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县戴尔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研

湘乡县戴尔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研

一、湘乡县大乐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湘乡县文教局通讯组[1](1977)在《湘乡县大乐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大乐中学从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行生物防治试验。一九七五年上期,他们从湖南农学院引进松毛虫赤眼蜂种,因陋就简进行人工繁殖,共繁蜂一百九十二只,放蜂五十亩,卵寄生率达百分之八十八,卷叶下降

旷乔华[2](2010)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湘乡义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湘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湘乡的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湖南省前列。可以说,湘乡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缩影。研究三十年来其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取得成绩及指出存在的问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除绪论、结语外,本文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改革开放前湘乡教育的发展状况。本部分简要介绍了湘乡地理、历史沿革,对上至南宋下至改革开放以前的湘乡教育发展状况作了一个简要回顾。第二部分为1978年至1985年间湘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全面整顿的湘乡中小学教育阶段(1978-1982)、初等教育的普及阶段(1983-1985)。第三部分为1986年至2008年间湘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阶段,即全面建设,实现“两基”(1986-1997)、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推进各项教育改革(1998-2004)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湘乡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2004-2008)。第四部分为改革开放以来湘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开放前后湘乡教育发展对比,总结出湘乡义务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实现了四个历史性转变,并指出存在的城镇发展迅速,农村山区发展不足等九个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为对湘乡义务教育发展提出几点建议。针对湘乡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服务边远山区激励机制、更新农村义务教育观念和注重特色教育等建议。

高其荣[3](2011)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研究》文中指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出现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产值特别是粮食产量接连下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饥荒蔓延。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步转入调整轨道,到1960年11月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后农业调整全面展开并进入高潮。农业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历时五年多,至1965年底结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首先,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和《关于坚决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等文件,开展整风整社,退赔平调财物,坚决纠正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共产风”等错误。其次,1961年,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全党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农村大调查。“农业六十条”是全党农村大调查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党领导对人民公社体制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解散了公共食堂,废除了供给制,划小了社队规模,将基本核算单位下调至生产队。再次,党逐步确立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采取了清理和下放农村劳动力、精简城镇人口、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等措施,大力加强了农业战线。第四,党制定了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实行“借田渡荒”,进行包产到户试验等休养生息政策,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党还通过降低农业税、减少粮食征购量、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定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虽然存在以肯定“三面红旗”为前提、否定包产到户、与阶级斗争相联系、没有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等历史局限,但从总体上来说,它是成功的,产生了不能忽视的历史作用,在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它是六十年代整个国民经济调整的先导和中心,带动和促进了工业等其他战线的调整,促进了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第二,它阻止了饥荒的继续蔓延,杜绝了社会动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对已觉察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是1959年庐山会议前纠“左”的继续,主要纠正了在建设速度问题上的急于求成思想和在生产关系变革问题上的急于过渡错误,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庐山会议前的纠“左”。第四,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并成为了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给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农业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农业兴则百业兴,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农村经济政策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根本纠正“左”倾错误,避免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完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这些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李林杰[4](2010)在《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文中提出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尺度生态经济优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本文属于问题驱动型研究,致力于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以便缓解我国中亚热带区域近50a来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近年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轻种重养,种粮副业化,稻衰猪盛,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严重污染流体环境,形成妨碍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在本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