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勉略宁区鱼洞子花岗绿岩地体地质特征及含金特性

陕西省勉略宁区鱼洞子花岗绿岩地体地质特征及含金特性

一、陕西勉略宁区鱼洞子花岗岩-绿岩地体地质特征及其含金性(论文文献综述)

惠博[1](2021)在《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文中指出碧口地块位处扬子板块西北缘,保存了丰富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沉积地层和构造变形等记录,是探讨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天然窗口。然而,对于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基于此,本次博士论文选取碧口地块鱼洞子杂岩、碧口群变质火山岩系、横丹群碎屑沉积岩系、镁铁质-长英质深成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明确了碧口地块的构造亲缘性,梳理了碧口群变质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及构造属性,厘清了横丹群的沉积时限、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阐明了碧口地块关键岩浆作用的形成时限、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通过系统总结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已发表研究成果,探讨了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认识:(1)碧口地块是扬子板块西北缘早前寒武纪构造单元,演化历史可以追溯至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碧口地块鱼洞子杂岩中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属于典型的太古代TTG类岩石,具有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2.1-+8.1)组成,源于新生镁铁质地壳的重熔作用,代表了~2.82 Ga改造新生地壳事件。角闪斜长片麻岩属于幔源岩浆序列,锆石Hf同位素(εHf(t)=-0.9-+3.9)组分整体亏损,代表了~2.69 Ga重要的地壳生长活动。花岗片麻岩组分类似于太古代TTG类岩石,整体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3.4-+1.5)组成,由太古代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继承了原岩的组分特征,代表了~2.45 Ga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事件。斜长角闪岩~1.85 G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古元古代末期重要的区域性变质事件。鱼洞子杂岩物质组成和构造-热演化事件与崆岭杂岩和钟祥杂岩等扬子板块内部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系具有可对比性,表明鱼洞子杂岩与扬子板块存在潜在的亲缘性。(2)碧口地块至少在新元古代早期~880 Ma已经处于持续俯冲且伴随板片回卷的动力学背景。碧口地块镁铁质深成岩体花岩沟辉长闪长岩、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一致,约为880 Ma,是目前碧口地块中已识别最早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记录。花岩沟辉长闪长岩与典型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信号相似,属于岩石圈地幔楔橄榄岩发生重熔作用形成的产物,原始熔体源区遭受了俯冲沉积物熔体的改造。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具有基本一致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与典型E-MORB的组分特征类似,是与E-MORB源区类似的深部富集地幔物质上涌,并在减压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岩沟辉长闪长岩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岛弧环境,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属于俯冲洋壳板片发生板片回卷机制的岩浆响应。(3)碧口地块在~860-825 Ma依旧受控于持续俯冲伴随板片回卷的动力学体制。碧口地块长英质深成岩体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和石林沟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相似,形成于~860 Ma。麻柳铺花岗闪长岩侵位时限稍晚,形成时代为~825 Ma。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和石林沟二长花岗岩具有一致的同位素组分特征,二长花岗岩是石英二长岩熔体发生强烈分异结晶作用的产物。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和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属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具有幔源特征的锆石Hf(εHf(t)=+4.8-+6.7)和全岩Nd同位素(εNd(t)=+1.7-+2.1)组成,属于俯冲板片回卷机制下,洋壳板片受到上涌软流圈地幔物质持续烘烤发生部分熔融,与上覆地幔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麻柳铺花岗闪长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具有富集的锆石Hf(εHf(t)=-15.0--10.9)及全岩Nd同位素(εNd(t)=-11.8--11.9)组成,是俯冲过程中幔源岩浆底侵致使碧口地块古老地壳物质发生重熔所形成,代表了碧口地块重要的古老物质再循环事件。(4)碧口地块持续的板片回卷触发了~845-760 Ma弧后伸展活动。碧口地块碧口群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划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三种类型。Ⅰ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组分特征类似于IAB,形成于地幔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源区受到早期俯冲消减组分的交代;Ⅱ组变质基性火山岩与E-MORB的配分模式类似,源于上涌的深部富集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Ⅲ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配分模式类似于OIB,源于深部软流圈地幔,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少量壳源组分的改造。碧口群变质酸性火山岩可以划分为Ⅰ组和Ⅱ组两种类型。Ⅰ组变质酸性火山岩具有变化范围较大的Mg O、Ni和Cr含量,源于中下地壳的重熔,岩浆演化中有幔源物质的加入;Ⅱ组变质酸性火山岩Mg O、Ni和Cr含量低,由碧口地块古老地壳发生重熔所形成。碧口群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和变质酸性火山岩均属于碧口地块弧后伸展体制的岩浆响应。(5)碧口地块在~720 Ma构造-岩浆活动趋于沉寂,逐步过渡为板内裂陷的动力学体制。碧口地块横丹群碎屑沉积岩系是一套富集火山物质的沉积建造,具有近源沉积特征。碎屑锆石年代学的结果显示,下部白杨组和上部秧田坝组具有一致的最大沉积时限,约为720 Ma,表明横丹群属于新元古代早-中期快速堆积的沉积序列。横丹群整体具有类似的物源属性,白杨组和秧田坝组均显示出以新元古代(~915-720 Ma)为主并含有少量古元古代-中元古代(~2450-1750 Ma)年龄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显示碧口地块和邻近的扬子板块西北缘-西缘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弧为主要物源区。横丹群白杨组和秧田坝组碎屑沉积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组成,组分特征与典型弧前盆地浊积岩相似。横丹群是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早-中期沉积盆地中发育的产物,沉积时限不早于~720 Ma。(6)综合上述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区域已发表研究数据,提出碧口地块结晶基底形成于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认为碧口地块属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早寒武纪构造单元。新元古代时期,碧口地块构造活动趋于活跃,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俯冲板片回卷和岩浆弧逐步发展阶段;新元古代早期(~845-760Ma)俯冲作用持续进行、弧后伸展机制触发和弧后裂谷发育阶段;新元古代中期(~720Ma)构造体制转换和岩浆活动沉寂阶段;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作用停滞、裂陷-拗陷盆地发展和沉积盖层发育阶段。

