 川(含渝)黔交界线的首次大调整
        (三) 政区沿革(1413-1600年)
    三、康雍年间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再次大调整
        (一) 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再次大调整
        (二) 政区沿革(1601-1728年)
    四、1729-2000年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局部调整
        (一) 政区沿革(1729-2000年)
        (二) 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局部调整
        (三) 川(含渝)黔交界线的正式形成
第三章 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一、明清时期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一) 1413-1600年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1、三块插花地组成的贵州省
        2、典型个案:播州宣慰司、都匀卫、永宁卫
        (二) 1601-1726年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1、1601-1665年基本情况
        2、1666-1726年基本情况
        (三) 1727-1912年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1、概况 #第74页
        2、典型个案:桐梓与綦江、南川交界地区
    二、民国时期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一) 秀山县与松桃县交界地区
        1、秀山县政府报告材料
        2、松桃县政府报告材料
        (二) 沿河县与酉阳县、彭水县交界地区
        1、沿河县与酉阳县交界地区
        2、沿河县与彭水县交界地区
        (三) 彭水县与务川县交界地区
        (四) 南川县与桐梓县交界地区
        1、桐梓县插入南川县境内插花地
        2、南川县插入桐梓县境内插花地
        (五) 綦江县与桐梓县交界地区
        1、綦江县政府报告材料
        2、桐梓县政府报告材料
        3、内政部公函材料
        (六) 习水县与綦江县、江津县交界地区
        1、整体情况
        2、局部情况
    三、新中国建立以来川(含渝)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一) 概况
        1、交界线西段
        2、交界线东段
        (二) 典型个案
        1、离奇的"三截街"——桐梓县坡渡镇
        2、"深插重庆的匕首"——习水县坭坝乡、寨坝镇
        3、难分彼此的城镇——赤水市与合江县九支镇
        4、犬牙交错的村庄——元木岩村与九坝村
第四章 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之清理拨正
    一、明清时期之清理拨正
        (一) 雍正年间的清理拨正
        1、基本情况
        2、评价
        (二) 道光年间的清理拨正
        1、基本情况
        2、结果
        (三) 咸丰年间的清理拨正
        1、基本情况
        2、结果
        (四) 光绪年间的清理拨正
        1、第一次清理拨正
        2、第二次清理拨正
        (五) 总结
    二、民国时期的清理拨正
        (一) 川黔两省自行清理拨正(1940-1944年)
        1、缘起
        2、分歧
        (二) 内政部主持下的清理拨正(1945-1946年)
        1、经过
        2、结果
        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 长坝槽之争
        1、基本内涵
        2、争论缘由
        3、争论始末
        (四) 龚滩设治之议
        1、基本内涵
        2、产生背景
        3、讨论情况
    三、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清理拨正
第五章 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产生的原因
    一、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原则
        (一) 犬牙交错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 犬牙交错原则在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运用
    二、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
        (一) 山川形便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 山川形便原则在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运用
    三、明代的卫所
        (一) 基本情况
        (二) 卫所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
    四、元明之土司
        (一) 基本情况
        (二) 土司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
    五、土地私有制下"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
        (一) 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2、土地私有制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
        (二) "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
        1、基本含义
        2、"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与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
        (三) 土地私有制与"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
    六、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 贵州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二) 贵州自然地理环境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
第六章 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影响
    一、对行政管理的不利影响
        (一) 容易产生管理冲突与管理空白
        (二) 不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 不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二、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
        (一) 土匪、盗贼横行
        (二) 纠纷策源地
    三、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 不利于田间地头管理
        (二) 不利于统一规划与经营
    四、对人民群众生活的不利影响
    五、典型个案: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政区格局的不利影响
        (一) 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的政区格局
        1、赤水河流域简介
        2、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的政区格局
        (二) 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政区格局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经济发展
        2、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不利于行政管理
        (三) 解决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政区格局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附件一:《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
附件二:《省市县勘界条例》
附件三:《县行政区域整理办法大纲》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后记

(8)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区域旅游持续化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1.3.2 关于贵州与遵义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
        1.3.3 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合述评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1.4.3 位理论
第二章 遵义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遵义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
        2.1.1 历史简况
        2.1.2 地理区位
    2.2 遵义旅游发展现状
        2.2.1 内部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2.2.2 内部劣势—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差
        2.2.3 外部优势—政策导向开发红色资源
        2.2.4 外部劣势—旅游市场机制低市场竞争激烈
    2.3 遵义旅游存在的问题
        2.3.1 缺乏合理发展的理论指导
        2.3.2 存在制度缺陷
        2.3.3 市场开发不完善
        2.3.4 配套服务缺失
        2.3.5 旅游营销效果不佳
    2.4 遵义旅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政府角度—政府政策缺乏科学性统一性
        2.4.2 市场角度—缺乏市场运作旅游市场不完善
        2.4.3 地理角度—制约遵义旅游发展的瓶颈
第三章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1.1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必要性
        3.1.2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紧迫性
    3.2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可行性
        3.2.1 持续化发展的旅游观念得到民众的认可
        3.2.2 持续化发展的旅游战略得到政府的重视
        3.2.3 遵义的旅游资源得到市场的认同
    3.3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3.3.1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战略的定义
        3.3.2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四章 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对策
    4.1 路径策略选择
        4.1.1. 宏观层面
        4.1.2. 微观方面
    4.2 具体对策措施
        4.2.1 制定遵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4.2.2 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行的发展模式
        4.2.3 完善遵义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
        4.2.4 建立红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整合的旅游发展机制
        4.2.5 内入贵州旅游的体系打造西部的区域优势
结语
附录1
附录2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赤水十文洞瀑布群(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域旅游背景下赤水市旅游形象感知演变研究[D]. 李玉婷.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2]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丹霞地貌形成与保护[D]. 钟欣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3]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 ——以赤水为例[D]. 李青盈.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 [4]黔北区域旅游产业定位[J]. 周茜茜. 人才资源开发, 2014(04)
  • [5]贵州:中国万瀑之省[J]. 冉景丞,李贵云,庞琛荣,陈正军. 森林与人类, 2013(07)
  • [6]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伍霞.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3)
  • [7]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D]. 杨斌. 西南大学, 2011(05)
  • [8]遵义旅游持续化发展的策略研究[D]. 唐余宽. 复旦大学, 2011(01)
  • [9]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丹霞[J]. 沈海滨. 大自然, 2010(06)
  • [10]赤水十丈洞瀑布群 空谷中的丹霞瀑布奇观[J]. 柏舟,吕仕友. 西南航空, 2010(06)

标签:;  ;  ;  ;  ;  

赤水石文洞瀑布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