对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基本类型及其18种分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尝试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构建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相结合,以生态过程工程为技术手段,以生物多样性关系重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体系设计为核心,以种-养-沼-加四联产循环与农-林-牧-渔-加-游六业结合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为框架主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农业、工业及城镇废弃物污染治理,含流体污浊链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其核心任务是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以及创建清洁高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与相关制度创新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原理、能源高效率和物料全利用、流体环境一体及科技经济一体与城乡一体等“节约、环保、多产、高值”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高值3阶段论”与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界定了“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城乡四维污染”“流体环境系统”与“环境痕量污染物”;在其应用案例“同一气候变量条件下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局地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中研究发现,以大气为主、以土壤为辅、以环境污染遥感监测4S技术集成系统为参照的监测数据可以表征地表水污染程度。可以借鉴成云过程中云水pH参数化的方法,实施地表水中SO42-、NO3-、TN、NH3-N等,土壤中硫与氮,以及大气中SO2、NOx、NH3等污染物的参数化,包括水、土、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权威文献的结论相符合。(2)“生态高值农业”的实践体验: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中的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①设计思路。在确定的清洁生产任务下,选取设备单元与最佳流程,使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最少,对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在计算机上求解。将模拟退火法与启发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可兼顾算法全局最优与加快局部寻优进程。该法与严格数学规划法相比,相对误差<0.5%,被认为是最优设计。②流程模拟与工艺流程设计。应用由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与相平衡等方程组成的能足够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以便得到该过程的全部信息后进行工艺流程设计。③设备设计,以及生态高值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经浙、冀两厂试产证实,60t/a肌醇工程水解釜容积设计为6m3已有裕度。肌醇收率可由传统工艺的6.0%-9.1%提升到生态高值化工艺的10.0%~12.5%;代表流动资本且占成本2/3的菲汀消耗量从17t/t~11t/t肌醇下降为l0t/t-8t/t肌醇;代表固定资本的不锈钢水解釜容积由6.5m3~4.2m3节减为3.8m3~3.0m3。肌醇收率达到12.5%时,产能可由60t/a提升为120t/a。④试产启示。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应用于肌醇生产关键设备及全流程数学模拟、设计计算与工况分析,可获先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与全流程简化及“三型”产业化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构建了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技术3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后者的3项分析,即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4)新型模式与产业化技术体系中3项分析应用案例:①测土配方施肥与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2007a育塅乡应用晚稻肥效模型,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1.50kg/hm2,25.05kg/hm2,70.35kg/hm2,最佳产量为7378.5kg/hm2;全市累计实施2.93万hm2,施NPK配方专用肥1.08万t/a,平均施有机肥3t/hm2,比以往施有机肥增加0.75t/hm2,节省化肥折纯1.34万t/a,增产稻谷8790t/a,平均0.3t/hm2,共增收1674.56万元/a,平均572元/hm2。②牛-沼-草“3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与能值分析应用案例。联产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通过系统整合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牛业子系统与牛-沼-草联产全系统比较,能值自给率(ESR)从0增加到0.041%;净能值产出率(EYR)由1.90增加到2.11;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0.76增加到1.03;而环境负载率(EIR)由1.32降低到1.08,降低了18.18%。③零排放区域控制与生命周期分析应用案例:生态高值化稻草制甲醇(5万t/a)项目。在搜集半径50km范围内为碳减排区域,稻草不再废弃焚烧。生命周期分析(LCA)结果,其环境影响成本为284.99元/t甲醇,且集中于生产与消费过程。其中水稻种植过程净碳固定值为负值(-152.79元/t甲醇),总环境影响负荷为负(-35.49元/t)。稻草制甲醇的实际成本比煤制甲醇降低76.84元/t。④零排放区域控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案例:2006a湘阴引进ICPC推荐的生态高值化“大型沼气发电及生态肥”项目。用地6.67hm2,有机废物搜集半径3km,输入畜禽粪便300t/d、废液200t/d,热-电-生态肥“3联产”,经厌氧发酵产沼气供热且发电600万kWh/a、产生态肥5万t/a,减排8万t/a二氧化碳当量。⑤超级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的融合及风险与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案例。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先进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的重大技术对策。超级杂交稻是转基因技术非常好的材料;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有益于超级杂交稻在产业化的大规模种植中更好地实现超高产潜力。但学界不能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的危害,不能排除“生物放大”现象,这是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新概念的启示之一。

于建嵘[5](2001)在《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问题,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是在深入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岳村为表述对象而建立的有关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理论分析模型。它通过对岳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关系、权力体系、政治控制、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试图从政治社会学和政治人类学的角度,来剖析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特征。 本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及基本结论,并以附录的形式节选了调查过程的事件和体会。其中: 第一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政治特征。本文分别从“传统乡村和乡村传统”、“皇权和保甲制度”、“族权和宗族组织”、“绅权和士绅统治”等方面揭示了传统社会地方政治制度是乡村自治政治这一基本事实,并从“土地、赋税、文化和乡村控制”等因素分析了其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考察了民国社会激变时期的乡村秩序。