康文彬[2](2021)在《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剥露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岭群保存了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信息。秦岭群由不同的构造岩片构成,在岩片之间发育韧性剪切带。依据已发表的文献,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秦岭群不同构造岩片中的官坡-双槐树、松树沟、清油河、寨根和西峡等地中广泛分布,而秦岭群中部的淇河岩片却未见相关报道。淇河岩片是否也曾经历过相似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不同构造岩片之间是什么关系?利用相平衡模拟的方法,淇河岩片的斜长角闪岩的变质温压条件被限定于2.95–4.6 Kbar和481–568℃,该温压条件大致与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相一致。综合锆石CL图像内部结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获得淇河岩片斜长角闪岩714±46 Ma的原岩年龄,以及514±4 Ma、462±3 Ma和418±5 Ma的三期变质作用年龄。第一组年龄(514±4 Ma)为榴辉岩相变质年龄,被认为与秦岭群俯冲–深俯冲作用相关,第二组年龄(462±3)与俯冲作用后初始的快速折返至中–下地壳的退变质作用相关,第三期年龄(418±5 Ma)是淇河岩片斜长角闪岩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年龄,代表了俯冲地壳后期折返至中–上地壳的时代。通过对秦岭群不同构造岩片的构造解析,厘定出四期韧性-脆韧性变形作用。第一期变形(D1)以区域透入性片理、片麻理和紧闭同斜褶皱(S1)为特征,榴辉岩与退变质榴辉岩呈层状或透镜状发育于围岩副片麻岩中,指示了垂直面理挤压引起顺层拉伸的古应力特征。综合研究区混合岩化片麻岩与花岗岩脉的年龄研究成果,第一期变形的年龄应该为ca.517–485 Ma。第二期(D2)主要形成于南北向的挤压构造,包括韧性剪切带和叠加于D1变形的褶皱作用,韧性剪切带以角闪石、拉伸的石英和斜长石沿糜棱面理强烈定向的为特征,指示了塑性变形发育于角闪岩相的条件下,通过花岗岩脉与花岗岩年龄限定了第二期变形年龄为ca.445–437 Ma。第三期变形(D3)为低角度正断层性质的韧性剪切,对D1/D2变形进行了改造,该期变形与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相关。综合变质作用年龄与花岗岩年龄,D3变形发生于ca.418 Ma。第四期变形(D4)为秦岭群靠近朱阳关-夏馆和商丹断裂带发育的糜棱面理,以在糜棱面理内,特别是沿C-面理定向的绿片岩相矿物组合替换早期的矿物组合为特征。这些矿物组合表明变形作用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相关,综合前人对不同矿物Ar-Ar同位素定年,将变形年龄限定于ca.386–368 Ma。另外,对秦岭群不同构造岩片榴辉岩、退变质榴辉岩的围岩副变质岩进行碎屑锆石年龄研究,结果出现相似的年龄集中区(ca.1000–1850 Ma)与年龄峰,表明了秦岭群是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也限定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与秦岭群构造亲缘性更相近。所以秦岭群是一个统一的地层单元,在ca.500 Ma受商丹洋俯冲侵蚀作用影响而部分俯冲到达地幔深度,发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在折返过程中受到后期变形作用和退变质作用的叠加。