本文首先从“辛亥革命的乡村政治”、“农民运动和乡村传统”、“地方自治和保甲制度的重建”、“乡村建设实验和乡镇行政化”这四个方面描述了民国期间乡村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发生的变化,再从“掠夺、兵役、人口和乡村反抗”的角度解释了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乡村社会的主要理由。 第三章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对乡村政治的改造。本文从“农民协会与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组织”、“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计划、户籍、阶级和乡村动员”四个方面,剖析了这个时期乡村社会组织与权力建构及高度集权型的权力体制与乡村动员的关系。 第四章研究的是新时期乡村政治的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分别从“新时期的乡村改革”、“国家权力与乡政体制”、“社区权威与村治结构”,“家庭利益和乡村秩序”、“村民权利与公共参与”等角度描述了现行乡政村治体制的文本规定与现实状况,并从“市场、民主、法制和乡村治理”的角度解释了这一体制生成的基础和绩效,具体地研究了国家行政权与社区自治权及村民民主权利、利益冲突和公共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结论,是对正文中已说明的重要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表述。本文认为,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过程,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国家主导乡村社会的制度变迁过程,其显着特征和标志是,城市政治社会对乡村社会的侵入即国家行政权力的下沉。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这种主导作用是有限度的,要受到乡村利益关系、权威结构和国家能力、乡村文化传统、现代化趋势及民主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有限主导的政治模式中,乡村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是,随着国家对乡村经济依赖性的减弱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权利文化的转变,国家的行政权力将逐渐退出乡村的政治领域,乡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并实现从传统的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

唐潮[6](2019)在《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考察(1912-1945年)》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社会调查最早可追溯至晚清,但真正将西方社会调查理论运用于社会调查,则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国外调查机构、国内政府机关、学者等纷纷前往各地,开展调查工作,社会调查热就此形成。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的兴起大体与全国同步,可视为当时社会调查缩影之一。本文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相关理论,对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民国时期的湖南社会调查按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2-1927年,调查主题是“发展省内工矿业”。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有利于加快金属矿、煤矿等资源的开发,进而更好满足相关企业的需求,推动工矿业的发展。但局限性在于:调查内容不丰富,仅限于矿产;调查主体的数量少,调查成果不多。第二阶段为1928-1936年,调查主题是“自治调查”与“复兴湖南”。以综合性调查为主,专题调查为辅。综合调查以人口调查为核心,土地调查为重点,而专题调查则针对行业调查。在“复兴湖南”调查中,调查主题广泛,政府与民间积极参与。由于湖南为农业大省,调查内容仍然以农业为重点。主要调查机关还出台了相应规章,使社会调查逐步走向正轨。总体观之,这一阶段的湖南社会调查不论从调查主体、内容、成果,还是规章均优于前一阶段。第三阶段为1937-1945年,主题为“土地陈报”和“服务抗战”,这一阶段的社会调查内容上更为丰富,不像战前重点调查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方面,而是兼顾多方面。在开发湖南、服务抗战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是湖南省政府主导,民间配合的调查活动。它们既为当时湖南省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又加速了社会调查在湖南的本土化进程,同时还便于我们对民国时期湖南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尽管当时湖南社会调查也存在着部分地方官员敷衍塞责,调查结果可靠性降低、政局动荡与民众质疑,隐瞒实情以及政府态度反复,社会调查缺少连贯性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但我们仍旧不能因此而对其完全否定。

黄家周[7](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孙明睿[8](2020)在《读者接受理论视域下的《物语 岩波书店百年史1“教养”的诞生》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生期间,笔者有幸参与了指导教师主持的《物语岩波书店百年史》(全三册)翻译项目,主要负责第一册部分章节的初翻。该项目入选了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充分显示了《物语岩波书店百年史》显着的学术价值以及翻译此书对学术发展的积极意义。《物语岩波书店百年史》为岩波书店一百周年纪念丛书,描绘了岩波书店1913年至2013年的发展历程。其中第一册《“教养”的诞生》回顾了岩波书店1913年至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再现了其通过创办杂志、编纂系列丛书、出版名家全集等努力,从一家旧书店发展壮大为着名出版社的过程。通过岩波书店的发展史,展现了战前日本的文学、文化和社会生活,对国内读者了解日本出版业以及“二战”前的日本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选取其中句型结构最为复杂的第一章作为对象文本。较之严肃的社史,《物语岩波书店百年史》原书更接近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而该翻译项目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之一,面向以学术研究人员为主的文化水平相对偏高的读者,对译本的学术价值与专业性存在一定要求。在此基础上,由于原本与译本的目标读者并非完全重合,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满足译文目标读者的期待是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找到了康斯坦茨学派的读者接受理论来指导本次翻译实践,将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具体分为语言风格、段落结构和信息缺失三类,运用读者接受理论的“读者期待视野”观点,从表达视野、文化视野、学术视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提出翻译策略。本翻译实践报告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第一节介绍翻译对象的内容、特点及翻译价值;第二节介绍接受理论的内容、发展历程及适用文本类型;第三节分析翻译文本与读者接受理论的适配性。第二章分析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问题。第一节为语言风格类问题:针对正文语言风格,根据读者对译文专业性和文化水平的要求,译者应选用书面的、文化层次偏高的词汇和表达;针对不同类型古文的翻译,主张应将古文文本分类,在中国的古文中寻找与之贴合的文体,通过模仿对应文体的遣词造句达到还原原文神韵的效果。第二节为段落结构类问题,根据读者快速提取信息的需求,主张内容复杂的段落采用总分·分总的段落结构或通过调整语序的方式突出重要信息。第三节为中日读者认知差异导致的信息缺失类问题,笔者针对目标读者获取全面、准确信息的需求,提出译者应使用增译完善译文信息并补全脚注和索引,本章还围绕脚注的标注形式进一步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探讨在本次翻译实践中对读者接受理论的误用,即过度意译问题。笔者将其分为不合理的增减译与不当的语序调整两类,并通过翻译实例展开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物语岩波书店百年史》译文的目标读者存在明显群体特征,故适合采用接受理论指导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应考虑到原文与译文的目标读者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其次,针对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语言风格、段落结构、信息缺失三类问题,可采用接受理论的期待视野观点,从表达、文化、学术三个角度考虑读者需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立足读者需求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最后,接受理论的读者中心论指读者处于中心地位,而非读者对翻译实践起决定作用。因此在运用读者接受理论时,应注意避免不合理的增减译以及不当的语序调整等过度意译问题。本报告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面对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以及原本与译本目标读者存在一定差异时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并应用读者接受理论做出了解答,对相应日汉翻译研究领域进行了补充,对读者接受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的拓展。