李小兵,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裴磊,高峰,王盟[3](2021)在《秦岭南缘勉略带构造属性及晚古生代地质背景: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文中认为勉略构造带作为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的构造边界,关于其构造属性及晚古生代以来的地质背景,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在限定地层单元的最大沉积年龄、研究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约束构造地质背景等方面行之有效。基于此,通过对勉略带内五郎坪北侧两河口变沉积地层和侵入其中的变形花岗岩脉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件变形花岗岩脉的结晶年龄均为406±1Ma。碎屑锆石主年龄谱分别为422~456Ma和558~826Ma,峰值年龄为441Ma和771Ma、813Ma,次级年龄谱分别为942~1495Ma和1658~2981Ma,峰值年龄不明显。依据最小一组碎屑锆石的峰值年龄(441Ma),和侵入其中的变形花岗岩脉(406±0.6Ma),限定该变沉积地层形成时代为406~441Ma(S1-D1)。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该套变沉积地层物质来源较为复杂,其中秦岭造山带及扬子板块北缘早古生代、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其提供了74%±的物源,古老变质基底为其提供了26%±的物源。通过与区域上已有资料对比,认为勉略构造带内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形成环境与邻区大致相同,且本次所获得的变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也与邻区泥盆系相似。综合认为,勉略构造带与邻区在晚古生代应属同一构造环境,晚古生代"勉略海盆"应当包括整个南秦岭。

肖剑,赵志丹,祝新友,张雄,曾瑞垠,张敏[4](2021)在《云南东川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东川式铜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北部的康滇地区,属于典型的沉积岩型容矿铜矿床,以东川地区的东川铜矿床铜储量最大。东川群是东川式铜矿的主要赋矿围岩,查明东川群物源对于识别沉积作用的源区、沉积构造环境和Cu成矿作用以及对于研究沉积岩型容矿铜矿床的成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川地区东川群的因民组、黑山组、青龙山组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东川群绝大多数碎屑锆石属岩浆锆石,且来自S型花岗岩源区。所有锆石显示了~2.7Ga、~2.5Ga、~2.2Ga、~1.8Ga和~1.5Ga等5个年龄峰值,首次确定青龙山组最大沉积年龄为~1220Ma。东川群含矿地层成岩和成矿物质具有二元特征:地层主体成分来自于毗邻的哥伦比亚造山带的S型花岗岩,而金属Cu应为同一造山带内先期存在的Cu矿床或者富Cu岩石经过剥蚀、搬运和沉积成矿作用富集的。

秦利[5](2021)在《陕南略阳园坝子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背景》文中提出扬子板块西北缘广泛发育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被认为与Rodinia超大陆密切相关。深入研究该地区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对于恢复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和为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机制提供新的有效制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碧口微地块东段略阳园坝子地区出露的二里坝岩体和园坝子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等测试分析方法对二里坝岩体、园坝子岩体的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恢复了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并为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机制提供了新的有效制约。取得如下主要进展和认识:1.二里坝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铝饱和指数在1.05~1.53,富集LREEs和LILEs,亏损HFSEs(Ti、Nb、Ta等),为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园坝子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辉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辉长闪长岩具有较低的SiO2,较高的Fe2O3T和MgO,花岗闪长岩为准铝—弱过铝质,具Ⅰ型花岗岩特征。不同岩石类型均表现为富集LREEs和LILEs,亏损 HFSEs。2.同位素年代学结果显示二里坝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的年龄分别821.3±5.5Ma和822.6±5.8Ma;园坝子辉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年龄分别为825.9±5.5Ma和822.2±4.5Ma,表明二里坝岩体和园坝子岩体侵位时代均为新元古代。锆石Lu-Hf同位素结果显示,二里坝花岗闪长岩εHf(t)为-14.06~-7.38,平均值为-9.83,揭示其岩浆来自古老地壳物质,相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247~1909Ma。3.二里坝花岗岩体主要由古老地壳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园坝子辉长闪长岩为幔源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并发生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为演化后的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混合而成。综合分析认为,新元古代早中期,持续的洋壳俯冲背景下,俯冲熔/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产生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引发下地壳变基性岩部分熔融产生偏酸性熔体,形成二里坝岩体。底侵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在岩浆房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后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形成园坝子辉长闪长岩,演化后的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在上涌中发生混合形成园坝子花岗闪长岩。4.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本文将研究区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详细划分为:(1)被动大陆边缘阶段(1200-1000Ma);(2)持续洋壳俯冲阶段(950-720Ma);(3)弧—陆或陆—陆碰撞阶段(720-700Ma);(4)伸展裂解—稳定沉积阶段(700-541Ma)。

李夔洲[6](2020)在《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性质及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洪山地区绵亘湖北省随州市、京山市以及钟祥市三个地区。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北缘东段,是连接秦岭造山带与扬子陆块内部的重要纽带。该区域的花山群为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主要以一套浅变质的陆源碎屑-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为扬子陆块“晋宁-四堡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盆地初始充填,同时也是Rodinia超大陆循环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产物。然而,花山群的沉积时限、物源、沉积盆地性质等研究还存在争论。本论文在对花山群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沉积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同时结合扬子陆块北缘钟祥地块古元古代中期花岗岩及西缘新元古代中期金口河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花山群洪山寺组二段底部的凝灰岩年龄为836±4 Ma(MSWD=0.74,n=29);花山群六房咀组顶部最年轻的6颗碎屑锆石(823–809 Ma)的加权平均年龄为815.4±5.1 Ma(MSWD=0.65,n=6);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花山群的沉积时间为ca.830–800 Ma。(2)花山群从下至上经历了碎屑岩颗粒逐渐变细、水体逐渐变深的充填序列,显示出由冲积扇-扇三角洲-半深湖至深湖的沉积演化过程。(3)根据花山群的沉积时限以及沉积充填序列,以及与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地层的对比研究,花山群与“晋宁-四堡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的扬子陆块东南缘板溪群早期的沧水铺组及马底驿组、下江群下部的甲路组及乌叶组、丹州群的白竹组及合桐组下部、皖南葛公镇组,扬子陆块西缘陆良组,以及扬子陆块北缘西乡群孙家河组和铁船山组下部地层相当,代表了扬子陆块区域不整合面之上沉积盆地的初始沉积充填。(4)花山群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大陆地壳岛弧/造山环境下的岩浆岩;其主要年龄峰值为ca.2670 Ma、ca.2040 Ma、ca.940 Ma和ca.840 Ma,次要年龄峰值为>ca.2850 Ma、ca.2490 Ma、ca.1840 Ma、ca.1600 Ma、ca.1240 Ma和ca.890Ma;其物源主要来自扬子陆块北缘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古老基底岩石、晚中元古代下伏打鼓石群再沉积、以及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岩和新元古代中期同沉积火山岩。(5)根据花山群沉积学特征、碎屑锆石的结晶年龄与沉积年龄差异模式特征以及凝灰岩Hf同位素比值研究显示,花山群形成于大陆裂谷盆地下的早期沉积充填;从而说明华南扬子陆块裂谷盆地初始充填时间为ca.830 Ma;同时,华南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盆地开启时间与澳大利亚Adelaidean裂谷开启时间(ca.830 Ma)几乎完全一致;花山群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地幔柱活动的第一幕和第二幕期间。(6)锆石Lu-Hf同位素能有效的反应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为了进一步探讨扬子北缘乃至整个扬子陆块的地壳演化,本文报道了钟祥地块古元古代花岗岩,研究表明两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39±36 Ma和1950±16 Ma,具有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岩浆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16.32至-12.57)和ca.3.23–3.37 Ga的二阶模式年龄,反映了来自古老基底的部分熔融,并认为扬子陆块为Columbia超大陆重要组成部分。综合锆石年龄及Lu-Hf同位素分析认为扬子陆块地壳生长主要发生在中元古代晚期和新元古代早期至中期,古老地壳重熔持续发生在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太古代至中元古代Kenorland超大陆和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主要以古老地壳重熔为主,并有少量新生地壳物质加入;而Rodinia超大陆旋回主要以地壳重熔和新生地壳物质加入混合为主,进而说明Rodinia超大陆旋回对扬子陆块地壳生长贡献最大。

赵宇航[7](2020)在《秦岭造山带喂子坪地区秦岭杂岩锆石年代学和变质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岭杂岩作为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秦岭造山带最古老、变质程度最高的杂岩,对于理解整个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强烈的变质作用,即发育约510–480 Ma高压榴辉岩和麻粒岩和455–400 Ma中压麻粒岩。目前对北秦岭构造带秦岭杂岩455–400 Ma麻粒岩相变质事件的成因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因此需要更多的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工作澄清该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事件的成因和构造意义。本文对北秦岭构造带喂子坪地区秦岭杂岩出露的混合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测年和变质岩石学工作,来限定北秦岭造山带早-中泥盆纪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及其构造意义。混合岩中色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含石榴子石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另一种是含石榴子石黑云斜长片麻岩。浅色体也可分为两类,发生变形的较宽浅色体和较细透入性的浅色体。对混合岩中色体中的变质锆石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得到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98.8±4.7,394.6±2.6,399.5±7.3,372.5±4.2,370.8±4.3和368.5±4.2 Ma,而变形的浅色体中的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08.7±5.7 Ma。角闪岩在混合岩中以透镜体状或夹层状存在,对其变质锆石测年给出的变质年龄为375±9 Ma,391±5和386±5 Ma。结合北秦岭造山带已发表的年代学年龄结果,认为本研究中喂子坪地区发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间大约为410–390 Ma,而小于390 Ma的年龄可能受到Pb丢失的影响。基于野外和岩相学观察,混合岩中色体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钛铁矿+熔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岩石进行了在NCKFMASHTO体系中的相平衡视剖面图模拟工作,进而根据矿物成分等值线(XAn和XPy)将峰期变质条件限定为8.5–9.7 kbar和745–820℃,指示中色体经历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传统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GBPQ)地质温压计估算出进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703℃和10 kbar,而退变质阶段为685–748℃和7.1–8.9kbar。综上,该地区混合岩记录了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进变质阶段以升温降压,而退变质阶段温度和压力降低为特点。此外,锆石Ti温度计估算出中色体中变质锆石记录的温度范围为781–793℃,进一步说明该地区发生了大约410–390 Ma麻粒岩相变质事件。进变质阶段升温降压的特征指示了地壳增厚后的热松弛导致了部分熔融和混合岩化。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地壳加厚可能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的大陆碰撞有关,其发生的时间应早于约410 Ma。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喂子坪地区秦岭杂岩锆石年代学和变质作用的研究,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喂子坪地区秦岭杂岩中混合岩和角闪岩记录了大约409–390 M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该地区在约410–390 Ma经历了部分熔融和混合岩化事件。(2)相平衡模拟和传统温压计结合揭示了喂子坪地区的混合岩经历了中压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其进变质和峰期变质的变质条件分别为703℃和10 kbar,745–820℃和8.5–9.7 kbar,而退变质阶段为685–748℃和7.1–8.9 kbar,记录了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3)进变质阶段升温降压指示麻粒岩相深熔作用与地壳加厚之后的热松弛有关。大陆地壳加厚可能与南秦岭造山带和北秦岭造山带之间的碰撞有关,其发生在410 Ma之前。