邓世平[9](2018)在《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宣传动员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对于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推动农民走上集体化生产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快速推进和完成,和声势浩大的宣传动员有重要的关系。土地改革后的湖南农村,农民个体生产的热情高涨,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缺乏,很多贫农想通过单独农业生产“发家致富”并不现实,他们有“组织起来”的愿望。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毛泽东“组织起来”的思想在建国后的继续实践。但是,党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目的是要引导农民走上集体生产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和个体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又有明显的冲突。长期浸染在传统个体生产中的农民,小农意识和小农特征十分明显,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实现个人的发家致富。由于落后的农业生产几乎没有剩余,小农生产条件下的农民,关注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他们对于未来没有多少的预期。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恰恰是向广大农民讲一个有关未来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就是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生产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因此,许多农民对于要走集体生产和社会主义道路起初存在犹疑、恐慌甚至不满,对于农业合作化运动有较严重的抵触情绪。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消除农民中的这些怀疑与不满,引导农民走上党所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去。湖南是新解放区,虽然经历了土地改革,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党是一个具有陌生面孔的外来者。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后,湖南农村基层党组织才大部分得以建立。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则加速了党的组织系统在农村的下沉过程。同时,通过整顿和发展农村党的宣传网和群众性的宣传网,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机制更加完善;通过加强农村干部对农业合作化政策的学习和对宣传干部的培训,党牢牢把握了宣传动员中的话语权,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也更加规范;通过围绕农业合作化运动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动员,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影响力持续地扩大。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是一个由内而外、层层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党团员、青年积极分子以及农村妇女是重点的宣传动员对象。农村党团员要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起带头和模范的作用,他们受过党团的教育,对正在走的集体化道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农村党团员大部分是从农民中发展的,他们身上还保留着小农的气息,思想容易发生动摇,对他们的宣传动员是农业合作化运动顺利进行的保证;青年积极分子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热情高涨,但是他们对农业生产不太里手,而且一般不适应农业生产中的艰苦劳动,对他们的宣传动员主要是要他们安心农业生产,发挥青年人在农业合作社中的作用;动员农村妇女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和妇女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妇女参加农业生产,是妇女彻底解放的标志,同时也解决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劳动力的需要。党在长期革命中所积累的宣传动员经验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从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途径来看,党基本上沿袭了土地改革时的经验,主要进行文字、语音以及示范性的宣传动员。不过在宣传动员的具体过程中,已经有了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特征。例如,土地改革运动中广泛采用的“诉苦会”已经很少采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召开的群众大会或贫农会同样使用回忆、对比和算账的方法,但是其着眼点不再是引起农民对旧社会或旧制度的厌恶,而是激发他们对新社会和新道路的向往。在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动员中,报纸、图书、广播、展览、电影以及剧团等宣传形式也主要是正面的宣传为主,宣传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宣传农业合作社能够增产的优越性。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动员具有双面或多面性的特点,宣传动员中既有耐心的思想教育又有严重的强迫命令,既强调经济利益的激励又有着阶级觉悟的斗争。这些因素往往夹杂在一起,使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动员显得有些复杂而混乱。但从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在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宣传动员中的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多些;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宣传动员中的强迫命令和阶级斗争则多些。同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及统购统销政策的宣传动员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呼应与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发掘和研究史料,将历史过程真实、立体地呈现出来,这是历史研究的最主要目的。同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也是党史研究的重要任务。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中国农民富裕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地解决,甚至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和短腿。因此,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对农民宣传动员的经验教训,对于党在新时代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都有着现实的启示意义。