王训练,周洪瑞,王振涛,沈阳,于子栋,杨志华[8](2019)在《扬子板块西北缘早中泥盆世构造演化:来自略阳地区踏坡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组成的约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碧口地块北缘下中泥盆统踏坡组的物源长期被认为来自碧口地块新元古界基底——碧口岩群,但一直缺少碎屑锆石物源数据的支持。本文对略阳地区泥盆系踏坡组不同层位的3个碎屑岩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岩相学及其U-Pb定年和微量元素组成研究。锆石晶体特征对比分析显示,研究样品存在两种类型的锆石:普遍发育变质增生边的碎屑锆石(剖面北段样品)和不发育变质增生边的典型岩浆成因的碎屑锆石(剖面南、中段样品)。前者显示2个年龄峰值(~2.5 Ga主峰、~2.0 Ga次峰),还形成了2473±24 Ma的上交点年龄和359±84 Ma的下交点年龄,而后者两个样品有着一致的年龄峰值(~2.0 Ga主峰、~2.5 Ga次峰和~1.39 Ga微小峰值)。3个样品的谐和年龄均大于1.3 Ga,并不能限定踏坡组的沉积时代,且均不支持其物源主要来自碧口岩群的传统认识。碎屑锆石地球化学判别图解指示它们的源岩主要为形成于造山带环境中的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基性岩和钾镁煌斑岩。基于样品中的岩屑类型,结合区域地质、古流向、锆石年龄对比和源岩判别,认为踏坡组的原始物源来自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鱼洞子杂岩和崆岭杂岩),并且鱼洞子杂岩在踏坡组沉积后期曾大面积出露/抬升。同时表明碧口地块可能至少在早中泥盆世就与扬子板块拼合在一起了。

孙勃,贾志鑫,赵雪娇[9](2019)在《陕西省略阳县接官亭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文中研究表明略阳县接官亭位于秦岭褶皱系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文县—勉县褶皱束东段,何家岩倒转复式背斜南翼,主要铁矿体赋存于太古界鱼洞子岩群黄家营组(Aryh),为磁铁石英岩型磁铁矿,通过对矿体地质特征的分析,该铁矿为一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李烁隐[10](2019)在《陕西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矿物学研究》文中指出煎茶岭镍矿床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距略阳县市区东南30公里处,是我国重要的镍矿床之一。矿床因其含有丰富的镍以及其复杂的地质环境,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样,结合室内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及ICP-MS化学分析,对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于煎茶岭镍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超基性岩类型、超基性岩显微镜下结构构造、金属硫化物矿物成分以及主微量(稀土)元素等方向进行了归纳,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煎茶岭镍矿床的主要含镍超基性岩分为叶蛇纹岩、纤胶蛇纹岩、透闪岩、滑镁岩和菱镁岩五类。煎茶岭镍矿床中金属矿物有镍黄铁矿、针镍矿、紫硫镍矿、未知镍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脉石矿物有蛇纹石,透闪石、菱镁矿、滑石、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石英。氧化镍矿石是透闪岩和滑镁岩,硫化镍矿石主要是蛇纹岩。(2)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蚀变前的原岩是镁铁质橄辉岩或铁质橄榄岩;蛇纹岩、菱镁岩富集Ni、Co、Cu、Cr,叶蛇纹岩的Ni含量最高;稀土元素总量偏低,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3)煎茶岭镍矿床分四个成矿阶段: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针镍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黄铁矿-黄铜矿阶段。(4)研究表明,煎茶岭镍矿床是岩浆热液改造形成的。蛇纹岩中的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紫硫镍矿是早期含镍矿物组合,而针镍矿-黄铁矿-镍黄铁矿-未知镍矿物是晚期的含镍金属矿物组合。用磁黄铁矿的化学成分发现磁黄铁矿异种,指示成矿过程经历快速降温。不同阶段的黄铜矿(Fe2++Cu2+)/S2+比值确定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比黄铁矿-黄铜矿阶段温度更高。黄铁矿Co/Ni比值确定矿床是岩浆热液成因。(5)氧化镍矿石中含有未知镍矿物,针镍矿-黄铁矿-镍黄铁矿矿物组合是氧化镍矿石的找矿标志,氧化镍矿石中未知镍矿物的含氧量与背散射图的深浅呈正相关。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的矿物组合是硫化镍矿石的找矿标志。

二、陕西勉略宁区鱼洞子花岗岩-绿岩地体地质特征及其含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勉略宁区鱼洞子花岗岩-绿岩地体地质特征及其含金性(论文提纲范文)

(1)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Rodinia超大陆重建
        1.2.2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1.2.3 碧口地块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分析测试方法
        1.4.1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1.4.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1.4.3 全岩Sr和Nd同位素分析
        1.4.4 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构造格架
    2.1 扬子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
    2.2 扬子板块太古代-古元古代岩石单元
        2.2.1 扬子板块北缘
        2.2.2 南秦岭构造带
        2.2.3 扬子板块西北缘
        2.2.4 扬子板块西缘
    2.3 扬子板块中元古代岩石单元
        2.3.1 扬子板块北缘
        2.3.2 扬子板块西北缘
        2.3.3 扬子板块西缘
    2.4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早期岩石单元
        2.4.1 扬子板块北缘
        2.4.2 南秦岭构造带
        2.4.3 扬子板块西北缘
        2.4.4 扬子板块西缘
        2.4.5 江南造山带
    2.5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石单元
第三章 碧口地块地质概况
    3.1 碧口地块构造格架
    3.2 碧口地块物质组成
        3.2.1 鱼洞子杂岩地质特征
        3.2.2 碧口群地质特征
        3.2.3 横丹群地质特征
        3.2.4 深成岩体地质特征
        3.2.5 沉积盖层地质特征
第四章 太古代-古元古代鱼洞子杂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4.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2 鱼洞子杂岩同位素年代学
        4.2.1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4.2.2 角闪斜长片麻岩
        4.2.3 花岗片麻岩
        4.2.4 斜长角闪岩
    4.3 鱼洞子杂岩地球化学
        4.3.1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4.3.2 角闪斜长片麻岩
        4.3.3 花岗片麻岩
    4.4 鱼洞子杂岩成因探讨
        4.4.1 鱼洞子杂岩演化时限
        4.4.2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岩石成因
        4.4.3 角闪斜长片麻岩岩石成因
        4.4.4 花岗片麻岩岩石成因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元古代早期碧口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成因背景
    5.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2 碧口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
        5.2.1 变质中-基性火山岩
        5.2.2 变质酸性火山岩
    5.3 碧口群变质火山岩成因探讨
        5.3.1 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岩石成因
        5.3.2 变质酸性火山岩岩石成因
    5.4 小结
第六章 新元古代早-中期横丹群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6.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6.2 横丹群碎屑岩同位素年代学
    6.3 横丹群碎屑岩地球化学
    6.4 横丹群碎屑岩盆地属性探讨
        6.4.1 沉积时限
        6.4.2 物质源区化学属性
        6.4.3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6.4.4 沉积盆地构造背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元古代早期镁铁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7.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7.2 镁铁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7.2.1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
        7.2.2 林后坝辉长岩
        7.2.3 坪头山辉长岩
    7.3 镁铁质岩体地球化学
        7.3.1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
        7.3.2 林后坝、坪头山辉长岩
    7.4 镁铁质岩体成因探讨
        7.4.1 镁铁质岩体形成时限
        7.4.2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岩石成因
        7.4.3 林后坝、坪头山辉长岩岩石成因
    7.5 小结
第八章 新元古代早期长英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8.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8.2 长英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8.2.1 白雀寺石英二长岩
        8.2.2 八海河石英二长岩
        8.2.3 石林沟二长花岗岩
        8.2.4 麻柳铺花岗闪长岩
    8.3 长英质岩体地球化学
        8.3.1 白雀寺、八海河石英二长岩
        8.3.2 石林沟二长花岗岩
        8.3.3 麻柳铺花岗闪长岩
    8.4 长英质岩体成因探讨
        8.4.1 长英质岩体形成时限
        8.4.2 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成因联系
        8.4.3 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成因
        8.4.4 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
    8.5 小结
第九章 讨论
    9.1 碧口地块前寒武纪关键地质事件构造-年代学格架
        9.1.1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地壳形成及演化期
        9.1.2 新元古代早期——地壳快速增生及构造活动期
    9.2 碧口地块前寒武纪关键地质单元动力学意义
        9.2.1 鱼洞子杂岩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2 镁铁质-长英质岩体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3 碧口群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4 横丹群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3 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进展与结论
    10.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剥露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超高压变质作用
        1.1.2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变质与变形作用
    1.2 选题依据
        1.2.1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分析手段
        1.3.1 矿物化学
        1.3.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1.3.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1.3.4 锆石U-Pb定年和稀土元素分析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华北南缘
    2.2 北秦岭造山带
        2.2.1 宽坪群
        2.2.2 二郎坪群
        2.2.3 秦岭群
        2.2.4 商丹缝合带
    2.3 南秦岭造山带
    2.4 华南北缘
第三章 秦岭群的地质构造特征
    3.1 朱阳关-夏馆断裂带
    3.2 大河沟与古木窑岩片
    3.3 淇河岩片
    3.4 秦岭岩群
    3.5 商丹断裂
    3.6 区域侵入岩
    3.7 秦岭群构造变形特征
第四章 秦岭群中带淇河岩片斜长角闪岩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
    4.1 野外地质特征
    4.2 岩相学与矿物化学特征
    4.3 相平衡计算
    4.4 淇河岩片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年代学
    4.5 淇河岩片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年龄的意义
第五章 秦岭群副变质岩锆石年代学研究
    5.1 地层概述与采样位置
    5.2 碎屑锆石年代学
    5.3 秦岭群形成时代及不同构造岩片的亲缘性对比
第六章 讨论
    6.1 秦岭群是否整体经历了大陆的深俯冲作用
    6.2 秦岭群构造变形年龄与地质意义
    6.3 秦岭群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形成与折返过程
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主要结论
    存在问题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会议摘要
    3.参与的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其他奖励