黄家周[10](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二、湘乡县大乐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乡县大乐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湘乡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结构与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湘乡教育状况回顾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湘乡义务教育发展历程(上)
    2.1 全面整顿的湘乡中小学教育(1979-1982)
    2.2 初等教育的普及(1983年-1985年)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湘乡义务教育发展历程(下)
    3.1 全面建设,实现"两基"(1986-1997)
    3.2 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推进各项改革(1998-2004)
    3.3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湘乡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2004-2008)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湘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成绩及其不足
第五章 对湘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2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背景
    2.1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农业形势
    2.3 应对农业危机的临时之举
    2.4 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出台
第3章 坚决纠正“五风”错误
    3.1 “十二条”紧急指示信
    3.2 整风整社运动
    3.3 退赔平调财物
第4章 调整人民公社体制
    4.1 全党农村大调查
    4.2 解散公共食堂
    4.3 废除供给制
    4.4 划小社队规模
    4.5 确定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第5章 大力加强农业战线
    5.1 确立农业基础地位
    5.2 清理、下放农村劳动力
    5.3 精简城镇人口
    5.4 各行各业支援农业
    5.5 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
第6章 调整农村经济政策
    6.1. 恢复自留地,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6.2 恢复农村集市贸易
    6.3 实行“借田渡荒”政策
    6.4 进行包产到户试验
    6.5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第7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定位
    7.1 促进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7.2 促进其他战线的调整
    7.3 杜绝社会动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7.4 孕育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
    7.5 农业调整的历史局限
第8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经验
    8.1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8.2 对农业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8.3 农业兴则百业兴,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
    8.4 农村经济政策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
    8.5 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根本纠正“左”倾错误,避免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扩大化
    8.6 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完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博期间的科研和奖励情况

(4)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集成研究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水资源和耕地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种粮副业化及"种三产四"
        1.1.1 中亚热带旱涝时段清洁流体与环境成本变化大趋势
        1.1.2 应对策略: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1.1.3 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及其研究方向
        1.2 县域流体三重污染: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酸沉降、沙尘暴
        1.2.1 县域环境风险概况与严重危害
        1.2.2 县域流体的三重污染导致城乡环境保护步履艰难
        1.3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问题与对策——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1.3.1 流体污浊成因在于生态过程工程、生态体制、生态文化建设缺位
        1.3.2 占全球70%淡水19%温室气体的农业及其生态高值种养和加工
        1.3.3 县域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建成任重而道远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2.1 水污染:城乡四维污染的集中反映与常规监测重点
        2.1.1 农村工矿和养殖场点源及农业面源交叉污染——以猪场为中心
        2.1.2 水产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水质、底质的影响
        2.2 空气污染:最大环境风险与监测重点转向大气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2.1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控制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2.2.3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控制预案实施研究进展
        2.2.4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中金属及PAHs源解析
        2.3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2.3.1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的目标和原理
        2.3.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
        2.4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研究进展
        2.4.1 国际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理论与经验: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2.4.2 我国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县域环保的关键技术
        2.4.3 区域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4项建设
        2.4.4 无公害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农产品安全及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2.4.5 旅游生态过程工程新模式与绿道网及低碳生态城市耦合发展
        2.5 循环农业——生态高值农业的载体与农业生态过程工程基本路径
        2.5.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化
        2.5.2 循环农业是对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2.5.3 低碳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与"4R原则"
        2.6 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2.6.1 "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基础
        2.6.2 "生态高值农业"的事实依据:9个案例的分析
        2.6.3 骆世明团队探索中国生态农业之道与应对低潮的理论及技术创新
        2.7 研究方法进展与生态高值农业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2.7.1 系统科学方法论
        2.7.2 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与专业维
        2.7.3 环境系统工程与联产循环系统中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式
        2.7.4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2.7.5 具体方法技术中的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技术体系构建Ⅰ产前能源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条件的创造
    1 良田再造:本研究区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1 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概况
        1.2 湘乡市社会经济
        1.3 湘乡市自然环境
        1.3.1 自然地理条件
        1.3.2 水资源及其利用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彰显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1.3.3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1.3.4 水土流失过程与地质灾害隐患:县域环境监测须自地质始
        1.4 基于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
        1.4.1 材料与方法
        1.4.2 结果与分析
        1.4.3 问题与讨论:湘乡市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5 小结
    2 良种培育:抗旱涝性稻种与超级稻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2.1 稻种生态过程工程技术储备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优质、高产与产业化
        2.2 杂交水稻:野败型乘势而上与红莲型种子工程建设产业化
        2.3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绿色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融合与风险
        2.3.1 水稻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技术与绿色超级稻研发历程
        2.3.2 绿色超级稻发展的10a构想
        2.3.3 绿色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稻的融合、超越及其风险
        2.4 谷秆两用稻:"东南201"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2.5 培育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光热资源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2.6 小结
    3 良法应用:测土配方节肥栽培生态过程与污染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分析
        3.1 湘乡市施肥情况及问题
        3.2 三元二次回归肥效模型与早稻、晚稻最大最佳施肥量
        3.3 小结
    4 本章总结:盲目追求GDP、种粮效益偏低、生态农业发展低迷与环境严峻
第三章 技术体系构建Ⅱ产中生态过程-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
    1 稻-鸭(鱼、蛙)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1.1 客观评价水稻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 稻-鸭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1.3 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
        1.3.1 排放量估算方法
        1.3.2 CH_4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的大田试验结果
        1.4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4.1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
        1.4.2 免耕稻-鸭生态过程工程与其它两种耕作方式的比较
        1.5 小结
    2 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与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2.1 节粮型畜牧业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2.1.1 谷秆两用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1.2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一般稻草B饲养肉牛比较
        2.1.3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氨化普通稻草C饲养肉牛比较
        2.2 能值分析在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2.2.1 研究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与结论
        2.3 草-牛-鸡-猪-鱼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4 小结
    3 猪-沼-草与发酵床养猪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Ⅰ:生态高值化大中型沼气工程
        3.1.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未来节能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1.2 湘乡市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回顾与展望
        3.1.3 湘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零排放区域"技术
        3.1.4 武汉市江夏区猪-沼-电(菜、果、鱼)循环农业模式
        3.2 湿法养猪与猪-沼-草生态过程工程
        3.3 干法养猪Ⅰ:可供借鉴的福建福安猪场发酵床零排放技术
        3.3.1 养猪过程中的生物资源转换:生物质"过腹还田"
        3.3.2 应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用于发酵床养猪
        3.3.3 远程监控发酵床养猪法:智能农业案例之一
        3.3.4 发酵床养猪法的综合效益
        3.4 干法养猪Ⅱ:湘潭县兴龙种猪场发酵床零污染技术试验结果
        3.5 小结
    4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4.1 林业与中药农业:耦合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与预期综合效益
        4.1.1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要注重固碳、碳源及碳汇与减少碳排放
        4.1.2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开发管理模式探析
        4.1.3 湘乡市涟水河循环经济带林业发展规划
        4.1.4 发展中药农业的关键步骤
        4.1.5 逐步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4.2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与应用
        4.2.1 树下药用植物自然生态培育类型
        4.2.2 树-药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4.2.3 几种典型的树-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
        4.3 小结
    5 渔-游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5.1 水体农业:渔业生态过程工程
        5.1.1 应对鱼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用于水库养鱼