(3)秦岭南缘勉略带构造属性及晚古生代地质背景: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与样品描述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样品描述
2 分析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锆石形态特征
    3.2 锆石年龄特征
        3.2.1 花岗质片麻岩年龄特征
        3.2.2 碎屑锆石年龄分组
4 讨论
    4.1 变沉积岩形成时代的限定
    4.2 碎屑锆石年龄谱及沉积物源示踪
        4.2.1 古元古代-太古代年龄信息(1658~2981Ma)
        4.2.2 中元古代年龄信息(942~1495Ma)
        4.2.3 新元古代年龄信息(558~844Ma)
        4.2.4 早古生代年龄信息(422~456Ma)
    4.3 地质意义
        4.3.1 勉略带晚古生代地质体的构造属性
        4.3.2 勉略带及邻区构造演化
5 结论

(4)云南东川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和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碎屑锆石特征
    3.2 碎屑锆石的U-Pb年龄
    3.3 碎屑锆石的微量元素
4 讨论
    4.1 东川群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环境
    4.2 东川群碎屑锆石来源对扬子地台西南缘构造格局的启示
    4.3 东川群Cu来源
5 结论

(5)陕南略阳园坝子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Rodinia超大陆研究现状
        1.2.2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1.2.3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实验分析方法
    1.6 论文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1.1 汉南-米仓山微陆块
        2.1.2 南秦岭构造带
        2.1.3 勉略构造带
    2.2 碧口微地块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岩浆岩
        2.2.3 区域断裂特征
第三章 新元古代二里坝岩体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特征
        3.3.2 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特征
    3.4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3.5 锆石Lu-Hf同位素
    3.6 小结
第四章 新元古代园坝子岩体地质特征
    4.1 岩体地质特征
    4.2 岩相学特征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特征
    4.4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元古代侵入岩岩石成因
    5.1 岩体形成时代
    5.2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5.2.1 二里坝岩体
        5.2.2 园坝子岩体
第六章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背景及其地质意义
    6.1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6.2 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第七章 主要进展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6)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性质及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锆石U-Pb-Hf系统研究进展
        1.2.2 Columbia超大陆演化及其在华南克拉通的响应
        1.2.3 Rodinia超大陆演化及其在华南克拉通的响应
        1.2.4 华南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性质及演化
        1.2.5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华南扬子陆块地质概况
    2.2 扬子陆块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2.3.1 中元古代地层特征
        2.3.2 新元古代中期地层特征
第3章 样品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3.2 锆石U-PB测年分析
    3.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4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第4章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花山群沉积时代与区域地层对比
    4.1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花山群沉积时间
        4.1.1 样品采集及岩石学特征
        4.1.2 凝灰岩U-Pb年代学分析
        4.1.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4.1.5 凝灰岩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4.1.6 碎屑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4.1.7 花山群沉积时限
    4.2 华南扬子陆块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与对比
        4.2.1 扬子陆块东南缘与花山群相当地层特征
        4.2.2 扬子陆块西缘与花山群相当地层特征
        4.2.3 扬子陆块北缘西段与花山群相当地层特征
        4.2.4 花山群与华南扬子陆块相当地层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花山群沉积环境与物源
    5.1 花山群沉积环境
    5.2 花山群物源特征
        5.2.1 碎屑锆石微量元素对物源的指示
        5.2.2 碎屑锆石U-Pb年龄对物源的指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地质记录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关系
    6.1 扬子陆块新元古代CA.860–850MA岩浆记录
        6.1.1 取样位置及样品描述
        6.1.2 样品分析结果
        6.1.3 岩石成因
        6.1.4 地质意义
    6.2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性质及地质意义
        6.2.1 新元古代中期花山群构造背景
        6.2.2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花山群沉积期裂谷盆地充填样式
        6.2.3 地质意义
    6.3 华南扬子陆块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扬子陆块北缘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7.1 扬子陆块北缘钟祥地区古元古代地质记录及地质意义
        7.1.1 引言
        7.1.2 地质背景与样品描述
        7.1.3 锆石形态、U-Pb年代学分析
        7.1.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7.1.5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7.1.6 讨论
    7.2 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7)秦岭造山带喂子坪地区秦岭杂岩锆石年代学和变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混合岩成因
        1.2.2 秦岭杂岩多期变质作用
        1.2.3 变质相平衡计算和P–T–t演化轨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 分析测试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岩相学特征分析
        1.6.2 锆石U–Pb年代学
        1.6.3 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
        1.6.4 电子探针分析
        1.6.5 技术路线
    1.7 矿物缩写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南秦岭造山带
    2.2 北秦岭造山带
        2.2.1 宽坪杂岩
        2.2.2 二郎平群
        2.2.3 秦岭杂岩
第三章 岩相学特征及年龄分析结果
    3.1 岩相学特征
        3.1.1 中色体
        3.1.2 变形的浅色体
        3.1.3 角闪岩
    3.2 锆石U–Pb年代学
        3.2.1 中色体
        3.2.2 变形的浅色体
        3.2.3 斜长角闪岩
    3.3 小结
第四章 矿物化学成分和变质作用温压计算
    4.1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4.1.1 中色体
        4.1.2 斜长角闪岩
    4.2 相平衡模拟
    4.3 传统地质温压计
        4.3.1 GBPQ地质温压计
        4.3.2 锆石Ti温度计
        4.3.3 黑云母Ti温度计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秦岭杂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
        5.1.1 桐柏山地区
        5.1.2 商南,丹凤,西峡和天水地区
        5.1.3 喂子坪地区
    5.2 变质作用P–T轨迹
    5.3 构造背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扬子板块西北缘早中泥盆世构造演化:来自略阳地区踏坡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组成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踏坡组地层特征与样品描述
3 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锆石晶体特征
    4.2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4.3 锆石U-Pb年龄
5 讨论
    5.1 踏坡组碎屑岩的物源
    5.2 碧口地块北缘踏坡组的形成模式
6 结论