        5.1.2 湘乡市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1.3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移民渔业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2 城乡旅游生态过程工程
        5.2.1 绿道网生态过程工程建设
        5.2.2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四大旅游休闲区
        5.2.3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Ⅰ以毛田为中心的药乡拓展
        5.2.4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Ⅱ龙洞镇大将故居楠香村
        5.2.5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与预期效益
        5.3 小结
    6 本章总结:围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
第四章 技术体系构建Ⅲ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营销
    1 稻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中的绿色食品业——以华龙米业、燕京啤酒为代表的产业链延伸为视角
    2 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生态高值农业实践体验
        2.1 "9联产"及其主导产品肌醇、甾醇的市场培育与甾醇技术开发
        2.1.1 "9联产"小试流程
        2.1.2 肌醇市场培育
        2.1.3 甾醇市场培育:急性肺损伤SARS药糖皮质激素的关键中间体
        2.1.4 甾醇的技术开发
        2.2 肌醇的"三型技术"开发:基于小试、中试的工业性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
        2.2.3 60t/a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2.2.4 结果与分析
        2.3 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
        2.3.1 "4联产"工艺流程
        2.3.2 投资估算
        2.3.3 经济评价
        2.4 小结:生态高值化"三型"肌醇工艺技术的开发
    3 稻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Ⅱ:稻壳气化发电与制汽发电的比较
        3.2 稻壳硅利用技术
        3.3 小结
    4 稻草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4.1 稻草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以大球盖菇栽培为例
        4.2 稻草制溶剂:低碳直链酮——甲乙酮
        4.3 生物质能源工程Ⅲ:稻草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比较
        4.3.1 研究概况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讨论
        4.4 小结
    5 本章总结:稻谷加工及流通产出贡献分别为产中约3倍的实现路径
第五章 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目标和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1 生态高值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
        1.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概念: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软件
        1.2 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三要素:生态格局、框架主体与实施路径
    2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构建、特征与适用范围
        2.1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与涵义: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硬件
        2.2 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要领
        2.3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3个特征
        2.4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3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
        3.1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
        3.2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中的调控机制——以稻草制甲醇为例
        3.2.1 《基文》的优长
        3.2.2 《基文》的欠缺与校正
        3.3 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提升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 "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流体环境系统"等的界定
        4.1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4.1.1 生态高值化技术创新的涵义
        4.1.2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
        4.2 流体环境系统与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与功效
        4.2.1 流体环境系统的涵义
        4.2.2 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
        4.3 城乡四维污染的涵义与功效
        4.4 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涵义与功效
    5 研究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二、 框架、路径和方法
    三、 研究的样本和文献
    四、 论文的技术说明
第一章 传统乡村社会的政治特征
    一、 传统乡村和乡村传统
    二、 皇权和保甲制度
    三、 族权和宗族组织
    四、 绅权和士绅统治
    五、 土地、赋税、文化和乡村控制
第二章 社会激变时期的乡村秩序
    一、 辛亥革命后的乡村政治
    二、 农民运动和乡村传统
    三、 地方自治和保甲制的重建
    四、 乡村建设实验和乡镇行政化
    五、 掠夺、兵役、人口和乡村反抗
第三章 新中国对乡村政治的改造
    一、 农民协会和土地改革
    二、 合作化运动和乡村组织
    三、 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
    四、 计划、户籍、阶级和乡村动员
第四章 新时期乡村政治的发展
    一、 新时期的乡村改革
    二、 国家权力与乡政体制
    三、 社区权威与村治结构
    四、 家庭利益与乡村秩序
    五、 村民权利与公共参与
    六、 市场、民主、法制和乡村治理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考察(1912-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相关界定和说明
    1.5 文献资料
第2章 以发展省内工矿业为主题的社会调查(1912-1927 年)
    2.1 工矿业发展与矿产调查的兴起
    2.2 湖南地质调查所之成立及其工作
    2.3 矿业调查成果
第3章 以“筹备自治”与“复兴湖南”为主题的社会调查(1928-1936 年)
    3.1 以“筹备自治”为目的的社会调查
        3.1.1 省、县级调查机构的成立
        3.1.2 自治调查人员的训练与章程之颁行
    3.2 以“复兴湖南”为宗旨的社会调查
        3.2.1 秘书处第五科与调查人员的训练
        3.2.2 复兴调查之概况
        3.2.3 复兴调查之成果概况
第4章 为服务抗战而进行的社会调查(1937-1945 年)
    4.1 为土地陈报举行的社会调查
        4.1.1 《筹备土地陈报各县调查纲目》之颁布
        4.1.2 土地陈报调查成果
    4.2 为开发特色资源与发展战时经济进行的社会调查
        4.2.1 主要调查机关概述
        4.2.2 调查规章之完善
第5章 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评价
    5.1 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影响
        5.1.1 为湖南省政府行政提供了参考
        5.1.2 推动了社会调查湖南“本土化”进程
        5.1.3 为了解民国时期湖南社会概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5.2 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的局限性
        5.2.1 部分官员敷衍塞责,调查结果可靠性降低
        5.2.2 政局动荡与民众质疑,隐瞒实情
        5.2.3 政府态度反复,社会调查缺少连贯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7)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8)读者接受理论视域下的《物语 岩波书店百年史1“教养”的诞生》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ABSTRACT
はじめに
第1章 翻訳対象と受容理论
    1.1 『物语岩波书店百年史1「教养」の诞生』について
    1.2 受容理论について
    1.3 受容理论が『物语岩波书店百年史1「教养」の诞生』への适用性と翻訳の难所
第2章 『物语岩波书店百年史1「教养」の诞生』の翻訳における受容理论の指导実例
    2.1 言叶遣い
        2.1.1 訳文全体の言叶スタイル
        2.1.2 古文翻訳の言叶スタイル
    2.2 组み立て
    2.3 情报不足
        2.3.1 脚注と索引
        2.3.2 情报の补足
第3章 受容理论の応用に出やすい间违い
    3.1 不适切な増訳·减訳
    3.2 余计な语顺调整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

(9)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价值
    二、重要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论文结构安排
    五、研究方法和学术创新
第一章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概况
    第一节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起步和发展
        一、土地改革后湖南农村的基本情况
        二、互助组的兴起
        三、举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四、对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
    第二节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快速完成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全面铺开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并社升级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
    第三节 小结
        一、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绩
        二、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干部群众的思想
        一、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畏难情绪以及急躁冒进的思想
        二、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对走农业生产的集体化道路的认识
        四、农业生产中的保守思想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对农民的宣传动员
        一、对农民进行思想洗礼
        二、把农民组织起来为集体而生产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领导与组织
    第一节 树立领导权:宣传机制的建立
        一、湖南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完善
        二、报告员、宣传员的选拔与使用
        三、非党宣传网的建设
    第二节 把握话语权:宣传动员的规范化
        一、对农业合作化运动文件的学习
        二、发挥学习站、宣传员传授站在宣传动员中的作用
        三、宣传干部训练班对宣传干部的训练与培养
    第三节 扩大影响力:宣传动员的针对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动员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宣传动员
        三、建立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宣传动员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重点对象
    第一节 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宣传动员
        一、农村党员干部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作用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宣传动员
    第二节 对农村青年团员和积极分子的宣传动员
        一、对农村青年团员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动员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对农村积极分子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对农村妇女的宣传动员
        一、动员农村妇女参加农业生产
        二、动员农村妇女加入农业合作社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文字的宣传动员
        一、报纸、图书的宣传动员
        二、标语口号的宣传动员
    第二节 语音的宣传动员
        一、广播的宣传动员
        二、会议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示范性的宣传动员
        一、组织工作队下乡进行建社的示范动员
        二、劳动模范的典型示范效应
        三、农业展览会的示范作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特点、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特点
        一、思想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强制同时并举
        二、经济利益激励与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
        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相互呼应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历史经验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宣传动员的现实启示
    第三节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10)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四、湘乡县大乐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湘乡县大乐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J]. 湘乡县文教局通讯组. 湖南教育, 1977(03)
  •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湘乡义务教育发展研究[D]. 旷乔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研究[D]. 高其荣. 湘潭大学, 2011(05)
  • [4]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D]. 李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5]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 于建嵘. 华中师范大学, 2001(01)
  • [6]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调查之考察(1912-1945年)[D]. 唐潮.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7]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8]读者接受理论视域下的《物语 岩波书店百年史1“教养”的诞生》汉译实践报告[D]. 孙明睿. 南京大学, 2020(04)
  • [9]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研究[D]. 邓世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湘乡县戴尔中学积极开展农业科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