(9)陕西省略阳县接官亭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
2 矿体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2.2 矿石质量
3 成因分析
4 找矿标志

(10)陕西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中国镍矿床研究现状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选题意义及依据
    1.4 交通位置及地理信息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矿区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变质作用
    2.3 矿体地质特征
        2.3.1 煎茶岭镍矿床的赋矿部位
        2.3.2 煎茶岭镍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第3章 超基性岩特征
    3.1 超基性岩
        3.1.1 叶蛇纹岩
        3.1.2 纤胶蛇纹岩
        3.1.3 透闪岩
        3.1.4 滑镁岩
        3.1.5 菱镁岩
    3.2 矿石组成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
    4.1 区域地球化学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第5章 矿物学特征
    5.1 成矿阶段划分
        5.1.1 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
        5.1.2 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
        5.1.3 针镍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
        5.1.4 黄铁矿-黄铜矿阶段
    5.2 矿物生成顺序
    5.3 金属硫化物矿物成分分析
        5.3.1 镍黄铁矿
        5.3.2 磁黄铁矿
        5.3.3 黄铁矿
        5.3.4 黄铜矿
        5.3.5 针镍矿
        5.3.6 紫硫镍矿
        5.3.7 未知镍矿物
    5.4 电子探针背散射图片
第6章 讨论
    6.1 控矿构造及地层
    6.2 原岩恢复及成矿物质来源
    6.3 成矿温度
    6.4 金属硫化物特征
    6.5 含镍矿物组合
    6.6 找矿标志
    6.7 成矿过程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陕西勉略宁区鱼洞子花岗岩-绿岩地体地质特征及其含金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D]. 惠博. 西北大学, 2021(12)
  • [2]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剥露过程研究[D]. 康文彬. 西北大学, 2021(10)
  • [3]秦岭南缘勉略带构造属性及晚古生代地质背景: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J]. 李小兵,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裴磊,高峰,王盟. 岩石学报, 2021(05)
  • [4]云南东川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肖剑,赵志丹,祝新友,张雄,曾瑞垠,张敏. 岩石学报, 2021(04)
  • [5]陕南略阳园坝子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背景[D]. 秦利. 长安大学, 2021
  • [6]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性质及前寒武纪地壳演化[D]. 李夔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7]秦岭造山带喂子坪地区秦岭杂岩锆石年代学和变质作用研究[D]. 赵宇航. 西北大学, 2020(02)
  • [8]扬子板块西北缘早中泥盆世构造演化:来自略阳地区踏坡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组成的约束[J]. 王训练,周洪瑞,王振涛,沈阳,于子栋,杨志华. 地质学报, 2019(12)
  • [9]陕西省略阳县接官亭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 孙勃,贾志鑫,赵雪娇. 西部探矿工程, 2019(06)
  • [10]陕西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矿物学研究[D]. 李烁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陕西省勉略宁区鱼洞子花岗绿岩地体地质特征及含金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